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 结束,开始
西南师范大学 唐雪漫
目 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二章 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
第三章 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第四章 资本积累及其历史作用和趋势
第五章 资本的流通过程
第六章 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
第七章 商业利润、借贷利息和地租
目录
第八章 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基本特征
第九章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第十章 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化
第十一章 垄断资本主义的历史作用和历
史地位
返回主目录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 第二节 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和科学性
? 第三节 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意义
第一节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
的基础
? 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
?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
? 经济基础、上层建筑
?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
? 经济规律
第二节 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和科学性
? 政治经济学是具有阶级性的科学
?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阶级性和科学
性的统一
第三节 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意义
? 有利于认识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坚定社会主
义理想信念和树立共产主义的世界观
? 有利于认识经济运动过程的规律性,正确制定
和执行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方针和政策
? 有利于完整地、准确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和坚持
邓小平理论,增强捍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自
觉性
第二章 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
? 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市场经济
? 商品
? 货币
? 价值规律
第一节 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市场经济
? 商品经济的产生
? 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相互关系
第二节 商品
? 商品的二因素
? 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
? 商品的价值量
? 商品和价值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

? 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一、商品的两因素
商品:是指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
价值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它体现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
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是商品内在矛盾的展开,或者讲,
在商品中,包含了资本主义一切矛盾的胚芽。商品是资本
主义社会的一个细胞,因此,我们的分析从商品开始。
返回第一节
使用价值,就是物品的有用性或效用,即物品
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和另一种使用
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价值,是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
结,体现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比较劳动和交换
劳动的经济关系,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是交换价值
的基础或内容。
返回第一节
?
?
?
??? ??
?? ??
??
?
价值抽象劳动
使用价值具体劳动
价值形成过程
劳动过程商品生产过程
生产关系
生产力
返回第一节
上述商品的二因素和二重性都是与劳动相联系的, 也就是使用价值与
价值的矛盾来源于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矛盾, 也就是来源于劳动的二重
性 。
① 具体劳动:是生产不同使用价值的不同性质和不同形式的劳动 。 各种
商品的不同使用价值, 是由不同的具体劳动生产出来的 。
② 抽象劳动:是撇开了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都是人类脑
力, 体力的社会意义上的耗费, 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是形成价值的实体 。
理解劳动二重性原理是理解政治经经济学的枢纽 。
二、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二重性
三、商品的价值量
(一)商品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
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
劳动时间 。
(二)商品价值量同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关系
(三)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返回第一节
四、商品和价值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
五、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
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
由于商品生产以社会分工和不同所有制为前提,在私有制条件下,
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私人劳动)是社会分工的组成部分,是社会
总劳动的组成部分。
一方面,商品生产者的私人劳动必须作为具体劳动来满足社会需
要,从而成为社会分工体系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商品生产者支出的
私人劳动又必须作为抽象劳动(一般人类劳动)才能成为社会总劳动
的一部分。商品生产的私人劳动虽然同时又是社会劳动,但要实现为
社会劳动,就必须通过商品的交换才能实现。因此,劳动的二重性实
际是私人劳动的二重社会性质。商品所有内在矛盾的根源就在于私人
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这对矛盾是商品经济的最基本矛盾,也同时
包含了资本主义经济矛盾的胚芽。
返回第一节
第三节 货 币
返回次目录
一、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产生
? 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 相对价值形式
—— 等价形式
? 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 一般价值形式
? 货币形式
二、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 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 货币的职能:
( 1)价值尺度
( 2)流通手段
( 3)贮藏手段
( 4)支付手段
( 5)世界货币
第四节 价值规律
返回次目录
一、价值规律的基
本内容和作用形式
二、价值规律在以
私有制为基础的商
品经济中的作用
第三章 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第一节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产生
第二节 货币转化为资本
第三节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第四节 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
第五节 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工资
返回主目录
第一节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产生
? 资本主义是在小商品
生产者分化的基础上
产生的
? 资本的原始积累
第二节 货币转化为资本
? 资本的总公式及其矛盾
? 劳动力的买和卖
一、资本的总公式及其矛盾
? 货币和资本的区别
? 资本的总公式
? 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二、劳动力的买卖
? 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脑
力和体力的总和,它存在于活的人体中,
并在进行生产劳动时发挥出来。
?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
?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
?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
第三节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 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
? 资本的本质
? 不变资本( C)和可变资本( V)
—— 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
剩余价值率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
资本运动的公式是,'' GWPAPWG m ????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过程 。 因而, 这种生产过程具有
二重性 。
劳动过程:具体劳动 → 使用价值, 也是生产力发挥作用的过程, 即 A的具
体劳动 。 借助于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 创造出劳动产品 ( 使用价值 ) 。 生
产力发挥作用的过程是生产过程的手段 。 这里, 生产力的要素即生产的条件:
A和 Pm。 A能够推动多少 Pm,Pm/A这一重要指标表示了生产力的水平, 从而从
结果表示了劳动生产率的水平 。
价值增殖过程:抽象劳动 → 价值 ( 价值形成过程 ), 也是生产关系发挥作
用的过程 。 这个过程体现着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动机 。
Pm在价值形成过程中表现转到产品中去的旧价值, 在价值增殖过程中表现为
C,或者讲资本中用来购买 Pm的那部分资本 。
A的劳动 ( 抽象劳动 ) 在价值形成过程形成了产品的新价值 。 在资本价值增
殖过程中, A则表现为 V,它创造的新价值 =V+m。 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正是
V+m中的 m,可见 m的产生, 其秘密来源于 A这一商品的二重性 。
第四节 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
?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 超额剩余价值
—— 超额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的关系
—— 绝对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的关系
? 资本主义生产自动化条件下的剩余价值的源泉
? 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第五节 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工资
? 工资的本质
—— 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为什么不能说工资是劳动的价值或价
格?
? 工资的形式
? 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
第四章 资本积累及其历史作用和
趋势
? 资本主义再生产和资本积累
? 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和相对过剩人口
? 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和无产阶级的
贫困
? 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作用和趋势
第 一 节 资本主义再生产和资本积累
返回次目录
一、生产和再生产
? 社会生产总是连续不断、周而复始地进
行的。这种不断重复、不断更新的生产
过程,就是再生产过程
? 社会再生产不仅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
同时又是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 社会再生产按照规模来划分,可分为简
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二、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
? 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是指资本家把剥
削来的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再
生产只是在原有的规模上重复进行
? 分析简单再生产的意义
三、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
? 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是指资本家不是
把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而是把
其中一部分剩余价值转化为新的资本,
用来购买追加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使
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重复进行。
? 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源泉是资本积累,而
资本积累的源泉是剩余价值。
四、资本积累的实质和影响资本积累的因

? 资本积累的实质:资本家利用无偿占有
的剩余价值,进行资本积累,扩大生产
规模,从而进一步无偿地占有更多的剩
余价值。
? 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
—— 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
—— 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水平
—— 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之间的差额
第二节 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和相对过剩人

? 资本的有机构成
? 相对过剩人口
一、资本的有机构成
? 资本的有机构成:由资本技术构成所决定,并且反映
着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有机
构成。
? 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一般以单个资本的增大为前提。
单个资本的增大,则是通过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两条
途径。
—— 资本积聚:即单个资本依靠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来增
大自己的资本总额。
—— 资本集中:是指把原来分散的众多的中小资本合并
成为少数大资本。
—— 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的联系和区别
二、相对过剩人口
? 相对过剩人口:是指相对于资本的需要
来说,或者说,是劳动力的供应超过了
资本对它的需要。
? 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

? 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存在和发展的
必要条件
? 相对过剩人口的主要形式
第三节 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和无产
阶级的贫困
? 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即随着资本
积累的不断增长,一方面,财富越来越
集中在资产阶级手中;另一方面,社会
财富的直接创造者 —— 无产阶级的贫困
也在不断的增长。
? 无产阶级的贫困
—— 无产阶级的相对贫困
—— 无产阶级的绝对贫困
第四节 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作用和趋势
? 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作用
? 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
第五章 资本的流通过程
第一节 资本的循环
第二节 资本的周转
第三节 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
第四节 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
返回主目录
第一节 资本的循环
返回次目录
一、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和三种职能
形式
? 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购买阶段、
生产阶段、销售阶段
? 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货币资本、
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 产业资本的循环必须不停顿的依次经过
循环的三个阶段、并依次采取三种职能
形式。这是产业资本正常地顺利进行循
环运动,实现价值增殖的基本条件。
二, 产业资本循环的三种形式
产业资本的循环, 作为三个循环的统一, 可以看出,
商品资本循环
货币资本
循环
生产资本循环
货币资本的循环
生产资本的循环
商品资本的循环
'''' GWPWGGWPWG ????? ????
三、产业资本实现连续不断循环的条件
? 必须保持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
上并列存在,即具有并存性
? 必须保持产业资本的每一种职能形式在
时间上相继进行转化,即具有继起性
第二节 资本的周转
一、资本的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
二、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
三、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四、预付资本的总周转
五、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

返回次目录
一、资本的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
? 资本的周转时间(包括生产时间和流通
时间)
? 资本周转次数
? 资本的周转速度和周转时间成反比,和
周转次数成正比
二、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
? 生产时间:是指资本停留在生产阶段内
的时间。根据生产资料与劳动力是否结
合,可再分为劳动时间与非劳动时间。
? 流通时间:是指资本停留在流通领域内
的时间。
三、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
? 固定资本:是指以机器、设备、厂房、工具等
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
? 流动资本:是指以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劳
动对象形式存在的和用于劳动力的那部分生产
资本。
? 比较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与不变资本和可变资

