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祛痰剂
概 述
[含义 ]
凡以祛痰药为主组成, 具有消除痰涎作
用, 治疗各种痰病的方剂, 统称祛痰剂 。
属, 八法, 中的, 消法, 。
概 述
[适用范围 ]
痰病
[分类 ]
燥湿化痰
清热化痰
润燥化痰
温化寒痰
化痰熄风
概 述
[使用注意 ]
1.辨别痰病的性质,分清寒热燥湿的不同。
2.注意病情,辨清标本缓急。
3.有咳血倾向者,不宜使用燥烈之剂,以免
引起大量出血;表邪未解或痰多者,慎用滋
润之品,以防壅滞留邪,病久不愈。
概 述
[教学目的与要求 ]
熟悉:
祛痰剂的概念、适用范围、分类及使用注意;
掌握:
二陈汤 温胆汤 清气化痰丸 半夏白术天麻汤
熟悉:
小陷胸汤 贝母瓜蒌散 苓甘五味姜辛汤
了解:
茯苓丸 滚痰丸 三子养亲汤 定痫丸
第
一
节
燥
湿
化
痰
第一节 燥湿化痰
? 适应证:
适用于湿痰证
湿痰多由脾失健运,湿郁气滞所致,症见咳吐
多量稠痰,痰滑易咯,胸脘痞闷,恶心呕吐,
眩晕,肢体困重,食少口腻,舌苔白腻或白滑,
脉缓或滑等。
第一节 燥湿化痰
?方剂配伍特点
常用燥湿化痰药如 半夏、南星 等为主,
配伍健脾祛湿及理气之品如 白术、茯苓
及陈皮、枳实 等组成方剂。
第一节 燥湿化痰
?代表方
二陈汤
温胆汤
茯苓丸
二陈汤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二陈汤
组成:
陈皮 半夏 甘草 生姜 乌梅 茯苓
用法:
上药口父咀,每服四钱( 12g),用水一盏,生姜
七片,乌梅一个,同煎六分,去滓,热服,不拘
时候。 功用:
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二陈汤
?主治:
本方主治湿痰证。症见咳嗽痰多,
色白易咯,恶心呕吐,胸膈痞闷,
肢体困重,或头眩心悸,舌苔白
滑或腻,脉滑。
?病因病机:
多由脾失健运,
湿无以化,湿
聚成痰,郁积
而成。
二陈汤
? 方解:
君 —— 半夏:燥湿化痰,和胃降逆
臣 —— 陈皮:理气行滞,燥湿化痰
茯苓 健脾渗湿,渗湿以助化痰之力,
健脾以杜生痰之源
生姜 制半夏之毒
佐 协助半夏化痰降逆、和胃止呕
乌梅(少许):收敛肺气,与半夏、橘红相伍,
散中兼收,防其燥散伤正之虞
佐使 —— 甘草:健脾和中,调和诸药
二陈汤
?配伍特点:
燥湿理气治已生之痰,健脾燥湿治生痰
之源,标本同治,散收结合则散不伤正,
又能调和肺司开合之职。
?证治要点:
本方为燥湿化痰的基础方。
临床运用以咳嗽,呕恶,
痰多色白易咯,舌苔白腻,
脉滑为辨证要点。
二陈汤
?加减运用:
可用于多种痰证。
湿痰,可加 苍术、厚朴 以增燥湿化痰之力;
热痰,可加 胆星、瓜蒌 以清热化痰;
寒痰,可加 干姜、细辛 以温化寒痰;
风痰眩晕,可加 天麻、僵蚕 以化痰熄风;
食痰,可加 莱菔子、麦芽 以消食化痰;
郁痰,可加 香附、青皮、郁金 以解郁化痰;
痰流经络之瘰疬、痰核,可加 海藻、昆布、牡蛎
以软坚化痰。
二陈汤
?药理研究:
( 1)祛痰、镇 咳、平喘作用;
( 2)抗炎作用;
( 3)调节内分泌作用。
[使用注意 ]
因本方性燥,故燥痰者慎用;
吐血、消渴、阴虚、血虚者
忌用本方。
二陈汤
?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胃炎、
美尼尔氏综合征、神经性呕吐等属湿痰者。
温胆汤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温胆汤
[组成 ]
陈皮, 半夏, 竹茹, 大枣, 生姜
甘草, 枳实
[功用 ]
理气化痰,和胃利胆
温胆汤
[主治 ]
主治胆郁痰扰证。症见胆怯易惊,头眩心悸,
心烦不眠,夜多异梦。或呕恶呃逆,眩晕,癫痫,
苔白腻,脉弦滑。
温胆汤
[病因病机 ]
本方证多因素体胆气不足,复由情志不遂,
胆失疏泄,气郁生痰,痰浊内扰,胆胃不和
所致。
温胆汤
[方解 ]
君 —— 半夏:燥湿化痰,和胃止呕 一温一凉
竹茹:清热化痰,除烦止呕 化痰和胃
臣 止呕除烦
陈皮、枳实:理气、降气、化痰
茯苓:健脾渗湿,以杜生痰之源
佐
生姜、大枣:调和脾胃,且生姜兼制半夏性
使 —— 甘草:调和诸药
温胆汤
[配伍特点 ]
以 燥湿化痰、清胆和胃 之品为主组方,
凉温并用,清热而不寒,化痰而不燥。
[证治要点 ]
本方为治疗胆郁痰扰所致不眠、惊悸、呕吐以
及眩晕、癫痫证的常用方。
临床应用以心烦不寐,眩悸呕恶,苔白腻,
脉弦滑为辨证要点。
温胆汤
[现代运用 ]
本方常用于神经官能症、
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
慢性支气管炎、美尼尔氏综合征、
更年期综合征、癫痫等属胆郁痰扰者。
[药理研究 ]
( 1)止呕作用;
( 2)镇静作用;
( 3)双向调节血压;
( 4)抗应激溃疡;
( 5)预防心肌缺血。
类方比较
二陈汤 温胆汤
异
配
伍
以辛温燥湿化痰的半
夏为君,配伍燥湿理
气的陈皮
以燥湿化痰的半夏、陈皮
配清胆胃之热及行气的竹
茹、枳实
主
治
湿痰内阻而见咳嗽,
痰多色白,易咯,胸
腕痞闷,恶心呕吐,
眩晕心悸,舌苔白腻,
脉滑
痰热内扰,胆胃部和之虚
烦不眠,惊悸不宁,呕吐,
呃逆,癫痫,苔腻黄,脉
弦滑
功
用
善于燥湿化痰 长于化痰清胆除烦,兼以
行气和胃
同 两方均用半夏、陈皮、茯苓、甘草、生姜、大枣,均能化痰理气,降逆和中,而治疗痰阻气滞,胃气不和
之胸闷、呃逆、心悸眩晕,苔腻,脉滑等。
小结
二陈汤 有燥湿化痰、理气和中的作用,
为治痰的基础方剂,主治湿痰内阻的
咳嗽痰多等证。
温胆汤 功能理气化痰,和胃利胆,主
治胆郁痰扰之心烦不眠,呕吐呃逆,
以及癫狂等证。
茯苓丸 具有燥湿行气,软坚化痰,主
治痰停中脘所致的臂痛,或两手疲软,
四肢浮肿等。
第
二
节
清
热
化
痰
第二节 清热化痰
适应证:
适用于 热痰证 。
热痰多因邪热内盛,灼津为痰,
或痰郁生热化火,痰浊与火热互
结而成,症见咳吐黄痰,咯吐不利,
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以及由痰热所致的胸痛,
眩晕,惊痫等。
第二节 清热化痰
方剂配伍特点:
多以胆南星、瓜蒌等清热化
痰药为主,配伍理气药,如
枳实、陈皮等组成方剂。
代表方:
清气化痰丸
小陷胸汤
滚痰丸
清气化痰丸
,医方考,
清气化痰丸
组成:
