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消化系统疾病
主讲 孙勤暖
讲 授 内 容
消化系统疾病( 6学时)
一、消化系统结构
消化管道:口腔 -----肛门
消化系统
消化腺:唾液腺、肝、胰
二、消化系统功能
营养物质的摄取、消化、吸收、代谢、
解毒和排泄。
三、消化系统的特点
与外界直接相通,是许多致病因子
的侵入门户,故可发生众多疾病。
四、主要内容:
食道疾病:食道癌 ;
胃疾病:胃炎、胃溃疡、胃癌
肠疾病:非特异性肠炎、大肠癌
肝脏疾病:病毒性肝炎、肝硬变
第一节
食管的炎症、狭窄与扩张
? 一、食道的炎症(间讲)
? 二、食道狭窄、扩张与食道
? 迟缓不能
?
? 自学
第二节 胃炎
一、胃炎 Gastritis
一)、概念:胃炎是指胃黏膜的炎症性病

二)、分类:急性、慢性
三)、病因:急性胃炎多有明确的病因
慢性胃炎病因复杂,未完全
明了
(一)急性胃炎
? 常有以下四种:
? 1、急性刺激性胃炎 =单纯性胃炎
? 多因暴饮暴食引起
? 2、急性出血性胃炎
? 多因服药不当、酗酒、应激反应引起
? 3、腐蚀性胃炎
? 多因吞服腐蚀性化学物品引起
? 4、急性感染性胃炎
? 多因败血症、脓毒败血症、胃外伤引起
(二)、慢性胃炎
Chronic Gastitis
1、概念:胃黏膜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
2、病因和发病机制:
1)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酶 毒素
2)慢性刺激 饮酒、吸烟、药物、食物
3) 12指肠液反流
3)自身免疫性损伤
3,类型:四类
表浅性胃炎
萎缩性胃炎
肥厚性胃炎
疣状胃炎
1)慢性表浅性胃炎
( 1)概念:胃黏膜浅层的炎症。
( 2)病变,
部位:各部位均可发生,但胃窦多见
镜下:变质:表面上皮变性、坏死
脱落。
渗出,BV扩张、充血,
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
少量嗜酸性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
增生:上皮细胞再生、修复
肉眼:黏膜充血、水肿,呈淡红色
点状出血、糜烂。
( 3)结局:
治愈;
长期不愈发展为慢性 萎缩性胃炎。
( 1)镜下:胃黏膜的萎缩性变化,表现
为胃黏膜萎缩变薄、腺体减少或消失。
临床:胃酸减少、消化不良、上腹不适
或痛、贫血等。
( 2)、分型:按病因、发病机制及病变
部位不同分为 A,B两型
2)慢性萎缩性胃炎
( 1)病变:
镜下,a、腺上皮萎缩、腺体变小、
数量变少,腺体囊性扩张。
b、出现化生,
c、固有层不同程度淋巴细胞、
浆细胞浸润,可形成淋巴
滤泡。
肉眼(胃镜),a、由正常 →灰白
b、黏膜变薄
c、血管清晰可见
( 2)类型,A型,B型
二者病变基本一致
A型萎缩性胃炎发病与自身免疫有关
抗壁细胞抗体 →壁细胞破坏、腺体萎缩
抗内因子抗体
→内因子(糖蛋白)减少 →B12吸收障碍
→叶酸缺乏 →DNA合成及细胞分裂增殖
障碍 →巨幼红细胞贫血(恶性贫血)
A型
部位, 胃底,胃体
病因 与自身免疫有 关
自身 抗壁细胞抗体
抗体, 抗内因子抗体
恶性
贫血,有