? 固定资本的损耗:有形损耗与无形损耗
? 折旧
四, 预付资本的总周转
由于流动资本和固定资本具有不同的周转, 那么预付资本的总周转怎样测
定呢?
预付资本的总周转, 是它不同组成部分的平均周转 。
在这里, 平均周转已抽去了固定资本, 流动资本周转方式上质的差别, 只考
察周转量的差别, 即周转时间的差别 。 因此, 预付资本的价值周转是和它的多
个组成部分 ( 固定资本, 流动资本 ) 的现实周转时间相分离的 。
下面, 我们再看看几个问题 。
1,在生产规模和价格不变的情况, 资本周转速度与资本预付量称反比 。 从而
与资本效率称正比 。 周转越快, 对流动资本中 V的周转来说越快 。 一定量 K带
来的 m越多, 或者只有一定量的 m资本的占用量减少 。 上次讲了资金的耗用量,
这里又提到了占用量资金的耗用量, 占用量减少, 意味资金效率的提高, 也即
经济效益的提高, 以资本占有的形式表现出来 。 从而也意味着劳动生产力提高 。
2.固定资本的价值转移以折旧费的形式进行 。 其周转速度由它的物质损耗和
价值损耗来决定, 即由实际损耗来决定 。 由此来拟定固定资产的折旧率 。 如折
旧率低于实际损耗率, 则是夸大了利润, 缩小了成本 。 特别指出的是, 在技术
不断进步的条件下, 如果固定资本的周转过多, 从其物质损耗, 而不是从价值
损耗来看,那么实际上是阻碍了固定资本及时更新,从而租子技术的发展,
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也阻碍资本效率的提高。
3.固定资本的折旧是属于商品价值构成 C+V+m中 C的部分。因此,其性质
是补偿基金,而不是追加的积累。但是折旧基金也可用于增添设备,或更现
金的设备,从而扩大使用价值的再生产。由于固定资产的更新是属于价值的
简单再生产,但它扩大使用价值的再生产,使吸收 m的材料增加,最后由会
引起价值的扩大再生产。
4.固定资本的实物补偿之前,要进行价值补偿。它价值补偿多次进行,,
而实物补偿一次进行。单个资本就会出现卖而不买的状况,也有一部分买而
不卖,那么这种平衡的状况在生产无政府条件下也是偶尔的,从而也表现为
部门比例的失调。
返回第二节
第三节 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
一、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和
理论前提
二、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
三、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
四、生产资料生产的优先增长
返回次目录
一、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和理论
前提
? 单个资本和社会资本
? —— 单个资本:各自独立发挥资本职能的资本。
? —— 社会资本: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所有单
个资本的总和。
? 社会资本运动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
? 考察社会资本再生产的理论前提是社会总产品
的构成和社会生产的两大部类原理
二、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
再生产运动须要具备什么样的一些条件
从简单再生产讲,ⅠC, Ⅱ ( V+m)各自在本部类内实现,而 Ⅰ ( V+m)和
ⅡC 要通过交换。如果要保持交换和平衡,那么只有
Ⅰ ( V+m) =ⅡC ①
Ⅰ4000C+ 1000V+1000m=6000
Ⅱ 2000C+500V+500m=3000
这就是简单再生产实现条件。
如果, 在上述等式各加 Ⅱ ( V+m), 则
Ⅱ ( C+V+m) =Ⅰ ( V+m) +Ⅱ ( V+m) ②
这说明简单再生产条件下, 消费资料 Km的实现, 也就是说 Ⅱ 年产品总价值要
等于两个部类创造的新价值 。
如果, 在 ① 两边各加 ⅠC, 则
Ⅰ ( C+V+m) =ⅡC+ⅠC ③
这说明简单再生产条件下 Pm的实现, 也就是说, Ⅰ 年产品总价值要等于两个
部类转移的旧价值 。
返回第三节
三、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
扩大再生产就要求追加 Pm和 A,,从而在价值上追加 C和 V。要求 m一部分
→ K。
从 Ⅰ 内部来看,Ⅰ ( C+Δ C)的积累仍是 Ⅰ 内部的剩余产品的一部分。所
以从 Ⅰ 年总产品看并没有变化。
从 Ⅱ 内部来看,Ⅰ ( V+Δ V+m/x)也仍是 Ⅱ 内部的剩余产品的一部分。所
以也总能在内部找到所须追加的劳动力和 Km。问题是 Ⅰ ( V+Δ V+m/x)和 Ⅱ
( C+Δ C)如何解决。
要扩大再生产,要找到扩大再生产所需的 Pm和 A( Km),前提条件是
Ⅰ ( V+m) >ⅡC,或者说是 Ⅰ ( C+V+m) >ⅠC+ⅡC ①
就是扩大再生产要求 Ⅰ 能提供补偿 Ⅰ, Ⅱ 消耗的 Pm之后,还能提供扩大再生
产所需的 Pm。
其次,还要求
Ⅱ ( C+V+m) >Ⅰ ( V+m/x) +Ⅱ ( V+m/x) ②
就是说,扩大再生产要求 Ⅱ 能提供补偿 Ⅰ, Ⅱ 消耗的 Km之后,还能提供扩大
再生产所需的 Km。
但上述式子只解决大于的问题,究竟要大于多少,两部类交换才能实现?
我们规定 m=Δ C+Δ V+m/x
那么:
ⅠC+V+m=C+V+ ( Δ C+Δ V+m/x) =C+Δ C+( V+Δ V+m/x)
ⅡC+V+m=C+V+ ( Δ C+Δ V+m/x) =( C+Δ C) +V+Δ V+m/x
也就是说,ⅠC+ Δ C在本部类内实现; ⅡV+ Δ V+m/x在本部类内实现。 Ⅰ,
Ⅱ 的交换则是 Ⅰ ( V+Δ V+m/x)和 ⅡC+ Δ C的交换,那么只有
Ⅰ ( V+Δ V+m/x) =Ⅱ ( C+Δ C) ③
两部类产品就能全部实现,所以③是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平衡公式和实现
条件。
返回第三节
四, 生产资料生产的优先增长
在这里, 我们还要说明一下, 上述分析是在假定劳
动生产力不变情况下进行的 。 由于在实际经济运动中,
劳动生产力在不断提高, 从而技术进步 → 资本有机
构成增长 。 那么, 在客观上要求生产资料生产的增长
速度必然快于消费资料生产的增长速度, 即生产资料
优先增长 。 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并不排斥扩大再生
产的前提条件和实现条件, 同样要求 Ⅰ, Ⅱ 两部类的
发展平衡 。 生产资料生产的增长, 要倚赖于消费资料
生产的增长 。
返回第三节
第四节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
? 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性
第六章 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
第一节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第二节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第三节 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返回主目录
第一节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 生产成本
?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 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
一、生产成本
? 生产成本:是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不
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和,用 K表示。
? 生产成本范畴掩盖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
本的区分,从而掩盖了剩余价值的源泉。
二、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 利润:当剩余价值被看作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
物时,剩余价值就转化为了利润。
? 比较利润和剩余价值:两者本来是同一个东西,
但两者又不是直接等同的,剩余价值是利润的
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
源,掩盖了剩余价值同工人剩余劳动的关系
三、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
? 利润率:剩余价值与预付总资本的比率。
? 比较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
? 影响利润率的因素
—— 剩余价值率的高低
—— 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
—— 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
—— 不变资本节省的状况
第二节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一,部门之间的竞争和平均
利润的形成
二、平均利润更加掩盖了
资本主义剥削
返回次目录
一、部门之间的竞争和平均利润
的形成
? 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会导致不同生产部门的
利润率趋于平均化。
? 平均利润率:社会剩余价值总量和社会预付总
资本的比率。
? 平均利润:一定量预付资本根据平均利润率获
得的利润,就是平均利润。
? 平均利润率的高低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各部
门的利润率水平;二是社会总资本在各部门之
间的分配。
第三节 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 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
—— 生产价格:由生产成本加平均利润构成,是
价值的转化形式。
—— 比较生产价格和价值
? 生产价格形成后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和超额利

