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厌氧生物处理 基本概念 3.1.1厌氧生物处理的基本原理 一、厌氧生物处理的基本生物过程及其特征 ——又称厌氧消化、厌氧发酵; ——实际上,是指在厌氧条件下由多种(厌氧或兼性)微生物的共同作用下,使有机物分解并产生CH4和CO2的过程。 1、厌氧生物处理工艺的发展简史: ①上述的厌氧过程广泛地存在于自然界中; ②人类第一次利用厌氧消化处理废弃物,是始于1881年——Louis Mouras的“自动净化器”; ③随后人类开始较大规模地应用厌氧消化过程来处理城市污水(如化粪池、双层沉淀池等)和剩余污泥(如各种厌氧消化池等); ——长的HRT、低的处理效率、浓臭的气味等; ④50、60年代,特别是70年代中后期,随着能源危机的加剧,人们对利用厌氧消化过程处理有机废水的研究得以强化,出现了一批被称为现代高速厌氧消化反应器的处理工艺,厌氧消化工艺开始大规模地应用于废水处理; ——HRT大大缩短,有机负荷大大提高,处理效率也大大提高; ——厌氧接触法、厌氧滤池(AF)、上流式厌氧污泥床(UASB)反应器、厌氧流化床(AFB)、AAFEB、厌氧生物转盘(ARBC)和挡板式厌氧反应器等; ——HRT与SRT分离,SRT相对很长,HRT则可以较短,反应器内生物量很高。 ⑤最近(90年代以后),随着UASB反应器的广泛应用,在其基础上又发展起来了EGSB和IC反应器; ——EGSB反应器可以在较低温度下处理低浓度的有机废水; ——IC反应器则主要应用于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可以达到更高的有机负荷。 2、厌氧消化过程的基本生物过程 ①两阶段理论: ——30~60年代,被普遍接受的是“两阶段理论” 第一阶段:发酵阶段,又称产酸阶段或酸性发酵阶段; ——水解和酸化,产物主要是脂肪酸、醇类、CO2和H2等; ——主要参与微生物统称为发酵细菌或产酸细菌; ——其特点有:1)生长快,2)适应性(温度、pH等)强。 第二阶段:产甲烷阶段,又称碱性发酵阶段; ——产甲烷菌利用前一阶段的产物,并将其转化为CH4和CO2; ——主要参与微生物统称为产甲烷菌; ——其特点有:1)生长慢;2)对环境条件(温度、pH、抑制物等)非常敏感。 ②三阶段理论: ——深入研究后,发现上述过程不能真实反映厌氧反应过程的本质; ——微生物学的研究表明,产甲烷菌只能利用一些简单有机物如甲酸、乙酸、甲醇、甲基胺类以及H2/CO2等,而不能利用含两个碳以上的脂肪酸和甲醇以外的醇类; ——70年代,Bryant发现原来认为是一种被称为“奥氏产甲烷菌”的细菌,实际上是由两种细菌共同组成的,一种细菌首先把乙醇氧化为乙酸和H2,另一种细菌利用H2和CO2产生CH4; ——因而,提出了“三阶段理论” 水解、发酵阶段: 产氢产乙酸阶段:产氢产乙酸菌,将丙酸、丁酸等脂肪酸和乙醇等转化为乙酸、H2/CO2; 产甲烷阶段:产甲烷菌利用乙酸和H2、CO2产生CH4; 一般认为,在厌氧生物处理过程中约有70%的CH4产自乙酸的分解,其余的则产自H2和CO2。 ③四阶段理论(四菌群学说): 同型产乙酸菌:将H2/CO2合成为乙酸。 但实际上这一部分乙酸的量较少,只占全部乙酸的5%。 ——三阶段、四阶段理论是目前认为的对一样生物处理过程较全面和较准确的描述。 3、厌氧生物处理的主要特征 能耗大大降低,而且还可以回收生物能(沼气); 污泥产量很低; ——厌氧微生物的增殖速率比好氧微生物低得多,产酸菌的产率Y为0.15~0.34kgVSS/kgCOD,产甲烷菌的产率Y为0.03kgVSS/kgCOD左右,而好氧微生物的产率约为0.25~0.6kgVSS/kgCOD。 