发病
地区, 国外多见
癌变, 无
化生:可假幽门腺化生
B型
胃窦
长期慢性刺激


我国多见
可癌变
肠上皮化生
? 假幽门腺化生:胃体、底的主细胞、壁
细胞消失,代之以分泌黏液细胞。
? 肠上皮化生:胃黏膜上皮由含有杯状细
胞、具刷状缘的吸收上皮和潘氏细胞的
肠上皮所代替。它可分为:大肠型(完
全、不完全);小肠型(完全、不完
全) 。前者为肠型胃癌发生的基础。
? 3)慢性肥厚性胃炎
? 多见于胃底、胃体
? 镜下:腺体肥大增生,腺管延长,粘液
? 分泌细胞数量增多,炎细胞不明显
? 大体:皱襞粗大、宽,脑回状
? 疣状结节、糜烂
? 胃酸少 —— 低蛋白血症
? 4)疣状胃炎
? 多见于胃窦部
? 疣状突起病灶,中心凹陷上皮坏死、
? 脱落,急性炎性渗出。
第三节 消化性溃疡
一、概述:溃疡病是指胃或十二指肠黏膜
形成慢性溃疡的疾病,其发生与胃液的
消化有关,故亦称为慢性消化性溃疡。
临床上表现为周期性上腹痛,返酸、嗳
气等症状。
十二指肠溃疡( 70%)
根据部位分为 胃溃疡( 25%)
复合性溃疡( 5%)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1、胃液的消化作用:胃 —— 迷走神经
12指肠 —— 迷走神经
2、黏膜抗消化能力降低
1)粘液屏障
2)黏膜屏障
感染因素:幽门螺旋杆菌
理化因素:吸烟、药物、过冷、过热、粗糙食物
3)神经内分泌 烦恼、忧虑、紧张、激动等
4)遗传:男>女,且具有家族性,
O型血多见
三、病变
好发部位:胃溃疡 — 胃窦部小弯侧
十二指肠 — 球部
肉 眼:
胃溃疡:大小:< 2.5cm
形态:圆或椭圆
贲门侧,幽门侧
深度:较深
边缘:整齐状如刀割
底部:平坦
周围
黏膜:皱襞向溃疡部集中
十二指肠溃疡:小而浅 (1cm以内 )
镜下:四层结构:
渗出层
坏死层
肉芽组织层
瘢痕层,( 1)增殖性 A 内膜炎
( 2) NF断端小球样增生
( 3)神经节细胞变性、坏死
四、结局及并发症
1)愈合,4-5W
2)并发症
( 1) 出血:
( 2)穿孔:形成腹膜炎
( 3)幽门狭窄:瘢痕(炎症水肿、括约肌痉挛))
( 4)癌变,1%
? 第四节 阑尾炎
?
? 是发生在阑尾的炎症,是一种常见
? 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转移性右下腹部
? 疼痛、呕吐伴有体温生高及末梢血中性
? 粒细胞增多等症状。
? 急性 和 慢性 两类
?
? 一、病因和机制
? 1,感染,无特定的菌,最多:大肠杆菌
? 肠球菌、链球菌等
? 必须是阑尾黏膜损伤才能致病
? 2,阑尾阻塞,粪石、寄生虫、阑尾痉挛
? —— 阑尾壁血液循环障碍 —— 黏
? 膜损伤
? 二、病理变化 急性,慢性
? 1、急性阑尾炎 分为三种
? ( 1)急性单纯性阑尾炎
? 早期主要以黏膜和黏膜下层较重:
? 镜下:中性粒细胞、纤维素、水肿。
? 黏膜上皮可见有一个 /多个缺损
? 大体:浆膜充血,阑尾轻度肿胀,失去光泽
( 2)急性蜂窝织炎性阑尾炎
? 黏膜 —— 浆膜,呈扇形扩延
? 镜下,大量中性粒细胞弥漫,纤维素、水肿
? 大体:高度充血,显著水肿,浆膜有渗
? 出
? ( 3)急性坏疽性阑尾炎 重型
? 阑尾腔阻塞、积脓 —— 阑尾系膜静
? 脉受压 —— 血栓性静脉炎 —— 阑尾壁发
