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精品课>>专门水文地质学>>教材>>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教学实习指导
§10.3地质概况
10.3.1地层概况
实习区所处的大地构造位置,位于华北地台燕辽沉降带东段、古山海关隆起南缘的柳江向斜盆地内。其出露的地层中生界以前属华北地台型,而中生界侏罗系属环太平洋火山活动带。由于构造运动影响,使区内普遍缺失了中奥陶统至下石炭统、三叠系、白垩系及第三系。其它时代地层发育较好,出露较全,化石较丰富,各地层单位划分标志清楚,地层特征具有一定代表性。全区范围内出露的地层有上元古界青白口系,下古生界寒武系、下奥陶统,上古生界中石炭统、二叠系,中生界侏罗系以及新生界第四系。本区的地层层序,地层单位的划分及它们之间的接触关系见柳江盆地综合地层柱状简图(图10-5)。
图10-5 柳江盆地综合地层柱状简图
10.3.1.1上元古界青白口系(Pt3q)
1.下马岭组(qx)
下马岭组为本区内最老的沉积岩地层单位。不整合于下元古代之前形成的绥中花岗岩之上,分布于张崖子至东部落,南部鸡冠山等地,以张崖子村西剖面出露较全,可作标准剖面,厚度91 m。本组由两个沉积韵律组成。下韵律底部是灰白色含砾粗粒长石石英砂岩、含海绿石长石石英砂岩,向上过渡为紫色、黄绿色杂色页岩。与下伏绥中花岗岩(γ2)呈沉积接触关系。
2.景儿峪组(qj)
本组主要分布在区内的东部地区,出露最好剖面在李庄北沟,在黄土营村东也有出露。厚度28 m。岩性由粗至细,由碎屑岩——粘土岩——碳酸盐岩构成一个完整的韵律,具有海侵沉积的特点。与下马岭组呈整合接触关系。其分界标志是其底部黄褐色或带铁锈色的中细粒铁质石英净砂岩,其中含有大量的海绿石,属滨海相至浅海相沉积。
10.3.1.2古生界(Pz)
1.寒武系(?)
府君山组(?1f):区内寒武系最下部的地层,东部落北剖面可作为标准剖面,厚度146 m。岩性主要为暗灰色豹皮状含沥青质白云质灰岩,含较多的莱得利基虫化石,属浅海相沉积,与下伏景儿峪组、上覆的馒头组均为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分层标志十分明显。
馒头组(?1m):出露零星,东部落的北部和西部都有出露,地层厚度为71 m。岩性特征是鲜红色(或砖红色)泥岩、页岩为主,页岩中含石盐假晶,并夹有白云质灰岩。本组与下伏的府君山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与毛庄组的分界是以本组顶部的鲜红色泥岩作为标志层,泥岩的特点是颜色鲜红(砖红),成块状,无层理。
毛庄组(?lmo):与馒头组相似,在沙河寨西出露比较好,化石较丰富,厚度约112 m。主要岩性以紫红色页岩为主,页岩含少量的白云母,其颜色比馒头组页岩的颜色暗一些,俗称为猪肝色。本组与馒头组在野外通常简称馒毛组(? m-mo)。
徐庄组(? 2x):分布比较广泛,东部落西剖面出露比较好,化石十分丰富,本组地层上下界限清楚,厚度101 m。岩性为浅海相的黄绿色含云母质粉砂岩,夹暗紫色粉砂岩、细砂岩和少量鲕状灰岩透镜体或扁豆体。与下伏毛庄组的分界是以黄绿色粉砂岩与暗紫色粉砂岩互层为标志。
张夏组(?2z):受到覆盖和破坏较少,是寒武系地层在区内分布最广的地层之一,几乎盆地周围都有分布,在揣庄北288高地以东的山脊上出露良好,是区内较好的标准剖面,本组地层厚130 m,属浅海相沉积。下部为鲕状灰岩夹黄绿色页岩;上部以鲕状灰岩为主,夹藻灰岩、泥质条带灰岩。是三叶虫最丰富的地层之一。本组底部为层状的鲕状灰岩,与下伏地层徐庄组为整合接触。
