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火灾探测器主讲:吴选忠
wxz@fjut.edu.cn
电话,83573251
2005.9- 2006.1
第一节 火灾探测器构造及分类
1.1 探测器构造:
(一)敏感元件:将火灾燃烧的特征物理量转换成电信号。
(二)电路:将敏感元件转换所得的电信号进行放大并处理成火灾报警控制器所需的信号。
1.转换电路它将敏感元件输出的电信号变换成具有一定幅值并符合火灾报警控制器要求的报警信号。它通常包括匹配电路、放大电路和阈值电路。具体电路组成形式取决于报警系统所采用的信号种类,如电压或电流阶跃信号、脉冲信号、载频信号和数码信号等。
2.抗干扰电路由于外界环境条件,如温度、风速、强电磁场、人工光等因素,会对不同类型的探测器正常工作受到影响,或者造成假信号使探测器误报。因此,探测器要配置抗干扰电路来提高它的可靠性。常用的有滤波器、延时电路、积分电路、补偿电路等。
3.保护电路用来监视探测器和传输线路的故障。检查试验自身电路和元件、部件是否完好,监视探测器工作是否正常;检查传输线路是否正常(如探测器与火灾报警控制器之间连接导线是否通)。它由监视电路和检查电路组成。
4.指示电路用以指示探测器是否动作。探测器动作后,自身应给出显示信号。这种自身动作显示通常在探测器上设置动作信号灯,称作确认灯。 5.接口电路用以完成火灾探测器和火灾报警控制器问的电气连接,信号的输入和输出,保护探测器不致因安装错误而损坏等作用。
(三)固定部件和外壳它是探测器的机械结构。其作用是将传感元件、电路印刷板、接插件、确认灯和紧固件等部件有机地连成一体,保证一定的机械强度,达到规定的电气性能,以防止其所处环境如光源、阳光、灰尘、气流、高频电磁波等干扰和机械力的破坏。
1.2 火灾探测器的主要分类
(一)按结构造型分类
1.线型火灾探测器这是一种响应某一连续线路周围的火灾参数的火灾探测器。
2.点型探测器这是一种响应空间某一点周围的火灾参数的火灾探测器。目前生产量最大,民用建筑中几乎都是使用的点型探测器,线型探测器多用于工业设备及民用建筑中一些特定场合。
(二)按探测的火灾参数分类
l,感温火灾探测器
( 1)作用:感温探测器是对警戒范围内某一点或某一线段周围的温度参数(异常高温、异常温差和异常温升速率)敏感啊应的火灾探测器。
( 2)种类:
A,定温探测器:用于响应环境温度达到或超过预定值的场合。
B,差温探测器:用于响应环境温度异常升温其升温速率超过预定值的场合。差定温探测器兼有差温和定温两种探测器的功能。
2.感烟探测器
( 1) 作用:是一种响应燃烧或热介发生的固体或液体微粒的火灾探测器。
( 2) 种类:离子型,光电型、激光型、电容型、半导体型
3.感光探测器响应火焰辐射出的红外、紫外和可见光。
4.复合式火灾探测器
( 1) 作用:能响应两种或两种以上火灾参数的火灾探测器。
( 2) 种类:感烟感温、感光感温、感光感烟
5.其它火灾探测器较常见的有气体火灾探测器
1.3 火灾探测器的型号
1,型号:①②③④ -⑤⑥ -⑦
① - J( 警) -火灾报警设备(消防产品中的分类代号)
② - T( 探) -火灾探测器
③ - Y,W,G,Q,F-火灾探测器种类
④ - B,C-应用范围特征
⑤⑥ -LZ,GD,MC,MD,GW,YW-HS,YW-
传感器特征
⑦ -主参数 -定温、差定温用灵敏度级别表示例,JTY-LZ-F732-表示 F732型离子感烟探测器
2,基本图形符号,P39
1.4 火灾探测器主要技术性能:
(一) 可靠性:常用误报率来衡量(误报一般指漏报与虚报)。
(二) 工作电压和允差:
1,工作电压,DC24V和 DC12V。
2,允差,-15%~+15%
(三) 灵敏度:指火灾探测器响应火灾参数的灵敏程度。
(四) 监视电流:指火灾探测器处于监视状态时的工作电流,又称警戒电流。
(五) 最大报警电流:指火灾探测器报警时允许的最大工作电流。
(六) 报警电流:指火灾探测器在报警状态时的工作电流。
(七) 保护范围:指一个探测器警戒(监视)的有效范围。
1,保护面积:指一只火灾探测器有效探测的面积。
2,保护空间:指一只火灾探测器有效探测的整个空间。
工作环境:指探测器使用环境的温度、相对湿度、气流速度和污染程 度等。
第二节 火灾探测器工作原理
2.1 感烟火灾探测器
(一)离子感烟火灾探测器
1,工作原理:根据烟雾(烟粒子)粘附(亲附)
电离离子,使电离电流发生变化。
2,原理框图特点:具有灵敏度高、稳定性好、误报率底、寿命长、