—— 超额利润:有些企业的利润率高于平均利润
率,就会得到超过平均利润的利润,即超额利
润。
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学说的意义
第七章 商业利润、借贷利息和地租
一、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二、借贷资本和利息
三、资本主义地租
返回次目录
第一节 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 商业资本
? 商业利润
? 商业流通费用及其补偿
? 商业资本家对商业店员的剥削
一, 商业资本
产业资本在其循环过程中必须经历购, 产, 销三个阶段, 并相应地采取货
币资本, 生产资本, 商品资本三种形态 。
'' GWP
A
PWG m ????
然而, 对 W′ — G′ 来讲, 使很麻烦的 。 本来 W— G就是一种惊险跳跃的阶
段 。 商品的消费者是是分散的 。 厂商要把自己生产的商品全部直接卖给消费者
很不方便 。 于是, 就出现了一种专门从事买卖的资本 。 W′ — G′, 这一运动
独立出来, 它的职能代替了产业资本第三阶段的工作, 这部分就转化为商业资
本 。 ( 严格讲, 商业资本是流通资本转化, 包括商品经营资本和货币经营资本 。
但这里主要叙述的是商品经营资本 。 )
所以说, 商业资本是商品资本的转化, 或者是商品资本的独立化形态 。
具体说, 产业资本的销 W′ — G′, 一般不是直接卖给消费者, 而是先卖给商
人, 由商人再卖给消费者 。 产业资本的 W′ — G′, 对商人来说, 就是 G— W—
G′ 。 于是, 产业资本循环又派生出商业资本的循环 。
G— W… P… W′ — G′
G— W— G′
商品资本转化为商业资本的两个条件:
1,商品资本最终转化为货币资本的过程, 已经不再由产
业资本家去完成, 而是专门由商人来担任 。
2,商人必须要有自己独立的投资, 其资本才有自己独立
的运动形式, 即 G—— W—— G’。
商业资本对于产业资本的经营和发展的作用:
1,有利于产业资本家集中力量从事生产活动, 增加利润
总额 。
2,有利于节省社会总资本中用于流通过程的资本, 增加
用于生产过程的资本 。
3,商业资本的活动, 可以加速产业资本的周转 。
4,商业资本的活动, 可以加速商品流转, 缩短流通时间 。
返回第二节
二、商业利润
前面讲过,产业资本在运动中采取流通资本形式,具有实现 m的职能,属
职能资本。要取得,现在,随这部分资本对立化为商业资本,那么相应的部分
也就从产业资本家手中成为商业利润,即
G— W— G′ ( G+Δ G)中的 Δ G。
那么这商业 P是怎样转来的呢?
前面讲的平均利润率和生产价格,只是就产业资本来讲的,暂时撇开了商业资
本,那么现在这个问题就展开了。由于商业资本也是职能指标与要参加 P的平
均化过程,所以的形成必须加以补充。
即 ∑ m/∑ 产业资本 =
∑ m/(产业资本 +商业资本)
也就是说,无论是产业资本或商业资本,都是按这个展开了的来获取利润。
具体讲,产业资本家以低于商品生产价格的价格将商品卖给商业资本家,然后,
商业资本家再按商品生产价格出售。这购销差价就构成了商业 P。实际上,只
是从产业资本中瓜分来的 m。
例:在撇开商业资本时,720C+180V+180 m =1080
则,=180m/( 720C+180V) =20%
设商业资本为 100,介入 =180m/( 720C+180V+100) =18%
'P
产业资本的出售价格(或商业资本的购买价):
720C+180V+( 720C+180V) *18%=900+900*18%=900+162=1062
商业资本的销售价:
1062+100*18%=1062+180=1080
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都按取得。再取得商业利润这个运动过程中,
商业利润是由产业工人创造,并由商业职工来实现的。商业职工的劳动,
完成了商品的买卖工作,从而使商业资本家得以瓜分剩余价值。商业职
工的劳动时间也分为 a+ a′ 。其中 a所实现的剩余价值补偿了商业职工
的工资,a′ 实现的剩余价值构成商业利润。所以,从整个资本的运动来
看,产业工人创造剩余价值,商业职工实现剩余价值。他们都同受资本
的剥削,他们与资本的关系,都是雇佣劳动与资本的对立关系。
返回第二节
三、商业流通费用及其补偿
? 商业流通费用包括生产性流通费用和纯粹流通
费用。商业流通费用的性质不同,其补偿的源
泉和途径也就不相同。
? 生产性流通费用:是同生产过程在流通领域内
的继续有关的费用,它包括商品的包装费、保
管费、运输费。
? 生产性流通费用在必要的限度内,全部
加入到商品价值中去,使商品的价值增加,并
在商品销售以后,通过商品价值的实现而获得
补偿。
纯粹流通费用:是同纯粹的商品买卖有关的费用 。
它属于非生产性的支出, 所以也叫非生产性的流
通费用 。
纯粹流通费用是通过从剩余价值的总额中的
扣除而获得补偿 。
四, 商业资本家对商业店员的剥削
返回第二节
第二节 借贷资本和利息
一、借贷资本的形成及
其本质
二,利息和利息率
三、资本主义信用
四、股份公司和股票
返回次目录
一、借贷资本的形成及其本质
产业资本的运动中, 货币资本的职能与商业资本中货币经营资本从职能资
本中独立出来, 于是产生了借贷资本 。
在资本主义以前, 当商品货币关系有所发展, 就产生以索取利息为条件的
货币借贷关系, 产生了生息资本 。 我们在这里所讲的是生息资本的资本主义形
式, 即借贷资本 。 它隶属于产业资本的一种派生形式 。
我们知道, 借贷关系对资本主义发展来讲是非常重要的 。 随资本主义经济
的发展, 使得资本家只使用自有资本已不能应付生产规模以及市场范围的扩大,
他们需要借入一部分货币资本 。 另一方面, 产业资本在其循环过程中, 会游离
出暂时不用的货币以供贷出:
① 厂房, 设备等固定资本的价值是逐步转移的, 这样折旧基金就暂时不用;
② 资本家在卖出商品以后, 如果不立即购买原料和支付工资 ( 因为出售商
品每天都有收入, 而支付工资和购买原材料往往是在一定日期完成批支出 ),
这样, 有一部分流动资本也会闲置起来 。
③ 用来积累的剩余价值必须达到一定数量才能用于扩大再生产, 在达到这
个数量之前, 资本化的剩余价值就以货币的形式暂时闲置 。
④ 食利者手中的货币资本以及各种储蓄 。
借贷资本是借贷资本家为了取得利息而暂时贷给职能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
这种资本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一种商品。这种商品的特殊性不在它具有价值,
而在于它具有一种特殊使用价值 —— 贷给职能资本家使用能产生利润。这种
特殊商品的流通,不是买卖关系,而是借贷关系。这种资本商品不仅对贷者
(所有者)是资本,而且对借者(使用者)也是资本。
借贷资本运动的公式是 G— G‘,它的循环实际上是以职能资本的循环
为前提的,它与产业资本循环的关系是:
'2'1' GGWPWGG ???? ??
它与商业资本循环的关系是:
'2'1' GGWGG ????
所以讲,借贷资本形式是资本的又一展开。
返回第三节
二、利息和利息率
⒈利息
同一资本在借贷资本家手中是作为所有权的资本,在职能资本家手中是
作为使用权的资本。这种借贷的关系不是没有条件的,条件就是也要瓜分剩
余价值的一部分。借贷资本家得到的一部分剩余价值,就叫做利息。
利息本来同产业资本循环本身无关,只是因为资本家分为货币资本家和
职能资本家,才使平均利润分割为利息和企业利润。这本是平均利润量的分
割。
资本生产和流通过程之外,作为所有权的资本,它的果实是利息,作为
生产和流通过程之内作为使用权的资本,它的果实是企业利润。当利息和企
业利润和资本这两重规定性联系起来,那么平均利润单纯量的分割便表现为
质的分割。即使是使用自有资本经营的职能资本也具有双重的身份,即资本
的所有者和使用者。他的资本则是作为资本所有权和使用权的统一。由于利
息看作是生产和流通之外的果实,这样就表现似乎与雇佣劳动毫无关系,是
货币作为物带来的,资本拜物也就纯粹表现出来了。另一方面,企业利润也
只与利息对立,相对于利息来讲,职能资本家取得企业利润是化力气,是他
的监督劳动的“工资”。所以平均利润分割为利息和企业利润,
本来是剩余价值的分配和再分配的关系,现在都完全颠倒了(表现为平均利润
形成的原因)。资本主义剥削完全被掩盖了。
⒉利息率
利息对借贷资本的比例,称之为利息率。
利率 =利息 /借贷资本 或 利率 =
利率的最高限不能超过平均利润率, 也不能低于 0,只有在特殊情况下, 如危
机前夕, 市场银根紧缩, 利率才会突破平均利润率这个最高限 。
从长期趋势看, 平均利润率有下降趋势, 在信用制度下资本的供给不断增加,
利率也有下降趋势 。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 利息本质上是货币资本家所占有的剩余价值一部分,
在形式上是借贷资本的价格 。 因此, 资本货币的供求, 直接影响了利息率 。 同
时, 经济周期的阶段性, 物价的变动趋势等又间接影响了利息率 。 由于资本货
币只有单一的货币形态, 它可以无区别运用于任何经济领域 。 因此, 虽然市场
上的利息率又一致的倾向, 但在不同的时点又存在不同的利息率, 形成了一定
的利率结构 。 那么决定多种利率并存的原因主要有:
① 债务人违约的风险或信誉不同 。 信誉好, 利率低;
② 期限不同 。 一般长期利率高于短期利率, 除非是短期内资金
需求提高和长期资本供给提高
重利息在平均利润中的比?'P
③ 债券流动性不同。活期存款利率低甚至无,定期存款反之。
④发放和管理贷款的成本差别
⑤赋税待遇不同,税低则利率低
⑥市场活动不充分
⑦技术特点,如对某些债务人有提前偿还的权利
利息率的高低主要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
1、平均利润率的高低。
2、借贷资本的供求状况。
返回第三节
三、资本主义信用
?商业信用,是以赊帐方式出售商品(或提
供劳务)时买卖双方之间相互提供的信用。
—— 商业信用的局限性:
1、商业信用的规模和期限受单个资本家
拥有的资本数量和资本周转状况的限制。
2、商业信用受商品使用价值流转方向的
限制。
由于商业信用的局限性,不能满足资本主
义生产发展的需要,因此,银行信用产生和发展起来。
银行信用
? 银行信用:是银行或货币资本家向职能资本家提供贷
款而形成的借贷关系。它的特点是:第一、银行能把
社会上各种闲置资金中起来,形成巨额的借贷资本,