崮山组(?3g):与张夏组在区内分布相仿,厚度102 m,属浅海相沉积。下部和上部都以紫色砾屑灰岩及紫色粉砂岩为主;中部则是灰色的灰岩(包括泥质条带灰岩、鲕状灰岩、藻灰岩等)与下伏张夏组界线明显。化石非常丰富,几乎每层都可以采到。
长山组(?c):分布基本上与崮山组一致,厚度只有18 m左右,属浅海相沉积。岩性为紫色砾屑灰岩、粉砂岩与页岩互层,夹有藻灰岩及生物碎屑灰岩。与下伏地层古崮山组为整合接触,两者分界清楚。产三叶虫化石。
凤山组(? 3f):分布与崮山组、长山组相同,厚度92 m,属浅海相沉积。主要岩性为黄灰色泥灰岩夹砾屑泥灰岩。黄绿色钙质页岩及薄层状泥质条带灰岩。特点是泥质成分增多,容易被风化,风化往往形成黄色土状物。与下伏长山组为整合接触,以底部的青灰色砾屑泥灰岩为标志层。化石也较丰富,三叶虫化石垂直分带明显。
2.奥陶系(O)
冶里组(Oly):其分布大体上与凤山组一致,主要分布在东部区。出露较好的是在潮水峪至揣庄一带,厚度125m,属浅海相较深水沉积。下部为灰色微晶质纯灰岩夹少量砾屑灰岩及虫孔状灰岩;上部为灰色砾屑灰岩夹黄绿色页岩。与下伏的凤山组为整合接触,其分层标志是以灰色砾屑灰岩作为冶里组的底界,此砾屑灰岩很薄,厚度不到0.5m,其上便是纯灰岩。
亮甲山组(O1l):典型剖面是在石门寨的亮甲山,厚度118m,属浅海相沉积。主要岩性是中厚层状豹皮灰岩,下部夹少量砾屑灰岩和钙质页岩。与下伏冶里组为整合接触,分界是以亮甲山组底部的中厚层状豹皮灰岩为标志,风化后呈泥质条带状,局部含泥质结核。含有大量的化石。
马家沟组(O1m):分布同亮甲山组一致,以亮甲山及北部茶庄北山发育较好,厚度为101 m。属浅海相沉积,较深水环境。本组岩性以白云岩和白云质灰岩为主,底部是具微层理、含角砾、含燧石结核黄灰色白云质灰岩。本组与下伏亮甲山组为整合接触,分层标志是以马家沟组底的黄灰色具微层理、含砾屑、燧石结核的白云质灰岩。白云岩具“刀砍痕”。
3.石炭系(C)
本溪组(C2b):在本区的东、西部分布都很广,发育和出露最好的是半壁店191高地、小王庄一带发育较好,厚度82 m。属于海陆交互相沉积。下部为铁质砂岩、褐铁矿(山西式铁矿)和粘土岩(G层耐火粘土),平行不整合于马家沟组之上;上部为细砂岩、粉砂岩及页岩,夹3~5层泥灰岩透镜体。组成2~3个由陆相到海相的完整的沉积韵律。陆相粉砂岩中含植物化石,透镜状石灰岩中含海相化石。
太原组(C3t):分布与中石炭统本溪组相同。在半壁店、小王山一带发育较好,在小王山剖面厚度为51 m;在石门寨西门至瓦家山剖面厚度为48 m。本组岩性比较稳定,以灰黑色粉砂岩含铁质结核为主要特征,夹少量煤线及灰岩透镜体,由两个韵律组成,是海陆交互相沉积。与本溪组呈整合接触,分界明显,本组底部青灰色铁质中细粒长石岩屑杂砂岩,风化后具小孔,又称小孔砂岩。含植物化石。
4.二叠系(P)
山西组(P1s):主要分布于东部黑山窑至曹山一带,西部也有出露,是区内重要含煤地层,属近海沼泽沉积。石门寨西门剖面厚度61.8m。主要岩性为灰色、灰黑色中细粒长石岩屑杂砂岩、粉砂岩、炭质页岩及粘土岩,构成两个韵律。第一个韵律含煤层,第二个韵律的顶部含铝土矿(相当于B层耐火粘土)。本组厚度变化较大,约在35m至60m之间。与下伏太原组呈整合接触关系,分层标志是本组底部的灰色、灰白色长石岩屑杂砂岩。含植物化石。
