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概论
补充篇
?第十四章 国际货币体系
?第十五章 主要发达国家经济
?第十六章 主要发展中国家经济
?第十七章 转轨国家经济与中国的发

第十四章 国际货币体系
第一节 国际货币体系概述
一、国际货币体系的含义
? 国际货币制度
? 汇率制度
? 储备资产
? 各国货币可兑换性与国际结算的原则
? 国际收支的调节方式
? 国际金融机构
? 国际货币秩序
二、国际货币体系的作用
?确定国际清算和支付的手段,并规定世界
货币及其同各国货币的关系准则
?确定国际收支的调节机制
?汇率机制:固定汇率、浮动汇率
?对逆差国的资金融通
?对货币发行国的国际收支约束机制
?确立有关国际货币的协商、监督机制
从双边到多边
国际货币体系的类型
? 确定一种货币体系类型的三条标准
?货币的基础,即本位币是什么?
?国际流通、支付和交换媒介的主要货币是什么
?主要流通、支付、交换媒介的货币与本位币的关系
? 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
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是随着国际政治和经济金融形势
的变化而发生的。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国际货币体系经历
了 3阶段的演变:
早期的国际货币体系(国际金本位制 → 国际金汇兑本位
制) → 布雷顿森林体系 → 牙买加体系
第二节 早期的国际货币体系
一、国际金本位制( Classical Gold Standard)
?历史时期,19世纪 80年代-- 1914年第一次世界
大战
?形成基础:是在英国、拉丁货币同盟、荷兰、若
干北欧国家、德国和美国实行国内金本位制的基
础上形成的。
“拉丁货币联盟”( The Latin Monetary
Union)由法国、比利时、意大利、瑞士和希腊
组成,不过它很快就因为成员国各自执行自身的
经济政策而瓦解。
货币联盟
在过去的 200年中,世界上出现了很多货币
联盟。从政治性质上看,可分为政治统一下的货
币联盟和主权国家间的货币联盟。从货币管理体
制上看,可分为集中型货币联盟和分散型货币联
盟,前者是指货币联盟形成统一的货币当局,即
是中央银行;后者指几个货币当局并存,但相互
协调。把政治性质和货币管理性质结合起来,货
币联盟可分为三大类:
政治独立的集中型货币联盟
政治上独立的国家通常是集中型货币联盟,
如历史上德国、意大利、瑞士,先完成政治统一,
再实现货币联盟,后实行统一货币。再比如美国,
全国被划分为 12个联邦储备地区,每个地区都可
发行美元纸币,但这些纸币按 1,1永远可兑换。
历史上,货币联盟往往是政治一体化的结果。一
旦政治上实现联合,产生一个独立的国家,货币
联盟就会随之产生。政治一体化瓦解,货币联盟
随之解体,前苏联、捷克斯洛法克、南联盟都是
如此。
主权国家分散型货币联盟
1865-1926年,由法国、意大利、比利时、
瑞士组成的拉丁货币联盟,以及 1872-1931年由
丹麦、瑞典和挪威三国组成的斯堪的纳维亚货币
联盟,是世界上两个最著名的主权独立国家分散
型货币联盟,由于没有独立的中央银行,各国保
留自己的铸币权力,政策协调困难,最后以失败
告终。
由肯尼亚、坦桑尼亚和乌干达组成的东非共
同体实施了共同货币,但这一努力也仅仅维持了
10年 。
主权国家集中型货币联盟
主权国家可以加入集中型货币联盟,欧元启
动前的法国法朗区,比利时和卢森堡货币联盟,
以及实行“美元化”的地区都可以看作主权国家
集中型货币联盟。由于没有实现政治一体化,联
盟内某个国家发生战争、自然灾害、经济危机等
外部或内部冲击时,难以采取诸如财政、货币、
汇率等政策应对,往往使联盟解体。阿根廷就曾
被迫放弃了比索和美元的联系汇率制度。在这类
联盟中,只有比利时和卢森堡经济货币联盟运作
的较为顺畅。
欧盟国家的货币联盟也是此种类型的货币联
盟。
?金铸币本位制的内容
?黄金是本位货币;
?货币的含金量以法律形式固定,承诺随时以官价
无限制地买卖黄金;
?自由铸造、自由窑藏、自由流通、作为商品自由
买卖,保证各国物价水平的相对稳定;
?各种价值符号,如银行卷和辅币可按面额自由兑
换黄金;
?货币汇率根据本国货币含金量和外国货币含金量
之比来确定,实行固定汇率制,货币储备一般是
黄金;
?黄金自由输出与输入,保证各国货币之间的比价
相对稳定,黄金是国际结算的工具。
黄金输出点与黄金输入点
?如果美元的金平价为:一盎司黄金=
35USD,英镑的金平价为:一盎司黄金=
14.58英镑。则英镑对美元的中心汇率为:
1GBP=2.4USD。
?黄金的运输费用为 0.6%。
?美国的黄金输入点为,1GBP=2.385USD。
?美国的黄金输出点为,1GBP=2.414USD。
金本位制的特征
?汇率
?固定汇率
?储备资产与国际结算
?黄金是唯一储备资产,各国货币自由兑换
?国际收支调节
?价格-铸币机制
?中央银行的国内信贷措施
物价-铸币机制
金本位制下,国际收支逆差意味着黄
金流出,使本国货币供给减少,外国货币
供给增加,因此本国物价水平下降,外国
物价水平上升,使固定汇率下的本国实际
汇率贬值,因而增加了外国对本国商品和
劳务的需求,减少了本国对外国商品和劳
务的需求。由此国际收支得到改善。本国
国际收支顺差则正好相反。
这就是金本位制下国际收支自动平衡
的机制。
中央银行的国内信贷措施
?持续丧失黄金的本国中央银行可能面临无
法赎回银行卷的危机,因而尽可能紧缩银
根,提高国内利率以吸引外国资金的流入。
?而黄金储备不断增加的本国中央银行可能
购买国内资产,因为这些资产的收益率比
“无息”的黄金高,因而增加资本输出和
促使资本外流
优缺点
?优点
?自动平衡
?各国货币真实价值保持稳定,促进世界贸易、
世界经济的发展
?缺点
?自由经济,前提是政府不干预。政府不能采
用扩张性货币政策
?受到黄金产出的影响,黄金产量的增长跟不
上世界经济的增长,而黄金产出不足对经济
具有紧缩作用
?黄金生产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二、金汇兑本位
( Gold Exchange Standard)
?背景:
( 1)国际金本位(金铸币本位制)出现崩溃的苗头。
帝国主义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使黄金存量日益集
中少数国家,使其它国家的国内金本位制难以维持。
金币自由铸造和流通的基础遭到破坏。
( 2)各国为了备战,银行券大量发行。一战爆发后,
各国终止银行卷与黄金的兑换,禁止黄金出口,国
际金本位瓦解。
( 3)一战结束后,世界货币金融会议于 1922年在热
那亚召开,确定了一种节约黄金的国际货币制度-
-金汇兑本位制。金汇兑本位制于 1925年建立。
?特点:
?黄金依然是国际货币的基础。
?本国货币与黄金挂钩,或与另一种与黄金挂钩
的货币挂钩,即与黄金保持直接或间接比价。
?本国货币只能通过挂钩货币兑换黄金,并需在
挂钩货币所在国存入一定量的外汇和黄金作为
维持货币的平准基金。
?黄金只在最后关头充当支付手段,以维持汇率
的稳定。
与黄金直接挂钩的国家有:英、法、美等国。
金汇兑本位制的优缺点:
?优点:
有金铸币本位制的优点,又节约了黄金。
?缺点:
黄金数量仍无法满足世界经济增长的需要;
保持固定汇率需要黄金来干预,但汇率波动频
繁时,黄金的不足使金汇兑本位制变得十分脆弱。
三、金汇兑本位制崩溃后的国际货币混乱
状态
?1929- 1933年,资本主义大危机爆发导致
国际金汇兑本位瓦解。
?危机期间,各国加强外汇管制,实行货币
竞争性贬值和外汇倾销,打“以邻为壑”
的货币战。
?危机过后,英、法、美于 1936年达成“三
国货币协议”,以减少汇率波动,维持货
币体系的稳定,但二战的爆发使该协议瓦
解。
两次大战的原因
?由货币紧缩所导致的经济危机
?国家保护主义
?对资源的争夺
?美国的崛起
?门户开放--自由经济--工业化
?民族的独立
?对于当代的启示
?保护主义
?经济衰退
第三节 布雷顿森林体系
( Bretton Wood System )
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
体系,是英美两国争夺国际金融领域主导权的产
物。
美国的“怀特计划”--英国的“凯恩斯计划”
?由于美国的政治经济实力远超英国,双方达成协
议,并经 30多个国家的共同协商,1944年发表了
,专家关于建立 IMF的联合声明, 。
? 1944年 7月 44个国家在美国的布雷顿森林市召开
“联合和联盟国家国际货币金融会议”,通过了
以“怀特计划”为基础的, 国际货币基金协定,
和, 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总称, 布雷顿森
林体系协定, 。
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内容和特征
?实行黄金 — 美元本位制的国际货币制度
