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人口与发展
? 人口增长过程
? 人口转变模式
? 人口增长的动力机制
? 人口与发展
第一节 人口增长过程
? 农业革命之前的人口
? 农业革命与人口增长
? 工业革命对人口增长的影响
? 世界人口增长趋势
农业革命之前的人口
1 极低的人口密度
2 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
3 人口分布相对集中
4 人口迁移
农业革命与人口增长
1)高人口密度
2)出生率和死亡率呈不断波动状态
3)出现定居的村落
4)出现劳动分工、手工制作业及社会阶层分化
工业革命对人口增长的影响
1)工业革命与人口死亡率
2)工业革命与人口出生率
3)工业化过程中的人口增长
世界人口增长趋势
世界人口每增长一个 10亿,所用时间逐渐缩短。
世界人口的第一个 10亿用了近 100万年时间。从 19世纪初至 1930年
100余年时间里,世界人口实现了第二个 10亿的增长过程。本世纪
30年代以来,世界人口开始了加速增长,到 1960年已发展到 30亿。
从 1960年到 1975年,世界人口由 30亿发展到 40亿,至 1987年突破
50个亿,到 1999年,仅用了 12年时间就突破了 60亿。
第二节 人口转变模式
人口转变是指由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
的过渡。
一、发达国家的人口转变模式
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转变模式
三、中国的人口转变模式
一、发达国家的人口转变模式
发达国家人口转变模式简述
促使人口转变的因素分析
1 兰迪的, 三个序列, 理论与诺特斯坦的, 人口转变,
理论
2 布莱克的, 五阶段, 模式
3 寇尔的人口转变模式及其数量界限
1 经济的发展及其引发的生活方式、生育观念和
妇女地位等的进步和提高。
2 政府对节育的态度和相关的人口政策
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转变模式
对于广大的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文化相对
落后给人口转变设置了障碍。
根据发展中国家人口出生率的高低差别,也
可将其分为多种类型。除了极端类型之外,大多
数发展中国家采取了人口控制政策,使出生率持
续下降,这种转变类型代表发展中国家的普遍转
变模式。
三、中国的人口转变模式
? 中国的人口转变历程及人口转变模式
? 中国人口转变模式的成因探讨
1)加速增长阶段 2)负增长阶段 3)高速增长阶段
4)减速增长阶段 5)波动增长阶段 6)持续增长阶段
1)死亡率维持极低水平而出生率却居高不下的成因:
2)第四阶段出生率大幅度下降的成因
3)第五阶段人口波动的成因
第三节 人口增长的动力机制
? 自然环境与人口增长
? 人口构成与人口增长
? 人口政策与人口增长
1 土地资源与人口增长, 土地是人类进行物质生产活动必需的物质条件,是
人类赖以生存的立足之地,在农业产生之初及其以后的发展过程中,由农业
所导致的对土地的开发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促进了人口的增长,但土地资源
也日益遭到破坏,最终导致耕地面积锐减,为人口良性发展设置了障碍。
2 淡水资源与人口增长, 淡水资源是人类生命中不可缺少的源泉,也是生态
系统中最活跃的因素,在淡水充足之地,居住的人往往倍增,但人口的发
展使淡水资源日益紧张。
3 森林资源与人口发展,森林为经济建设提供原料和林副产品,同时森林具
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净化大气、降低噪声、保护野生动植
物等生态功能,使其为人类发挥巨大的作用,随着人口增长,开垦荒地,
建筑屋舍,取得燃料及发展工农业,森林面积急剧减少,严重影响人类
生存与发展。
4 矿产资源与人口增长, 能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特别是工业革
命后,能源的开发利用极大地促进了人口的增加,但人口增长过快造成了
对能源的过度需求,从而与有限的能源总量产生矛盾,最终导致了人类的
能源危机。
一、人口构成及其分类,人口构成又称人口结构,指的是人口系统内部不同属
性之间的比例关系,在一个人口系统中,各种人口构成之间是相互依存、
相互制约的,它们按照一定目标有秩序、有规律紧密联系在一起,组成一
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人口构成可分为 自然构成和社会经济构成 两大类,自然构成主要包
括人口的性别构成和年龄构成,社会经济构成主要包括职业构成、文化
教育构成、婚姻家庭构成、阶级构成、民族构成和种族构成等。
二、人口构成与人口发展:
1 人口 性别构成对婚姻和家庭状况有很强的影响并进一步影响到人口的
增长、移动和其它人口构成。
2 人口的年龄构成对人口发展动态有很大的影响:年龄构成较轻,少年
儿童比重大,则将来相继进入婚龄育龄的人数必然大,出生率高。反
之亦然。
3 人口的文化教育构成对人口数量增长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
面,人口文化素质的提高,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生育观念,,少生、优
生, 等现代生育观逐渐深入人心,而且文化的提高就延长了劳动者的受
教育时间,相对推迟了人口的结婚年龄。另一方面,人口文化素质的提
高,有利于控制人口增长,世界上妇女平均生孩子的数量与其文化程度
呈反比。
1)鼓励人口增长的人口政策:发达的欧美国家
和人口出现明显老龄化趋势的国家。
2)抑制人口增长的人口政策:发展中国家应对
