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物流的概述
学习目标: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掌握现代物流概念;现代物流活动;了解物流的发展和物流科学的产生;掌握物流的功能。
§1.1现代物流的概念
问题:物流
物流应该说是人类社会再生产的基本条件之一。
〈案例〉商.物流.传统的流程图.
生产者 用户
商品 ↓↓ 物流 ↑↑
流
经营者 → 经营者
A → B
原燃料运入→加工→商品→销售等环节
物流概念的产生与发展(从PD→Logistics)
早在1915年,美国阿奇?萧《在时常流通中的若干问题》一书中提到物流一词。并指出:“物流是与创造需求不同的一个问题”。在20世纪初至60年代,当今“管理学之父”P·F·德鲁克最先提出“物流”(physical distribution)一词,当今由于物流的主体不清晰,他提出物流是“一块经济界的黑暗大陆”“一块未被开垦的处女地”。
20世纪初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美国胡夫村),生产过剩,寻找买方市场。PD最早在美国是“实物与销”的意思。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围绕着战争供应,欧美建立了“后勤”理论。战时物资,后勤的保障、运输、服务。高效后运用到销售、商业等领域。(logistics)
现在人们把PD看作传统物流。Logistics从“后勤”现看作现代物流。因为从20世纪60年代人们认识到德鲁克讲的“黑大陆”不仅存在于销售领域,同样存在于生产和产前的供应领域。必须按更广泛的领域建立新的概念。日本在派团考察归国,公开发表了详细的考察报告。全面推动日本生产经营管理,报告中PD在1964年日本译成“物流”物流革新的思想不仅渗透到了产业界,同时渗透到日本整个社会。1985年后日本及欧美普遍用logistics这个英文词取代PD。
中国1978年11月14日——12月9日国家物资总局组织“中国物资代表团赴日考察团”首次接触并带回“物流”概念。1984年8月12日成立中国物流研究会。8月23——24日举行第一次物流学术会议。1986年2月吴润涛、靳伟、王之泰等翻译出版第一本物流工具书《物流手册》。2001年4月20日成立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8月1日国标《物流术语》正式实施。
物流定义:“日本奇迹”物的流通简称“物流”。
中国国标:“物品从供应地向接受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配送、流通加工。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有机结合。”
1996年台湾:物流是一种物的实体流通活动的行为,在流通过程中,通过管理程序有效地结合运输、仓储、包装、流通加工、资讯等相关物流机能性活动的创造价值,满足顾客及社会性要求。
日本1981年综合研究所《物流手册》定义:“物质资料从供给者向需要者的物理性移动,是创造时间性、场所性价值的经济活动。从物流范畴来看,包括包装、装卸、保管、库存管理、流通加工、运输、配送等诸活动。”
美国物流管理协会:物流是对货物、服务及相关信息从起源地到销售地运行有效率、有效益的流通和储存,以满足顾客要求的过程并对这个过程进行计划、执行和控制。这个过程包括输入、输出、内P和外P的移动以及以环境保护为目的物料回收。
中国:物品 物流
信息流
台湾:物的实体流动 物流 创造价值
对用户服务
资讯流
“第三利润源” 缩短物流时间创造价值,资本周转快
弥补时间创造价值 以丰补歉
延长时间创造价值 错位发展 海南冬莱等
从集中生产场所到分散需求场所创造价值 商品分销
从分散中生产到集中需求场所创造价值 汽车装配
从低价生产地到高值需求地创造价值 中国纺织品较美
