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精品课>>专门水文地质学>>教材>>专门水文地质学  §10.4矿坑涌水量预测 一、矿坑涌水量预测的内容、方法、步骤与特点 (一)矿井涌水量预测的内容及要求 矿坑涌水量预测是一项重要而复杂的工作,是矿床水文地质勘探的重要组成部分。 矿坑涌水量是指矿山开拓与开采过程中,单位时间内涌入矿坑(包括井、巷和开采系统)的水量。通常以m3/h表示。它是确定矿床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关系到矿山的生产条件与成本,对矿床的经济技术评价有很大的影响。并且也是设计与开采部门选择开采方案、开采方法,制定防治水疏干措施,设计水仓、排水系统与设备的主要依据。因此,在矿床水文地质调查中,要求正确评价未来矿山开发各个阶段的涌水量。其内容与要求包括可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1)矿坑正常涌水量:指开采系统达到某一标高(水平或中段)时,正常状态下保持相对稳定的总涌水量,通常是指平水年的涌水量。 (2)矿坑最大涌水量:是指正常状态下开采系统在丰水年雨季时的最大涌水量。对某些受暴雨强度直接控制的裸露型、暗河型岩溶充水矿床来说,常常还应依据矿山的服务年限与当地气象变化周期,按当地气象站所记录的最大暴雨强度,预测数十年一遇特大暴雨强度产生时,可能出现暂短的特大矿坑涌水量,作为制订各种应变措施的依据。 (3)开拓井巷涌水量:指包括井筒(立井、斜井)和巷道(平、平巷、斜巷、石门)在开拓过程中的涌水量。 (4)疏干工程的排水量:是指在规定的疏于时间内,将一定范围内的水位降到某一规定标高时,所需的疏干排水强度。 对于地质勘探阶段来说,主要是进行评价性的计算,以预测正常状态下矿坑涌水量及最大涌水量为主。至于开拓井巷的涌水量预测和专门性疏干工程的排水量的计算,由于与矿山的生产条件密切相关,一般均由矿山基建部门或生产部门承担。 (二)矿坑涌水量预测的方法 根据当前矿床水文地质计算中常用的各种数学模型的地质背景特征极其对水文地质模型概化的要求,可作如下类型的划分:  (三)矿坑涌水量预测的步骤 矿坑涌水量预测是在查明矿床的充水因素及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是一项贯穿矿区水文地质勘探全过程的工作,一个正确预测方案的建立,是随着对水文地质条件认识的不断深化,不断修正、完善而逐渐形成的,一般应遵循如下三个基本步骤: 1. 选择计算方法与相应的数学模型 详勘阶段均要求选择2个或2个以上的计算方法,以相互检验,映证。选择时必须考虑三个基本要素: (1)矿床的充水因素及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如:位于当地侵蚀基准面之上,以降水入渗补给的矿床,应采用水均衡法;水文地质条件简单或中等的矿床,可采用解析法或比拟法;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的大水矿床,要求采用数值方法; (2)勘探阶段对矿坑涌水量预测的精度要求; (3)勘探方法、勘探工程的控制程度与信息量:如:水均衡法,要求不少于一个水文年的完整均衡域的补给与排泄项的动态资料;Q~s曲线方程外推法,要求具抽水试验的水位降达到预测标高水柱高度的1/2~1/3;解析法,要求勘探工程全面控制含水层的非均质各向异性、非等厚的结构特征及其边界条件与补给、径流与排泄,并提供数值模型的建立、识别、预测所需的完整信息数据,这些数据的获取,只有采用大型抽、放水试验对渗透场进行整体控制与揭露才可能做到。 因此,计算方法与相应数学模型类型的选择,与矿床的充水因素及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勘探方法勘探工程的控制程度及信息量是相互关联的,统一在最佳技术经济条件这一原则下,所以数学模型类型选择是否合理,可以用以下标准衡量: 一是对矿床水文地质条件的适应性:指能否正确刻画水文地质条件的基本特征; 二是对勘探方法勘探工程控制程度的适应性:指是否最充分的利用勘探工程提供的各种信息,即信息的利用率;同时,也可理解为所选数学模型要求的勘探信息是否有保证,即信息的保障率。 2. 构造水文地质模型 矿坑涌水量预测中数学模型的作用,是对水文地质条件进行量化,因此预测精度主要取决于对充水因素与水文地质条件判断的准确性,由于不同数学模型类型对水文地质条件的刻画形式与功能各异,因此必须按数学模型的特点构造水文地质模型,称水文地质条件概化。概化后的水文地质模型称水文地质概念模型,它在地质实体与数学模型之间起中介桥梁作用。下面以最基本的预测方法——解析法与数值法为例作一讨论。 (1) 概化已知状态下的水文地质条件; (2) 给出未来开采状态下的内边界条件; (3) 预测未来开采状态下的外边界条件。 解析法将复杂的含水层结构与内外边界,以理想化模式构造理论公式,因此必须按解析解要求进行概化。如含水层均质等厚,内外边界几何形态规则,边界供水条件简单、确定。 数值法以近似分割原理对复杂的含水层结构、内外边界条件进行量化“逼真”,概化时要求以控制水文地质条件与内外边界的节点参数、水位与流量来构造水文地质概念模型。 随着数学模型研究的不断进展,现代水文地质计算对水文地质模型的要求越来越高。目前,对复杂的大水矿床来说,一个可靠的水文地质模型的建立,必须贯穿整个勘探过程,并大致经历三个阶段。即: 第一阶段:通过对以往资料的整理,提出水文地质模型的“雏型”,作为下一步勘探设计的依据。尤其对大型抽(放)水试验的设计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第二阶段:根据进一步勘探提供的各种信息数据。特别是大型抽(放)水资料,通过流场分析或数值模拟,完成对“雏型”模型的调整,建立水文地质模型的“校正型”; 第三阶段:在“校正型”的基础上,按开采方案给出疏干工程的内边界条件,根据勘探资料预测不同疏干条件下的外边界条件,建立水文地质概化模型的“预测型”。 3. 计算数学模型,评价预测结果 应该指出,不能把数学模型的解 仅仅看作是一个单纯的数学计算,而应看作是对水文地质模型和数学模型进行全面验证识别过程,也是对矿区水文地质条件从定性到定量在回到定性的不断深化的认识过程。 (四)矿坑涌水量预测的特点 虽然矿坑涌水量预测的原理方法与供水水资源评价类同,但其预测条件、预测要求与思路各有不同。如: (1)供水水资源评价,以持续稳定开采确保枯水期安全开采量为目标;而矿坑涌水量预测则以疏干丰水期的最大涌水量为目标; (2)矿床大多分布于基岩山区。含水质的非均质性突出。参数代表性不易控制;边界条件复杂、非确定性因素多,常出现紊流、非连续流与管道流。定量化难度大。 (3)矿山井巷类型及其分布千变万化,开采方法、开采速度与规模等生产条件复杂且不稳定,与供水的取水建筑物简单、分布有序、生产稳定形成显明对比,给矿坑涌水量预测带来诸多不确定性因素。 (4)矿坑涌水量预测多为大降深下推。此时开采条件对水文地质条件的改变难以预料和量化,这与供水小降深开采有明显差异。 (5)矿床水文地质勘探从属于矿产地质勘探,与专门性的供水水文地质勘探对比,前者一般投入小、工程控制程度低,预测所需的信息量相对少而不完整。 以上特点,决定了矿坑涌水量预测中存在诸多产生误差的客观条件。因此属于评价性计算,为矿山设计及采前进一步专门性补充勘探提供依据。 二、Q~S曲线方程外推法 (一)原理与应用条件 指用稳定井流条件下抽水试验的Q=f(s)方程,外推未来疏干水位降的涌水量。实质上也是一种相似条件下的比拟法。应用时的前提条件是:一、抽水试验建立Q=f(s) ,应符合稳定井流条件;二、抽水试验的各种条件应与预测对象的疏干条件接近。因此,必须重视试验的技术条件,包括: 1.应将抽水试验孔布置在预测对象的分布地段,保证水文地质条件的一致性; 2.采用大口径(或孔组)试验,计算时为消除井径对涌水量的影响,需做井径换算; 3.抽水降深应大于疏干水位水柱高度的1/2~1/3,计算时的外推疏干降深不应超过1.75倍的抽水降深,主要考虑疏干状态下的补给条件; 4.用枯季抽水试验预测正常涌水量,根据雨季试验预测季节性最大涌水量; 5.要排除抽水过程中一切自然和人为随机影响因素的干扰。 Q~s曲线方程法的优点是:回避各种水文地质参数求参过程中的失真,计算简单易行。适用于建井初期的井筒涌水量预测。上水平疏干资料外推下水平的涌水量,以及矿床规模小、矿体分布集中、边界条件和含水结构复杂的涌水量预测。 (二)计算方法与步骤 1. 鉴别Q~s曲线类型 (1)曲度法:即用曲度n值进行鉴别:,当n=1时,为直线Q=qS;1<n<2时,为幂曲线Q=;n=2时,为抛物线S=aQ+bQ2;n>2时,为半对数曲线S=a+blgS。如果n<1时,表明抽水试验不正确。 2. 确定方程参数 (1)最小二乘法:应根据Q=f(s)类型选用最小二乘法,如常见的幂函数型:   (2)图解法:即利用直角坐标的图解,a为图解中纵坐标上所切的截距线段;b为直线对水平倾角的正切。 其它类型详见地下水动力学。 3. 井径换算 (1)根据稳定井流理论中,不同地下水运动(层流、紊流)状态下井径与涌水量关系进行换算,如层流: ;紊流:。试验表明:井径对涌水量的影响,一般比对数大,而小于平方根。 (2)用二次或二次以上不同孔径的抽水试验资料建立井径d的换算公式:Q=mdn,m、n值可用最小二乘法求得。 4. 水均衡论证 将预测结果进行疏干条件下的水均衡论证,分析所得的最大涌水量是否符合疏干状态下的边界补给条件。 (三)实例 1. 广东某金属矿,曾用Q—s曲线法预测+50m水平的涌水量为14450m3/d,与坑道放水试验的外推涌水量(14000m3/d)接近,而解析法预测的结果(12608m3/d)则偏小12%。 2. 湖南叶花香铜矿,1970年采用试生产坑道的排水量与水位降资料。分别用两种曲线类型对未来四个中段的涌水量进行外推预测,后经实际检验见表14-2。 表14-2 计算方法 不同降深的水量   52.45m 73.33m 99.47m   水量(m3/d) 误差 (%) 水量(m3/d) 误差 (%) 水量(m3/d) 误差 (%)   计算 实际  计算 实际  计算 实际   S=aQ+bQ2 15145 16937 -10.60 18223 23644 -22.90 21514 31155 -31.00  Q= 14840  -12.40 18093  -23.50 21582  -30.70  实际检验表明预测结果与实际情况较接近,产生误差的主要原因是其间曾发生两次大突水淹井,大量泥沙溃入矿坑,地面出现岩溶坍陷和裂缝所致。 三、相关分析法 (一)原理与应用条件 相关分析是根据涌水量与主要影响因素之间相关关系的密切程度建立回归方程,利用抽水试验或开采初期的疏干资料,预测矿坑涌水量或外推开采后期下水平的涌水量。其原理已在供水中介绍。根据实际资料的统计,多元复相关预测远比单相关效果好,其回归方程表达的内容丰富,可反映除降深外的各种影响因素。它的应用条件与Q—s关系方程类同,但对原始数据的采集有严格要求: 1代表性:(规范)要求不少于一个水文年(包括丰、平、枯季节)的动态观测数据,同时数据(择本)量不少于30个; 2一致性:指应与预测对象上条件相一致; 3独立性与相关性:即多自变量有独立的变化规律,相互间关系不大;而与涌水量之间均存在密切的相关关系,(规范)要求相关系数不低于0.7。 (二)实例与计算方法 1. 利用勘探阶段抽水试验资料预测矿坑涌水量 如广东沙洋矿通过在勘探阶段设计相距6m的两个抽水孔和十余个不同距离的观测孔组成的群孔抽水试验,取得了复相关计算所需的涌水量Q与井径r(是将距抽水孔不同距离观测孔的位置概化为疏干状态下的坑道系统不同面积的作用半径)、水位降S(即不同作用半径的水位降,以模拟疏干水位降)有关资料,(见表3)通过求参建立了复相关幂函数预测方程:  其复相系数达0.9468,复相关机误仅0.0721,完全可用于未来矿山各设计水平与面积的矿坑涌水量预测。经实际排水资料检验,预测误差偏小38~56%,主要与开采导函大量地面岩溶坍陷有关。 表3 S(m) r(m) Q(L/s) 50.53 54.76 125.50 127.90 150.90 202.20 216.50  34.491 1.147 1.705       55.168 2.053 2.033 1.567 1.784 1.427 1.393   69.145 2.984 2.902 2.116 2.474 2.005 1.861 1.308  2. 利用矿山观测资料外推预测 可充分考虑矿坑涌水量的增长和各项生产因素间的关系,并根据它们之间的密切程度来建设涌水量方程。在原苏联顿巴斯煤矿的某些涌水量预测中,首先,在30个矿井中建立了320个观测点,获得了涌水量(Q2)与各生产因素(包括矿产量P0、开采深度H0、开采面积F0、生产时间T0等)之间的相关关系,以及其密切程度,见表14-4。 表14-4 相关系数r lgQ0 lgP0 lgH0 lgF0 lgT0  lgQ0 — 0.664 0.451 0.593 0.175  lgP0 0.664 — 0.340 0.680 0.323  lgH0 0.451 0.340 — 0.559 0.523  lgF0 0.593 0.680 0.559 — 0.778  lgT0 0.175 0.323 0.523 0.778 —  根据判别得知,生产时间T0对的影响不大(相关系数为0.175)。用多元复相关计算,求得四元复相关曲线回归方程:  其复相关系数:。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比拟公式:  预测结果与传统的单位涌水量法相比,使误差减少1.4倍(式中P、H、F为设计值)。 四、解析法 (一)解析法的应用条件 解析法是根据解析解的建模要求,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合理概化,构造理想化模式的解析公式,用于矿坑涌水量预测。具有对井巷类型适应能力强、快速、简便、经济等优点,是最常用的基本方法。解析法预测矿坑涌水量时,以井流理论和用等效原则构造的“大井”为主,后者指将各种形态的井巷与坑道系统,以具有等效性的“大井”表示,称“大井”法。