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根架空避雷线的保护范围计算书
工程名:
计算者:
计算时间:2005年7月22日
【输入参数】:
建筑物防雷类别 = 第一类防雷建筑物
滚球半径(hr) = 30 (m)
避雷线的高度(h) = 20 (m)
被保护物高度(hx) = 5 (m)
【计算过程】:
bx = √(h * (2 * hr - h)) - √(hx * (2 * hr - hx))
= √(20 * (2 * 30 - 20)) - √(5 * (2 * 30 - 5))
= 11.701 (m)
【输出参数】:
避雷线在hx高度的xx'平面上的保护宽度(bx) = 11.701 (m)
滚球半径
被保护物高度
单根架空避雷线计算公式
bx
建筑物年预计雷击次数计算书
工程名:
计算者:
计算时间:2005年7月22日
年平均密度
【输入参数】:
年平均雷暴日Td = 36.700000
【计算过程】:
Ng = 0.024 * Td^1.3
= 0.024 * 36.70^1.3
= 2.5958 (次/(km^2.a))
【输出参数】:
年平均密度Ng = 2.5958 (次/(km^2.a))
建筑物等效面积
【输入参数】:
长L = 50.00 (m)
宽W = 50.00 (m)
高H = 50.00 (m)
【计算过程】:
因为H = 50.00 (m)小于100(m), 所以
Ae = [L * W + 2(L + W) * √(H * (200 - H)) + π* H * (200 - H)] * 0.000001
= (50.00 * 50.00 + 2(50.00 + 50.00) * (50.00 * (200 - 50.00))^1/2
+ 3.14 * 50.00 * (200 - 50.00) ) * 0.000001
= 0.0434 (km^2)
【输出参数】:
建筑物等效面积Ae = 0.0434 (km^2)
建筑物年预计雷击次数
【输入参数】:
校正系数k = 1.00
建筑物所处地区雷击大地的年平均密度Ng = 2.5958 (次/(km^2.a))
建筑物等效面积Ae = 0.0434 (km^2)
【计算过程】:
N = k x Ng x Ae
= 1.00 * 2.5958 * 0.0434
= 0.1127
【输出参数】:
建筑物年预计雷击次数N = 0.1127
Td
Ng
年平均密度
Ae
建筑物等效面积
建筑物等效面积大于100米
次/km2.a
km2
建筑物年预计雷击次数
单根避雷针保护半径的计算计算书
工程名:
计算者:
计算时间:2005年7月22日
【输入参数】:
建筑物防雷类别 = 第一类防雷建筑物
滚球半径(hr) = 30 (m)
避雷针的高度(h) = 20 (m)
被保护物高度(hx) = 10 (m)
【计算过程】:
rx = √(h(2hr - h)) - √(hx(2hr - hx))
= √(20(2*30 - 20)) - √(10(2*30 - 10))
= 5.92 (m)
【输出参数】:
避雷针在hx高度xx'平面上的保护半径(rx) = 5.92 (m)
避雷针在hx高度xx'平面上的保护半径
单根避雷针保护半径计算公式
双根避雷针保护范围计算计算书
工程名:
计算者:
计算生成时间:2005年7月22日
【计算公式】:
当D ≥ √(h1(2hr - h1)) + √(h2(2hr - h2))时,
D1 = √(h1(2hr - h1)) 米;
D2 = √(h2(2hr - h2)) 米;
当D < √(h1(2hr - h1)) + √(h2(2hr - h2))时,
D1 = (2hr(h1 - h2) - h1*h1 + h2*h2 + D*D) / 2D 米;
D2 = D - D1 米;
b0 = √(h1(2hr - h1) - D1*D1) 米;
【输入参数】:
滚球半径(hr) = 30 m;
两针之间的距离(D) = 30 (m)
第一根针高度(h1) = 15 (m)
第二根针高度(h2) = 15 (m)
被保护物的高度(hx) = 5 (m)
【输出参数】:
保护范围D1 = 15.00 (m)
保护范围D2 = 15.00 (m)
最小保护宽度b0 = 4.63 (m)
【计算过程】:
D1 = (2hr(h1 - h2) - h1*h1 + h2*h2 + D*D) / 2D
= (2 * 30(15 - 15) - 15*15 + 15*15 + 30*30) / (2 * 30)
= (0.00 - 225.00 + 225.00 + 900.00) / 60.00
= 900.00 / 60.00
= 15.00 (m)
D2 = D - D1
= 30 - 15.00
= 15.00 (m)
b0 = √(h1(2hr - h1) - D1*D1)
= √(15(2*30 - 15) - 15.00*15.00)
= 21.21 (m)
计算公式
D1
D2
b0
计算过程D1
计算过程D2
计算过程b0
第一根针的高度
第二根针的高度
双根避雷针-D1计算公式
双根避雷针-D2计算公式
格栅形大空间屏蔽体屏蔽效能及感应电压、能量计算书
屏蔽空间(LPZ1区)内的磁场强度
雷电流
真空导磁系数
雷电流的波头时间
雷击于与屏蔽空间之间的平均距离
计算公式H1
最大感应电压
计算公式Uoc/max
最大感应电流
计算公式isc/max
LPZ(n+1)区内磁场强度
计算公式Hn+1
LPZ(n+1)区内的感应电压
计算公式Uoc(n+1)/max
LPZ(n+1)区内的感应电流
计算公式isc(n+1)/max
点距LPZ1区屏蔽顶的最短距离
点距LPZ1区屏蔽壁的最短距离
环路至屏蔽墙距离
环路至屏蔽顶距离
形状系数
(1/√m)
计算公式H1_2
计算公式Uoc/max_2
计算公式isc/max_2
板式屏蔽体屏蔽效能计算书
工程名:
计算者:
计算时间:2005年7月22日19时28分
当雷击于板式屏蔽体以外附近时屏蔽效能计算:
【计算公式】:
SF = A + R = 0.131 * t * √(f * μr * σr) + (168 - 20 * lg√(f * μr / σr))
【输入参数】:
电磁波频率(f) = 100000 (Hz)
屏蔽体壁厚(t) = 0.254 (mm)
屏蔽体距电磁场源的距离(r) = 5 (m)
屏蔽材料的相对磁导率(μr) = 200 (H/m)
屏蔽材料相对于铜的电导率(σr) = 0.17
【输出参数】:
单层板式屏蔽体的屏蔽效能(SF) = 148.648 (dB)
【计算过程】:
SF = A + R = 0.131 * t * √(f * μr * σr) + (168 - 20 * lg√(f * μr / σr))
= 0.131 * 0.254 * √(100000 * 200 * 0.17) + (168 - 20 * lg√(100000 * 200 / 0.17))
= 148.648 (dB)
当雷击于板式屏蔽体上时屏蔽效能计算:
【计算公式】:
SF = A + Rm = 0.131 * t * √(f*μr*σr) + 20 * lg(0.0117 / (r*√(f *σr / μr)) + 5.35√(f *σr /μr) + 0.354)
【输入参数】:
同上略
【输出参数】:
单层板式屏蔽体的屏蔽效能(SF) = 95.278 (dB)
【计算过程】:
SF = A + Rm = 0.131 * t * √(f*μr*σr) + 20 * lg(0.0017 / (r*√(f *σr / μr)) + 5.35√(f *σr /μr) + 0.354)
= 0.131 * 0.254 * √(100000 * 200 * 0.17) + 20 * lg(0.0017 / (5 * √(100000 * 0.17 / 200)) + 5.35√(100000 * 200 / 0.17) + 0.354)
= 95.278 (dB)
当考虑电子设备壳体的屏蔽效能时,设备壳体需要的最小屏蔽厚度计算:
【计算公式】:
tmin ≥ δ* (ln(Umax/Up) - ln(γe / (4.24 * μr * δ)))
【输入参数】:
电子设备壳体的边长(l1) = 1 (m)
电子设备壳体的边长(l2) = 1 (m)
电子设备壳体的边长(l3) = 1 (m)
壳体材料的电阻率(ρ) = 138 (10e-9 Ω.m)
电子设备壳体的等值半径(γe) = 0.62 (m)
设备壳体内允许的感应电压(Uoc) = 380 (V)
设备框架平面产生的最大感应电压(Umax) = 220 (V)
当量频率f下电磁波对屏蔽壳体的穿透深度(δ) = 0.418 (10e-4 m)
【输出参数】:
设备壳体需要的最小屏蔽厚度(tmin) = 0.000243 (m)
【计算过程】:
tmin ≥ δ* (ln(Umax/Uoc) - ln(γe / (4.24 * μr * δ)))
≥ 0.418* (ln(220/380) - ln(0.62 / (4.24 * 200 * 0.418)))
≥ 0.000243 (m)
边长l1
边长l2
边长l3
屏蔽材料的相对磁导率
屏蔽材料相对于铜的电导率
计算公式SF_2
计算公式SF_3
计算公式tmin
电子设备壳体的等值半径
设备壳体内允许的感应电压
设备框架平面产生的最大感应电压
设备壳体需要的最小屏蔽厚度
雷击危险度评估计算书
工程名:
计算者:
计算时间:2005年7月22日
因直击雷和雷击电磁脉冲引起电气/电子系统设备损坏的可接受最大年平均雷击次数计算:
【计算公式】:
Nc = 5.8 * 10^-1.5 / (C1 + C2 + C3 + C4 + C5 + C6)
【输入参数】:
建筑物屋顶和主体结构: 金属材料
电气/电子系统设备所在建筑物材料结构因子(C1): 0.500
系统设备重要程度: 架空线缆的设备
电气/电子系统设备重要程度因子(C2): 1.000
系统设备耐冲击能力: 一般
电气/电子系统设备耐冲击能力因子(C3): 0.500
系统设备所在雷区环境: LPZ2或更高层雷电防护区
电气/电子系统设备所在的雷区环境因子(C4): 0.500
发生雷击事故的后果: 不会产生不良后果
电气/电子系统发生雷击事故的后果因子(C5): 0.500
年平均雷暴日: Td < 25 d/a
区域雷暴等级因子(C6): 0.800
【输出参数】:
因直击雷和雷击电磁脉冲引起电气/电子系统设备损坏的可接受最大年平均雷击次数(Nc) = 0.048266 (次/a)
【计算过程】:
Nc = 5.8 * 10^-1.5 / (C1 + C2 + C3 + C4 + C5 + C6)
= 5.8 * 10^-1.5 / (0.500 + 1.000 + 0.500 + 0.500 + 0.500 + 0.800)
= 0.048266 (次/a)
电气/电子系统所在的建筑物及入户设施年预计雷击次数计算:
【计算公式】:
N = N1 + N2
【输入参数】:
建筑物年预计雷击次数(N1): 1.500 (次/a)
建筑物入户设施年预计雷击次数(N2): 1.500 (次/a)
【输出参数】:
电气/电子系统所在的建筑物及入户设施年预计雷击次数(N) = 3 (次/a)
【计算过程】:
N = N1 + N2
= 1.500 + 1.500
= 3
电涌等级评估:
N > Nc,应安装雷击电涌防护装置
防雷装置拦截效率(E):
E = 1 - Nc / N
= 1 - 0.048266 / 3
= 0.983911
当E > 0.98时,电涌防护级别为A级
C1
C2
C3
C4
C5
C6
计算公式Nc
N1
N2
计算公式N
计算公式E
危险度评估-雷击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