陈皮, 杏仁, 枳实, 黄芩, 瓜蒌仁
茯苓, 胆南星, 制半夏, 姜汁
用法:
姜汁为小丸,每服 6g,温开水送下。
功用:
清热化痰,理气止咳
清气化痰丸
主治:
主治痰热咳嗽。
症见咳嗽气喘,咯痰黄稠,
胸膈痞闷,甚则气急呕恶,
烦躁不宁,舌质红,苔黄腻,
脉滑数。
病因病机:
本方证因痰阻气滞,气
郁化火,痰热互结所致。
清气化痰丸
方解:
君 —— 胆南星、瓜蒌仁:清热化痰,瓜蒌仁尚
能导痰热从大便而下
臣 —— 制半夏、黄芩:化痰散结,清热降火
杏仁:降利肺气以宣上
陈皮:理气化痰以畅中 气顺痰消
佐 枳实:破气化痰以宽胸
茯苓:健脾渗湿,以杜生痰之源
使 —— 姜汁:化痰和胃
清气化痰丸
辩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痰热咳嗽的常用方。
临床应用以咯痰黄稠,胸膈痞闷,
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为辨证要点。
配伍特点:
清中有降,气顺痰消。
清气化痰丸
加减应用:
? 若痰多气急者,可加鱼腥草、桑白皮;
? 痰稠胶粘难咯者,可减半夏用量,加青黛、蛤粉;
? 恶心呕吐明显者,加竹茹;
? 烦躁不眠者,可去黄芩,加清热除烦之黄连、山
栀并酌加琥珀粉、远志等宁心安神之品
清气化痰丸
现代运用:
本方可用于肺炎、急性支气管炎、
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支气管扩张、
肺气肿合并感染等属痰热内结者,
可用本方治之。
小结
清气化痰丸 清热化痰,理气止咳,
主治痰热内结,咳嗽痰稠色黄之症;
小陷胸汤 能清热化痰,宽胸散结,
主治痰热互结胸脘的小结胸病。
滚痰丸 善能泻火逐痰,
主治实热老痰所致的惊悸癫狂,
怔忡昏迷,
以及其他种种怪证。
第
三
节
润
燥
化
痰
第三节 润燥化痰
[适应证 ]
适用于燥痰证。燥痰多由燥邪灼津,
炼液为痰所致,症见咳嗽甚或呛咳,
咯痰不爽,或痰粘成块,或痰中带血,
胸闷胸痛,口鼻干燥,舌干少津,
苔干,脉涩等。
第三节 润燥化痰
[方剂配伍特点 ]
临证组方多以润肺化痰药如
贝母、瓜蒌等为主,常配伍
生津润燥药物如天花粉以及
宣肺利气之品如桔梗等。
[代表方 ]
贝母瓜蒌散
小
结
?
贝
母
瓜
蒌
散
具
有
润
肺
化
痰
之
功
,
主
治
肺
经
燥
痰
所
致
的
咳
嗽
痰
稠
,
咯
之
不
爽
,
涩
而
难
出
,
咽
喉
干
燥
之
证
。
第
四
节
温
化
寒
痰
第四节 温化寒痰
适应证:
适用于 寒痰证。
寒痰多由阳虚生寒,水湿不运,寒与痰浊凝滞
所致,症见咳吐白痰,胸闷脘痞,气喘哮鸣,
畏寒肢冷,舌苔白腻,脉弦滑或弦紧等。
第四节 温化寒痰
方剂配伍特点:
临证多以温化寒痰药如 干姜、
细辛、白芥子、半夏 等为主组方。
代表方:
苓甘五味姜辛汤、三子养亲汤
小结
苓甘五味姜辛汤 为温阳化饮的常
用方剂,主治寒饮内挺,咳嗽痰
多,清稀色白之证。
三子养亲汤
降气止咳之力
较胜,兼能消食,
多用治痰壅气逆食滞
之咳嗽喘逆,食少难消者。
第
五
节化
痰
熄
风
第五节 化痰熄风
[适应证 ]
适用于内风挟痰证。
内风挟痰者,多因素有痰浊,
肝风内动,挟痰上扰所致,
症见眩晕头痛,或发癫痫,
甚则昏厥、不省人事,
舌苔白腻,脉弦滑等。
第五节 化痰熄风
[方剂配伍特点 ]
临证组方常以平肝熄风药与
化痰药如 天麻、半夏、胆南星、
僵蚕、竹沥 为主,配伍健脾祛
湿药物如 茯苓、白术 等。
[代表方 ]
半夏白术天麻汤
半夏白术天麻汤
,医学心悟,
半夏白术天麻汤
[组成 ]
半夏 天麻 茯苓 橘红 白术 甘草
生姜 大枣
[功用 ]
化痰熄风,健脾祛湿
半夏白术天麻汤
[主治 ]
主治风痰上扰证。症见眩晕,
头痛,胸膈痞闷,恶心呕吐,
舌苔白腻,脉弦滑。
[病因病机 ]
本方证缘于脾湿生痰,湿痰壅遏,引动肝风,
风痰上扰清空所致。
半夏白术天麻汤
[方解 ]
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 治风痰眩晕头痛
君 之
天麻:平肝熄风,而止头眩 常用组合
臣 —— 白术、茯苓:健脾祛湿,能治生痰之源
佐 —— 橘红:理气化痰,气顺痰消
甘草:和中调药
使
姜、枣:调和脾胃,生姜兼制半夏之毒
半夏白术天麻汤
[配伍特点 ]
风痰并治,标本兼顾,但以化痰熄风治标为主,
健脾祛湿治本为辅。
[辩证要点 ]
本方为治风痰眩晕、头痛的常用方。
临床应用以眩晕头痛,舌苔白腻,
脉弦滑为辨证要点。
半夏白术天麻汤
[加减运用 ]
若眩晕较甚者,可加僵蚕、胆南星等以加强化痰熄风之力
头痛甚者,加蔓荆子、白蒺藜等以祛风止痛;
呕吐甚者,可加代赭石、旋覆花以镇逆止呕;
兼 气虚者,可加党参、生黄芪以益气;
湿痰偏盛,舌苔白滑者,可加泽泻、桂枝以渗湿化饮。
半夏白术天麻汤
[现代运用 ]
本方常用于耳源性眩晕、高血压病、
神经性眩晕、癫痫、面神经瘫痪等
属风痰上扰者。
[使用注意 ]
对于阴虚阳亢、
气血不足所致之眩晕,不宜使用。
小结
? 半夏白术天麻汤 燥
湿化痰与平肝熄风
并用,善治风痰上
扰的眩晕呕吐,以
及痰厥头痛。
? 定痫丸 具有涤痰熄
风之功,专治风痰
挟热所致的痫证。 下一章
陈皮
[药性]辛、苦、温。
归脾、肺经。
[功用]理气健脾,燥湿化痰
[应用]
1.脾胃气滞证;
2.呕吐、呃逆;
3,湿痰、寒痰咳嗽;
4.胸痹。
半夏
? [药性]辛、温。有毒。
归脾、胃、肺经。
? [功用]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
外用消肿止痛。
? [应用]
1.湿痰,寒痰证;
2.呕吐;
3.心下痞,结胸,梅核气;
4.瘿瘤,痰核,痈疽肿毒,毒蛇咬伤。
茯苓
? [药性 ] 甘、淡、平。
归心、脾、肾经。
? [功效 ] 利水消肿,渗湿,健脾,宁心。
? [应用 ] 1.水肿;
2.痰饮;
3.脾虚泄泻;
4.心悸,失眠。
甘草
? [药性 ] 甘、平。
归心、肺、脾、胃经。
? [功效 ] 补脾益气,祛痰止咳,
缓急止痛,清热解毒,调和诸药。
? [应用 ]
1.心气不足,脉结代,心动悸;
2.脾气虚证;
3.咳喘;
4.脘腹、四肢挛急疼痛;
5.热毒疮疡,咽喉肿痛,药食中毒;
6.调和药性。
生姜
? [药性 ] 辛、温。
归肺、脾、胃经。
? [功效 ] 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