具体:控制物流活动中的后集发生源,限制车辆排放噪音等。限制交通量,选择合理运输方式。避开交通高峰等“绿色包装”。
综上:物流:物质实体从供给方向需求者的物理性移动。个人观点:废弃物物流不一定需求方,以社会效益为主。
创造:时间价值:形成集成的,一体的系统。
场所价值
加工价值
物:物资、物品、商品、原燃料、零部件、半成品……
流:泛指物质的一切运动形态 时间运动 宏观运动
空间运动 微观运动
生产领域
社会领域
现代物流从过去的次要,从属地位上升到经营、管理战略高度,深入到供应链、企业核心竞争力,利润源。
现代物流的再认识
在西方现代物流几十年的发展,中国十几年的发展历史。人们深刻认识到:
物流是有目的的活动
物流是社会物质的运动
物流是一种系统的活动
物流是一种有组织的活动
§1·1.2现代物流与流通
流通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 流通(市场)
①流通是联结生产和消费的纽带 生产 → 消费
商品实现交换和使用价值,企业获得效益,可以扩大再生产。经济水平的提高,商品需求多品种,小批量,个性化。
②流通对生产的反作用
生产是流通的基础;生产决定流通;生产方式的性质决定流通的性质;生产的发展水平决定流通的规模和方式。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企为国有资本计划经济弊端。
流通对生产有反作用:流通状况制约生产的规模、范围和发展速度。流通不畅产品难以销售,生产积压。企业不能正常运转;原燃料涨价,企业生产成本上升,效益差。
③流通是国民经济现代化的支柱。
流通的内容
流通 商流:产品从生产者转变为用户所有,所有权转移的活动。
物流:对象物从生产地转移到使用地以实现所有价值。即:实现物的流转过程。
商流和物流关系
我国长期以来商品流通重购销,轻储运。重商流轻物流。商流是物流先导,物流是产生商流的物质基础。两者相互依存。
传统:a.商流、物流传统相伴产生,渠道一致。
b.商流、物流分离——现代物流
或可以用图示为:
商流
工厂供货商 → 批发商 → 零售店 商物流一致
物流 (运输不合理,成本高)
工厂供货商 → 批发商 商物流分离
↘ ↓ (运输合理,降低物流成本)
零售店
商品流通
商流 物流
商品的买卖活动 ①商品的物理运动
解决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人的分离 ②解决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时、空分离
实现商品所有权转移 ③实现商品空间位置转移,并克服商品
实现商品的价值 在生产和消费见的时间差异。
包括商品的定货、签合同、供销衔接、 ④实现商品的使用价值
计价结算和商流信息等活动。 ⑤包括商品的储存、运输、装卸、加工、
包装和物流信息等活动。
商流与物流分离好处多:
减少物流费用,运输费用,缓解交通压力。
配送中心专门化生产,服务水平高。
提高对客户服务水平。
商、物流分离使各个部门的职能单纯化,提高工作效率。物流设备,商品包装等标准化、信息化。
§1·1.3现代物流的功能
1)物流总体功能: ①组织“实物”进行物理性的流动
②实现对用户的服务
③实现对物流资源和物流过程的整和
物流的具体功能
运输、保管、配送、创造“所场价值”、“时间价值”包装
装卸
协运
废弃物回收
运输
配送
仓储
客户服务管理
采购
信息功能——支撑(持)平台 订单处理
库存控制
需求预测
售后服务
退货处理
工厂及配送中心布局
物 流
第一种划分
第二种划分
第三种划分
第四种划分
宏观物流
微观物流
社会物流
企业物流
国际物流
国内物流
一般物流
特殊物流
国家物流发展规划、法律、法规及政策制定,物流布局、物流理论研究,知识普及,人材培养,物流基础设施和信息平台构筑,经济手段支持、引导
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回收物流废弃物物流
第三方物流,运输、仓储等专业物流、企业物流以及铁路、公路、港口、码头、物流园区、仓库、配送中心等物流活动
