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1-10 1
第二章 儒家经学的发展
及其哲学倾向
2009-11-10 2
魏晋南北朝到隋唐,儒家经学也从分立
时代进入了统一时代,其最卓著之标志,即
孔颖达等人编纂的, 五经正义, 问世。此书
成于唐初,彼时南北对峙的局面刚刚结束,
为了适应政治上重新统一的需要,政府组织
了一批学者,撰成, 五经正义, 。此书作为
国家开科取士的标准教材,一直被沿用到宋
代。然而,士子应试,株守, 五经正义, 定
2009-11-10 3
论,而没有独立研究精神,必定阻碍经学发
展。此外,唐代政府将, 礼,,, 春秋, 分
解为, 周礼,,, 仪礼,,, 礼记,,, 春
秋, 分解为, 左氏传,,, 公羊传,,, 谷
梁传,,与, 易,,, 书,,, 诗, 合为
“九经”。从经学的流派看,隋唐的义疏仍
系东汉古文经的支流。虽有陆德明、孔颖达
等有名的注疏学家,而总体上的成就并不大。
2009-11-10 4
一、隋唐经学的盛衰
2009-11-10 5
隋朝和唐初诸帝对儒学的重视程度,
是有目共睹的。隋朝以前,儒家并非正
统。自隋文帝统一天下,才褒奖儒学。
据载:
2009-11-10 6
京邑达乎四方,皆启黉校。齐、鲁、
越、赵、魏,学者尤多,负笈追师,不
远千里,讲诵之声,道路不绝。中州之
盛,自汉魏以来,一时而已?(, 北
史 ·儒林传, )
2009-11-10 7
但其暮年,不悦儒术,专尚刑名,仁寿年
间( 601-604),废天下之学,唯存国子监一
所,弟子七十二人。隋炀帝虽崇信佛道,但
出于维护政体的考虑,还是以儒学为立国之
本。即位后,复开痒序,国子、郡县之学,
且盛于文帝开皇初年。“征辟儒生,远近毕
集,使相与讲论得失于东都之下,纳言定其
差次,一以闻奏焉”(, 北史 ·儒林传, )。
然而炀帝不谙兴亡存废之道,专恣一己之欲,
以致天下纷乱不堪收拾,在混乱的局面下儒
学也受到了冲击。
2009-11-10 8
唐高祖李渊,颇好儒臣。义宁三年五月,
初令国子学置生七十二员,太学置生一百四
十员,郡县分为三等,上郡学置生六十员,
中郡五十员,下郡四十员。上县学并四十员,
中县三十员,下县二十员。武德元年,诏皇
族及功臣子弟,于秘书外省别立小学。二年,
即诏有司立周公、孔子庙于国学,四时祭祀。
2009-11-10 9
李世民于秦王府开文学馆,召名儒杜如
晦等十八人为学士,与议天下事。唐太宗当
政时期,为儒学所做的贡献主要包括:( 1)
通过弘文馆的形式,让饱学之儒生参与政治
决策。( 2)诏令统一, 五经, 读本及其注释
义疏,结束汉魏以来纷纭驳杂的局面。( 3)
扩大学校规模;鼓励经学的研习,生徒凡能
通一经以上者,任用为官吏。( 4)确立祭祀
孔子、颜回的制度,并褒扬前代和古代名儒,
作为典范以资劝导。
2009-11-10 10
太宗因经籍去圣久远,文学多讹谬,
诏前中书侍郎颜师古考定, 五经, 文字,
颁行天下。又因当时诸儒师承不一,异
端蜂起,不利于研习,遂诏国子祭酒孔
颖达与诸儒撰定, 五经义疏,,凡一百
八十卷,名曰, 五经正义, 。
2009-11-10 11
高宗嗣位,薄于儒术,尤重文吏。及武则
天称制,矜于权变,不吝官爵,取悦当时。
其国子祭酒,多授诸王及附马、都尉。祭酒
上朝时,唯判祥瑞、案三牒即罢,不复讲