因此,银行信用不受个别资本的数量和周转的限制;
第二、银行信用的对象不是商品资本,而是货币资本;
第三、银行信用的当事人一方面是货币资本家,另一
方面是职能资本家。
? 银行的信用业务分为两个:负债业务和资产业务。负
债业务主要是以吸收存款方式借入资金。资产业务就
是通过放款贷出资金。
? 银行资本由两部分构成:自有资本和借入资本
银行利润:是银行从贷款利息和存款利息的差
额获得收入, 加上本身作为借贷资本的获得的利
息, 再加上创造的信用, 所以银行自有资本所获
的利润应等于平均利润 。 银行利润的来源归根到
底是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
返回第三节
四, 股份公司和股票
股份公司是一种联合的资本 。 股票就是代表这种资本所有权证书, 它代表
了在股份公司中执行职能的资本 。 但是有了这个证书, 是不能支配这个资本
的, 这个资本是不能提取的, 它只表明有权索取这个资本该获得的剩余价值
的一部分 。 因此, 股票本身只是一种 虚拟资本, 其代表的资本不能提取,
但它作为所有权证书是可以转让的, 也即可以买卖的, 进而它又变成了一种
特殊的商品 。 这种特殊商品的价格也有它特殊的确定方式, 它等于收入的资
本化, 即股票价格 =股息 /利息率 。
再进一步看, 一切有价证券都是对定期收入的索取证书, 包括各种债券,
票据 。 因此, 利息作为定期收入本来是资本所有权要求获得利息, 现在则颠
倒表现为只要有定期收入, 就会好象是有一个虚拟的资本所带来的利息 。 因
此, 虚拟资本实际上是定期收入的资本化 。 由于这些有价证券都是可以转让,
买卖的 。 因此, 它有价格
股票价格 =股息 /利息率
这种专门从事于这种有价证券买卖的人便称为经纪人 。 这种买卖的市场便
是证券市场, 主要是交易所 。 证券市场的产生对资本主义发展来讲, 是二重
的 。 一方面, 它是一条筹集资金的重要渠道, 也是货币转化为资本引导投资
的一条重要渠道 。
另一方面,由于有价证券的价格受定期收入(如股息)、利率,以及这种
证书供求关系的影响,甚至还有企业信誉、政治、军事等原因的影响,甚
至是谣言。这些因素往往是捉摸不定、变化多端的。因此,在这里又具有
很大的投机性。在投机活动中,失败者的财产转到胜利者手中。但从整个
社会来讲,资本也就越来越集中到少数大资本家手中。
证券市场及证券交易是随生产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而产生。其本身除
了在资本主义阶段会有资本的固有特性之外,也包含了社会化大生产的所
有者特性。
返回第三节
第三节 地租
一、资本主义地租的本质
二,级差地租
三,绝对地租
四,土地价格
五、地租的规律不仅适用于农业,同样适用于
凡是与土地所有权有关的任何投资,如建
筑地租、矿山地租。 返回次目录
一、资本主义地租的本质
? 资本主义地租:是农业资本家租种土地
所有者的土地而交纳给土地所有者的、
由农业工人创造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那部
分剩余价值,即超额利润。它体现了农
业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共同剥削农业工
人的经济关系。
? 资本主义地租和封建地租的区别
? 租金和地租的区别
二, 级差地租
级差地租 是土地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 ( 价值 ) 低于市场价格, 所获的
超额利润转化而来的 。 因为土地产品的价格决定与工业产品有所不同 。 农业生
产离不开土地, 而土地的面积是有限的 。 在这些有限的土地面积中, 肥沃程度
( 自然丰度 ), 以及距离市场, 生产中心的位置不同, 因而有不同的生产力,
这就是所谓级差生产力 。
如果是肥沃程度不同, 把土地分为上, 中, 劣三等 。 总有一部分资本家经
营上等地, 一部分经营中等地, 一部分经营劣等地 。 经营劣等地的农业资本家,
如果他的经营不能使他收回成本和获得平均利润, 那么显而易见, 他就会把他
的资本转移到别的部门去 。 由此使农产品的供给减少, 使得社会对农产品的需
求大于供给, 那么农产品的价格就会上涨 。 当农产品的价格涨到劣等地条件生
产的农业资本家也能保证获得平均利润时, 也就是说, 这时的供给与需求平衡
了, 价格也不涨了 。 那时, 劣等地生产条件的农产品生产价格就调节市场价值 。
回过头来看, 经营劣等地的农业资本家能获得平均利润, 而经营中等, 上
等地的农业资本家相对来说用同量的投资能获较多的农产品, 能有较高的劳动
生产率, 而农产品的价格又是按劣等地产品来调节的, 所以, 他们能获得超额
利润 。 这部分超额利润就由于农业资本家之间的竞争而落入土地所有者手中 。
其次,从土地的位置来看,距离市场愈近,由市场运往企业的生产资料和
由企业运往市场的产品的运输劳动相应减少。单位产品的所消耗劳动减少(也
就是劳动生产力提高),那么产品的个别价值低于市场价值,也会获得超额利
润,从而转化为地租。
这种由于土地的肥沃程度不同、位置优劣的条件不同所产生的超额利润转
化的地租,称为 级差地租 I。
还有另外一种情况 。 如果在同一土地上进行连续投资来提高土地的经济丰
度 ( 比如第一次投资 20元, 第二次追加投资 100元, 这追加的 100元, 使增产 6
吨, 以每吨 30元出售, 30× 6=180元 180-120=60元, 又获超额利润 60元 ) 。 从
而获得超额利润 。
也就是说, 投在土地上的等量资本具有不同的生产率, 而这个不同生产率
的各个资本不是同时投在不同的土地上, 而是连续投在同一土地上 。 那么这个
超额利润转化的地租称为 级差地租 Ⅱ 。
下面从生产力, 生产关系的两个方面看级差地租 Ⅰ 和 Ⅱ 的共同点和区别 。
① 从生产力方面考察
A 共同点:都是等量资本投在等量土地上而具有不同生产率的结果 。 这
种级差生产力是级差地租的物质基础 。
B 区别,超额利润形成的方法不同, 投资的方法不同, 投入同量的劳动
在不同丰度的土地或不同位置的土地而具有的不同生产力是级差地租 I的
物质基础。级差地租 I以土地的自然丰度为前提并与粗放经营相联系。在
同一土地连续投资而具有不同生产力是级差地租 Ⅱ 的物质基础。级差地
租 Ⅱ 以提高土地的经济丰度为前提,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一定表现。
②从生产关系考察
A 共同点:级差地租 Ⅰ 和 Ⅱ 的实质都是超过平均利润的超额利润。产生
的条件都是土地经营的资本主义垄断,而土地所有权又成为使超过平
均利润转化为地租的原因。由于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是由劣等地条
件生产的产品的个别价值调节,所以农产品市场价值总和总是大于实
际价值。因此作为级差地租实体的超额利润是虚伪的社会价值。
B 区别,级差地租 Ⅰ 实体的超额利润转为地租较容易,往往一开始就对
土地的丰度和位置来规定级差地租 Ⅰ,订立契约。而级差地租 Ⅱ 实体
要有一个过程。因为一开始以级差地租 Ⅰ 订契约,在租约期内,级差
地租 Ⅱ 的实体超额利润不会转化为地租,所以,农业资本家力争订长
期租约,而土地所有者则力争缩短契约。一旦期满,则重新订约,超
额利润便转化为地租。进行连续投资,来提高土地的经济丰度
返回第四节
三, 绝对地租
在土地所有者存在的条件下, 在任何土地包括最坏土地上进行投资, 都必须
提供地租, 这种地租叫做 绝对地租 。
由于农业劳动生产力长期落后于其它产业部门, 从而农业资本的有机构成长
期低于其它产业部门, 使得农产品的价值大于其它产业部门产品的价值, 也即农
产品价值高于社会生产价格, 农产品价值中的剩余价值也大于平均利润, 剩余价
值大于平均利润的超额部分便是绝对地租的实体 。
由于土地所有权的障碍, 阻碍了资本自由向农业部门转移, 因此剩余价值大
于平均利润的超额利润不能参加利润的平均化过程, 由此转化为绝对地租 。
随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农业资本有机构成提高, 接近甚至超过社会资本的
平均构成 。 这时, 原有意义上的绝对地租就会消失 。 但是由于土地所有权的存在,
投资于土地仍要求提供绝对地租, 这时的绝对地租便是来自于垄断价格, 从而绝
对地租具有垄断地租的性质 。
下面我们就绝对地租和绝对地租作一小结:
① 级差地租是由于土地生产力不同, 即具有级差生产力使等量资本投在等
量土地上的产量不同, 所获得超额利润转化为级差地租 。
绝对地租则是由于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构成 。 农产品价值超过
生产价格的余额, 由于土地所有权的障碍, 超额利润不能参加利润的平均
化过程而转化为绝对地租 。 绝对地租是非支付不可, 不支付便意味着土地
所有权的取消 。
② 从生产力角度看, 作为级差地租实体的超额利润是由于地理位置, 自
然丰度和经济丰度不同所产生的级差生产力的结果 。 所谓级差生产力就
是投在相对最坏土地上的资本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调节市场价值, 投
在较好土地上资本具有更高的生产力, 因而产生了超额利润 。 可见, 作
为级差地租实体的超额利润是农业内部不同土地不同生产力所形成的 。
作为绝对地租实体的超额利润是由于农业劳动生产力低于其他其它产业
部门的劳动生产力, 从而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构成, 农产品的价值与
生产价格的差额所形成的 。 而土地所有权的垄断又阻碍其参加利润的平均
化过程 。 可见, 绝对地租实体的超额利润是由于农业与其它部门比具有不
同生产力所形成的 。 而随劳动生产力提高, 原来意义的绝对地租便消失,
垄断地租以绝对地租的面貌出现 。
③ 从生产关系角度看, 作为级差地租实体的超额利润是由于土地经营的
资本主义垄断, 最劣等地产品的个别价格调节社会生产价格, 市场价格,
从而经营较优土地的资本便获得一个超额利润 。 由于土地所有权存在这个
原因, 由此转化为级差地租 。
作为绝对地租实体的超额利润的产生是完全由于土地所有权的垄断 。 土地
所有权本身成为绝对地租产生的条件 。 并且, 在级差地租, 绝对地租场合
都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这样一种关系 。
基本阶级关系
地租—土地所有权
平均利润—资本所有权
工资—劳动力所有权