? 生广泛出血性梗死 —— 暗红或黑色 ——
? 常穿孔 —— 弥漫性腹膜炎、阑尾周围脓
? 肿 。
? 镜下:明显的坏死 大体:暗红或黑色
三,结局和并发症
? 1)治愈
? 2)慢性
? 3)并发症
? ( 1)急性弥漫性腹膜炎,阑尾周围脓肿
? ( 2)阑尾系膜血栓性静脉炎 —— 脱落 ——
? 肝脓肿
? ( 3)阑尾积脓、阑尾粘液囊肿 —— 假粘液瘤
? 2、慢性阑尾炎
? 纤维增生、慢性炎细胞
第五节 非特异性肠炎
非特异性肠炎是指原因不明,病 理
学上无特异性变化的一类肠炎,根据病
变可分为:急性出血坏死性肠炎;局限
性肠炎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
一、局限性肠炎( Crohn氏病)
原因不明,可能与 免疫反应 及感染有
关,临床上出现腹痛、腹泻、腹部包块、
肠瘘形成、肠梗阻等,慢性经过,癌变
低。
二、病变,
部位:全消化道均可发生
1,回肠末端, 2,结肠、回肠近端、空肠
肉眼:阶段性分布,单个或多个损害,病变处肠
黏膜充血水肿,结节状隆起,呈鹅卵石
状,可形成溃疡和穿孔。
镜下:
变质:黏膜坏死脱落形成裂隙状溃疡,可很深。
渗出:肠壁全层水肿,炎细胞浸润(淋巴细胞、
浆细胞、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
增生:可有淋巴组织增生形成淋巴滤泡,约半数
可形成 结核样肉芽肿,但无干酪样坏死。
二、慢性溃疡性结肠炎:
原因不明,现认为是自身免疫性疾病,慢
性炎症。主要累及 直、乙状结肠,临床上出现
腹痛、腹泻、便血,可癌变(病程长于 15年,
癌变率达 5-10%)
病变:变质:黏膜坏死、脱落、溃疡形成
渗出:中性粒细胞,(可形成隐窝脓
肿),LC、浆细胞,噬酸
增生:溃疡边缘肠黏膜增生(可形
成假息肉)及非典型增生、
FT 增生。
大体:最初黏膜充血、点状出血,
黏膜隐 窝小脓肿 —— 脓肿扩大,坏死
脱落 —— 溃疡,小、浅 —— 大、深 — --穿孔
溃疡边缘增生 —— 假息肉
增生 —— 粘连
局限性肠炎 与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 区别:
见表 198页
? 第六节 自学
? 第七节 自学
?
第八节
病毒性肝炎 Viral Hepatitis
一,概述:病毒性肝炎是由肝炎病毒引起的,以
肝实质细胞变性、坏死为主的传染病,临床上
有肝大、肝区疼痛、肝功能障碍等症状。各年
龄均可发病,无地区和性别差异。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病源:肝炎病毒,目前有 6种 — 甲、乙、丙、丁、
戊、庚。除乙型肝炎病毒外,均为 RNA病毒。
乙型肝炎病毒构成:核心及外壳。
传染途径:甲、戊二型多经口感染;其余
多经血及体液感染。感染后可
获得一定免疫力。
发病机制:以乙肝为例
1)肝细胞损伤的机制,TC介导的 C免疫是导
致肝细胞损伤的主要原因( K,NK,ADCC效
应)
2)不同类型肝炎的形成机制:不同类型肝炎的
形成,取决于病毒毒力、数量及机体免疫力。
? 免疫力正常,病毒量少且毒力弱 ——
急性普通型肝炎
? 免疫力过强,病毒量多且毒力强 ——
急性重型肝炎
? 免疫力低下 —— 慢性肝炎
