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3.1 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3.2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3.1 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特点
? 从民主革命转变到社会主义革命是马克思主义的基
本原理。经典作家关于过渡时期的思想及其发展。
这是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思想形成的理论前
提。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
?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向社会主义转变的, 不可转移的、
必要的, 过渡形式。
? 它, 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和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社会去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特点:
既有社会主义因素,又有资本主义因素。其发展趋势是社
会主义因素日益增长,最终取代资本主义因素,而完成向社
会主义的过渡。
? 经济形态上,是一种多元的经济结构,社会主义因素与资本
主义因素及个体经济同时并存。
? 在政治形态上,新民主主义的政治也是多元的,它不是一个
阶级的专政,而是几个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同样也是社会
主义因素与资本主义因素并存,而社会主义因素(无产阶级
的领导)占主导地位。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头两三年,由于需要完成民
主革命的遗留任务,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实际上并
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仍然是中华民族和帝国主义
的矛盾、人民大众与封建主义的矛盾。到 1952年,
随着土地改革的完成,中国的经济关系和阶级关系
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随之
发生根本的变化。国内,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
盾已经上升为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外部,
则是中国和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2.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条件
? 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壮大及在国民经济中领导地位的确立是
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 经济条件 。与资产阶级争夺市场的斗
争、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国家财政状况的根本好转。
? 先进的无产阶级政党领导和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建立是
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 政治保证 。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召开
和各级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镇压反革命运动和抗美援朝运
动的胜利。
? 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的确立为中国向社会
主义转变提供了充分的 思想文化条件 。
? 战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蓬勃发展,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发
展及其对中国的援助,是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有利的 国际
环境 。毛泽东访苏,又好看又好吃的中苏条约。建国初的中
苏关系。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3.2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一.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 1、总路线的基本表述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
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
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
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
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现实国家
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
义改造。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2.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
? 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走社会主义道路,迅速
发展国民经济,摆脱贫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烈愿
望,反映了当时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最广大人
民的根本利益。它符合中国的客观实际,反映了中国由新民
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
? 发展是硬道理: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
复兴的物质基础和先决条件。
? 解放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的目的是为了推动生产力的进一
步解放和发展。
? 土地改革完成和国民经济恢复后,生产资料私有制已成为束
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三、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经验
? 20世纪中叶,在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实
践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
性地将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原理运用
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实践,形成了一条具
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他们
在实践中探索和总结出来的关于社会主义改
造的理论原则和主要经验,是构成毛泽东思
想科学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1.以和平的方法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以渐进的方式推进社会主义改造
3.把对所有制的改造和对人的改造结合起来
同时进行
4.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工业化同时并举
5.社会主义改造在指导思想上始终围绕发展
生产力这个中心。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三、中国社会主义改造胜利的历史意义
我们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国历
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我们创造性
地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全面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使占世界
人口四分之一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
会。这是中国社会变革和历史进步的巨大飞
跃,也极大地支持和推进了世界社会主义事
业。
—— 江泽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