结构紧凑、价格低廉等优点。是火灾初始阶段预报警的理想装置。
(二)光电感烟火灾探测器
1,遮光型光电感烟火灾探测器
( 1) 工作原理:利用烟雾(烟粒子)能对光线产生吸收(遮挡)作用,改变光的传播特性,并通过光电效应转换为电信号。
( 2) 原理框图
( 3) 特点
2,散射型遮光型光电感烟火灾探测器
( 1) 工作原理:利用烟雾(烟粒子)能对光线产生散射作用,改变光的传播特性,并通过光电效应转换为电信号。
( 2) 原理框图
( 3) 特点
2.2 感温火灾探测器
(一) 定温火灾探测器
1,机械型定温火灾探测器
( 1) 工作原理:利用特定金属受热变形(熔化)的特点,通过相应装置将接点开闭信号转换为电信号。
( 2) 原理框图
( 3) 特点:具有不需配置电路,牢固可靠,不易产生误动作,价格低廉等特点。
2,电子型定温火灾探测器
( 1) 工作原理:利用热敏电阻或半导体 P-N结的电阻随温度升高而降低的特点,通过相应电路发出报警电信号。
( 2) 工作框图
( 3) 特点:具有灵敏度高、动作温度准确等特点。适用于某些要求动作温度较低,而机械型定温火灾探测器又难以胜任的场所。
(二) 差温火灾探测器
1,工作原理:对警戒范围中某一点周围的温度上升速率超过规定值的响应
2,工作框图
3,特点
(三) 差定温火灾探测器
1,工作原理
2,工作框图
3,特点
2.3 感光火灾探测器
(一) 红外感光火灾探测器
1,工作原理:对物质燃烧火焰的光谱特性、光照强度和火焰的闪烁频率产生敏感响应。
2,工作框图
3,特点:具有响应速度快,不受环境气流的影响,而且性能稳定、可靠、探测方位准确等优点。通常用于电缆地沟、坑道、库房、地下铁道及隧道等场所,
特别适用于无阴燃阶段的燃料火灾(如醇类、汽油等易燃液体)的早期报警。
(二) 紫外感光火灾探测器
1,工作原理:对物质燃烧火焰的光谱特性、光照强度和火焰的闪烁频率产生敏感响应。
2,工作框图
3,特点:具有响应速度快,不受环境气流的影响,而且性能稳定、可靠、探测方位准确等优点。特别适用于爆燃和无烟燃烧(如生产、贮存酒精、石油等)
危险、恶劣的场所。
2.4 可燃气体火灾探测器
(一)催化型可燃气体火灾探测器
1,工作原理:对空气中可燃气体浓度进行检测并发出报警信号。
2,工作框图:
3,特点:具有预报火灾、防火防爆功能外,还可起监测环境污染作用。主要在易燃易爆场合中安装使用。
(一) 半导体可燃气体火灾探测器
1,工作原理:对空气中可燃气体浓度进行检测并发出报警信号。
2,工作框图:
特点:灵敏度高,具有预报火灾、防火防爆功能外,还可起监测环境污染作用。主要在易燃易爆场合中安装使用。
第三节 火灾探测器使用与选择
3.1 火灾探测器使用(一)应设置火灾探测器的部位
1.特级保护对象除面积小于 5.00m2的厕所、卫生间外的所有部位。
2.一级保护对象
( 1) 财贸金融楼的办公室、营业厅、票证库。
( 2) 电信楼、邮政楼的重要机房和重要房间。
( 3) 商业楼、商住楼的营业厅,展览楼的展览厅。
( 4) 高级旅馆的客房和公共活动用房。
( 5) 电力调度楼、防灾指挥调度楼等的微波机房、计算机房、控制机房、动力机房。
( 6) 广播、电视楼的演播室、播音室、录音室、节目播出技术用房、道具布景房。
( 7) 图书馆的书库、阅览室、办公室。
( 8) 档案楼的档案库、阅览室、办公室。
( 9) 办公楼的办公室、会议室、档案室。
( 10) 医院病房楼的病房、贵重医疗设备室、病历档案室、药品库。
( 11) 科研楼的资料室、贵重设备室、可燃物较多的和火灾危险性较大的实验室。
( 12) 教学楼的电化教室、理化演示和实验室、贵重设备和仪器室。
( 13) 高级住宅(公寓)的卧房、书房、起居室(前厅)、厨房。
( 14) 甲、乙类生产厂房及其控制室。
( 15) 甲、乙、丙类物品库房。
( 16) 设在地下室的丙、丁类生产车间。
( 17) 对设在地下室的丙、丁类物品库房。
( 18) 地下铁道的地铁站厅、行人通道。
( 19) 体育馆、影剧院、会堂、礼堂的舞台、化妆室、道具室、放映室、观众厅、休息厅及其附设的一切娱乐场所。
( 20) 高级办公室、会议室、陈列室、展览室、商场营业厅。
( 21) 消防电梯、防烟楼梯的前室及合用前室,除普通住宅外的走道、门厅。
( 22) 可燃物品库房、空调机房、配电室(间)、变压器室、自备发电机房、电梯机房。
( 23) 对净高超过 26 m且可燃物较多的技术夹层。
( 24) 敷设具有可延燃绝缘层和外护层电缆的电缆竖井、电缆夹层、电缆隧道、电缆配线桥架。
( 25) 贵重设备间和火灾危险性较大的房间。
