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物种的濒危等级与保护先序 教学大纲 1.???????? 物种编目 2.???????? 物种濒危等级属于掌握部分 3.???????? 物种保护优先序 濒危等级 1.???????? 划分原则:兼顾科学性与实用性。 2.???????? 科学性:要求客观、准确和精细,尽可能地使用定量而不是定性的依据,要求所使用的数据尽可能地全面、充足和精确; 3.???????? 实用性:强调标准的简单、实用,要求满足不同水平操作者和各个类群的实际需要。 4.???????? 划分标准: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 5.???????? 定性指标:种群数(现状:多或少;变化趋势增加或减少);种群大小(现状:大或小、变化趋、上升或下降);种群特性(小种群否);分布范围;分布格局;栖息地类型、质量及面积等。 6.???????? 定量指标:种群个体数;亚种群数;亚种群个体数;分布面积;分布地点数;栖息地面积;在一段时间内以上各指标的变化和物种或种群灭绝的几率(PVA计算)。 IUCN濒危物种等级 自60年代以来,IUCN沿用的濒危物种等级系统主要包括6上等级(IUCN,1984; IUCN, 1988),即: 灭绝(Extinct-Ex):过去的50年内在野外没有被肯定地发现的物种; 濒危(Endangered-E):面临灭绝危险的类群,当致危因素继续作用时它们将不大可能生存; 易危(Vulnerable-V):如果致危因素继续作用,则可能很快就会沦至濒危等级的类群; 稀有(Rare-R):在全世界其种群均较小,目前虽有危险,但尚不属于濒危或易危等级。 未定(Indeterminate-I):已知属于“濒危”、“易危”或“稀有”等级,但由于资料不全不能确切归入其中之一的类群; 久了解(Insufficiently Known-K):怀疑但由于缺乏资料而不能确切地归入以上任一等级的类群。 IUCN濒危物种新等级系统 灭绝(Extinct):一分类单元如果没有理由怀疑其最后的个体已经死亡,即可列为灭绝。 野生灭绝(Extinct in field-EW):一分类单元如果已知仅生活在栽培和圈养条件下或仅作为一个(或多个)驯化种群远离其过去的分布区生活时,即为野生灭绝。 极危(Critical endangered):一分类单元在野外随时灭绝的几率极高,符合极危的标准,即可列为极危。 濒危(Endangered):一分类单元虽未达到极危,但在不久的将来野生灭绝的几率很高,即可列为濒危。 易危(Vulnerable):一分类单元虽未达到极危或濒危,但在未来的中期内野生灭绝的几率较高,即可列为易危。 低危(Lower risk):一分类单元经评估不符合列极危、濒危或易危任一等级的标准,即可列为低危。 数据不足(Data deficient):对一分类单元无足够的资料,仅根据其分布和种群现状对其灭绝的危险进行直接或间接的评估,即可列为数据不足。 未评估(Not evaluated):未应用有关标准评估的分类单元即可列为未评估。 IUCN濒危等级标准(IUCN, 1994) 物种保护的优先原则 如何测度某一保护区的物种多样性? 一些物种是否比其他物种更值得保护? 怎样利用保护区物种多样性的互补性,达到尽量利用有限的保护区、尽可能多地保护物种多样性? 如何选择、设计保护区,以利用最少数量的保护区覆盖某一类的全部物种? 生物等级性衡量方法(P143-146) 表征方法(Phenetic approach):直接利用物种特征的非相似性来测度物种的差异,其缺点在于特征分析中未能区分非同源相似; 系统发育法(Phylogenetic approach):通过定量测度特征沿系统树分支的转化来测度物种的变异,但其对特征的抽样要求和关于特征变化相对速率恒定的条件假设苛刻; 分类学方法(Taxonomic approach):提出了分类多样性的概念来刻划物种在系统演化意义上的差异,对分类多样性的测度依据反映分类单元亲缘关系的分支图,但仅利用图中代表组群关系的分支点的信息,分支图可通过支序分类研究获得,也可利用反映分类系统的系统关系图替代。 分类学方法诠释 分类多样性测度共包括对刻划物种多样性具有不同意义的4项标准: 根权值:刻划古老类群的重要性,对最接近支序图根部的类群给予最大的加权; 高级分类单元丰富度:用于对高级分类单元给予更高的权,而不考虑高级分类单元所包含物种数多少; 伸展树长度:用于测度谱系歧异度,有助于鉴别包含歧异程度最大的分类单元的区系; 支序发散度:用于突出不同等级类群的均匀代表性。 特有性及关键区系分析 特有性:指哪些分类单元仅在该地区范围内存在,在别的地方不存在,其在该地区的丧失意味着该分类单元在整个地球上的丧失。 关键区系分析是由Ackery和Vane-Wright于1984年首先提出,该方法依据区系成分互补的互补性原理(the principle of complimentarily)。 其分析步骤如下 : 关键区系分析方法的操作步骤 根据已获得的某一类群全部物种的分布资料,将所有分布地区区系按特有性的高低排序,选定特有性最高的区系作为第一优先保护区,第二个保护区的确定原则是能对第一个保护区保护物种补充种类最多的区系,第三个保护区的确定原则是能对前两个保护区共同保护物种补充种类最多的区系,依次类推,得到保护区优先序。 保护优先区域分析 以关键区系分析方法确定保护区优先序时,物种在分类上被认为是相等的,即仅依据了物种的种数和不同地区的物种替换率,未考虑物种的分类多样性差异。 保护优先区域分析:是以分类多样性测度和互补性原理为基础的保护区优先序分析方法(Williams et al., 1993; Williams and Humphries , 1994)。 保护优先区域分析步骤 根据分类多样性指数值累加计算了各地区区系的多样性积分;然后选定多样性积分最高的区系作为第一优先保护区; 第二个保护区要选择能对第一优先保护区多样性积分增补最大的区系,即具有最高补充多样性积分的区系; 第三个保护区要选择能对前两个保护区多样性增补最大的区系,依次类推,得到保护区优先序。 本章学习内容基本属于硕士研究生内容,同学可以结合自己的具体情况,有选择地学习本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