? [应用 ] 1.风寒感冒;
2.脾胃寒证;
3.胃寒呕吐;
4.肺寒咳嗽。
乌梅
? [药性 ] 酸、涩、平。
归肝、脾、肺、大肠经。
? [功效 ] 敛肺止咳,涩肠止泻,生津
止渴。
? [应用 ] 1.肺虚久咳;
2.久泻,久痢;
3.蛔厥腹痛,呕吐;
4.虚热消渴。
半夏
? [药性]辛、温。有毒。
归脾、胃、肺经。
? [功用]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
外用消肿止痛。
? [应用]
1.湿痰,寒痰证;
2.呕吐;
3.心下痞,结胸,梅核气;
4.瘿瘤,痰核,痈疽肿毒,毒蛇咬伤。
陈皮
[药性]辛、苦、温。
归脾、肺经。
[功用]理气健脾,燥湿化痰
[应用]
1.脾胃气滞证;
2.呕吐、呃逆;
3,湿痰、寒痰咳嗽;
4.胸痹。
枳实
? [药性 ] 苦、辛、酸、温。
归脾、胃、大肠经。
? [功效 ] 破气除痞,化痰消积。
? [应用 ]
1.胃肠积滞,湿热泻痢;
2.胸痹,结胸;
3.气滞胸胁疼痛;
4.产后腹痛。
竹茹
? [药性 ] 甘、微寒。
归肺、胃经。
? [功效 ] 清热化痰,除烦止呕。
? [应用 ]
1.肺热咳嗽,痰热心烦不寐;
2.胃热呕吐,妊娠恶阻。
生姜
? [药性 ] 辛、温。
归肺、脾、胃经。
? [功效 ] 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
? [应用 ] 1.风寒感冒;
2.脾胃寒证;
3.胃寒呕吐;
4.肺寒咳嗽。
甘草? [药性 ] 甘、平。
归心、肺、脾、胃经。
? [功效 ] 补脾益气,祛痰止咳,
缓急止痛,清热解毒,调和诸药。
? [应用 ]
1.心气不足,脉结代,心动悸;
2.脾气虚证;
3.咳喘;
4.脘腹、四肢挛急疼痛;
5.热毒疮疡,咽喉肿痛,药食中毒;
6.调和药性。
茯苓
? [药性 ] 甘、淡、平。
归心、脾、肾经。
? [功效 ] 利水消肿,渗湿,健脾,宁心。
? [应用 ] 1.水肿;
2.痰饮;
3.脾虚泄泻;
4.心悸,失眠。
大枣
? [药性 ] 甘、温。归脾、胃、心经。
? [功效 ] 补中益气,养血安神。
? [应用 ] 1.脾虚证;
2.脏躁,失眠证。
生姜
? [药性 ] 辛、温。
归肺、脾、胃经。
? [功效 ] 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
? [应用 ] 1.风寒感冒;
2.脾胃寒证;
3.胃寒呕吐;
4.肺寒咳嗽。
风化朴硝
茯苓
? [药性 ] 甘、淡、平。
归心、脾、肾经。
? [功效 ] 利水消肿,渗湿,健脾,宁心。
? [应用 ] 1.水肿;
2.痰饮;
3.脾虚泄泻;
4.心悸,失眠。
半夏
? [药性]辛、温。有毒。
归脾、胃、肺经。
? [功用]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
外用消肿止痛。
? [应用]
1.湿痰,寒痰证;
2.呕吐;
3.心下痞,结胸,梅核气;
4.瘿瘤,痰核,痈疽肿毒,毒蛇咬伤。
枳实
? [药性 ] 苦、辛、酸、温。
归脾、胃、大肠经。
? [功效 ] 破气除痞,化痰消积。
? [应用 ]
1.胃肠积滞,湿热泻痢;
2.胸痹,结胸;
3.气滞胸胁疼痛;
4.产后腹痛。
半夏
? [药性]辛、温。有毒。
归脾、胃、肺经。
? [功用]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
外用消肿止痛。
? [应用]
1.湿痰,寒痰证;
2.呕吐;
3.心下痞,结胸,梅核气;
4.瘿瘤,痰核,痈疽肿毒,毒蛇咬伤。
茯苓
? [药性 ] 甘、淡、平。
归心、脾、肾经。
? [功效 ] 利水消肿,渗湿,健脾,宁心。
? [应用 ] 1.水肿;
2.痰饮;
3.脾虚泄泻;
4.心悸,失眠。
枳实
? [药性 ] 苦、辛、酸、温。
归脾、胃、大肠经。
? [功效 ] 破气除痞,化痰消积。
? [应用 ]
1.胃肠积滞,湿热泻痢;
2.胸痹,结胸;
3.气滞胸胁疼痛;
4.产后腹痛。
陈皮
[药性]辛、苦、温。
归脾、肺经。
[功用]理气健脾,燥湿化痰
[应用]
1.脾胃气滞证;
2.呕吐、呃逆;
3,湿痰、寒痰咳嗽;
4.胸痹。
杏仁
? [药性 ] 苦、微温。有小毒。
归肺、大肠经。
? [功效 ] 止咳平喘,润肠通便。
? [应用 ] 1.咳嗽气喘;
2.肠燥便秘。
黄芩
? [药性 ] 苦、寒。
归肺、胆、脾、胃、大肠、小肠经。
? [功效 ]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 [应用 ]
1.湿温,暑温,胸闷呕恶,湿热痞满,黄疸泻
痢;
2.肺热咳嗽,高热烦渴;
3.血热吐衄;
4.痈肿疮毒;
5.胎动不安。
瓜篓仁
? [药性 ] 甘、微苦,寒。
归肺、胃、大肠经。
? [功效 ] 清热化痰,宽胸散结,
润肠通便。
? [应用 ] 1.痰热咳喘;
2.胸痹,结胸;
3.肺痈,肠痈,乳痈;
4.肠燥便秘。
胆南星
(为天南星用牛胆汁拌制而成的加工品)
? [药性 ] 苦、微辛,凉。
? 归肝、胆经。
? [功效 ] 清热化痰,息风定惊。
? [应用 ] 1.中风;
2.癫痫;
3.惊风,头风眩晕;
4.痰火喘咳。
生姜
? [药性 ] 辛、温。
归肺、脾、胃经。
? [功效 ] 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
? [应用 ] 1.风寒感冒;
2.脾胃寒证;
3.胃寒呕吐;
4.肺寒咳嗽。
黄连
? [药性 ] 苦、寒。
归心、脾、胃、胆、大肠经。
? [功效 ]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 [应用 ] 1.湿热痞满,呕吐吞酸;
2.湿热泻痢;
3.高热神昏,心烦不寐,血热吐衄;
4.痈肿疖疮,目赤牙痛;
5.消渴;
6.外治湿疹、湿疮、耳道流脓。
半夏
? [药性]辛、温。有毒。
归脾、胃、肺经。
? [功用]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
外用消肿止痛。
? [应用]
1.湿痰,寒痰证;
2.呕吐;
3.心下痞,结胸,梅核气;
4.瘿瘤,痰核,痈疽肿毒,毒蛇咬伤。
瓜篓实
? [药性 ] 甘、微苦,寒。
归肺、胃、大肠经。
? [功效 ] 清热化痰,宽胸散结,润
肠通便。
? [应用 ] 1.痰热咳喘;