( 26) 电子计算机的主机房、控制室、纸库、光或磁记录材料库。
( 27) 经常有人停留或可燃物较多的地下室。
( 28) 餐厅、娱乐场所、卡拉 OK厅(房)、歌舞厅、多功能表演厅、电子游戏机房等。
( 29) 高层汽车库,I类汽车库,I,Ⅱ 类地下汽车库,机械立体汽车库、复式汽车库、采用升降梯作汽车疏散出口的汽车库(敞开车库可不设)。
( 30) 污衣道前室、垃圾道前室、净高超过 0.8 m的具有可燃物的门顶、商业用或公共厨房。
( 31) 对以可燃气为燃料的商业和企、事业单位的公共厨房及燃气表房。
( 32) 需要设置火灾探测器的其他场所。
3.1 火灾探测器使用
(一)应设置火灾探测器的部位
3.二级保护对象
( 1) 财贸金融楼的办公室、营业厅、票证库。
( 2) 广播、电视、电信楼的演播室、播音室、录音室、节目播出技术用房、微波机房、通讯机房。
( 3) 指挥、调度楼的微波机房、通讯机房。
( 4) 图书馆、档案楼的书库、档案室。
( 5) 影剧院的舞台、布景道具房。
( 6) 高级住宅(公寓)的卧房、书房、起居室(前厅)、厨房。
( 7) 丙类生产厂房、丙类物品库房。
( 8) 设在地下室的丙、丁类生产车间,丙、丁类物品库房。
( 9) 高层汽车库,I类汽车库,I,Ⅱ 类地下汽车库,机械立体汽车库、复式汽车库、采用升降梯作汽车疏散出口的汽车库(敞开车库可不设)。
( 10) 长度超过 500 m的城市地下车道、隧道。
( 11) 商业餐厅,面积大于 500 m2的营业厅、观众厅、展览厅等公共活动用房,高级办公室,旅馆的客房。
( 12) 消防电梯、防烟楼梯的前室及合用前室,除普通住宅外的走道、门厅,商业用厨房。
( 13) 净高超过 0.8 m的具有可燃物的门顶,可燃物较多的技术夹层。
( 14) 敷设具有可延燃绝缘层和外护层电缆的电缆竖井、电缆夹层、电缆隧道、电缆配线桥架。
( 15) 临以可燃气体为燃料的商业和企、事业单位的公共厨房及其燃气表房。
( 16) 歌舞厅、卡拉 OK厅(房)、夜总会。
( 17) 经常有人停留或可燃物较多的地下室。
( 18) 电子计算机的主机房、控制室、纸库、光或磁记录材料库,重要机房、贵重仪器房和设备房、空调机房、配电房、变压器房、自备发电机房、电梯机房、面积大于 50 m2的可燃物品库房。
性质重要或有贵重物品的房间和需要设置火灾探测器的其他场所。
3.1 火灾探测器使用
(二) 可不设置 火灾探测器的部位
( 1)厕所、浴室及其类似场所;
( 2)不能有效探测火灾的场所;
( 3)不便维修、使用(重点部位除外)的场所。
( 4)做为耐火结构的建筑物或简易耐火结构的天棚内,屋架内采用难燃材料的墙壁、天棚及地面区域部分。
( 5)如图 24- 28所示的天棚内,当天棚和上层楼板之间间距在 0,5M以内时可不设置探测器。
( 6)在遮棚及其他外部有气体流动部位(气流口),探测器在该处不能有效地探测,可不设置探测器。
( 7)当壁橱、天棚面为不燃烧材料时,可不设置探测器如图 24- 29( a)、( b) 所示。
2、德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另外一种大学类型
-工业学院( 19世纪末以后的工科大学)
应用性的技术学科自 18世纪起在单独的学校和多科技术学校中逐步发展起来
19世纪中叶以后发展为工业学院;它们是:
卡尔斯鲁尔( 1865)、慕尼黑( 1868)、亚琛
( 1870)、柏林( 1879)等 11所工业学院
这些学院在 19世纪末发展为工科大学,可以授予博士学位,取得与传统大学同等的地位。
这些大学在 20世纪 60年代以后逐渐发展人文社科经济管理等多种学科。
3,20世纪 70年代创办的一种新型大学-二战后德国复兴的秘密武器
自 70年代前期创办了一种新型的高等学校
-高等专科学校,1975年达 136所;占高校总数 266所的一半以上,学生数到 1982年占高校学生总数的 20%。
4、德国模式对传统中世纪大学模式的突破:
( 1)强调科研,把科研作为大学的正式职能引入大学
( 2)以讲座(正教授)和研究所为中心的大学体制
( 3)国家投资和影响
( 4)社会期望大学投身国家发展
( 5)与时俱进,适应经济发展需要,创办新型高等教育机构德国大学在校生数量的增长
与美、日、英、法等国家高等教育从 50年代末加速发展不同的是,德国高等教育 60年代中才开始快速发展:
1965 38万 4千
1970 51万 1千
1975 84万 1千
1980 104万 4千
1991 186万 7千
