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论 第1章 导论 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要求学生了解化学与化学教育的发展及其社会价值,结合化学教学现 状,拓展化学教育的新视野,明确本课程的任务,能按照化学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结构, 制定合理的学习和自我发展计划。 教学重点:化学教育的新视野,化学教学论课程的任务 教学难点:化学教育的新视野,化学教学论课程的任务 本章主要阅读文献资料: 1.【美】R·布里斯著:《化学的今天和明天——一门中心的,实用的和创造性的科学》, 华彤文,宋心琦,张德和,吴国庆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年。 2.刘知新主编.化学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二版,1997年 3.刘知新主编.化学教学系统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 主要内容: 1-1 化学与化学教育的发展 1-2 化学教育的社会价值 1-3 化学教育的新视野 1-4 化学教学论课程的任务 1-1 化学与化学教育的发展 1.1.1 化学发展简介(课下自学) 1.1.2 中国化学教育的发展状况 1.1.3 国外化学教育的发展状况(参看阅读材料,自己查找相关文献) 1.1.2 中国化学教育的发展状况 中国化学教育的发展可分为几个时期: 一,化学教育的成形期: 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20年代,《奏定学堂章程》(1903)对化学课程的设置做了明确 的规定,这标志着化学课程在我国教育制度中正式确立了自己的位置,化学教育体系进入成 形期。 二、化学教育的充实发展期: 从20世纪30年代进入充实发展期。 这一时期的主要标志是: (1)化学教育目的的扩大; (2)化学课程程度的提高; (3)大学实科的注重; (4)化学师资的改进; (5)化学设备的充实等。 变革的主要特点基本上是: 从描述性 推理性; 从主要是定性的 定量的; 从主要是宏观的 微观的。 这种变革是多年来化学科学发展的总趋势。在大学低年级和中学化学课程中提高理论、 提高学习起点,删除某些描述性(化学元素)的内容,成为一种潮流。 三、化学教育新的关键时期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至今,化学教育处于一个新的关键时期,尤其是新一轮的课程改 革。 从国际范围考察,在化学教育界谈论最多、最引人注目的命题是:化学为大众、国民的 化学要解决国民的问题。 化学教育观念的演进和理念:化学教育已从“化学中的教育”、“通过化学进行教育”的观 念或教育模式演进为“有关化学的教育”。化学教育的总目标切实要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 本”、 “促使学生主动地自主学习”以及“为学生终身学习打好基础”等理念。 1-2 化学教育的社会价值 化学教育承载着启智、益智、育人和笃行的特殊任务。从这项活动本身分析,至少有以 下几方面的社会价值: 一是化学教育是教育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化学教育是由国家主管的一种育人机构或渠 道。通过这一机构(或渠道)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大学前的化学教育的任务不仅是培养、发展和深化受教育者的科学知识,还要培养他们 能够进行科学判断和推理,是他们能够科学地认识大自然和科技社会的生活,并向他们开启 探究科技世界的窗口,倡导并引导他们树立科学人文观念; 大学后的化学教育在上述基础上进一步充实和丰富受教育者在科学与技术专业或高层次 素养层面上得到培养和训练。 二是化学教育是一种全社会参与的行动。这种社会行动,主要靠在学校内设置相关课程 及社会开展科学普及工作来运作完成。各级学校所设计的科学或分科化学类的课程,应依随 教育的总目标,处理好社会需求、个人发展、学科专业与升学就业之间的平衡。 21世纪需要高文化水平、高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及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才。 三是化学教育是一种启智、育人的内容。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活动,这种特有的活动 要依托实体性的教育内容来运作。学校教育内容与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内容是相辅相成 的,而学校教育内容在目的性、预见性和价值观等方面具有更为强烈的国家计划性。 四是化学教育是一种社会预期的成果。 教育的产品比较理想的结果来自: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统筹,遵照办教育的 规律,处理好个性发展与社会需求两种功能的关系,促使受教育者人人成为成功者。 从总体上看,让所有的学生都获得自己期望的三张“教育通行证”: 学术性通行证; 职业技术通行证; 事业心和开拓能力通行证。 1-3 化学教育的新视野 在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科学教育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而在世界范围 内启动和发展了新型的、系统的科学教育,尽管这种运作在各国并非同步。 西方和东方却有着共同的特点: 在于使人能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以求取生存,并创造人类社会更美好的生活。 以美国为例: 20世纪80年代,面对21世纪的社会需求,美国在回顾反思五六十年代科学教育改革 运动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又强调“恢复基础”。美国的《普及科学—美国2061计划》集中 反映了这种理念。