? 免疫力缺陷 —— 病毒携带者
三、基本病变
1.变质 —— 肝细胞变性、坏死
变性:细胞水肿:胞浆疏松化、
气球样变。
嗜酸性变
坏死:溶解坏死
嗜酸性坏死:嗜酸性小体形成
( 单个肝细胞的死
亡,属于细胞凋亡)
*溶解坏死类型:
? 点 状 坏 死:肝小叶内散在单个细胞的坏死。
? 碎片状坏死:小叶周边界板肝细胞的灶性坏死
和崩解。
? 桥 接 坏 死:两个中央静脉之间、两个汇管区之
? 间、中央静脉和汇管区出现的 相互
? 连接的肝细胞坏死带。
? 大 片 坏 死:坏死范围大,几乎累及整个肝小
叶的肝细胞。
2.渗出 —— 炎细胞浸润,LC、单核细胞、
少量浆细胞、中性粒细胞。
3.增生 —— Kupffer细胞
间叶细胞和纤维母细胞
肝细胞再生 完全再生
结节状再生
细小胆管增生
四、临床病理类型
按病源分为:甲、乙、丙、丁、戊、庚型,各型肝炎病毒引起
的肝炎其临床表现及病理变化基本相同)
按病变分为:
(一)普通型肝炎:
1,急性普通型肝炎, 黄疸型 无黄疸型
2,慢性普通型肝炎:
轻度慢性肝炎
中度慢性肝炎
重度慢性肝炎
(二) 重型肝炎,
急性重症型
亚急性重症型
1.急性(普通型)肝炎:
临床上最常见可分为:
黄 疸 型:甲、丁、戊型多见
无黄胆型:乙型多见(我国多)
病变特点:变性为主,坏死轻微(点状、嗜酸)
轻度炎细胞浸润
肝细胞结节状再生
大体:
临床病理联系:肝大、肝区疼痛
肝功能障碍:转氨酶升
高、黄疸
结局,1)大多数半年内可恢复。
2)少数可发展为慢性。
3)极少数可恶化为重型肝炎。
2.慢性(普通型)肝炎:病程在半年以上者。
1)轻度慢性肝炎:临床症状轻。
病变特点:①变性坏死较急性者轻,点状坏
死较轻,偶见轻度碎片状坏死。
② 汇管区 慢性炎细胞浸润明显
③肝细胞再生,纤维轻度
大体:
临床:
结局:大多数可恢复,少数转为慢活肝。
2)中度慢性肝炎
病变特点:变性、坏死较明显,中度碎片状
坏死,出现轻度桥接坏死。
炎细胞
肝细胞结节再生
FT增生轻,可分割肝小叶,小叶
大部分保存。
大体:
临 床:肝功能持续异常。
预 后:及时治疗可愈复。发展
? 3)重度慢性肝炎
病变特点:变性、坏死明显,重度碎片状坏
死和桥接坏死。
炎细胞
肝细胞再生 结节状
FT增生明显,可分割肝小叶
大体:
临 床:肝功能明显异常。
结 局:及时治疗可愈复。发展肝硬化
3.重型病毒性肝炎
1)急性重型肝炎
病变,( 1)大片坏死(坏死面积 ≥肝实质 2/3)
( 2)肝窦扩张充血,
炎细胞浸润( LC、巨噬 C)
( 3)肝细胞再生不明显, Kupffer细胞增生,
大体:体积,急性红色或黄色肝萎缩
临床病理联系:大量肝 C迅速溶解坏死
( 1)肝 C性黄疸。
( 2)出血倾向
( 3)肝功能衰竭
结局:差,主要死因:肝昏迷;消化道,
出血;急性肾衰; DIC。度过急
性期,可发展为亚急性型。
2)亚急性重症型肝炎:
发生:( 1)急性重症型或普通型肝炎
转变而来;
( 2)起病即为亚急性经过,
病程 1— 数月。
病变:镜下:
( 1)大片坏死(面积 ≤肝实 1/2)
( 2)明显炎 C浸润
( 3)肝 C结节状再生,纤维,小胆管增生。
肉眼:亚急性黄色肝萎缩,病程 长者可形
成结节。
临床:
结局:( 1)及时治疗,有治愈的可能;
( 2)病程长者可发 死后肝硬变,
( 3)病变继续发展 →肝功能不全 →死
亡。
? 第九节