因此说:矿坑涌水量计算的最大特点是“大井法”与等效原则的应用,而供水则以干扰井的计算为主。 稳定井流解析法:应用于矿坑疏干流场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的流量预测。包括①在已知某开采水平最大水位降条件下的矿坑总涌水量;②在给定某开采水平疏干排水能力的前提下,计算地下水位降深(或压力疏降)值。 非稳定解析法:用于矿床疏干过程中地下水位不断下降,疏干漏斗持续不断扩展,非稳定状态下的涌水量预测。包括:①已知开采水平水位降(s)、疏干时间(t),求涌水量(Q);②已知Q、s,求疏干某水平或漏斗扩展到某处的时间(t);③已知Q、t,求s,以确定漏斗发展的速度和漏斗范围内各点水头函数隨时间的变化规律,用于规划各项开采措施。在勘探阶段,以选择疏干量和计算量最大涌水量为主。 (二)计算方法 如上所述,应用解析法预测矿坑涌水量时,关键问题是如何在查清水文地质条件的前提下,将复杂的实际问题概化。它可概括为如下三个重要方面:分析疏干流场的水力特征,合理概化边界条件,正确确定各项参数。 1. 分析疏干流场的水力特征 矿区的疏干流场是在天然背景条件下,迭加开采因素演变而成。分析时,应以天然状态为基础,结合开采条件作出合理概化。 (1)区分稳定流与非稳定流 矿山基建阶段,疏干流场的内外边界有受开拓井巷的扩展所控制,以消耗含水层储量为主,属非稳定流;进入回采阶段后,井巷输廊大体已定,疏干流场主要受外边界的补给条件控制,当存在定水头(侧向或越流)补给条件时,矿坑水量被侧向补给量或越流量所平衡,流场特征除受气候的季节变化影响外,呈现对稳定状态。基本符合稳定的“建模”条件,或可以认为两者具等效性;反之,均属非稳定流范畴。 如河北开滦煤矿,其矿坑涌水量随坑道走向的延展而增加,但这种延展暂停时,涌水量立即出现相对的稳定。此时仅表现有受降水的季节变化在一定变幅范围内上下波动,并出现强出水点和边缘出水点成袭夺中间出点现象,而总涌水量不变。又如辽宁复州粘土矿,其涌水量随采深增加,但某一水平进入回采时,其涌水量就逐渐稳定,并保持到下一水平突水进止,在此阶段虽然也出现下水平突水点袭夺上水平突水点现象,但总涌水量却保持不变。由此可见,在某些矿区的疏干过程中,不仅存在疏干流场的相对稳定阶段,而且隨矿山工程的进展而不断相互转化。 但选用稳定流解析法时要慎重,必须进行均衡论证,判断疏干区是否真正存在定水头供水边界或定水头的越流系统。此外,对于地下水储存量较大的矿区,要单独计算疏干过程中不同阶段含水层储存量的 放强度,大量生产实际表明,矿坑最大涌水量,并非出现在疏干过程的稳定阶段。 (2)区分达西流与非达西流 在矿坑涌水量计算时,常遇到非达西流问题,它涉及解析法的应用条件,在宏观上可概括有两种情况: 一是暗河管道岩溶充水矿床,地下水运动为压力管道流与明渠流;此外,分水岭地段的充水矿床,矿坑涌水量直接受垂向入渗降雨强度控制,与水位降深无关。两者均与解析法的“建模”条件相距甚大,矿坑涌水量预测应选择水均衡法或各种隨机统计方法。 二是,局部状态的非达西流,常发生在大降深疏干井巷附近与某些特殊构造部位,它只对参数计算与参数的代表性产生影响。在宏观上,它是一个流态概化问题,不存在解析法的应用条件问题。 (3)区分平面流与空间流 严格讲,在大降深疏干条件下,地下水运动的垂向速度分量不能忽略,均为三维空间流(包括非完整井巷的地下水运动)问题,其分布范围仅限于井巷附近,均为含水层厚度的1.5~4.75倍。因此,在矿坑涌水量预测中,大多将其纳入二维平面流范畴,在宏观上不影响预测精度。计算时应根据井巷类型作出不同的概化: 如:竖井的涌水量计算,可概化为平面径向流问题,以进流公式表达;计算水平巷道涌水时,以剖面平面流近似,采用单宽流量解析公式,但其两端上往往也产生辐射流(见图),需要考虑它的存在,并采用平面径向流公式补充计算巷道端部的进水口。 坑道系统则复杂得多,根据“大井法”原理,一般以近似的径向流概化,但当坑道系统近于带状的狭长条形时,也可概化为剖面流问题。 对于倾斜坑道,根据阿勃拉莫夫有关水电比拟法的研究,证明坑道的倾斜对涌水量影响不大,可根据坑道的倾斜度,分别按竖井或水平巷道进行近似。即:若坑道倾斜度>450时,视其与竖井近似,用井流公式计算;若坑道倾斜度<450时,则视其与水平巷道近似,用单宽流量公式计算。 根据解析解的存在条件,一些简单的非完整井巷涌水量计算,可以运用三维空间问题予以解决。此时,可根据非完整井的特点,运用地下水动力学中映射法与分段法的原理来求解。通常用平面分段法解决完整竖井的涌水量计算,用剖面分段法解决非完整平巷的涌水量计算。 (4)区分潜水与承压水 与供水不同,在降压疏干时,往往出现承压水转化为潜水或承压-无压水。此外,在陡倾斜含水层分布的矿区,还可能出现坑道一侧保持原始承压水状态,而另一侧却由承压水转化无压水或承压-无压水的现象。概化时,需从宏观角度作等效的近似处理。 2. 边界条件的概化 边界条件概化的失误是导致解析解失真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理想化要求常与实际条件相差甚远,成为解析法应用中的难点,也是解析法预测矿坑涌水量的重要环节。 (1)侧向边界的概化 解析法要求将复杂的边界补给条件概化为隔水与供水两种进水类型;同时,将不规则的边界形态,简化为规则的。但实际问题中一般难以具有上述理想条件,其进水条件 常常既不完全隔水,又不具有无限补给能力,它的分布也极不规则。为此,必须通过合理的概化,缩小理论与实际的差距,满足近似的计算要求。其要点是: ①立足于整体概化效果; ②以均衡为基础,用好等效原则。等效原则是边界概化中的无奈之举,即:通过对概念(如相对隔水边界、近似定水边界)寻找近似处理的途径;或根据等效原则将垂向越流补给和侧向补给共同构造定水头边界,将局部进水口概化为区域进水边界等。但这些等效原则的应用,必须建立在区域水均衡条件论证的基础上,并涉及参数的优化处理。 ③充分考虑开采因素。疏干流场始终处于补给量与疏干量不断变化的动平衡状态,随着开采条件的变化,边界的位置及其进水条件常发生转化,如湖南恩口煤矿的东部边界(见图2),在Ⅰ水平疏干时东部壶天河不起作用;开采延伸至Ⅱ水平时,因排水量增大漏斗扩展到壶天河,成为茅口灰岩的定水头供水边界;当疏干达到Ⅲ水平时,排水量随降深继续增加,当壶天河的补给能力无法与其平衡时,其定水头供水边界已不复存在,漏斗扩展至由隔水层构造的隔水边界,但壶天河仍以变水头集中补给形式平衡疏干漏斗的发展。概化时,应与西部边界的供水条件作统一的整体殾考虑,如仅就东部边界而言,可用等效原则按第一类越流边界处理,但须从均衡出发,确定一个相当于第一类越流作用的“引用越流系数”取代;此外,也可单独计算壶天河的渗漏量,作为矿坑涌水量的一部分。 ④边界几何形态的概化也需认真对待。如湖北铜汞山铜矿的露天矿涌水量预测:矿坑充水来自围岩大理岩,与东西两侧岩浆岩隔水层呈似以300交角,向南敞开(见图3)所。60年代勘探时,概化为东侧直线隔水的环状供水边界,采用非完整井稳定井流域,预测矿坑涌水量为5958~7985m3/d,而实际涌水量仅3790 m3/d,误差57~111%。70年代回访调查验证计算时,采用300扇形补给边界的稳定流近似计算,得涌水量3685 m3/d,周期实际涌水量为3416 m3/d,误差仅7.8%。