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毒
病原生物学教研室
狂犬病病毒 (Rabies virus)是一种嗜神经
性病毒。属于 弹状病毒科 (Rhabdoviridae)、
狂犬病毒属 (Lyssavirus)。
多种野生动物和家畜等可以发生狂犬病病
毒的自然感染与传播,并且可以通过咬伤、抓
伤或密切接触等形式感染人类而引起 狂犬病 。
狂犬病是人畜共患的自然疫原性传染病,
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一旦发病,死亡率
近乎 100%。预防狂犬病的发生尤其重要。
生物学性状
?形态与结构
狂犬病病毒
形态似 子弹状,
一端钝圆,另
一端扁平,平
均大小为
130~
300nm× 60~
85nm。
结构,
核酸, -ssRNA。 病毒主要编码 5种蛋白
衣壳,螺旋对称排列。
包膜, M2蛋白(内层);
脂蛋白(主要成分);
刺突,与病毒的感染性、血凝性和毒力等相关。
生物学性状
?形态与结构
生物学性状
狂犬病病毒的动物感染
范围较广,主要在野生动物及
家畜中自然感染与传播。
在易感动物或人的中枢神
经细胞、主要是 大脑海马回的
锥体细胞 中增殖时,可以在胞
质内形成一个或多个、圆形或
椭圆形、直径为 20nm~ 30nm的
嗜酸性包涵体,称 内基小体
( Negri body) 。通过检查动
物或人脑组织标本中的内基小
体,可以辅助诊断狂犬病。
?培养特性
生物学性状
来源于世界各地的狂犬病病毒分离株的抗原性不
同。根据病毒表面 糖蛋白 G的抗原性差异,狂犬病病
毒可分为 4个血清型 。
狂犬病病毒的主要抗原包括,
糖蛋白 G:病毒表面,刺激机体产生中和抗体、血
凝抑制抗体和细胞免疫应答;
核蛋白 N,病毒核心,属特异性抗原,能够以核
蛋白 (RNP)的形式诱生保护性的细胞免疫应答,但刺
激机体不能产生保护性抗体。
?抗原性
生物学性状
野毒株( wild strain) 或街毒株( street strain),从自然
感染的动物体内分离到的病毒 。
固定毒株( fixed strain),将野毒株在家兔脑内连续传
代后,病毒对家兔致病的潜伏期可以随传代次数
的增加而逐渐缩短;传代至 50代左右时,潜伏期
可由原来的 4周左右缩短为 4天~ 6天;但继续进行
传代,潜伏期不再缩短。这种变异的狂犬病病毒
被称为固定毒株( fixed strain),
其 重要特点,是对家兔的致病性增强,对人或犬的
致病性明显减弱;并且从脑外途径对犬进行接种
时,不能侵入脑神经组织引起狂犬病。
?变异
病毒抵抗力不强。
对热敏感,60℃ 经 30min或 100℃ 2min即可灭活。
易被强酸、强碱、乙醇、乙醚等灭活。
肥皂水、离子型或非离子型去垢剂亦有灭活作用。
生物学性状
?抵抗力
弹状病毒的重要特性
病毒体
子弹状, 大小为 75nm(直径 )× 180nm(长 )
成分
RNA( 4%), 蛋白 ( 67%),脂质 ( 26%), 糖 ( 3%)
基因组
-ssRNA,线性, 不分节段, MW4.6× 106 有感染性,
12kb
蛋白
M1和 M2( 病毒衣壳和包膜的基质 ),L( RNA聚合