??
??
?
P
V
即使土地所有者和资本是合二而一的, 那么他获得的剩余价值分别是由
平均利润+地租构成 。
返回第四节
四、土地价格
土地不是劳动产品,没有价值,但它却有价格。由于地租是作为一种定期
收入,因此土地就作为一个虚拟价值。土地价格不过是地租的资本化,进一
步讲,是租金的资本化。
租金 = 地租 + 固定资本利息、折旧等等
所谓资本化的地租即指出卖土地所得款,款的利息与地租相等。因此
地价 = 地租 /利息率
由于地租的增加大于利息率的降低,因此地价是升高的,其速度超过地租
增加的速度。
返回第四节
第六章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第一节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
第二节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经济的调节
返回主目录
第一节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
一,形成原因
二,形成过程
三,实质
返回次目录
一、形成原因
① 第三次产业革命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生, 使得新工具, 新工艺, 新材料, 新能源纷纷问世,
进而出现了一系列新兴产业部门 。 生产的技术水平, 管理水平, 劳动生产力大
幅度提高 。 各部门, 各地区在经济上的相互联系和以来进一步扩展, 形成整个
社会生产的专业化, 社会化, 国际化趋势 。 而原有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无法适
应和容纳生产力的发展 。 为了缓解生产力发展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矛盾, 就
要求垄断资本与国家政权相结合, 以, 国家, 作为, 社会, 的代表, 干预资本
的运动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从而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内部发生局部的质
变 。
即资本主义发展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这一资本主义发展的特殊阶段 。
②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 要求加强基础产业, 交通运输和环境保护, 以及
开发落后地区 。 因而需要大量的基础投资, 建设公共工程 。 这类工程耗资多,
周转期长, 风险大, 私人垄断资本既没有这么大的财力, 也不愿放弃追求垄断
高额利润的目的而去冒风险, 所以只能由国家承担, 所以只能由国家承担, 以
保证社会再生产的正常运行 。
③ 科学技术研究的社会化, 例如大规模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科学研究, 试验,
试制, 往往既要投入巨额资本, 又要全社会的各种机构的协调 。 这同样是私人
垄断资本所不可能也不愿意承担的, 只能落到国家肩上 。
④ 战后生产力的发展,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资本有机构成,特别是资本
技术构成,大大提高,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减少,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生
产力要素的变化,又要求劳动力有较高的文化技术水平,从而使一部分劳动力
处于“结构性失业”,使失业人口经常维持在一个相当高的水平上。因此,尽
管战后工人的生活水平有所改善,但是,与工人创造的财富的增长相比,这种
改善还是相当缓慢的,流动资本的财富积累倒是规模空前。市场相对不足与生
产扩张的矛盾更为尖锐。如不由国家调节,经济危机就只会愈益深重。与此同
时,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也对雇佣劳动者文化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
而也要求用高度社会化的方式来加强对劳动者的培训和教育,这无疑也要求国
家发挥更多的作用。
⑤在资本主义的长期发展过程中,“效率”总是被作为评价经济行为的标
准,也是资源配置和产品分配的标准。但是,随着生产力水平提高和物质财富
的增长,资本主义社会的各个阶级、集团之间的利害关系经常发生冲突,似乎
是“效率”引出了“不平等”,引出了阶级冲突。于是,资产阶级寄希望于
“国家”,由国家协调国民经济发展与私人垄断生产目的的矛盾,协调私人垄
断资本之间、资本之间,劳资之间的矛盾,以寻找效率与“公平”的最佳结合
点,来稳定资本主义的秩序。
返回第一节
二, 形成过程
国家与垄断资本的结合
在 19世纪末 20世纪初, 随着金融资本的垄断统治在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
确立, 就已经出现了私人垄断资本与国家政权相互结合的因素 。 特别是第一次
世界大战期间, 卷入战争的资本主义国家, 为战争形势所迫, 要求国家加强对
经济的干预 。 许多国家实行了生产和分配的国家调节, 有些国家还采取了普遍
义务劳动制 。 这种国家垄断带有较多临时应付战争的色彩 。 随着战争的结束,
这类军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也就削弱了, 依然恢复国家不干预经济的自由放任
论 。 但是, 资本主义制度各种矛盾依然故我, 作为这些矛盾的集中表现就是经
济危机 。 1929年 ~1933年, 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经济危机,
使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的破坏 。 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迫使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的政府放弃了自由放任政策, 加强了对经济活动的干预 。 以德, 意, 日为代表
的法西斯国家, 走上国民经济军事化的道路, 实行的是军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
而美国推行的是, 罗斯福新政, 。 美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又从理论上批评了流行
的自由放任论, 阐述了国家干预论, 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特别是为美国罗斯
福推广的非军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提供了理论依据 。 然而,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
爆发, 又使军事国家垄断推向高潮, 各参战国纷纷采取严厉的统制经济 。 战争
的结束, 特别是战争以德, 意, 日法西斯国家的失败这个结局, 使战后的军事
国家垄断暂趋低落 。
但是,战前美国的罗斯福推行的“新政”以及相应的凯恩斯的理论,不仅
没有低落反而得到广泛流行,资本主义各国纷纷放弃自由放任论,认为自由放
任论不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只会使之陷入危机萧条的泥潭,只有采取国家
干预才能使之解脱。因此,战后,从 50年代开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作为社
会资本再生产过程的经常性需要,得到了广泛的持续的发展。
这种发展不仅体现在量上,而且在质上也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生了
新的变化
返回第一节
三、实质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是垄断资本与国家政权相结合,以国家出面对
经济进行干预和调节,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特殊历史阶段,是资本主义
生产关系为适应生产力发展而发生的一次局部质变 。
返回第一节
第二节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对经济的调节
一,调节的实质和内容
二,国家垄断资本调节方式
三,国家垄断资本调节手段
返回次目录
一、调节的实质和内容
㈠ 实质: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 意味着资本生产也发生了部分变质 。 国家垄断
资本调节的实质是为了保证获得垄断高额利润 。
① 在国家垄断资本的条件下, 资本的运动, 其组织形式和占有形式都离不
开国家 。 垄断资本已不能单独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完成其运动, 需要国家的参与,
要依靠国家的力量去获得垄断高额利润
② 为了维护整个资本主义制度的生存和发展, 国家也需要掌握巨额资金,
需要把一部分利润集中到国家手中 。
因此, 获得垄断高额利润, 是国家和垄断资本的共同需要 。 国家垄断资本
对经济的调节, 是为整个资产阶级的利益, 首先是为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服务 。
㈡ 内容
① 宏观调节资本主义的发展, 需要有一个稳定良好的投资环境和竞争环境 。
为了使资本的运动能够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 国家垄断资本就必须对国民经济
进行宏观调节, 使公平和效率得到统一 。 宏观调节的内容包括社会经济活动的
各个有关总量:如经济增长, 经济发展战略, 国民收入和就业量, 总供给和总
需求, 货币供应量, 一般物价水平, 通货膨胀, 经济周期波动, 进出口贸易和
国际收支等等 。
② 微观调节
微观调节是对微观经济的调节。微观经济包括消费者个人、家庭单个资
本及单个商品市场的经济行为及其相关的经济变量,如产品的成本、价格、
利润及产品供给和需求以及工资、利润、利息、地租的量的决定。而这些问
题最后又涉及到既定的生产资源的总量如何分配从而社会劳动总量如何按比
例分配到个部门中去,亦即资源配制问题。微观调节首要是社会生产各个部
门之间的比例平衡,从而表现对各国产业结构或部门结构的调节与调整过程。
③ 国家所有制是国家垄断资本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而国家所有制的
企业本身又是作为资本主义经济中的一个实体单位,这种企业的活动直接受
到国家的指挥,所以微观调节的内容还包括了资本主义国家对国家所有制企
业的指令性调节。
④ 由于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并不能直接干预众多的私人资本包括垄
断资本和中小资本的经营活动。国家往往更多的是通过经济的、司法的途径
对私人资本的活动进行间接的调节,使私人资本的活动能符合资本主义国家
的社会利益。所以,微观调节的内容又包括国家对私人企业进行间接的、指
导性的调节。
返回第三节
二, 国家垄断资本调节方式
国家垄断资本调节经济的方式, 同时也就是国家政权与垄断资本结合的
方式 。 从经济运动的过程来看, 这种结合方式大体有两种:
㈠ 企业内部调节
国家与垄断资本在企业内部进行结合, 即在生产过程进行结合 。 当企业
是作为国营企业的时候, 这时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都直接掌握在国家手中,
国家可以调节它的活动全过程 。 当企业是作为公私合营企业的时候, 由于国
家掌握了企业一定的所有权, 企业活动的全过程已多少不一地受到了国家的
直接调节 。
㈡ 企业外部调节
国家与垄断资本在企业外部结合, 也即在流通过程进行结合 。 国家作为
借贷资本的供给者, 商品和劳务的购买者, 通过提供贷款, 增加或减少政府
对商品和劳务的采购, 定货, 以保证资金和扩大有保障的市场的方法来刺激
生产, 并且把国民收入中很大的一部分作为有利于垄断资本的重新分配 。 国
家与垄断资本的外部结合, 虽然没有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但是企
业的活动已受到国家的间接调节了 。
㈢ 国家的经济职能
在国家和垄断资本结合, 调节经济过程中, 国家的经济职能是双重的 。
① 当国家与企业进行外部结合时,它主要是作为上层建筑来进行调节,
它的调节主要体现在宏观调节上。
②当国家与企业进行内部结合时,它又是经济主体,它的调节主要体现
在微观调节上。
返回第三节
三、国家垄断资本调节手段
国家作为上层建筑来发挥调节经济的指南,其范围较国家作为经济主体时
广泛的多,手段也丰富的多。
㈠ 财政政策调节
财政调节通常体现财政政策。财政政策包括国家支出和收入两方面。由于财
政支出和收入是使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平衡的变量之一,所以财政收支的变动
通过乘数原理能够影响国民收入总量和社会再生产总水平的变动,这里大致有
三种情况:
① 赤字财政政策
也就是增加开支,但不同时增加税收的政策。增加开支,意味着增加投资
和消费,提高总需求水平,带动总供给的扩大,即带动就业和生产总水平的扩
大。反之,如社会处于充分就业状态,政府可以减少开支,而税收不变,总需
求就减少,造成总生产水平下降。
②减税财政政策
政府支出不变, 税收减少 。 政府税收的减少意味着民间可支配收入的增加,
从而使投资和消费增加, 同样起到扩张总需求, 带动总供给扩大的作用 。 如果
社会处于非充分就业状态, 就可取此政策 。
③ 平衡财政政策
实行财政平衡是否意味总需求的扩大,要看税收留在民间时的支出状况。
如果全部用于国内支出,增加开支和税收实际只意味着民间支出转向政府支出,
并不影响国民收入的总量。只有留在民间那部分不征的税收不全部用于国内支
出时,那么政府增税同时增加支出会大于不增税而民间可能增加的支出,这就
意味着总需求的扩张。
④支出
就支出而言,主要通过国家预算,包括国家采购订货;公共工程投资;各
项补贴政策;福利开支;科研拨款等。
⑤税收
就税收而言,主要通过税种、税率、税起点、增(减、免)税、发行公债等。
㈡货币政策
① 黄金非货币化
本世纪七十年代,美元和黄金脱钩,最终结束了货币供应量和黄金的联系。
金本位的取消意义是深远而重大的。。它赋予了资本主义国家货币当局调节经
济的莫大权利,使得资本主义经济中的货币供应量可以迅速成倍的扩大。
②传导机制
国家利用货币政策调节经济活动的传导机制按照一种解释是这样的。控制
货币供应量 → 影响利率 → 影响投资 → 通过乘数原理的作用影响国民收入的总
量。
按照另一种解释是控制货币供应量 → 直接影响投资 → 通过乘数原理影响国民
收入的总量。
③中央银行制度
国家货币政策对经济的调节是通过中央银行来贯彻的。中央银行是整个金
融体系的领导者,作为政府的银行,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最后结算的银
行,较普遍的采用三种方法来进行调节
Ⅰ 改变法定存款准备金比例
中央银行规定商业银行按所吸收的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额的一定比例作为准
备金存于中央银行。中央银行如降低准备金的比例,就可以扩大银行贷款能力
起到扩张的作用。反之,中央银行提高准备金比例,则可起到收缩的作用。
Ⅱ 调整再贴现率
一般当商业银行资金不足时,往往把对其他企业贴现的票据向中央银行再贴现,
以获得资金。中央银行有权提高或降低再贴现率,来影响商业银行的再贴现和
借款,从而其信贷数量。这种影响的发生或是改变信贷成本,牵动整个利率体
系的变化,影响银行和工商企业的借款意图;或是以中央银行的再贴现率作为
一种警告,产生心理效果,使银行和工商企业在经营方针上有所转变。
Ⅲ 公开市场活动
中央银行买卖政府债券或银行承兑的各种票据,以影响货币供应量。当中
央银行买进各种证券时,所付资金流入金融体系,市场银根放松。反之中央银
行出卖证券时,流入金融体系的资金减少,市场银根紧缩。
其它方法,除上述所谓中央银行的“三大法宝”之外,中央银行还对银行的某
种存款或放款在数量上或其它方面加以限制,即所谓选择性管理。这种限制有的
长期使用,有的在特定情况下使用。选择性管理主要包括:
Ⅰ 有价证券市场的信用管理,规定购买有价证券者所付保证金的垫头(比
例)
Ⅱ 房地产信用管理,控制房地产抵押贷款的第一次付款比率及这种贷款的最
长期限。
Ⅲ 消费信用管理。规定各种耐用消费品贷款第一次付款比率及这种贷款的最
长期限。
Ⅳ 规定存款利率的最高限。
此外,各资本主义国家的中央银行还利用其特殊地位和权力,以协商、说服、
君子协定、“窗口指导”等方式,向金融界提供情况和发出警报,要求银行按中
央银行的政策意图进行经营,从而使金融市场上的活动纳入中央银行的管理轨道。
这种“道义说服政策”可用于选择性管理,也可用之于“三大法宝”的管理。
㈢计划调节
① 计划调节的目的
计划调节是资产阶级国家直接地和间接地干预经济生活的种种手段的综合 。
虽然二次大战前, 资本主义国家的计划调节已初见端倪, 但这个时期主要是反危
机性质的短期计划和预测 。 二次大战以后, 生产社会化的发展促使资本主义国家
也注意到当时社会主义国家计划经济的某些成就, 开始实行, 计划化,, 尝试开

