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聚落地理
? 聚 落
? 城 市
? 集镇与农村
第一节 聚 落
聚落是指人类各种形式的居住场所,在地图
上常被称为居民点。聚落不仅是房屋的集合体,
还包括与居住地直接相关的其它生活设施和生产
设施。
1 起源与发展
2 城镇标准
起源与发展
? 西方城市的发展
? 中国城市的发展
? 村落的发展
西方城市发展始于希腊。
罗马时代,城市获得更大发展。
在罗马时代,在城市发展上,重要进展是通过罗马控制控制
区的扩大,把城市带到欧洲的广大地区。
1 原始的居住地
2 古代村落
3 城市兴起后农村聚落的发展
4 现代村落的发展
中国城市的发展
1 古代城市发展
秦统一的首都咸阳、汉长安城,以及唐长安城、宋开封城、杭州城,都是当时世界
上著名的大都市,城市内部功能已相当齐全。
元、明、清三朝,全国最大的城市是北京。它代表了我国封建礼制的典型,城为内
外城。
2 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的发展。
第一阶段是初期发展阶段。 1949年后,经过三年经济恢复,从 1952年到 1960年经
过第一个五年计划与经济大发展,城市和建制镇分别从 1951年的 157个和 1896个增加
到 1960年的 197个(城市数)和 1961年的 4429个(建制镇数)。
第二阶段是 1961年至 1977年。这段时期由于经济困难和, 文化大革命, 的影响,经
济缓慢发展和停滞状态,对城市的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
第三阶段是从 1978年到 1998年,这是我国改革开放时期,经济发展速度比较快,
城市发展速度也是空前的。
城镇标准
? 世界各国关于城镇标准的规定
? 我国城镇建制的设置
? 聚落体系
世界各国关于城镇标准的规定
由于各国生产力水平、人口数量、密度不同,划
分标准也很不一致。
1 按居民点达到一定的人口数作为城镇的标准。
2 规定各级行政中心为城镇
3 规定首都或几个居民点为城镇,其余为乡村。
4 按居民点的人口数量以及非农业人口比例规定
城镇标准。
5 按居民点的人口数量及职业构成规定城镇标准。
1 城市,根据我国规定,凡具备以下两条标准之一时,均可设
市:
1) 聚居人口 10万以上的城镇;
2) 聚居人口不足 10万,但是省级国家机关所在地,或是重
要工矿基地,或是规模较大的物质集散地,或是边疆地
区的重要城镇,并且确实有必要由省、自治区领导的,
可设市的建制。
2 镇, 1984年 11月,国家民政部对原建制镇标准作了调整,新
的建制标准规定:
1) 凡县级地方国家机关所在地,均应设置镇的建制。
2) 总人口在 2万以上的乡,乡政府所在地非农业人口和自
理口粮到集镇落户、务工、经商、办服务行业的人口合
计超过 2000人的,可以建镇。
3) 少数民族地区、人口稀少的边远地区和山区,可以比照
第二条适当放宽。
4) 小型矿区、物资集散地、风景旅游区、边境商埠口岸等
地,非农业人口和自理口粮人口两项总数虽不足 2000人,
聚落体系
1 城市体系
2 城市体系的等级规律
1) 等级规模法则
2) 首位城市法则
3) 农村聚落法则
第二节 城 市
? 城市区位与环境的关系
? 城市与自然环境
? 城市地域结构发展动力及其模式
? 城市景观与感知
城市区位与环境的关系
一、从防卫出发而选择的区位
二、城市区位与交通的关系
1 在利用河流方面
2 在利用海洋方面作为防卫的有利条件有半岛、岛
与内港
3 制高点和隘口
1 城市与水运的关系
2 城市与陆运的关系
3 海上交通与城市的关系
城市与自然环境
? 地质环境与城市
? 地形与城市
? 气候与城市
? 水资源与城市
? 城市的生物环境
地质条件特别突出的是地震,这是对城市造成巨大灾害的一种力量。
它的特点一是 力量大,二是 突发性 。
城市的建设与所在地的地形条件关系十分密切,一般来说,
平坦而地势稍高的地形是比较理想的。
气候与城市关系很大,如多雨地区要考虑防洪与排水,寒冷地区
要注意取暖、防冻。特别突出的要注意城市本身所带来的严重气候
影响问题:热岛效应与排水。 城市一方面需要大量供水,另一方面又要大量排水,特别是排除污水,如不加处理也会给下游城市及周围地区带来严重问题。