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回收物流废弃物物流
外贸物流国际联运远洋运输国际航空国际邮件大陆桥物流
经济圈、经济带物流,城市及城市外围物流以及邻近地区具有互补条件的自然区物流,本地区物流
带有普遍性、通用性和共同性的物流活动,或者说没有特殊性要求的物流活动
危险品、易燃、易爆、易腐蚀、剧毒、易变质物品物流,对速度、条件有特殊要求的物流,如文件、贵重物品、动植物运输等
§1·1.4现代物流的分类(作业:列表)
契约物流
物流联盟
社会物流又称第三方物流(3PL)国外 物流社会化
物流外事化
指既非商品供应方(生产企业)又非需求方(商业企业或生产企业)的第三方物流
20世纪80年代以后3PL在西方蓬勃发展
德国第三方物流占物流市场份额23.33%
美国第三方物流占物流市场份额57%2000年收入超500亿美圆
日本第三方物流占物流市场份额高达80%
§1·2物流活动 增值
双重属性 增加成本、环境负担,尽可能趋利弊害
1?2.1物流活动创造价值
物流活动创造时间价值
缩短时间创造价值 时间短,物流物耗少增加物的周转,节约资金价值
弥补时间差创造价值
延长时间创造价值
物流创造场所价值
从集中生产场所流入分散需求场所创造价值
从分散生产场所流入集中需求场所创造价值
从低价值地区流入高价值地需求创造价值
1?2.2物流活动与社会经济
1)物流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
对于生产企业,物流进入供应链,企业更加专门化分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帮助企业制定发展战率,加强企业管理
物流费用在GDP的比重
另:王之泰《现代物流管理》
国家和地区
GDP (10亿美圆)
物流成本 (10亿美圆)
比重(%)
中国大陆
4250
718
16.7
中国台湾
308
40
13.1
新加坡
85
12
13.9
香港
175
24
13.7
日本
3080
351
11.4
美国
8083
849
10.5
英国
1243
125
10.1
降低物流费用我国至少有6%的空间。社会经济效益十分明显
充分利润自然资源,降耗
“第三利润源” 开发人才资源,降低劳动消耗,机械化
物流降耗
影响物流需求的环境因素
产业结构的变化
随着一产比重降低,二、三产比重上升。物流服务运输高附加值产业,对其服务由数量转向质量。
日本的案例说明铁路衰退,公路崛起由于人们对物流服务要求,导致日本交通结构调整,中国也有类似的情况。
消费者的需求多样化,个性化。
企业经营合理化带来的影响
企业生产单一品种,大批量→小批量、多花样、合理库存
采购环境的变化
采购、生产、销售等纳入供应链,降低物流成本,零库存。
企业营销策略的影响
新产品、小批量、多花样、重功能、外型、包装等物流量朝质方向发展,物流成本上升。
流通结构发生变化
商业出现大卖场,便利店等新业态,降耗对物流要求等。
电子商务的影响
配送必须及时,解决“瓶颈”推引电子物流,否则电子商务是“空中楼阁”。
1?2.3物流活动与环境
影响环境的物流因素
人地相关论 人类物流活动因为:
粗放式物流——发展中国家,注意数量扩张导致诸如多占土地(物流园区)、交通混乱、运能损失、废弃物排放增加等问题。
位置
与缺乏合理的规划有关 物流结点或线路 占地
物流园区
与物流非标准化有关
物流设备、运具等不标准,资源浪费。
物流对环境的影响
物流工具,尤其汽车货运存在:
①废气排放,含PB污染“化学污染事件” (“白色污染”等非环保包装)
②噪音 影响列表
③震动 往往与噪音相伴
④扬尘 运具扬尘:沙土路等
粉末扬尘:水泥等
⑤有毒物质的污染:危险、化学品运输
措施:
运力网合理分工与协作,配送中心规划等。
§1·3物流科学的产生及其意义
1·3.1物流科学的产生
物流科学的产生过程
从PD→logistics+net