下石盒子组(P1x):主要分布在黑山窑至石岭一带,西部有零星分布,厚度115m,属湖泊相沉积。由三个韵律组成,主要岩性为灰色中粗粒长石岩屑杂砂岩;上部两个旋回的顶部分别有A1、A2层耐火粘土或粘土质粉砂岩,颜色为紫色、紫灰色。本组含植物化石。
上石盒子组(P2s):分布比较局限,主要在黑山窑、欢喜岭至大石河西侧有出露。厚度72m。岩性特征以河流相的灰白色中厚层状含砾粗粒长石净砂岩为主,夹少量紫色细粒砂岩及粉砂岩。与下伏下石盒子组为整合接触关系,底部以灰白色含砾粗粒长石净砂岩为特征,单层厚度较大,含长石较多,杂质少,粗粒结构并含砾石。
石千峰组(P2Sh):只见于黑山窑至欢喜岭一带,厚度为150.0m以上。主要岩性是一套河流相的紫色岩层,包括粉砂岩、泥岩、夹少量砾岩、粗粒至中细粒净砂岩和杂砂岩。其与下伏上石盒子组为整合接触关系,其底部是紫红色含砾粗粒岩屑长石杂砂岩。含植物化石。
10.3.1.3 中生界 (Mz)
1.三叠系 (T)
黑山窑组 (T3h):典型剖面在黑山窑后村西,地层厚度167.8 m。主要岩性为灰白色中粗粒长石石英杂砂岩、黑色炭质页岩、粉砂岩,含煤线。其中含大量植物化石,属湖泊相。与下伏上二叠统石千峰组为整合接触关系。北票组底部以砾岩与本组分界。
2. 侏罗系(J)
北票组(Jlb):在本区分布面积广,主要在中部区,以黑山北窑、大岭一带出露较好。分为上、中、下三个岩性段。下段岩性由黄灰色、灰白色含砾粗粒长石石英砂岩、黑色炭质页岩、粉砂岩及含煤线组成四个沉积韵律,厚度为161.8 m,属大陆湖泊相沉积。与下伏三叠纪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底部具砾岩层,含有植物化石。中段岩性以砾岩和含砾粗砂岩为主,夹少量粉砂岩及页岩,厚度为278 m,与下伏北票组下段呈整合接触,属大陆湖泊、河流、沼泽相沉积,含植物化石及动物化石。上段岩性以灰黄色巨砾岩夹黄色含砾粗粒长石杂砂岩、粉砂岩、黑色灰质页岩为主,含煤线,厚度为215 m,以底部具砂岩与中段分界,沉积环境与中段相似,含植物化石及动物化石。该组所夹煤系仅在义院口、夏家峪等处可采。
蓝旗组(J21):以一套火山岩石系分布在盆地中部老君顶至大洼山一线,在上庄坨、傍水崖一带出露较好,厚度在1000 m以上。与北票组等老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下部为偏酸性的安山质火山角砾岩及集块岩、流纹质集块岩夹凝灰岩、火山熔岩,厚度在300 m以上。中部以中性火山熔岩为主,灰绿色安山质、角闪安山质、粗安质火山熔岩与集块岩、火山角砾岩互层,厚度为400 m左右。上部为中基性火山熔岩,为黑绿色、紫红色、青灰色碱性玄武岩、玄武安山质、灰石安山质火山熔岩和熔结集块岩、集块岩互层,夹少量火山角砾岩及凝灰岩,厚度在600 m以上。
孙家梁组(J3S):分布局限于东南隅蟠桃峪一带,未见与其它地层直接接触关系,厚度在350 m以上,是一套灰色酸性和中碱性火山熔岩和火山碎屑岩,包括流纹质、粗面质和粗安质火山熔岩、凝灰岩、火山角砾岩与集块岩。
10.3.1.4 新生界(Kz)
本区新生界仅有第四系零星分布,且主要为河流阶地松散堆积物。没有胶结成岩。见有少量洞穴堆积,分布在黄土营、山羊寨、李庄、茶庄等地石灰岩溶洞中,为砂砾、粘土堆积物,已开始固结变硬。根据洞穴中脊椎动物化石有狼、熊、鹿、野猪等化石,鉴定其形成时代为第四纪中更新世。
10.3.2 岩浆活动与岩浆岩
