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部分 社会主义部分   政治经济学 (资本主义部分) 导??? 论 目的和要求: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政治经济学首先要弄清政治经济学是一门什么样的科学。通过学习本章,要理解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体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了解物质资料的生产,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认识人类社会经济制度的演变,把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明确这门科学实现了阶级性、科学性的高度统一,认识学习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导论计划5学时。 ? 本导论重点包括: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2)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3)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主要任务是揭示经济规律   第—节? 政治经济学的由来与发展 一、经济的最初含义 “经济”一词是来源于“经邦济世”即治理国家和拯救蔗民的意思:现代和近代对“经济”一词有诸种不同的理解; 二、经济学的出现 经济学员早是在奴隶社会出现的;但是,古代社会的经济学尚未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 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与发展而逐渐形成的。 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 19世把中叶马克思主之政治经济学创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是政治经济学的根本变革。马克思主之政治经济学来源于古典政治经济学。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物质资料的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物质资料生产的涵义和劳动过程的三个简单要素。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相发展的基础。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要从物质资料生产开始。 二、社会生产关系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 生产力的涵义。生产力的要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力。生产关系的涵义和它所包括的内容。生产和分配、交换、消费关系表明生关系具的有广泛涵义。 ?三、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生产关系是发展的,要在生关系和生产力的相互作用中研究生产关系及其变化的规律。要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中研究生产关系及其变化的规律。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论体系 一、唯物辩证法 唯物辨证法就是运用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分析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的矛盾运动,从而揭示其本质。 二、科学的抽象法 科学的抽象法? 从具体上升到抽象的方法是研究方法,从抽象到具体方法是叙述方法。 三、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逻辑方法。历史方法。要坚持逻辑方法和历史方法的统一。 四、对现代科学和经济方法的借鉴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和叙述方法应该借鉴现代科学和经济方法。一是数学方法;二是系统分析方法;三是其它方法,例如实证分析、均衡分析、边际分析等方法,以及总量分析与个量分析方法,静态、动态分析方法等。   第四节? 政治经济学的性质、任务和意义 一、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 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是人们对于某种社会经济制度所作的系统结论。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是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的。当代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在发展和管理社会化大生产等方面的思想和理论,对于社会主义经济有借鉴意义。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任务是揭示经济运动规律 经济规律的涵义。经济规律的客观性。经济规律的类型和体系;经济规律的特点。人们在认识和利用规律的时候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强大武器:它是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理论基础;它是改造世界观的指导思想。   第一篇? 自由竞争资本主义   第一章? 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 目的和要求:学习这一章,要了解商品经济的产生及其与市场经济的关系,特别是要通过对商品和货币的剖析,认识商品和货币所体现的社会生产关系及其运动规律,掌握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的基本内容。为学习和掌握剩余价值学说以及全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打下理论基础。本章计划8学时。   本章的重点包括: (1)商品内在诸矛盾(包括使用价值——价值、具体劳动——抽象劳动) (2)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3)货币的起源和本质 (4)货币的五个职能 (5)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和作用   第一节? 商品的价值 一、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与价值 商品是用交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的交换价值: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 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是在一定形式下的劳动,它是劳动的自然属性。抽象劳动是撇开具体形式的一般人类劳动。它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三、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 商品价值量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商品价值量和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简单劳动。复杂劳动。复杂劳动可以折合为倍加的简单劳动。计算商品价值量,以简单劳动为标准,将复杂劳动化为简单劳动。 四、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矛盾,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矛盾的表现,简单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包含着资本主义矛盾的萌芽。   第二节? 商品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 一、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相对价值形式。等价形式。等价形式三特点: 二、扩大的价值形式 这种价值形式就是许多个简单价值表现的扩大,即一种商品的价值是通过一系列的其他商品来表现的。 三、一般价值形式 一切商品价值都统一地表现在某的商品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 四、货币形式 当一般等价物的职能最终被固在一种特殊的商品上时,这种特殊商品就成为货币。 货币是商品交换过程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发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产物。