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单项选择题
(一)测量学基础知识(1-86题)
地面点到高程基准面的垂直距离称为该点的( )。
A.相对高程; B.绝对高程;C.高差
地面点的空间位置是用( )来表示的。
A.地理坐标; B.平面直角坐标; C.坐标和高程
绝对高程的起算面是( )。
A.水平面; B.大地水准面; C.假定水准面
某段距离的平均值为100mm,其往返较差为+20mm,则相对误差为( )。
A.; B.; C.
已知直线AB的坐标方位角为186°,则直线BA的坐标方位角为( )。
A.96° B.276° C.6°
在距离丈量中衡量精度的方法是用( )。
A.往返较差; B.相对误差; C.闭合差
坐标方位角是以( )为标准方向,顺时针转到测线的夹角。
A.真子午线方向; B.磁子午线方向; C.坐标纵轴方向
距离丈量的结果是求得两点间的( )。
A.斜线距离; B.水平距离; C.折线距离
往返丈量直线AB的长度为:,其相对误差为( )
A.K=1/3100; B.K=1/3200; C.K=
在水准测量中转点的作用是传递( )。
A.方向; B.高程; C.距离
圆水准器轴是圆水准器内壁圆弧零点的( )。
A.切线; B.法线; C.垂线
水准测量时,为了消除角误差对一测站高差值的影响,可将水准仪置在( )处。
A.靠近前尺; B.两尺中间; C.靠近后尺
产生视差的原因是( )。
A.仪器校正不完善; B.物像有十字丝面未重合; C.十字丝分划板位置不正确
高差闭合差的分配原则为( )成正比例进行分配。
A.与测站数; B.与高差的大小;C.与距离或测站数
附和水准路线高差闭合差的计算公式为( )。
A.=; B. =; C. =-()
水准测量中,同一测站,当后尺读数大于前尺读数时说明后尺点( )。
A.高于前尺点; B.低于前尺点;C.高于侧站点
水准测量中要求前后视距离相等,其目的是为了消除( )的误差影响。
A.水准管轴不平行于视准轴; B.圆水准轴不平行于仪器竖轴; C.十字丝横丝不水平
视准轴是指( )的连线。
A.物镜光心与目镜光心;B.目镜光心与十字丝中心; C.物镜光心与十字丝中心
往返水准路线高差平均值的正负号是以( )的符号为准。
A.往测高差; B.返测高差;C.往返测高差的代数和
在水准测量中设A为后视点,B为前视点,并测得后视点读数为1.124m,前视读数为1.428m,则B点比A点( )
A.高; B.低; C.等高
自动安平水准仪的特点是( )使视线水平。
A.用安平补偿器代替管水准仪; B.用安平补偿器代替圆水准器; C.用安平补偿器和管水准器。
在进行高差闭合差调整时,某一测段按测站数计算每站高差改正数的公式为( )
A. B. C.
圆水准器轴与管水准器轴的几何关系为( )。
A.互相垂直; B.互相平行; C.相交
从观察窗中看到符合水准气泡影象错动间距较大时,需( )使符合水准气泡影象符合。
A.转动微倾螺旋; B.转动微动螺旋; C.转动三个螺旋
转动目镜对光螺旋的目的是( )。
A.看清十字丝; B.看清远处目标; C.消除视差。
消除视差的方法是( )使十字丝和目标影像清晰。
A.转动物镜对光螺旋; B.转动目镜对光螺旋;C.反复交替调节目镜及物镜对光螺旋
转动三个脚螺旋使水准仪圆水准气泡居中的目的是( )。
A.使仪器竖轴处于铅垂位置; B.提供一条水平视线; C.使仪器竖轴平行于圆水准轴
水准仪安置符合棱镜的目的是( )
A.易于观察气泡的居中情况 B.提高管气泡居中的精度 C.保护管水准气泡
当经纬仪的望远镜上下转动时,竖直度盘( )。
A.与望远镜一起转动; B.与望远镜相对运动; C.不动
当经纬仪竖轴与目标点在同一竖面时,不同高度的水平度盘读数( )
A.相等; B.不相等; C.有时不相等
经纬仪视准轴检验和校正的目的是( )
A.使视准轴垂直横轴; B.使横轴垂直于竖轴; C.使视准轴平行于水准管轴
采用盘左、盘右的水平角观测方法,可以消除( )误差。
A.对中; B.十字丝的竖丝不铅垂; C.