本区的岩浆活动从方式上有深成侵入,浅成侵入,溢流熔岩及火山爆发等。从时间上看,深成侵入体有两个大的活动时期,即前震旦纪和中生代末的晚白垩世。浅层侵入体则难以确切定其时间,从其分布下限来看,分布的时间甚广,但有活跃于中生代晚期之势。在空间上,深层侵入体主要出露在柳江向斜的两翼,东老而西新。浅层侵入体则广泛分布于向斜的两翼,而以东翼更甚,有依存于不同构造期的裂隙系统之势。溢流、爆发的岩浆活动则主要集中在向斜核部,随着时间的推移,则有向北、向东扩展之势。
本区的岩浆岩有相当丰富的类型,产状多样,特别是脉状岩体的岩石类型更加丰富。现在依序概略描述如下:
(1)超基性岩类:本区只发现玻基辉橄岩,出露于石门寨西北的北峪村西约200 m的小路上。呈岩墙状产于中侏罗统蓝旗组的火山碎屑岩中,宽不足2 m,色深灰,具玻基斑状结构,斑晶细,标本为致密状,有别于常见的同类型,即其基质几乎无色,辉石和橄榄石呈复原形粒状。后者多已蚀变为蛇纹石或被硅酸盐交代而保留其晶形,不含长石。
(2)基性岩类:有两种,其一为浅层侵入体,其二为火山熔岩。
辉绿岩或辉长岩大多数出露的地方,以亮甲山采石场比较集中,岩石呈暗绿色,细均粒结构,镜下具典型辉长结构,部分辉石已绿泥石化和硅酸盐化。
基性熔岩所见为粗粒玄武岩,产于中侏罗统蓝旗组的上部,出露在上庄坨西大石河抽水站附近,岩石呈黑绿色,隐基斑状结构,块状构造。富含橄榄石,但多已蚀变为蛇纹石或自变为伊丁石等,仍保留原始的暗化边。斑晶还有易变辉石和斜长石,厚5 m 左右。
(3)中性岩类:分布最广,岩石类型最多,既有小侵入体又有火山熔岩。主要有:潮水峪村西北、沙锅店东等地的闪长玢岩岩墙,上庄坨西大石河抽水站附近等地的辉石角闪安山玢岩,柳江向斜核部的中侏罗统地层中的安山岩(玄武安山岩、辉石安山岩、角闪安山岩、闪辉安山岩、斜长安山岩、粗安岩和英安岩等)。
(4)酸性岩类:主要分布在本区西部和东部,呈深层的岩基侵入体,此外尚有若干脉状侵入体穿切于中生代蓝旗组地层之前的各个时代地层之中。
花岗岩-绥中花岗岩(γ2):出露于东部张崖子村附近,或西南部鸡冠山下,沉积不整合在下马岭组石英砂岩之下,同位素年龄为17.5亿a以上,故定为γ2。岩石为肉红或灰白色,但岩体的成分分布很不均匀,结构构造变化很大。其中有很多混合岩化的迹象和老变质岩的残留体或捕虏体。因此有人认为它是均质混合花岗岩。
燕山期花岗岩(γ53):分布于西部花厂峪至温泉堡、东南部黄架沟以南一带,根据接触关系和同位素年龄,属于中生代晚期侵入的花岗岩,分布范围大。在花厂峪一带所见仅属该岩体的边缘相,呈肉红色,由正长石、斜长石、石英和少量黑云母组成,具中细粒显基斑状结构,为中细粒斑状花岗岩。
花岗斑岩:出露于石岭东南等地,为细粒基质的斑状结构,呈岩墙状侵入在晚寒武世至中奥陶世的地层中,常见被基质熔蚀的钾长石和石英斑晶,潮水峪村西有一宽达5 m以上的花岗斑岩墙,具蠕英环斑结构和更长环斑结构。花斑岩是花岗斑岩的变种,出露在伍庄南和王庄南等地,从标本上难与花岗斑岩区别,但镜下可见普遍发育一种微文象结构和微文象球粒结构。石英斑岩出露于沙锅店东等地,是花岗斑岩的又一种变种,具隐基斑状结构,石英斑晶特多,普遍具有熔蚀现象。
(5)脉岩类:仅见有钙碱性脉岩,也存在碱性系列的脉岩。拉辉煌斑岩呈岩墙状出露在亮甲山奥陶纪灰岩和傍水崖一带蓝旗组火山碎屑岩中。闪斜煌斑岩呈岩墙状穿插在中生代地层及其它更老的地层中,分布较广。云斜煌斑岩呈岩墙状穿插在寒武奥陶地层中,分布在288高地等地。霏细岩呈岩墙或岩床状穿插在寒武奥陶地层中,白色,具霏细结构。伟晶岩大部分布在北戴河海滨和联峰山公园内的混合花岗岩中。