即以黄金为基础并以美元为最主要的国际储
备。这是一种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金汇兑本位制,
实行双挂钩原则。
IMF规定成员国应维持实际汇率在基准汇率
的 1%以内,在基准汇率 10%内的浮动需通知 IMF,
超过 10%需经 IMF批准。
美元为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黄金为最后的
支付手段。美国没有任何调整的余地,各国可以
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自己的储备水平。
双挂钩
美元与黄金挂钩
其他货币与美元挂钩
美元是唯一国际货币
黄金 美元
A货币
B货币
N货币
?建立一个永久性的国际金融机构,即国际
货币基金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通过向
会员国提供资金融通,帮助它们调整国际
收支不平衡。各国可以根据自身在 IMF中存
款的份额活动 IMF的短期融资 。
?取消外汇管制。 成员国不得限制经常帐户
的支付。
?争取实现国际收支的对称性调节。短期失
衡可以通过 IMF贷款解决, 长期失衡通过汇
率调整解决 。
三、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利弊
? 优点
?固定汇率
?推动了战后经济的繁荣
? 缺点
?储备货币的供应缺乏有效的调节机制,导致清偿力与信
心的矛盾( 特里芬两难 )。
?汇率制度过于刚性,限制汇率政策等手段运用,因而国
际收支调节机制效率不高,即过分依赖于国内政策手段,
不得不采用牺牲国内经济目标的财政货币政策来调节国
际收支,不利于各国内外均衡目标的同时达到。
?美国与其它国家的调节不对称,调节的重担落在其它国
家头上。美国不存在责任,并利用该国际货币制度牟取
特殊利益:获取铸币税;增强美国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操纵其它国家的货币政策。
?逆差国与顺差国调节不对称。德国等顺差国不愿货币升
值,结果导致通货膨胀。
特里芬两难( Triffin Dilemma)
?信心与清偿力的矛盾
?保证美元按固定官价兑换黄金,以维持信心
?提供足够的国际清偿力(支付能力)--美元
?矛盾,世界经济增长要求美元供应不断增长。而
美元供应受制于美国货币政策和黄金储备,因此
美元供应的不断增长使美元同黄金兑换性(按固
定比价)难以维持,这使人们对美元的可兑换性
信心开始动摇。
?人们对美元的可兑换性信心危机 美元危机爆

四、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
? 1950s各国从战后中恢复,需要大量美国产品,造成美
元荒
?马歇尔计划、麦克阿瑟计划
? 前三次美元危机及其拯救( 1960s美国的贸易、财政双
赤字,越战的影响)
1960年的美元危机及拯救:借款总安排、互惠信贷
协议、黄金总库
第一次美元危机,1971年 8月 15日,美国实行“新经济政
策”,停止美元兑换黄金。
? 1973年,第四次美元危机爆发,布雷顿森林 彻底崩溃 。
第四节 牙买加体系( Jamaica system )
一、建立背景
?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全球性的固定汇率制度
被五花八门的汇率安排所取代,日元、马克迅速
崛起,开始成为各国储备货币;
?在 1973年至 1975年的第一次石油危机期间,浮
动汇率制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1976年 IMF临时委员会在牙买加召开会议,签订
,牙买加协议,,在此协议基础上形成的国际货
币体系即为“牙买加体系”。
二、牙买加协议主要内容
?增加 IMF的 SDRs单位,修改成员国在 IMF的 SDRs
的 比重
?取消美元中心汇率制度,确认浮动汇率的合法性。
允许各成员国选择自己偏好的汇率制度,但不能
“操纵汇率以获得不公平的竞争优势”,这间接
支持了浮动汇率制。
?黄金非货币化
?提高 SDRs的国际储备地位。
?扩大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融通
牙买加体系的特征
?多元化的国际储备体系
?美元、德国马克、日元,ECU,SDRs
?汇率制度多样化
?(发展中国家多选择)可调整的钉住汇率安排-
--可分别钉住美元、法国法郎、其它货币、
SDR和货币篮子
?有限浮动汇率安排:单一货币的浮动和欧洲货币
体系下的联合浮动
?更灵活的浮动汇率安排:管理浮动安排和独立浮
动安排
?对国际收支的调节
对国际收支的调节
? 汇率调节
?浮动汇率:相对价格调整来实现
?实际调节效果打不明显,原因:
发展中国家较低的进出口需求弹性使货币贬值对改善国际收
支逆差作用不显著;顺差国不愿本币升值以减少出口;各国中央
银行的干预; J曲线效应
? 利率调节
?利用短期资金的流入流出来调节国际收支
?可能有副效应:如美国 80年代的高利率使外国资金大量流入,导
致美元需求大于供给,使美元升值,更不利于美国出口,使其 CA
更加恶化
? IMF调节
?贷款来短期调节国际收支
?但其贷款能力有限,只在发生金融危机时才用
? 直接管制
?外汇管制
牙买加体系的利弊
?优点
?储备货币多元化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特里芬之迷;
?浮动汇率对国际收支有一定调节作用;
?提供了最大限度的汇率安排弹性;
?有多种国际收支调节方式。
缺点
?不稳定,没有稳定货币体系的机构和硬性的
规则。 IMF在放弃固定汇率制的同时,也放
弃了对成员国的汇率提供干预的责任和义务,因
而竞争性贬值或竞争性升值经常发生,国际汇率
处于经常性的变动之中,成为国际金融领域引发
争端和动荡的一个重要因素。
?没有从本质上解决“特里芬两难”,各储备货币仍
同时担任世界货币和储备货币所在国本币的双重身
份。当维护世界金融秩序和支付能力目标与维护本
国国内经济平衡目标发生冲突时,更倾向于后者,
从而对它国及至世界经济带来负面影响。
?主要储备货币汇率经常波动,对发展中国家不利。
?国际金融市场汇率风险增大,储备货币管理复杂。
?国际收支仍失衡严重,国际收支调节机制没有达
到预期效果。 IMF只在危机时出手帮助逆差国,反
倒是国际私人银行起到了相当大的调节作用。
?国际收支调节任务仍大部分落在逆差国家头上。
?货币和金融危机频发,如20世纪80年代的拉
美债务危机、90年代后期的亚洲金融危机及随后
墨西哥、俄罗斯和阿根廷等国出现的金融危机。
欧元启用与国际货币体系的演进
? 面对牙买加体系的不稳定性,许多国家都在不断调整自己
的货币和汇率机制,并寻求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货币
体系。欧元的诞生即是欧洲国家消除汇率风险、减少货币
动荡对经济产生负面影响的积极尝试。
? 早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前,欧共体就在探索成立欧洲货
币体系( EMS)以增强其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
? 在 1969年 12月,欧共体在荷兰的海牙商讨成立欧洲经货
联盟。
? 1979年,欧共体创造了欧元前身--记账单位“埃居”
( ECU)。 1979年 3月,法、德、意、荷、比、卢、丹麦
和爱尔兰正式加入 EMS。
?1989年 4月,欧共体明确了发行统一货币的目标,
建议分三个阶段实现。
?1995年 12月马德里会议上,,Euro”被选为欧洲
未来货币名称。
?1997年 6月,欧盟阿姆斯特丹首脑会议通过了
,阿姆斯特丹条约,,正式批准了, 稳定和增长
公约,,, 欧元的法律地位, 和, 新的货币汇率
机制, 3个文件。
?1998年 5月 1日 — 3日,欧盟布鲁塞尔首脑特别会
议确认比利时、德国等 11国为欧元创始国。
?1998年 7月 1日,欧洲中央银行成立。
?1999年 1月 1日,欧元如期启动,以支票、信用卡、
股票和债券的方式流通,并进入外汇交易市场。
次年 6月,希腊加入欧元区。
?2002年 1月 1日,欧元纸币和硬币开始在欧元区 12
国流通,3月 1日,欧元区 12国的原有本国货币停
止流通。
?欧元的创立与流通,对国际货币体系产生了重大
影响。欧元迅速成为仅次于美元的第二大货币,
缩小了与美元的差距,拉大了与其他国家货币的
差距,有力地提升了欧元区货币在国际货币体系
中的地位。
?欧元尚难以挑战美元的霸主地位,因为一种货币
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根本上取决于该经济体
在国际经济体系中的地位。而欧洲在第三次科技
革命浪潮中已经落后于美国。
?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欧元的创立与流通,都增加