厌氧微生物有可能对好氧微生物不能降解的一些有机物进行降解或部分降解; 反应过程较为复杂——厌氧消化是由多种不同性质、不同功能的微生物协同工作的一个连续的微生物过程; 对温度、pH等环境因素较敏感; 但一般来说,①处理出水水质较差,需进一步利用好氧法进行处理;②气味较大;③对氨氮的去除效果不好;等等 4、厌氧生物处理技术是我国水污染控制的重要手段 ——我国高浓度有机工业废水排放量巨大,这些废水浓度高、多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纤维素等有机物; ——我国当前的水体污染物还主要是有机污染物以及营养元素N、P的污染; ——目前的形势是:能源昂贵、土地价格剧增、剩余污泥的处理费用也越来越高; ——厌氧工艺的突出优点是:①能将有机污染物转变成沼气并加以利用;②运行能耗低;③有机负荷高,占地面积少; ④污泥产量少,剩余污泥处理费用低;等等 ——厌氧工艺的综合效益表现在环境、能源、生态三个方面。 二、厌氧消化过程中的主要微生物 ——发酵细菌(产酸细菌)、产氢产乙酸菌、产甲烷菌等。 1、发酵细菌(产酸细菌): 主要功能:水解——在胞外酶的作用下,将不溶性有机物水解成可溶性有机物; 酸化——将可溶性大分子有机物转化为脂肪酸、醇类等; 主要细菌:梭菌属、拟杆菌属、丁酸弧菌属、双岐杆菌属等; 水解过程较缓慢,并受多种因素影响(pH、SRT、有机物种类等),有时回成为厌氧反应的限速步骤; 产酸反应的速率较快; 大多数是厌氧菌,也有大量是兼性厌氧菌; 可以按功能来分:纤维素分解菌、半纤维素分解菌、淀粉分解菌、蛋白质分解菌、脂肪分解菌等。 2、产氢产乙酸菌 主要功能:将各种高级脂肪酸和醇类氧化分解为乙酸和H2; 主要反应:乙醇:  丙酸: 丁酸: 注意:上述反应只有在乙酸浓度很低,系统中氢分压很低时才能顺利进行。 主要细菌:互营单胞菌属、互营杆菌属、梭菌属、暗杆菌属等; 多数是严格厌氧菌或兼性厌氧菌。 3、产甲烷菌 ——60年代Hungate开创了严格厌氧微生物培养技术; 主要功能:将产氢产乙酸菌的产物——乙酸和H2/CO2转化为CH4和CO2,使厌氧消化过程得以顺利进行; 一般可分为两大类:乙酸营养型和H2营养型产甲烷菌; 一般来说,乙酸营养型产甲烷菌的种类较少,只有Methanosarcina和Methanothrix,但在厌氧反应器中,有70%左右的甲烷是来自乙酸的氧化分解; 典型的产甲烷反应: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根据产甲烷菌的形态和生理生态特征,可将其分类如下: ——最新的分类(Bergy’s细菌手册第九版),共分为:三目、七科、十九属、65种; 产甲烷菌有各种不同的形态,常见的有: ①产甲烷杆菌:呈短杆、长杆、竹节状或丝状 ②产甲烷球菌:为正圆形或椭圆形,排成对或链状 ③产甲烷八叠球菌:球形细胞形成规则的或不规则的堆积状 ④产甲烷螺菌:呈规则的弯曲杆状,最后发展为不能运动的螺旋丝状 在生物分类学上,产甲烷菌(Methanogens)属于古细菌(Archaebacteria),大小、外观上与普通细菌(Eubacteria)相似,但实际上,其细胞成分特殊,特别是细胞壁的结构较特殊。 在自然界的分布,一般可以认为是栖息于一些极端环境中(如地热泉水、深海火山口、沉积物等),但实际上其分布极为广泛,如污泥、瘤胃、昆虫肠道、湿树木、厌氧反应器等。 产甲烷菌都是严格厌氧细菌,要求氧化还原电位在-150(-400mv,氧和氧化剂对其有很强的毒害作用; 产甲烷菌的增殖速率很慢,繁殖世代时间长,可达4(6天,因此,一般情况下产甲烷反应是厌氧消化的限速步骤 三、厌氧消化动力学 在厌氧消化条件下,BOD5去除也遵循一级反应动力学规律,故好氧生物降解的动力学方程也适用于厌氧反应,由于甲烷发酵阶段是厌氧消化速率的控制因素,因此,厌氧消化反应动力学是以该阶段为基础建立的。 厌氧消化反应动力学方程式: 式中: dS/dt——底物去除率,质量/(体积 ? 