? 自学
? 第十节
? 肝硬变 Liver cirrhosis
肝硬变 Liver cirrhosis
一、概述:肝硬变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
肝 C弥漫性 变性坏死 纤维组织增生
和 肝细胞结节状再生,三种改变反
复交替进行,最终导致肝小叶结构
和血液循环途径逐渐改建,肝脏变
形变硬,临床上出现门脉高压和肝
功能障碍。
二、分类
按病因分为:病毒性肝炎性肝硬变
酒精性肝硬变
胆汁性肝硬变

按形态分为:大结节型肝硬变
小结节型肝硬变
大小结节混合型肝硬变
不完全分割型肝硬变
我国结合病因及病变综合分为:
门脉性肝硬变:最常见
坏死后性肝硬变:次常见(大结节
大小结节混合型)
胆汁性肝硬变
淤血性肝硬变
寄生虫性肝硬变
色素性肝硬变
1.门脉性肝硬变
1)病因:( 1)病毒性肝炎(乙型慢活肝)
( 2)慢性酒精中毒
( 3)营养缺乏
( 4)毒物中毒
2)发病机制
各种原因长期作用 →肝 C变性、坏死 →
肝 C结节状再生,FT增生 →分割肝小叶
→肝小叶结构破坏,肝内血液循环被
改建 →肝硬变。
3)病变
肉眼:早期:肝脏体积增大或正常,
质地略硬或正常。
后期:体积缩小,硬度增加,
表面及切面呈颗粒或小
结节状( 0.1— 0.5cm),
色黄褐或黄绿,结节周
围包绕 FT,其宽窄较一
致。
镜下:
正常肝小叶结构被破坏,代之以假小
叶(广泛增生的 FT,将原来的小叶分割包
绕成大小不等、圆或椭圆形的肝细胞团)。
此外,还可见活动性肝炎改变。
**假小叶与正常肝小叶的区别:
( 1)其内肝 C索排列紊乱
( 2) 小叶中央 V缺如、偏位或两个以上,
有时可见汇管区
( 3)可见正常、变性、坏死和再生的肝细

( 4)周围有纤维结蒂组织包绕、小胆管增

4)临床病理联系
( 1)门脉高压症:
原因,1)假小叶及 FT压迫小叶下 V(窦
后)
2)肝内纤维结蒂组织增生
窦周纤维化 —— 中
央 V、肝窦(窦性)
3)肝 A和门 V间形成异常吻合支
症状:门脉高压 →门 V所属器官(胃肠、
脾等 V回流障碍
a,脾肿大
b.胃肠道淤血
c,腹水(漏出液)
d.侧枝循环形成
**腹水形成机制:
( 1)门静脉压力 ↑ →毛细血管流体静脉
压 ↑
( 2)肝 C受损 →白蛋白合成 ↓ →血浆胶体
渗透压 ↓
( 3)肝 C受损 →肝灭活功能 ↓ →醛固酮、
ADH ↑ →钠水储留
侧枝循环形成 ——
食道 V丛曲张:呕血、便血
直肠 V丛曲张:便血
脐周 V丛曲张:海蛇头
( 2)肝功能不全:肝 C反复受损所致
a.蛋白合成障碍 —— 白 /球下降或倒置
b.出血倾向
c.胆色素代谢障碍 —— 肝 C性黄疸
d,对激素的灭活作用减弱 —— 睾丸萎
缩,男子乳房发育症。月经不调
蜘蛛状血管痣
e.肝性脑病(肝昏迷):晚期肝功能
衰 竭,而引起的一种神经、精
神障碍综合征
5)结局
( 1)及时治疗病情可稳定
( 2)晚期可形成肝功能衰竭而死亡
死因:肝昏迷;上消化道出血;
肝癌; 感染。
2坏死后肝硬变:相当于大结节和大小结节
混合型肝硬变。
1)病因:( 1)病毒性肝炎( HBV— 亚急
性重症型、慢活肝)
( 2)药物及化学物质中毒
肝实质大片坏死是其形成基础。
2)病变:肉眼:肝体积缩小、质地变硬,
变形,表面及切面见大小
不一结节,最大者达 6cm.