用回测法观测水平角,测完上半测回后,发现水准管气泡偏离2格多,在此情况下应( )。
A.继续观测下半测回; B.整平后观测下半测回; C.整平后全部重测
在经纬仪照准部的水准管检校过程中,大致整平后使水准管平行于一对脚螺旋,把气泡居中,当照
准部旋转180°后,气泡偏离零点,说明( )。
A.水准管不平行于横轴; B.仪器竖轴不垂直于横轴; C.水准管轴不垂直于仪器竖轴
测量竖直角时,采用盘左、盘右观测,其目的之一是可以消除( )误差的影响。
A.对中; B.视准轴不垂直于横轴; C.指标差
用经纬仪观测水平角时,尽量照准目标的底部,其目的是为了消除( )误差对测角的影响。
A.对中; B.照准; B.目标偏离中心
有测回法观测水平角,若右方目标的方向值小于左方目标的方向值时,水平角的计算方法是( )
A. =-; B. =; C. =
地面上两相交直线的水平角是( )的夹角。
A.这两条直线的实际; B.这两条直线在水平面的投影线; C.这两条直线在同一竖直上的投影
经纬仪安置时,整平的目的是使仪器的( )。
A.竖轴位于铅垂位置,水平度盘水平; B.水准管气泡居中; C.竖盘指标处于正确位置
经纬仪的竖盘按顺时针方向注记,当视线水平时,盘左竖盘读数为90°用该仪器观测一高处目标,盘左读数
为75°10′24″,则此目标的竖角为( )
A.57o10′24″ B.-14o49′36″ C.14o49′36″
经纬仪在盘左位置时将望远镜大致置平,使其竖盘读数在0°左右,望远镜物镜端抬高时读数减少,其盘左的竖直角公式( )
A. =90o-L; B. =0o-L或=360o-L; C.
竖直指标水准管气泡居中的目的是( )
A.使度盘指标处于正确位置; B.使竖盘处于铅垂位置; C.使竖盘指标指向90°
若经纬仪的视准轴与横轴不垂直,在观测水平角时,其盘左盘的误差影响是( )
A.大小相等; B.大小相等,符号相同; C.大小不等,符号相同
测定一点竖直角时,若仪器高不同,但都瞄准目标同一位置,则所测竖直角( )
A.相同; B.不同; C.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在等精度观测的条件下,正方形一条边a的观测中误差为m,则正方形的周长(S=4a)中的误差为( )
A.m; B.2m; C.4m
丈量某长方形的长为α=20,宽为b=15,它们的丈量精度( )
A相同; B.不同; C.不能进行比较
衡量一组观测值的精度的指标是( )
A.中误差; B.允许误差; C.算术平均值中误差
在距离丈量中,衡量其丈量精度的标准是( )
A.相对误差; B.中误差; C .往返误差
下列误差中( )为偶然误差
A.照准误差和估读误差; B.横轴误差和指标差; C.水准管轴不平行与视准轴的误差
若一个测站高差的中误差为,单程为n个测站的支水准路线往返测高差平均值的中误差为( )
A.; B. C.
在相同的观条件下,对某一目标进行n个测站的支水准路线往返测高差平均值的中误差为( )
A.; B.; C.
对三角形进行5次等精度观测,其真误差(闭合差)为:+4″;-3″;+1″;-2″;+6″,则该组观测值的精度( )
A.不相等; B.相等; C.最高为+1″
经纬仪对中误差属( )
A.偶然误差; B.系统误差; C.中误差
尺长误差和温度误差属( )
A.偶然误差; B.系统误差; C.中误差
一条直线分两段丈量,它们的中误差分别为和,该直线丈量的中误差为( )
A.; B. ; C.
一条附和水准路线共设n站,若每站水准测量中误差为m,则该路线水准测量中误差为( )
A.; B.; C.
某基线丈量若干次计算得到平均长为540m,平均值之中误差为0.05m,则该基线的相对误差为( )
A.0.0000925; B.1/11000; C.1/10000
下面是三个小组丈量距离的结果,只有( )组测量的相对误差不低于1/5000的要求
A.100m0.025m; B.200m0.040m; C.150m0.035m
对某量进行n次观测,若观测值的中误差为m,则该量的算术平均值的中误差为( )
A. ; B.m/n; C.m/
某直线段AB的坐标方位角为230o,其两端间坐标增量的正负号为( )
A. B. C.
小三角锁近似平差主要考虑( )
A.测角误差; B.基线误差; C.起始边方位角的误差
在全圆测回法的观测中,同一盘位起始方向的两次读数之差叫( )
A.归零差; B.测回差; C.互差
四等水准测量中,黑面高差减红面高差0.1m应不超过( )
A.2mm B.3mm; C.5mm
用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来衡量导线测量精度的公式是( )
A. B.; C.
在两端有基线的小三角锁基线闭合差的计算中,传距角、是用( )
A.实测角值 B.经过第二次改正后的角值 C.经过角度闭合差调整后的角值
导线的坐标增量闭合差调整后,应使纵、横坐标增量改正数之和等于( )
A.纵、横坐标增值量闭合差,其符号相同; B.导线全长闭合差,其符号相同;C.纵、横坐标增量闭合差,其符号相反
在全圆测回法中,同一测回不同方向之间的2C值为、、,其互差应为( ).
