第 2章 信息系统理论基础
天津财经大学 赵乃真
信息系统设计与实践
2
本章主要内容
系统基本概念及系统理论的发展
信息系统建模, 系统方法论和系统工
程的概念
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
管理信息系统的结构和工作模式
3
2.1 系统科学的产生
1.系统理论的产生背景
2.系统理论的创建
3.系统的属性
–整体有两个以上的组成部分,即有两个以
上的要素;
–各要素之间、要素与整体之间以及整体与
环境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有机联系,从而在系
统内部和外部形成一定的结构和秩序;
系统整体具有不同于各要素的新功能。
4
2.2 系统理论基础
现代系统理论是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根
据本书的目标,这里仅讨论系统理论中
最基本,并与后面讲到的系统分析设计
方法关系比较紧密的系统概念,其中包
括信息系统的定义、性质、方法和系统
工程以及系统建模等问题。
5
2.系统的整体性
( 1)整体的功能
( 2)整体和部分(局部、个体)的目标
3.系统的结构
系统的组成要素之间存在有机的联系,这种
联系构成了系统的结构。系统结构也称为
“序”
4.系统要素
( 1)系统输入和系统输出
( 2)系统指标
( 3)系统控制
( 4)系统环境
6
5.系统方法
系统理论不仅意味着一种认识世界的基本观
点,也意味着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所谓
系统方法, 就是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
把研究的具体对象放在系统的形式中加以
考察的一种方法,而不是孤立地研究对象
本身。
7
n 系统规划:确定系统目标和行动路线;
n 开发过程:严谨的系统分析设计, 测试
和实施;
n 系统建模:形式化, 数量化;
n 系统测试:黑箱, 灰箱, 白箱等方法;
n 系统控制:反馈等方法;
文档资料:科学、规范的文档资料。
8
2.2.2控制的概念和原理
1.控制系统的一般组成
– 检测环节:完成系统输出的监测和信息的变换, 以
便和希望的输出值进行比较;
– 比较环节:完成目标输入值和输出检测的反馈值的
比较, 并计算两者的差值, 作为系统控制的依据;
– 控制环节:根据比较产生的偏差按照希望的控制规
律产生控制信息;
执行环节:根据输入产生希望的输出。
9
2.控制策略
( 1)基本控制策略
( 2)改变系统结构
? 分解
? 归并
? 解耦
( 3)复杂控制策略
n 智能控制;
n 模糊控制;
神经网络控制。
10
2.2.3系统分类
系统有不同的组成、不同的结构、不同
的属性、不同的外在形态和不同的内在关
系。
1.系统的组成和复杂程度
2.按系统抽象程度
3.按应用目标
4.按和外界的关系区分
– 封闭系统
– 开放系统
11
2.2.4系统观点
系统的观点是指,按照系统原理观察世界,
分析和解决所遇到的问题的一种观点。
1.整体性原理
– 整体的目标;
– 整体的优化, 局部最优不等于全局的最优;
系统集成和资源整合都是整体化原理的具
体体现。
12
2.2.1系统的基本概念
1.系统的定义
– 倍塔郎菲,系统是一些部件为了某种目标
而有机结合的一个整体。
– 国际标准化组织技术委员会 IOSTC的定义:
能完成一组特定的功能的由人、机器以及
各种方法构成的有机集合体。
– 4个基本要素, 部件、目标、联系、控制
13
2.开放性原理
3.目的性原理
4.稳定性原理
5.动态变化原理
n 系统外部环境的变化;
n 系统内部情况的变化;
n 变化的规律:线性, 非线性, 突变 量变, 质
变;
n 系统要能够适应变化, 在设计系统时要尽量考
虑到各种可能的变化;
当机遇来临时要促进系统状态的变化。
14
6.系统思考