,五经, 题。至于博士、助教,唯有学官之
名,而无儒雅之实。武后执政二十年间,学
校几乎隳废。
2009-11-10 12
至玄宗朝,儒学又重现生机。设置
集贤院,招集学者校选典籍,于乾元殿
博汇群书至六万卷,经籍由是大备。
2009-11-10 13
安史祸乱,在典籍和人才两方面,
遭受重创。继嗣诸帝,忙于应付叛乱和
割据,无暇语贞观、开元盛事。中、晚
唐时期,治经者为数寥寥。, 儒林传,
中收录的经学家,主要是集中在初、盛
唐。
2009-11-10 14
二、隋唐主要经学家及其撰述
2009-11-10 15
以上所述乃隋唐之际经学兴衰的总
体情况,下面拟侧重介绍本时期比较有
影响的一些经学家。
2009-11-10 16
(一)何妥
字栖凤,西城人。,北周时,授太学
博士。入隋,除国子博士,进爵为公。
何妥撰有, 周易讲疏, 十三卷,,孝经
义疏, 三卷。此外,尚有, 庄子义疏,
四卷及, 乐要,,, 文集, 等。
2009-11-10 17
(二 ) 刘焯
刘焯( 544- 610),字士元,信都
(今河南冀县)昌亭人。以教学著述为
务,著, 稽极, 十卷,,历书, 十卷,
,五经述义,,并行于世。
2009-11-10 18
刘焯释, 皇极, 云:
皇极若得, 则分散总为五福;若失, 则不
能为五事之主, 与五事并列其咎弱, 故为六也 。
犹, 诗,, 平王以后与诸侯并列, 同为国风焉 。
咎征有五, 而极有六者 。, 五行传, 云,? 皇
之不极, 厥罚常阴 ?, 即与咎征常两相类, 故
以常两包之为五也 。
2009-11-10 19
(三)陆德明与, 经典释文,
陆氏本名元朗,后以字“德明”行
世。系苏州吴人。
2009-11-10 20
,经典释文,
陆德明经历陈、隋、唐三代,其主
要著述, 经典释文, 成书于唐代。此书
将儒、道两家的重要著作都视为“经
典”,博采诸家的注音释文,具有重要
的学术价值。
2009-11-10 21
陆德明在, 经典释文 ·序, 里面提到撰著
此书的情况时说:
予少爱坟典, 留意艺文, 虽志怀物外而
情存著述 。 粤以癸卯之岁, 承乏上庠, 循省
旧音, 苦其太简, 况微言久绝, 大义愈乘,
攻乎异端, 竟生穿凿 。 不在其位, 不谋其政,
2009-11-10 22
即职司其忧, 宁可视成而已, 遂因暇景救其不
逮, 研精六籍, 采摭九流 。 搜访异同, 核之
,苍,,, 雅,, 辄撰集五典,, 孝经,,
,论语, 及, 老,,, 庄,,, 尔雅, 等音,
合为三帙三十卷 。 号曰, 经典释文, 。 古今并
录, 括其枢要, 经注毕详, 训义兼辩, 质而不
野, 繁而非芜 。
2009-11-10 23
,释文, 对经学的看法,属于汉学系统。
,序, 云:
夫筌蹄所寄,惟在文言,差若毫 釐,谬
便千里。夫子有言:?必也正名乎!名不正,
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故君子名之
必可言也,言之也可行也。?斯富哉言乎!

2009-11-10 24
矣,盛矣,无得而称矣!然人禀二仪之淳和,
含五行之秀气,虽复挺生天纵,必资学以知道。
故唐尧师于许由,周文学于虢叔,上圣且犹有
学,而况其余乎?至于处鲍居兰,习所先入,
染丝斫梓,功在初变,器成采定,难复改移,
一薰一 蕕,十年有臭,岂可易哉?岂可易哉?
