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概 述 3 第一节 苯丙酸类 4 第二节 香豆素(coumarin) 5 一、结构类型 5 ㈠简单香豆素类 5 ㈡呋喃香豆素类(furocoumarins) (线型和角型) 6 ㈢吡喃香豆素类(pyranocoumarins) (线型和角型) 7 ㈣其他香豆素类 8 二、香豆素理化性质 8 ㈠性状 8 ㈡溶解度 8 ㈢碱水解反应(内酯性质) 8 ㈣酸的反应: 11 ㈤C3,C4双键性质和加成反应 12 ㈥呈色反应 12 三、香豆素的分离方法 14 (一)提取 14 (二)分离 14 四、香豆素波谱学特征 15 (一)紫外光谱 15 (二)红外光谱 15 (三)1H-NMR 15 (四)13C-NMR 17 (五)质谱 17 五、香豆素的生物活性 17 第三节 木脂素 18 一、结构类型 19 (一)二芳基丁烷类(dibenzylbutanes) 19 (二)二芳基丁内酯类(dibenzyltyrolactones) 19 (三)芳基萘类(arylnaphthalenes) 20 (四)四氢呋喃类(tetrahydrofurans) 20 (五)双四氢呋喃类(furofurans) 20 (六)联苯环辛烯类(dibenzocyclooctenes) 20 (七)苯骈呋喃类(benzofurans) 21 (八)双环辛烷类(bicyclo[3,2,1]octanes) 21 (九)苯骈二氧六环类 21 (十)螺二烯酮类(spirodienones) 21 (十一)联苯类(biphenylenes) 21 (十二)倍半木脂素(sesquilignans)和二木脂素(dilignans) 22 二、理化性质 22 三、提取分离 23 四、结构鉴定 23 (一)化学法 23 (二)光谱法 25 五、生物活性 25 苯丙素类 概 述 是一类含有一个或几个C6-C3单位的天然成份,在苯核上有酚羟基或烷氧基取代。 这类成份包括:苯丙烯、苯丙醇、苯丙酸及其缩酯、香豆素、木脂素、黄酮和木质素等。 苯丙素类来源于醋酸或苯丙氨酸和酪氨酸,后者脱氨生成桂皮酸的衍生物,多数天然芳香属化合物由此生物合成途径而来。 第一节 苯丙酸类 植物中广泛分布酚酸类成分,其基本结构是酚羟基取代的芳香羧酸,其中不少属于具有C6-C3结构的苯丙酸类。 常见的苯丙酸类如: 存在形式:苯丙酸常与不同的醇、氨基酸、糖、有机酸等结合成酯,多有较强的生理活性。如:绿原酸(chlorogenic acid)是咖啡酸与奎宁酸(quinic acid)的酯——具有抗菌、利胆作用。 存在于很多中药中——茵陈、苎麻、金银花等。 苯丙酸类大多具有一定的水溶性。 常与一些酚酸、鞣质、黄酮苷等混在一起,分离有一定困难。 一般采用——纤维素、硅胶、大孔树脂或聚酰胺等反复层析。 鉴别反应(利用Ar-OH的性质): ①1~2%FeCl3/MeOH ②Pauly试剂:重氮化的磺胺酸 ③Gepfner试剂:1%亚硝酸钠溶液与相同体积10%的醋酸混合,喷雾后,在空气中干燥,再用0.5mol/L的荷性碱甲醇溶液处理。 ④Millon试剂: 在紫外线下,这些化合物为无色或具有蓝色荧光,用氨水处理后呈蓝色或绿色荧光。 第二节 香豆素(coumarin) 香豆素类化合物是一类邻羟桂皮酸的内酯,具有芳甜香气。 分布:在高等植物中,芸香科和伞形科中含的多,还有豆科、兰科、木樨科、茄科、菊科等,少数发现于动物和微生物中。 一、结构类型 香豆素母核为苯骈α-吡喃酮。环上常有取代基。通常将香豆素分为四类: ㈠简单香豆素类 指只有苯环上有取代基的香豆素。 取代基:羟基、烷氧基、苯基、异戊烯基等。 由于绝大多数香豆素在C7位都有含氧官能团存在,因此,7-羟香豆素可以认为是香豆素类成份的母体。 