证明边界形态概化的重要性。 ⑤边界概化应把重点放在主要供水边界上。孙纳正教授运用数值法,与解析法对理想化模型的对比验证计算表明:简化供水边界的形状往往会带来较大的误差,但简化隔水边界的形状影响一般不大。 (2)各种类型侧向边界条件下的计算方法 ① 映射法。即根据地下水动力学中的映射迭加原理,获得矿坑涌水量预测的描述各种特定边界条件下的解析公式。可采用如下一般形式表示:      稳定流         非稳定流   式中,与分别为稳定流与非稳定流的边界类型条件系数。详见地下水动力学及有关文献。 ②分区法。也称卡明斯基辐射流法。它是从研究稳定状态下的流网入手,根据疏干流场的边界条件与含水层的非均质性特点,沿流面和等水压面将其分割为若干条件不同的扇形分流区(见图14-4),每个扇形分流区内其地下水流都呈辐射流,其沿流面分割所得的各扇形区边界为阻水边界,而沿等水压面分割所得的扇形区边界为等水头边界。常用卡明斯基平面辐射流公式分别计算各扇形区的涌水量 潜水    承压水   式中,与为分流区辐射状水流上下游断面的宽度;与为与断面隔水底板上的水头高度;为与断面的间距。 然后,按下式求各分区流量的总和:        每个扇形区内的下游断面,是以直接靠近井巷的硫干漏斗等水头线的一部分为准;而上游断面则以远离井巷的供水边界上等水头线面一部分为准。 (3)垂向越流补给边界类型的确定及其计算 当疏干含水层的顶底板为弱透水层时,其垂向相邻含水层就会通过弱透水层对疏干层 产生越流补给,出现所谓的越流补给边界。越流补给边界分定水头和变水头二类,解析法对 后者的研究还尚待解决。 产生定水头垂向越流补给的矿坑涌水量计算,可用增加越流参数项的形式来表示: 稳定流   非稳定流  式中:——越流参数;——垂向弱透水层渗透系数;——垂向弱透水层厚度;——零阶二类修正贝塞尔函数。 3. 参数确定 (1)渗透系数(K)值 渗透系数是解析公式中的主要参数。我国矿山大多为分布于基岩山区的裂隙、岩溶充水矿床,充水含水层的渗透性具明显不均匀性,根据解析计算要求,应作均值概化,同时这也是保证渗透系数具有代表的措施之一。矿坑涌水量预测中常用的方法有两种。 ① 加权平均值法:又可分为厚度平均、面积平均、方向平均法等。如厚度平均,则公式为:         式中:-承压(潜水)含水层各垂向分段厚度; -相应分段的渗透系数。 ②流场分析法:有等水位线图时,可采用闭合等值线法:  或据流场特征,采用分区法:  式中:、-任意两条(上、下游)闭合等水位线的长度; -两条闭合等水位线的平均距离; -两条闭合等水位线的平均距离; -含水层的平均厚度; -涌水量; 、-辐射状水流上、下游断面上的宽度; 、-和断面隔水底板以上的水头高度;  -和断面之间的距离。 (2)大井引用半径的确定 矿坑的形状极不规则,龙其是坑道(井巷)系统,分布范围大,形状千变万化,构成了复 杂的内边界。根据解析法计算模型的特点,要求将它理想化。经观测,坑道系统排水时,其周边逐渐形成了一个统一的降落漏斗。因此,在理论上可将形状复杂的坑道系统看成是一个理想“大井”在工作,此时整个坑道面积,看成是相当于该“大井”的面积。整个坑道系统的涌水量,就相当于“大井”的涌水量,这样就使一般的井流公式能适应于坑道系统的涌水量计算。这种方法,在矿坑涌水量预测中称为“大井法”。“大井”的引用半径,在一般情况下用下式表示:       式中,为坑道系统分布范围所圈定的面积。确切地说,近似等于为保证并田设计生产率所必需的坑道所圈定面积的大小,或者以降落漏斗距坑道最近处的封闭等水位线所围起 来的面积。如果开采面积近于圆形、方形时,采用上式较准确,对于形状特别的面积,可采用其它专门公式计算。 (3)引用半径的确定 对于在实际问题中是否存在裘布依关于园形定水头的假定条件,以及齐姆模型中影响半径概念是否合理,学术界存在众多争议,特别是非稳定流理论与越流理论的产生,人们认识到某种稳定状态的出现可能是越流作用所造成,这样影响半径的概念离开了原有的含义,于是引出了所谓“引用影响半径”。从稳定井流理论的实际应用出发,上述概念是可以被接受的,即根据等效原则,将疏干量与补给量相平衡时出现的稳定流场,其边界用一个引用的园形等效外边界进行慨化,其与“大井”中心的水平距离称为引用影响半径,也称为补给半径。即。同理,在用割面平面流解析公式计算使表水中坑道涌水量,也就有了引用影响带宽度()的概念,即疏干坑道中心与外边界之间的距离。 在稳定流条件下,引用影响半径为一个常量,也称补给半径;在非稳定流条件下则是一个不断变化着的变量,这样在理论上解决了稳定井流理论及其引用影响半径计算公式的 实用问题。 矿山疏干实际表明,矿坑排水的影响范围,总是随时间的延长、排水量的增加以及坑道 的推进而不断扩大,直到天然边界为止,它不可能被限制在一个不是边界的理想“半径”之 内。此外,对比计算表明,若确定影响半径的误差为2~3倍,则矿坑涌水量的计算误差可达 30%~60%;此外,若取偏低值其误差远比取偏高值要大。因此,矿坑涌水量预测时,能否 用解析公式及常见的经验公式来近似的确定影响半径值得探讨;对开拓井巷的捅水量预测, 最好采用抽水试验外推法,即根据多落程的抽水试验,确定降深与影响半径或流量与影响半 径的线性关系,外推某琉干水位或某疏于量的相应疏干半径值。如: ;或 对坑道系统的涌水量预测,应根据疏干中心天然水文地质边界线之间距离的加权平均值计算,即塞罗瓦特科公式:  式中:——“大井”的引用半径; ——井巷轮廓线与各不同类型水文地质边界间的平均距离;  -各类型水文地质边界线的宽度。 (4)最大疏干水位降深的确定 在理论上,目前解析解还无法处理承压区与无压区同时并存与大降深的潜水问题,对于 实际问题,则是矿床硫干时最大可能水位降是多少,如何近似确定最大硫于水位降深值。 爱尔别尔格尔在实验中取得的潜水最大水位降深等于潜水含水层一半的结论,即(扩大应用到承压含水层时,),一直是水文地质计算中所遵循的概念。近年来,我国通过渗流槽及野外抽水试验.证明这一结论是保守的。可以超过,在矿坑涌水量计算中,通常不考虑这一概念。据观测,在长期硫于条件下的大截面井巷系统外缘,动水位()一般不超过1~2m,它所引起的涌水量计算偏大值一般为0.5%~1%。因此,矿坑涌水量预测时,最大疏干水位降一般取。 另一个理论问题,即最大水位降时的最大涌水量计算问题。众所周知,当时,裘布依公式在理论上就会“失真”,这正是稳定井流理论的最大缺陷之一;而泰斯公式则是从承压水含水层建立起来的,扩大到无压含水层使用时,(作最大降深疏干时,承压含水层均转化为无压水层),常把隨时间变化的含水层厚度作线性处理,即取不变的平均值,这种线性化处理必然带来误差,据研究当降深超过含水层厚度30%时,非稳定井流公式要偏实际情况,出现明显误差,更不用说是作最大水位降的计算了。如上所述,不难看出矿坑涌水量预测时,作最大水位降的最大疏干量计算,对解析法来说不是很合科适宜的。 (三)实例 1最佳疏干量()的确定 某铁矿地处灰岩区,裂隙岩溶发育较均匀,地下水运动符合达西定律,矿区内有部分 地下水动态长期观测资料,其它地质条件略。 (1)要求 ①当疏干水平(或中段)的水位降深()确定后,则疏干量()是时间()的函数。这样,疏干量就是与疏干时间 有关的一组数据。某水平的正常疏干量,应是该水平预测的矿坑涌水量值。