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7 粒子输运问题的蒙特卡洛模拟
一、直接模拟法
直接模拟法是基于粒子输运过程的随机统计特性的考虑,认
为物理上的可观测量就是大量粒子的行为共同贡献的统计结果。
因此,该方法就是考虑一个一个粒子的传输,模拟它们在物质中
随机运动的历史,记录其在运动中对感兴趣的物理模拟量的贡
献。在对单个粒子运动历史进行大量的重复模拟之后,就可以对
物理模拟量进行统计平均,得到所需要的物理结果。
中子与物质作用后,一部分会被吸收,另一部分经过多次散
射后会穿透物质层透射出去。中子与物质层作用后可能会产生次
级粒子,我们不考虑这些次级粒子的迁移。如果中子和物质材料
中第m种原子核作用的全截面为
() ( ) ( )EEE
m
a
m
s
m
t
σσσ +=
()E
m
s
σ和分别表示中子被一个原子核的散射和吸收截面。
如果单位体积第种原子核的数量记为
()E
m
a
σ m
m
m ρ,则中子作用在单位体
积内第m种元素上的总截面为
(cos
M
s
G
0=
i
E ,
( )(EE
m
tm
m
t
σρ=Σ ).
假如材料中有多种元素,该中子与材料作用的总截面为:
() ()
∑
Σ=Σ
m
m
tt
EE .
假定中子与某一原子核散射后的角分布表示为( ) ?dE /dσ,当散射
角分布对方位角?是各向同性时,方位角?可以被积掉,得到微
分散射截面() ( )θσ cos/ dEd。无论微分截面d ()E / ?dσ或者
() )θσ / dEd,我们都可以得到相应的理论公式。
设在O点有一个能量为的中子垂直入射到物质层中。我们
记录这时该中子的状态位形为
0
E
( )1cos,,0
0000
=== θExs
G
,经过第一次
碰撞后散射到状态位形( )
11
cos,
11
, θExs =
G
2
,再经过第二次碰撞后散射
到状态位形(
222
cos,, )θExs =
G
,…,如此我们依次记下该中子在物
质层中运动历史上的位形点的轨迹:
M
ssss
G G G G
→???→→
210
.
直到在状态,该中子被物质层吸收,透射或背射出来,或者在
处该中子的能量低于某一阈值,则程序就停止跟踪。
M
s
G
M
E
现在我们讨论程序如何具体模拟跟踪这个运动历程。
初始状态位形如前所述已经给出,假定为
()1cos,,
0000
== θExs
G
。
现在要由位形( )
1111
cos,,
????
=
iiii
Exs θ
G
确定下一个状态位形
()
iii
xs θcos,=
G
。
我们采用如下步骤来确定状态
i
s
G
的各个参数:
(1) 首先确定坐标参数。中子到达
i
x
i
s
G
状态点以前,经历过第
次碰撞后做匀速直线运动,其运动的自由程满足分布密度
函数
1?i y
() ( )[
11
exp)(
?
Σ??Σ=
tit
yEyf
y
]
?i
E。我们可以采用直接抽样法得到自
由程的抽样值,
()
ξln
1
1?
Σ
?=
it
E
y .
则由下式给出
i
x
()
1
1
111
cos
ln
cos
?
?
???
Σ
?=+=
i
it
iiii
E
xyxx θ
ξ
θ
(2) 确定碰撞的原子核种类。中子与物质层中第m原子核碰撞
的几率为
()( )
11
)1(
??
?
ΣΣ=
iti
m
t
i
m
EEp .
则可以由离散型分布随机变量的直接抽样法,很容易确定发生碰
撞的是何种原子核。
(3) 确定碰撞的性质是吸收还是散射。中子与第原子核发
生散射的几率为
m
()( )
11
)1(
, ??
?
=
i
m
ti
m
s
i
sm
EEp σσ .
同样可以采用离散型随机变量的直接法抽取。若抽样结果为吸
收,则停止跟踪回到状态,开始下一个中子的跟踪;若抽样结
果为散射,则进入第(4)步。
0
s
G
(4) 确定中子散射角
i
θ和能量。由于理论上一般给出的是质
心系中的散射微分截面公式
i
E
( )
1
cos
?i
dE
1?i
d θσ,因此我们需要首先
按照质心系的微分截面抽取散射角余弦
c
θcos,
c
θcos满足的分布
密度函数为
()
( ) ( )
∫
?
??
=
1
1
11
cos
coscos
cos
c
c
i
c
i
c
d
d
Ed
d
Ed
f θ
θ
σ
θ
σ
θ .
理论上,散射后的中子能量由下式计算得到
i
E
()()[]
cii
rrEE θcos11
2
1
1
?++=
?
.
其中
2
1
1
?
?
?
?
?
?
+
?
=
A
A
r,A是原子核质量与中子质量之比。质心系散射角
c
θ可以用下面公式换算为对应的实验室系的散射角
L
θ。
()
ccL
AAA θθθ cos21cos1cos
2
+++= .