酶 ),,G(gpG)和 N( 组成核衣壳的核蛋白 ) 。
包膜
有包膜,
复制与释
放
胞浆内复制;病毒体从胞浆膜出芽释放
突出特点
病毒的宿主范围广, 包括致死性的狂犬病毒
致病性与免疫性
狂犬病病毒能感染多种动物:如犬、猫、
牛、羊、猪等家畜以及狼、狐狸、鹿、臭鼬、
野鼠、松鼠等野生动物。
拉丁美洲的吸血蝙蝠及欧美的食虫蝙蝠等
均可携带病毒而不表现症状。人被蝙蝠咬伤或
吸入蝙蝠洞内的空气而患狂犬病。因此,此种
蝙蝠可能是病毒在自然界的重要储存宿主。
动物间的狂犬病是由患病动物咬伤健康动
物而传播的 。
?流行环节
致病性与免疫性
犬患狂犬病按症状分为狂暴型和麻痹型两种:狂
暴型分前驱期、兴奋期、麻痹期;麻痹型病犬以麻痹
症状为主,兴奋期极短或无。犬狂犬病整个病程不超
过 5~ 6d。
病猫以狂暴型为多,病程较短,症状与犬相似。
因其与人接触密切,咬伤人的危险性甚大。
主要是 病犬 ( 80%~ 90%),其次是由 猫和狼 。发
达国家的野生动物如 狐狸、食血蝙蝠、臭鼬和浣熊
等 逐渐成为重要传染源。 隐性感染的犬、猫等动物
亦有传染性。
患病动物 唾液中 含有大量的病毒,于 发病前 5d
即具有传染性。
病毒主要通过被咬伤、抓伤的 皮肤损伤 处进入
人体。 粘膜 也是病毒的侵入门户,如患病动物的唾
液污染眼结合膜等,也可发病。
致病性与免疫性
?传染源与传播途径
致病性与免疫性 ?发病机制
人被病犬咬伤
病毒随犬唾液经伤口进入人体
(病毒在入侵部位的肌肉细胞中增殖)
通过神经肌肉接头侵入周围神经
细胞 -细胞间传递形式
神经节直至中枢神经系统(脑组织中病毒迅速增殖扩散)
沿传出神经传至唾液腺及其他组织。
?临床表现
致病性与免疫性
人被狂犬咬伤, 发病率为 30%~ 60%。 咬伤后
能否发病, 与受伤部位, 伤势程度及病畜唾液中的病
毒量有关,
潜伏期 通常为 3~ 8w。 短者 10d,长者可达数年 。
咬伤部位距头部愈近, 伤口愈深, 伤者年龄愈小, 则
潜伏期越短 。
典型临床表现,
前驱期 发热、头痛、乏力、周身不适等症状,对痛、声、光
等刺激较敏感,并有咽喉紧缩感。约 50~ 80%病人伤口部位及其
附近有麻木或蚊走感;
兴奋期或痉挛期 处于兴奋状态,如极度恐惧、烦燥,对水声、
风等刺激非常敏感,易于引起发作性咽肌痉挛、呼吸困难等。部
分患者出现特殊的恐水症状,在饮水、见水、流水声或谈及饮水
时,可引起严重咽喉肌痉挛,称为, 恐水症, ( hydrophobia) 。
随后,部分病人出现精神失常、定向力障碍、幻觉、谵妄等。病
程进展很快;
麻痹期 痉挛减少或停止,出现弛缓性瘫痪,神志不清,最终
因呼吸麻痹和循环衰竭而死亡。
致病性与免疫性
体液免疫, 感染后机体产生 中和抗体 。 有中和游离
状态的病毒, 阻断病毒进入神经细胞内的作用 。
接种疫苗所获得的防止发病效果可能与此
有关 。 但抗体对已进入神经细胞内的病毒难以
发挥作用 。 同时也可能产生免疫病理反应而加
重病情 。
细胞免疫, 杀伤性 T淋巴细胞 特异性地作用于病毒
的蛋白抗原,引起病毒溶解;单核细胞产生的 IFN
和 IL-2具有抑制病毒复制和抵抗病毒攻击的作用。
?免疫性 致病性与免疫性
人患狂犬病,根据被动物咬伤史并结合典型
的临床症状可做出诊断。所以,病人进行微生物
学诊断的实际意义不大。