设计部门要在一组具不同疏干强度及与其相应的时间的对比中,选出最佳疏干方案,即选择排水能力要求不过大,而疏干时间又不长的方案。 ②疏干时间通常要求控制在两个雨季之间,否则的计算则无意义。 (2)任务 给定的条件是:①疏干中段水位降()确定为零米标高;②疏干时间要求在两个雨季间完成。 (3)最佳疏干量的计算与分析 第一步:初选疏干时间段。根据第二项任务,在现有地下水动态曲线(图)上初选三个时间段,即270 d、210 d、150d,供计算分析。 第二步:确定相应的值。根据给定的零米标高,从动态曲线图上确定出各霎时间段相对应的值,即: (d) 270 210 150  (m) 100 90 80  第三步:求相应的值,利用公式(符号为常用地下水动力学符号):  在已知、、、、、的条件下,求得相应的、、,作为第四步分析的初值。 第四步:绘制不同疏干强度条件下的曲线。在初值、、的范围内,通过内插给出一组供进一步分析的疏干量数据。其公式为:  分析不同疏干量时的随的变化规律,并绘制不同疏干量条件下的曲线。(图) 第五步:绘制不同定降深条件下的曲线。根据图作出不同降深条件下的疏干量与时间的关系曲线 (图),进行不同条件下,疏干量与疏干时间的对比分析。 第六步:绘制降深与最佳疏干量的关系曲线。根据图中各曲线的拐点,求出不同降深条件厂的最佳疏干强度,即拟稳定疏干量与降深的关系曲线(图14—8)。 第七步:确定最佳硫干量,并检验其可行性。根据图14—8取得的不同降深的最佳 疏干量检验它们达到时所需的时间,是否满足任务要求,即是否能在两个雨季之间完成疏干任务。如符合需要,预测就算完成;不符合,则还要重复进行,直至所选取的 最佳疏干量满足任务要求的与时为止。 从图14—8取=90m,则为20000m3/d从图中求得=200d;可行性检验:200<210d,故符合技术要求。 继之,求雨季最大疏干量。 雨季地下水位上升,如以表示雨季的时段长,以表示水位上升幅度,为保证开采水平(中段)的正常生产,必须将雨季(特别是丰水年雨季)抬高的水头降下去。因此,雨季的最大疏干量应为开采水平正常疏干量(即正常涌水量) ,亦即在前面所确定的最佳疏干量,再加雨季时段拾高所增加的疏干量,称疏干增量。则:    上述计算,关键是雨季及其时段内地下水位上升幅度的确定。一般按动态观测资料给出抬高的平均值,较为可靠。将所得、代入前面所列公式,则可计算出雨季增加的疏干量。 2. 稳定涌水量的计算 广东曲塘多金属矿,位于一构造盆地边缘,地势平缓,雨量充沛,地表水系发育。矿体位于当地侵蚀基准面以下,赋存于含水性差的晚泥盆系天子岭组泥灰岩中。由于地层缺失,在某些地段使强烈岩溶化的中晚石炭系壶天群灰岩直接复盖其上,构成矿区主要充水层。此外,地表分布有弱含水的第四系冲积粘土夹砾石。矿区北、西有隔水层,东、南开阔,有地下水与地表水联系密切。根据边界的概化(图)选择直交隔水边界的稳定流“大井”公式,计算各开采中段稳定涌水量:   将-40m中段的矿坑涌水量计算的参数和结果列入表 表 曲塘矿-40米中段矿坑涌水量计算表 计算参数 预计矿坑涌水量计算表(m3/d) 实际排水量 (m3/d) 误差 %   (m)  (m)  (m)  (m/d)  (m)  (m)  (m) (m) 壶天群 天子岭组 第四系 总计    149.77 151.59 47.80 2.374 4345 455 391.50 55078.50 28120 4620 910 33650 39250 16.6  表中的,其中为比例系数,系根据多落程水位降低的抽水试验求得。 五、数值法 (一)应用条件 数值计算用近似分割原理摆脱解析法处理实际问题时的严格理想化要求,使其更接近实际,因此主要用于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的大水矿床,并依据大流量抽放水试验为其对水文地质条件整体暴露,并提供建模、模型识别、大降深疏干预测的各种信息资料。 矿坑涌水量数值计算其原理方法虽与供水水资源评价完全一致,但由于矿床所处自然环境复杂,开采条件变化大,不确定因素多,又要求作大降深下推预测。因此,矿坑涌水量数值计算的最大特点是:模型识别的条件差、任务重、难度大。不仅要为原始状态下水文地质模型的各项未知条件与不确定因素,通过定量化过程得到识别与校正;同时,还要为大降深数值预测建立内边界的互动机别,即隨内边界(面积、降深)变化外边界的下推规律及其水均衡条件。 (二)计算方法与步骤 1. 数学模型的选择 数学模型的建立,既要考虑需要,又要分析其可能与效果。即实际问题的复杂程度是否 具有所选模型相应的资料,一般来说,,平面二维数学模型已能满足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要求。但对于由弱透水层连接的多层层状含水层层组结构,可以从实际出发选择准三维模型;即用平面二维问题刻划含水层的基本特性一,以垂向一维流描述含水层之间的作用;对于在垂向上具明显非均 质特征的巨厚含水层,在较大降深的开采量和水位预报时,为避免失真最好采用三维流数学模型。 下面以非均质二维非稳定流地下水模型为例进行讨论,它由泛定方程和定解条件(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组成: 泛定方程:     初始条件:    边界条件:          式中——导水系数。潜水,;承压水, ——水头;  ——承压含水层厚度; ——潜水为给水度,承压水为储水系数; ——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的垂向转化量; ——水位边界; ——流量边界;  ——计算域; ——平面坐标; ——时间。 泛定方程是一个描述地下水渗流场收、支平衡的水均衡方程,其对水量转化规律的刻画是以达西定律为依据的,它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均衡基本项(、项),指方程带有水头函数的偏导项,表征渗流场各均衡单元内部及相互间的水量交换。其中含的水量渗透基本项,指渗流场水量的侧向交换条件,反映了含水层介质的渗透性、非均质性、含水层的几何形态、渗流运动状态;面含的水量储存与释放基本项,指渗流水量的储存与消耗。二是垂向交换项(项),包括源、汇项(即计算域内各井的抽水或注水强度),垂向入渗补给和消耗以及越流项。在模型中应是一个给定的已知函数,但在实际中某些垂向交换量常常是未知的,因此它也可引入参数(如降水入渗垂向越流系数等)在模型中参与求参。 初始条件:是指开采初始条件的地下水水头,为已知条件。 边界条件:在二维模型中仅指侧向边界条件。当已知边界水头变化规律时,可按已知水位边界表示(),称一类边值问题;当已知边界的流量变化规律时,可用已知流量边界表示(),称二类边值问题,其强度以单宽流量表示。由一类边界和二类边界共同组成的混合边界,称混合边值问题。 矿坑涌水量数值计算中,大多采用混合边值,即以勘探工程控制矿区主要水量交换边界,用表现资料给定一类边值,以免模型识别失真,解决数学模型求解的唯一性问题;同时,在水均衡研究基础上,以流量边界模拟次要边界,参于调参与识别,解决工程量不是的困难。 2. 