了国际结算手段,方便了国际贸易、国际筹资;
阻滞了美国利用强大的美元随心所欲干预国际经
济、谋取国际金融霸权的进程,分散了国际金融
风险。
(近期伊朗威胁美国要以欧元取代美元作为石
油计价和国际结算货币,这对美元霸权构成严重
威胁)
汇率制度改革的国际经验和教训
?世界上进行过汇率制度改革的国家大致有两类:
被迫进行汇率制度改革的国家,如一些转轨
国家和遭受金融危机的国家;
主动进行汇率制度改革的国家,如智利、印
度,以及欧元区国家。这些国家改革的 背景和条
件各不相同,取得的效果也大有区别。它们的经
验和教训,对中国进行汇率制度改革有重要的借
鉴意义。
转轨国家的汇率制度改革
前苏联和东欧这些转轨国家进行汇率制度改
革很大程度上是不得已而为之。实行休克疗法后,
这些国家出现持续恶性通货膨胀和 GDP大幅度下
降。它们不得不做出选择:是让汇率随着通货膨
胀而贬值,还是将汇率固定以治理通货膨胀?在
资本自由流动的条件下,前者意味着有独立的国
内货币政策,后者则意味着放弃独立的国内货币
政策。一些转轨国家选择了浮动汇率,比如保加
利亚、罗马利亚、俄罗斯和乌克兰;而另外一些
国家则选择了固定汇率,比如捷克、匈牙利和波
兰。
?无论是从控制通货膨胀的效果还是政策实施的成
本来看,固定汇率的表现都要好于浮动汇率,采
用固定汇率的转轨国家也更早地实现了宏观经济
的稳定。但是,在九十年代一系列的金融危机后,
一些经济学家开始主张采用完全浮动的汇率制度,
而另外一些经济学家则主张建立完全固定的汇率
制度,还有一些人则主张以欧元为榜样,建立区
域性共同货币。这样,一些国家朝着更加灵活的
汇率制度发展,而一些国家则朝着固定汇率制度
方向发展,甚至采用外国货币。可见,对于转轨
国家而言,究竟应采用何种汇率制度并没有定论。
新兴工业化国家的汇率制度改革
在发生金融危机前,新兴工业化国家普遍有
以下特点:高利率、大量短期资本流入、资本帐
户开放、经常项目赤字,等等。这些国家的汇率
都同美元完全固定或基本固定。在 1996年年中美
元开始相对日元走强时,它们的货币就不得不随
同美元一起升值,经济受到很大冲击。同时,由
于高利率吸引了大量短期投机资本,一旦固定汇
率制度遭到国际游资的冲击,资本就会发生大规
模恐慌性外逃,而这些国家的外汇储备又不足以
抵御这种冲击,固定汇率制度随之崩溃。这样,
这些国家不得不对汇率制度进行重大调整。
主动进行市场化浮动汇率改革国家的成功
经验
?智利如何逐步实行浮动汇率
1999年,智利从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过渡到
完全的浮动汇率制度。
第一,逐渐扩大汇率波动幅度。
第二,在汇率开放的过程中实行资本管制。
第三,加大国内体制改革力度。
制度层面的改进
技术层面的改进
第四,发展外汇衍生产品市场并提高私人部门
抗风险能力。
第五,在实行浮动汇率后,中央银行在必要时
也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但却限于一些例外的情形。
几点主要结论
第一,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汇率制度适合所有国家的
所有情形,具体采用何种汇率制度,要根据本国的具体情
况来决定。
第二,同那些主动改革汇率制度的国家一样,中国的
汇率制度改革要采用渐进的方式,其节奏要同国内经济体
制改革的整体步伐相一致,不能迫于国际压力而仓促进行,
否则可能会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通过加大金融体制改革
力度和完善汇率形成机制,最终实现完全市场化汇率制度
将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第三,根据智利和印度这些主动进行浮动汇率制度改
革国家的经验,中国目前对资本项目实行适当的管制仍然
是必要的。中国在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的经验也证明,
对资本项目的管制是有用的。至于今后管制的程度和方式,
则要视中国经济市场化和汇率制度市场化的程度而定。在
发展外汇衍生产品市场和扩大汇率浮动范围时,外汇管理
当局要特别注意完善风险控制措施,包括控制国际热钱投
机等。
中国的汇率制度改革
? 1994年以前,在国际上看来,中国属于多轨制汇率制度:
有黑市、官价,还有外汇额度等。
? 汇率制度改革第一步是多元汇率并轨,同时进行了汇率水
平的重估。当时的官方汇率是美元兑人民币 1,5.7,黑市
上价格不一,不同的地方比率可能是 1,9,1,10甚至更
多。最后,政府将美元兑换人民币比率确定在 1,8.7。从
1,5.7到 1,8.7,意味着当时人民币很大幅度的贬值,客
观上说,这为中国保持外贸的稳定增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994年 1月 1日新汇率体制启动,开始实施以调剂价格为
单一价格的汇率并轨,强制结售汇,并取消外汇留成。
? 第二步是建立了统一的外汇市场。 1994年 4月 1日,中国
外汇交易中心 (CFETS)在上海开业,该中心是一个全国范
围的电子交易系统,联结了银行和各调剂中心并进行绝大
多数的境内外汇交易。
? 1994年~ 1997年间,中国的外汇体制是有管理的浮动,
即“肮脏浮动” (dirty floating),当时波动幅度并不小,
1994年是 1,8.7,到 1996,1997年人民币与美元的兑换
比率达到 1,8.28,升值幅度不小。这种情况直到 1997年
才被改变,在当时亚洲爆发金融危机的情况下,中国政府
出于负责任的大国的考虑,承诺人民币保持稳定。
? 所谓保持稳定,在实际执行中演变为事实上的钉住美元,
此后人民币兑美元的波动幅度很小,甚至是和承诺实行固
定汇率制度的一些经济体相比,幅度也要小得多。
? 2005年 7月 21日,世界金融市场为之震动 — 中国人民银行
宣布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
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11年来被视为“天经地义”的美
元兑人民币 1∶ 8.2765的比价从此颠覆。
? 为了使人民币汇率更加市场化,增加汇率弹性,扩大汇率
波幅,2005年 11月 24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公告,在银
行间市场引进美元做市商制度,并决定于 2006年初推出
即期询价交易方式。 11月 25日,央行与 10家国内银行首
次进行了 60亿美元的货币掉期操作。
? 对于 2006年人民币汇率的走势,从预期来看,目前人民
币汇率已有一定程度的上升,但是仍没有达到人们所认为
的均衡汇率,因此人民币汇率上升的预期仍普遍存在。这
种预期仍将推动人民币汇率继续上升。
?中国金融机构和企业对浮动汇率尚需要一
个适应过程,而且在汇率调整对改善国际
经济不平衡影响十分有限的情况下,大幅
度轻率调整人民币汇率,风险过大,既不
利于中国国内经济金融的稳定,也不利于
世界经济与美国经济的稳定。因此,在人
民币汇率调整方面,“主动性、可控性和
渐进性”的基本原则不会变,也不应变。
汇率制度报告,国际货币体系失
衡下的中国汇率政策
—— 2005年中国汇率制度报告
? 人民币汇率会在双向波动、小幅升值过程中继续保持相
对的稳定。
? 升值预期过高基本原因:货币因素大于实体因素 。
美国前几年的货币政策仅仅从考虑解决国内经济矛
盾的需求出发,一直保持低利率政策,发行了过多的美
元。同时,各国中央银行特别是亚洲的中央银行通过外
汇市场的干预,持续不断地支持美国的巨额“双赤字”,
导致世界货币基础增长迅猛。
尽管中美贸易差额问题如美联储格林斯潘所说,解
决差额问题仍不足以解决美国的经济问题,但多年的双
顺差及高额的外汇储备,按美国强权主义解决美国历次
经济问题的惯用思维,自然仍被授人以口实,被国际游
资利益集团大造舆论,造成人民币极大的升值压力。
? 汇率对世界贸易基本格局的影响在逐步弱化。汇率与基本
面状况经常发生背离,呈现大幅波动。国际贸易为了克服
汇率大幅波动造成的危害,企业特别是大企业已采取各种
方式弱化汇率波动对其行为,甚至市场的影响。汇率对贸
易差额的影响力不能说已完全没有,但相对以前任何阶段,
可以说重要性大为降低。
? 世界货币体系失衡的再次显现 。
美元的“特里芬两难”
当每次美国经历了一个阶段性低利率时期(扩张性货
币政策,世界信用扩张),并转入高利率时期时(紧缩性
货币政策,世界信用收缩),各类危机频繁爆发,如 80
年代中后期日本泡沫经济的破灭,90年代的墨西哥危机、
亚洲金融危机、俄罗斯金融危机以及美国 IT泡沫的崩溃等。
目前,经历了 2001~2004年长期低利率时期,世界流
动性又出现过度供给,房地产、石油、黄金、铜、森林资
源价格处于历史高位,而近期美国又进入提高利率的阶段。
在未来美元高利率时期,新一轮的某个资产泡沫破裂或金
融危机降临何处,不得而知!
