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力学简史
?
1885
巴尔默(Johann Jakob Balmer, 1825-1898) 发现能够描述四种光谱波长的公式,后来?ngstrom.发现这些谱线属于氢原子。
1893
维恩(Wilhelm Carl Werner Otto Fritz Franz Wien, 1864-1928)在实验上发现热体最大辐射的波长反比于温度(维恩定律)。 维恩在炉子上钻了一个小孔,模拟理论黑体。
1900
普朗克(Max Karl Ernst Ludwig Planck, 1858-1947) 研究黑体辐射,应用玻尔兹曼的将连续能量分为单元的技术,提出固定单元大小使指正比于振动频率,这样可以导出精确的黑体辐射光谱。普朗克提出用常数h(普朗克常数)来表示相空间运动的一个量子。
普朗克(Max Karl Ernst Ludwig Planck, 1858-1947)
德国物理学家,因其在有关量子理论方面的发现而获1918年诺贝尔奖。
1905
爱因斯坦发表了关于光电效应的论文。他基于经典电磁场的统计力学类比分析,提出光量子模型。
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 1879-1955)
德裔美国理论物理学家,他创立的狭义和广义相对论使现代关于时间和时间性质的想法发生突破性进展并给原子能的利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因其对光电效应的解释获1921年诺贝尔奖。
1911
卢瑟福(Ernst Rutherford, 1871-1937)提出原子核模型。
卢瑟福(Ernst Rutherford, 1871-1937)
新西兰裔英籍物理学家,把射线划分成α、β和γ三种类型并发现了原子核。获1908年诺贝尔化学奖。
玻尔(Niels Henrik David Bohr, 1885-1962) 进行论文答辩,开始构造原子模型。他尝试用普朗克常数作为量子化的基本常数。
玻尔(Niels Henrik David Bohr, 1885-1962)
丹麦物理学家。因对原子结构和放射的研究获1922年诺贝尔奖。
1916
密立根(Robert Andrews Millikan, 1868-1953) 通过光电效应实验,证实了爱因斯坦的理论工作,也证明普朗克常数独立于黑体辐射。
密立根(Robert Andrews Millikan, 1868-1953)
美国物理学家。他因测量电子电荷而获1923年诺贝尔奖。
1924
德布罗意在巴黎科学院的《Comptes rendus》上发表了两篇文章,详细说明了波粒二象性的基本原理。这些工作在他1925年的博士论文中已趋成熟。
德布罗意(Louis Victor Pierre Raymond duc de Broglie, 1892-1987)
法国物理学家,1927年证明粒子有波动性质,因而奠定了波动力学的基础。1929年获诺贝尔奖。
6月
玻色(Satyendranath Bose, 1894-1974) 寄给爱因斯坦一份自己的论文。这篇论文中用纯粹的光子统计方法重新推导了普朗克的辐射定律。这篇论文早些时候被《Philosophical Magazine》退稿了,于是波色把它寄给爱因斯坦。爱因斯坦发现了这个工作的重要性,于是把稿件转寄到德国的《Zeitschrift für Physik》,还附上了一封推荐信。
玻色(Satyendranath Bose, 1894-1974)?
印度物理学家。
同年,爱因斯坦发表文章,说明在高温极限处,不可区分的玻色粒子气趋近于玻尔兹曼气体的特征。
1925
玻恩(Max Born, 1882-1970), 海森堡(Werner Karl Heisenberg, 1901-1976), 和 约尔丹(Pascual Jordan) 提出基于矩阵代数上的量子力学。
玻恩(Max Born, 1882-1970)
德国物理学家。因在量子力学方面的开拓性工作而获1954年诺贝尔奖。
海森堡(Werner Karl Heisenberg, 1901-1976)
德国物理学家,量子力学的奠基人。因其测不准原理而荣获193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泡利(Wolfgang Pauli, 1900-1958) 提出电子不相容原理,用来解释一些原子和分子中的化学性质。
泡利(Wolfgang Pauli, 1900-1958)
奥地利裔美国物理学家,因其在核裂变研究上的贡献而获1945年度诺贝尔奖。
1926
玻恩在对粒子间相互作用的几率诠释中引入了量子力学。
费米(Enrico Fermi, 1901-1954) 推导出服从泡利不相容原理气体的统计性质。
费米(Enrico Fermi, 1901-1954)
意大利裔的美国物理学家,因研究中子人工引发原子衰变而获1938年诺贝尔奖,1942年他在芝加哥大学拥挤的球场上第一次实现了受控链式核反应。
薛定鄂(Erwin Rudolf Josef Alexander Schr?dinger, 1887-1961) 根据波动力学独立发展出量子论的第二种表达公式。
薛定鄂(Erwin Rudolf Josef Alexander Schr?dinger, 1887-1961)
奥地利物理学家。量子波动力学的创立者。
迪拉克(Paul Adrien Maurice Dirac, 1902-1984) 将量子力学波函数的对称性与玻色、爱因斯坦和费米的统计论联系起来。他也从第一原理推导出普朗克分布。
迪拉克(Paul Adrien Maurice Dirac, 1902-1984)
英国数学和物理学家。1933年因新原子理论公式与人分享诺贝尔奖。
1927
海森堡提出量子力学测不准原理。?
迪拉克和泡利独立提出服从费米-迪拉克统计的分子金属模型。
泡利用电子自旋和不相容原理解释顺磁磁化率。
海特勒(Walter Heitler, 1904-) 和伦敦(Fritz London, 1900-1954) 将海森堡德共振理论应用于氢分子的共价键。结果证明了电子自旋函数的稳定性,并否定了相同氦键的稳定性。
海特勒(Walter Heitler, 1904-1981)
美籍德国物理学家。
伦敦(Fritz London, 1900-1954)
美籍波兰物理学家。
1928
鲍林(Linus Pauling, 1901-1994) 把海特勒-伦敦方法应用于化学键。
1934
鲍林发表了关于化学键的工作,证明了这些键的稳定性。
鲍林(Linus Pauling, 1901-1994)
美国化学家。因其在研究化学键性质的成就获1954年度诺贝尔奖,1962年又因其在裁军方面所付出的努力而获诺贝尔和平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