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第三节? 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 一、商品交换过程的矛盾 发生商品交换关系的前提是存在不同所有者。商品交换的必要性是由商品内在诸矛盾决定的。这些矛盾的发展要求作为一般等价物的货币产生。 二、货币的职能 (一)价值尺度。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 就是价格。价格标准概念。 (二)流屈手段。货币作为流通手段概念。商品流通打破了商品交换中存在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同时也产生了经济危机的可能能性。 铸币概念。纸币概念。由于纸币发行过多而引起纸币贬值和物价上涨,从而引起通货膨胀。 (三)贮藏手段。货币退出流通,作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贮藏起来,就成为贮藏手段。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条件下,货币作为贮藏手段具有自发调节货币流通量的作用。 (四)支付手段。就是货币作为支付债款、租金、利息、税金、工资的职能。支付手段的出现使经济危机的可能性进一步加深。 (五)世界货币。货币越出一国的范围,在国际经济关系中充当一般等价物的作用,就是货币的世界货币职能。 三、货币流通规律 货币流通规律表明;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而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支付手段的出现使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发生变化。纸币流通规律。通货膨胀。 四、商品拜物教 商品拜物教的含义。 商品拜物教的根源在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第四节?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一、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必须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 二、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在商品交换过程中,由于供求关系的影响,价格总是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这正是价值规律的表观形式。 价格的波动并不违背价值规律。 三、价值规律的作用 价值规律的作用有:调节商品生产和流通;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陵小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   第二章? 资本的价值增殖过程 目的和要求:从这一章开始进入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分析。本章的任务是要在上一章所阐明的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分析,阐明马克思创立的剩余价值理论,揭示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和剩余价值的基本生产方法,并进一步阐明与剩余价值理论密切联系的资本主义工资理论,队而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下的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实质,认清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对立的经济根源。本章计划8学时。 (1)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2)剩余价值是怎样生产出来的。 <3)资本的本质。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原理。 (4)剩余价值的两种生产方法。 (5)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工资怎样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   第一节? 货币转化为资本 一、资本流通总公式及其矛盾 资本流通总公式为:G-W-G’(G’=G+△G) 资本总公式的矛盾。要解决这个矛盾,货币所有者必须购买这个特殊商品。 二、劳动力的买和卖 劳动力概念。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的条件。劳动力作为商品也有价值,包括: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劳动者繁衍后代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具有特殊性。劳动者创造的超过劳动力自身价值的部分价值就是剩余价值。   第二节? 剩余价值的来源 一、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资本主义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价值增殖过程是超过一定点的价值形成过程。 二、剩余价值是剩余劳动的特殊表现 剩余劳动。剩余产品。剩余劳动的出现和发展,是社会生产力提高的结果,又是社会生产和生活发展的物质基础。 三、资本的本质。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资本的本质。资本是一个历史范畴。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依据。这种划分的意义。 四、当代资本主义生产自动化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   第三节? 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一、剩余价值率 ? 剩余价值率概念。剩余价值率反映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程度。 二、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概念和条件。 三、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相对剩余价值概念和条件。超额剩余价值是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它是个别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而获得的 四、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关系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剩余价值产生的一般基础,又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出发点。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时期,生产绝对剩余价值和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方法起着不同的作用。 五、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榨取剩余价值。剩余价值规律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第四节? 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及其形式 一、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而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二、工资的形式 计时工资概念。计件工资概念。 工资的派生新形式有:刺激工资、雇员的利润分成、福利金等。 三、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 名义工资概念。实际工资概念。 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之间的关系。 四、相对工资和工资的国民差异 相对工资或比较工资。在资本主义发展中,相对工资有下降的趋势。 工资的国民差异。引起工资国民差异有各种因素。   第五节? 资本主义的企业管理 一、资本主义企业管理的二重性 二、资本主义企业管理中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 三、资本主义企业管理具体职能的发展 四、多种管理方法的配合运用体现了榨取剩余价值的拄巧的日益提高   第三章? 