创造优美的文化景观与田园风光城市 —— 既是反映人对回归自然的
潜在愿望,也是现今城市规划、建设中的重要课题。
城市地域结构发展动力及其模式
? 形成地域结构的动力
? 城市内部的地域结构模型
动力分两方面,即集聚力和离散力。集聚力就是向心力,
驱使居民和某些部门向市中心集聚;离散力则是向相反方向,
驱使其转向郊区。
1 集聚力,集聚力主要由下面两方面原因引起的。第一,
它提供了多而方便的服务和设施;第二,它具有社会条件方
面的优势。
2 离散力,由两方面原因引起的。首先是经济条件方面,
其次是社会条件方面。
形成地域结构的动力
1 同心圆模型,是 1929年由芝加哥大学社会学家伯吉斯
( Ernest W.Burgess)提出的。
2 扇型模型,是美国的土地经济学家霍伊特( H.Hoyt)
于 1939年提出的。
3 多核模型,是美国地理学家哈里斯( C.D.Harris)和
乌尔曼( E.L.Ullman)于 1945年提出的。
城市内部的地域结构模型
城市景观与感知
? 城市景观
? 城市感知
在城市景观中,最明显的是城市建筑高度;
其次,城市景观往往与著名的建筑物相联系,
该建筑也就成为该城市的标志与象征。第三是
城市的格局。第四是城市与环境的协调所形成
的风格。
城 市 景 观
城市的景观给人带来的印象并不相同,这是
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环境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而产
生的。从城市景观来说,对人感知留下深刻印象
的是路、界、节点、区和路标。
城 市 感 知
第三节 集镇与农村
? 集 镇
? 乡 村
集镇是介于乡村与城市之间的过渡性聚落。
1 具有工业生产活动的乡村
2 集市
在农村聚落研究中,集市具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1 一般类型的乡村, 按形态对乡村聚落进行分类,可分为密集型、分
散型和半聚集型农村聚落。
2 活动型村落
3 特殊类型, 美国单户型、集体农场型和经营性农场。
? 聚 落
? 城 市
? 集镇与农村
第一节 聚 落
聚落是指人类各种形式的居住场所,在地图
上常被称为居民点。聚落不仅是房屋的集合体,
还包括与居住地直接相关的其它生活设施和生产
设施。
1 起源与发展
2 城镇标准
起源与发展
? 西方城市的发展
? 中国城市的发展
? 村落的发展
西方城市发展始于希腊。
罗马时代,城市获得更大发展。
在罗马时代,在城市发展上,重要进展是通过罗马控制控制
区的扩大,把城市带到欧洲的广大地区。
1 原始的居住地
2 古代村落
3 城市兴起后农村聚落的发展
4 现代村落的发展
中国城市的发展
1 古代城市发展
秦统一的首都咸阳、汉长安城,以及唐长安城、宋开封城、杭州城,都是当时世界
上著名的大都市,城市内部功能已相当齐全。
元、明、清三朝,全国最大的城市是北京。它代表了我国封建礼制的典型,城为内
外城。
2 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的发展。
第一阶段是初期发展阶段。 1949年后,经过三年经济恢复,从 1952年到 1960年经
过第一个五年计划与经济大发展,城市和建制镇分别从 1951年的 157个和 1896个增加
到 1960年的 197个(城市数)和 1961年的 4429个(建制镇数)。
第二阶段是 1961年至 1977年。这段时期由于经济困难和, 文化大革命, 的影响,经
济缓慢发展和停滞状态,对城市的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
第三阶段是从 1978年到 1998年,这是我国改革开放时期,经济发展速度比较快,
城市发展速度也是空前的。
城镇标准
? 世界各国关于城镇标准的规定
? 我国城镇建制的设置
? 聚落体系
世界各国关于城镇标准的规定
由于各国生产力水平、人口数量、密度不同,划
分标准也很不一致。
1 按居民点达到一定的人口数作为城镇的标准。
2 规定各级行政中心为城镇
3 规定首都或几个居民点为城镇,其余为乡村。
4 按居民点的人口数量以及非农业人口比例规定
城镇标准。
5 按居民点的人口数量及职业构成规定城镇标准。
