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 汉 语 修 辞  渭南师范学院中文系 二OO四年十月 古代汉语修辞 在中学语文文言文教学中,古汉语修辞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我们的古人是非常重视修辞的。早在先秦古籍中,就已经出现了“修辞”一词。《周易·上经·乾》:“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 意即一个高尚的人,“进德修业”除了具有品德上的忠信,还要讲究语言,修饰文词,借以表达自己真诚的思想。“言有物而行有格”(《礼记·缁衣》)。古人常把“立言”与“立行”相提并论,正是他们重视修辞、讲究语言美的明证。 古汉语修辞,即通过研究古代流传下来的语言,揭示和总结古人是怎样运用各种语言手段和方式来加强语言表达效果的,是怎样把未加工的语言变成美的语言的。 概括起来,所谓美的语言不外乎表现出“四美”,即:浓缩美,形象美,音乐美和风格美。 第一节 浓缩美 浓缩美又叫精练美。是指用尽可能少的词语来表达尽可能多的内容。浓缩的语言,比一般的口语更洗练、集中、典型。它是具体的又最能概括一般;它是具有个性的,又颇能体现共性。用于写景,能抓住“浓枝万绿红一点”来表现“姹紫嫣红满园春”;用于表意,则“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驰可以役万景”;用于叙事,就能“睹一事于句中,反一隅于字外”。总之是“取一于万,收万于一”,以少总多,小中见大。 古汉语使语言表达到精练美的修辞方式,主要有炼意,炼字,互文等。 一.炼意 即从无比丰富的口语矿藏中,开采、提炼出富于概括性和表达力的典型化语言,揭示矛盾和本质,以收到以少总多的效果。 中国古典诗词中往往仅用几十个字便能表达一种深刻思想和意境,就得力于炼意这种修辞方式。例如: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范仲淹《江上渔者》) 短短二十个字,表面朴素无华,实则感人至深。原因就在于诗人从复杂的社会矛盾中抓住吃鱼的优雅闲适与打鱼的艰辛危险的矛盾进行对比,从而揭露了封建社会劳动者之间的深刻矛盾,表达了对劳动者的深切同情。 古人讲“炼意”,不但得抓住社会生活的深刻矛盾反映重大主题,而且还善于捕捉人们的思绪和自然景象中的对立统一现象,造成鲜明的意境,表达细腻的感情。例如: ①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 ——寓静于动,愈见其静。 ②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谢眺《游东田》) ——动中见静,更显其动。 ③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这首诗中包含有七种对立统一的关系: ㈠动与静:鹂鸣鹭飞和积雪泊船。 ㈡远和近:白鹭青天是远景,黄鹂鸣柳是近景。 ㈢大和小:翠柳大而黄鹂小,青天阔而白鹭小。 ㈣声与色:鹂鸣鹭叫是其声,黄鹂柳翠乃其色。 ㈤时与空:“千秋雪”是“观古今于须臾”。“万里船”乃“抚四海于一瞬”(陆机《文赋》) ㈥两种意境:从窗口看雪山,自门内看江船,为小处望大;苍穹下见白鹭,密叶里闻黄鹂,为大处见小。 ㈦情和景:杜甫精心描绘四种景物,构成一幅动人的江畔风光图,表达了他经过长期漂泊后定居成都草堂后欢快喜悦之情。诗人把错综复杂的矛盾现象,巧妙的安排在四句诗中,既真实的反映了互相依赖、互相制约的自然景象的内在联系,又借以形成工稳和谐的匀齐美,可谓十分概括,高度浓缩。 二.炼字 即根据题旨和情景的需要,选用最恰当的词。古人作诗解文讲究炼字,特别是诗人,常常“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吟安一个字,捻断数颈须。”(卢延让)“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贾岛) 王力先生说:“炼句,也常常就是炼字。就一般说,诗句中最重要的一个字就是所谓谓语的中心词。把这个中心词练好了,这是所谓一字千金,诗句就变得生动、形象了。”(《诗词格律》中华书局1977年P128)动词多作谓词,因此炼字又常是炼动词。动词有他动词和自动词之分,属于他动词的炼字多在句中,且常为五言诗的第3字和七言诗的第5字。例如: ⑴白沙留月色,绿竹助秋声。(李白《题苑溪馆》) 月色是白的,照在沙上显的更白。写月照沙,用一个“留”字,不仅白沙与月色互相映衬,更增其白,而且又赋予白沙以拟人化的特点——有意留住月色来使自己增色。“助”字也是同样的作用。 ⑵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羌笛何必吹《折杨柳》这样哀怨的曲子呢,春风可从来没到过玉门关外啊!暗含讽喻朝廷不关心边关将士的疾苦,从来不到边关。“怨”、“度”二字情与景合,事与心谐。 自动词的炼字常在句末。如: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杜甫《木槛遣兴二首》)雨大则鱼伏,风猛则燕避,“出”、“斜”二字缘情体物,自然工巧。 形容词的炼字也很多。例如: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有的形容词临时改做动词用,会收到特殊的修辞效果。如“春风又绿江南岸。” 炼字除了炼谓词外,也炼其他各种成分的中心词。例如: ⑴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这里描写的是一夜骤风疏雨,绿叶锐长,红花飘谢的景象,词人用了四个字:“绿肥红瘦”。其中“肥”、“瘦”,拟人形体,活灵活现,不愧“诗眼”;两个主词“绿”、“红”,以色代物,别致动人,堪称精选。 ⑵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九个名词性词组排列起来,即能表现出一幅景象凄凉的夕阳图。原因在于名词前都选用了精巧、恰当的形容词修饰。 古人除注重炼实词,也常常炼虚词。例如:“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贺知章《回乡偶书》)但他们也觉得“炼实字有力易,炼虚字有力难。”(施补华《岘傭说诗》) 互文 又叫互体,互文见义。指前后句中的相应位置的词语相互渗透,彼此补充,须参互理解方能完整理解其义的修辞方式。例如:王昌龄《出塞》诗中有“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即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互文常见的有本句互文、邻句互文、隔句互文三类。 ⒈本句互文: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月光和烟雾一起笼罩着河水与沙滩。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白居易《琵琶行》) 主人与客人一起下马入船。 ⒉邻句互文: 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杜甫《潼关吏》)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木兰诗) ⒊隔句互文: 公入而赋:大遂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遂之外,其乐也洩洩。