水文地质条件的概化 水文地质条件概化是数值计算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要求根据勘探资料按数值方法对实际问题的特点进行概化。它反映了勘探信息的利用率和保证率,以及对水文地质条件的研究程度,直接关系计算精度。 (1)含水层结构的概化:包括含水层的空间形态与结构参数分区的概化。含水层的空间形态,是利用含水层顶、底板标高等值线图,给出每一剖分节点(离散点)坐标()上的含水层顶、底板标高,,由模型自动识别含水层的厚度,完成几何形态的概化。含水层的非均质结构参数分区,是在水文地质分区的基础上(即依据、的分布特点,结合岩性和松散沉积物的成因类型、基岩的构造条件、岩溶地区的水动力条件,进行水文地质分区)。按水文地质条件的宏观规律和渗流运动的特点,在空间上渐变地进行参数分区及参数分级,给出各分区参数的平均值及其上、下限,作为模型调试的依据。对取水层与相邻含水层相互作用概化,一般要求地质模型给出与相邻含水层的连接位置与坐标,其连接方式可以是断层,“天窗”或通过弱透水层的越流补给。 (2)地下水流态的概化:当水位降较大时,在开采井附近常出现复杂的非达西流与三维流,此外某些局部的构造部位或岩溶发育地段,甚至出现非渗流或非连续流状态。但这些复杂水流状态的分布范围一般不大,因此在宏观上仍可考虑用二维达西流进行概化。 (3)边界条件的概化:数值法能较真实地模拟边界复杂的边界条件,它与数理统汁模型相结合,可以处理解析法无能为力的各种非确定边界问题。概化时,要求根据边界分布的空间形态,给出边界的坐标,确定边界作用的性质,有无水量交换及其交换方式,并根据动态观测或抽水试验资料,用数理统计方法概化水位或流量的变化规律,并按不同时段给出边界节点的水位或单宽流量。 计算边界的选择与确定对数值计算的精度及其工程量的投资关系极大。操作时应遵循两个基本原则:一是在经济上要求以最小的工程控制边界条件;二是在技术上要求所确定的主要边界,具有一定的工程控制,能为模型的识别、校正和预测提供可靠的计算数据。具体表现在,首先,尽可能的取自然边界和确定性边界,以节约勘探工程和提高模型的可靠性;其次,应避免置计算边界于源、汇项附近,并远离供水中心,以缩小边界条件概化不当对计算结果的不良影响;此外,模型识别与预测的边界必须一致,否则模型识别的成果将失去意义。 在二维地下水模型中,垂向水量交换是作为水量附加项(项)列入方程中的,因此在概化时应特别慎重。同时要求给出含水层中的人工抽(注)水井的坐标、类型及其抽(注)水强度。 (4)初始条件的概化:按初始时刻各控制节点实测水位资料绘制的等水位线图,给出各节点的水位作为初始条件。由于控制节点的数量有限,等水位线图的制作难免在一定的随意性,在含水层结构或边界条件较复杂的情况下,最好利用模型的小步长运行进行校正。 3. 计算区域的离散 数值法根据分割近似原理,将一个反映实际渗流场的光滑连续的水头曲面,用一个由若干彼此衔接无缝不重叠的三角形(有限元法)或方形、矩形(有限差分法)拼凑成的连续但不光滑的水头折面代替,将非线问题简化为线性问题求解。按离散化要求部分时,首先要选好控制性节点,它是具有完整水位资料的观测孔。由于观测孔的数量有限,要有许多插值点平补充,完成对整个计算域的离散。为了保证模型识别的精度,每一个参数分区和水位边界至少应保证有一个已知水位变化规律的控制性节点。插值点应布置在水位变化明显、参数分区界线、承压水与潜水分界线的控制节点稀疏的地方,并结合单元部分原则,对插值点的位置作适当的调整。 (1)单元部分的原则,以控制水文地质条件宏观规律为目的。一般从资料较多的中心地带向边远地区逐渐放稀。在水力坡度变化大的地段要适当加密,但应避免突变,对三角形单元的三边之长不宜相差太大,其长、短边之比不要超过3:1,三角形的内角以300~900之间为好,否则影响数值解的收敛。部分后,要按一定顺序对节点网格作系统的编号,并准备各节点的数据。 (2)时间的离散,是根据地下水位降(升)速场的特点,选好合适的时间步长控制水头变化规律,既保证计算精度,又节约运算时间。如模拟抽水试验时,抽水初水位下降迅速,必须用以分为单位的小步长才能控制,随着水位降速的变慢,逐渐延长至以时、日为单位的步长。模拟稳定开采时,可用月、季、甚至年为单位的大步长。 4. 模型的识别与检验 模型识别是用实测水头值及其他已知条件校正模型方程、结构参数、边界条件中的某些不确切的成分,数学运算中称解逆问题。他是根据详勘要求的一个水文年动态观测资料,提供枯、平、丰水季节的天然流场资料和抽水实验的人工流场资料,选用或自编相应的程序软件进行的。由于水头函数是一个多元函数,他是地下水模型中各要素综合作用的反映,因此模型识别的地质含义可理解为对研究区水文地质条件的一次全面判断。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进一步利用长期观测资料的历史水位进行检验。 模型识别的方法有直接解法和间接解法两种。 直接解法把水头函数作为已知项,用反演计算直接寻找模型中的参数和其他未知量的最优解。直接解法虽有高效率的运算速度,但要求过严的工程控制度(在理论上要求每个节点的水头值在计算时段内均为已知值)和对数据误差的敏感反映,是其难以适应现实条件。 间接解法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它在给定定解条件的已知源、汇项的前提下,用正演计算模拟水头的时空分布,通过数学的最优方法不断调整方程参数和边界的输入输出条件,使水头的计算值与实测值的拟和误差满足要求为止。它是一种试算逼近法,这种反复拟和的识别过程,是在地质人员的控制下由计算机自动执行的。地质人员的指导作用,是根据水文地质条件提出最优化方法及约束条件,如:给出待求参数的初值与变化范围、选择边界类型按时间步长给出相应的水位与单宽流量值、确定水位计算值与实测值的允许拟合误差、限制每组参数优选的循环次数等。 对于拟合误差的精度要求,由于实际情况各异难以制订一个统一的标准,一般用相对误差小于时段水位变幅的5%~10%。结合水头拟合曲线态势变化的同步性与一致性,以及水文地质条件和水均衡条件的合理性,作为综合判断的依据。 模型识别与检验的成果,通常用各控制节点计算水头与实测水头值的拟合对照表及地下水水头时空态势拟合图表示。后者指各控制节点水头降(升)速场和不同时段水头梯度场的拟合,它反映了点与面、时间与空间的整个拟合精度。 逆演计算在数学上存在两大问题:一是同水文地质条件可形成接近的水头分布特征,称唯一性问题。而任一种逆问题的数学方法,只讨论寻找求解目标函数极小值的手段,而不讨论极小值是否唯一;二是数据的微小误差场可给解逆问题带来重大失误,称稳定性问题,尤其是直接解法的稳定性问题就更加突出。两者有其一,数学上均称为不适定,即它的解是不可信的。此外,地质人员对水文地质条件判断的失误和在数据采集与处理中的随意性,扩大了逆演计算的不适定。 经验证明,解决逆演计算的唯一性问题,出路在于有效的地质措施。 (1)通过加强水文地质条件宏观规律的研究和合理使用有限的工程量,提高参数分区及各分区之间参数比值的概化精度;用勘探工程控制重要边界条件,限制概化中的随意性,确保地质模型的可靠性; (2)提高数据采集和处理的精度 (3)避免多项参数和边界问题同时逆演的做法,应通过均衡研究,用不同时段抽水试验资料,寻找各项参数和边界单因素求解的最佳逆演时段,通过化繁化简,由已知求未知的逐渐逼近方法,完成模型的整体识别。