长期的社会经济综合计划,用以追求长期、稳定的国民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和国
民经济结构的合理变化。
②计划调节系统
完整的计划调节包括四个方面。
Ⅰ 经济预测:内容包括生产发展、科技和教育发展、劳务、投资、增长
速度、结构变动等各个方面。
Ⅱ 长期计划:即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选择确定。
Ⅲ 中期计划:即协调长期计划中的各项具体目标,确定较为具体的数量
指标。
Ⅳ 选择实现计划目标的政策和手段:资产阶级的政府,在财政、金融、
贸易、资源和劳动力等方面安排上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诱导私人资本的投资和
生产经营方向适应计划的要求。
㈣ 收入调节
收入调节也就是政府采取种种政策和措施调节工资、利润以及其它收入之
间的关系。
对收入的调节, 既有解决所谓, 公平, 问题的意义, 也有解决积累与消费
的比例问题 。 特别是在二次大战以后, 一方面是通货膨胀, 另一方面工会的力
量大大壮大 。 收入调节的直接目的, 也在于借助对工资和物价的管理, 制止通
货膨胀 。 收入调节的常见形式, 一种是政府采取硬性冻结的办法, 限制收入增
长, 用法律的形式规定在一定期间内冻结工资, 利润和其它收入的增长, 一般
物价
水平不得提高。另一种是采取自愿协议的办法,由政府、资本家和工会共
同协商,确定工资、利润和一般物价水平的提高幅度及比率。
㈤ 综合评述
从财政政策的调节来看,更加强调国家干预的力量,其侧重点在于维持
较高的生产增长率,从而保持较低的失业率,往往采取增加政府支出以至
实行赤字财政政策的办法。从货币政策的调节来看,对资本主义经济运行
的短期分析,与财政政策调节无太大变化,而货币政策的调节似乎更着眼
于长期的均衡,认为资本主义经济短期的经济波动是存在,但从长期看,
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市场机制是会使资本主义社会趋于“充分就业”的均衡。
所以,从长期看,货币政策的调节又着眼于让垄断资本能够更加自由的支
配垄断资本能够更加自由的支配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活动。但无论怎么说,
不管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调节,都承认国家干预,所强调的是资本主义
国家的政府应在不同的经济条件下,采取何种措施来对付所面临的问题。
财政和货币政策的调节,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垄断资本主义的矛盾,但又
不可能消灭危机和失业,在缓解危机和失业的同时,又发展了新的矛盾,
如通货膨胀、滞膨,这就说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财政、货币政策调节被
战后资本主义的发展证明是根本不可能解决资本主义固有基本矛盾的。
从收入调节来看, 它的目标有两方面 。 一方面是在通货膨胀情况下, 物
价上涨, 工会就要求工资增长, 而资本家为保证利润, 就会进一步推动物
价上涨,这时国家收入政策调节的目标就是要通过对物价和工资的管理来
抑制物价和工资的螺旋式上升,克服通货膨胀。另一方面是通过对物价和
工资的管理,调节工资和利润的相对比例,达到调节各种社会收入的目标。
可见收入政策的调节有两个方面。一是力求“公平”,二是力求“效率”。
但是由于在资本主义条件,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关系从根本上讲是对立的。
资本不能牺牲利润而雇佣劳动者本身利益仅仅是补偿,这两者利益从本质
讲是始终冲突的,因此收入政策的调节的有效性是十分有限的。
从计划调节来看,由于资本主义经济计划是以私营企业的充分自主为
基础的。计划对私人公司并无多大约束力,而私营公司的决策最终依据不
是国家计划而是利润率。国家计划目标的实现只能借助于国营企业的生产、
国家投资、国家消费等直接的调节或财政、货币、收入政策的间接调节。
这些直接、间接的调节对私营企业引导得当,则计划目标能得以实现,反
之则不易或不能实现。
返回第三节
小 结
直接生产过程, 流通过程, 总过程 ( 分配过程 )
M → P → → 地租+利息+企业利润
劳动力所有权 → 工资 土地所有权 → 地租
资本所有权 → 利息 资本使用权 → 企业利润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借贷资本、银行资本非职能资本
商业资本
流通资本
流通资本
流通资本
流通资本
固定资本
产业资本
职能资本
资本