以异戊烯基取代为例:(从生物合成途径来看) 从上生合成途径来看,C3、C6、C8位电负性较高,易于烷基化。(其中C3位烷基化不属于此类香豆素,而属于第四类型) 如: ㈡呋喃香豆素类(furocoumarins) (线型和角型) 香豆素核上的异戊烯基常与邻位酚羟基(7-羟基)环合成呋喃或吡喃环,前者称为呋喃香豆素。 呋喃香豆素类成份生物合成途径: 环合反应的形成:体内—由酶主宰反应。 体外实验—碱性条件(OH-)→呋喃环。 酸性条件(H+)→吡喃环。 ㈢吡喃香豆素类(pyranocoumarins) (线型和角型) 香豆素C-6或C-8异戊烯基与邻酚羟基环合而成2,2-二甲基-α-吡喃环结构,形成吡喃香豆素。这一类天然产物并不多见。 吡喃香豆素类成份的生物合成途径: 其他吡喃香豆素型:少数为5,6-吡喃骈香豆素,如: ㈣其他香豆素类 指α-吡喃酮环上有取代基的香豆素类。还包括二聚体和三聚体。C3、C4上常有取代基:苯基、羟基、异戊烯基等。 如: 二、香豆素理化性质 ㈠性状 游离状态—结晶形固体,有一定熔点,大多具有香气。 分子量小的有挥发性,可随水蒸汽蒸出,能升华。 紫外下显蓝色荧光。 成苷后——大多香味、无挥发性、不能升华。 ㈡溶解度 游离状态—能溶于沸H2O,不溶或难溶冷H2O, 可溶MeOH、EtOH、CHCl3和乙醚等溶剂。 因含Ar-OH故可溶于碱水中。 成苷—能溶于H2O、OH-/H2O、MeOH、EtOH等。 难溶极性小的有机溶剂。 ㈢碱水解反应(内酯性质) 香豆素的α-吡喃酮环具有α,β—不饱和内酯性质,在稀碱液中渐渐水解成黄色溶液,生成顺邻羟桂皮酸的盐,顺邻羟桂皮酸不易游离存在,其盐的水溶液一经酸化即闭环恢复为内酯。 长时间碱液中放置或UV光照射,顺邻羟桂皮酸可转变为安定的反邻羟桂皮酸,酸化后不再内酯化而可以获得反邻羟桂皮酸。 欲获得顺邻羟桂皮酸的途径:(顺邻羟桂皮酸的衍生物) 1.特殊结构的香豆素: 如C8位取代基的适当位置上有>C=O、>C=C<、环氧等结构者,可与水解新生成的酚羟基起缔合、加成等作用,可阻碍内酯的恢复。 如: *先进行碱水解,再进行酸化(避免长时间在碱性下形成反邻羟桂皮酸)。 由于碱的浓度不同,其反应产物也不同: 2.醚化: 碱水解的同时加入碘甲烷(MeI)或硫酸二甲酯(Me2SO4)等甲基化试剂使水解生成的酚羟基醚化,阻碍内酯恢复,生成邻甲氧基桂皮酸衍生物。 * 碱水解反应的易→难: 原因:7-OCH3的供电子共轭效应使羰基C难以接受OH-的亲核反应。7-OH在碱液中成盐。 其他酯基的碱水解反应 芳环苄基碳上的酯基极不稳定,碱水解后易生成异构化的醇。 如: 吡喃香豆素如许多天然的二元酯,C3’,C4’为顺式结构,碱水解引起苄基C4’的异构化,若在稀碱条件下C3’-酯基可以保留。 如:凯尔内酯(二元酯) ㈣酸的反应: 1.环合反应:指异戊烯基双键开裂并与邻酚羟基环合。 如:apigravin在甲酸处理下,中间体可生成仲和叔阳碳离子,由于稳定性因素,而生成叔阳碳离子,产物为二氢吡喃香豆素。 形成环的大小决定于中间体阳碳离子的稳定性: 稳定→ 叔阳碳离子 > 仲阳碳离子 > 伯阳碳离子 ←不稳定 再如obliquetin在HBr的处理下,中间体可生成仲和伯阳碳离子,由于稳定性仲大小伯,因而,生成产物为二氢呋喃香豆素。反应如下: 应用:环合试验可以决定酚羟基和异戊烯基间的相互位置。 注意:不宜使用浓酸,否则会发生重排反应。 2.醚键开裂: 如:东茛菪内酯的烯醇醚 3.双键加水反应: 酸接触下可使双键加水。如:黄曲霉素 ㈤C3,C4双键性质和加成反应 在控制条件下氢化的先后次序为: 侧链不饱和键 → 吡喃环或呋喃环上的双键 → C3、C4双键 ㈥呈色反应 1.异羟肟酸铁反应(识别内酯的反应) 酯与羟胺作用可生成异羟肟酸,再与三氯化铁作用即生成红色的异羟肟酸铁。 