在此基础上,如条件允许应继续用历史资料进一作多时态(枯、平、丰水年)的模型检验。 5. 矿坑涌水量数值预测 模型的预测,通常是在水文地质模型定量化的基础上,按开采方案(即已知疏干工程的内边界条件)预测未来开采条件下外边界的变化规律,从而达到预测的目的。其关键是正确处理外边界存在的不确定因素,如分水岭、天窗、断层等。无论采用什么方法处理非确定性边界,都必须以地质为依据,并赋于严格的约束条件和进行很必要水文地质论证,其中严格控制边界水位的下推值,进行区域补给量的水均衡论证尤为重要,单纯依靠数学方法解决非确定性边界问题,极易失真。因此,地质人员必须立足于通过地质勘探提供边界预测的地质依据。 用数值法预测矿坑涌水量,其优势是极明显的,它除了能较真实地刻划矿区的水文地 质条件外;还能刻划各种复杂的开采条件与各种类型及强度的疏干工程,模拟疏干过程,反 映预报区内疏干条件下各种水文地质条件的变化(如局部范围内含水层由承压转无压到疏干),以及疏干对天然排泄点和供水水源地的水量袭夺,疏干矿井之间的相互袭夺过程等,因此它能根据不同水文地质条件和不同生产要求作出相应的预报,实现包括解析法在内的 传统计算方法难以实现的目标,下面仅就常见的矿坑涌水量预测作一简介。 (1) 有效疏干量 指在所选定的疏干时间内,将疏干区的地下水降低至某一设计标高所需的最佳疏干强 度或疏干方案,因此它与矿坑涌水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后者是客观存在的,而前者是人 为的。因为有效疏干量是对应疏干时间而存在的,因此需要通过每一个疏干方案的—组疏干时间及其相应的疏干水量的数据,进行经济技术条件的对比后,才能作出最后的选择。有 效疏干量的计算可采用不同的计其方法,如: ① 插值法 计算时,先根据已知设计开采水平的水位降深,给出不同的疏千里(、、),求得相对应的疏干时间(),然后作出该水平的疏干量曲线,作为优选有效疏干量的依据。 ②自选法:给出疏干水量的初值及其递增率,由计算机自动按规定的疏干水平和疏干时间进行计算,当不能在规定时间内达到疏降要求时,计算则自动按水量递增率增加疏干水量,直至达到规定要求止。这时的疏干水量,即为最佳的有效疏干量。 上述两种方法均是在给定疏干量的条件下进行的,因而疏干工程均按Ⅱ类流量内边界处理。 (2)稳定涌水量 在求得有效疏干量后,将疏干坑道以定水头I类边界标定,求得稳定流场,计算进入坑道的稳定流量。框图如下: (3)最大涌水量: 根据地下水动态的分析,找出雨季地下水位回升速度。计算时,疏干坑道仍以I类定水头边界处理,在稳定流场的基础上,按雨季地下水位的回升速度标定边界及节点水头,求出雨季末期或水位回升速度最大时期疏干坑道的涌水量。 (三)实例-湘中笠煤矿涌水量预测 该矿位于娄底市,地下水盆地面积约为123km2:,栖霞组李子塘段泥岩构成天然隔水边 界。含煤面积约68km2,煤层系二叠系上统龙谭组。主要充水层(计算对象)为二叠系下统茅口组与栖霞组上部裂隙岩溶含水层,含水丰富,并构煤系的直接底板。向斜两侧一800m处为隔水底边界。煤系和上覆地层含水性微弱。矿区常年湿润多雨,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378m m;降水是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该矿利用疏干巷道排水降压方式进行生产。矿井涌水动态曲线显示出:涌水量的大小取决于降水量,而与巷道积长、回采面积和开采水平加深无明显关系。1980年时,三对有水力联系的矿井(香花台井一100m、黄港井一95m、湖坪井一100m)将于198l—1985年分别延深至一300m、一240m、一200m,急需预报]983—1985年延深各矿井的涌水量。 计算区的形状很不规则,含水层为非均质,地下水部分是潜水,部分是承压水,部分有河水渗入补给,各疏干巷道间存在着水力联系,巷道延深的水平和时间均不相同。如此复杂的条件,可用有限元法作预测。 用有限元法计算,可分两步:第一步,据现有巷道的涌水量和观测孔水位拟合,反求参数;第二步,进行巷道延深时的涌水量预测。 该矿的地下水运动基本上符合达西线性渗透定律.且裂隙岩溶含水层具有双重介质的特点,渗流方程中有滞后项。研究表明,在长期排水中,滞后效应影响很小,可忽略不计,可近似地采用二维多孔介质渗流方程;见公式。 在计算区东面有两个、西面有一个第Ⅰ类边界,取该处不受矿山排水影响的泉水和观测孔的水位作已知水位,其余方向都是隔水边界。内部疏干巷道也作为I类边界。在地下水的补给区划分出5个入渗区,由逐步回归分析给出入渗补给系数初值,见图14—9①至⑤。 据地质构造、岩溶发育程度和抽水试验资料,将域分成14个非均质区、247个节点,剖分成429个单元。 1. 反求参数 拟合时间从1980年1月1日至1981年健月31口,分两个阶段(前24个时段.后26个时段)。因老矿区有系统的流量观测资料,故采用以流量为主、水位为副的全线拟合方法。拟合的结果良好。各并的计算最大流量值与文测最大流量值相比较,有半数的拟合相对误差在2.5%以下。虽香花台东大巷误差较大,但绝对误差最大者才十43顺’/h.对总流量影响不大。 根据拟合结果,反求出各区岩层的参数:导水系数、给水度和贮水系数 (数值略)。 2. 矿井涌水量预报 据香花台一300m巷道1981年突水资料,建立了每天的水位降幅和日平均降水量之间的回归,方程:。式中为疏干时每天的水位 降幅;W为日平均降水量。线性相关系数为-0.803。当显著性水平时,相关关系是显著的。据此算出疏干时日水位降幅及巷道上方的第Ⅰ类边界水位,然后计算出涌水量。降水量丰水年取1600mm,常水年取1300mm。预报了连续三年的丰水年和常水年各疏干巷道的涌水量。现将部分矿井的最大诵水量预测结果,列入表 表 预测的最大涌水量预测表 矿井 1983年 1984年 1985年   常水年 丰水年 常水年 丰水年 常水年 丰水年  香花台井-300m巷道 2302。.0 2559.6 2133.5 2373.0 2223.3 2459.3  湖坪井-200m巷道   2026.0 2217.4 2486.6 3174.1  预测结果的可靠性验证:时间取1982以年1—6月(共14个时段),用实际降水量,将部分井巷的预报流量过程线和实测流量过程线相对比,两者是比较接近的。误差值:香花台井—300m绝对误差18.0m3/h,相对误差-0.66%;湖坪井-100m绝对误差58.1m3/h,相对误差-3.19%。全线拟合误差比反求参数时为大,但绝大多数不超过15%,仍能满足要求。预测中虽存在某些问题,但预报的矿坑涌水量基本上是可信的。 六、水均衡法 (一)应用条件 水均衡法适用于地下水运动为非渗流型且水均衡条件简单的充水矿床,如: 1. 位于分水岭地段地下水位以上的矿床 其主要特征为:地下水位一般停留在下伏弱含水层的顶端,故水层薄,水位埋藏深,变幅大、升降迅速,具有巨大的透水能力却无蓄水能力。抽水试验困难,也无效果。地下水动态与降雨直接相关。依照降雨方式的不同,形成各种尖峰状动态曲线形态,矿坑涌水量也常不随降深的增加而加大,故水位降深在一定程度上失去意义。