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文献综述
第一部分文献综述
互1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的概况互1.1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的现状
杂种优势(heterosis )是指两个遗传组成不同的亲本杂交后产生的杂种F,代,在生长势,生活力,繁殖力,适应性以及产量和品质等性状上优于双亲的现象。将这种现象应用于生产实际便称为杂种优势利用。
杂种优势是生物界的普遍现象,凡能进行正常有性繁殖的动植物都有这种现象。如在农作物上,杂交水稻使我国一跃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国家[t,21
我国杂交油菜,无论是在各类雄性不育系的选育方面,还是三系杂种的实际应用方面均己居于世界前列[31。玉米、高梁等是世界范围内较早利用杂种优势的作物[41。许多研究表明,小麦也具有明显的杂种优势可提供利用[4,5,6,7,8,9,10,11,12,13,14,151 最早发现小麦杂种优势现象的是Freeman (1919)的报道。但真正将小麦杂种优势推向研究的是木原均和深泽广佑,他们分别于1951.1953年报道了将普通小麦(T aestivum )
与硬粒小麦挥durum)的细胞核导入到尾状山羊草(Aegilops caudata)和卵穗山羊草
(Ae.ovata)细胞质中后获得了质核互作小麦雄性不育(简称CMS)解决了自花授粉作物小麦不能异花授粉的问题,给小麦生产利用杂种优势带来希望。由此,世界各国才都纷纷进行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的研究。Wilson和Rose (1962)发现具有提莫菲维小麦
(Ttimopheevi )细胞质的雄性不育一恢复系统,实现了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的三系配套。同时,在对T型雄性不育系进行广泛研究的同时,众多学者又积极开始探索了新的细胞质雄性不育及仅受制于核基因控制的雄性不育。
目前,世界上种植杂交小麦面积最大的国家是美国,达27万hm2,其次为阿根延和英国等,杂交小麦面积分别达到7万hm2与5万hm2。另外,澳大利亚已有5个杂交小麦通过品种审定,法国已有3个杂交小麦品种注册推广[16,171
我国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研究起始于1963年“潍”型不育系的发现。1965年,北京农业大学蔡旭教授从匈牙利引进T型雄性不育和恢复材料,应用研究才广泛开展起来。
“八五”期间杂种小麦累积示范面积946667hm2,19%年种植面积达2万hm'o杂种小麦在大面积生产中比常规对照品种一般增产15%-20%,制种产量可达3000kg/hm2,最高可达4800kg4m32,异交结实率达70%左右,最高达90%以上。
互1.2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的主要途径
产生杂种小麦的方法很多,如人工去雄,标记性状的利用,雄性不育性的利用等。
然而,其中雄性不育性是产生小麦杂种的主要途径,它又可分为:三系技术,两系技术,
杀雄剂技术,两系辅助杀雄剂技术,核质杂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