2.Gibb反应和Emerson反应: 试剂:Gibb——2,6-二氯(溴)苯醌氯亚胺 Emerson——氨基安替匹林和铁氰化钾 反应条件——有游离酚羟基,且其对位无取代者——呈阳性 Gibb反应: 香豆素的C6位有无取代基,可借水解内酯开环后,生成一个新的酚羟基,再利用Gibb或Emerson反应来加以区别。 三、香豆素的分离方法 (一)提取 香豆素在乙醚中溶解度较好,但同时溶出脂溶性杂质亦较多。 (二)分离 提取后可直接利用化合物的溶解性质进行分离 如:香豆素在石油醚中溶解度不大,浓缩时即可析出结晶。 1.酸碱分离法 依据——内酯遇碱能皂化,加酸能恢复的性质。 2.层析方法 吸附剂——硅胶、中性氧化铝 洗脱剂——已烷和乙醚、已烷和乙酸乙酯等 显 色——可观察荧光 四、香豆素波谱学特征 (一)紫外光谱 UV下显蓝色荧光。 C7位导入-OH——荧光增强 -OH醚化后——荧光减弱 母核上无含氧官能团取代时: 274 nm——苯环 311 nm——(吡喃酮环 有含氧取代时:最大吸收向红位移。 (二)红外光谱 3025 ~ 3175 cm-1—— C-H 伸缩振动 1700 ~ 1750 cm-1—— >C=O伸缩振动 1500 ~ 1600 cm-1—— 芳环吸收 1600 ~ 1650 cm-1—— 出现1~3个较强峰 (三)1H-NMR 环上质子由于受内酯羰基吸电子共轭效应,因此使: 当C3、C4位未取代时: 当C3或C4位取代时: 当C7-OR氧代时: 由于7-OR氧代后向苯环供电而引起C3-H受屏蔽,导致向高场位移约0.17ppm。 当C5、C7二氧代时: 当C7-OR氧代,C8或C6烷基取代时: 例:xanthogalol的1H-NMR(CDCl3) (四)13C-NMR 香豆素母核上九个碳原子的化学位移值: 当-OR取代时: 连接的碳—— +30 ppm 邻位碳—— -13 ppm 对位碳—— -8 ppm (五)质谱 香豆素类化合物质谱有如下特点: 1.有强的分子离子峰; 2.基峰是失去CO的苯骈呋喃离子; 3.主要裂解途径是:首先失去CO。 五、香豆素的生物活性 1.低浓度可刺激植物发芽和生长作用;高浓度则抑制 2.光敏作用——可引起皮肤色素沉着;补骨脂内酯可治白斑病 3.抗菌、抗病毒作用——蛇床子、毛当归根中的奥斯脑(Osthole):抑制乙肝表面抗原; 4.平滑肌松弛作用——茵陈蒿中的滨蒿内酯,具有松弛平滑肌等作用; 5.抗凝血作用 6.肝毒性——有些香豆素对肝有一定的毒性。 第三节 木脂素 木脂素(lignans):一类由苯丙素氧化聚合而成的天然产物。 通常指其二聚物,少数为三聚物和四聚物。 早期木脂素的定义: 两分子苯丙素以侧链中(碳原子(8-8’)连结而成的化合物——木脂素。 非(碳原子相连(如3-3’、8-3’)——新木脂素。 木脂素的一些新类型: 苯丙素低聚体——三聚体、四聚体等; 三聚体称为倍半木脂素(sesquilignan) 四聚体称为二木脂素(dilignan) 杂木脂素——由一分子苯丙素与黄酮、香豆素等结合而成; 根据结合分子的不同而命名,如黄酮木脂素(flavonolignan) 去甲木脂素(norlignan)——这类木脂素的基本母核只有16~17个碳原子。比一般的木脂素少1~2个碳。 组成木脂素的单位有四种: 1.桂皮酸(cinnamic acid) 偶为桂皮醛(cinnamaldehyde) 2.桂皮醇(cinnamyl alcohol) 3.丙烯苯(propenyl benzene) 4.烯丙苯(allyl benzene) 木脂素的命名: 1.大多采用俗名 2.系统命名 一、结构类型 常见类型如下: (一)二芳基丁烷类(dibenzylbutanes) (二)二芳基丁内酯类(dibenzyltyrolactones) 这是木脂素侧链形成内酯结构的基本类型,还包括单去氢和双去氢化合物。