“黑大陆“学说:销售成本,流通成本的增加,影响了商品的竞争力。→着眼流通全体而不是局部。在运输、保管、装卸、搬运等物流活动中产生的,时、空间效果。→大物流系统。在理论上可以用时间准、空间准的物态变化来揭示这个系统的本质。物流从过去的次要,从属孤立、分散状态中,露出冰山一角。”第三利润源“,并以次为了研究对象,形成现代物流科学,这一年轻的学科。
物流的后进性(滞后性)
滞后: 物流技术的发展落后于生产技术
物流科学的产生落后于生产科学
原因:①20世纪50年代,商品丰富,流通降耗及重要性。导致人满重视运输等流通环节,社会化大生产,物流适应社会需要而被重视和形成科学。(储、运等环节孤立)
②物流科学融合 运筹学 逐步发展起来
技术工程
系统工程
信息技术 工厂产业为代表
1?1.2我国物流的发展
划分为四个阶段:
初期发展阶段(1949——1965年)
重工业、重生产、轻农业、轻流通
公私合营,完成社会主义改造
运输落后:五十年代建“一气”新中国才有汽车工业。
铁路、蒸汽机、船舶生产水平低下,民航是空白。
商品短缺,对价值规律认识不足。计划经济,储、运、销有一定发展。
停滞阶段(1967——1977年)
“文革”十年内乱,阶级斗争为纲。反帝防修。农业的粮为纲。“小三线”建设。“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
经济有所发展:卫星上天,导、核弹爆炸
较快发展阶段(1978——1990年)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捷报频传:交通改善等硬件建设,学习外国经验,“物质”概念。物流从储运→现代物流
学习国外:编译专著,研究技术,网络发展,物流设备制造发展,标准,仓库设计。
高速发展阶段(1991——至今)
物流深入一、二、三产业,物流对工业(制造业)降耗意义更重要。物流——“21世纪黄金产业”、“第三利润源”
物流园区、硬件建设
物流软件、人才培养软件建设
中国加入WTO竞争及承诺,与国际接 刺激物流产业不断发展
触、学习先进管理、技术、理论、理念
1?3.3物流合理化
概念:整合物流系统,优化、降低物流成本,提高服务水平,获得“三个效益”。
“二律”相首:高水平、高标准服务;大量仓储,足够的运力。
精美、结实包装→ 成本高
简陋包装 → 成本低 货损、变质
低水平服务,少库客,低运费→ 降低客户的服务水平与信用。
要找到物流的“盈与亏”,权衡利弊,综合研究,建立一个“有效率的系统”,创造“有效率的物流”。
物流合理化的关键作用
物流合理化首先保证了物流经营的饿利润。
物流合理化是对物流系统整体优化、整合、降耗。(配送效率高→门店营业面积大,商品保管少)
协调供应链,大批量统一采购和代理,获得较大的利润。
物流合理化能保证基本的服务水平,实现企业规模效益。
物流合理化的四种模式:
服务水平提高,同时降低成本。
提高服务水平,使增长的销售额>增加的物流成本。
保持原来服务水平或降低服务,使成本下降>销售额的下降
联合配送
各销售终端要求交货期短,定时配送,多品种,小批量。
商、物流合理分离
建立设施完善、合理化的配送中心
§2.物流活动构成
学习目的:
认识物流活动的构成要素;掌握概念、特点、方式;掌握物流各要素合理化设施及在实践中的运用。掌握物流各要素之间的协调关系。
§2·1包装
2·1.1包装概述
概念:是指在流通过程中保护商品,方便运输,促进销售,按照一定技术方法而塞用的容器、材料及辅助物等的总体名称。也称为达到上述目的而采用容器、材料个辅助物的过程中施加一定技术方法等的操作活动。
包装 包装物
的总称
包装操作
包装在物流中的地位
终 始
生产 → 包装 → 物流
重要意义:划到物流关系密切
根据产品性质、形状和生产工艺
来进行,满足生产的要求。
功能: 保护商品
方便物流
促进销售
方便消费
包装的作用
保护商品:防止商品破坏变形;防止商品发生化学变化;防止商品腐朽霉变,鼠咬虫食; 防止异物混入,误物污染,防止丢失,散失,盗失等。
纸:可回收,瓦楞纸,价格廉
木制:资源有限,改复合型
材料 金属:饮料、啤酒、油漆等
塑料
玻璃、陶瓷
复合材料
单一化:
包装将商品以某种单位集中的功能。 目的 方便物流