系统思考 就是强调系统观点的重要性,
在看待世界上纷繁多变的事物时要自觉地
应用系统的原理思考问题,用系统的方法
解决问题。学会系统思考,在信息系统的
分析和设计的全过程中都是十分重要的。
彼德 ·圣吉( P.M.Senge)在他那本风靡
世界的, 第五项修炼, ( System
Thinking<The Fifth Discipline>)
15
2.2.5系统质量
按照系统理论的观点,系统一般的标准
– 1.目标明确
– 2.结构合理
– 3.接口清晰
– 4.能观能控
16
2.2.6系统熵
“系统熵, 是系统内部无法继续为实现
系统目标发挥作用的一些因素的总称 。
维护性输入称为负熵 。
系统 熵的表现形式 负熵
汽车 引擎不能发动, 轮胎严重磨损 调整引擎, 更换轮胎
计算机
程序
出错, 宕机, 用户不
满意
修改程序, 改善功
能
组织机
构
雇员退休, 不遵守规
程, 不适应环境
招收新员工, 培训
和激励, 机构重组
17
2.3系统理论的发展
20世纪 60年代末,70年代初开始,是系
统理论又一个发展的高峰阶段。在这一时
期产生了的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和超循
环理论等一系列新的理论,分别从宏观、
微观以及生物学、物理学的角度揭示了系
统的运行和变化规律。
18
2.3.1新理论的要点
1.耗散结构理论
2.协同学
3.超循环理论
4.混沌理论
5.突变性原理
6.自组织原理
7.相似形原理
19
2.3.2复杂性科学
1.复杂性科学的产生( Complxity)
2.复杂性科学的内涵
– 复杂性科学的目标是致力于建立一个科学
的大同世界,能涵盖从进化生物学到诸如
经济、政治、历史这样的模糊学科,最终
能够帮助人们建立一个更加恒久而和平的
世界。
3.复杂巨系统理论
20
2.3.3现代系统科学体系
N 老三论:以系统论为基础再加上信息
论, 控制论组成传统系统理论基础;
N 新三论:以突变论, 耗散结构理论和
协同论等为代表的系统理论, 被称为新三
论 。 新三论的数学基础是非线性科学, 包
括分形, 模糊数学和混沌理论等;
复杂科学理论。
21
2.4 管理信息系统
一类特殊的系统,即企业或组织的管理
信息系统(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MIS)。小到一个企业或组织
(包括政府机关、部队等),大到一个行
业或城市政府等都是一个系统,都需要依
赖管理信息系统实现管理。管理信息系统
是这些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
22
2.4.1企业系统
1.企业系统结构
2.企业系统具的特点
23
3.企业系统结构
( 1) 层次结构 ( Hierarchic)
( 2) 扁平结构 ( Flat)
( 3) 矩阵结构 ( Matrix)
( 4)虚拟结构( Virtual)
( 5)混合结构( Hybrid)
24
4.企业系统环境要素
– 因素多
– 变化
– 企业信息系统存在的基础
25
2.4.2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
1.管理信息系统定义
一个由人、计算机等组成的能进行信息的收
集、传送、存储、加工、维护和使用的系
统。管理信息系统能实测企业的各种运行
情况;利用过去的数据预测未来;从企业
全局出发辅助企业进行决策;利用信息控
制企业的行为;帮助企业实现其规划目标
管理信息系统广义、狭义的概念
26
2.系统基本目标
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目的就是在适当的时
间、适当的地点、以适当的方式、向适当
的人、提供适当的信息并完成适当的决策。
3.管理信息系统的组成
技术
社会
社会技术系统
知识工人 ( Knowledge workers)
27
4.管理信息系统的信息处理功能