再根据下面的球面三角公式,通过实验室系散射角
L
θ来确定
i
θ。
?θθθθθ cossinsincoscoscos
11 LiLii ??
+=
其中?为方位角。由于我们考虑的中子散射过程是各向同性的,
方位角?是通过抽样πξ? 2=确定抽样值。
按照上面的计算步骤,我们就完成了从
1?i
s
G
到
i
s
G
状态的跟踪。
重复上述中子跟踪计算过程,直到中子在物质层中运动历程的终
点。如果我们一共模拟了个中子的运动过程,接下来,我们就
要对感兴趣的模拟物理量进行统计平均。
N
以计算投射率来计算可观测的物理量:
我们定义在模拟过程中第个中子对透射率的贡献n
n
η为
?
?
?
≤
≥
=
或被吸收,0
1
ax
ax
M
M
n
η
其中下标M为该中子在物质层中碰撞的次数。我们得到穿透物质
层的中子数为
1
N
.
∑
=
=
N
n
n
N
1
1
η
由此得到透射率的一个估计值为
∑
=
==
N
n
n
NN
N
P
1
1
1
η
在α?1置信水平下,P的误差估计为
NtPP /
ηα
σ<? .
η
σ是
n
η的均方差。由于
n
η是一个二项式分布的随机变量,所以
()( )PPPP ?≈?= 11
2
η
σ
通过对大量中子运动过程的跟踪,我们也很容易求出透射中子的
能量和角分布。只要将能量E和极角θ分成若干个小区间,如:
min210
EEEE >???>>>,
2/0
210
πθθθθ =<???<<<=
M
将透射中子的能量E和极角θ记入图中对应区间,统计落入各个
能量区间或角度区间的中子数,并画出直方图。这样我们就得到
相应的散射中子的能量分布或角分布图形。
直接模拟法的优点:模拟过程重复了物理过程的机制,模拟
思想朴素、简单。
直接模拟法的缺点:当物质层较厚时,透射率会很小,导致
误差较大。
二、权重法
实际上,在模拟大量粒子穿过较厚物质层时,只有很少数的
粒子对透射率有贡献,这时透射率估计值的误差涨落也比较大。
为了克服这个缺点,可以采用对散射过程加权重的办法。
方法:记录到达某一状态的中子一定以一个概率权重被散
射,不再判断中子是否会被吸收。当中子离开物质或能量小于某
一阈值时,就停止它的运动历程的跟踪。将散射的概率权重加
到状态的位形参数中,此时中子的状态描写为
i
w
i
w
( )wExs ,cos,, θ=
G
.
其中即是散射权重因子。类似在直接模拟法中,在跟踪一个中
子前,先给出它的初始状态位形
w
( )
00000
,cos,, wExs θ=
G
,并取w。
在位形
1
0
=
( )
11111
,cos,,
?????
=
iiiii
wExs θ
G
()
ii
w,cos
确定后,下一个状态位形
ii
Es ,
i
x , θ=
G
中的参数
iii
Ex θcos,,
i
w
的确定方法与前面描述的直
接模拟法相同。由下面公式确定
( )
()
1
1
1
?
?
?
Σ
Σ
?=
i
m
t
i
m
s
ii
E
E
ww .
上式中上标仍然指的是第种原子核。这时第个中子对透射
率的贡献为
m m n
?
?
? >
=
?
其它0
1
axw
i
n
δ .
假定我们一共跟踪了个中子,则透射率N P′的估计值为
∑
=
=′
N
n
n
N
P
1
1
δ .
它的方差为
()
∑
=
′?=
N
n
n
P
N
1
2
22
1
δσ
δ
.
两种方法的方差的差别
()
∑
=
?≈?
N
n
nn
N
1
222
1
δδσσ
δη
.
由于1≤
n
δ,所以存在不等式
.
22
δη
σσ >
这个不等式说明权重法的方差小于直接模拟法的方差。
三、统计估计法
第个被跟踪的中子在第i个状态由位形n ( )
iiiii
wExs ,cos,, θ=
G
描
述。处在这一状态的中子直接穿透物质层的几率显然为
()
?
?
?
?
?
>
?
?
?
?
?
? ?
Σ?
=
其它0
0cos,
cos
exp
i
i
i
iti
i
n
xa
Ew
P
θ
θ
.
在这个中子的运动历程中,每个碰撞点都有可能以几率
i
n
P透射出
去。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信息,利用下式计算这个中子对透射
率的贡献:
∑
?
=
=
1
0
M
i
i
nn
PP
式中M是被跟踪第中子在物质层中的碰撞点数。如果我们一共
跟踪了个中子,则最后得到透射率的估计值为这个中子贡献
的叠加。
n
N N
∑∑∑
=
?
==
=≈′′
N
n
M
i
i
n
N
n
n
P
N
P
N
P
1
1
01
11
.
它的方差为
()()
∑
=
′′?≈
N
n
nw
PP
N
1
2
22
1
σ .
这种计算透射率的方法就叫统计估计法。
除了上面介绍的直接模拟法和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权重
法和统计估计法外,还有其它许多发展出来的模拟方法,如:碰
撞点积分法、半解析方法等模拟方法。这些方法发展的初衷就是
要有效地降低模拟计算的方差,节约计算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