包装要视商品、消费、物流(运、配送等) 方便交易
条件来定。
包装→物流的装卸、保管、运输能力结合;
物流的配送、分拣结合
包装→商业,交易的批量
方便零售店消费者的购买 烟 20只/包 酒1听/瓶
工业包装
商业包装
便利性:包装的大小、形态、包装材料、包装重量、包装标志等都应为运输、保管、验收、装卸等各项作业创造方便条件;方便区别商品,再加工。(便于装卸、协运;便于保管;便于运输)
促销“包装是不会讲话的推销员”“精美的包装胜过14个推销员”(文化性,观赏性)
包装促使人的购买欲
包装形态
包装装潢,广告结合
包装申请专利
2?1.2包装的合理化
1、包装的合理化 加入WTO,国际标准接轨
包装是物流的基础
包装合理化是物流合理化的前提与基础
包装尺寸标准化 物流系统资源标准化,系统化
包装的作业机械化 减轻体力劳动,提高劳动效率
包装成本低廉
保证物流前提下,降低包装材料开支 真空
人工+机械 控制包装成本 采用新技术 软包装
防止包装过剩 低值商品破损未必不合理 无包装(散水泥)
(造纸场的改革)
单位包装大型化和集装化
物耗少,机械化作业,效率高,时间节省等优势(集装箱 张家港20亿美圆/年集成包装汽车)
包装材料的资源节省化(环保)加强废弃物回收,资源化
考虑人格因素(增加)
考虑人的情感、宗教、民族习惯、消费心理等文化传统。
2、包装合理化的原则 考虑装卸 物流:包装模数
①合理设置包装方式 考虑保管 堆放有一定高度限制
考虑运输 多次中转、例如:震动等
②合理选运用包装材料与技术
③方便物流的回收利用,实现物流再循环 通用包装
周转包装
梯级包装
再生包装
3、网络经济时代包装管理的发展趋势
电子商务:虚拟交易,商品包装促销功能可能会弱化。
“门一门”的集装运输,联运。中转也不会造成物损,减少商品的保护性包装,及减轻商品包装重要,缩减其体积,充分利用集装箱空间,提高效率。
§2·2装卸搬运
2·2.1概述
概念:
紧密 装卸(GB):物品在指定地点以人力或机械装入运输设备或卸下。
区分难 搬运(GB):在同一场所内,对物品进行水平移动为主的物流作业。
具体包括:装卸、卸货、移动、推架、取货、备货、分拣等作业。是物流出现频率最高的一项作业,其效率影响物流整体效率。另外,其在物流成本中占的比重大,对物流影响大。
地位
出现高频
装卸效率决定物流速度与效率
装卸效率占物流成本高
装卸搬运接触物品,易造成货物破损、散失、混合、损耗等。(伊朗列车爆炸)
装卸搬运的特点
装卸搬运是附属性。伴生性的活动。
装卸搬运是支持性,保障性活动。
装卸搬运是衔接性的活动。
装卸搬运是增加物流成本的活动。
2?2.2装卸搬运合理化
降低装卸搬运作业次数
过多的装卸次数
过大的包装装卸
无效物质的装卸
移动时间(距离)最小化
仓库、配送中心等流程设计:布局、位置、托盘(灵活性)单元化,节约社会劳动。
提高装卸搬运的灵活性。
地点散放 0 灵活性值高,物流速度快
放入箱内 1 可送性强,时间缩短,作为
托盘,运货小车上 2 3PL则竞争力强
抬车上 3
传送带上 4
机械化原则:机械替代人工,提高效率;但片面强调机械化会增加物流成本。
充分利用重力或消除重力影响:进行少消耗的装修
系统化:系统化引入装卸搬运环节,提高运作效率以适应现代物流柔和性需要。
§2?3运输
运输:概念 与搬运相比,质量,不同地点,交通运输业:产业、特殊的生产部门——超前发展的基础产业。
2·3.1概述
1、概念 环节:集货、分配、搬运、中转、装入、卸下等一系列操作。
2、地位:
①运输是物流的主要功能要素之一。 物的空间位移
②运输是社会物质再生产的必要条件之一。
③运输创造场所效用。(价值)
运输上一“第三利润源“的主要源泉。
运输管理的原则:
及时——及时到达指定的时间、地点
准确——准确到达指定的时间,无差错
经济——运费低、效率高
安全—— 物品安全(防止散失,混合等量、质改变)
3PL企业的信用
2?3.2运输方式
运输方式的优缺点:
运输方式
优势
劣势
铁路
运量大;运价低;受自然条件影响小;昼夜运输;连续性强
投资大;周期长;短途运输不经济;灵活性差
公路
灵活性、适应性强;短途运输经济;高速线运速快