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步出夏门行·观沧海》) 形象美的修辞方式 所谓形象美,是运用以形象的基本特征的语言表情达意给人带来的美感。形象美的语言具有实在性、可感性、具体性和鲜明性。古汉语中使语言达到形象美的修辞方式,主要有起兴、比喻、比拟、借代、映衬、摹状、夸张等七种。 起兴 用一种表面无关实则有一定联系的事物,引出要说的事物,叫起兴。后汉郑众说:“兴者托事于物,则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举辞也。”这种修辞方式多用于诗歌、韵文。例如: 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周南·关雎》) 前两句为起兴,引出:美丽端庄的好姑娘,是君子的好对象。前后两者之间有一定的联系:雎鸠鸟常成对并游,相互鸣叫,“雌雄相应之和声”,有求偶的表示。 ⑵雄雉于飞,泄泄其羽;我之怀矣,自诒伊阻。(《诗经·邶风·雄雉》) 用雄野鸡在天边飞翔,引出思念出外求取功名的远方的丈夫。 ⑶常棣之华,鄂石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诗经·小雅·常棣》) 从盛开的花蒂花萼非常美丽,引出今世之人都不如兄弟亲密。 ⑷墙有茨,不可埽也。中冓之言,不可道也。(《诗经·鄘风·墙有茨》) 用墙头上的蒺藜不可扫除,引出卫国统治者宫室淫乱不可公开。 ⑸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古诗十九首》) 借神话牛郎织女的故事,引出一位苦思丈夫的女子。 ⑹南山矸,白石烂。生不逢尧与舜禅。短布单衣适至骭。从昏饭中薄夜半,长夜漫漫何时旦。 烘托气氛,点缀环境,和谐音律。 二.比喻 用有类似点的事物,同陈述的对象相比。比喻的成立须有三个要素:一是陈述的对象叫本体,二是另外的事物叫喻体,三是相似点。根据这三要素的隐现异同,比喻又可分为明喻、隐喻、借喻三类。 ㈠明喻:直接点明本体与喻体相似。即在本、喻体之间直接使用喻词(如、若、犹、似)以指出其相似性。例如: ⑴自伯之东,首如飞蓬。(《诗经·卫风·伯兮》) ⑵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经·卫风·硕人》) ⑶瞻望弗及,泣涕如雨。(《诗经·北风·燕燕》) ⑷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山木》) ⑸寡人闻古之贤君,四方之民归之,若水之趋下也。(《国语·越语上》) ⑹故曹,小国也,而迫于晋楚之间,其君之危犹累卵也,而无礼莅之,此所以绝世也。(《韩非子·十过》) ⑺如欲以宽缓之政,治急世之民,犹如辔策而御旱马,此不知之患也。(《韩非子·五蠹》) ⑻杜诗韩集愁来读,似倩麻姑痒处抓。(杜牧《读韩杜集》) ⑼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㈡隐喻(不用喻词) ⑴赵衰,冬日之阳也;赵盾,夏日之日。(《左传·文公7年》) ⑵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上之风,必偃。(《孟子·藤文公上》) ⑶秦,虎狼之国,不可信。(《史记·屈原列传》) ⑷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⑸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李密《陈情表》) ⑹申韩百家爇天起,孔子大道寒于灰。(王安石《寄王逢原》) ⑺而将军鱼游于沸鼎之上,燕巢于飞幕之下。(丘迟《与陈伯之书》) ⑻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王观《卜算子》) ㈢借喻 比隐喻更隐。不用喻词,也不出现本体。而是用喻体径代本体,语言更形象生动,又富意趣。例如: ⑴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匵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论语·子罕》) 美玉待贾比喻等待时机施展抱负。韫匵:包含在匣中。 ⑵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 ⑶今子乃以鸱枭而笑凤凰,报蝘蜓而嘲龟龙,不亦病乎?(杨雄《解嘲》) 鸱枭、蝘蜓喻卑鄙小人,凤凰、龟龙喻高尚君子。 ⑷若择源于泾渭之流,按辔于邪正之路,亦可以驭文采矣。(《文心雕龙·情采》) ⑸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杜甫《将赴成都草堂途中作》) 新松喻新生力量。恶竹喻腐朽势力。 ⑹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李白《哭晁卿衡》) 明月喻晁衡,白云喻李白。 ⑺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韩愈《听颖师弹琴》) “冰” 喻悲,“炭” 喻喜。 ⑻缫成白雪桑重绿,割尽黄云稻正青。(王安石《木末》) “白雪”喻丝,“黄云”喻麦。 ⑼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朱庆余《闺意》) 用新妇婚后第二天早晨问夫婿含蓄巧妙地探问自己的文章是否“入时”。 古人对比喻这一重要的修辞方式,运用的既普遍,又成熟,格式有多种多样。有人曾分列为直喻、隐喻、类喻、诘喻、对喻、博喻、简喻、详喻、引喻、互喻、倒喻等多种。但归纳起来也可归为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如苏轼《少年游》:“去年相送,余行门外,飞雪似扬花。今年春尽,扬花似雪,犹不见还家”。有人把“飞雪似扬花”和“扬花似雪”称为“互喻”,但若以有无喻词为标准,实可归入明喻一类。又如刘禹锡《竹枝词》:“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有人把“芙蓉如面柳如眉”一句称为“倒喻”,句意为“郎意似花红意衰,侬愁似水流无限”,是一位失恋少女顾影自怜、伤心垂泪的情景。(这里我们可以将“倒置”视为一种修辞) 三.比拟 把物当人或人当作物来描写的修辞方式。这种方式可以把物写活,静写动,抽象写具体,移情寄意,语言多姿多彩,引起人们丰富的联想与情感的共鸣。 ㈠拟人 把物拟作人,或仿物自述,或与人对话,或把人之动作行为、声情笑貌移就于物。例如: ⑴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为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常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用拟人法来阐述观点。 ⑵吾欲衔汝去,口噤不能开;吾欲负汝去, 毛羽何摧颓!(汉乐府《艳歌何常行》) 写一对白鹄生离死别,雌鹄因病不行,雄鹄不忍离去,说出“衔汝”、“负汝”这样感人至深的话,这也是人类真挚爱情的写照。 ⑶驿外断桥边,寂寞无开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 诗人以梅自况,表现了他虽饱受排挤迫害而始终不改初衷的高风亮节。 ⑷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恨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迷归路。怨春不语。(辛弃疾《摸鱼儿》) 以美女自比,是隐喻;美女又与春共语,让春留住,是拟人。 ⑸岸花飞送客,墙燕语留人。(杜甫《发潭州》) ⑹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⑺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陶潜《乞食》) ⑻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其状者,殆不可胜数。(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 ⑼做冷期花,将烟困柳,千里偷催春暮。(史达祖《绮罗香》) ⑽东风似旧。问前度桃花,刘郎能记,花复认郎否?(刘辰翁《摸鱼儿》) ㈡拟物:把人拟物或把此物拟彼物。 ⑴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翼已就,横绝四海。横绝四海,又可奈何!虽有矰缴,尚安所施?(刘邦《鸿鹄歌》) 汉高祖想废太子,改立赵王如意。后未成功,戚夫人泣涕,高祖为唱此歌。比太子为鸿鹄,羽翼已丰,奈何他不得了。 ⑵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照罗绮筵,只照逃亡屋。(聂夷中《伤田家》) 把“君王心”拟为“光明烛”。 ⑶醉里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唐·温如《题龙阳县青草湖》) 把做梦拟为可以装载的东西而“满船”。 ⑷桃面儿通红,樱唇儿青紫,玉笋纤纤不住搓。(《董西厢》) 把女子的脸、唇、手拟为桃、樱、笋。 ⑸一丝柳,一寸柔情。(张先《一丛花令》) 四.借代 又叫代称,是借用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的修辞手法。可以使语言变得具体、生动、婉曲。增强形象性和感染力。 借代的范围很广,可以分八类来介绍。 1.借用特征、标志。 例如: ⑴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左传·僖22》) “二毛”,指花白头发,代老年人。 ⑵马氏五常,白眉最良。(《三国志·蜀书·马良传》) 马良眉白,故用以称之。 ⑶大耳儿最不可信。(《后汉书·吕布传》) 刘备耳大,吕布以“大耳儿”称之。 ⑷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杜甫《赠韦左丞》)“纨绔”代富贵子弟,“儒冠”代读书人。 ⑸管城子无食肉相,孔方兄有绝交书。(黄庭坚《戏呈孔毅文》) “孔方兄”代钱。 ⑹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陶渊明《桃花源记》) “黄发”是高寿的象征,代老人,“垂髫”是小孩垂下来的头发,代儿童。 ⑺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高适《燕歌行》) “铁衣”代将士,玉箸代其妻子。 ⑻何为弃坟井,在山谷为寇也。(《洛阳伽蓝记·王子坊》) “坟井”乃古代的乡里。 2.借用属性 例如: ⑴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贾谊《论积贮疏》) “本”指农业,“末”指商业。 ⑵乘坚策肥,履丝曳缟。(晁错《论贵粟疏》) “坚”指坚车,“肥”指肥马 ⑶身被轻暖,口厌百味。(曹植《求自试表》) “轻暖”代衣服。 ⑷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柳永《八声甘州》) “红”代花,“翠”代叶。 3.借用事物的所在、所属: ⑴四海之内,皆举首而望之。(《孟子·滕文公下》) “四海之内”代全国的百姓。 ⑵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史记·鸿门宴》) “杯杓”代杯中之酒。 ⑶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代大江之水。 ⑷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王昌龄《从军行》) “金闺”代闺中女子。 ⑸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李斯《谏逐客令》) “诸侯”代诸侯的领土。 ⑹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陶渊明《桃花源记》) “鸡犬”代鸡犬之声。 4.用原料代成品:例如 ⑴许子以斧甑爨,以铁耕乎?(《孟子·滕文公上》) “铁”代铁制农具。 ⑵镂心鸟迹之中,织辞鱼网之上。(《文心雕龙·情采》) “鱼网”代纸张。鸟迹代文字 ⑶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报任安书》) “金铁”代刑具 ⑷履丝曳缟。(晁错《论贵粟疏》) “丝”代丝鞋,“缟”代缟衣(绢做的衣物) ⑸驱鸡上树木,始闻扣柴荆。(杜甫《羌村三首》) “柴荆“代柴荆做的门 5.以特殊代一般: 例如 ⑴自引谢病,拥赵女,屏闲处而不朝。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赵女”代美女。(赵地多美女) ⑵开轩 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孟浩然《过故人庄》) “桑麻”代农业。 ⑶不明为君之职分,则市井之间,人人可欲,许由、务光所以时后世而不闻也。(黄宗义《原君》) 传说尧欲传天下给许由,许由逃隐;汤想传天下给务光,务光自杀。“许由”、“务光”代隐居而不慕君位的人。 ⑷嗟予学书苦浊恶,百廿种病无参芩。(龚自珍《题鹭津上人书册》) “参芩”代药。 6.以部分代全体(较为普遍)例如: ⑴长铗归来乎!食无鱼。(《战国策·齐策》) “长铗”是剑把,代剑。 ⑵远弃风雅,近师辞赋。(《文心雕龙·情采》) “风雅”代《诗经》。 ⑶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樯橹”代战舰。 7.以具体代抽象。 例如: 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礼记·礼运》) “男女”代男女关系 ⑵虽有轩冕之赏弗能劝,斧钺之威弗能禁。(《庄子·胠箧》) “轩”是官员乘坐的车辆,“冕”为官员佩带的帽子,用代官职,“斧钺”为刑具,代刑罚。 ⑶颜色类相似,手爪不相如。(乐府《上山采蘼芜》) “手爪”代纺织工艺。 ⑷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刘禹锡《陋室铭》) “丝竹”代音乐,“案牍”代公务。 8.以地名、官名代人。 ⑴骠骑发迹于祁连。(扬雄《解嘲》) “骠骑”代霍去病。 ⑵及三闾橘颂,情采芬芳。(《文心雕龙·颂赞》) “三闾”代屈原 ⑶平原不在,正见清河。(《世说新语·自新》) “平原”代平原内史陆机,“清河”代清河内史陆云。 ⑷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王勃《滕王阁序》) “彭泽”代彭泽县令陶渊明。“临川”代临川内史谢灵运。 五.映衬 为了突出某一思想或事物,用相似、相关或相反的思想或事物加以对照的方法。