2.胸痹,结胸;
3.肺痈,肠痈,乳痈;
4.肠燥便秘。
大黄
? [药性 ] 苦、寒。
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
? [功效 ] 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
瘀通经。
? [应用 ] 1.积滞便秘;
2.血热吐衄,目赤咽肿;
3.热毒疮疡,烧烫伤;
4.瘀血诸证;
5.湿热痢疾、黄疸、淋证。
礞石
? [药性 ] 咸,平。归肺、肝经。
? [功效 ] 坠痰下气,平肝镇惊。
? [应用 ] 1.气逆喘咳;
2.癫狂,惊痫。
黄芩
? [药性 ] 苦、寒。
归肺、胆、脾、胃、大肠、小肠经。
? [功效 ]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 [应用 ]
1.湿温,暑温,胸闷呕恶,湿热痞满,黄疸泻
痢;
2.肺热咳嗽,高热烦渴;
3.血热吐衄;
4.痈肿疮毒;
5.胎动不安。
沉香
? [药性 ] 辛、苦,微温。
归脾、胃、肾经。
? [功效 ] 行气止痛,温中止呕,纳气平喘。
? [应用 ] 1.胸腹胀痛;
2.胃寒呕吐;
3.虚喘证。
贝母
? [药性 ] 苦、寒。归肺、心经。
? [功效 ] 清热化痰,散结消痈。
? [应用 ] 1.风热、痰热咳嗽;
2.瘰疬,瘿瘤,乳痈疮毒,肺痈。
瓜篓
? [药性 ] 甘、微苦,寒。
归肺、胃、大肠经。
? [功效 ] 清热化痰,宽胸散结,润
肠通便。
? [应用 ] 1.痰热咳喘;
2.胸痹,结胸;
3.肺痈,肠痈,乳痈;
4.肠燥便秘。
天花粉
? [药性 ]甘、微苦,微寒。
归肺、胃经。
? [功效 ] 清热泻火,生津止渴,消肿排脓。
? [应用 ] 1.热病烦渴;
2.肺热燥渴;
3.内热消渴;
4.疮疡肿毒。
陈皮
[药性]辛、苦、温。
归脾、肺经。
[功用]理气健脾,燥湿化痰
[应用]
1.脾胃气滞证;
2.呕吐、呃逆;
3,湿痰、寒痰咳嗽;
4.胸痹。
茯苓
? [药性 ] 甘、淡、平。
归心、脾、肾经。
? [功效 ] 利水消肿,渗湿,健脾,宁心。
? [应用 ] 1.水肿;
2.痰饮;
3.脾虚泄泻;
4.心悸,失眠。
桔梗
? [药性 ] 苦、辛、平。
归肺经。
? [功效 ] 宣肺,祛痰,利咽,排脓。
? [应用 ] 1.咳嗽痰多,胸闷不畅;
2.咽喉肿痛,失音;
3.肺痈吐脓;
干姜
? [药性 ]辛、热。
归脾、胃、肾、心、肺经。
? [功效 ] 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
化饮。
? [应用 ] 1.腹痛,呕吐,泄泻;
2.亡阳证;
3.寒饮喘咳。
甘草
? [药性 ] 甘、平。
归心、肺、脾、胃经。
? [功效 ] 补脾益气,祛痰止咳,
缓急止痛,清热解毒,调和诸药。
? [应用 ]
1.心气不足,脉结代,心动悸;
2.脾气虚证;
3.咳喘;
4.脘腹、四肢挛急疼痛;
5.热毒疮疡,咽喉肿痛,药食中毒;
6.调和药性。
茯苓
? [药性 ] 甘、淡、平。
归心、脾、肾经。
? [功效 ] 利水消肿,渗湿,健脾,宁心。
? [应用 ] 1.水肿;
2.痰饮;
3.脾虚泄泻;
4.心悸,失眠。
细辛
? [药性 ]辛、温。有小毒。
归肺、肾、心经。
? [功效 ] 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窍,温肺化饮。
? [应用 ]
1.风寒感冒;
2.头痛,牙痛,风湿痹痛;
3.鼻渊;
4.肺寒咳喘。
五味子
? [药性 ] 酸、甘、温,
归肺、心、肾经。
[功用 ] 收敛固涩,益气生津
补肾宁心
[应用 ]
1、久咳虚喘; 2、自汗盗汗;
3、遗精滑精; 4、久泻不止;
5、津伤口渴,消渴;
6、心悸,失眠,多梦。
白芥子
? [药性 ] 辛、温。归肺、胃经。
? [功效 ] 温肺化痰,利气,散结消肿。
? [应用 ] 1.寒痰喘咳,悬饮;
2.阴疽流注,肢体麻木,关节肿痛。
苏子
? [药性 ] 辛、温。
归肺、大肠经。
? [功效 ] 降气化痰,止咳平喘,润肠通便。
? [应用 ] 1.咳喘痰多;
2.肠燥便秘。
莱菔子
? [药性 ] 辛、甘、平。
归肺、脾、胃经。
? [功效 ] 消食除胀,降气化痰。
? [应用 ]1.食积气滞;
2.咳喘痰多,胸闷食少。
天麻
? [药性 ] 甘、平。归肝经。
? [功效 ] 息风止痉,平抑肝阳,祛风通络。
? [应用 ]
1.肝风内动,惊痫抽搐;
2.眩晕,头痛;
3.肢体麻木,手足不遂,风湿痹痛。
白术
? [药性 ]甘、苦,温。
归脾、胃经。
? [功效 ] 健脾益气,燥湿利尿,止汗,安胎。
? [应用 ] 1.脾气虚证;
2.气虚自汗;
3.脾虚胎动不安。
大枣
? [药性 ] 甘、温。归脾、胃、心经。
? [功效 ] 补中益气,养血安神。
? [应用 ] 1.脾虚证;
2.脏躁,失眠证。
生姜
? [药性 ] 辛、温。
归肺、脾、胃经。
? [功效 ] 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
? [应用 ] 1.风寒感冒;
2.脾胃寒证;
3.胃寒呕吐;
4.肺寒咳嗽。
甘草
? [药性 ] 甘、平。
归心、肺、脾、胃经。
? [功效 ] 补脾益气,祛痰止咳,
缓急止痛,清热解毒,调和诸药。
? [应用 ]
1.心气不足,脉结代,心动悸;
2.脾气虚证;
3.咳喘;
4.脘腹、四肢挛急疼痛;
5.热毒疮疡,咽喉肿痛,药食中毒;
6.调和药性。
半夏
? [药性]辛、温。有毒。
归脾、胃、肺经。
? [功用]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
外用消肿止痛。
? [应用]
1.湿痰,寒痰证;
2.呕吐;
3.心下痞,结胸,梅核气;
4.瘿瘤,痰核,痈疽肿毒,毒蛇咬伤。
陈皮
[药性]辛、苦、温。
归脾、肺经。
[功用]理气健脾,燥湿化痰
[应用]
1.脾胃气滞证;
2.呕吐、呃逆;
3,湿痰、寒痰咳嗽;
4.胸痹。
茯苓
? [药性 ] 甘、淡、平。
归心、脾、肾经。
? [功效 ] 利水消肿,渗湿,健脾,宁心。
? [应用 ] 1.水肿;
2.痰饮;
3.脾虚泄泻;
4.心悸,失眠。
天麻
? [药性 ] 甘、平。归肝经。
? [功效 ] 息风止痉,平抑肝阳,祛风通络。
? [应用 ]
1.肝风内动,惊痫抽搐;
2.眩晕,头痛;
3.肢体麻木,手足不遂,风湿痹痛。