?亚洲区应建立更紧密的货币联盟
全世界应建立一个非国家货币主导的
货币体系,逐步从目前美元主导的货币体
系,过渡到多个货币共同竞争的货币体系,
最终达到建立一个非国家货币主导的国际
货币体系 。
关于“亚洲货币单位”
中国:应做好以下七件事:
?进一步加快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
?进一步加强对跨境资本流动的监测和管理 ;
?坚持引进外资的质量,加大“走出去”战略的实
施 ;
?积极发展本土资本市场的战略安排 ;
?运用好货币对冲操作手段 ;
?增加双边贸易协定,提高亚洲区内货币的结算功
能 ;
?更重要的是应该积极落实并长期坚持内需主导战

第十五章 主要发达国家经济
第一节 美国经济
一、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回顾
?二战后初期的繁荣阶段( 1947- 1953)
?低速增长阶段( 1954- 1960)
?调整增长阶段( 1961- 1973)
?“滞胀”阶段( 1974- 1982)
?缓慢回升阶段( 1983- 1988)
?重陷衰退阶段( 1989- 1991)
?新经济阶段( 1991- 2001)
?新世纪初的衰退、复苏与扩张( 2001至今)
二,90年代美国的“新经济”
? 含义
? 特征:
1,经济长期持续增长,突破以往的经济周期,
且速度加快;
2,低失业率与低通货膨胀率并存;
3,出口贸易增长势头强劲;
4,巨额财政赤字得以消除,并出现盈余;
5,企业国际竞争力增强;
? 新经济产生的原因
1,信息技术是根本原因;
2,克林顿政府的政策作用;
3,美国公司进行的经营与管理改革是微观基
础;
4,股权融资为主的金融制度提供了强大的资
金支持;
5,经济全球化是主要基础。
三、本世纪初的美国经济衰退
? 本次衰退的特点
1,持续时间最短( 2001年间的 8个月)
2,产生的原因不同
3,衰退程度低
4,生产率仍提高
5,库存调整速度大大提高
? 本次衰退的原因
1,经济发展的周期规律
2,美联储宏观调控失利
3,过度消费的降温
4,原油价格上涨
5,911事件
四、美国经济新一轮的复苏与扩张
?经济增长率
?整体经济强劲扩张
?消费和投资是双引擎
?就业状况改善
?通货膨胀上升
?双赤字
,2005年度美国总统经济报告,
五、美国经济发展的促进和制约因素
? 促进因素:
1,消费和投资信心
2,IT技术复苏与网络经济的发展
3,劳动生产率持续高速增长
4,美联储的低利率政策
5,股市回暖
6,大选的政治周期因素
? 制约因素:
1,双赤字压力
2,就业形势尚未根本好转
3,生产能力过剩
4,国际政局不稳
? 美国经济发展的前景
1,经济基本面伊朗,是主要发达国家中最具韧性和省略的
经济体,抗干扰能力强;
2,高新技术产业将继续作为其经济增长的强有力推进器,
在未来经济发展中起关键性作用;
3,巨大的国内消费市场仍将是美国经济保持活力的重要保
障;
4,美国在全球化方面起步较早,跨国公司遍布世界各地,
抢占了全球化的先机;
5,美国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为其全球经济打下坚实的基础。
六、美国政府的主要职能及作用
从总体上讲,美国政府的主要职能是制定经
济政策、征税、提供社会保障(救济、福利、保
险等),促进社会公平、提供公共产品及管理以
及国防、外交、治安筹各个方面,政府并不直接
从事经济工作,不介入私营企业的具体事务,虽
然美国的邮政、通讯及铁路由政府直接经营,但
并不以盈利为目的。
正在加强的领域主要是保证公平竞争、法规
规制、司法、提供公共服务及社会福利保障等方
面的职能,有所削弱和放松的主要是除军工之外
的生产部门。
?促进公平竞争:反托拉斯法;
?提供社会保障:社会福利保障网“上层”
及“下层和第三层;
?提供公共服务:在电力、煤气,电讯的管
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制定经济政策:直接影响美国经济政策的
主要有三个部门:①财政部;②预算管理
委员会;②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
?政府与企业的关系:规制,保证公平竞争
及税收等方面,并制定奖励办法来激励企
业,以促进经济发展。
七、总结:美国的自由市场经济模式
?自由市场经济模式,又称盎格鲁-撒克逊
模式,以美国和英国为代表。
?该模式不排斥或反对政府对经济生产的干
预,而是与其它西方国家比,更多地承袭
了古典的自由放任和自由竞争的传统。
?该模式的特点是:政府尽是让市场机制发
挥作用,充分鼓励自由竞争,政府通过财
政和货币政策对市场进行间接调控、依法
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监管。该模式又称
,政府监管型 市场经济”
第二节 欧盟经济
一、二战后西欧经济的发展
?战后初期:经济恢复
?50年代:经济逐步起飞,增长速度远超美国
?1958年欧共体成立,进一步促进西欧经济的迅速
增长
?73- 75年经济危机之后,50- 60年代的黄金增长
阶段结束,进入滞胀时期
?80年代:追赶美国 1980- 1982危机,1983-
1987恢复,1988- 1989强劲增长
?90年代欧盟经济增长明显落后于美国,发展遇到
重重困难。 原因
原因
?社会市场经济模式 面临严峻挑战;
?宏观经济政策遏制了经济回升;
?对科技开发投入明显不足,国际竞争力下
降。
社会市场经济模式
?又称莱茵模式,以德国、法国、瑞典为代表。
?这些国家的社会党、社会民主党长期执政,希望
通过和平、民主途径实现社会主义,倡导“福利
社会主义”,试图折中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
?基本特点:即私人资本统治和自由竞争,通过市
场机制配置资源,又要发挥政策对市场的引导和
调节作用,扩大福利和社会保障,以实现社会稳
定和社会公平。
?该模式又称“政府引导型市场经济”,即自由竞
争与政府控制并存、经济杠杆与政府引导作用并
用、经济增长与社会并重。
二、欧盟经济发展的现状
?2000年起,世界经济增长减缓,911的打击,
使欧盟经济受到严重影响。
?2001年下半年,欧盟经济开始复苏。
?此后受伊拉克战争、高油价和欧元对美元
高汇率的影响,欧盟经济一直增长缓慢,
2005年增长率 为 1.3%。
?以 2006年的预期:美国, 商业周刊, 文章
三、欧盟经济面临的问题
?大欧盟经济发展不平衡:欧元疲软之后略有起色;
英国经济形式明显好于欧元区,但对欧盟经济无
拉动作用;中东欧国家经济持续增长。
?长期存在的结构性和体制性问题制约其经济发展。
?欧元币值。
?,稳定与增长公约, 的指标设限抑制了欧盟经济
增长。
?欧洲统一大市场存在诸多缺陷:内部市场对欧盟
成员国经济的协调能力有限;人员和服务流动存
在较大障碍;成员国在税收、福利、劳动力市场
方面还未实现真正的一体化;统一大市场内的不
同国家并未完全实现优势互补,基本上是各自为
政。
第三节 日本经济
一、战后日本经济发展回顾
? 恢复和重建( 1945- 1955)
? 高速增长( 1956- 1973)
? 中速、稳定发展( 1974- 1984)
? 稳步发展( 1985- 1991):日元升值,日本投资与消费
活跃,但也开始形成经济泡沫。
? 低速发展( 1991年之后):泡沫经济破灭,经济衰退,
政府改革,但再难现高速发展的奇迹。不过日本已成世界
“经济强国”、“金融大国”和“技术大国”,在科技领
域已超越欧洲。
? 2005年末至 200年 2月:日本 实现了出人意料的强劲增长,
预示其长达 15年经济萧条的终结。 国内内需因素起了主导
作用。(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而中国经济增长是日本经济
出现恢复性增长的最大外因。
二、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
?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模式
?完善的教育体制
?引进、开发先进技术,科技立国
?较高的储蓄率和民间设备投资
?日本国民的民族精神
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模式
?以日本、韩国、新加坡为代表。都是后进资本主
义国家,吸收了崇尚竞争、追求效率、强调个人
利益等西方市场经济文明成果,并在很大程度上
保留和发扬东方儒家文化的传统,即国家至少、
社会为先、家庭为本、同舟共济的精神。
?企业利益服从国家利益,国家从国民利益和企业
利益出发制定赶超先进国家的发展战略,从而形
成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模式。
?该模式基本特点:政府用严厉的规划要求企业遵
守市场规则;利用利益机制诱导企业行为;利用
计划和产业政策引导企业的发展方向;通过行政
指导使企业尊重政府的意图。
三、日本经济停滞的原因
? 制度创新受阻是主要原因
1,出口导向型、保护国内市场与市场经济全球化
的大趋势不符;
2,以政府为主导干预经济的方式已不符合市场调
节的基本原则。
? 产业升级受阻是本质内核
1,产业没有实质性的升级换代;
2,产业政策调节作用减弱;
3,信息技术竞争输给美国
4,传统产业比较优势消失、产业空心化
大作业 4 分组翻译以下文章
? Japan's economy:Picking itself up
? Economic structure of US
? Economic structure of Canada
? Economic structure of Australia
第十六章 主要发展中国家经济
第一节 发展中国家的分类
一、世界银行的分类
根据世界银行的分类,世界现有 210个
国家和地区,人口 60亿,GNP(国民生产总
值 )28.86万亿美元。发达国家有 29个,发