宋代画家郭熙说:“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矣。” 映衬分为陪衬和反衬两类 1.陪衬 用相似或相关的思想、事物来烘托某一思想或事物,即所谓“烘运托月”。例如: ⑴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牛羊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经·王风·君子于役》) 用鸡栖、日落、牛羊归家衬出女子思念外出的丈夫。 ⑵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楚辞·九歌·湘夫人》)秋风吹拂,湖泛微波、树叶飘零,烘托了湘夫人的哀愁心情。 ⑶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庄子·养生主》) 用良庖,族庖衬托庖丁高超的解牛技艺。 ⑷日光寒兮草短,月光苦兮霜白。(李华《吊古战场文》) “日光寒”与“草短”,“月光苦”与“霜白”互相衬托,共同烘托了古战场的萧杀、凄凉。 ⑸夕殿莹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白居易《长恨歌》) “夕殿萤飞”、“孤灯挑尽”衬托了唐玄宗孤独、寂寞的心境。 ⑹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出者忘其锄。(《乐府·陌上桑》)侧面描写衬托罗敷之美。 2.反衬 用相反的思想或事物相对照。通过相互映衬,鲜明对比,用于写景抒情,则富有形象性和立体感(全方位、多角度);用于说理晓义,能增强逻辑性和说服力。反衬手法一般较正衬更为有力。例如: 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两层反衬:一是为了表现“今来”,用“昔往”反衬;二是“昔往”、“今来”又用景与情反衬。“昔往”是被迫出征,虽然杨柳依依,春色宜人,但心情是凄凉的;“今来”是凯旋还乡,虽然风雪交加,道路泥泞,但心情是愉快的。所谓“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王夫之《姜斋诗话》卷上) ⑵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楚辞·卜居》) 用比喻和反衬两种修辞手法,揭露了黑白颠倒,是非不分的黑暗社会。 ⑶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诸葛亮《出师表》) 两层反衬:一是先汉兴隆与后汉倾颓相比;二是讲兴隆与倾颓的原因时,又将亲贤同远小人、亲小人同远贤臣相对比,点出了先汉远佞亲贤因而兴隆,反汉远贤亲佞而倾颓的原因关系,总结了正反两面的历史经验,告诫刘禅要保持政治清明,有很强的说服力。 ⑷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借问何为者,人称是内臣。朱绂皆大夫,紫缓悉将军。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罇罍溢九醖,水陆罗八珍。果擘洞庭橘,脍切天池鳞。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张。是岁江南旱,衢洲人食人。(白居易《秦中吟·轻肥》) 这类用反衬来揭露社会矛盾的句子还很多。例如: 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李绅: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张俞: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杜荀鹤:去年道我蚕辛苦,底事浑身着苎麻。 陈陶:战地三尺骨,将军一身贵。 梅尧臣: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刘禹锡:美人首饰王侯印,尽是沙中浪里来。 六.摹状 即直接摹写事物的形状或声音。分为摹状、摹声两类。 1.摹状 古代诗文常用重叠词或部分重叠词来描摹事物的形状。 例如:⑴逃之夭夭,灼灼其华。(《诗经·周南·桃夭》) “夭夭”形容桃树茁壮,“灼灼”描绘桃花盛开。 ⑵蒹荚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秦风·蒹葭》) ⑶菁菁者莪,在彼中阿。(《诗经·小雅·菁菁者莪》) ⑷临冲闲闲,崇墉言言。(《诗经·大雅·皇矣》) “闲闲”形容临车、冲车缓慢沉重,“言言”形容城墙巍峨高大。(以上为单纯词) ⑸瞻彼淇奥,绿竹青青。(《诗经·卫风·淇奥》) ⑹视而梦矣,我心惨惨。(《诗经·大雅·抑》) ⑺西人之子,粲粲衣服。(《诗经·大雅·大东》)(以上为完全重叠词) ⑻参差荇菜,左右流之。(《诗经·周南·关雎》) ⑼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楚辞·渔父》) “憔悴”:形容衰弱而面色不好。 ⑽惨郁郁而不通兮,蹇侘傺而含戚。(《楚辞·哀郢》) “郁郁”:重叠词,形容压抑,郁结;“侘傺”联绵词,形容失意的样子。 ⑾非倜傥之才,不能任也。(《论衡·超奇》)(以上为双声) ⑿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孟子·梁惠王上》) “觳觫”:形容恐惧的样子 ⒀苟余情其信姱以练要兮,长顑颔亦何妨。(《离骚》) “顑颔”:形容饿的面黄肌瘦。 ⒁若我,南游手冈浪之野,北息乎沉薶之乡。(《论衡·道虚》) “冈浪”形容无边无际。 ⒂舒夭绍兮,劳心惨兮。(《诗经·陈风·月出》) “天绍”:形容心头郁结忧闷。(以上叠韵) 2.摹声 ⑴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诗经·魏风·伐檀》) ⑵启呱呱而泣。(《尚书·益稷》) ⑶交交黄鸟,止于棘。(《诗经·秦风·黄鸟》) ⑷况雷雨扬軯 之声,成王庶几能不怵惕乎?(《论衡·感类》) “軯 ”:响雷声。 ⑸元丰七年六月丁丑,……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然,余固笑而不信也。……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声不绝。……空中而多窍,与风声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声者相应,如作乐焉。(苏轼《石钟山记》) “磔磔”为鸟叫声,其余为石钟声。 ⑹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木兰辞》) “唧唧”:叹息声。 ⑺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杜甫《兵车行》) ⑻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白居易《琵琶行》) 比喻与摹声并用。 ⑼黯黯江云瓜步语,萧萧木叶石城秋。(陆游《登赏心亭》) “黯黯”为摹状,“萧萧”为摹声,叶落之声。 ⑽无何,折纸戢戢然,拔笔掷帽铮铮然,磨墨隆隆然。既而投笔触几,震震作响,便闻撮药包裹苏苏然。(蒲松龄《聊斋志异·口技》) 七.夸张 运用丰富的想象,廓大事物的特征,说话超越客观事实,以增强表达效果。夸张不等于夸大,夸张的语言植根于生活的土壤。因此,尽管它说的事实实际上不会有,但让人感到是千真万确的。