G
W
V
C
P
P
返回主目录
第七章 经济全球化
第一节 经济全球化
第二节 区域经济一
体化
第三节 跨国公司
第四节 关于 WTO
第五节 关于新经济
返回主目录
第一节 经济全球化
一 经济全球化已成为
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
二 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内容和
表现
三 经济全球化取得进展的主
要原因
四 经济全球化的后果和秩

返回次目录
一 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历
史潮流
经济全球化既是各国经济生活国际化的结果,也是各
国经济体制市场化的结果。在全球性的市场经济纽带
连接下,人类社会正日益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经济整
体。
就总体和长远而言,经济全球化为整个世界经济的
增长和发展提供了更为有利的客观条件,为各种经济
类型的 国家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经济活动空间。但它对
不同国家所造成影响的巨大差别也是显而易见的。
返回第一节
二 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内容和表

1贸易自由化
2 投资自由化
3金融国际化
4生产一体化
5全球经济合作走向新阶段
返回第一节
三 经济全球化取得进展的原因
1 市场经济制度被普遍认可和接受,是制度性
基础。
2 现代科技革命为之准备了客观物质基础
3 作为现代经济核心环节的金融国际化,为之
奠定了金融基础
4 跨国公司的全球化经营,是经济全球化的
主要推动力
5 从理论发展和政策取向上看,自由化经济思
想及其政策选择是全球化的认识基础和政策
条件 返回第一节
四 经济全球化的后果和秩序
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并未彻底改变发达国家主导的世界经济体
系和国际分工,因而对各种类型的国家造成了不平等的后果。发达
国家利用在国际贸易、生产、金融、投资及高新技术领域的巨大优
势和垄断地位,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而发展中国家一方
面能够享受经济全球化给他们带来的发展机遇和比较利益,但另一
方面也不可避免地会遭受巨大的冲击和威胁。这种不平等的后果实
际上反映了经济全球化现存结构的不平等。其一是决策权的不平等,
发达国家是全球化规则的制定者,而发展中国家只是规则的接受者
其二是地位的不平等,在现存的国际经济秩序中,发达国家占完全
主导地位,而发展中国家仅居从属的地位。 因此,经济全球化为发
展中国家提供了机遇,也提出了挑战。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
国家必须抓住机遇,积极应对,兴利除弊,放能成为经济全球化的
受益者,最大限度的减少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冲击。
返回第一节
第二节 区域经济一体化
一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
客观发展基础
二 区域经济一体化组
织的特点
三 当今主要的区域经
济一体化组织
四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
发展趋势
返回次目录
一 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客观基础
1 国际分工加深,相互依赖加强
在新技术革命条件下,生产国际化得到了很大发展。当
生产社会化越出国界,必然会提出消除市场障碍和实现
一体化的要求。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愈高,国际分
工愈细,这种要求也愈迫切。
2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建立和发展
奠定了基础。
只有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国家的职能大大扩大和
加强。它不仅广泛而有力地干预国内经济,而且也广泛
而有力地干预国际经济。通过政府间的协定,建立起经
济一体化组织。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国家对经济的干
预和控制,同样是建立一体化组织的基础。
3 区域经济组织的建立和发展,是为了适应世界
市场激烈竞争的需要
50年代欧共体的建立,其重要动机之一就是为
了增强与美国的实力。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
很大程度上是针对欧洲统一大市场及日本建立环
太平洋经济区的努力所作出的对策。
返回第二节
二 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特点
1 表现的主要是国家间的关系。集团成员之间通过国
家或政府见签订的条约或协定而建立的一种经济组织,
是一种有形的经济合作关系。
2 国家之间通过相约或协议提供的优势必须涉及商品、
资本、劳务、知识产权等方面,或至少全面地涉及其中
一个方面。
3 带有排它性,这是国家之间是否存在集团关系的根
本标志。集团所提供的优惠,只面向成员国,非成员国
不能享受。
4 一般带有区域地理的特点。 返回第二节
三 当今主要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
1 欧洲联盟 [EU]
欧盟是目前世界上一体
化层次最高的区域性经济
组织。是由欧共体 {EC}演
化而来 19885年 10月,欧共
体提出建立欧洲内部统一
大市场的计划。 1993年 1月
1日欧洲统一市场正式启动,
实施商品、劳务、人员、
资本四大流通。 1994年欧
盟与欧洲自由贸易联盟联
合,建立了包括 17个国家
的欧洲 经济区。 1995年扩大到 15个国家,预计 10年后将扩大到
28个国家。 1999年欧元正式启动导致一个拥有 2.9亿人口的欧元
区的诞生。其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的五分之一,贸易额占世界
贸易总额的百分之十八点六,黄金外汇储备占世界的五分之一
,欧元区的经济实力与美国相当。欧洲国家准备进一步构筑以
欧盟为核心、欧洲经济区为中间层、东欧为外层的“三个同心
圆”
的泛欧自由贸易区。
2 北美自由贸易区 [NAFTA]
北美自由贸易区是由美国、加拿大、墨西哥三国组成的统一
市场。 1992年美、加、墨三国首脑签署了北美自由贸易协定,
1994年正式生效。规定三国将在 15年内逐步取消货物和服务的
进出口关税及投资障碍,实现商品、劳务、资本的自由流通和
更高级的知识产权保护,建成一个横跨整个北美大陆,拥有 3.6
亿人口的统一市场。三国经济实力悬殊,这个模式开创了发达
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处同一经济集团的先例。北美自由贸易区
的建立是美国实施全球经济战略的第一步,美国的目标之一是
在北美自由贸易区、安第斯共同市场、南方共同体、中美洲共
同体和加勒比共同体的基础上,建立美洲自由贸易区。南北型
区域一体化是一体化发展中的一种类型,它的发展 困难较大,
但仍然是一种发展的趋势。
3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APEC]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立于 1989年,是迄今为止世界
上最大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 1993年 11月,召开了
第一届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这议组织成
员国地域跨度大,社会制度、文化背景和经济发展水
平各不相同。因此,实行灵活、开放的原则和机制,
形成独具特色的“亚太经合组织方式”即自愿与协调

结合的方式,显然不同于欧盟那样排它性和体制完备
的经济组织。在 21个成员国中除美国、日本、加拿大
、澳大利亚、新西兰 5国外,都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亚太经合组织奉行“开放的地区主义”,坚持非歧视

它把贸易投资自由化和经济技术合作确定为两个支柱
,分别确认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两张不同的
贸易投资自由化的时间表,而且,成员国可以结合
自己的情况,选择进度和方式。亚太经合组织独特
的开放方式使它可能对世界贸易新秩序发挥作用,
并推动全球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发展。
返回
第二节
四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1 区域经济一体化日趋加强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经济地位正在上升的国家都有这样
一个内在需求:通过区域经济组织巩固地位或加快发展。
2 区域经济一体化不断发展、扩大
不论是内涵和外延,都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
3 区域经济一体化呈开放型发展态势
不论区域经济组织内部地成员国对成员国,还是一区
域经济组织对另一区域经济组织都向着开放型方向发展。
4 区域经济一体化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经济全球的地组成部分,它体现了
不同层次的全球一体化趋势,也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增长。
返回第二节
第三节 跨国公司
一 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
化的主要推动者
二 跨国公司是当代国际
分工的重要因素
三 跨国公司的投资战略
四 跨国公司与国际贸易
五 跨国公司与国际金融
六 跨国公司是新经济的
载体
返回次目录
一 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动者
跨国公司是世界经济中集生产、投资、贸易、金融
、技术开发和转让于一体的经营实体。跨国公司控制
了世界生产的百分之四十,世界对外直接投资的百分
之九十,国际贸易的百分之五十 ~六十,国际技术贸
易的百分之六十 ~七十。跨国公司已使全球经济变得
越来越像一个内部相互联系和依赖的有机体。
返回第三节
二 跨国公司是当代国际分工的重要因素
跨国公司的生产是建立在国际分工基础上的跨国公
司根据全球的资源配置来决定生产布局。通过对外直
接投资,将子公司所在国纳入国际分工体系,在此基
础上进行生产和内部贸易。跨国公司促使国际分工发
生新的变化,在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分工之上,出现
了以现代工艺、技术为基础的分工,水平型分工成为
分工的主要形式。分工的机制由市场自发力量和外部
力量的强制转向主要跨国公司内部和区域性经济组织
成员国的分工为主导。各国成为世界生产的一部分。
返回第三节
三 跨国公司的投资战略
跨国公司的投资方式呈多样性。由最早建立
海外子公司发展到建立合资、合伙企业,合同
协议、交钥匙工程等。又进一步演变到建立战
略联盟和虚公司。 90年代以来,又突出表现为
跨国大购并。涉及的领域包括制造业、高科技
产业、银行业、证券业和外汇业及其他服务业
。跨国公司之间的强强联手适应了经济全球化
的竞争的需要,在大多数场合,兼并成为提高
劳动生产率的契机。
返回第三节
四 跨国公司与国际贸易
由于跨国公司的经营是在其全球网络内进行的,
它往往借助直接投资来越过贸易壁垒,它可以在一
国进行试制,在另一国进行生产,在第三国进行组
装,所以其内部关联交易就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内
容。并且在母公司和子公司及子公司之间产生了出
口带动效应和进口替代效应,从而促进了全球贸易
额的增长。
返回第三节
五 跨国公司与国际金融
跨国公司的海外直接投资促进了金融业的跨国经营
金融业跨国公司 ---跨国银行成为国际金融业的核心,
并且在跨国兼并中显示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由它进行
的国际融资 对世界经济的增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
由于跨国公司本身的跨国生产和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
,其手中掌握了巨大的国际流动资金,从而对国际金
融、国际收支平衡足以兴风作浪。所以跨国公司、跨
国银行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具有两面性,它在促进世界
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隐藏了巨大的风险,70年代以来两
度发生的债务危机和金融危机说明了这以点。
返回第三节
六 跨国公司是新经济的载体
由于跨国公司凭借巨大的经济实力和人才、知识、
技术等优势,在先进技术领域处于优势地位,并成为
技术开发和转让的主力军。跨国公司在激烈的国际竞
争中加快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和技术进步。这主要表现
为跨国公司重视研究和开发的投入,重视培育创新和
产业化的机制,认真保护知识产权,重视人力资源开
发和人才培养,拥有科学的企业管理和先进的营销系
统,在管理窍门、质量控制手法和培训方法上往往有
独到之处。在信息产业、生物工程、光子技术、互联
网、通讯产业等高新技术领域全面介入,同时通过知
识本身的溢出效应把科学技术传播出去,从而成为新
经济的载体。 返回第三节
第四节 关于世界贸易组织
[WTO]
世界贸易组织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一 WTO的产生过程
二 WTO的宗旨、基
本原则、基本职