运量小;运价高;耗能大;污染严重
水运
运量最大;运价最低;受自然条件影响大
运速慢;易压船;时间上要求不严大宗货物
航空
速度快;邮,急,鲜活出口商品运输
运费最高;运量小;机场布局灵活
管道
速度大;货损少;适于油、气运输
灵活性、通用性差;专有设备投资大;防盗差
运输手段的选择
货物的性质
运输时间
交货时间的适应性
判断要素:运输成本
批量的适应性
运输的机动性、便利性
运输安全性、准确性
具体选择运输手段时:①考虑运输物品的种类
②考虑运量
③考虑运输距离
④考虑运输时间
⑤考虑运输费用(综合测评物流总成本,不仅只考虑运费)
2?3.3运输合理化及现代化
运输合理化的概念
目的:“运距短、运能省、运费低、中转少、速度快、运质高“
不合理运输
①空驶 “单程票”原因: 不利用社会化运能(3PL)
计划不同,货源不实(双向空驶)
由于车辆专用,无法搭运(固、液体)
②对流运输 也称“双向运输” “交错运输”
③迂回运输 舍近求远
④重复运输 批发商 → 零售商
⑤运力选择不当 汽车过远运输
船舶、火车短距运输
装载量不足或超载
⑥托运方式选择不当 紧急文件→邮政快递
虽运费贵,但时间紧,服务水平高
⑦超限运输 超长、宽、高、重量。超运输经营范畴,引发安全事故,毁路。
运输合理化的有效措施 整车运输
①提高运输工具实载率 整车分卸 配送
合装整车“下重上轻”“实虚结合”
外挂车皮
②减少动力投入,增加运能 拖船
顶推船舶人
选择大吨位汽车
③尽量发展直达运输 “门一门”减少中转、装卸
④配卸运输 类似“合装整车”
⑤发展特殊运输技术、运具:
集装箱——装卸作业效率高
专用车辆、特种车辆——油品、化学品、水泥
⑥流通加工。使运输合理化
§2·4储存 “物”的时间状态——时间价值“蓄电池”作用
2·4.1储存概念
概念
原:同意 储存(GB):保护、管理、储存物品
先:差别 保管(GB):对物品进行保存及对其数量、质量的管控活动。
保管具有 调整时间 “双重调整功能”
调整价格
柔性生产:储存从被动的保管→主动的流通着眼
仓库功能被动的保管→完成配送作业
转变
差别:储存 保管
动态物流 静态保管
提高物品流动性 物品完好、品、质
和高价转性,降
低库存,甚至
“零”库存,参
与经营活动。
地位:
储存是物流的主要功能要素之一。物流“两大支柱“之一
储存是社会物质生产的必要条件之一。
储存创造时间效用;储存物品增值。
“第三利润源“的源泉之一。
“二律“向背: 储存:停滞、冲减利润,占用资金等——消极
物品增值,获利 ——积极
获利原因:库存保证,不用加班加点,增加生产成本,
库存保证,无需紧急采购,不会增加成本
库存保证,有利于销售,适时出手 降低采购成本
增加销售利润
库存控潜潜力巨大
库存的逆作用
库存的代价: 建设仓库
①固定费用支出 仓库管理 开支
人员工资、福利等
②机会损失 资金占用及付息
上述资本投入其他项目可获得更高的收益
③陈旧损失与跌价损失 储存商品费用,可能的变质
销售不畅,削价销售
④保险费支出
进货、验收、保管、发货、搬运等可变工作费
2?4.2储存作业管理
入库阶段
接货: 自提(车站、码头、货主单位等)
托运
专用线接货
验收: 验收准备
凭证核对
数量验收
质量验收
填报单据 帐实相符
验收问题处理
入库、建帐、立卡、存档
储存阶段
安排储存场所:堆码沾垫、维护保养、检查、盘点等
出库阶段
环节
出库方式 自提
送货
中转发运 集货→配货外运
2?4.3储运管理合理化
概念:储运是用最经济的办法实现储存的功能。
原则
储存合理化的主要标志
质量标志:储存主要功能 不能出现超期(保质期)
商品压库现象
数量标志: 合理库存“销、存、运”协调
时间标志:出现呆滞销售,周转周期长,次数少,整改
结构标志:品种、规格、花色结构合理
分布标志:不同地区储存数量的比例关系,需求与保障协调
费用标志:仓租费、保管费、维护费等开支结构合理
不合理储存的表现:
储存时间过长
储存数量过大
储存数量过低
储存条件不过或过剩
储存结构失衡
储存管理合理化的实施
将静态储存变为动态储存
实施重点管理 ABC分析
采用“先入为主”方式。