它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比生活真实更集中的一种艺术真实的美的语言。 1.数量的夸张 ⑴ 千禄百福,子孙千亿。(《诗·大雅·假乐》)“千、百、亿”极言上天赐他无限禄福,子孙绵绵不断。 ⑵魏犨束胸见使者曰:“以君子之灵,不有宁也?”距跃三百,曲踊三百。乃舍之。(《左传·僖公28》)极言其健壮。 ⑶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战国策·魏策》)言杀人之多。 ⑷楚虽三户,亡秦必矣。(《史记·项羽本纪》)“三户”极言其少。 ⑸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陶渊明《咏荆轲》) ⑹一言封珪爵,片善辞草莱。(鲍明《代放歌行》) ⑺艰难奋长戟,千古用一夫。(潼关吏) 2.状貌的夸张 ⑴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极言鹏硕大无比) ⑵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嗔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嗔尽裂。(夸饰哙愤怒之极的猛士形象) ⑶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汉书·孝武李夫人传》) ⑷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或云“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山公曰:“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世说新语·容世》) ⑸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长恨歌》) ⑹宫中美人一破颜,惊尘溅血流千载。(苏轼《荔枝叹》) 3.情势之夸张 ⑴楚子闻之,投袂而起。屦及于窒皇,剑及于寝门之外,车及于蒲胥之布。(《左传·宣14》)极言情势之急。 ⑵次复作危语,桓曰:“矛头淅米剑头炊。”殷曰:“百岁老翁攀枯枝。”顾曰:“井上辘辘卧婴儿。”殷有一参军在坐,云:“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世说新语·排调》) ⑶噫呼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白《蜀道难》) ⑷似将海水添宫漏,共滴长门一夜长。(李益《宫怨》) ⑸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乐府·上邪》) 音乐美的修辞方式 音乐美,是指运用各种修辞方式使语言出现声律均齐,和谐带来的语言形式美。 使古汉语达到音乐美的修辞方式主要有声律、反复、对偶、铺排等。 一.声律:声韵和谐,讲究格律。声律,即声韵与格律。指汉语的平仄与押韵。 ㈠平仄 中古汉语的声调分为平上去入四声。在写诗作文时,古人很注重把平声和 上去入相互调节。因为平声长,呈扬升,上去入短促,呈抑降(所以叫仄声),平仄变化,声调就抑扬顿挫,读则上口,听则入耳。所谓“异音相从谓之和”。 平仄调节的规律是:在本句中是交替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乐府民歌和古风要求不严)如: ⑴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木兰诗》) 仄仄仄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仄仄平平。 ⑵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斑马鸣,(李白《送友人》)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这是一首律诗,律诗和绝句合称近体诗,是源于六朝,盛于唐代的一种诗体。近体诗的平仄要求很严格,上下平仄要相反。如果相同就被称为失对或失粘,是一种毛病。古代的骈文或有些散文也讲究平仄。如: ⑶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态,(王勃《藤王阁序》)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⑷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乌足以言得士?不然,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取鸡鸣狗盗之力哉!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王安石《读孟尝君传》) 需要注意的是,古代的声调不同于现代,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入声消失了。“平分阴、阳,入派三声”,(四声)所以,古代一些诗句用现代汉语读起来,平仄已不很协调。如:“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仄平平平平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这是因为“竹”和“一”古读入声。 ㈡押韵 指在诗文中等距离出现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单字。押韵使音调廻还,好念动听,又便于记忆和流传,是形成语言音乐美的重要方式。 古诗押韵,有每句押韵(叫通叶),有隔句押韵;押韵的字(叫韵脚),有的在句中,有的在句末;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间换韵。通常是偶句押韵,韵脚在句末。例如: ⑴暳彼小星,三五在东。肃肃宵征,夙夜在公。实命不同。(《诗经·召南·小星》) 一韵到底。 ⑵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诗经·周南·汉广》)隔句押韵。 ⑶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绝句属近体诗,押韵要求严格。一般第一句同第二句可押韵也可不押韵,但偶句必须押韵,且韵脚要在句末。律诗一般八句一首,二、四、六、八必须押韵(首句也是可押可不押)。韵脚在句末,通常押平声。乐府诗民歌押韵较自由,往往随内容的变化而换韵。例如: ⑷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单衫橘子红,红鬓鵶雏色。(入声韵)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日暮伯劳飞,风吹鸟臼树。(阴声韵)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细。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阳声韵)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换韵)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换韵)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目栏杆头。