祛痰剂
概 述
[含义 ]
凡以祛痰药为主组成, 具有消除痰涎作
用, 治疗各种痰病的方剂, 统称祛痰剂 。
属, 八法, 中的, 消法, 。
概 述
[适用范围 ]
痰病
[分类 ]
燥湿化痰
清热化痰
润燥化痰
温化寒痰
化痰熄风
概 述
[使用注意 ]
1.辨别痰病的性质,分清寒热燥湿的不同。
2.注意病情,辨清标本缓急。
3.有咳血倾向者,不宜使用燥烈之剂,以免
引起大量出血;表邪未解或痰多者,慎用滋
润之品,以防壅滞留邪,病久不愈。
概 述
[教学目的与要求 ]
熟悉:
祛痰剂的概念、适用范围、分类及使用注意;
掌握:
二陈汤 温胆汤 清气化痰丸 半夏白术天麻汤
熟悉:
小陷胸汤 贝母瓜蒌散 苓甘五味姜辛汤
了解:
茯苓丸 滚痰丸 三子养亲汤 定痫丸
第
一
节
燥
湿
化
痰
第一节 燥湿化痰
? 适应证:
适用于湿痰证
湿痰多由脾失健运,湿郁气滞所致,症见咳吐
多量稠痰,痰滑易咯,胸脘痞闷,恶心呕吐,
眩晕,肢体困重,食少口腻,舌苔白腻或白滑,
脉缓或滑等。
第一节 燥湿化痰
?方剂配伍特点
常用燥湿化痰药如 半夏、南星 等为主,
配伍健脾祛湿及理气之品如 白术、茯苓
及陈皮、枳实 等组成方剂。
第一节 燥湿化痰
?代表方
二陈汤
温胆汤
茯苓丸
二陈汤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二陈汤
组成:
陈皮 半夏 甘草 生姜 乌梅 茯苓
用法:
上药口父咀,每服四钱( 12g),用水一盏,生姜
七片,乌梅一个,同煎六分,去滓,热服,不拘
时候。 功用:
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二陈汤
?主治:
本方主治湿痰证。症见咳嗽痰多,
色白易咯,恶心呕吐,胸膈痞闷,
肢体困重,或头眩心悸,舌苔白
滑或腻,脉滑。
?病因病机:
多由脾失健运,
湿无以化,湿
聚成痰,郁积
而成。
二陈汤
? 方解:
君 —— 半夏:燥湿化痰,和胃降逆
臣 —— 陈皮:理气行滞,燥湿化痰
茯苓 健脾渗湿,渗湿以助化痰之力,
健脾以杜生痰之源
生姜 制半夏之毒
佐 协助半夏化痰降逆、和胃止呕
乌梅(少许):收敛肺气,与半夏、橘红相伍,
散中兼收,防其燥散伤正之虞
佐使 —— 甘草:健脾和中,调和诸药
二陈汤
?配伍特点:
燥湿理气治已生之痰,健脾燥湿治生痰
之源,标本同治,散收结合则散不伤正,
又能调和肺司开合之职。
?证治要点:
本方为燥湿化痰的基础方。
临床运用以咳嗽,呕恶,
痰多色白易咯,舌苔白腻,
脉滑为辨证要点。
二陈汤
?加减运用:
可用于多种痰证。
湿痰,可加 苍术、厚朴 以增燥湿化痰之力;
热痰,可加 胆星、瓜蒌 以清热化痰;
寒痰,可加 干姜、细辛 以温化寒痰;
风痰眩晕,可加 天麻、僵蚕 以化痰熄风;
食痰,可加 莱菔子、麦芽 以消食化痰;
郁痰,可加 香附、青皮、郁金 以解郁化痰;
痰流经络之瘰疬、痰核,可加 海藻、昆布、牡蛎
以软坚化痰。
二陈汤
?药理研究:
( 1)祛痰、镇 咳、平喘作用;
( 2)抗炎作用;
( 3)调节内分泌作用。
[使用注意 ]
因本方性燥,故燥痰者慎用;
吐血、消渴、阴虚、血虚者
忌用本方。
二陈汤
?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胃炎、
美尼尔氏综合征、神经性呕吐等属湿痰者。
温胆汤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温胆汤
[组成 ]
陈皮, 半夏, 竹茹, 大枣, 生姜
甘草, 枳实
[功用 ]
理气化痰,和胃利胆
温胆汤
[主治 ]
主治胆郁痰扰证。症见胆怯易惊,头眩心悸,
心烦不眠,夜多异梦。或呕恶呃逆,眩晕,癫痫,
苔白腻,脉弦滑。
温胆汤
[病因病机 ]
本方证多因素体胆气不足,复由情志不遂,
胆失疏泄,气郁生痰,痰浊内扰,胆胃不和
所致。
温胆汤
[方解 ]
君 —— 半夏:燥湿化痰,和胃止呕 一温一凉
竹茹:清热化痰,除烦止呕 化痰和胃
臣 止呕除烦
陈皮、枳实:理气、降气、化痰
茯苓:健脾渗湿,以杜生痰之源
佐
生姜、大枣:调和脾胃,且生姜兼制半夏性
使 —— 甘草:调和诸药
温胆汤
[配伍特点 ]
以 燥湿化痰、清胆和胃 之品为主组方,
凉温并用,清热而不寒,化痰而不燥。
[证治要点 ]
本方为治疗胆郁痰扰所致不眠、惊悸、呕吐以
及眩晕、癫痫证的常用方。
临床应用以心烦不寐,眩悸呕恶,苔白腻,
脉弦滑为辨证要点。
温胆汤
[现代运用 ]
本方常用于神经官能症、
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
慢性支气管炎、美尼尔氏综合征、
更年期综合征、癫痫等属胆郁痰扰者。
[药理研究 ]
( 1)止呕作用;
( 2)镇静作用;
( 3)双向调节血压;
( 4)抗应激溃疡;
( 5)预防心肌缺血。
类方比较
二陈汤 温胆汤
异
配
伍
以辛温燥湿化痰的半
夏为君,配伍燥湿理
气的陈皮
以燥湿化痰的半夏、陈皮
配清胆胃之热及行气的竹
茹、枳实
主
治
湿痰内阻而见咳嗽,
痰多色白,易咯,胸
腕痞闷,恶心呕吐,
眩晕心悸,舌苔白腻,
脉滑
痰热内扰,胆胃部和之虚
烦不眠,惊悸不宁,呕吐,
呃逆,癫痫,苔腻黄,脉
弦滑
功
用
善于燥湿化痰 长于化痰清胆除烦,兼以
行气和胃
同 两方均用半夏、陈皮、茯苓、甘草、生姜、大枣,均能化痰理气,降逆和中,而治疗痰阻气滞,胃气不和
之胸闷、呃逆、心悸眩晕,苔腻,脉滑等。
小结
二陈汤 有燥湿化痰、理气和中的作用,
为治痰的基础方剂,主治湿痰内阻的
咳嗽痰多等证。
温胆汤 功能理气化痰,和胃利胆,主
治胆郁痰扰之心烦不眠,呕吐呃逆,
以及癫狂等证。
茯苓丸 具有燥湿行气,软坚化痰,主
治痰停中脘所致的臂痛,或两手疲软,
四肢浮肿等。
第
二
节
清
热
化
痰
第二节 清热化痰
适应证:
适用于 热痰证 。
热痰多因邪热内盛,灼津为痰,
或痰郁生热化火,痰浊与火热互
结而成,症见咳吐黄痰,咯吐不利,
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以及由痰热所致的胸痛,
眩晕,惊痫等。
第二节 清热化痰
方剂配伍特点:
多以胆南星、瓜蒌等清热化
痰药为主,配伍理气药,如
枳实、陈皮等组成方剂。
代表方:
清气化痰丸
小陷胸汤
滚痰丸
清气化痰丸
,医方考,
清气化痰丸
组成:
陈皮, 杏仁, 枳实, 黄芩, 瓜蒌仁
茯苓, 胆南星, 制半夏, 姜汁
用法:
姜汁为小丸,每服 6g,温开水送下。