提高储存密度,提高仓容利用率
采用有效的储存定位系统
采用有效的监测清点方式
采用现代储存保养技术 a.气幕隔潮
b.气调储存
c.塑料膜封闭
采用集装箱(袋)。托盘等储运装备一体化的方式。
虚拟仓库和虚拟库存。
§2·5流通加工
2·5.1概述
流通加工的概念(GB)
物品在从生产地到使用地的过程中,根据需要施加包装、分割、计算、分拣、组装、价格贴付、标金贴付、商品检验等简单作业的总称。
配送的起点,提高物流系统对用户的服务水平,加快物流效率,物流增值。
流通加工主要作用是优化物流系统
流通加工与流通一样,起着“桥梁与纽带”作用,但改变了流通对象的形态。
通过流通加工,使物流系统服务功能大大增强。
通过流通加工,提高了物流对象的附加价值,使物流系统成为新的“利润中心”。
通过流通加工,加快物流,降低损失、成本,降低整个物流系统的成本。
流通加工和生产加工的区别
在加工方法、加工组织、生产管理方面相似,差别有五个方面。
流通加工的效果
①提高原材料的利用率 套裁
平波 开片(扣板)
②进行初加工,方便用户 净菜、方便菜
商品浍
原木 →方材、门窗等
塑钢 →门窗
③提高加工效率及设备利用率
专门化专业化提高效率,质量好
④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手段的最高效率,方便配送。运力往合理分工。
大批量、工业包装 小批量、多品种
水运、铁路 配送中心 用户
运输 流通加工、配送
加快物流速度,节省运费。
改变功能,提高收益(经济利益最大化)
如:包装 内地产品→深圳包装、加工 升值20%
内地布娃→台湾、韩国产 升值10美圆/双
耐克、阿迪达斯贴牌 升值3-4倍
2?5.2流通加工合理化
概念:流通加工 方便陪送,加快物流,提高效率,“利润中心”
物品升值
实现流通加工合理化,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加工与配送结合(配送中心加工)最合理
加工与配套结合 速食 包装盒
加工与合理运输结合 节点(干、支)布局加工、方便运输
加工与合理商流结合
加工与节约相结合 节约社会劳动消耗
若干不合理的加工形式
选址不当
加工方式不当 生产加工与流通加工混乱
加工作用不大 盲目、增加流通环节
加工成本过高 效益不好
§2·6物流信息
信息是资源 信息时代,知识经济 网络经济 新经济 “三产”服务贸易发达经济全球化、数字化
计算机+网络
信息:传统PD和现代logistics的关键区别。
供应链:生产企业→批发商→零售商
价值链
供应链
物流
信息流
概念(GB):反映物流各种活动内容的知识、资料、图象、数据、文件的总称。物流活动:包装、储存、运输、流通加工、装卸协运等包括信息流。
性质: 真实性
具有信息本身通性 滞后性
不完全性(片面性)
广泛性 社会经济各方面信息
特殊性质: 复杂性 多因素分析
联系性 系统是联系的
特征:
①信息量大 POS EDI EOS
零售门店 中心 企业(供应商)
②更新中央 每日更新,及时配送
③来源多样化 供应链 信息共享
2?6.2物流信息的基本功能
功能
物流信息不仅对物流活动具有支持,保障的功能;还具有整合整个供应链和使整个供应链活动效率化功能。
具体可表现为: 交易功能
控制功能
决策功能
战略功能 (物流战略)
种类
沟通方式: 口头信息 信息来源 外部来源
书面信息 内部来源
标准变动度
信息变动度 固定变动度 计划变动度
流动变动度 查询变动度
文字记录——帐、报表、单证等
3、信息源 视听信息
电子信息 磁盘,网,库
4、物流信息与物流决策的关系
§3物流管理的基本原理
物留管理的基本原理的概念:是指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根据物质资料实体流动的规律。应用管理的基本原理和科学方法,对物流活动进行专门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监督。
作用: 降低物流成本
维持并提高物流服务水平
物流管理的作用
如何提供低成本的物流服务?