镜下:肝小叶结构破坏,代之以大小不等、
形态不一(半圆、地图状)假小叶,
大者内可有完整假小叶,其内肝 C变
性、坏死; F间隔 较宽 且厚薄不均
( 3)临床表现, 肝功能障碍出现较早
( 4)癌变率:较高
?第十一节
?第十二节
?第十三节
?均自学
? 第十四节
? 消化系统常见肿瘤
一、食管癌
Carcinoma of esophagus
(一)概述:食管癌是由食管黏膜或腺体发
生的恶性肿瘤。临床上出现进行性吞咽困
难,40岁以上好发;华北地区特别是河南
林县高发,发病率居第二位。
(二)病因及机制:不清,与下列因素有关
1、饮食因素 过热、过硬、亚硝酸盐
2、环境因素,钼缺乏
3、遗传因素 潮汕人 河南
( 三)病变(分早期及中晚期癌 )
一)、好发部位:三个生理狭窄处,
中段>下段>上段
二)、早期癌:;
1、光镜下改变,原位癌、黏膜内癌或侵及黏膜下,
但 未及肌层,无淋巴结转移 。几乎均为鳞癌。
2、肉眼:轻度糜烂、颗粒状、微小乳头状。临床
上无明显症状;钡餐检查,食道基本正常或轻

局部僵硬,预后,5年存活率 90%以上。
三)、中晚期癌:
肉眼分型:
髓质型
蕈伞型
溃疡型
缩窄型
组织学类型:
鳞癌 90%
腺癌( Barrett食管腺癌)
小细胞癌
腺棘皮癌
(四)扩散
一)直接蔓延
邻近器官:
上段癌:喉、气管、颈部软组织
中段癌:支气管、肺
下段癌:贲门、膈肌、心包
二)、转移
1、淋巴道转移
上段癌 —— 颈部及上纵隔淋巴结
中段癌 —— 食管旁、肺门淋巴结
下段癌 —— 食管旁、贲门、腹腔淋巴结
2、血道转移
晚期可转移到肝、肺
(五)临床病理联系
早期
中晚期
食道其他恶性肿瘤
平滑肌肉瘤、横纹肌肉瘤、恶性淋巴、
恶性黑色素瘤等。
二、胃癌 Carcinoma of stomach
一)概述:胃癌是由胃黏膜上皮和腺上皮发生的
恶性肿瘤。占我国消化道肿瘤首位。男>女,
40岁以上好发。
二)病因及发病机理:不清。
1、地理位置、饮食习惯、环境(日本、智利、
哥伦比亚、匈牙利、中国等)
2、化学致癌物质:亚硝酸盐
3、幽门螺旋杆菌,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
胃息肉(伴异型增生),大肠化生
三)病变:根据癌组织浸润胃壁深度,将其分为:
早期胃癌
进展期胃癌 (中、晚期)
1.早期胃癌:癌组织局限于黏膜层或黏膜
下层,未侵及肌层。预后好,
5年存活率较高。
病变:肉眼分型,镜下分型:
Ⅰ 型 隆起型 管状腺癌(多)
Ⅱ 型 表浅型 乳头状腺癌(少)
Ⅲ 型 凹陷型,未分化型(最少)
(溃疡形成,深度不超过黏膜下层。)
微小癌 < 0·5cm 小胃癌 0·5~1·0cm
一点癌
2.进展期胃癌:癌组织侵润 超过 黏膜下层,
预后差
病变:
肉眼分型:
息肉型或蕈伞型
溃疡型
浸润型
胶样型
良恶性溃疡的肉眼形态鉴别
良性溃疡(溃疡病) 恶性溃疡(溃疡型胃癌)
外形 圆形或椭圆形 不整形、皿状或火山口状
大小 溃疡 D一般< 2CM 溃疡 D常 > 2CM
深度 较深 较浅
边缘 整齐、不隆起 不整齐、隆起
底部 较平坦 凹凸不平,有坏死出血
周围
黏膜 皱襞向溃疡集中 皱襞中断,呈结节状肥厚
镜下分型:
腺 癌:腺管、乳头,未分化癌,
粘液细胞癌、印戒细胞癌
黏液癌等
分化高,转移 晚。
其 他:腺棘皮癌,鳞癌(贲门)
四)扩散途径
1.直 接 扩 散:癌组织 →浆膜 →邻近器官
和组织:肝、胰、大网膜。