展中国家 (地区 )有 156个,转轨国家有 25个
(已加入 OECD的 3国捷克、匈牙利、波兰除
外 )。
156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可再分为:
?低收入国家和地区 (1998年人均 GNP低于 760美元
的国家和地区共 56个 );
?中低收入国家和地区 (1998年人均 GNP在 761~
3030美元之间的国家和地区有 43个 );--中国
?中高收入国家和地区 (1998年人均 GNP在 3031~
9360美元之间的国家和地区有 28个 );
?高收入国家和地区 (1998年人均 GNP在 9361美元
以上国家和地区有 29个 )。
二、按主要出口种类国家和地区分类 (即全
部出口额的 50%以上均来自该种出口品 ),
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可分为,
?制成品出口国和地区
?非燃料初级产品出口国和地区
?燃料 (主要是石油 )出口国和地区
?劳务出口国和地区
?综合出口国和地区 (即没有一种出口品占到
出口总额的 50%以上 )。
三、按市场经济不同发展阶段分
?市场经济已基本确立国家,Uruguay,Chile,Peru,
Thailand,Turkey,Kuwait,Saudi Arabia,
Oman,United Arab Emirates,Qatar,Bahrein。
新兴工业化国家也应归为此类。
?市场经济占重要地位的国家,India,Egypt,
Pakistan,Iraq,Malaysia,Jordan,Tunis,
Philippines,Morocco,bolivia,Indonesia,
Syria,Sri Lanka,Liberia。
?市场经济处于起步阶段的国家,Afghanistan,
Bangladeshi,bhutan,Nepal,Maldives,
Yemen,burkina faso,burundi,The Central
African Republic,Chadian,Equatorial Guinea,
Rwanda,Sierra Leone,Somalia,Uganda,
Haiti。
四,,2005年联合国人类发展报告,
五、联合国贸发会议对发展中国家的分类
?石油输出国
?农矿原料出口国
?出口加工国(地区)
?经济综合发展国
第二节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
一初级产品出口战略:
? 这是通过开发和出口某些自然资源,获得外汇收入,进口
所需的生产资料和消费品,从而取得发展。这种战略层次
较低,是从殖民时代继承下来的,实际上是落后国家长期
遭受殖民统治,独立后又处在不利的国际劳动分工和不平
等的国际经济关系中不得已而采取的。后来许多国家自身
的制造业有了发展,实现了产业多样化后,便抛弃了该经
济发展战略。但是,现在仍有不少发展中国家依靠出口一
两种、或三四种初级产品,作为国家收入的主要来源,如:
缅甸(大米、木材,占出口贸易收入的近 70%)、布隆迪
(咖啡、棉花,84%)、埃塞俄比亚(咖啡、皮革,
74%)、利比里亚(铁矿石、天然橡胶,78%)、赞比亚
(铜,84%)、厄瓜多尔(咖啡、可可、干鲜果品、原油,
64%)、牙买加(铝,67%)、智利(铜,44%)等非产
油国,伊朗、科威特、利比亚、沙特阿拉伯等产油国。
?实行该战略的理论根据是“比较成本说”。 19世
纪初英国工业革命迅速发展时,由李嘉图提出。
认为:生产者或各个国家都要专门生产他们各自
在成本、生产率方面最具优势的产品,而把不具
优势或优势不大的产品给他国生产,然后互相交
换,则对双方有利。现在,西方有些经济学家仍
认为该理论对发展中国家是适合的,提出“农业
不等于贫困”这一命题,试图说明工业并不一定
意味着富有,主张发展中国家还是按比较利益原
则,以改良并发展初级产品的生产和出口为宜。
二、进口替代战略,(Import Substitution)
?在 20世纪 50年代,巴西、阿根廷、墨西哥、
印度和菲律宾等国家为实现工业化都是从
实施进口替代战略开始的。“进口替代战
略”是指通过建立和发展本国的制造业和
其他工业,替代过去的制成品进口,以带
动经济增长,实现国家的工业化,纠正过
去长期存在的对外贸易逆差,解决国际收
支的不平衡问题。
三、“面向出口”工业化战略
?出口替代战略,外向型发展战略,出口鼓励战略
( Export Promotion)
?这是指本国的工业生产面向世界市场,并以制成
品出口逐步替代过去的初级产品出口。在初期,
主要是利用自身廉价的劳动力优势,通过积极引
进外资,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加工装配工业,通过
出口来带动经济的增长,缓和国际收支的压力。
60年代末 70年代初,巴西、墨西哥、菲律宾、马
来西亚、泰国、印度、巴基斯坦、土耳其等国,
也先后程度不同地转向这个战略,或采取进口替
代和面向出口相结合的道路。 70年代中期,部分
国家转向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的产品出
口,努力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根据各国具体条件和工业化进程的不同,
发展“面向出口”工业化战略的国家大体
上可分成三个类型:
?一个是原来出口初级产品的国家,现在日益增加
对初级产品的加工出口,提高其附加值,如马来
西亚、泰国、科特迪瓦等;
?二是发展中国家的一些大国,如巴西、墨西哥、
阿根廷、印度等国,它们的制成品的出口很大程
度上是立足在过去进口替代期间所建立的工业基
础之上;
?三是一些小国和地区(新兴工业化国家),由于
资源和市场的限制,它们主要发展面向出口的劳
动密集型的装配加工工业。 70年代中期后,这些
国家中有的开始发展技术密集型(电子、仪器仪
表、机械制造)和资本密集型(钢铁、化工)产
业。
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战略(多元化时期)
?该战略主张进口替代和面向出口战略相结合,经
济多元化,强调“自力更生”的观点逐渐流行。
在战略目标上,实现经济增长、公平分配和自力
更生三者的有机统一。
?这种发展战略更加合理、圆满,也更具吸引力,
但到目前为止,效果并不明显,追求这种战略的
目标仍在继续。一个主要原因是牵涉到利益的再
分配,阻力很大,实施该战略对既得利益者几乎
没有什么吸引力。
?各国调整时间和调整的幅度是不一样的。印度在
1984年进入经济多元化发展时期,拉 ·甘地在同年
11月出任总理之时,就提出“实现技术现代化,
加速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注意发展满足国内
需求的中小企业的同时,扩大对外开放,进一步
引进外资,发展多元化经济。
第三节 石油输出国
?60年代后,在中东北非地区出现了一批依靠石油
开采和出口而走上现代化的国家。 1960年 9月,
伊拉克、伊朗等产油国在巴格达成立了“石油输
出国组织”,开始集体同西方石油公司作斗争,
维护成员国的利益。 1973年 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
爆发后,各产油国通过减产、禁运、提价和国有
化等措施,控制了石油价格的制定权,将石油价
格从每桶 3.07美元,提高到年底的 11.65美元,到
1980年又数次提价至每桶 30多美元。石油斗争的
胜利,使产油国的收入剧增,据统计,石油输出
国组织的 13个成员国的石油总收入,在 1972年为
144亿美元,1980年增至 2700多亿美元,8年间
增加了 17.8倍。
?石油收入的大幅度增加,为产油国的现代化发展
创造了条件。由于这些国家普遍存在矿产资源单
一,自然条件恶劣的情况,在 60年代以前,它们
几乎都是世界上贫穷落后的国家。现在,它们利
用手中大量的美元,迅速地走上现代化的道路。
它们以发展本国石油工业为核心,积极发展石油
提炼和石油化学工业,同时注意发展农业和轻工
业,实现经济的多样化,各种基础设施和文化教
育卫生事业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
例子:
卡塔尔
沙特
伊朗
第四节 农矿原料出口国
一、矿原料出口国
?矿产资源促动型现代化,即以开采和出口国内某
种重要矿产资源为契机,获得一定的资本原始积
累后,逐步走向工业化和现代化。这类国家包括
以开采钻石、黄金而开始工业化的南非,智利、
赞比亚等国开采和出口铜矿资源来带动国家经济
全面发展。这些国家通过矿业资源的开采和出口,
国民收入一般都较高,工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
的比重的大部分,但制造业的发展水平相差很大。
?钻石、黄金与南非经济的腾飞
?铜的王国 ──智利
二、农产品出口国
?农业资源促动型现代化
对现代化的理解误区:现代化是与工业化和
城市化紧密相连的,农业在国民生产总值或 GDP
中所占比重越低越好。
许多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片面地一
味强调发展工业,结果,工业发展不尽如人意,
原来尚能自给自足并能出口部分农产品的农业也
受到严重影响,每年需要大量的外汇,从发达国
家进口粮食,农业落后成了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可
持续性发展的严重障碍。
?事实表明,由农业部门发生变革而导致的经济起
飞,往往更为稳定,现代化能获得稳定的向前发
展。这种以农业发展为基础,带动工业化和现代
化全面发展道路,称之为“农业资源促动型现代
化”。
?所谓农业资源促动就是指一些国家利用发展农业
的优越条件,大力发展农产品出口,以换取外汇
收入,从而促动农业、工业、教育、交通等整个
社会的全面繁荣,逐步实现现代化。
?走“农业资源促动型现代化”比较成功的国家有