1 城市,根据我国规定,凡具备以下两条标准之一时,均可设
市:
1) 聚居人口 10万以上的城镇;
2) 聚居人口不足 10万,但是省级国家机关所在地,或是重
要工矿基地,或是规模较大的物质集散地,或是边疆地
区的重要城镇,并且确实有必要由省、自治区领导的,
可设市的建制。
2 镇, 1984年 11月,国家民政部对原建制镇标准作了调整,新
的建制标准规定:
1) 凡县级地方国家机关所在地,均应设置镇的建制。
2) 总人口在 2万以上的乡,乡政府所在地非农业人口和自
理口粮到集镇落户、务工、经商、办服务行业的人口合
计超过 2000人的,可以建镇。
3) 少数民族地区、人口稀少的边远地区和山区,可以比照
第二条适当放宽。
4) 小型矿区、物资集散地、风景旅游区、边境商埠口岸等
地,非农业人口和自理口粮人口两项总数虽不足 2000人,
聚落体系
1 城市体系
2 城市体系的等级规律
1) 等级规模法则
2) 首位城市法则
3) 农村聚落法则
第二节 城 市
? 城市区位与环境的关系
? 城市与自然环境
? 城市地域结构发展动力及其模式
? 城市景观与感知
城市区位与环境的关系
一、从防卫出发而选择的区位
二、城市区位与交通的关系
1 在利用河流方面
2 在利用海洋方面作为防卫的有利条件有半岛、岛
与内港
3 制高点和隘口
1 城市与水运的关系
2 城市与陆运的关系
3 海上交通与城市的关系
城市与自然环境
? 地质环境与城市
? 地形与城市
? 气候与城市
? 水资源与城市
? 城市的生物环境
地质条件特别突出的是地震,这是对城市造成巨大灾害的一种力量。
它的特点一是 力量大,二是 突发性 。
城市的建设与所在地的地形条件关系十分密切,一般来说,
平坦而地势稍高的地形是比较理想的。
气候与城市关系很大,如多雨地区要考虑防洪与排水,寒冷地区
要注意取暖、防冻。特别突出的要注意城市本身所带来的严重气候
影响问题:热岛效应与排水。 城市一方面需要大量供水,另一方面又要大量排水,特别是排除污水,如不加处理也会给下游城市及周围地区带来严重问题。
创造优美的文化景观与田园风光城市 —— 既是反映人对回归自然的
潜在愿望,也是现今城市规划、建设中的重要课题。
城市地域结构发展动力及其模式
? 形成地域结构的动力
? 城市内部的地域结构模型
动力分两方面,即集聚力和离散力。集聚力就是向心力,
驱使居民和某些部门向市中心集聚;离散力则是向相反方向,
驱使其转向郊区。
1 集聚力,集聚力主要由下面两方面原因引起的。第一,
它提供了多而方便的服务和设施;第二,它具有社会条件方
面的优势。
2 离散力,由两方面原因引起的。首先是经济条件方面,
其次是社会条件方面。
形成地域结构的动力
1 同心圆模型,是 1929年由芝加哥大学社会学家伯吉斯
( Ernest W.Burgess)提出的。
2 扇型模型,是美国的土地经济学家霍伊特( H.Hoyt)
于 1939年提出的。
3 多核模型,是美国地理学家哈里斯( C.D.Harris)和
乌尔曼( E.L.Ullman)于 1945年提出的。
城市内部的地域结构模型
城市景观与感知
? 城市景观
? 城市感知
在城市景观中,最明显的是城市建筑高度;
其次,城市景观往往与著名的建筑物相联系,
该建筑也就成为该城市的标志与象征。第三是
城市的格局。第四是城市与环境的协调所形成
的风格。
城 市 景 观
城市的景观给人带来的印象并不相同,这是
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环境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而产
生的。从城市景观来说,对人感知留下深刻印象
的是路、界、节点、区和路标。
城 市 感 知
第三节 集镇与农村
? 集 镇
? 乡 村
集镇是介于乡村与城市之间的过渡性聚落。
1 具有工业生产活动的乡村
2 集市
在农村聚落研究中,集市具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1 一般类型的乡村, 按形态对乡村聚落进行分类,可分为密集型、分
散型和半聚集型农村聚落。
2 活动型村落
3 特殊类型, 美国单户型、集体农场型和经营性农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