但人被犬或其他动物咬伤后,检查动物是否
患有狂犬病,对采取防治措施极为重要。
微生物学检查法
微生物学检查法
将咬人的可疑动物捕获后, 隔离观察 7~ 10d。
如动物不发病, 一般认为该动物未患狂犬病或咬人
时唾液中不含狂犬病病毒 。 因而被该动物咬伤的人
也不需预防注射疫苗 。
如观察期间发病, 可杀死取脑组织做切片或涂
片, 用免疫荧光抗体法检查病毒抗原, 同时做组织
切片检查内基小体 。 也可将动物脑组织制成 10%
的悬液, 接种于小鼠脑内待发病后取脑检查内基小
体或病毒抗原, 可提高检出阳性率 。
捕捉消灭野犬,加强家犬的管理和普及接种犬
用狂犬疫苗是预防狂犬病的重要措施。
人被患病动物咬伤、抓伤或其他带毒的实验用
具伤害皮肤和肌肉时,应采取妥善处理伤口和特异
性防治相结合的措施。
防治原则
防治原则
伤口处理 立即用 20%肥皂水, 清水充分冲洗数分
钟, 然后用 5%碘酒烧灼伤口 。 若伤口过深, 可作清创术 。
再用 3%H2O2溶液, 0.1%高锰酸钾或 0.1%新洁尔灭
处理 。 最后 伤口周围用抗狂犬病病毒免疫球蛋白作浸润性
注射 。 剂量为 40IU/ kg。
预防接种 接种 狂犬疫苗 是预防发病的重要措施。
即所谓的 预防性治疗 。由于狂犬病的潜伏期长,从被咬伤
到发病一般经过几十天或几个月,在此期间尽早接种疫苗
可免于发病。
严重咬伤者,除应给予 高效价免疫血清 进行被动免
疫外,仍需要接种狂犬疫苗,可收到更佳效果。
?目的要求
1.了解狂犬病病毒的形态结构
2.熟悉狂犬病病毒的微生物学检查原则
3.掌握狂犬病病毒的感染途径与预防原则
?教学内容
教学大纲
病原生物学教研室
狂犬病病毒 (Rabies virus)是一种嗜神经
性病毒。属于 弹状病毒科 (Rhabdoviridae)、
狂犬病毒属 (Lyssavirus)。
多种野生动物和家畜等可以发生狂犬病病
毒的自然感染与传播,并且可以通过咬伤、抓
伤或密切接触等形式感染人类而引起 狂犬病 。
狂犬病是人畜共患的自然疫原性传染病,
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一旦发病,死亡率
近乎 100%。预防狂犬病的发生尤其重要。
生物学性状
?形态与结构
狂犬病病毒
形态似 子弹状,
一端钝圆,另
一端扁平,平
均大小为
130~
300nm× 60~
85nm。
结构,
核酸, -ssRNA。 病毒主要编码 5种蛋白
衣壳,螺旋对称排列。
包膜, M2蛋白(内层);
脂蛋白(主要成分);
刺突,与病毒的感染性、血凝性和毒力等相关。
生物学性状
?形态与结构
生物学性状
狂犬病病毒的动物感染
范围较广,主要在野生动物及
家畜中自然感染与传播。
在易感动物或人的中枢神
经细胞、主要是 大脑海马回的
锥体细胞 中增殖时,可以在胞
质内形成一个或多个、圆形或
椭圆形、直径为 20nm~ 30nm的
嗜酸性包涵体,称 内基小体
( Negri body) 。通过检查动
物或人脑组织标本中的内基小
体,可以辅助诊断狂犬病。
?培养特性
生物学性状
来源于世界各地的狂犬病病毒分离株的抗原性不
同。根据病毒表面 糖蛋白 G的抗原性差异,狂犬病病
毒可分为 4个血清型 。
狂犬病病毒的主要抗原包括,