泰国(热带农业)、加纳(可可)、塞内加尔
(花生),科特迪瓦(咖啡)等。
?泰国的农业-工业国模式:
在泰国 10大出口商品中,农产品占了 6
项,农业出口创汇为其工业化积累了基金。
从 60年代起,泰国走上了工业化的道路,
经济增长开始主要依靠工业和服务业,农
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由 1961年
的 43.7%,降至 1986年的 16.2%,1991年
为 12.8%。尽管如此,农业人口仍占泰国
总人口的 60%以上,经济发展并未将农业
人口大规模地迅速转移到城市,为国家现
代化的平稳过渡作出了贡献。泰国成了发
展中国家里的农业与工业并举的国家,即
农业-工业国模式 。
第五节 出口加工国地区(新兴工业体)
一,出口加工促动型现代化
?通过发展出口加工企业,促进经济发展,进而带
动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
?在亚洲“四小龙”、以色列和非洲的毛里求斯等
国的发展中表现的特别明显。被人们认为是发展
中国家现代化最为成功的一类。
?这些国家的特点:矿业资源贫瘠、地域较小,但
具有较优越的地理位置,有一定的技术基础,同
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关系密切。
?这些国家从 20世纪 60年代起,大力引进外国资本、
技术和管理经验,积极发展面向出口的加工制造
业,并通过对外贸易来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
实现经济的现代化。
二、亚洲“四小龙”的崛起
? 在整个 70年代,亚洲“四小龙”的国内生
产总值年均增长率在 8.5- 10%之间。到
1980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分别为:韩国
1520美元,台湾 2101美元,香港 4240美
元,新加坡 4430美元,被称为 70年代的
“经济奇迹”。
四小龙的工业化模式
?依靠国内高储蓄和大量利用外资,实现高增长;
?实行政府干预,使经济在比较稳定的环境中发展
(政府主导型经济);
?以出口加工业为发展支柱,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
实现工业现代化;
?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并加以消化吸收;
?注重发展教育和人才开发;
?较为稳定的社会和政治环境,为经济发展提供了
良好的空间
三、以色列
?以色列概况;
?以色列的经济发展历史;
?以色列于 1991年开始实行贸易自由化政策,
把自由贸易作为一种手段来增强以色列国
内市场竞争、改善资源分配和提高工业效
率;
?巴以冲突对以色列的打击;
?以色列与中国的关系
第六节 经济综合发展国
一、经济综合发展国的特点:
?自然和社会条件较优越,资金、人力、自
然资源和市场方面都适于建立完整的工业
体系。
?注重国民经济综合发展
?人口多,人均 GDP相对较低
二、经济综合发展国包括:
印度、中国、巴西、墨西哥、阿根廷、
埃及、印尼等国。
三、印度的经济发展
?印度经济的发展历程 ;
?印度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
?印度近年来的快速发展;
?中国与印度的比较
四、“巴西奇迹”
新兴大市场国家和地区及新兴市场国家和
地区 (EMERGING MARKETS)
? 新兴大市场概念的明确提出始于美国商务部 1994年初公
布的, 国家出口促进战略, 报告。该报告确定一些国家和
地区为美国出口和投资的重点。
? 目前所涵盖的范围比刚提出时有所扩展,10个主要大市场
为:中国经济区 (含中国内地、香港和台湾 )、印度、东盟、
韩国、墨西哥、巴西、阿根廷、南非、波兰和土耳其。
? 近年来,国际金融机构及媒体越来越多地使用“新兴市场”
这一概念,这一概念所涵盖的国家和地区比新兴大市场多。
如英国, 经济学家, 杂志使用这一概念所包含的国家和地
区有 25个:中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印度、印度尼西
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韩国、泰国、阿根廷、
巴西、智利、墨西哥、委内瑞拉、哥伦比亚、希腊、以色
列、葡萄牙、南非、土耳其、捷克、匈牙利、波兰和俄罗
斯。
第十七章 转轨国家与中国的发展
第一节 苏联、东欧国家的经济改革
一、传统的经济体制
特征:
? 高度的公有制经济
? 经济决策权集中在国家手里
? 采用行政手段管理经济,排斥市场
? 分配上带有明显的平均主义特征
导致:
? 经济体制束缚了经济的发展
? 经济结构不合理
? 价格体制不合理
? 经济效率低下
二、解体前苏联的经济改革
?赫鲁晓夫时期的改革;
?勃列日涅夫时期的改革;
?戈尔巴乔夫时期的改革。
三,90年代之前东欧国家的经济改革
南斯拉夫、匈牙利、波兰和其它国家
第二节 俄罗斯的经济体制改革
一、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方式
?激进式
?渐进式
二、俄罗斯的“休克疗法”
三、转向务实的改革
四、普京总统治理下的俄罗斯经济现状
第三节 东欧国家的经济体制改革
一、改革的基本措施
二、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和趋势
三、加入欧盟后的经济现状
第四节 中国的经济改革与发展
一、中国经济发展历史轨迹
?公元 0年至 1800年:中国既是世界人口大国,
又是世界经济最强大的国家。
?1800- 1950年:中国经济迅速衰落的时期,
成为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
?1950- 2050年:中国进入现代经济增长时
期,再次成为世界最强大的国家。
中国经济占世界总量比重的变化,U字型
曲线
一些国家和地区在全球 GDP中的比重( 0— 1998年)
在全球 G D P 中的比重 ( 0 - 1 9 9 8, %)
0
5
10
15
20
25
30
35
40
0
1
2
0
2
0
0
2
8
0
3
6
0
4
4
0
5
2
0
6
0
0
6
8
0
7
6
0
8
4
0
9
2
0
1
0
0
0
1
0
8
0
1
1
6
0
1
2
4
0
1
3
2
0
1
4
0
0
1
4
8
0
1
5
6
0
1
6
4
0
1
7
2
0
1
8
0
0
1
8
7
0
1
9
5
0
1
9
9
8
西欧
美国
日本
中国
中国在世界贸易格局中的变化:从封闭社
会到全面开放社会
中国出口额占世界比重
0
2
4
6
1870 1913 1929 1950 1973 1992 2000
(%)
中国经济发展历史阶段( 1700- 2050年)
经济发展阶段 中国占世界 GDP总
量比重
中国人均 GDP增长
特点
中国人口增长特点 中国占世界贸易
总量比重
经济趋异时代
传统农业停滞时期(
1700-1820年)
居世界首位 人均 GDP增长率为
0.0%,经济趋异
人口较高增长率,
0.85%,高于欧洲(
0.46%)
传统农业解体时期(
1820-1950年)
迅速衰落期,由
32.9%下降至为
4.5%
人均 GDP增长率为
0.0%,经济大趋异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
、低增长率,0.30%
比重低且下降
经济趋同时代
现代经济增长初期(
1950-1978年)
占世界比重仍处在
历史最低点,持平
期,变化不大
人均 GDP增长率为
2.34%,经济趋异
高生育率,高增长率
2.06%
比重降至历史低
点,不足 1%
经济起飞期 1( 1978-
2000年)
迅速上升期,由
5.0%上升为 11%以

人均 GDP增长率为
6.04%,经济大趋同
较低生育率,较低增
长率,1.45%
迅速上升,达到
4%
经济起飞期 2( 2000-
2020年)
迅速上升期,达到
20%
人均 GDP增长率为
4.50%,经济大趋同
低生育率,低增长率
,低于 1%
迅速上升,达到
10%
经济强盛期( 2020-
2050年)
居世界首位,且持
续上升期
稳定增长,继续趋同 人口零增长,总人口
居世界第二位
居世界第二位
世界著名学者如何看待中国历史 (1)
?伏尔泰提出了著名的“中国之谜”。
?伏尔泰的评论中国是, 举世最优美、最古老、最
广大、人口最多而治理最好的国家, 。我们不必
被中国人的成就迷住心窍,以至竟承认其帝国的
体制真乃世界有史以来最好的(伏尔泰,1764
年)。
?伏尔泰十分惊人地感叹到,早在几百年前,中国
的发明,包括四大发明和天文学的研究已超过欧
洲。但是他提出了一个中国之谜:既然在如此遥
远的古代,中国人便已如此先进,为什么他们又
一直停留在这个阶段;中国既然不间断地致力于
各种技艺和科学已有如此遥远的历史,为什么进
步却微乎其微?
世界著名学者如何看待中国历史 (2)
?亚当 ·斯密对中国作了十分有意义的分析和评论。
他说,“中国一向是世界上最富的国家,就是说,
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最多最勤勉的国
家。然而,许久以来,这似乎就停滞于静止状态。
今日旅行家关于中国耕作、勤劳及人口稠密状态
的报告,与 500年前视察该国的马可 ·波罗的记述
比较,似乎没有什么区别。”
?亚当 ·斯密分析了中国社会长期停滞的三大原因:
首先是停滞于农业和农业的停滞;其次是对工业
和商业的轻视;第三是中国的法律制度已到了极
限。
中国停滞的关键因素
?公元 2世纪- 15世纪期间,中国发展水平远高于
欧洲的平均水平( Needham,1961)。中国在
世界的领先地位比欧洲早 700年。
?中国停滞的关键因素 (Maddison):
?自身对海上贸易和殖民地化的限制