时间); k——单位质量底物的最大利用速率,质量/细菌质量; S——可降解的底物量,质量/体积; Ks——半速度常数,质量/底物体积; X——细菌浓度,质量/体积; dX/dt——细菌增殖速率,质量/(体积 ? 时间); Y——细菌产率,细菌质量/底物质量; b——细菌衰亡速率系数,d-1; 式(3-1)代入 式(3-2),并除以X得: Sa——原污泥可生物降解底物浓度; Se ——剩余的可生物降解底物浓度; θc——污泥龄; 四、厌氧生物处理的影响因素 ——产甲烷反应是厌氧消化过程的控制阶段,因此,一般来说,在讨论厌氧生物处理的影响因素时主要讨论影响产甲烷菌的各项因素; ——主要因素有:温度、pH值、氧化还原电位、营养物质、F/M比、有毒物质等。 1、温度: 温度对厌氧微生物的影响尤为显著: 厌氧细菌可分为嗜热菌(或高温菌)、嗜温菌(中温菌);相应地,厌氧消化分为:高温消化(55(C左右)和中温消化(35(C左右); 高温消化的反应速率约为中温消化的1.5~1.9倍,产气率也较高,但气体中甲烷含量较低; 当处理含有病原菌和寄生虫卵的废水或污泥时,高温消化可取得较好的卫生效果,消化后污泥的脱水性能也较好; 随着新型厌氧反应器的开发研究和应用,温度对厌氧消化的影响不再非常重要(新型反应器内的生物量很大),因此可以在常温条件下(20~25(C)进行,以节省能量和运行费用。 2、pH值和碱度: pH值是厌氧消化过程中的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重要原因:产甲烷菌对pH值的变化非常敏感,一般认为,其最适pH值范围为6.8~7.2,在<6.5或>8.2时,产甲烷菌会受到严重抑制,而进一步导致整个厌氧消化过程的恶化; 厌氧体系中的pH值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进水pH值、进水水质(有机物浓度、有机物种类等)、生化反应、酸碱平衡、气固液相间的溶解平衡等; 厌氧体系是一个pH值的缓冲体系,主要由碳酸盐体系所控制; 一般来说:系统中脂肪酸含量的增加(累积),将消耗,使pH下降; 但产甲烷菌的作用不但可以消耗脂肪酸,而且还会产生,使系统的pH值回升。 碱度曾一度在厌氧消化中被认为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影响因素,但实际上其作用主要是保证厌氧体系具有一定的缓冲能力,维持合适的pH值; 厌氧体系一旦发生酸化,则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恢复。 3、氧化还原电位: 严格的厌氧环境是产甲烷菌进行正常生理活动的基本条件; 非产甲烷菌可以在氧化还原电位为+100~ -100mv的环境正常生长和活动; 产甲烷菌的最适氧化还原电位为-150~ -400mv,在培养产甲烷菌的初期,氧化还原电位不能高于-330mv; 4、营养要求: 厌氧微生物对N、P等营养物质的要求略低于好氧微生物,其要求COD:N:P = 200:5:1; 多数厌氧菌不具有合成某些必要的维生素或氨基酸的功能,所以有时需要投加:①K、Na、Ca等金属盐类;②微量元素Ni、Co、Mo、Fe等;③有机微量物质:酵母浸出膏、生物素、维生素等。 5、F/M比: 厌氧生物处理的有机物负荷较好氧生物处理更高,一般可达5~10kgCOD/m3.d,甚至可达50~80 kgCOD/m3.d; ——无传氧的限制; ——可以积聚更高的生物量。 产酸阶段的反应速率远高于产甲烷阶段,因此必须十分谨慎地选择有机负荷; 高的有机容积负荷的前提是高的生物量,而相应较低的污泥负荷; 高的有机容积负荷可以缩短HRT,减少反应器容积。 