人口过快增长的措施。
人口政策与人口增长
第四节 人口与发展
? 人口因素的两重性
? 人口增长对发展的影响
? 适度人口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的意义
人口因素的两重性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人口因素突出地表现出
其两重性特征:既作为生产者又作为社会物质
财富的消费者而存在。
人口增长对发展的影响
大量的研究成果及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人口对发展确有影响
作用,而且在特定条件下人口的作用会更突出,尤其是在发展中
国家,财富、政治势力、分配不公平、管理、组织不善以及资源
浪费与军事活动等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阻碍了发展,而人口的迅
速增长使以上因素产生的问题更加恶化,更激化了人口增长与经
济社会发展的矛盾。
一 适度人口的概念,
适度人口的概念是建立在人口容量概念基础上的,前者是后者的主要组
成部分人口容量即人口承载量,是指地球及其各个部分在一定时期、一定条
件下所可能容纳和抚养的最多人口数量。而适度人口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
宜的人口数量,是一种理想人口数量。
二 探求适度人口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意义
1 适度人口是一个理想的难以确定精确数值的, 虚数,,但它的确定对于解
剖某个区域的人口过剩 状况以及与之有关的人口现象有着重要参考价值,所
以区域适度人口的确定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制定、区域规划和城市规
划的修编,区域未来人口预测以及各专项事业的评价等都有重要意义。
2 就国家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而言,适度人口的确定是制定国家人口战
略的基础和出发点,它有利于更好的执行人口政策,有助于认识人口政策的
科学性、稳定性和连续性,避免对现行人口政策的误解。
3 对于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转变而讲,适度人口的确定也有着重要意义。发
达国家的人口转变基本上都是在经济发达的条件下顺其自然地实现的;而发
展中国家则完全不同,它们不仅经济落后,实际上大多数国家的实际人口已
远远超过其适度人口。所以,只有及早确定科学、合理的适度人口,才能采
取政策手段,促进人口转变,并使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相适应,以持续增长
的经济实力保障人口转变的完成。
? 人口增长过程
? 人口转变模式
? 人口增长的动力机制
? 人口与发展
第一节 人口增长过程
? 农业革命之前的人口
? 农业革命与人口增长
? 工业革命对人口增长的影响
? 世界人口增长趋势
农业革命之前的人口
1 极低的人口密度
2 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
3 人口分布相对集中
4 人口迁移
农业革命与人口增长
1)高人口密度
2)出生率和死亡率呈不断波动状态
3)出现定居的村落
4)出现劳动分工、手工制作业及社会阶层分化
工业革命对人口增长的影响
1)工业革命与人口死亡率
2)工业革命与人口出生率
3)工业化过程中的人口增长
世界人口增长趋势
世界人口每增长一个 10亿,所用时间逐渐缩短。
世界人口的第一个 10亿用了近 100万年时间。从 19世纪初至 1930年
100余年时间里,世界人口实现了第二个 10亿的增长过程。本世纪
30年代以来,世界人口开始了加速增长,到 1960年已发展到 30亿。
从 1960年到 1975年,世界人口由 30亿发展到 40亿,至 1987年突破
50个亿,到 1999年,仅用了 12年时间就突破了 60亿。
第二节 人口转变模式
人口转变是指由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
的过渡。
一、发达国家的人口转变模式
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转变模式
三、中国的人口转变模式
一、发达国家的人口转变模式
发达国家人口转变模式简述
促使人口转变的因素分析
1 兰迪的, 三个序列, 理论与诺特斯坦的, 人口转变,
理论
2 布莱克的, 五阶段, 模式
3 寇尔的人口转变模式及其数量界限
1 经济的发展及其引发的生活方式、生育观念和
妇女地位等的进步和提高。
2 政府对节育的态度和相关的人口政策
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转变模式
对于广大的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文化相对
落后给人口转变设置了障碍。
根据发展中国家人口出生率的高低差别,也
可将其分为多种类型。除了极端类型之外,大多
数发展中国家采取了人口控制政策,使出生率持
续下降,这种转变类型代表发展中国家的普遍转
变模式。
三、中国的人口转变模式
? 中国的人口转变历程及人口转变模式
? 中国人口转变模式的成因探讨
1)加速增长阶段 2)负增长阶段 3)高速增长阶段
4)减速增长阶段 5)波动增长阶段 6)持续增长阶段
1)死亡率维持极低水平而出生率却居高不下的成因:
2)第四阶段出生率大幅度下降的成因
3)第五阶段人口波动的成因
第三节 人口增长的动力机制
? 自然环境与人口增长
? 人口构成与人口增长
? 人口政策与人口增长