2009-11-10 25
,经典释文, 的, 序录, 提到,该书, 周易, 主
王弼、韩康伯注,,尚书, 主孔安国注,,诗经, 主
毛传郑笺,,三礼, 主郑玄注,,春秋左氏传, 主杜
预注,,公羊传, 主何休注,,谷梁传, 主范宁注,
,孝经, 主郑注十八章本,,论语, 主何晏集解,
,老子, 主王弼注,,庄子, 主郭象注,,尔雅, 主
郭璞注。以后孔颖达的, 五经正义, 就是采用上述选
定的经本而疏解。后来儒家十三经,除了, 孝经, 被
唐玄宗的御注本取代以及, 孟子, 未被, 释文, 收录
外,其余注本皆遵循, 释文, 的传统。
2009-11-10 26
(四)孔颖达, 五经正义,
2009-11-10 27
孔颖达( 575-648)
字冲远,冀州衡水人。
隋大业初,明经高第,
授河内郡博士。入唐,
初为秦府文学馆学士。
武德九年,擢授国子博
士。贞观初,孔颖达受
封曲阜县男,转给事中。
后官拜国子祭酒。
2009-11-10 28
关于诸经的要义,孔颖达的, 序, 有很
好的概括。从其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流
行观念。如关于, 易经,,他说:
夫, 易, 者,象也,爻者,效也。圣人
有以仰观俯察,象天地而育群品,云行雨施,
效四时以生万物。若用之以顺,则两仪序而
2009-11-10 29
百物和;若行之以逆,则六位倾而五行乱。故
王者动必则天地之道,不使一物失其性,行必
协阴阳之宜,不使一物受其害。故能弥纶宇宙,
酬酢神明,宗社所以无穷,风声所以不朽。非
夫道极元妙,孰能与于此乎?斯乃乾坤之大造,
生灵之所益也。
2009-11-10 30
关于, 尚书,,他说:
夫, 书, 者,人君辞、诰之典,右史记
言之策。古之王者,事总万机,发号出令,
义非一揆。或设教以驭下;或展礼以事上;
或宣威以肃震曜;或敷和而散风雨。得之则
百度惟贞,失之则千里斯谬。枢机之发,荣
辱之主,丝纶之动,不可不慎。所以辞不苟
出,君举必书,欲其昭法诫、慎言行也。
2009-11-10 31
关于, 毛诗,,他说:
夫, 诗, 者,论功颂德之歌,止僻防邪
之训。虽无为而自发,乃有益于生灵。六情
静于中,百物荡于外,情缘物动,物感情迁。
若政遇淳和,则欢娱被于朝野,时当 墋 黩,
亦怨刺形于咏歌。作之者,所以畅怀舒愤;
闻之者,足以塞违从正,发诸情性,谐于律
吕。故曰:感天地,动鬼神,莫近于诗。此
乃诗之为用,其利大矣!
2009-11-10 32
关于, 礼记,,他说:
夫, 礼, 者,经天纬地,本之则太一之
初;原始要终,体之乃人情之欲。夫人上资
六气,下乘四序,赋清浊以醇 醨,感阴阳而
迁变。故曰: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物而
动,性之欲也。喜怒哀乐之志,于是乎生动
2009-11-10 33
静爱恶之心,于是乎在。精粹者,虽复凝然不
动,浮躁者,实亦无所不为。是以古先圣王鉴
其若此,欲保之以正直,纳之于德义,犹襄陵
之浸,修堤防以制之,乏驾之马,设衔策以驱
之,故乃上法圆象,下参方载,道之以德,齐
之以礼。
2009-11-10 34
关于, 春秋,,他说:
夫, 春秋, 者,记人君动作之务,是左
史所职之书。王者统三才而宅九有,顺四时
而理万物。四时序则王烛调于上,三才协则
宝命昌于下,故可以享国永年,令闻长世。
然则有为之务,可不慎欤!国之大事,在祀
与戎。祀则必尽其敬,戎则不加无罪。盟会
协于礼兴,动慎其节,失则贬其恶,得则褒
其善,此春秋之大旨,为皇王之明鉴也。
2009-11-10 35
(五)啖助、赵匡、陆质, 春秋, 学
2009-11-10 36
啖助
赵州人,后徙关中。天宝末,任临
海尉、丹阳主簿。任期届满,始屏居,
甘足疏糗。于经学中,特善, 春秋, 。
他考三家短长,缝补漏阙,撰为, 集
传,,凡十年乃成,复摄其纲条,为例
统。
2009-11-10 37
其言孔子修, 春秋, 意,曰:
予以为, 春秋, 者,救时之弊,革礼之
薄。何以明之?前志曰:?夏政忠,忠之弊
野;商人承之以敬,敬之弊鬼;周人承之以
文,文之弊 僿 。救 僿 莫若忠,每当从夏政。
夫文者,忠之末也。设教于本。其弊且末,
设教于末,弊将若何?武王、周公承殷之弊,
不得已用之。周公没,莫知改作,故其颓弊

2009-11-10 38
于二代。以至东周,王纲废绝,人伦大坏。夫
子伤之曰:? 虞、夏之道,寡怨于民;殷周
之道,不胜其弊 ?。又曰:? 后代虽有作者,