三 WTO的内容框架
四 中国与 WTO
返回次目录
一 WTO的产生过程
世界贸易组织,英文缩写 wto。前身是“关税贸易

协定”。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当时为恢复和促
进各国经济,成立了三个经济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
织、世界银行、国际贸易组织。 1946年 2月,联合国
经社理事会接受美国建议,成立国际贸易组织筹委会,
1947年 10月通过国际贸易组织宪章 [哈瓦那宪章 ],但
由于 53个签字国未获议会批准而搁浅。同年,启动关
税减让多边谈判,即 [关税及贸易总协定 ]{GATT}。
[关贸总协定 ]总共进行了 8轮多边谈判,其中以第 5
轮狄龙回合、第六轮肯尼迪回合、第七轮东京回合、
第八轮乌拉圭回合较为重要。 1994年 4月乌拉圭回合
最后文件签字,109个国家发表 [马拉喀什宣言 ],宣告
世界贸易组织诞生。 1995年 1月 1日 wto正式取代 GATT,
走上历史舞台。
返回第四节
二 WTO的宗旨 基本原则 基本职能
1 宗旨
在贸易合经济方面,提高生活水平,保证充分就业,提高
实际收入和有效需求,扩大服务、货物和贸易,扩大对世界
资源的充分利用,寻求环境保护,确保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
不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增长中获得与其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份
额。
2 基本原则
无歧视原则 [主要通过最惠国和国民待遇来实现 ],最惠国
待遇原则,国民待遇原则,互惠原则,关税减让原则,取消
数量限制原则,透明度原则
3 基本职能
管理和执行共同构成世贸组织的多边及诸边贸易协定,作
为多边贸易的讲坛,寻求解决贸易争端,监督各成员国贸易
政策,和有关国际机构进行合作以保证全球经济决策单一性。
返回第四节
三 WTO的内容框架
WTO协定
附件 1,a.货物贸易多边协议 [GATT1994,农产品协
议,卫生及动植物物检疫措施协议,纺织品服装协议
,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议
反倾销协议,GATT1994第七条协议,装船前检验协
议,原产地规则协议,进口许可证协议,补贴与反补
贴协议,保障条款协议 ]。 B.服务贸易总协定。 C.与贸
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
附件 2:争端解决规则和程序的协议
附件 3:贸易政策评审制度
附件 4:诸边协议,1民用航空 器协议,2政府采购协
议,3国际奶制品协议,4国际牛肉协议。
返回第四节
四 中国与 WTO
中国是关贸总协定的创始国
之一。中国不仅参加了关贸总
协定的多边谈判,还作为创始
国签字。 1949年后我国长期脱
离了关贸总协定。 1986年 7月,
我国正式提出恢复关贸总协定
创始国地位的要求,至 80年代
末,已基本达成协议。 1989年
6月至 1992年 2月为谈判的停滞
期,1992年 2月至 1995年 11月,
中国的复关谈判重新启动并进
入权利与义务敲定的攻尖阶段。
由于主要发达国家对我要价不
断提高,谈判一度陷入困境 。
从 1995年 11月起,中国的复关谈判转为入世谈判。 1993年江
泽民主席在西雅图 与美国总统克林顿首次会晤,此后我国政府
多次阐明了我入世的三条原则; 1 世界贸易组织是一国际性组
织,如果没有中国的参加是不完整的。 2 中国必须以发展中国
家的身份参加。 3 中国的参加是以权利和义务的平衡为原则的。
1999年 4月,朱熔基总理访美,中美入世谈判取得重大进展,
至 1999年 11月,中美签署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双边协定。此
后,中国先后与欧盟、日本等签署双边协定,开始进入最后冲
刺阶段,中国加入 WTO已成最终定局。
中国加入 WTO总的来说有利有弊。但利大于弊。中国加入
WTO的利主要体现在,1 有利于扩大我国的出口。入世后,世
贸组织 100多个成员国都将给予我国最惠国待遇,出口有望大
幅度增加。 2 有利于我国在平等的条件下参与国际竞争,有利
于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给予外商国民待遇以后,有利于改
善我国的投资环境。 3 中国作为 WTO正式成员可直接参与游戏
规则的制定,有利于我国的民族利益。 4 主要贸易大国将取消
我国一些主要出口商品如纺织品的限制。 5 有利于我国人民生
活水平的提高。
加入 WTO以后,也将给我国带来压力和挑战,特别是会给国
内一些企业尤其是一些国有企业带来更大的竞争压力。但是,
这些压力最终将促使企业加快技术进步,改进管理,提升产品
的质量和档次,从而在全球化的环境下,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
进入良性循环状态。加入 WTO也是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必然选
择。
返回第四节
第五节 关于新经济
一 新经济发展
的大致过程
二 新规则
三 提示
返回次目录
一 新经济发展的大致过程
新经济首先发生于美国,是以信息产业、生物工程等为代表
的高新技术迅猛发展,改变传统经济的一场新的产业革命。新
经济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过程。
1 80年代被称之为 pc时代。以美国硅谷的发展最为典型。主要
表现为 pc机极其软硬件的开发、生产、销售。
2 90年代被称之为互联网时代。期间信息高速网建设发展迅速
,除了 pc机、软硬件的开发、生产、销售继续增长外,迅速发
展了一系列网络公司,ISP公司,指因特网服务商,专为用户提
供上网服务。 ICP公司,指信息服务公司、搜索引擎、入门网站
和电子商务以及有线网络、无线网络。其中电子商务的发展具
有革命意义,目前已发展有 B2B,B2C,C2C,C2B等类型大约 70多
种模式。
3 电子商务出现以后,使传统经济中购销环节发生了革命性
变革,最终使大批传统工商企业介入电子商务,演变为新型的
信息化企业,于是社会开始进入大 I T时代。
返回第五节
二 新规则
所谓新经济,是指区别于不断受经济周期困扰的传统经济。
全球化、知识经济、网络经济是新经济的本质内涵。
1 无周期发展。新经济改变了传统经济的周期性。在传统经
济中,通货膨胀和失业率、收入水平和充分就业、经济周期波
动的矛盾始终存在。但在新经济条件下,至少在最近 10年发展
中,上述这些矛盾被掩盖。经济发展呈低通涨、高增长、高收
入、充分就业、无明显周期的持续增长。这主要是人们通过在
线分析,获得信息、处理信息、和传送信息的技术和能力大大
提高,使经济周期最大限度的被“熨平”,得益于信息革命和

络经济,人们比任何时候更为熟练地了解和驾御经济。
2 创新是新经济的原动力
新经济是“人”的经济。人力资本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和

统经济不同,在新经济中,知识技术及产权的作用超过传统经
济中资本、劳务等要素。劳动生产率水平的提高以资本集约化
为标志逐步被以知本集约化为标志所取代。并且,制度的创新
要重于技术。技术和制度的创新就好象新经济飞翔的两个翅膀
同时也成为企业发展的生存之道。
3 虚拟化
当电子商务出现之后,资本运行中虚拟化现象更为显著。资
本的运作分解为实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其中信息流和资金
流以比特形式存在,呈虚拟化,实物流以原子形式存在,呈实
体化。进一步通过资本市场,社会更为明显的分工为虚拟经济
和实体经济两部分。虚拟经济的存在以实体经济的存在为基础
反映和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但又会单独的通过资本市场来表
现自己。
4 速度递增
在传统经济中,对企业的评价常以报酬的递增或递减为标准
边际报酬递减似乎成为一条铁的定律。然而观察新经济的发展
过程,企业的发展的速度比报酬似乎更为重要。换言之,企业
的成长性一定程度上比企业的利润更显得重要,也更能使企业
在资源配置上取得有利的地位。
5 个性化和非标准化
在传统经济中,标准化和大批量生产是一重要的特征,因为
这样企业就能在努力获得市场最大份额的情况下降低成本。然
而电子商务的出现使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一方面,在达到一
定生活标准之后,个性化消费成为一种必须,它可以通过网络
直接给企业提出定单要求,企业就必然会产生个性化供给。另
一方面,个性化消费促使生产分工进一步细化,企业也必须以
非标准化生产来适应市场。也就是说,没有特色的企业在以后
的 I T时代全面到来时,会很难生存。
6 渗透力
在传统经济中,产业结构的改变、提升过程表现为:新技术
出现,实现技术商品化之后,开始生产新的商品,形成新的产
业部门,从而改变、提升产业结构。在新经济中,作为代表性
的新技术如信息技术、钠米 技术、光子技术、基因技术等不仅
仅是产生一种新的产品、一个新的部门,而且会向传统经济部
门渗透,使传统经济部门也转变为新经济部门。如电子商务使
汽车生产企业信息化,也使之成为网络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
返回第五节
三 提示
新经济的提法最早出现在美国,至今也不过
10年左右的时间。尽管在实际经济生活中我们
已体会到新经济的存在,体会到新经济对传统
经济理论和游戏规则所表现出的很大不同。但
毕竟这种表现还不是十分充分的。即使是在新
经济影响最大的美国,目前也还不能够从较为
系统的角度去叙述新经济。新经济的新理论、
新规则也有待于在今后的发展中去进一步认识
和研究。
返回第五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