它们是生物体内芳基萘内酯类木脂素的合成前体。 (三)芳基萘类(arylnaphthalenes) 有芳基萘、芳基二氢萘和芳基四氢萘(aryltetralins)三种结构。 (四)四氢呋喃类(tetrahydrofurans) 因氧原子连接位置的不同,可形成7-O-7’、7-O-9’和9-O-9’三种四氢呋喃结构。 (五)双四氢呋喃类(furofurans) 由二个取代四氢呋喃单元形成四氢呋喃骈四氢呋喃结构。 (六)联苯环辛烯类(dibenzocyclooctenes) (七)苯骈呋喃类(benzofurans) 包括苯骈呋喃及其二氢、四氢和六氢衍生物。 (八)双环辛烷类(bicyclo[3,2,1]octanes) (九)苯骈二氧六环类 两分子苯丙素通过氧桥连接,形成二氧六环结构。 (十)螺二烯酮类(spirodienones) (十一)联苯类(biphenylenes) (十二)倍半木脂素(sesquilignans)和二木脂素(dilignans) 分别由3分子和4分子苯丙素聚合而成。 二、理化性质 形态:多呈无色晶形,新木脂素不易结晶 溶解性:游离——亲脂性,难溶水,溶苯、氯仿等 成苷——水溶性增大 挥发性:多数不挥发,少数有升华性质 旋光性:大多有光学活性,遇酸易异构化。 如: 芝麻脂素为双四氢呋喃类木脂素,2个四氢呋喃环顺式骈环,有2个手性碳,故有4个异构体。 d-芝麻脂素(d-sesamin)——系从麻油的非皂化物中获得,右旋体; d-表芝麻脂素(d-episesamin)——上者在盐酸乙醇液中加热转化而来。 即细辛脂素。 l-表芝麻脂素——从细辛根中得到,左旋体; l-芝麻脂素——由上者在盐酸乙醇液中加热部分转化获得。 这是由于呋喃环上的氧原子与苄基相连,易于开环,重复闭环时发生构型变化。 矿酸不仅能使木脂素构型发生变化,改变旋光性质,影响其生物活性,而且还能引起某些木脂素发生碳架重排。 光照也能使木脂素起氧化环合等反应而发生碳架变化。 所以,从化学结构类型来看,木脂素并非一类成分,因此,它们没有共同的特征反应,但有一些非特征性的试剂可用于薄层层析显色,如: 5%磷钼酸乙醇液、30%硫酸乙醇液等。——通用显色剂 三、提取分离 提取: 多用乙醇或丙酮等提取后,再用极性较小的溶剂如:乙醚、氯仿等进行萃取。 分离: 色谱法、溶剂萃取法、分级沉淀法、重结晶法 四、结构鉴定 (一)化学法 可根据化合物的结构特征,选择有反应特征的化学反应进行结构鉴定。 1.水解反应: 适用于成酯和成苷的木脂素。控制水解条件,可进行选择性水解。如: 2.氧化反应 控制氧化反应条件,可以得到对鉴定结构有价值的化合物。主要反应如下: ⑴臭氧化 如:对五味子甲素的臭氧化反应: ⑵费米盐氧化 费米盐(亚硝基亚硫酸钾)能将对位有氢原子的酚羟基氧化成对醌,以确证酚羟基的位置。如: ⑶高锰酸钾氧化 可将联苯环辛烯类木脂素的母核氧化生成联苯二酸。如:五味子醇甲 ⑷脱亚甲基反应 具有亚甲二氧基结构的木脂素类,当与间苯三酚、硫酸和醋酸共同加热时,可脱去亚甲基而生成2个羟基。如: (二)光谱法 目前多用1H-NMR和13C-NMR谱。 根据化合物的:基本骨架——结构类型、碳数、对称性 取代基——含氧取代基、烷基 进行结构测定。 五、生物活性 1.抗肿瘤作用 2.肝保护和抗氧化作用 3.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如:镇静、兴奋作用 4.血小板活化因子拮抗活性 5.抗病毒作用 6.平滑骨解痉作用 7.毒鱼作用 8.杀虫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