功用:
清热化痰,理气止咳
清气化痰丸
主治:
主治痰热咳嗽。
症见咳嗽气喘,咯痰黄稠,
胸膈痞闷,甚则气急呕恶,
烦躁不宁,舌质红,苔黄腻,
脉滑数。
病因病机:
本方证因痰阻气滞,气
郁化火,痰热互结所致。
清气化痰丸
方解:
君 —— 胆南星、瓜蒌仁:清热化痰,瓜蒌仁尚
能导痰热从大便而下
臣 —— 制半夏、黄芩:化痰散结,清热降火
杏仁:降利肺气以宣上
陈皮:理气化痰以畅中 气顺痰消
佐 枳实:破气化痰以宽胸
茯苓:健脾渗湿,以杜生痰之源
使 —— 姜汁:化痰和胃
清气化痰丸
辩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痰热咳嗽的常用方。
临床应用以咯痰黄稠,胸膈痞闷,
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为辨证要点。
配伍特点:
清中有降,气顺痰消。
清气化痰丸
加减应用:
? 若痰多气急者,可加鱼腥草、桑白皮;
? 痰稠胶粘难咯者,可减半夏用量,加青黛、蛤粉;
? 恶心呕吐明显者,加竹茹;
? 烦躁不眠者,可去黄芩,加清热除烦之黄连、山
栀并酌加琥珀粉、远志等宁心安神之品
清气化痰丸
现代运用:
本方可用于肺炎、急性支气管炎、
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支气管扩张、
肺气肿合并感染等属痰热内结者,
可用本方治之。
小结
清气化痰丸 清热化痰,理气止咳,
主治痰热内结,咳嗽痰稠色黄之症;
小陷胸汤 能清热化痰,宽胸散结,
主治痰热互结胸脘的小结胸病。
滚痰丸 善能泻火逐痰,
主治实热老痰所致的惊悸癫狂,
怔忡昏迷,
以及其他种种怪证。
第
三
节
润
燥
化
痰
第三节 润燥化痰
[适应证 ]
适用于燥痰证。燥痰多由燥邪灼津,
炼液为痰所致,症见咳嗽甚或呛咳,
咯痰不爽,或痰粘成块,或痰中带血,
胸闷胸痛,口鼻干燥,舌干少津,
苔干,脉涩等。
第三节 润燥化痰
[方剂配伍特点 ]
临证组方多以润肺化痰药如
贝母、瓜蒌等为主,常配伍
生津润燥药物如天花粉以及
宣肺利气之品如桔梗等。
[代表方 ]
贝母瓜蒌散
小
结
?
贝
母
瓜
蒌
散
具
有
润
肺
化
痰
之
功
,
主
治
肺
经
燥
痰
所
致
的
咳
嗽
痰
稠
,
咯
之
不
爽
,
涩
而
难
出
,
咽
喉
干
燥
之
证
。
第
四
节
温
化
寒
痰
第四节 温化寒痰
适应证:
适用于 寒痰证。
寒痰多由阳虚生寒,水湿不运,寒与痰浊凝滞
所致,症见咳吐白痰,胸闷脘痞,气喘哮鸣,
畏寒肢冷,舌苔白腻,脉弦滑或弦紧等。
第四节 温化寒痰
方剂配伍特点:
临证多以温化寒痰药如 干姜、
细辛、白芥子、半夏 等为主组方。
代表方:
苓甘五味姜辛汤、三子养亲汤
小结
苓甘五味姜辛汤 为温阳化饮的常
用方剂,主治寒饮内挺,咳嗽痰
多,清稀色白之证。
三子养亲汤
降气止咳之力
较胜,兼能消食,
多用治痰壅气逆食滞
之咳嗽喘逆,食少难消者。
第
五
节化
痰
熄
风
第五节 化痰熄风
[适应证 ]
适用于内风挟痰证。
内风挟痰者,多因素有痰浊,
肝风内动,挟痰上扰所致,
症见眩晕头痛,或发癫痫,
甚则昏厥、不省人事,
舌苔白腻,脉弦滑等。
第五节 化痰熄风
[方剂配伍特点 ]
临证组方常以平肝熄风药与
化痰药如 天麻、半夏、胆南星、
僵蚕、竹沥 为主,配伍健脾祛
湿药物如 茯苓、白术 等。
[代表方 ]
半夏白术天麻汤
半夏白术天麻汤
,医学心悟,
半夏白术天麻汤
[组成 ]
半夏 天麻 茯苓 橘红 白术 甘草
生姜 大枣
[功用 ]
化痰熄风,健脾祛湿
半夏白术天麻汤
[主治 ]
主治风痰上扰证。症见眩晕,
头痛,胸膈痞闷,恶心呕吐,
舌苔白腻,脉弦滑。
[病因病机 ]
本方证缘于脾湿生痰,湿痰壅遏,引动肝风,
风痰上扰清空所致。
半夏白术天麻汤
[方解 ]
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 治风痰眩晕头痛
君 之
天麻:平肝熄风,而止头眩 常用组合
臣 —— 白术、茯苓:健脾祛湿,能治生痰之源
佐 —— 橘红:理气化痰,气顺痰消
甘草:和中调药
使
姜、枣:调和脾胃,生姜兼制半夏之毒
半夏白术天麻汤
[配伍特点 ]
风痰并治,标本兼顾,但以化痰熄风治标为主,
健脾祛湿治本为辅。
[辩证要点 ]
本方为治风痰眩晕、头痛的常用方。
临床应用以眩晕头痛,舌苔白腻,
脉弦滑为辨证要点。
半夏白术天麻汤
[加减运用 ]
若眩晕较甚者,可加僵蚕、胆南星等以加强化痰熄风之力
头痛甚者,加蔓荆子、白蒺藜等以祛风止痛;
呕吐甚者,可加代赭石、旋覆花以镇逆止呕;
兼 气虚者,可加党参、生黄芪以益气;
湿痰偏盛,舌苔白滑者,可加泽泻、桂枝以渗湿化饮。
半夏白术天麻汤
[现代运用 ]
本方常用于耳源性眩晕、高血压病、
神经性眩晕、癫痫、面神经瘫痪等
属风痰上扰者。
[使用注意 ]
对于阴虚阳亢、
气血不足所致之眩晕,不宜使用。
小结
? 半夏白术天麻汤 燥
湿化痰与平肝熄风
并用,善治风痰上
扰的眩晕呕吐,以
及痰厥头痛。
? 定痫丸 具有涤痰熄
风之功,专治风痰
挟热所致的痫证。 下一章
陈皮
[药性]辛、苦、温。
归脾、肺经。
[功用]理气健脾,燥湿化痰
[应用]
1.脾胃气滞证;
2.呕吐、呃逆;
3,湿痰、寒痰咳嗽;
4.胸痹。
半夏
? [药性]辛、温。有毒。
归脾、胃、肺经。
? [功用]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
外用消肿止痛。
? [应用]
1.湿痰,寒痰证;
2.呕吐;
3.心下痞,结胸,梅核气;
4.瘿瘤,痰核,痈疽肿毒,毒蛇咬伤。
茯苓
? [药性 ] 甘、淡、平。
归心、脾、肾经。
? [功效 ] 利水消肿,渗湿,健脾,宁心。
? [应用 ] 1.水肿;
2.痰饮;
3.脾虚泄泻;
4.心悸,失眠。
甘草
? [药性 ] 甘、平。
归心、肺、脾、胃经。
? [功效 ] 补脾益气,祛痰止咳,
缓急止痛,清热解毒,调和诸药。
? [应用 ]
1.心气不足,脉结代,心动悸;
2.脾气虚证;
3.咳喘;
4.脘腹、四肢挛急疼痛;
5.热毒疮疡,咽喉肿痛,药食中毒;
6.调和药性。
生姜
? [药性 ] 辛、温。
归肺、脾、胃经。
? [功效 ] 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
? [应用 ] 1.风寒感冒;
2.脾胃寒证;
3.胃寒呕吐;
4.肺寒咳嗽。
乌梅
? [药性 ] 酸、涩、平。