(换韵)栏杆十二曲,垂乎明如玉。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换韵)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西洲曲》) 散文、论文也有押韵的,《老子》一书,几乎全用韵文写成,《荀子》、《论衡》有些章节也是押韵的。 ⑸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老子·第六章》) ⑹请成相,世之殃,愚闇愚闇坠贤良。人主无贤,如鼓无相何伥伥!(《荀子·成相》) ⑺章和二年,罢州家居。年渐七十,时可悬舆。仕路隔绝,志穷无如。事有否然,身有利害。发白齿落,日月逾迈。俦伦弥索,鲜价恃赖。贫无供养,志不娱快。历数冉冉,庚辛域际,虽惧终徂,愚犹沛沛,乃作《养性》之书凡十六篇。养气自守,适食则酒。闲明塞聪,爱精自保,适辅服药引导。庶冀性命可延,斯须不老。既晚无还,垂书亦后。唯人性命,长短有期,人亦虫物,生死一时。年历但记,孰使留只?犹入黄泉,消为土灰。上自黄老,下臻秦汉而来,折衷以圣道,折理于通材,如衡之平,如鉴之开,幼老生死古今,罔不详该,命以不延,吁叹悲哉!(王充《论衡·自纪篇》) 二.反复 让同一词语或句子反复出现,以加强节奏感和表达力的修辞方式。分为一般反复和特殊反复两类。 ㈠一般反复: 指词句在诗文中完全重复出现。例如: ⑴春林花多媚,春鸟意多哀,春风复多情,吹我罗裳开。(《子夜四时歌》) ⑵满耳笙歌满眼花,满楼珠翠胜吴娃。(韦庄《陪金陵府相中堂夜宴》) ⑶莫愁在何处,莫愁石城西,艇子打两浆,催送莫愁来。(《莫愁乐》) ⑷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⑸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手中露!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诗经·北风·式微》) ⑹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谁谓宋远?跂予望之。谁谓河广?曾不容刀。谁谓宋远?曾不崇朝。(《诗经·卫风·河广》) ⑺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蕑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询訏且乐。”维士与女,殷其盈矣。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询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诗经·郑风·溱洧》) ⑻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史记·孔子世家》) ㈡特殊反复 有两种情况:一是顶真(或称联珠),即相同的语句出现在前句的结尾与后句的开头,首尾相衔蝉联而下,给人以特殊的节奏感。例如: ⑴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乡。他乡各异县,辗转不相见。(《饮马长城窟行》) ⑵平陵东,柏柏桐,不知何人劫义公。劫义公,在高堂下,交钱百万两走马,两走马,亦诚难,顾见追吏心中恻。心中恻,血出漉,归告我家卖黄犊。(《平陵东》) ⑶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长随君;君入楚山里,云亦随君渡湘水。湘水上,女罗衣,白云堪卧君早归。(李白《白云歌》) ⑷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书房。近书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螀。泣寒螀,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呀!不思量,除是铁心肠。铁心肠,也愁泪滴千行。(马致远《汉宫秋第三折》) ⑸凡物之有形者易裁也,易割也。何以论之?有形则有短长,有短长则有小大,有小大则有方圆,有方圆则有坚脆,有坚脆则有轻重,有轻重则有白黑。(《韩非子·解老》) 二是错综式的反复,即反复的语句不定相同,中间有少数词语更换。这种现象在《诗经》里常可见到。例如: ⑹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诗经·王风·采葛》) 三.对偶 用字数相等,结构相似的语句来表现相反或相关的意思叫对偶。一般分为句中对、单句对、双句对、多句对等四类。 ㈠句中对:即对偶词语在同一句中。例如: ⑴春兰秋菊,长无绝兮终古。(屈原《九歌》) ⑵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孟子·梁惠王下》) ⑶观其坐高堂,骑大马。醉醇醴而饫肥鲜者,孰不巍巍乎可畏,赫赫乎可象也,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刘基《卖柑者言》) ㈡单句对:即上下两句对偶。例如: ⑴满招损,谦受益。(《尚书·大禹谟》) ⑵皮之不存,毛将安傅。(《左传·僖14》) ⑶上不怨天,下不尤人。(《礼记·中庸》) ⑷差若毫厘,谬以千里。(《礼记·经解》) ⑸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楚辞·卜居》) ⑹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第58章》) ⑺褚小者不可以怀大,绠短者不可以汲深。(《庄子·至乐》) ⑻将欲取之,必姑予之。(《韩非子·说林上》) ⑼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资治通鉴·卷192》) 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傅玄《傅鹑觚集》) ⑾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孔子家语》) ㈢双句对偶(四六句)骈文中多见。例如: ⑴才高行洁,不可保以必尊贵;能薄操浊,不可保以必卑贱。(《逢遇篇》) ⑵尊长,主也;卑幼,助也。(《四讳篇》) ⑶富贵之福,不可求致;贫贱之祸,不可苟除也。(《命禄篇》) ⑷桥梁之设也,足不能越沟也;车马之用也,走不能追远也。(《程材篇》) 四六文: ⑸腾蛟起风,孟学士之词案;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王勃《滕王阁序》) ⑹泉水激石,冷冷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吴均《与朱元思书》) ⑺鸾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与朱元思书》) ⑻虎豹无文,则鞹同犬羊;犀兕有皮,而色资丹漆。(《文心雕龙·情采》) ⑽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㈣多句对 ⑴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荀子《劝学》) ⑵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爷娘去,暮宿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声啾啾。