(6)火山碎屑岩类:广泛分布于柳江向斜的核部中侏罗统蓝旗组地层之中和东南部晚侏罗统孙家梁组地层之中。岩浆成分有基性、中性和酸性,从碎屑粒度来看,有集块岩、火山角砾岩和凝灰岩等类型,按成岩作用方式有熔结火山碎屑和正常火山碎屑岩等。
10.3.3 变质作用与变质岩
本区变质作用可分为接触变质作用、区域变质作用和混合岩化作用等类型,将其岩石类型简述如下:
(1)接触变质作用类型:本区出现热接触变质作用和交代接触变质作用,二者均发生在燕山晚期花岗岩与不同时代的围岩接触带。热接触变质岩主要分布在盆地西北方向花厂峪至伍庄一带,围岩受热而变黑或变成黑红色,硬度变大,结构致密,变余层理构造仍清晰可见,大多数仅达到角岩化程度。交代接触变质岩主要分布在杜庄车站西4 km外的温泉堡至小王庄一带花岗岩(γ53)与中下寒武统碳酸岩接触带,围岩发生交代接触变质,以透辉石榴石矽卡岩为代表。
(2)区域变质作用类型:在吴家房—鸡冠山和北戴河联峰山公园等地,主要以混合岩化的残留体出现,但老区域变质岩的特点还很清楚,岩石类型相当丰富,有黑云角闪斜长片麻岩、角闪斜长片麻岩、斜长角闪岩、黑云斜长片麻岩、斜长浅粒岩、二长浅粒岩、角闪石岩、绿帘黑云阳起片岩、白云角闪片岩等。
(3)混合岩化类型:即所谓的绥中花岗岩,在张崖子村附近和北戴河海滨及联峰山公园等地,其岩石类型有角砾状混合岩(脉体为斜长角石岩或角闪石岩,基体为片麻岩、浅粒岩或片岩等)、条带状混合岩或球状混合岩。
10.3.4 地质构造
石门寨地区处于燕山沉降带东段,山海关隆起东南缘,主要构造线方向为南北向。
自古生代以来,本地经历海西—印支运动和燕山运动,形成了一系列较为复杂的褶皱构造与断裂构造。西部地区产生了近南北向的背斜构造,西翼地层产状较缓而东翼地层直立倒转,被断裂破坏;中部和东部地区,则为一个开阔的不对称大向斜,西部地层直立倒转,东翼地层平缓,并且发育有一系列阶梯状断层的地堑、地垒。依据区域性角度不整合与各地质时期的地质构造基本特征,本区可划分如下构造层:
,基底—混合花岗岩。
10.3.4.1青白口群一古生代构造层
该构造层由元古代青白口群下马岭组、景儿峪组和古生代地层组成。
(1) 褶皱构造
西部地区发育有两个被断层破坏了的近南北向的背斜,一是柳观峪—秋子峪背斜;二是张赵庄—伍庄背斜。
柳观峪—秋子峪背斜:分布在柳观峪以东,秋子峪以南,成北北东向延伸,出露长度达1.8 km,宽度为0.3 km。背斜核部在柳观峪以东,由府君山组地层组成,沿裂隙发育为重晶石脉。背斜核部向北北东向延伸到汤河北岸,则出露毛庄组紫红色页岩和粉砂岩,逐渐倾没。在柳观峪以东,背斜两翼有馒头组、毛庄组和徐庄组、张夏组地层组成;西翼被一NE45o方向的顺扭断层切割,地层产状改变为NEE80o∠28°,E 90o∠23o。
张赵庄—伍庄背斜:分布在张赵庄以北,伍庄、花场峪一带,呈近南北向延伸,出露长度达45 km,宽度0.5 km左右。在张赵庄南,背斜核部由徐庄组地层组成,向南倾伏。两翼为张夏组鲕状灰岩和凤山组泥质条带灰岩。
柳江向斜:北起成子峪,南到石龙山、南岭子一线,长达40 km,东起娃娃峪西沟、张崖子,西到王庄、山羊寨一线,宽约8 km,约占石门寨地区面积的2/3左右。向斜核部,被中生代地层呈角度不整合覆盖,但据钻孔资料,核部地区主要为二叠系地层和中上石炭统地层。两翼由上寒武统、下奥陶统、中上石炭统和二叠系组成,但由于受近南北向逆断层影响,地层产状发生直立倒转,有的地层组段缺失。东翼由元古界青白口群下马岭组、景儿峪组、寒武系、下奥陶统、中上石炭统、二叠系地层组成。两翼地层产状特点如下:西翼地层走向主要为北北东,地层倾角一般在40o~50o区间,个别地段倾角陡立,大于80o。而东翼地层走向近南北,地层倾角一般在10o~25o区间,局部达30o左右。西翼地层受南北向逆断层影响,直立倒转,地层缺失。而东翼地层发育完善,为一套向西倾斜的地层。由于倾角较小,因此东翼分布面积广而开阔。此外,在向斜东翼可见许多脉岩,呈岩床或岩墙。岩床与地层产状基本一致,而岩墙切割地层,多为北西方向延展。