n 信息的采集 ( 多维数据, 多媒体数据 ) ;
n 信息的处理 ( 筛选, 概括, 数据挖掘, 决
策 ) ;
n 信息的管理 ( 安全, 并发控制, 过滤 ) ;
n 信息的存储 ( 集中, 分布 ) ;
n 信息的检索 ( 个性化, 不同的信息 ) ;
n 信息的传输 ( 内部, 外部, 防火墙, 代理 ) ;
n 信息应用 ( 用户界面, 信息属性, 表达方
式 ) ;
系统及数据的后台维护处理(及时更新、安全可
靠)。
28
2.4.3 MIS的结构
1,MIS的概念结构
N 信息管理者:信息系统的开发, 维护和系统后台的
管理;
N 信息源:原始信息的产生地, 来自企业外部, 历史
和企业的业务过程;
N 信息处理:信息传输, 存储, 加工, 提供;
信息应用:各管理层次的用户使用信息完成决策。
29
2,MIS的功能结构
30
3,MIS软件系统结构
31
4,MIS硬件系统结构
管理信息系统的硬件结构主要是系统
的网络拓扑结构和系统硬件设备的配置结
构等。现代信息系统的规模越来越大、信
息设备种类越来越多样,处理功能越来越
强大都使得系统的硬件结构越来越复杂。
MIS的硬件结构经历了单机系统、局域网
系统、企业网系统和基于企业网、因特网
的现代信息系统的发展过程。
32
2.5信息系统的工作模式
信息系统的工作模式主要指信息系统的构
建方法,包括硬件和软件的组成结构。
信息系统平台模式大体上分为 4种:主
机终端模式,文件服务器模式,客户机 /
服务器模式( Client/Server,C/S模式),
和 Web浏览器 /服务器模式
( Browser/Server,B/S模式)。
33
2.5.1客户机 /服务器模式
C/S模式主要由客户应用程序、服务器管理程序
和中间件 3部分组成。
34
2.5.2 浏览器 /服务器模式
1,3层结构
2,B/S模式的优势
( 1)简化了客户端。
( 2)简化了系统的开发和维护。
( 3)使用户的操作变得更简单。
( 4)有利于改变企业信息流动的方式。
( 5)系统的安全管理复杂。
35
2.5.3 混合模式
所谓混合模式是指,系统开发者根据系统
的特点灵活地为不同的子功能采用不同
的信息系统平台,将两种模式交叉并行
使用,以便获得最佳的综合效益。
1.适合采用 C/S的功能
2.适合采用 B/S的功能
36
2.6 MIS的质量
管理信息系统应满足一般系统的质量标
准的要求。
作为服务于企业和组织管理的信息系统,
还有一些特殊的质量标准。
只有构建一个高质量的信息系统才能发
挥其价值。
37
2.6.1 MIS的质量标准
n 满意度:用户对系统是否满意, 系统是否充分满足了
用户需求;
n 可用性:系统是否以最好的方式运行和操作;
n 经济性:系统设计是否考虑了成本 -效益, 系统资源是
否得到充分应用;
n 可维护性:在系统生命周期内持续满足需求的变化,
是否需要很大的投入, 系统是否容易修改, 容易增加功
能;
n 安全性:系统是否能够阻止误用和非法进入系统的企
图;
n 可视性:系统是否为用户提供可视化工具, 跟踪某些
行为发生的原因;
健壮性(即鲁棒性,Robustness)
38
2.6.2 MIS的价值
n 组织和管理企业和组织内部已有的信息;
n搜索外部的, 竞争者的信息, 更清楚了解对手;
n信息的深度挖掘, 处理和更便捷的查找和应用;
n 信息系统如何实现这两方面的功能;
n科学的决策带来更高的效益, 获得竞争优势;
适应环境的变化、抓住发展的机遇。
39
2.6.3 MIS价值的发挥
信息系统价值不在于信息系统本身,而在
于应用。
信息系统价值的发挥不仅取决于信息系统
本身和技术的原因,更重要的决定于对
信息系统的应用和应用者自身的信息意
识和信息素质的高低 。
40
习题与实践
1.以小组为单位调查一个小型企业或组
织的结构和信息需求,写出调查报告。
2.调查企业目前有哪些信息系统及其主
要的信息处理功能,画出该组织信息系
统的功能结构图。
3,分析班级系统的结构,并说明什么样
的班级组织才是最优的班级系统?