(《木兰诗》) 四.铺排 用一组字数相当、结构相似、意义相关的语句铺开排比,以加强语气和语势。和对偶相比,两者都以匀齐为特点;但对偶必须字数相同,字义不同,铺排则字数不拘,字同义同者较多。 铺排分为并列铺排和递进铺排两种。(指语义方面) ㈠并列铺排 例如: 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污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孟子·梁惠王上》) ⑵且夫贪让国土之名,轻废先帝之业,不可以言孝;父为之基,而不能守,不贤;不求守长陵,而求之真定,先母后父,不义;数逆天子之令,不顺;言节行以高兄,无礼;幸臣有罪,大者立断,小者肉刑,不仁;贵布衣一剑之任,贱王侯之位,不知;不好学问之道,触情忘行,不祥。(《汉书·淮南厉王传》) ⑶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江南可采莲》) “排演四句,文情恣肆,写鱼飘忽。”意在反映采莲人边干边唱,活泼愉快的心情和逐鱼而戏的热闹气氛。 ⑷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中明月光,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古诗为焦仲卿妻作》)铺陈其美。 ⑸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响当当一粒铜豌豆。恁子弟每,谁教你钻入他锄不断、砍不下、解不开、顿不脱、慢腾腾千层锦套头?我玩的是梁园月,饮的是东京酒,赏的是洛阳花,攀的是章台柳。(关汉卿《南吕一枝花(不伏老)》) ㈡递进铺排 ⑴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其次诎体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关木索被捶楚受辱,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其次毁肌肤断肢体受辱,最大腐刑极矣。(报任少卿书) ⑵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陌上桑》) ⑶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颂诗书。(《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第四节 风格美的修辞方式 语言的风格美,是语言表达诸要素,包括各种修辞方式综合起作用的结果。作文写诗,或朴素、或澡丽、或简约、或繁丰、或明快、或含蓄、或豪放、或柔婉、或粗犷、或典雅,都以其不同的表达风格给人以美感。这里介绍的是同形成语言风格美关系更直接的几种修辞方式,曰:白描、婉曲、诙谐、引用等。 一.白描 不加渲染,直接描述,以使语言浅近自然,厚实大方,从而形成平实、朴素风格的修辞方式叫白描。所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语) 古人写文很重视白描。“千古文章重白描,上乘诗篇贵质朴。”汉魏六朝乐府民歌,语言不事靡丽,浑朴自然,卒尔成章,平易近人。明诗评家胡应麟赞道:“乐府歌谣,采摭闾阎,非由润色。然质而不俚,浅而能近,深而能远。天下至文,靡以过之。”(《诗薮》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P3) ⑴使君遗吏往,问是谁家姝,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使君谢罗敷:宁肯共载否?罗敷前置辞: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陌上桑》) ⑵妇病连年累岁,传呼丈人前一言。当言未及得言,不知泪下一何翩翩。属累君两三孤子,莫我儿饥且寒,有过慎莫笪笞,行当折摇,思复念之。(《相和歌磁·妇病行》) ⑶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 ⑷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⑸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谢灵运《登池上楼》) ⑹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⑺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白居易《观刈麦》) 二.婉曲 用委婉、曲折的言词表情达意的修辞方式。形成语言含蓄、蕴藉的风格。 包括:谦敬、避讳、双关等。 ㈠谦敬 表达自谦和尊敬,常用在外交场合、君臣应对及日常交往等。 ⑴寡君使群臣为鲁卫请,曰无令舆师陷入君地。下臣不幸,属当戎行,无所逃隐,且惧奔辟而忝两君。臣辱戎士,敢告不敏,摄官承令。(《左传·成2》) ⑵仆赖先人绪业,待罪辇毂下,二十余年矣。(《报任安书》) ⑶今之王公大人,惟执事可以闻此言;惟愈于执事也,可以此言进。(韩愈《上张仆射书》) ㈡避讳(曲笔) ⑴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战国策·赵策4》) ⑵范睢既相,王稽谓范睢曰:“事有不可知者三,有不可奈何者亦三:宫车一日晏驾,是不可知者一也;君卒然捐馆舍,是事之不可知者二也;使臣卒然填沟壑,是事之不可知者三也。宫车一日晏驾,君虽恨于臣,无可奈何;君卒然捐馆舍,君虽恨于臣,亦无可奈何;使臣卒然填沟壑,君虽恨于臣,亦无可奈何。”范睢不怿。(《史记·范睢蔡泽列传》) 古代的名讳现象十分严重。如汉代为了避开皇帝的名字,常常改“邦”为“国”,“盈”为“满”,“恒”为“常”,“欣”为“喜”,“雉”为“野鸡”。唐代则改“民风”为“人风”,“一世”为“一代”“治水”为“理水”。“年”为“载”等等。 ⑶曲笔例:寂寂花时闲院门,美人相并立琼轩。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朱庆余《宫中词》) ㈢双关 利用汉字同音的特点,举一词而兼两义,即音在此而义在于彼。例如: ⑴我念欢的的,子行由豫情,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子夜歌》) 莲→怜 ⑵今夕已欢别,合会在何时?明灯照空白,悠然未有棋(《子夜歌》) 棋→期 ⑶送欢板桥湾,相待三山头。遥见千幅帆,知是逐风流。(《三洲歌》) 风与流水→男女情爱 ⑷始欲识郎时,两心望如一。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子夜歌》) 布匹→匹配 ⑸春蚕不应老,尽夜常怀丝。何惜微躯尽,缠绵自有时。(《作蚕丝》) 缠绵→多情,怀丝→怀思 ⑹相君之面,不过封侯,又危不安;相君之背,贵乃不可言。(《史记·淮阴侯列传》) “(脸)面”暗指“面(前)”即现在,“背(部)”暗指以后的“背(叛)”。 ⑺披岩巴戟,数值郎胡,乃意款冬,忽逢钟乳。留心半夏,不见郁金,余乃返步当归,芎穷至此。我之羊齿,非是狼牙桔梗之情,愿知其意。(《伍子胥变文》) 这是伍子婿自楚逃吴途中私会其妻说的一段话,为了怕人发觉,多用药名成隐语。 