高校总数 266所。适龄人口入学率,20世纪 90年代初达 20%以上
(二)美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历史经验
1、土生土长的美国模式:美国的州立大学
1863年:莫雷尔法案( MORRILL ACT OR
‘LAND GRANT’ACT)
威斯康星大学等美国州立大学的建立
康奈尔( 1865,怀特)、威斯康星模式( 1848,
范海斯);
最庞大的州立大学体系: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系统、纽约州立大学系统
州立大学更具有大众性、综合性(农、林、工、
家政)、杂交性(职业学科与自然、社会、人文科学联系起来)
2、学习德国模式,发展研究生教育,建立真正的现代大学
1876年,约翰 ·霍普金斯大学(留德归来的吉尔曼 GILMAN校长)
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 1896更名,原为学院)、哥伦比亚大学( 1912更名)、
芝加哥( 1892成立)、斯坦福( 1891成立)
3、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建立和发展理工学院
麻省理工学院( 1861年)
加州理工学院( 1891年)
4、初级学院与社区学院
1920年代前后,建立初级学院、社区学院并很快发展;
20世纪 70年代,达到 1000多所,
5、美国模式对德国模式的改造:
( 1) 系 的体制的建立与学术学科的扩展(增加了工程、农业、教育、新闻等实用学科)
( 2)更加重视科研与博士学位(基础与应用研究并重)
( 3)大学与国家(州)关系更加密切
( 4)大学教授声誉的提高(讲座主任权力分散到正教授中)
( 5)校外董事会的管理体制
( 6)扩展大学的功能到社会服务
1985年美国各类高校数量分布大学类别 公立大学数 私立大学数 合计博士大学 109 62 171
综合大学 254 164 418
四年制学院 118 590 708
专门学院 67 518 585
二年制学院 919 349 1268
新建学院 33 148 181
合计 1500 1831 3331
注,1953- 54年,美国 18- 24岁人口大学入学率达到 15%,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
(三)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历程
-以 1949年前北大、清华两位校长的高等教育观念现代化为例
1、学习德国:蔡元培( 1916.12-1927.7)在北京大学的实践
1898年京师大学堂的建立,国家投资办大学,是中国高等教育走向现代化的开始
1916年蔡元培担任北京大学校长,中国的高等教育真正开始走向现代化
蔡元培改造北大最重要原则:
( 1)仿世界大学之通例: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 2)“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倡导“为学术而学术”
( 3)“教授治校”
( 4)“学术分校”
北京大学在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过程中的历史意义:
北京大学师生百年来在追求社会进步和探索真理上一直站在我国知识界最前列,而且人才辈出。五四运动在唤起我国知识界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觉醒上曾起到了突出作用,并曾成为以北京大学为中心的知识界的一个民主传统。 五四运动也是把我国文化和思想划分为两个时期的分界线。
2、学习美国:梅贻琦 (1931.9-
1948.12)在清华大学的实践
( 1)“大学者 …… 有大师之谓也”,重视教授在大学的作用
( 2)“通才教育”
( 3)“教授治校”
( 4)注意从国家需要出发,发展工科和其它应用科学清华大学在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过程中的历史意义:
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学习现代西方科学技术文化的结合。
中西融会、古今贯通。