归肝、脾、肺、大肠经。
? [功效 ] 敛肺止咳,涩肠止泻,生津
止渴。
? [应用 ] 1.肺虚久咳;
2.久泻,久痢;
3.蛔厥腹痛,呕吐;
4.虚热消渴。
半夏
? [药性]辛、温。有毒。
归脾、胃、肺经。
? [功用]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
外用消肿止痛。
? [应用]
1.湿痰,寒痰证;
2.呕吐;
3.心下痞,结胸,梅核气;
4.瘿瘤,痰核,痈疽肿毒,毒蛇咬伤。
陈皮
[药性]辛、苦、温。
归脾、肺经。
[功用]理气健脾,燥湿化痰
[应用]
1.脾胃气滞证;
2.呕吐、呃逆;
3,湿痰、寒痰咳嗽;
4.胸痹。
枳实
? [药性 ] 苦、辛、酸、温。
归脾、胃、大肠经。
? [功效 ] 破气除痞,化痰消积。
? [应用 ]
1.胃肠积滞,湿热泻痢;
2.胸痹,结胸;
3.气滞胸胁疼痛;
4.产后腹痛。
竹茹
? [药性 ] 甘、微寒。
归肺、胃经。
? [功效 ] 清热化痰,除烦止呕。
? [应用 ]
1.肺热咳嗽,痰热心烦不寐;
2.胃热呕吐,妊娠恶阻。
生姜
? [药性 ] 辛、温。
归肺、脾、胃经。
? [功效 ] 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
? [应用 ] 1.风寒感冒;
2.脾胃寒证;
3.胃寒呕吐;
4.肺寒咳嗽。
甘草? [药性 ] 甘、平。
归心、肺、脾、胃经。
? [功效 ] 补脾益气,祛痰止咳,
缓急止痛,清热解毒,调和诸药。
? [应用 ]
1.心气不足,脉结代,心动悸;
2.脾气虚证;
3.咳喘;
4.脘腹、四肢挛急疼痛;
5.热毒疮疡,咽喉肿痛,药食中毒;
6.调和药性。
茯苓
? [药性 ] 甘、淡、平。
归心、脾、肾经。
? [功效 ] 利水消肿,渗湿,健脾,宁心。
? [应用 ] 1.水肿;
2.痰饮;
3.脾虚泄泻;
4.心悸,失眠。
大枣
? [药性 ] 甘、温。归脾、胃、心经。
? [功效 ] 补中益气,养血安神。
? [应用 ] 1.脾虚证;
2.脏躁,失眠证。
生姜
? [药性 ] 辛、温。
归肺、脾、胃经。
? [功效 ] 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
? [应用 ] 1.风寒感冒;
2.脾胃寒证;
3.胃寒呕吐;
4.肺寒咳嗽。
风化朴硝
茯苓
? [药性 ] 甘、淡、平。
归心、脾、肾经。
? [功效 ] 利水消肿,渗湿,健脾,宁心。
? [应用 ] 1.水肿;
2.痰饮;
3.脾虚泄泻;
4.心悸,失眠。
半夏
? [药性]辛、温。有毒。
归脾、胃、肺经。
? [功用]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
外用消肿止痛。
? [应用]
1.湿痰,寒痰证;
2.呕吐;
3.心下痞,结胸,梅核气;
4.瘿瘤,痰核,痈疽肿毒,毒蛇咬伤。
枳实
? [药性 ] 苦、辛、酸、温。
归脾、胃、大肠经。
? [功效 ] 破气除痞,化痰消积。
? [应用 ]
1.胃肠积滞,湿热泻痢;
2.胸痹,结胸;
3.气滞胸胁疼痛;
4.产后腹痛。
半夏
? [药性]辛、温。有毒。
归脾、胃、肺经。
? [功用]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
外用消肿止痛。
? [应用]
1.湿痰,寒痰证;
2.呕吐;
3.心下痞,结胸,梅核气;
4.瘿瘤,痰核,痈疽肿毒,毒蛇咬伤。
茯苓
? [药性 ] 甘、淡、平。
归心、脾、肾经。
? [功效 ] 利水消肿,渗湿,健脾,宁心。
? [应用 ] 1.水肿;
2.痰饮;
3.脾虚泄泻;
4.心悸,失眠。
枳实
? [药性 ] 苦、辛、酸、温。
归脾、胃、大肠经。
? [功效 ] 破气除痞,化痰消积。
? [应用 ]
1.胃肠积滞,湿热泻痢;
2.胸痹,结胸;
3.气滞胸胁疼痛;
4.产后腹痛。
陈皮
[药性]辛、苦、温。
归脾、肺经。
[功用]理气健脾,燥湿化痰
[应用]
1.脾胃气滞证;
2.呕吐、呃逆;
3,湿痰、寒痰咳嗽;
4.胸痹。
杏仁
? [药性 ] 苦、微温。有小毒。
归肺、大肠经。
? [功效 ] 止咳平喘,润肠通便。
? [应用 ] 1.咳嗽气喘;
2.肠燥便秘。
黄芩
? [药性 ] 苦、寒。
归肺、胆、脾、胃、大肠、小肠经。
? [功效 ]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 [应用 ]
1.湿温,暑温,胸闷呕恶,湿热痞满,黄疸泻
痢;
2.肺热咳嗽,高热烦渴;
3.血热吐衄;
4.痈肿疮毒;
5.胎动不安。
瓜篓仁
? [药性 ] 甘、微苦,寒。
归肺、胃、大肠经。
? [功效 ] 清热化痰,宽胸散结,
润肠通便。
? [应用 ] 1.痰热咳喘;
2.胸痹,结胸;
3.肺痈,肠痈,乳痈;
4.肠燥便秘。
胆南星
(为天南星用牛胆汁拌制而成的加工品)
? [药性 ] 苦、微辛,凉。
? 归肝、胆经。
? [功效 ] 清热化痰,息风定惊。
? [应用 ] 1.中风;
2.癫痫;
3.惊风,头风眩晕;
4.痰火喘咳。
生姜
? [药性 ] 辛、温。
归肺、脾、胃经。
? [功效 ] 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
? [应用 ] 1.风寒感冒;
2.脾胃寒证;
3.胃寒呕吐;
4.肺寒咳嗽。
黄连
? [药性 ] 苦、寒。
归心、脾、胃、胆、大肠经。
? [功效 ]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 [应用 ] 1.湿热痞满,呕吐吞酸;
2.湿热泻痢;
3.高热神昏,心烦不寐,血热吐衄;
4.痈肿疖疮,目赤牙痛;
5.消渴;
6.外治湿疹、湿疮、耳道流脓。
半夏
? [药性]辛、温。有毒。
归脾、胃、肺经。
? [功用]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
外用消肿止痛。
? [应用]
1.湿痰,寒痰证;
2.呕吐;
3.心下痞,结胸,梅核气;
4.瘿瘤,痰核,痈疽肿毒,毒蛇咬伤。
瓜篓实
? [药性 ] 甘、微苦,寒。
归肺、胃、大肠经。
? [功效 ] 清热化痰,宽胸散结,润
肠通便。
? [应用 ] 1.痰热咳喘;
2.胸痹,结胸;
3.肺痈,肠痈,乳痈;
4.肠燥便秘。
大黄
? [药性 ] 苦、寒。