三.诙谐 ㈠用语诙谐 ⑴(陈)万年尝病,召(其子)咸教戒于床下。语至夜半,咸睡,头触屏风。万年大怒,欲杖之,曰:“乃公教戒汝,汝反睡,不听吾言,何也?”咸叩头谢曰:“具晓所言,大要教咸谄也。”(《汉书·陈万年传》) ⑵钟毓、钟会少有令誉,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曰:“可令二子来。”于是敕见。毓面流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栗栗,汗不敢出。”(《世说·言语第二》) ⑶王戎有好李,卖之,恐人得其种,恒钻其核。(《世说新语·俭啬》) ㈡用事诙谐 ⑴始皇常议欲大苑囿,东至函谷关,西至雍、陈仓。优旃曰:“善。多纵禽兽于其中,寇从东方来,令麋鹿触之足矣。”始皇以故辍止。(《史记·滑稽列传》) ⑵郑人有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⑶某甲夜暴疾,命门人钻火。其夜阴暝,不得火。催之急,门人忿然曰:“君责人亦太无理!今暗如漆,何以不把火照我!我当得觅钻火具,然后易得耳。”孔文举闻之曰:“责人当以其方也。”(邯郸淳《笑林》) 自己无理反责别人无理,倒打一耙。 四.引用 ㈠引事:引用前人事迹。 ⑴夫《诗》、《书》,隐约者欲以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史记·太史公自序》) ⑵昔玉人献宝,楚王诛之;李斯竭忠,胡亥极刑。是以箕子阳狂,接舆避世,恐遭此患也。愿大王察玉人、李斯之意,而后楚王、胡亥之听,毋使臣为箕子、接舆所笑。臣闻比干剖心,子胥鸱夷,臣始不信,乃今知之,愿大王熟察,少加怜焉。(邹阳《狱中上梁王书》) ⑶足下又云:“汉与功臣不薄。”子为汉臣,安得不云尔乎!昔萧、樊囚挚,韩、彭菹醢,晁错受戮,周魏见辜;其余佐命立功之士,贾谊、亚夫之徒,皆信命士之才,抱将相之具,而受小人之谗,并受祸败之辱,卒使怀才受谤,能不得展。(《李陵答苏武书》) 以上明引。 ⑷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王勃《滕王阁序》) 四个典故:“老当益壮,…穷且益坚,…”语出《后汉书·马援传》,为东汉伏波将军马援的豪言壮语。“酌贪”句典出晋朝吴隐之隐居广州城外之贪泉故事。“涸辙”典出《庄子·外物篇》。“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语出《后汉书·冯异传》,“东隅” 指早晨,引申为早年,“桑榆”指晚上,引申为晚年。这叫暗引,又叫化用。 ㈡引言(引经据典) ⑴《山海经》言:“四海之外,有乘龙蛇之人。”世俗画龙之象,马首蛇尾。由此言之,马,蛇之类也。慎子曰:“蜚龙乘云,腾蛇游雾,云罢雨霁,与蚓蚁同矣。”韩子曰:“龙之为虫也柔,可狎而骑也。然喉下有逆鳞尺余,如或婴之,必杀人矣。”比之为蚓蚁,又言虫可狎而骑,蛇、马之类,明矣。(《论衡·龙虚篇》) ⑵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曰:“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 “何陋之有”语出《论语·子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⑶《易》曰:“知己其神乎!”《诗》曰:“相彼雨雪,先集维霰。”增之去,当于羽杀卿子冠军时也。(苏轼《范增论》) 引用两句话以说明范增应在有预兆时离开项羽。 ⑷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韩愈《师说》) 以上明引。 ⑸乃可谓雕琢其事,彬彬君子矣。(《文心雕龙·情采》) “彬彬君子”语出(《论语、雍也》)“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原指人的品德既有外在的文采,又有内在的质朴。此处借以说明文章的内容和形式必须统一的道理。 ⑹举酒属客,咏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苏轼《前赤壁赋》) “明月之诗”指《诗经·陈风·月出》,“窈窕之章”指《诗经·周南·关睢》。两首诗都是写男女爱情的。 此两例为暗引。 引言还可引民谚、民谣。如: ⑺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水经注·江水》)” 文章多明引,诗词多暗引。 ⑻南亩焉可事?买箭卖牛犊。(梅尧臣《田家语》) “买箭卖牛犊”典出《汉书·龚遂传》。西汉渤海太守龚遂提倡“卖剑买牛,卖刀买犊。”反其意而用之。 ⑼绿树听鹈鴂,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啼到春归无啼处,苦根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间离别: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看燕燕,送归妾。将军百战身名裂,向何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谁共我,醉明月。(辛弃疾《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 四个典故:昭君出塞、姜庄送妾、李陵别苏武、太子丹送荆轲。“章法绝妙,且语语有境界。此能品而几于神者。”(王国维《人间词话》) 古汉语修辞参考书: 1、《古书疑义举例五种》 清·俞樾/刘师培补/杨树达续补 2、《古书字义用法丛书》 清·孙治让:天下之事无穷,造字之初,苟无假借一例,则逐事而为之字,而字又不可胜造之数,此必穷之数也,故依声而托其事焉,视而不必是其字,而言之则其声也,闻之是以相喻,用之可以不尽,是假借可。 音韵学习的必要性 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所以学习和掌握汉字古音对于文学学、训诂学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例如:古音学对古文字的考订、对于我们训读古书,特别是研究解决通假字、古今字、破读字以及现代汉语系统的来历、现代汉语方言学易读现象等问题都有很大的帮助。当然,从学术的角度来讲,音韵学也是汉语语音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东西方文化比较研究中所不得回避的问题。(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语言) 顺便介绍一下通假字的有关知识。通假是训诂学问题,假借是文字学问题。通假字是古人写的“别”字(假借是汉字表音一个尝试)。 关于通假字问题我们后面将专章论述。 古今字的读音一律按“今字”如:责债 读zhai 亨烹 读peng反返贩 读fan 多音字的读音原则:依句定词,据义定音。如:“吴王闻之大怒,乃取子胥尸盛以鸱夷革,浮之江中。”(史记伍子婿列传)“盛”读 cheng 破读字(通过改变字的读音来区分字义的一种读音方法,叫破读。)也是一种多音字。如: ⑴恶:e wu 长:zhang chang 少:shao shao 丧:sang sang。 ⑵王:wang 语:yu 食 si 改变词性:名→动或使动,从:zong 使…跟从。 破读字的读音原则,严学宭先生四条意见:舍古从今 舍繁就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