A.28″ B.-18″ C.1.5″
基线丈量的精度用相对误差来衡量,其表示形式为( )
A.平均值中误差与平均值之比; B.丈量值中误差与平均值之比; C.平均值中误差与丈量值之和之比
导线的布置形式有( )
A.一级导线、二级导线﹑图根导线; B.单向导线﹑往返导线﹑多边形导线;
C.闭合导线﹑附和导线﹑支导线
导线测量的外业工作是( )
A.选点﹑测角﹑量边; B.埋石﹑造标﹑绘草图; C.距离丈量﹑水准测量﹑角度测量
71.导线角度闭合差的调整方法是将闭合差反符号后( )。
A. 按角度大小成正比例分配; B. 按角度个数平均分配 ;C. 按边长成正比例分配
72.导线坐标增量闭合差的调整方法是将闭合差反符号后( )。
A. 按角度个数平均分配; B. 按导线边数平均分配; C. 按边长成正比例分配
73.小三角测量的外业主要工作为( )。
A. 角度测量; B. 基线丈量; C. 选点、测角、量基线
74.等高距是两相邻等高线之间的( )。
A. 高程之差; B. 平距; C. 间距
75.当视线倾斜进行视距测量时,水平距离的计算公式是( )。
A. D=; B. D= C. D=
76.一组闭合的等高线是山丘还是盆地,可根据( )来判断。
A. 助曲线; B. 首曲线; C. 高程注记
77.在比例尺为1:2000,等高距为2m的地形图上,如果按照指定坡度%,从坡脚A到坡顶B来选择路线,
其通过相邻等高线时在图上的长度为( )
A. 10mm; B. 20mm C. 25mm
78.两不同高程的点,其坡度应为两点( )之比,再乘以100%。
A.高差与其平距; B. 高差与其斜距; C.平距与其斜距
79视距测量时用望远镜内视距丝装置,根据几何光学原理同时测定两点间的( )的方法。
A 距离和高差; B 水平距离和高差。 C 距离和高程
80.在一张图纸上等高距不变时,等高线平距与地面坡度的关系是( )。
A 平距大则坡度小; B 平距大则坡度大, C 平距大则坡度不变
81.地形测量中,若比例尺精度为b,测图比例尺为:M,则比例尺精度与测图比例尺大小的关系为( )
A. B与M无关 B. b与M成正比; C. b与M成反比
82.在地形图上表示的方法是用( )
A. 比例符号、非比例符号、线形符号和地物注记 B. 地物符号和地貌符号 C. 计曲线、首曲线、间曲线,助曲线
83.测图前的准备工作主要有( )
A.图纸准备、方格网绘制、控制点展绘 B.组织领导、场地划分、后勤供应
C .资料、仪器工具、文具用品的准备
84.在地形测量中,大小平板仪对中容许误差为( )
A.25mm; B.3mm C. 0.05×M mm(M为测图比例尺分母)
85.若地形点在图上的最大距离不能超过3cm,对于比例尺为1/500的地形图,相应地形点在实地的最大距离应为( ).
A. 15m; B.20m; C.30m
86.在进行大(小)平板仪定向时,直线定向时所用图上的直线长度有关,定向多用的直线愈短,定向精度( )。
A.愈精确; B.愈差; C.不变
(二)道路工程测量知识(87-102题)
87.用经纬仪观测某交点的右角,若后视读数为200‰°00′00″,前视读数为0°00′00″,则外距方向的读数为( )。
A. 100° B. 80° C. 280°
88.公路中线里程桩测设时,短链是指( )。
A.实际里程大于原桩号; B.实际里程小雨原桩号; C.原桩号测错
89.采用偏角法测设圆曲线时,其偏角应等于相应弧长所对圆心角的( )。
A.2倍 B. 1/2; C. 2/3
90.已知某弯道的转角为a,圆曲线的半径为80m,查表所得测设元素值为T、L、E、D,则该圆曲线的实际测设元素值应为( )。、
A.0.80T、0.80L、0.08E、0.80D; B.1.25T、1.25L、1.25E、1.25D;C.T、L、E、D,
91.公路中线测量在纸上定好线后,用穿线交点法在实地放线的工作程序为( )。
A.放点、穿线、交点;B.计算、放点、穿线;C计算、交点、放点
92.复曲线测设时,已知主曲线半径为,其切线长为T1,基线长为a,则副曲线半径为( )。
A ; B ; C
93.公路中线测量中,设置转点的作用是( )。
A 传递高程; B 传递方向; C加快观测速度
94.路线相邻两交点(JD8—JD9)间距离是用( )。
A钢尺丈量,视距校核; B 只用视距测量; C 用皮尺丈量,视距校核
95.公路中线测量中,测得某交点的右角为130°,则其转角为( )。
A; B; C
96.路线中平测量是测定路线( )的高程。
A水准点; B转点; C各中桩
97.视线高等于( )+后视点读数。
A后视点高程; B转点高程;。 C 前视点高程
98.路线纵断面水准测量分为( )和中平测量。
A基平测量; B水准测量;C高程测量
99.公路基平测量中,其高差闭合差允许值应为( )。
A ; B; C
100.基平水准点设置的位置应选择在( )。
A 路中心线上; B 施工范围内; C 施工范围以外
101.路线中平测量的观测顺序是( ),转点的高程读数读到毫米位,中桩点的高程读数读到厘米位。
A 沿路线前进方向按先后顺序观测; B 先观测中桩点, 后观测转点; C 先观测转点高程后观测中桩点高程
102..横断面的绘图顺序是从图纸的( )依次按桩号绘制。
A左上方自上而下,由左向右; B右上方自上向下,由左向左; C 左下方自下而上,由左向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