?政治集权体系不利于技术的革新
?人口统计学和生态压力:高的人口密度,缺乏易于采掘
的煤矿
?缺乏可开垦的新土地 (Jefferey Sachs)
?官僚体制是阻碍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因素
?儒家思想和教育制度的官方化不利于普及教育
中国应对现代化的挑战
? 第一个时期( 1840- 1950年):中国被迫响应现代化的挑战,也多
次丧失发动现代化的机遇。中国受到西方现代化的公开的强大的挑战,
挑战来自外部的世界工业化文明的冲击和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总是
在发生外部挑战并遭受挫折引起内部危机的时候,才发生改革运动,
被动式的对现代化挑战作出反映。当中国统治者既不能对西方现代化
做出响应,又不能对此提出中国实行现代化的方略时,就会急剧地衰
落下去。这是中国成为世界最贫穷国家的根本原因。
? 第二个时期( 1950- 2000年):对现代化主动应战时期,中国共产
党以推动中国经济发展为宗旨,在极其不利的条件下发动工业化,积
极推进现代经济增长,全面改造整个社会,主动对外开放,积极参与
全球经济化。这是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综合国力大国的根本原因。
建国初期到全面经济建设
?1949- 1956年期间是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
义转变时期
?1956- 1966年期间是全面开始建设社会主
义时期
?1966- 1976年期间是“文化大革命”时期
?1978年至今是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时期
二、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性转变
?1976年一举粉碎***,结束文化大革命
?国民经济整顿和恢复
?重新恢复国民经济秩序
?重新恢复国民经济
?重新构建国家官僚机构
?重新确立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
为改革做准备
重新恢复国民经济秩序
?整顿各行业经济秩序
?重新建立生产指挥系统
?强调进行企业整顿,建立各项规章制度,
恢复和发展生产
?1978年 4- 7月全国财贸会议要求发展对外
贸易,反对闭关自守;恢复和制定以岗位
责任制为中心的管理制度,恢复了奖励、
计件工资和企业基金制度
?对国民经济体制进行局部性调整,包括:加强对
铁路、邮电、民航的集中统一领导。对全国重点
工业企业由中央和地方双重领导调整为中央领导
为主,其它企业则由地方或地方为主进行管理。
对部分财政、税收、物质的管理权上收中央部门。
?1978年 1月国务院仍规定农副产品的收购价仍然执
行政府的价格改革,不得任意提高或降低,坚持
计划价格,反对自由价格,打击违法价格行为。
从农村改革到全面改革
( 1978- 1992年)
? 以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进入经济改
革时代,也开创了前所未有的对外开放时代,这是中国现
代化历史性的重大转变,主要表现为:
?在思想上,冲破了长期存在的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的严重束缚,
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坚持和发展了毛泽
东思想。
?在政治上,结束了长达 10年的文化大革命政治动乱,出现了建国
历史上政治稳定、社会稳定、人心安定、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逐步建立和健全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改善了党和国家的领导
制度,也改进了公共政策决策机制。
?在经济上,中国出现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持续高增长的经济繁荣
时期。
?在国际上,中国主动实行经济开放政策,不断参与经济全球化,
并从中获得更大的收益,也极大地促进了全球经济与贸易增长。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2- 2002
年)
?从经济改革到经济转轨
国际背景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使得中国成为极少数仍在坚持社
会主义的国家之一。
?只有中国和越南坚持了社会主义道路,而其他转轨国家
都放弃了这一道路。
?苏联解体大规模地减少了其对中国北方的军事压力,同
时越南也与中国缓和了关系,南北两方面关系的缓和大
大减轻了中国的安全压力。
?九十年代以来中国坚持政治、经济、社会的稳定,大量
的外商直接投资流入中国,中国大量参与全球化,进一
步全面开放。
邓小平南巡
?针对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中国是否坚持
现有的改革这一重大问题。
?中国是否能够快速发展。
?“发展才是硬道理” 。
?重申“先富论”的发展战略,并提出了到 20世纪
末再来解决东西部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问题。
?中国经济改革的模式应当是“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社会主义也要搞市场经济”。
?十四大报告主题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什么”。
?实践的发展需要认识的深化,我们经济体制改革
的目标就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重大问题
的决议, 中明确提出中国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与其他国家的自由市场经济有所不同,后者是
建立在自由竞争的基础上,自发地建立起来,经
过了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时间,从自由市场经济
进入现代的混合经济。
?十四大从“放权让利”的政策转向制度创新。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与基本框架
?十四大报告明确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对中国经济
改革过程基本状况的现实肯定。
?中国经济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已经达到较高程
度。
?改革开放十多年来市场化范围不断扩大,大多数
商品价格已经放开,计划对经济的直接管理不断
缩小,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大大增加,这反映
了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改革目标是对中国
经济改革十几年来实践的理论认同。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与基本框架
?,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重大问题
的决议,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取代原来的基于承包制的企业
改革。
?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打破地区、部门的分割和封锁,
反对不正当竞争,创立平等竞争的环境,形成统一、
开放、竞争、有序的大市场。
?建立健全宏观经济调控体系。
?建立管理的收入分配制度。
?建立多种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
三、中国对外开放
?从闭关自守到全面开放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820-1950年期间,闭关自守,被迫型
开放,更为落伍,贸易大国的由盛而衰,在西方资本
主义的入侵下,中国在丧权辱国的条件下被迫开
放,也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外国资本控制重要经济
命脉,民族工业发展受到极大的限制,与西方国家
趋异;闭关自守是中国经济发展停滞不前、国力
迅速衰落的重要原因。
?第二阶段,1950-1978年期间,内源型追赶,封
闭型追赶,采取的基本方针就是,自力更生”,
“自给自足”,建立比较完整配套的经济体系,
也迟迟不愿打开国门。
?第三阶段,1978年以来,外向型追赶,开放型追赶,
全面开放,中国主动对西方世界开放,积极参与经
济全球化,加快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
?中国在过去的几百年中始终是落后的、衰
落的、封闭的、闭关锁国的历史。所以我
们认为邓小平对中国的贡献,关键就在于
“开放”政策上。大家平常总是在将“改
革开放”,其实在中国的历史上曾经进行
过无数次的改革,而只有在 20世纪 70年代
才开始进行了真正的开放。通过这个数据
表,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其他国家曾经比
中国发展得快,以及中国为何在最近 20年
发展的比较快。
Diag ram 1,Ch ina's Ave rage I mpo rt