并指出:科学教育的目的并不只是为了造就科学家,而且还应该帮助所有 的学生认识到仔细地思考这些概念的重要性。学生最终应该建立起对科学、数学和技术价值 观的平衡的观点。既不要不加批判地肯定,也不要盲目的否定。 进入20世纪90年代,美国于1991年拟订《国家科学教育计划》初稿,经多次修改后 于1996年正式出版。这一国家标准用6章的篇幅分别规定了科学教育的6个“标准”。它代 表了当今科学教育发展与改革的最新成果。 《美国2061计划》 美国科学促进协会组织了几百名学者组成全美科学教育理事会以及若干专家小组,着手 研究美国21世纪基础教育改革和创新计划,于1985年启动了《美国2061计划》,三年后拿 出了这项著名的研究。 以“2061”命名此项计划,是因为1985年是哈雷彗星回归年。,哈雷彗星每76年临近地 球一次,下一次回归就是2061年。这项计划研究之宏远,涉及——当哈雷彗星下一次回归 之时—— 美国的科学技术将达到怎样的水平? 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方能支撑美国社会的先进性? 那么从现在开始,需要怎样的教育才能确保美国的先进? 《美国2061计划》尚在研究之中,1986年美国霍尔姆斯小组发表了题为《明天的教师》 的报告。同年,美国政府发布了《为21世纪培养教师》的文件。这些文本都反映了师资的 问题。新教育缺乏师资资源的问题被首先提了出来。 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动员了万名各领域的学者,参与研究和制定《美 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此项研究历时数年,耗资甚巨。该项研究被认为与《美国2061计 划》有异曲同工之妙,都确认了科学教育最根本的任务: 不是使学生获得多少科学知识,而是获得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创造性能力;同时提供了一 个如何使学生获得良好科学素养和创造性能力的“最好的文本”,给了你一个理论和实际结合 的可操作平台。 科学教育的广域4目标: (1)态度。包括学生比较稳定的思想、兴趣和目的。 (2)过程。发展学生的智力探究过程;让他们按照探究过程来对待科学问题和现象; 让他们试探着去组织、设计并实施,学会解释、预测或控制探索的问题和现象。 (3)知识。发展学生关于科学事实、术语、概念、概括和原理的知识;同时还包括它 的社会含义、实际应用、历史方法和科学方法的应用。 (4)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技能和操作技能。 课程系统作为学习系统与教授系统和谐互动的中介,它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 念,课程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依据,是教育事业的心脏。 1-4 化学教学论课程的目的\任务\教与学的方法\考核 1-4-1 为什么要教/学 -—— 教育教学目的 1-4-2 教/学什么 —— 课程与教学内容 1-4-3 怎么教/学 —— 教/学的过程、方法、手段 1-4-4 学得怎么样 —— 测量与评价?考试 化学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是化学教学系统。即研究化学教学中教与学的联系、相互作用及 其统一。 化学教学论是依随启智、益智、育人和笃行的教育规律,在人类社会教育实践活动中形 成、发展起来的一门交叉学科。 现代教育观念正在快速地进入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实践.基础教育化学课程的改革,对中 学化学师资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同时,也要求我们高师院校从事化学教学研究的人,关注它,研 究它,并服务于它.基于此,《化学教学论》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 《化学教学论》的培养目标 《化学教学论》以中学化学教学为研究对象,是师范院校化学教育专业本科学生的主干必修 课,学时54学时。中学化学课程改革,要求化学教师要有现代教育观念,有较高的教育科研能 力.所以《化学教学论》的学科特点和基础课程改革的要求决定着《化学教学论》的教学目 标: 一是让学生获取先进的化学教育理论和观念; 二是让学生具备化学教学的实践能力; 三是能从事化学教学科学研究. 《化学教学论》的内容更新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最大的特点,就是教育观念的改变,同样,要求《化学教学论》内容与时 俱进,有时代感.《化学教学论》增选了如下内容:①现代素质观、能力观;②化学教学的价值 观;③新型教师与学生观;④营造愉快、和谐的教学氛围;⑤中外化学教材的回顾与发展趋 势;⑥校本课程的开发;⑦研究性学习的组织与实施;⑧化学教学的模式;⑨化学教学的技 能技巧;⑩中学化学教研教改成果等等. 本门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教学理论课 高师生应尽可能以教师的身份来思考有关化学教学问题。在学习本课程时,要转换角色, 将自己摆在教育教学行动架构中,主动参与有关教学活动,构建自己的教育理念。同时要关 注国内外化学教育教学发展状况和趋势,开阔自己的视野。 本门课程的基本要求是: 从理论和观念上引导高师生“入门”,从教学技能培养训练上教高师生“上路”、“上手”, 从教科研思路上使高师生“开点儿眼界”。总之,要为高师生在教师专业的“应知、应会”的基 本功上打好基础,利于他们在“职后定向教育”研修、提高上不断攀登。 高师同学们谨记并实践以下箴言: 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奉献; 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 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 对教师来说, 修养是教育的载体, 境界是教育的起点, 人格是教育的风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