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十 孢子萌发和病原物的接种
了解病原菌生活力的强弱,存活期的长短,有
效传播距离,抗药性的大小,生活史,环境与
发病的关系以及有些病原菌的鉴定等,都必须
进行孢子萌发试验。
孢子能否萌发,萌发率的高低,萌发势的强弱
以及萌发的方式等既受病原菌自身内在的因素
影响,也受外界环境条件制约,因此要达到萌
发试验的目的,必须充分掌握萌发所需的各种
条件。
一、实验目的
通过人为作用使病原物与寄主植物感病部位接
触,创造条件使病原物侵入使寄主发病叫接种,
接种是证病过程的重要步骤,在研究植物病害
规律,测定品种抗病性,药剂防病效果时都需
要接种。因此,接种是植病工作者必须掌握的
基本技术。
本实验主要学习真菌孢子萌发以及植物病原物
常用的接种方法。
(一 ) 孢子萌发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1.琼脂平板法
对于某些不适于直接在水滴中萌发的真菌可采
用此法。
取洁净的载玻片,在熔化并冷至 50℃ 左右的
2%水琼脂培养基中沾一下,待凝成薄层后,
去掉一面琼脂培养基,将有琼脂培养基的一面
朝上,平放在培养皿内的, U”形玻棒上,皿底
衬上吸水滤纸保湿。
二、孢子萌发的 内容、材料和方法
再将小麦秆锈菌夏孢子或白粉菌的分生孢子轻
轻弹落或涂抹在琼脂平面上。保温培养,小麦
秆锈菌夏孢子培养在 20℃ 温度下,小麦白粉病
分生孢子培养在 10~12℃ 下,2小时后镜检萌
发结果。
此法也可以直接在培养皿中做成的水琼脂平板
上进行。
2.悬滴法
在洁净的盖玻片中央,滴玉米大斑病菌孢子悬浮
液一滴,注意滴成圆形,大小适当,菌悬液浓度
以显微镜低倍镜头每个视野约 20个孢子为宜。
然后翻转盖片制成悬滴,平放在培养皿内的, U”
形玻棒上,皿底衬上吸水滤纸保湿,盖好皿盖,
放置在 26~28℃ 温箱中培养,4~5小时后检查萌
发结果。
(二 )孢子萌发的记载方法
孢子萌发是先吸水膨胀,然后长出芽管,通常
以芽管长度超过孢子直径一半 (不是正圆形的孢
子以短径为准 )作为萌发标准,记载项目有以下
几种,
(1)萌发率,即萌发一定时间后,随机取一定
数目 (至少 500个 )的孢子,检查萌发的孢子数,
求出萌发百分率,如果用该法记录两种或几种
不同处理时,要注意严格掌握检查时间。
(2)萌发时间:测定孢子萌发达到一定萌发率所
需的时间。
(3)芽管平均长度:测定一定数目已萌发孢子的
芽管长度,求其平均值。
三、植物病原物接种的 内容、材
料和方法
(一 )植物病害人工接种方法
人工接种方法是根据病害的传染方式和侵染途
径设计的,植物病害的种类很多、其传染方式
和侵染途径各异,因此接种方法也不相同。
(1)拌土法 (小麦根腐病 )
拌土法适于土壤传染的病害,方法是将消毒的
土壤分别装入两个小花盆中,其中一盆表层覆
以一厘米厚的菌土,菌土是用玉米砂培养菌 1
份加消毒土 5份混合而成,另一盆不接种 (不覆
菌土 )作为对照。将经 0.1%升汞表面消毒 3分
钟并用无菌水洗 3次的小麦种子,分别播种在
两个花盆内,插上标牌,注明接种日期,方法
病害名称及接种人姓名,花盆放在室温下,浇
水保湿,遮阴管理,待幼苗出土展开叶子后 (大
约一周 ),观察并记载根腐病发生情况。
(2)喷雾法 (稻瘟病 )
气流及雨水传播的病害常用此法接种,将在高
粱粒培养基上培养好稻瘟病菌株,装在加有无
菌水的烧杯中,用力搅拌,待孢子洗下后,以
纱布过滤,并于滤液中加入吐温 20,配成孢子
悬浮液,用喷雾器均匀喷布在稻苗上。同时设
一不喷菌液而喷无菌水的作对照,保湿 48小时,
移到温室中正常管理,7天后作发病调查。
(3)涂抹法 (小麦秆锈病 )
这也是气传病害常用的接种方法,用于禾本科
锈病的接种。方法是用食指沾锈菌夏孢子悬液
自下向上轻轻涂抹欲接种的小麦叶片,也可先
用手指沾水摩擦叶片,使叶表有一层水膜,然
后将夏孢子粉抹在上面,以不涂抹孢子悬液或
孢子粉的作为对照。用塑料罩保湿 12小时后揭
布,正常管理,7天后作发病调查。
(4) 创伤接种法 (大白菜软腐病 )
适用于由伤口侵入的弱寄生菌。方法是取切成
适当大小的白菜帮两块、经水洗,待水稍干后,
以 10%漂白粉溶液作表面消毒,分别放在两个
灭过菌的上下铺有吸水纸的培养皿中,用酒精
擦过的玻璃棒顺着白菜帮打三排不穿透的孔穴。
将培养好的白菜软腐病菌斜面菌种以无菌水冲
洗,配成菌悬液。
然后,先以灭过菌的注射器吸取无菌水滴于菜
帮的第一排孔内作为对照,再用该注射器吸菌
液滴于第二、三排孔内。注意无论无菌水、还
是菌液都不要滴的过多,以免流出孔穴,另一
培养皿的菜帮以同法处理作为重复,盖好皿盖,
置于 26~28℃ 的温箱中,24小时后检查发病情
况。
(二 ) 接种试验的观察和记载:
认真观察和记录是做好接种试验的重要环节,
为了及时正确地分析总结试验结果,必须认真
观察并做详尽的记录,如记录接种时间,接种
植物、品种、接种方法、部位、接种用的病菌
名称 (包括菌系和生理小种 )、来源、繁殖和培
养方法 (培养基、培养温度、培养时间 )、接种
体浓度、接种的方法和步骤及接种后的管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