虞帝不可及已。? 盖言唐虞淳化,难行于季
末;夏之忠道,当变而致焉。是故, 春秋,
以权辅正,以诚断礼,正以忠道,原情为本,
不拘浮名,不尚狷介,从宜救乱,因时黜陟,
或贵非礼勿动,或贵贞而不谅,进退抑扬,
去华居实,故曰救周之弊,革礼之薄也。
(, 春秋集传纂例 ·春秋宗旨义第一, )
2009-11-10 39
陆质
吴郡人,本名淳,避宪宗讳而改之。
2009-11-10 40
陆质, 春秋, 学,引起较大反响。而, 春
秋, 学在当时本就是瞩目的焦点。比如, 春秋,
只书“纪侯大去其国”,陆质解释说:
淳闻于师曰:?国君死社稷,先王之制
也。?纪侯进不能死难,退不能事齐,失为邦
之道矣。
2009-11-10 41
,春秋, 不罪,其意何也?曰:天生民而树之
君,所以司牧之。故尧禅舜,舜禅禹,非贤
非德,莫敢居之。若捐躯以守位,残民以守
国,斯皆三代以降,家天下之意也。故, 语,
曰:?唯天为大,唯尧则之!? ?韶尽美矣,
又尽善也;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禹,
吾无间然矣!?达斯语者,其知春秋之旨乎!
(, 春秋微旨, 卷上)
2009-11-10 42
又如, 春秋 ·庄公二年, 记载,齐襄
公与其妹文姜通奸以及由此及发的一系
列变故,,左传, 的评价只有三个字,
“书奸也”。陆质认为,此处春秋笔法
的未发之微,还含有责备庄公的意思,
,春秋微旨, 写道:
2009-11-10 43
赵氏曰:姜氏、齐侯之恶著矣。亦所以
病公也。曰:子可得制母乎?夫死从子,通
乎其下,况国君乎?君者,人神之主也,风
教之本也,不能正家,如正国何?若庄公者,
哀痛以思父,诚敬以事母,威刑以督下,车
马仆众,莫不俟命。夫人徒往乎?夫人之往
也,则会威命之不行而哀戚不至尔。(, 春
秋微旨, 卷上)
2009-11-10 44
再如,陈灵公和公孙宁、仪行父与
夏姬通奸等一系列秽行,,左传, 还认
为这样书法,表示楚庄王合于“礼”。
对此,,春秋微旨, 的评价是:
2009-11-10 45
淳闻于师曰:楚子之讨徵舒,正也。
故书曰。?人许其行,义也。入人之国,
又纳淫乱之臣,邪也?。故明书其爵以
示非正,,春秋, 之义彰善瘅恶,纤介
无遗,指事原情,瑕瑜不掩,斯之谓也。
(, 春秋微旨, 卷中)
2009-11-10 46
(六)李鼎祚, 周易集解, 及其它
李鼎祚, 周易集解, 所采用之注家
有子夏、孟喜、京房、马融、郑玄、虞
翻、王肃、干宝等三十五人,凡隋、唐
以前, 易, 学诸书隐逸不传者,尤其象
数学方面的成就,惟赖此书得以保存一
二,所以是非常宝贵的古笈。
2009-11-10 47
史征撰, 周易口诀义,,系宣讲
,周易, 的普及读本。他对汉, 易, 之
法深为不满,故而以王弼注为宗,以孔
颖达疏为理,在此基础上兼采诸家,融
汇贯通,不着痕迹。
2009-11-10 48
韩、李二人的, 论语笔解,,特点亦非
常突出,如它常常断以己意,改动原字。
,论语笔解, 一书亦多少反映了一点二人的
天道、性、命观点。如, 为政, 篇,“子曰:
吾五十而知天命。”孔安国注曰:“知天命
之终始”。韩愈则进一步认为:“天命深微
至赜,非原始要终一端而已。仲尼五十学
,易,,穷理尽性,以至于命,故曰知天
命”。特别强调要精研, 易, 理。
2009-11-10 49
三、隋唐经典注疏之哲学倾向
2009-11-10 50
作为隋唐经学最重要之著作,孔颖达
之, 五经正义,,在注解哲学性较浓的
若干段落时,表现出玄学的特征,此固
由其“疏不破注”的特点而决定。
2009-11-10 51
如, 系辞传,,一阴一阳之谓道”,韩康
伯注云:
道者何?无之称也,无不通也,无不由
也,况之曰道。寂然无体,不可为象,必有
之用极而无之功显,故至乎神无方而易无体,
而道可见矣。 …… 阴阳虽殊,无一以待之。
在阴为无阴,阴以之生。在阳为无阳,阳以
之成,故曰一阴一阳也。
2009-11-10 52
随着“疏”所跟从的“注”家之不同,
,五经正义, 亦表现出不同的哲学倾向。如
,中庸, 首章“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
道之谓教。”郑注曰:“天命谓天所命生人者
也,是谓性命。木神则仁,金神则义,火神则
礼,水神则信,土神则知,,孝经说, 曰:性
者,生之质命,人所禀受度也。”
2009-11-10 53
孔疏则曰:
云?天命谓天所命生人者也,是谓性命?