糖蛋白 G:病毒表面,刺激机体产生中和抗体、血
凝抑制抗体和细胞免疫应答;
核蛋白 N,病毒核心,属特异性抗原,能够以核
蛋白 (RNP)的形式诱生保护性的细胞免疫应答,但刺
激机体不能产生保护性抗体。
?抗原性
生物学性状
野毒株( wild strain) 或街毒株( street strain),从自然
感染的动物体内分离到的病毒 。
固定毒株( fixed strain),将野毒株在家兔脑内连续传
代后,病毒对家兔致病的潜伏期可以随传代次数
的增加而逐渐缩短;传代至 50代左右时,潜伏期
可由原来的 4周左右缩短为 4天~ 6天;但继续进行
传代,潜伏期不再缩短。这种变异的狂犬病病毒
被称为固定毒株( fixed strain),
其 重要特点,是对家兔的致病性增强,对人或犬的
致病性明显减弱;并且从脑外途径对犬进行接种
时,不能侵入脑神经组织引起狂犬病。
?变异
病毒抵抗力不强。
对热敏感,60℃ 经 30min或 100℃ 2min即可灭活。
易被强酸、强碱、乙醇、乙醚等灭活。
肥皂水、离子型或非离子型去垢剂亦有灭活作用。
生物学性状
?抵抗力
弹状病毒的重要特性
病毒体
子弹状, 大小为 75nm(直径 )× 180nm(长 )
成分
RNA( 4%), 蛋白 ( 67%),脂质 ( 26%), 糖 ( 3%)
基因组
-ssRNA,线性, 不分节段, MW4.6× 106 有感染性,
12kb
蛋白
M1和 M2( 病毒衣壳和包膜的基质 ),L( RNA聚合
酶 ),,G(gpG)和 N( 组成核衣壳的核蛋白 ) 。
包膜
有包膜,
复制与释
放
胞浆内复制;病毒体从胞浆膜出芽释放
突出特点
病毒的宿主范围广, 包括致死性的狂犬病毒
致病性与免疫性
狂犬病病毒能感染多种动物:如犬、猫、
牛、羊、猪等家畜以及狼、狐狸、鹿、臭鼬、
野鼠、松鼠等野生动物。
拉丁美洲的吸血蝙蝠及欧美的食虫蝙蝠等
均可携带病毒而不表现症状。人被蝙蝠咬伤或
吸入蝙蝠洞内的空气而患狂犬病。因此,此种
蝙蝠可能是病毒在自然界的重要储存宿主。
动物间的狂犬病是由患病动物咬伤健康动
物而传播的 。
?流行环节
致病性与免疫性
犬患狂犬病按症状分为狂暴型和麻痹型两种:狂
暴型分前驱期、兴奋期、麻痹期;麻痹型病犬以麻痹
症状为主,兴奋期极短或无。犬狂犬病整个病程不超
过 5~ 6d。
病猫以狂暴型为多,病程较短,症状与犬相似。
因其与人接触密切,咬伤人的危险性甚大。
主要是 病犬 ( 80%~ 90%),其次是由 猫和狼 。发
达国家的野生动物如 狐狸、食血蝙蝠、臭鼬和浣熊
等 逐渐成为重要传染源。 隐性感染的犬、猫等动物
亦有传染性。
患病动物 唾液中 含有大量的病毒,于 发病前 5d
即具有传染性。
病毒主要通过被咬伤、抓伤的 皮肤损伤 处进入
人体。 粘膜 也是病毒的侵入门户,如患病动物的唾
液污染眼结合膜等,也可发病。
致病性与免疫性
?传染源与传播途径
致病性与免疫性 ?发病机制
人被病犬咬伤
病毒随犬唾液经伤口进入人体
(病毒在入侵部位的肌肉细胞中增殖)
通过神经肌肉接头侵入周围神经
细胞 -细胞间传递形式
神经节直至中枢神经系统(脑组织中病毒迅速增殖扩散)
沿传出神经传至唾液腺及其他组织。
?临床表现
致病性与免疫性
人被狂犬咬伤, 发病率为 30%~ 60%。 咬伤后