(四)中国从 80年代末以来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
2001年;我国高等学校本、专科在学人数 1300万人,
是 1988年的 3,4倍;在学研究生 39,3万人,招生
16,5万人,分别是 1988年的 3,9倍和 4,6倍。 2002年,
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经达到 14%,预计 2005年超过 15%。从 1989年到 2001年,我国普通和成人高等学校总共培养了近 1200万名本、专科毕业生,30多万名研究生,通过自学考试获得本、专科学历的达 343万人,
为现代化建设输送了大批人才。
从 1999年到 2001年,高校三年扩招后,普通高校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均翻了一番。高考录取率从 1998年的 36%提高到 2002年的 58%
(五)三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比较
( 1)大学由国家主办为主,部分大学强调建设教学、
科研两个中心,这一点中国的大学与德国相似
( 2)强调大学的社会服务功能,这一点中国的大学与美国相似
( 3)德、美两国基础科研力量主要在大学,中国则受前苏联影响,独立设置科学院,不利于大学的科研水平提高。
( 4)与德、美两国比较,中国大学的办学自主权落实不够,学术自由有时没有充分保障,是中国大学现代化的瓶颈。
( 5)德国大学模式对中国大学的影响,始自蔡元培改造北大;其次是同济大学;中国大学从 1952年向苏联学习,其实苏联模式在历史上是学习德国模式的结果。
( 6)自清华大学成立,美国大学模式对中国大学产生很大影响。 20世纪 80年代开始,中国大学在向世界各国学习时,重点是向美国学习。
2、德、美、中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历史经验:
( 1)借鉴和学习别国高等教育的先进经验与自力更生不断创新相互结合,推动适应本国实际的高等教育模式的发展
( 2)注重自由的科学研究及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
( 3)保证国家对大学的财政支持及大学经费的合理使用
( 4)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创办新型的高等教育机构,使高等教育办学形式多样化。
主要参考文献:
1,【 德 】 弗 ·鲍尔生著,?德国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
2、滕大春著,?美国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3、贺国庆著,?德国和美国大学发达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 8
月版。
4,【 美 】 伯顿 ·R ·克拉克主编,张德平编译,,学术权力 — 七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比较研究,,浙江教育出版社,1989年
5,【 美 】 菲力普 ·阿尔特巴赫著,?比较高等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
1979年版。
6、清华大学校史编写组,?清华大学校史稿?,中华书局,1981年版。
7、萧超然等,?北京大学校史?,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年 10月第 1版
8,【 美 】 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殷陆君译,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5版。
9、顾明远、薛理银著,?比较教育导论-教育与国家发展?,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 2月第 1版。
10、陈学飞著:,美国高等教育发展史,,四川大学出版社,1989年
12月第 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