1 土地资源与人口增长, 土地是人类进行物质生产活动必需的物质条件,是
人类赖以生存的立足之地,在农业产生之初及其以后的发展过程中,由农业
所导致的对土地的开发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促进了人口的增长,但土地资源
也日益遭到破坏,最终导致耕地面积锐减,为人口良性发展设置了障碍。
2 淡水资源与人口增长, 淡水资源是人类生命中不可缺少的源泉,也是生态
系统中最活跃的因素,在淡水充足之地,居住的人往往倍增,但人口的发
展使淡水资源日益紧张。
3 森林资源与人口发展,森林为经济建设提供原料和林副产品,同时森林具
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净化大气、降低噪声、保护野生动植
物等生态功能,使其为人类发挥巨大的作用,随着人口增长,开垦荒地,
建筑屋舍,取得燃料及发展工农业,森林面积急剧减少,严重影响人类
生存与发展。
4 矿产资源与人口增长, 能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特别是工业革
命后,能源的开发利用极大地促进了人口的增加,但人口增长过快造成了
对能源的过度需求,从而与有限的能源总量产生矛盾,最终导致了人类的
能源危机。
一、人口构成及其分类,人口构成又称人口结构,指的是人口系统内部不同属
性之间的比例关系,在一个人口系统中,各种人口构成之间是相互依存、
相互制约的,它们按照一定目标有秩序、有规律紧密联系在一起,组成一
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人口构成可分为 自然构成和社会经济构成 两大类,自然构成主要包
括人口的性别构成和年龄构成,社会经济构成主要包括职业构成、文化
教育构成、婚姻家庭构成、阶级构成、民族构成和种族构成等。
二、人口构成与人口发展:
1 人口 性别构成对婚姻和家庭状况有很强的影响并进一步影响到人口的
增长、移动和其它人口构成。
2 人口的年龄构成对人口发展动态有很大的影响:年龄构成较轻,少年
儿童比重大,则将来相继进入婚龄育龄的人数必然大,出生率高。反
之亦然。
3 人口的文化教育构成对人口数量增长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
面,人口文化素质的提高,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生育观念,,少生、优
生, 等现代生育观逐渐深入人心,而且文化的提高就延长了劳动者的受
教育时间,相对推迟了人口的结婚年龄。另一方面,人口文化素质的提
高,有利于控制人口增长,世界上妇女平均生孩子的数量与其文化程度
呈反比。
1)鼓励人口增长的人口政策:发达的欧美国家
和人口出现明显老龄化趋势的国家。
2)抑制人口增长的人口政策:发展中国家应对
人口过快增长的措施。
人口政策与人口增长
第四节 人口与发展
? 人口因素的两重性
? 人口增长对发展的影响
? 适度人口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的意义
人口因素的两重性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人口因素突出地表现出
其两重性特征:既作为生产者又作为社会物质
财富的消费者而存在。
人口增长对发展的影响
大量的研究成果及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人口对发展确有影响
作用,而且在特定条件下人口的作用会更突出,尤其是在发展中
国家,财富、政治势力、分配不公平、管理、组织不善以及资源
浪费与军事活动等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阻碍了发展,而人口的迅
速增长使以上因素产生的问题更加恶化,更激化了人口增长与经
济社会发展的矛盾。
一 适度人口的概念,
适度人口的概念是建立在人口容量概念基础上的,前者是后者的主要组
成部分人口容量即人口承载量,是指地球及其各个部分在一定时期、一定条
件下所可能容纳和抚养的最多人口数量。而适度人口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
宜的人口数量,是一种理想人口数量。
二 探求适度人口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意义
1 适度人口是一个理想的难以确定精确数值的, 虚数,,但它的确定对于解
剖某个区域的人口过剩 状况以及与之有关的人口现象有着重要参考价值,所
以区域适度人口的确定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制定、区域规划和城市规
划的修编,区域未来人口预测以及各专项事业的评价等都有重要意义。
2 就国家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而言,适度人口的确定是制定国家人口战
略的基础和出发点,它有利于更好的执行人口政策,有助于认识人口政策的
科学性、稳定性和连续性,避免对现行人口政策的误解。
3 对于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转变而讲,适度人口的确定也有着重要意义。发
达国家的人口转变基本上都是在经济发达的条件下顺其自然地实现的;而发
展中国家则完全不同,它们不仅经济落后,实际上大多数国家的实际人口已
远远超过其适度人口。所以,只有及早确定科学、合理的适度人口,才能采
取政策手段,促进人口转变,并使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相适应,以持续增长
的经济实力保障人口转变的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