者,案, 易 ·乾象, 云?乾道变化,各正性命?
是也。云?木神则仁?者,皇氏云:?东方
春,春主施生,仁亦主施生?。云?金神则
义?者,秋为金,金主杀,义亦果敢、断决
也。云?火神则礼?者,夏为火,火主照物
而主分别,礼亦主分别。
2009-11-10 54
云?水神则信?,冬主闭藏,充实不虚,水有
内明,不欺于物,信亦不虚诈也。云?土神
则知?者,金木水火,土无所不载,土所含
义者多,知亦所含者众,故亡:?土神则
知?。云?, 孝经说, 曰:‘性者,生之质
命,人所禀受度也’?,不云命者,郑以通
解性命为一,故不复言命。(, 礼记正义,
卷五二)
2009-11-10 55
,正义, 还对性情之辨,做了进一步的
说明:
贺 玚 云,? 性之与情, 犹波之与水, 静
时是水, 动则是波, 静时是性, 动则是情 。 ?
案, 左传, 云,? 天有六气, 降而生五行 ? 。
至于含生之类, 皆感五行生矣 。 唯人独禀秀
气, 故, 礼运,, 云,? 人者, 五行之秀
气 ? 。 被色而生, 既有五常仁, 义, 礼, 智,
信, 因五常而有六情, 则性之与情, 似金与
钚印, 钚印之用非金, 亦因金而有钚印, 情
之所用非
2009-11-10 56
性, 亦因性而有情, 则性者静, 情者动, 故
,乐记, 云,? 人生而静, 天之性也 。 感于
物而动, 性之欲也 。 ? 故, 诗序, 云 ? 情动
于中 ? 是也, 但感五行, 在人为五常 。 得其
清气备者, 则为圣人;得其浊气暗者, 则为
愚人, 降圣以下, 愚人以上, 所禀或多或少,
不可言一, 故分为九等, 孔子云,? 唯上智
与下愚不移 ? 。 二者之外, 逐物移矣, 故
,论语, 云, ? 性相近, 习相远也 ?, 亦据
中人七等也 。 ( 同上 )
2009-11-10 57
【 复习与练习 】
1、唐代经学发展的概况。
2、试述陆德明、孔颖达二人在经学史上的主要
贡献。
3、从孔颖达, 五经正义, 题记可以看出作者什
么思想?
4、李鼎祚, 周易集解, 的特点是什么?
5、晚唐陆德明等人的, 春秋, 学为什么会吸引
柳宗元的注意?
2009-11-10 58
【 参考读物 】
1、陆德明:, 经典释文,,载于, 四部丛刊, ;
另可参阅黄焯撰, 经典释文汇校,,中华书
局,1980年版。
2、孔颖达:, 五经正义,,载于, 四部丛
刊, 。
3.陆质:, 春秋微旨,,, 春秋集传纂例,,
,春秋集传辨疑,,载于钟谦钧所刻, 古经
解汇函, 。
4、韩愈:, 论语笔解,,载于, 百川学海,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