41
天津财经大学 赵乃真
信息系统设计与实践
2
本章主要内容
系统基本概念及系统理论的发展
信息系统建模, 系统方法论和系统工
程的概念
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
管理信息系统的结构和工作模式
3
2.1 系统科学的产生
1.系统理论的产生背景
2.系统理论的创建
3.系统的属性
–整体有两个以上的组成部分,即有两个以
上的要素;
–各要素之间、要素与整体之间以及整体与
环境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有机联系,从而在系
统内部和外部形成一定的结构和秩序;
系统整体具有不同于各要素的新功能。
4
2.2 系统理论基础
现代系统理论是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根
据本书的目标,这里仅讨论系统理论中
最基本,并与后面讲到的系统分析设计
方法关系比较紧密的系统概念,其中包
括信息系统的定义、性质、方法和系统
工程以及系统建模等问题。
5
2.系统的整体性
( 1)整体的功能
( 2)整体和部分(局部、个体)的目标
3.系统的结构
系统的组成要素之间存在有机的联系,这种
联系构成了系统的结构。系统结构也称为
“序”
4.系统要素
( 1)系统输入和系统输出
( 2)系统指标
( 3)系统控制
( 4)系统环境
6
5.系统方法
系统理论不仅意味着一种认识世界的基本观
点,也意味着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所谓
系统方法, 就是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
把研究的具体对象放在系统的形式中加以
考察的一种方法,而不是孤立地研究对象
本身。
7
n 系统规划:确定系统目标和行动路线;
n 开发过程:严谨的系统分析设计, 测试
和实施;
n 系统建模:形式化, 数量化;
n 系统测试:黑箱, 灰箱, 白箱等方法;
n 系统控制:反馈等方法;
文档资料:科学、规范的文档资料。
8
2.2.2控制的概念和原理
1.控制系统的一般组成
– 检测环节:完成系统输出的监测和信息的变换, 以
便和希望的输出值进行比较;
– 比较环节:完成目标输入值和输出检测的反馈值的
比较, 并计算两者的差值, 作为系统控制的依据;
– 控制环节:根据比较产生的偏差按照希望的控制规
律产生控制信息;
执行环节:根据输入产生希望的输出。
9
2.控制策略
( 1)基本控制策略
( 2)改变系统结构
? 分解
? 归并
? 解耦
( 3)复杂控制策略
n 智能控制;
n 模糊控制;
神经网络控制。
10
2.2.3系统分类
系统有不同的组成、不同的结构、不同
的属性、不同的外在形态和不同的内在关
系。
1.系统的组成和复杂程度
2.按系统抽象程度
3.按应用目标
4.按和外界的关系区分
– 封闭系统
– 开放系统
11
2.2.4系统观点
系统的观点是指,按照系统原理观察世界,
分析和解决所遇到的问题的一种观点。
1.整体性原理
– 整体的目标;
– 整体的优化, 局部最优不等于全局的最优;
系统集成和资源整合都是整体化原理的具
体体现。
12
2.2.1系统的基本概念
1.系统的定义
– 倍塔郎菲,系统是一些部件为了某种目标
而有机结合的一个整体。
– 国际标准化组织技术委员会 IOSTC的定义:
能完成一组特定的功能的由人、机器以及
各种方法构成的有机集合体。
– 4个基本要素, 部件、目标、联系、控制
13
2.开放性原理
3.目的性原理
4.稳定性原理
5.动态变化原理
n 系统外部环境的变化;
n 系统内部情况的变化;
n 变化的规律:线性, 非线性, 突变 量变, 质
变;
n 系统要能够适应变化, 在设计系统时要尽量考
虑到各种可能的变化;
当机遇来临时要促进系统状态的变化。
14
6.系统思考
系统思考 就是强调系统观点的重要性,
在看待世界上纷繁多变的事物时要自觉地