6、有毒物质: ——常见的抑制性物质有:硫化物、氨氮、重金属、氰化物及某些有机物; ①硫化物和硫酸盐: 硫酸盐和其它硫的氧化物很容易在厌氧消化过程中被还原成硫化物; 可溶的硫化物达到一定浓度时,会对厌氧消化过程主要是产甲烷过程产生抑制作用; 投加某些金属如Fe可以去除S2-,或从系统中吹脱H2S可以减轻硫化物的抑制作用。 ②氨氮: 氨氮是厌氧消化的缓冲剂; 但浓度过高,则会对厌氧消化过程产生毒害作用; 抑制浓度为50~200mg/l,但驯化后,适应能力回得到加强。 ③重金属: ——使厌氧细菌的酶系统受到破坏。 ④氰化物: ⑤有毒有机物: 四、厌氧消化过程中沼气产量的估算 (1)概述 a糖类、脂类和蛋白质等有机物经过厌氧消化能转化为甲烷和CO2等气体,这样的混合气体统称为沼气(Biogas); b产气量的计算有助于评价试验结果、工艺运转效率及稳定性; c当废水中的有机物组分已经明确时,可根据有机物的厌氧消化过程的化学反应通式,算出各底物的产气量; d当废水中的有机物组分复杂,不便精确地定性定量时,可按COD值来计算产气量; e沼气中CO2和CH4的百分含量不仅与有机物的化学组成有关,还与其各自的溶解度有关; f由于一部分沼气(特别是其中的CO2)会溶于出水中,同时, 一部分有机物还会被用于微生物的合成,所以实际产气 量要比理论产气量小。 (2)理论产气量的计算 A、根据废水中有机物化学组成计算产量:则1g丙酸厌氧分解: CO2产量=(1/74)×1.25 ×22.4=0.378L=0.743g CH4产量=(1/74) ×1.75 ×22.4=0.529L=0.378g 总产量=0.907L=1.12g; B、根据COD与产气量关系计算: McCarty指出,可以根据甲烷气体的氧当量变来计算废水厌氧消化的产气量。 CH4 + 2O2 =CO2 + 2H2O 在标准状态下,1mol甲烷,相当于2mol(或64g)COD,则还原1gCOD相当于生成22.4/64=0.35L甲烷 例题3-1 某工业废水量Q=500m3/d,废水COD含量36g/L,厌氧生物处理温度为28℃,该温度下产生甲烷的溶解度为 0.0286(L(标准状态)/L),水力停留时间5d,泥龄为15d,产率系数Y=0.021,微生物内源自身衰减系数kd=0.028d-1,经 厌氧生物处理后出水中COD为7.2g/L,消化气中甲烷含量为65%,试求标准状态下甲烷及消化气产量。 解:(1)厌氧生物处理过程中合成新细胞量 (2)CH4产量(标准状态) (3)出水中溶解CH4量 (4)每日实际CH4产量 (5)每日消化气产量 (3)实际产率分析:实际产气率的值主要取决于以下诸因素: 1) 物料的性质:脂类的产气量最多,而且其中的甲烷含量也高,蛋白质所产生的沼气数量虽少,但甲烷含量高;碳水化合物所产生的沼气数量少,且甲烷含量也较低; 2) 废水COD浓度:废水的COD浓度越低,单位有机物的甲烷产率越低,一般高浓度有机废水的产气率能接近理论值,而低浓度的有机废水的产气率则低于理论值。 3) 生物相的影响:产气率还与系统中硫酸盐还原菌及反硝化细菌等的活动有关。若系统中上述菌较多,则由于这些菌会与产甲烷菌争夺碳源,从而使产气率下降。废水中硫酸盐含量越高,使产气率下降越多。 4) 沼气中的甲烷含量:沼气中的甲烷含量越高,其在水中的溶解度越大,故甲烷的实际产率越低。 5) 工艺条件的影响:对同种废水,在不同的工艺条件下,其去除单位重量COD的产气量不同。 6) 去除的COD中用于合成细菌细胞所占的比例:去除的COD中用于合成细菌细胞所占的比例越大,则分解用以产生甲烷的比例将越小,从而去除1KgCOD的甲烷产量越低。 