本章内容:物流战略管理 长远性、全局性的战略
物流成本
物流服务
物流标准化
§3·1物流战略
3·1.1 概念
物流战略(GB):物流战略并不是孤立存在于物流管理中,它是企业战略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分析 流程图
制定长远的规划、谋略
物流战略认为有三个最基本的目标:成本最小 投入最少
资本最小 利润最大化
服务改善 服务水平高、竞争力强
3·1.2物流战略的内容
广义物流战略的内容包括:物流企业的目的与目标(企业管理中的战略)
狭义物流战略的内容包括:不包括以上内容
物流战略以:企业管理理论、经济理论等为基础 (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运筹学)
物流构成要素包括:物流系统的宗旨(使命) 物流战略核心内容
物流战略目标
物流战略导向
物流战略优势 物流战略的基本要素
物流战略类型
物流战略态势
物流战略措施
物流战略步骤
物流战略类型的划分
划分依据
物流战略类型
服务项目
准时货运集散战略、快速货运集散战略、整车货运集散战略、成组货运集散战略、
国际货运集散战略
发展方向
物流服务导向战略、专业技术导向战略、规模经营导向战略、资源优化导向战略、
实时响应导向战略、市场需求导向战略
战略行为
扩张型物流在战略、稳定型物流战略、收缩型物流战略、关系型物流战略
战略重点
物流系统生存战略、经营战略、发展战略
3·1.3物流战略管理
概念(GB):物流组织根据已制定的物流战略,付诸实施和控制的过程。
物流战略管理流程图
物流战略制约因素多:国家政策、科技进步、行业特点、同业竞争、物流企业状况
环境因素 内部:成本、经营资源、能力等
外部:市场需求、顾客、竞争对手、技术革新等
重点对环境因素进行分析:
社会结构状况
新技术动向
主要:信息技术 POS 、OCR、GPS 网络 低成本、高效率
包装及包装材料 “绿色“环保
运输技术 “提速” 电气化
——准时、安全、高效、低库存、资源有效利用等。
行业竞争态势
包含:竞争者的现状和战略分析;“知己知彼“
市场规模与成长性
行业平均利润率
政策的稳定性与法律的完善程度
当物流战略制定后,战略管理的重点就转向战略实施和战略控制,两者交替进行。
根据物流企业的不同类型,战略实施的类型有所不同,主要有三种:
一是:系统化物流战略。
如GPS对车辆跟踪定位;扫描仪、条形码应用到分拣、配送工作等。
二是:柔软性物流战略
运输和货物代理商 第三方物流
三是:先驱型物流战略
大型综合物流企业以功能的高度整合提供广泛的物流服务。它综合能力强,是物流业的先驱。
影响战略实施计划设计的因素主要有:
物流企业规模:大企业实施计划规范程度高、详尽
经营过程的复杂程度
物流企业环境的复杂程度
物流企业面临的问题
物流企业战略通常包括10个关键部分四个层次 金字塔状
(如下图)
顾客
服务
渠道 网络
设计 设计
仓库 运输 物料
设计及作业 管理 管理
信息 政策和 设施 组织与
系统 程序 设备 变革管理
管理者可以采用5中方法,增强企业竞争优势:
低成本
优良的顾客服务
增值服务
灵活性、服务组合、适应不同顾客的需要
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