应用系统的原理思考问题,用系统的方法
解决问题。学会系统思考,在信息系统的
分析和设计的全过程中都是十分重要的。
彼德 ·圣吉( P.M.Senge)在他那本风靡
世界的, 第五项修炼, ( System
Thinking<The Fifth Discipline>)
15
2.2.5系统质量
按照系统理论的观点,系统一般的标准
– 1.目标明确
– 2.结构合理
– 3.接口清晰
– 4.能观能控
16
2.2.6系统熵
“系统熵, 是系统内部无法继续为实现
系统目标发挥作用的一些因素的总称 。
维护性输入称为负熵 。
系统 熵的表现形式 负熵
汽车 引擎不能发动, 轮胎严重磨损 调整引擎, 更换轮胎
计算机
程序
出错, 宕机, 用户不
满意
修改程序, 改善功
能
组织机
构
雇员退休, 不遵守规
程, 不适应环境
招收新员工, 培训
和激励, 机构重组
17
2.3系统理论的发展
20世纪 60年代末,70年代初开始,是系
统理论又一个发展的高峰阶段。在这一时
期产生了的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和超循
环理论等一系列新的理论,分别从宏观、
微观以及生物学、物理学的角度揭示了系
统的运行和变化规律。
18
2.3.1新理论的要点
1.耗散结构理论
2.协同学
3.超循环理论
4.混沌理论
5.突变性原理
6.自组织原理
7.相似形原理
19
2.3.2复杂性科学
1.复杂性科学的产生( Complxity)
2.复杂性科学的内涵
– 复杂性科学的目标是致力于建立一个科学
的大同世界,能涵盖从进化生物学到诸如
经济、政治、历史这样的模糊学科,最终
能够帮助人们建立一个更加恒久而和平的
世界。
3.复杂巨系统理论
20
2.3.3现代系统科学体系
N 老三论:以系统论为基础再加上信息
论, 控制论组成传统系统理论基础;
N 新三论:以突变论, 耗散结构理论和
协同论等为代表的系统理论, 被称为新三
论 。 新三论的数学基础是非线性科学, 包
括分形, 模糊数学和混沌理论等;
复杂科学理论。
21
2.4 管理信息系统
一类特殊的系统,即企业或组织的管理
信息系统(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MIS)。小到一个企业或组织
(包括政府机关、部队等),大到一个行
业或城市政府等都是一个系统,都需要依
赖管理信息系统实现管理。管理信息系统
是这些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
22
2.4.1企业系统
1.企业系统结构
2.企业系统具的特点
23
3.企业系统结构
( 1) 层次结构 ( Hierarchic)
( 2) 扁平结构 ( Flat)
( 3) 矩阵结构 ( Matrix)
( 4)虚拟结构( Virtual)
( 5)混合结构( Hybrid)
24
4.企业系统环境要素
– 因素多
– 变化
– 企业信息系统存在的基础
25
2.4.2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
1.管理信息系统定义
一个由人、计算机等组成的能进行信息的收
集、传送、存储、加工、维护和使用的系
统。管理信息系统能实测企业的各种运行
情况;利用过去的数据预测未来;从企业
全局出发辅助企业进行决策;利用信息控
制企业的行为;帮助企业实现其规划目标
管理信息系统广义、狭义的概念
26
2.系统基本目标
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目的就是在适当的时
间、适当的地点、以适当的方式、向适当
的人、提供适当的信息并完成适当的决策。
3.管理信息系统的组成
技术
社会
社会技术系统
知识工人 ( Knowledge workers)
27
4.管理信息系统的信息处理功能
n 信息的采集 ( 多维数据, 多媒体数据 ) ;
n 信息的处理 ( 筛选, 概括, 数据挖掘, 决