3.2 厌氧生物处理工艺 3.2.1 早期的 厌氧生物反应器 ——厌氧消化应用于废水处理的初级阶段,是从1881年法国Mouras设计的自动净化器开始到本世纪的20年代; ——1881年法国Mouras的自动净化器: ——1891年英国Moncriff的装有填料的升流式反应器: ——1895年,英国设计的化粪池(Septic Tank) 图3 ——1905年,德国的Imhoff池(又称隐化池、双层沉淀池) 图4 其特点: ①处理废水的同时,也处理有废水沉淀下来的污泥; ②前几种构筑物由于废水和污泥不分隔而影响出水水质; ③双层沉淀池则有了很大改进,有上层沉淀池和下层消化池; ④停留时间很长,出水水质也较差; ⑤后两种反应器曾在英、美、德、法等国得到广泛推广,在我国目前仍有应用。 3.2.2厌氧消化池 ——随着活性污泥法、生物滤池等好氧生物处理工艺的开发和推广应用,厌氧生物处理被认为是效率低、HRT长、受温度等环境条件的影响大,因此处于一种被遗弃的状态; ——但好氧生物处理工艺的广泛应用,产生的剩余污泥也越来越多,其稳定化处理的主要手段是厌氧消化,这是第二阶段的主要特征; ——1927年,首次在消化池中加上了加热装置,使产气速率显著提高; ——随后,又增加了机械搅拌器,反应速率进一步提高; ——50年代初又开发了利用沼气循环的搅拌装置; ——带加热和搅拌装置的消化池被称为高速消化池,至今仍是城市污水处理厂中污泥处理的主要技术。 消化池的类型与构造 ——厌氧消化池主要应用于处理城市污水厂的污泥,也可应用于处理固体含量很高的有机废水; ——主要作用:①一部分有机物转变为沼气; ②一部分有机物形成稳定性良好的腐殖质; ③提高了污泥的脱水性能; ④污泥体积可减少1/2以上; ⑤致病微生物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灭活,有利于污泥的进一步处理和利用。 消化池的分类: ——按形状:圆柱形、椭圆形(卵形)和龟甲形; ——按池顶结构:固定盖式和浮动盖式; ——按运行方式:传统消化池和高速消化池。 传统消化池: 图5 ——又称低速消化池,无加热和搅拌装置; ——有分层现象:只有部分容积有效; ——消化速率很低,HRT很长(30~90天)。 B、高速消化池 图6 ——设有加热和搅拌装置; ——缩短了有机物稳定所需的时间,也提高 了沼气产量,在中温(30~35(C)条件下,一般消化时间为15天左右,运行稳定; ——但搅拌使高速消化池内的污泥得不到浓缩,上清液不能分离。 两级消化池 ——两级串联,第一极是高速消化池,第二级则不设搅拌和加热,主要起沉淀浓缩和贮存的作用,并能分离上清液; ——二者的HRT的比值可采用1:1~4:1,一般为1:2。 图7 2、消化池的构造 ——由池顶、池底和池体三部分组成; ——池顶:固定盖和浮动盖,集气罩; ——池底:倒圆锥形,有利于排泥。 搅拌:机械搅拌和沼气搅拌 机械搅拌 ①泵搅拌:从池底抽出消化污泥,用泵加压后送至浮渣层表面或其它部位,进行循环搅拌,一般与进料和池外加热合并一起进行; ②螺旋浆搅拌:在一个竖向导流管中安装螺旋桨;‘ ③水射器搅拌: 沼气搅拌 ①气提式搅拌: ②竖管式搅拌: ③气体扩散式搅拌: 加热 ①池内蒸汽直接加热:设备简单,局部污泥易过热,会影响厌氧微生物的正常活动,并会增加污泥含水率; ②池外加热:把污泥预热后投配到消化池中,所需预热的污泥量较少,易于控制;预热温度较高,有利于杀灭虫卵;不会对一样微生物不利;但设备较复杂。 消化池的设计: ——主要内容:①消化池池体设计; ②搅拌设备设计; ③加热保温系统设计。 ——消化池的池体设计: 目前国内一般按污泥投配率确定消化池容积,  式中:V——消化池的有效容积,m3; V’——每天需要处理的新鲜污泥的统计,m3/d; p ——污泥投配率,如高速消化池处理生活污水的污泥,在消化温度为30~35(C时,p可取6~18%; 一般要求消化池的个数不少于2。 国外则多按固体负荷率来计算消化池的有效容积:  式中:Gs——每日需要处理的污泥干固体量,kgVSS/d; Lv——单位容积消化池固体负荷率,kgVSS/m3.d。 ——Lv值与污泥的含固率、温度有关,如下表: 污泥含固率(%) 固体负荷率(kgVSS/m3.d)   24(C 29(C 33(C 35(C  4 1.53 2.04 2.55 3.06  5 1.91 2.55 3.19 3.83  6 2.30 3.06 3.83 4.59  7 2.68 3.57 4.46 5.36   确定消化池有效容积后,既可计算消化池的构造尺寸,其一般要求: ①圆柱形池体的直径一般为6~35m; ②柱体高径之比为1:2; ③池总高与直径之比为0.8~1.0; ④池底坡度一般为0.08; ⑤池顶部的集气罩,高度和直径相同,一般为2.0m; ⑥池顶至少设两个直径为0.7m的人孔。 消化池的工艺管道: 污泥管:进泥管、出泥管、循环搅拌管; 上清液排放管; 溢流管; 沼气管; 取样管 沼气的收集与利用 ——污泥和高浓度有机废水进行厌氧消化时均会产生大量沼气; ——沼气的热值很高(一般为21000~25000 kJ/m3, 即5000~6000 kCal/m3),是一种可利用的生物能源。 1、污泥消化过程中沼气产量的估算: 沼气成分:一般认为CH4 50~70%,CO2 20~30%,H2 2~5%,N2 ~10%,微量H2S等; 沼气产率是指每处理单位体积的生污泥所产生的沼气量,即m3沼气/m3生污泥; 产气率与污泥的性质、污泥投配率、污泥含水率、发酵温度等有关; 当污泥来自城市污水处理厂,生污泥含水率为96%时: 中温消化,投配率为6~8%,产气率可达10~12 m3沼气/m3生污泥; 高温消化,投配率为6~8%,产气率可达22~26 m3沼气/m3生污泥 投配率为13~15%,产气率可达13~15 m3沼气/m3生污泥 沼气的收集: 设置凝结水罐;注意安全;阻火器;沼气管可加保温; 沼气的贮存: 调节产气量与用气量之间的平衡; 调节容积一般为日平均产气量的25~40%,即6~10h的产气量; 注意防腐、防火。 3.2.3 现代高速厌氧反应器 ——厌氧消化技术发展上的第三个时期; ——1955年,Schroepter提出了厌氧接触法 参考活性污泥法,增设二沉池和污泥回流系统; 处理能力提高,应用于食品包装废水的处理; 标志着厌氧技术应用于有机废水处理的开端。 ——随后出现了AF(Anaerobic Filter)、UASB(Upflow Anaerobic Sludge Blanket)、AAFEB(Anaerobic Attached Film Expanded Bed)、AFB(Anaerobic Fluidized Bed)等 微生物不呈悬浮生长状态,而是呈附着生长; 有机容积负荷大大提高,水力停留时间显著缩短; 首先应用于高浓度有机工业废水的处理,如食品工业废水、酒精工业废水、发酵工业废水、造纸废水、制药工业废水、屠宰废水等; 城市废水的处理; 与好氧工艺的串联和组合,可以脱氮和除磷; 含难降解有机物的工业废水的处理。 厌氧接触法(Anaerobic Contact Process) 工艺流程与特点 图 ——污泥回流是其最大的特点; ——污泥回流使得HRT与SRT分离:  由于厌氧细菌生长缓慢,可以作到不从系统中排放剩余污泥,则Qw = 0,则有:  对于普通高速厌氧消化池,其Xe = X, 所以其(c = HRT,因此在中温条件下,为了满足产甲烷菌的生长繁殖,SRT要求20~30d,因此高速厌氧消化池的HRT为20~30d。 对于厌氧接触法,由于X >>Xe,所以HRT<<SRT; X越大,Xe越小,则HRT可以越短。 与普通厌氧消化池相比,厌氧接触法的特点有: ①污泥浓度高,一般为5~10 gVSS/l,抗冲击负荷能力强; ②有机容积负荷高,中温时,COD负荷1~6 kgCOD/m3.d,去除率为70~80%; BOD负荷0.5~2.5 kgBOD/m3.d,去除率80~90%; ③出水水质较好; ④增加了沉淀池、污泥回流系统、真空脱气设备,流程较复杂; ⑤适合于处理悬浮物和有机物浓度均很高的废水。 