补给区主要在矿区范围及其附近,补给路径短,以垂向补给为主。矿区地下水与区域地下水不发生水力联系,即无侧向补给。 (二)暗河管道充水矿床 (1)含水介质为孤立的暗河管道系统,通常各管道系统自成补给、径流、排泄系统,互相不发生直接水力联系,有些地区的管流与分散虽有一些联系,但管流是当地地下水排泄量的60%~80%以上。 (2)含水层极不均一,无统一地下水水位,因此不形成统一的含水层(体)。 (3)管流发育地区,地表溶蚀洼地、漏斗、落水洞发育、三水转化强烈,地面难以形成长年性表流;地下水动态受降水控制,暴涨暴落;其流量与降水补给面积成正比,变化大,具集中排泄特点。 很明显,上述特征无法用抽水试验求参,难以根据地下水动力学原理进行矿坑涌水量预测,同时,岩溶通道形状多变,管道组合复杂,也不适应管渠水力学的应用条件。因此,多数上述充水矿床常采用非确定性随机模型和水均衡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原理 非渗流型确定性模型-水均衡方程,是根据水均衡原理,在查明矿床开采时水均衡各收入、支出项之间关系基础上建立预测方程的。建立非渗流型确定性模型,要求勘探方法与之相适应,而加强均衡研究则是保证模型可靠性,提高参数精度的必要环节。 地下水均衡研究的首要工作是建立地下水与降雨量的长期观测站,形成包括由钻孔、矿区生产井巷、采空区、老窿、有代表性的泉与地下暗河、有意义的地表汇水区等组成的长期观测网。为正确地圏定均衡区域,选择均衡期提供依据,为模型提供可靠的方程参数。 运用水均衡法的关键是,正确圈定均衡区域、选择均衡期,以及测定均衡要素。但是,在解决上述问题时会遇到一个困难,就是建立在天然条件下的水均衡关系,在矿床开采过程中常遭受强烈的破坏。如强烈的降压疏干,使地下水运动的速度和水力坡度增大或因开采造成漏斗范围内巨大岩体的变形塌坍或导致大量人工裂隙的产生,大促使地表水渗入作用的加强。此外,在长期疏干的影响下,随着漏斗的不断扩展,也常导致地下水分水岭的位移,其结果不仅补给范围扩大了,甚至形成新的补给源渗入。上述种种现象,常不易通过勘探阶段对天然水均衡的研究而获得解决。但是,它也提醒我们,水均衡关系式的建立及其水均衡要素的测定,如能充分考虑开采条件的影响,也必然会大大提高涌水量预测的精度。 (四)矿坑涌水量预测特点 由于含水层调蓄能力差,矿坑涌水量受降水影响暴涨暴落,难以用一个数值来概括,根据实践,为了反映矿坑涌水量特征,满足矿山开采设计的要求,在有条件的地区应计算下列三种涌水量数值。 1. 多年最大涌水量 这是在多年期间出现的最大涌水量,在矿山服务期间可望遇上数次。它是根据当地气象站所记录的最大暴雨强度所计算的涌水量,一般是宏观的概括性的,其数值只能达到数量级精度,但其意义重要: (1)表明矿山服务期间内出现特大涌水量的可能性,警惕由此带来的破坏性灾害。 (2)多年最大涌水量持续时间短,一般仅数小时至数昼夜,然而流量大,来势迅猛,含泥沙量大,具冲溃性,事前应做好防范准备。 (3)依据多年最大涌水量,作为矿坑设计排水系统的依据是不可能也不适宜,但可用为设计截流引洪平硐等防治水工程的依据,因此它是矿山开拓设计的重要依据。四川石屏硫铁矿区,根据最大涌水量预测成果,在地表开凿1416m截流引洪平洞,矿坑最大涌水量减少93%。四川华莹山煤矿和湖南香花岭矿区,根据预计最大涌水量资料,设计平硐截引暗河水后,使复杂的充水条件变得简单,引洪效果显著。 2. 一般情况下的最大涌水量, 这是平水年条件下可以出现的最大涌水量,它是设计排水系统的主要依据,如确定水仓,排水沟和选择泵规格等。 3. 正常涌水量 它表征全年约80%时间内的涌水量,是开采设计和安排生产计划的依据。 (五)最大涌水量预测方法与实例 1. 暴雨峰期系数法-湖南某分水岭地段裸露铁矿 矿坑最大涌水量受多年一遇的暴雨强度及其补给条件控制,因此最大涌水量的预测,涌常以多年一遇的最大暴雨强度的补给量作为依据。 暴雨峰期系数法      式中,为多年最大涌水量(m3/h);为补给区汇水面积(m3);为峰期旋回降水量(m);为入渗系数(%);为峰期延续时间(h); 峰期系数是峰期涌水量占回矿坑涌水量的百分数。峰期系数与最大降水旋回的选择及该降水旋回峰期时间的确定有关。从预测效果分析,峰期时间的取值越短,则值越小,但获得的矿坑最大涌水量值越大。因此,应根据矿山的服务年限,选择最大降水旋回,根据最大降水旋回期间暴雨的分布特征及其与矿坑最大涌水量延续时间的关系,谨慎地确定峰期时间值。多年最大涌水量,是以当地气象站所记录的最大暴雨强度所计算的涌水量。根据我国南方某些矿区的资料,多年的最大涌水量一般出现在旋回降水量不低于80㎜与40㎜,降雨高峰的暴雨强度达40㎜/h与20㎜/h以上时。一般在9~31左右。值的确定应在矿区汇水范围内水均衡条件的基础上。通过坑内泉流量和沟谷地表汇流等观测资料获取,该铁矿用峰期系数进行多年与年的最大涌水量预测,见表 区段 (m2) 涌水量类型 (㎜) (%) (%) (h) (m3/h)  北 864656 多年 100 35.8 21.00 4 1610    年 60    966  2. 暗河充水系数法  式中,为暗河汇水面积(km2);为暴雨强度(㎜/h);为入渗系数(%);为暗河充水系数(%); 暗河充水系数为暗河灌入矿坑涌水量()与暗河流量()的比值,即。可根据老窑或邻近水文地质条件相似的生产矿井观测资料分析确定。一般为20%~50%,也可通过暗河储存量的测定,结合对充水条件的分析得到:        式中,为暗河进口处流量(m3/h); 湖南某多金属矿,位于珠江和湘江流域的分水岭地段、大型溶蚀洼地分布区。矿体赋存于上泥盆系灰岩中。境内地下暗河分布在当地侵蚀基准面(455 m标高)以上的550 m,535 m、480 m等三个高程上,构成矿床充水的主要通道。为高位暗河顶板直接充水。矿床充水的主要特点是:在枯水期与平水期,暗河一般排泄地下水,具明渠流态特点;在洪水期,暗河则补给地下水,具管道流态特征;暗河水动态受大气降水量和降水强度影响,具明渠流动态特征;矿坑涌水量以瞬时涌水为主,雨后数小时矿坑水暴涨暴落;矿坑涌水强度与暗河的汇水面积、降水的强度、暗河的断面及连通性有关。 该矿运用上式计算出计算多年(10~20所出现一次)和年最大涌水量,见表 (m2) 涌水量类型 (㎜/h) (%) (%) (m3/h)  922500 多年 80 90 50 33000   年 45   18700  此外,水均衡法还常用以进行小型封闭集水盆地中第四系堆积物复盖下的露天矿的矿坑涌水量观测。这类矿区的地下水形成条件极为简单,其单位时间内进入未来采矿场的地下水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即由采矿场及其疏干漏斗范围内消耗?储存量()和采矿场内降水量、集水面积内降水的渗入补给量()组成。因此,采矿场疏干条件下的总均衡式可写成:        最后必须指出,由于水均衡法能在查明有保证的补给源情况下,确定出矿床充水的极限涌水量,因此可作为论证其它计算方法成果质量的一种依据。这种论证性的计算有时是非常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