策 ) ;
n 信息的管理 ( 安全, 并发控制, 过滤 ) ;
n 信息的存储 ( 集中, 分布 ) ;
n 信息的检索 ( 个性化, 不同的信息 ) ;
n 信息的传输 ( 内部, 外部, 防火墙, 代理 ) ;
n 信息应用 ( 用户界面, 信息属性, 表达方
式 ) ;
系统及数据的后台维护处理(及时更新、安全可
靠)。
28
2.4.3 MIS的结构
1,MIS的概念结构
N 信息管理者:信息系统的开发, 维护和系统后台的
管理;
N 信息源:原始信息的产生地, 来自企业外部, 历史
和企业的业务过程;
N 信息处理:信息传输, 存储, 加工, 提供;
信息应用:各管理层次的用户使用信息完成决策。
29
2,MIS的功能结构
30
3,MIS软件系统结构
31
4,MIS硬件系统结构
管理信息系统的硬件结构主要是系统
的网络拓扑结构和系统硬件设备的配置结
构等。现代信息系统的规模越来越大、信
息设备种类越来越多样,处理功能越来越
强大都使得系统的硬件结构越来越复杂。
MIS的硬件结构经历了单机系统、局域网
系统、企业网系统和基于企业网、因特网
的现代信息系统的发展过程。
32
2.5信息系统的工作模式
信息系统的工作模式主要指信息系统的构
建方法,包括硬件和软件的组成结构。
信息系统平台模式大体上分为 4种:主
机终端模式,文件服务器模式,客户机 /
服务器模式( Client/Server,C/S模式),
和 Web浏览器 /服务器模式
( Browser/Server,B/S模式)。
33
2.5.1客户机 /服务器模式
C/S模式主要由客户应用程序、服务器管理程序
和中间件 3部分组成。
34
2.5.2 浏览器 /服务器模式
1,3层结构
2,B/S模式的优势
( 1)简化了客户端。
( 2)简化了系统的开发和维护。
( 3)使用户的操作变得更简单。
( 4)有利于改变企业信息流动的方式。
( 5)系统的安全管理复杂。
35
2.5.3 混合模式
所谓混合模式是指,系统开发者根据系统
的特点灵活地为不同的子功能采用不同
的信息系统平台,将两种模式交叉并行
使用,以便获得最佳的综合效益。
1.适合采用 C/S的功能
2.适合采用 B/S的功能
36
2.6 MIS的质量
管理信息系统应满足一般系统的质量标
准的要求。
作为服务于企业和组织管理的信息系统,
还有一些特殊的质量标准。
只有构建一个高质量的信息系统才能发
挥其价值。
37
2.6.1 MIS的质量标准
n 满意度:用户对系统是否满意, 系统是否充分满足了
用户需求;
n 可用性:系统是否以最好的方式运行和操作;
n 经济性:系统设计是否考虑了成本 -效益, 系统资源是
否得到充分应用;
n 可维护性:在系统生命周期内持续满足需求的变化,
是否需要很大的投入, 系统是否容易修改, 容易增加功
能;
n 安全性:系统是否能够阻止误用和非法进入系统的企
图;
n 可视性:系统是否为用户提供可视化工具, 跟踪某些
行为发生的原因;
健壮性(即鲁棒性,Robustness)
38
2.6.2 MIS的价值
n 组织和管理企业和组织内部已有的信息;
n搜索外部的, 竞争者的信息, 更清楚了解对手;
n信息的深度挖掘, 处理和更便捷的查找和应用;
n 信息系统如何实现这两方面的功能;
n科学的决策带来更高的效益, 获得竞争优势;
适应环境的变化、抓住发展的机遇。
39
2.6.3 MIS价值的发挥
信息系统价值不在于信息系统本身,而在
于应用。
信息系统价值的发挥不仅取决于信息系统
本身和技术的原因,更重要的决定于对
信息系统的应用和应用者自身的信息意
识和信息素质的高低 。
40
习题与实践
1.以小组为单位调查一个小型企业或组
织的结构和信息需求,写出调查报告。
2.调查企业目前有哪些信息系统及其主
要的信息处理功能,画出该组织信息系
统的功能结构图。
3,分析班级系统的结构,并说明什么样
的班级组织才是最优的班级系统?
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