能否发病, 与受伤部位, 伤势程度及病畜唾液中的病
毒量有关,
潜伏期 通常为 3~ 8w。 短者 10d,长者可达数年 。
咬伤部位距头部愈近, 伤口愈深, 伤者年龄愈小, 则
潜伏期越短 。
典型临床表现,
前驱期 发热、头痛、乏力、周身不适等症状,对痛、声、光
等刺激较敏感,并有咽喉紧缩感。约 50~ 80%病人伤口部位及其
附近有麻木或蚊走感;
兴奋期或痉挛期 处于兴奋状态,如极度恐惧、烦燥,对水声、
风等刺激非常敏感,易于引起发作性咽肌痉挛、呼吸困难等。部
分患者出现特殊的恐水症状,在饮水、见水、流水声或谈及饮水
时,可引起严重咽喉肌痉挛,称为, 恐水症, ( hydrophobia) 。
随后,部分病人出现精神失常、定向力障碍、幻觉、谵妄等。病
程进展很快;
麻痹期 痉挛减少或停止,出现弛缓性瘫痪,神志不清,最终
因呼吸麻痹和循环衰竭而死亡。
致病性与免疫性
体液免疫, 感染后机体产生 中和抗体 。 有中和游离
状态的病毒, 阻断病毒进入神经细胞内的作用 。
接种疫苗所获得的防止发病效果可能与此
有关 。 但抗体对已进入神经细胞内的病毒难以
发挥作用 。 同时也可能产生免疫病理反应而加
重病情 。
细胞免疫, 杀伤性 T淋巴细胞 特异性地作用于病毒
的蛋白抗原,引起病毒溶解;单核细胞产生的 IFN
和 IL-2具有抑制病毒复制和抵抗病毒攻击的作用。
?免疫性 致病性与免疫性
人患狂犬病,根据被动物咬伤史并结合典型
的临床症状可做出诊断。所以,病人进行微生物
学诊断的实际意义不大。
但人被犬或其他动物咬伤后,检查动物是否
患有狂犬病,对采取防治措施极为重要。
微生物学检查法
微生物学检查法
将咬人的可疑动物捕获后, 隔离观察 7~ 10d。
如动物不发病, 一般认为该动物未患狂犬病或咬人
时唾液中不含狂犬病病毒 。 因而被该动物咬伤的人
也不需预防注射疫苗 。
如观察期间发病, 可杀死取脑组织做切片或涂
片, 用免疫荧光抗体法检查病毒抗原, 同时做组织
切片检查内基小体 。 也可将动物脑组织制成 10%
的悬液, 接种于小鼠脑内待发病后取脑检查内基小
体或病毒抗原, 可提高检出阳性率 。
捕捉消灭野犬,加强家犬的管理和普及接种犬
用狂犬疫苗是预防狂犬病的重要措施。
人被患病动物咬伤、抓伤或其他带毒的实验用
具伤害皮肤和肌肉时,应采取妥善处理伤口和特异
性防治相结合的措施。
防治原则
防治原则
伤口处理 立即用 20%肥皂水, 清水充分冲洗数分
钟, 然后用 5%碘酒烧灼伤口 。 若伤口过深, 可作清创术 。
再用 3%H2O2溶液, 0.1%高锰酸钾或 0.1%新洁尔灭
处理 。 最后 伤口周围用抗狂犬病病毒免疫球蛋白作浸润性
注射 。 剂量为 40IU/ kg。
预防接种 接种 狂犬疫苗 是预防发病的重要措施。
即所谓的 预防性治疗 。由于狂犬病的潜伏期长,从被咬伤
到发病一般经过几十天或几个月,在此期间尽早接种疫苗
可免于发病。
严重咬伤者,除应给予 高效价免疫血清 进行被动免
疫外,仍需要接种狂犬疫苗,可收到更佳效果。
?目的要求
1.了解狂犬病病毒的形态结构
2.熟悉狂犬病病毒的微生物学检查原则
3.掌握狂犬病病毒的感染途径与预防原则
?教学内容
教学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