2.淋巴道转移:癌组织 →局部淋巴结(
小弯,幽门及肝门 ) →远
处淋巴结( 左锁骨下 )。
3.血 道 转 移:门静脉 →肝、肺、骨、脑
4.种植性转移:癌细胞(黏液癌) →腹腔
→腹壁及盆腔器官
Krukenberg瘤:卵巢的转移性黏液癌 。
五)胃癌的组织发生
1.胃癌的细胞来源:胃腺颈部和胃小凹底
部的干细胞
异常增生,向胃及
肠上皮分化。
2.与胃癌有关的病变:
1), 肠上皮化生 大肠上皮化生
2), 不典型增生
六)临床病理联系
早期 晚期
三、大肠癌
Carcinoma of larger intestine
(一) 概念,大肠癌是由大肠黏膜上皮及腺体发生
的 恶性肿瘤。占恶性肿瘤第 3位,好发于老年人,
但近年中青年发生率逐渐上升。早期发现、早期
治疗,5年存活率可达 90%,预后较好
(二)病因:
1),饮食因素:高营养、高脂肪、低纤维素。
2),遗传因素:家族多发性息肉病
3)大肠慢性疾病:息肉状腺瘤、绒毛状腺瘤、
慢性血吸虫病、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等
(三)病变:
1,好发部位:直肠>乙状结肠>盲
肠、升、降、横结肠
少数多中心生长。
2、早期大肠癌:
未侵及肌层,无转移
3、类型:
肉眼分型,组织学类型:
隆起型 乳头状腺癌
溃疡型 管状腺癌
浸润型 黏液腺癌
胶样型 印戒细胞癌
未分化癌
腺鳞癌
鳞状细胞癌
? (四)分期与预后
? 分期 范围 5年生存率
? A 限于黏膜内 100
? B 1 侵及肌层,未穿透,无淋巴结转移 67
? B 2 穿透肌层,无淋巴结转移 54
? C1 未穿透肌层,有 淋巴结转移 43
? C2 穿透肠壁, 有 淋巴结转移 22
? D 有 远隔器官转移 极底
?
(五)扩散:
1),局部扩散:邻近器官受累:
前列腺、膀胱、
腹膜后
2),淋巴道转移
3),血道转移:肝、肺、脑、骨等
4)种植转移:
(六)临床病理联系
左半 右半
四、原发性肝癌
Primary carcinoma of liver
一)概述:原发性肝癌是肝 C或肝内胆管上
皮发生的恶性肿瘤,简称肝癌。
我国发病率较高,中年以上好
发,男多于女。
二)病因:
1.病毒性肝炎:主要为乙型及丙型。
2.肝硬变:特别是坏死后肝硬变。
3.真菌及其毒素:如黄曲霉菌
4.亚硝胺类化合物
三)病变:
1.肉眼类型:根据病程分为:
1)早期肝癌或小肝癌:指单个瘤结节
D< 3cm或两个瘤结节合计最大 D
< 3cm。
瘤结节呈球形或分叶状,
界清,灰白、质软、无出血坏死。
2)晚期肝癌:分为三型:
( 1)巨块型 ( 2)多结节型 ( 3)弥漫型
15cm
2.组织学类型:
( 1)肝细胞癌:最常见,来源于肝细
胞,癌细胞可排列成索状、腺管
状、实体状。
( 2)胆管上皮癌:较少见,由肝内胆
管上皮发生。组织结构呈腺癌或
单纯癌。
( 3)混合性癌:最少见,具以上二者
结构。
四)蔓延和转移
1)肝内蔓延转移:肝癌 C首先在肝内蔓延
同时也在肝内转移:
癌 C→门 V分支 → 肝内转移性癌结节

逆行蔓延至肝外门 V主干 →癌栓 →门 V高压
2)淋巴道转移:肝门、上腹部、腹膜后
LN。
3)血道转移:晚期通过肝 V →肺 →肾上
腺、脑、骨等
4)种植转移:腹膜及卵巢。
五)预后: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