2.断层构造
石门寨地区的断层构造,不论从断层的性质和活动方式,还是从断层的规模大小、组合特征、形成与活动时期,西部与中东部地区都有很大差异(图10-6,10-7)。西部地区除了发育有柳观峪—秋子峪和张赵庄—伍庄背斜外,尚且发育有走向南北逆断层带和NW315o、NE45o两组平推断层。
图10-6 吴庄背斜构造剖面图
图10-7 吴庄南地质构造剖面图
中部—东部地区,在柳江向斜中发育有四组不同方向、不同性质的断裂构造。东西向断层有东刁部落—南林子—上平山逆断层、石嘴子—沙河寨—大峪口东西向正断层。南北向断层属于走向断层,其中延伸较远、规模较大的有两条,一条是黄土营—安子岭正断层,另外一条是北林子—潮水峪逆断层。在付水寨公路西侧采石场,发育在中、上石岩统碎屑岩中的一系列南北向正断层,组成了小型地垒构造。北西向断层比较发育,其中规模较大、延伸较远的有大刘庄—娃娃峪西沟正断层、罗峪—陈家沟正断层、白云山—温庄北正断层、半壁店北—潮水峪正断层、黄土营—张崖子北正断层和夏家峪断层等。
10.3.4.2中生代构造层
该构造层由黑山窑组和北票组、蓝旗组地层组成,发育有大洼山—老君顶不对称向斜与拿子峪向斜。
1. 褶皱构造
大洼山—老君顶不对称向斜:该向斜南从大洼山,北到老君顶,全长达11 km,东从瓦家山,西到山羊寨约3 km。核部为蓝旗组火山岩系,地形陡峻,两翼为北票组砂砾岩层。核部蓝旗组火山系倾角平缓,在10o~20o之间,西翼北票组地层倾角在60o~70o之间,在北杨庄一带地层直立或倒转。东翼北票组地层倾角平缓。在小五山以西产状为275o∠23o,半壁店为297o∠20o,上庄坨为310o∠28o。
拿子峪向斜:该向斜分布在拿子峪、板厂峪一线,呈北东向延伸,长为2 km,宽为1 km。核部为蓝旗组火山岩系,以角度不整合覆盖于北票组之上。两翼为北票组砂砾岩层,北西翼岩层产状为100o∠25o,南东翼岩层产状为346o∠44o、15o∠21o、10o∠32o,为一不对称向斜。
2. 断裂构造
本区断裂构造有南北向、东西向、北西向、北东向和北北东向,但以南北向断裂最为醒目。其次是东西向,在断裂的活动强度上和规模上,均表现为西强东弱,在断裂面的力学性质上则表现为多期次构造叠加,具有复合断裂的特点。
南北向断裂:①西翼区南北向逆冲断层密集带(发育在柳观峪—秋子峪背斜东翼、张赵庄—吴庄背斜东翼,长达10 km,断层带宽200~300 m);②北林子—潮水峪断裂(在浅水营至北林子段呈近南北向延伸);③安子岭—黄土营断裂(由安子岭经英武山向北延伸至黄土膏,长达7 km)。
东西向断裂:①上平山—南林子—南刁部落冲断层带(由上平山经石龙山向东延伸至南林子、南刁部落,长10 km);②东部落西山断裂(断于中上寒武统地层中,将东部落西山南北向向斜错断,宽约800 m)。
北西向断裂:本区北西向断裂力学性质比较复杂,大致有二组。一组为西向主压性断裂,仅在潮水峪溪谷中见有闪长玢岩脉沿北西向主压性断裂充填。鸡冠山西侧有一北西向压性断层,走向321o倾向北东,倾角45o;断层面呈舒缓波状,旁侧有牵引褶皱,断面上有竖直擦痕等压性断层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