Ta ri ff Rate,19 82 -200 5
0
10
20
30
40
50
60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p
erce
n
t
(
%
)
T ariff r at e T ariff r at e ( W T O)
?中国贸易自由化进程
?到 2001年中国加入 WTO时,平均名义关税税率
已经降低了四分之三,从 80年代早期的 56%到
2001年的平均仅 15%。到 2005年平均名义关税
税率降到 9%。
?在加入 WTO之前,中国也以同样快的步伐降低
非关税壁垒。有进口配额和许可证限制的进口商
品占全部进口的 5%,而十年前几乎占一半还多。
中国经济开放度
Diag r am 2, O p en n es s o f t h e Ch in es e E co n o m y,
Im p o r t s as a S h ar e o f G DP,1 99 0 - 2 00 3E
0
5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50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E
p
e
r
c
e
n
t
(%
)
I m p o r ts I m p o r ts & F o r e i g n A ffi l i a te s ' D o m e s ti c Sa l e s
?中国对外开放的收益
?通过国际贸易,中国根据其比较优势进行了结构
调整,提高了自己整体的资源配置效率;
?通过引进外资和其它形式的对外交往,中国各产
业都从知识外溢性中受益,从而提高了中国各产
业的技术效率;
?通过与外国公司竞争,中国企业不得不提高他们
的产品质量并采取新的管理方法,这样就提高了
他们的微观生产效率;
?对外开放对中国整体而言是利大于弊
?经济全球化给中国带来的机遇
?全球化可以有效地促进经济增长;
?全球化可以创造大量新的就业岗位;
?全球化有助于促进市场经济建设;
?经济全球化是中国必然的选择;
?全球化是中国缩小与发达国家差距的重要途径。
?经济全球化给中国带来的风险
?形成一大批利益受损者;
?加入全球分工体系后,本国的生产结构多样化程
度必然降低,对外依赖程度必然增加;
?开放带来的结构调整和瞬间冲击都增加了他们在
就业机会、收入和消费等方面的风险;
?单纯的经济自由化战略本身无法自动实现经济增
长。各国制度框架与宏观经济环境、参与国际分
工的性质、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方式是确保自由
化战略成功的基础。
?开放政策带来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形成:
?生产要素输入型;(北京)
?国外市场依存型;(广东)
?土地利用开发型;(沿海地区及大城市)
?国内市场依存型;(浙江)
?体制转换渐进型;(中部地区)
?开放滞后型;(西部地区)
?中国的全球化战略就是建立开放型经济
?开放型经济就是指商品、服务和生产要素(劳动
力、资本、技术等)能够较自由地跨越边境流动,
按照市场规律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经济模式。
?开放型经济目标模式的特征
?生产与消费国际化;
?贸易与投资自由化;
?经济体制的市场化与国际化。
中国的全球化战略
?加入 WTO,实际上意味着中国从改革的阶
段开始进入开放的阶段;
?加入 WTO的三个阶段
?准备加入阶段,从 1995年到 2000年;
?加入 WTO的适应阶段,是从 2000年到 2006年;
?全面加入阶段;
?我们现在所说的三阶段,即原轨、转轨到接轨,
其重点就是这样一个过程。
?中国对外开放的基本方向
?中国对外开放的方向是贸易自由化,在中国经济和世界
经济之间实现真正“开放”,在中国市场和世界市场之
间实现真正的“沟通”。
?贸易自由化的进程
?逐步取消各种进口商品限制,提高国内企业竞争力。
?逐步取消各种技术进口限制,提高国内科研技术竞争力。
?逐步取消对外资经营商业、贸易、金融、保险、交通运
输、邮电通信、房地产、旅游等行业的限制,提高国内
第三产业竞争力。
?逐步取消对专业人员出国和各种劳务出口的限制,鼓励
人才交流与劳动力流动。
?对外开放应参照国际惯例,促进国内外商品、技术、资
金、人才等公平竞争、平等竞争。
?逐步向浮动汇率制过渡。
?逐步向国际市场商品价格过渡。
四、中国的“十一五”规划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目 录
第一篇 指导原则和发展目标
第一章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第二章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第三章 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第二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第四章 发展现代农业
第五章 增加农民收入
第六章 改善农村面貌
第七章 培养新型农民
第八章 增加农业和农村投入
第九章 深化农村改革
第三篇 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第十章 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
第十一章 振兴装备制造业
第十二章 优化发展能源工业
第十三章 调整原材料工业结构和布局
第十四章 提升轻纺工业水平
第十五章 积极推进信息化
第四篇 加快发展服务业
第十六章 拓展生产性服务业
第十七章 丰富消费性服务业
第十八章 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
第五篇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第十九章 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第二十章 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
第二十一章 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第六篇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二十二章 发展循环经济
第二十三章 保护修复自然生态
第二十四章 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第二十五章 强化资源管理
第二十六章 合理利用海洋和气候资源
第七篇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第二十七章 加快科学技术创新和跨越
第二十八章 优先发展教育
第二十九章 推进人才强国战略
第八篇 深化体制改革
第三十章 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第三十一章 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第三十二章 推进财政税收体制改革
第三十三章 加快金融体制改革
第三十四章 完善现代市场体系
第九篇 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第三十五章 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
第三十六章 提高利用外资质量
第三十七章 积极开展国际经济合作
第十篇 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第三十八章 全面做好人口工作
第三十九章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第四十章 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第四十一章 加强公共安全建设
第四十二章 完善社会管理体制
第十一篇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第四十三章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第十二篇 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第四十四章 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第十三篇 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
第四十五章 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
第十四篇 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机制
第四十六章 建立分类指导的实施机制
第四十七章 调整和完善经济政策
第四十八章 健全规划管理体制
? 中国又走到了历史性拐点
(皇甫平:改革不可动摇)
大作业 5
分组选择一个中国经济改革与对外开放
的论题进行研究,为讨论课 2做准备。
1,中国内部经济改革现在遇到哪些问题,如
何解决?
2,中国的对外开放现在遇到哪些障碍,如何
解决?
3,谈谈“华盛顿共识”和“北京共识”的区
别。
4,谈谈你对十一五规划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