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
? [功效 ] 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
瘀通经。
? [应用 ] 1.积滞便秘;
2.血热吐衄,目赤咽肿;
3.热毒疮疡,烧烫伤;
4.瘀血诸证;
5.湿热痢疾、黄疸、淋证。
礞石
? [药性 ] 咸,平。归肺、肝经。
? [功效 ] 坠痰下气,平肝镇惊。
? [应用 ] 1.气逆喘咳;
2.癫狂,惊痫。
黄芩
? [药性 ] 苦、寒。
归肺、胆、脾、胃、大肠、小肠经。
? [功效 ]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 [应用 ]
1.湿温,暑温,胸闷呕恶,湿热痞满,黄疸泻
痢;
2.肺热咳嗽,高热烦渴;
3.血热吐衄;
4.痈肿疮毒;
5.胎动不安。
沉香
? [药性 ] 辛、苦,微温。
归脾、胃、肾经。
? [功效 ] 行气止痛,温中止呕,纳气平喘。
? [应用 ] 1.胸腹胀痛;
2.胃寒呕吐;
3.虚喘证。
贝母
? [药性 ] 苦、寒。归肺、心经。
? [功效 ] 清热化痰,散结消痈。
? [应用 ] 1.风热、痰热咳嗽;
2.瘰疬,瘿瘤,乳痈疮毒,肺痈。
瓜篓
? [药性 ] 甘、微苦,寒。
归肺、胃、大肠经。
? [功效 ] 清热化痰,宽胸散结,润
肠通便。
? [应用 ] 1.痰热咳喘;
2.胸痹,结胸;
3.肺痈,肠痈,乳痈;
4.肠燥便秘。
天花粉
? [药性 ]甘、微苦,微寒。
归肺、胃经。
? [功效 ] 清热泻火,生津止渴,消肿排脓。
? [应用 ] 1.热病烦渴;
2.肺热燥渴;
3.内热消渴;
4.疮疡肿毒。
陈皮
[药性]辛、苦、温。
归脾、肺经。
[功用]理气健脾,燥湿化痰
[应用]
1.脾胃气滞证;
2.呕吐、呃逆;
3,湿痰、寒痰咳嗽;
4.胸痹。
茯苓
? [药性 ] 甘、淡、平。
归心、脾、肾经。
? [功效 ] 利水消肿,渗湿,健脾,宁心。
? [应用 ] 1.水肿;
2.痰饮;
3.脾虚泄泻;
4.心悸,失眠。
桔梗
? [药性 ] 苦、辛、平。
归肺经。
? [功效 ] 宣肺,祛痰,利咽,排脓。
? [应用 ] 1.咳嗽痰多,胸闷不畅;
2.咽喉肿痛,失音;
3.肺痈吐脓;
干姜
? [药性 ]辛、热。
归脾、胃、肾、心、肺经。
? [功效 ] 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
化饮。
? [应用 ] 1.腹痛,呕吐,泄泻;
2.亡阳证;
3.寒饮喘咳。
甘草
? [药性 ] 甘、平。
归心、肺、脾、胃经。
? [功效 ] 补脾益气,祛痰止咳,
缓急止痛,清热解毒,调和诸药。
? [应用 ]
1.心气不足,脉结代,心动悸;
2.脾气虚证;
3.咳喘;
4.脘腹、四肢挛急疼痛;
5.热毒疮疡,咽喉肿痛,药食中毒;
6.调和药性。
茯苓
? [药性 ] 甘、淡、平。
归心、脾、肾经。
? [功效 ] 利水消肿,渗湿,健脾,宁心。
? [应用 ] 1.水肿;
2.痰饮;
3.脾虚泄泻;
4.心悸,失眠。
细辛
? [药性 ]辛、温。有小毒。
归肺、肾、心经。
? [功效 ] 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窍,温肺化饮。
? [应用 ]
1.风寒感冒;
2.头痛,牙痛,风湿痹痛;
3.鼻渊;
4.肺寒咳喘。
五味子
? [药性 ] 酸、甘、温,
归肺、心、肾经。
[功用 ] 收敛固涩,益气生津
补肾宁心
[应用 ]
1、久咳虚喘; 2、自汗盗汗;
3、遗精滑精; 4、久泻不止;
5、津伤口渴,消渴;
6、心悸,失眠,多梦。
白芥子
? [药性 ] 辛、温。归肺、胃经。
? [功效 ] 温肺化痰,利气,散结消肿。
? [应用 ] 1.寒痰喘咳,悬饮;
2.阴疽流注,肢体麻木,关节肿痛。
苏子
? [药性 ] 辛、温。
归肺、大肠经。
? [功效 ] 降气化痰,止咳平喘,润肠通便。
? [应用 ] 1.咳喘痰多;
2.肠燥便秘。
莱菔子
? [药性 ] 辛、甘、平。
归肺、脾、胃经。
? [功效 ] 消食除胀,降气化痰。
? [应用 ]1.食积气滞;
2.咳喘痰多,胸闷食少。
天麻
? [药性 ] 甘、平。归肝经。
? [功效 ] 息风止痉,平抑肝阳,祛风通络。
? [应用 ]
1.肝风内动,惊痫抽搐;
2.眩晕,头痛;
3.肢体麻木,手足不遂,风湿痹痛。
白术
? [药性 ]甘、苦,温。
归脾、胃经。
? [功效 ] 健脾益气,燥湿利尿,止汗,安胎。
? [应用 ] 1.脾气虚证;
2.气虚自汗;
3.脾虚胎动不安。
大枣
? [药性 ] 甘、温。归脾、胃、心经。
? [功效 ] 补中益气,养血安神。
? [应用 ] 1.脾虚证;
2.脏躁,失眠证。
生姜
? [药性 ] 辛、温。
归肺、脾、胃经。
? [功效 ] 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
? [应用 ] 1.风寒感冒;
2.脾胃寒证;
3.胃寒呕吐;
4.肺寒咳嗽。
甘草
? [药性 ] 甘、平。
归心、肺、脾、胃经。
? [功效 ] 补脾益气,祛痰止咳,
缓急止痛,清热解毒,调和诸药。
? [应用 ]
1.心气不足,脉结代,心动悸;
2.脾气虚证;
3.咳喘;
4.脘腹、四肢挛急疼痛;
5.热毒疮疡,咽喉肿痛,药食中毒;
6.调和药性。
半夏
? [药性]辛、温。有毒。
归脾、胃、肺经。
? [功用]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
外用消肿止痛。
? [应用]
1.湿痰,寒痰证;
2.呕吐;
3.心下痞,结胸,梅核气;
4.瘿瘤,痰核,痈疽肿毒,毒蛇咬伤。
陈皮
[药性]辛、苦、温。
归脾、肺经。
[功用]理气健脾,燥湿化痰
[应用]
1.脾胃气滞证;
2.呕吐、呃逆;
3,湿痰、寒痰咳嗽;
4.胸痹。
茯苓
? [药性 ] 甘、淡、平。
归心、脾、肾经。
? [功效 ] 利水消肿,渗湿,健脾,宁心。
? [应用 ] 1.水肿;
2.痰饮;
3.脾虚泄泻;
4.心悸,失眠。
天麻
? [药性 ] 甘、平。归肝经。
? [功效 ] 息风止痉,平抑肝阳,祛风通络。
? [应用 ]
1.肝风内动,惊痫抽搐;
2.眩晕,头痛;
3.肢体麻木,手足不遂,风湿痹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