最大的问题是污泥的沉淀: 污泥上附着有小气泡; 污泥在二沉池中还有活性,还会产生气体,导致已下沉的污泥上浮。 改进措施: 真空脱气设备(真空度为500mmH2O); 增加热交换器,使污泥骤冷,暂时抑制厌氧污泥的活性。 2、厌氧接触法的工艺设计 ——消化池容积的计算: 有机容积负荷法: ——有机容积负荷,。 3、厌氧接触法的应用实例 ①美国:HRT=12~13 h,X=7~12 g/l,SRT=3.6~6 d,Lv=2.5 ②日本:T=52(C,CODi=11~12g/l,CODe=2100~2700mg/l,V=3000m3; ③我国:南阳酒精厂 Lv=9~12,=~83%,=87%,HRT=4~4.5 d,CODi=50~54 g/l,BODi=26~34 g/l 二、厌氧生物滤池 1、厌氧生物滤池的工艺特征 ——60年代末,美国的Young和McCarty首先研制出厌氧生物滤池; ——1972年以来,一批生产性的厌氧生物滤池投入运行,处理废水的COD浓度在300~85000mg/l的范围内,处理效果良好,运行管理方便; ——与好氧生物滤池相似,厌氧生物滤池式装填有滤料的厌氧生物反应器,在滤料的表面形成了以生物膜形态生长的微生物群体,在滤料的空隙中则截留了大量的悬浮生长的微生物,废水通过滤料层(上向流或下向流)时,有机物被截留、吸附及分解。 2、厌氧生物滤池的构造特征 ——可分为升流式厌氧生物滤池、降流式厌氧生物滤池和升流式混合型厌氧生物滤池: 图 ——厌氧生物滤池的重要组成:滤料、布水系统、沼气收集系统 (1)、滤料: ——滤料是厌氧生物滤池的主体,其主要作用是提供微生物附着生长的表面及悬浮生长的空间,因此,应具备下列条件: 比表面积大,以利于增加厌氧生物滤池中的生物量;孔隙率高,以截留并保持大量的悬浮的微生物,同时也可防止堵塞;表面粗糙度较大,以利于厌氧细菌附着生长;其它:机械强度高;化学和生物学稳定性好;质轻;价廉易得;等 注意:被研究过的滤料种类很多,所得出的结论也不尽相同: ——有人认为孔隙率更重要(悬浮细菌所起的作用更大);也有人认为滤料最重要的特性是:粗糙度、孔隙率以及孔隙大小。 常用滤料: ①实心块状滤料:30~45mm的碎块;比表面积和孔隙率都较小,分别为40~50m2/m3和50~60%;这样的厌氧生物滤池中的生物浓度较低,有机负荷也低,仅为3~6 kgCOD/m3.d;易发生局部堵塞,产生短流。 ②空心块状滤料:多用塑料制成,呈圆柱形或球形,内部有不同形状和大小的孔隙;比表面积和孔隙率都较大。 ③管流型滤料:包括塑料波纹板和蜂窝填料等;比表面积为100~200 m2/m3,孔隙率可达80~90%;有机负荷可达5~15 kgCOD/m3.d。 ④交叉流型滤料: ⑤纤维滤料:包括软性尼龙纤维滤料、半软性聚乙烯、聚丙烯滤料、弹性聚苯乙烯填料;比表面积和孔隙率都较大;偶有纤维结团现象;价格较低,应用普遍。 (2)、布水系统 ——布水系统的作用是将进水均匀内地分配于全池,注意孔口的大小和流速; ——厌氧生物滤池多为封闭形,水位应高于滤料层; ——升流式厌氧生物滤池的布水系统设于池底,应用较广,直径为6~26m,高为3~13m; ——降流式厌氧生物滤池的水流方向相反; ——升流式混合型厌氧生物滤池的特点是减小了滤料层的厚度,留出了一定空间,以便悬浮状态的颗粒污泥在其中生长和累积。 (3)、沼气收集系统 : (4)、厌氧生物滤池的运行特征 : 厌氧生物滤池中生物膜的厚度约为1~4mm;生物固体浓度沿滤料层高度而有变化;降流式较升流式厌氧生物滤池中的生物固体浓度的分布更均匀;厌氧生物滤池适合于处理多种类型、浓度的有机废水,其有机负荷为0.2~16 kgCOD/m3.d;在相同的水质条件及水力停留时间下,升流式的COD去除率较降流式的高;当进水COD浓度过高(>8000或12000mg/l)时,应采用出水回流的措施:①减少碱度的要求;②降低进水COD浓度;③增大进水流量,改善进水分布条件。 ——二级交替式运行的厌氧生物滤池: ——当被处理的废水所含的悬浮固体浓度大于10%的COD浓度时,如采用升流式厌氧生物滤池,则应采取适当的预处理的SS浓度;如采用降流式厌氧生物滤池,则不必采取预处理。 ——厌氧生物滤池的优缺点: 与传统的厌氧生物处理及其它新型厌氧生物反应器相比,厌氧滤池的突出优点是: 生物固体浓度高,有机负荷高;SRT长,可缩短HRT,耐冲击负荷能力强;启动时间较短,停止运行后的再启动也较容易;无需回流污泥,运行管理方便;运行稳定性较好。 主要缺点是易堵塞。 3、厌氧生物滤池的运行特征 a 厌氧生物滤池中生物膜的厚度约为1-4mm; b 生物固体浓度沿滤料层高度而有变化; c 降流式较升流式的生物固体浓度的分布更均匀; d 厌氧生物滤池适合于处理多种类型、浓度的有机废水,其有机负荷为0.2-16 kgCOD/m3.d; e 在相同的水质条件及水力停留时间下,升流式的COD去除率较降流式的高; f 当进水COD浓度过高(>8000或12000mg/l)时,应采用出水回流的措施; g 二级交替式运行的厌氧生物滤池; 4、厌氧生物滤池的设计计算 ——厌氧生物滤池的设计计算主要包括:①滤料的选择;②滤料体积的计算;③布水系统的设计;④沼气系统的设计等。 ——目前尚无定型的设计计算程序; ——主要介绍滤料体积的计算方法和一些常用参数: ①有机负荷法: V = Q(Si – Se)/LvCOD LvCOD——有机容积负荷,一般为0.5~12kgCOD/m3.d; ②常用设计参数: 有机容积去除负荷——0.5~12 kgCOD/m3.d;有机物去除率——60~95%;滤料层高度——2~5m;相邻进水孔口距离——1~2m(不大于2m);污泥排放口距离——不大于3m。 ③关于Se: Se取决于对处理后出水的水质要求;Se还取决于厌氧生物滤池一般能达到的有机物去除率;Se还取决于所采用的有机负荷的高低。 ④关于有机容积负荷,其影响因素主要有: 废水水质,包括有机物的种类和浓度;滤料性质;温度;其它,如:pH值、营养物、有毒物质浓度等。 ——一般,当废水性质较特殊,无可靠资料可借鉴时,应通过小试或中试试验结果来确定。 5、厌氧生物滤池的应用实例 AF在美、加已被广泛应用;不同类型的废水,包括生活污水及COD为3000~24000mg/l的各种工业废水;处理规模也大小不等,最大的AF为12500m3;COD的去除率在61~94%之间;有机负荷为0.1~15 kgCOD/m3.d。 三、升流式厌氧污泥层(床)(UASB)反应器 ——Upflow Anaerobic Sludge Blanket (Bed) Reactor, 简称UASB 反应器; ——是荷兰Wageningen农业大学的Gatze Lettinga教授于70年代初开发出来的; ——UASB反应器的工作原理示意图如下: 图 UASB反应器的工艺特征: ①在反应器的上部设置了气、固、液三相分离器;②在反应器底部设置了均匀布水系统;③反应器内的污泥能形成颗粒污泥:——直径为0.1~0.5cm,湿比重为1.04~1.08;——具有良好的沉降性能和很高的产甲烷活性。 上述工艺特征使得UASB反应器: ——污泥的颗粒化使反应器内的平均浓度50gVSS/l以上,污泥龄一般为30天以上;反应器的水力停留时间相应较短;反应器具有很高的容积负荷;不仅适合于处理高、中浓度的有机工业废水,也适合于处理低浓度的城市污水;UASB反应器集生物反应和沉淀分离于一体,结构紧凑;无需设置填料,节省了费用,提高了容积利用率;一般也无需设置搅拌设备,上升水流和沼气产生的上升气流起到搅拌的作用;构造简单(?),操作运行方便(?)。 UASB反应器的构造 进水配水系统: ——功能: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