资本的积累过程 目的和要求:本章是通过剖析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阐明马克思主义的资本积累理论,揭示资本积累的实质及其对无产阶级状况的影响。同时揭示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学习这一章要从理论上进一步认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实质,并深刻了解资本积累的历史作用和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本章计划为5学时。   本章的重点包括: (1)怎样从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过程认识资本主义剥削实质。 (2)为什么要进行资本积累。怎样理解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转化为资本主义占有规律。 (3)怎样理解相对人口过剩既是资本积累发展的必然产物,又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4)如何正确认识资本土义社会的无产阶级贫困。 (5)怎样从资本主义积累过程来揭示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灭。   第一节? 资本主义的简单再生产 一、生产和再生产 社会生产过程的经常联系和不断更新就是再生产过程。社会再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二、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的特点 资太主义简单再生产。通过对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分析。可以深到地揭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一些主要特点。 ? 第二节? 资本主义的扩大再生产 一、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 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而资本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资本积累的实质。 二、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转变为资本主义占有规律 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和资本主义占有规律的涵义。这两个规律的转化是在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中实现和完成的。资本家作为劳动力商品的买者是实现这一转化的前提条件。 三、决定资本积累量的因素 资本积累的原因。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 ? 第三节? 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和相对人口过剩 一、资本有机构成及其提高 资本的技术构成,资本的价值构成:由资本技术构成所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价值构成就是资本的有机构成。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技术进步,必然导致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 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一般是以单个资本的增大为前提,这有两个途径;一是资本积聚二是资本集中。 二、资本有机构成不变,积累增加对工人阶级的影响 在资本有机构成不变的条件下,资本积累的需要超过通常的劳动力供给,工人的工资就会提高:但是,工资的增加不会改变资本主义生产的基本性质。 三、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资本积累对工人阶级的影响 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相对过剩人口概念。资本主义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人口规律,是资本积累的必然产物。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存在条件之一。相对过剩人口的形式。 ? 第四节? 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和无产阶级的贫困 一、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这一规律表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利益的根本对立。 二、无产阶级的贫困是资本积累的必然结果 无产阶级贫困化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 无产阶级贫困化的内含。 三、无产阶级贫困在当代的表现 无产阶级贫困在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表现。 ? 第五节? 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 一、资本积累和资本原始积累 资本原始积累是对小生产者的剥夺,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起点、贤本原始积累和资本积累的联系和区别。 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加深及其历史趋势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随着生产社会化的发展和生产资料越来越集中到少数资本家手中,这一矛盾更加尖锐化。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尖锐化,充分表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越来越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资本主义私有制必然被社会主义公有制所代替。 第四章? 个别资本的流通过程 目的和要求:本章是考察单个产业资本的流通过程即资本的运动过程。资本运动过程,表现为资本的循环和资本的周转。考察资本循环,重点是分析资本运动过程所经历的各个阶段及采取的形式,阐明资本运动的连续性,以及资本连续运动的条件及其矛盾,以便揭示通过资本的循环运动如何生产出剩余价值。考察资本周转,重点是分析资本运动的速度,以揭示资本周转速度对生产剩余价值在数量方面的影响。本章计划为6学时。 ? 本章的重点包括: (1)产业资本循环是三种形式的统一 (2)关于资本周转速度 ? 第一节? 资本循环 一、产业资本循环的三种形式和三阶段 产业资本在循环中,交替存在于三种形式上:货币资本形式,生产资本形式,商品资本形式。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是:购买阶段,生产阶段,销售阶段。 二、产业资本循环是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 产业资本循环概念。 产业资本循环的三种形式。三种循环形式各自有其特点,有把三种循环形式统一起来,才能全面理解产业资本循环。 三、保持产业资本循环连续性的条件 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的并存性和产业资本各种循环形式在时间上的继起性,是资本循环得以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 ? 第二节? 资本周转 一、资本周转与周转时间、周转次数 资本周转就是周而复始、不断反复着的资本循环资本周转的中心问题是周转速度问题。周转速度概念。 二、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固定资本概念。流动资本概念。 固定资本的磨损有两种:一种是有形磨损;另一种是无形磨损。把固定资本转移的价值部分逐年从销售商品收入中提取出来的资本价值.叫做固定资本折旧费。 三、预付资本总周转 预付资本总周转是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在价值上的平均周转;影响预付资本总周转速度的因素。 四、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加速资本周转可以节约预付资本量,扩大再生产规模,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流动资本周转速度越快,年剩余价值率越高:年剩余价值率概念。 ? 第五章? 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和流通 目的和要求:本章通过对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和流通的考察,说明社会资本运动所要求的基本比例关系。学习本章,中心是要掌握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弄清社会总资本和社会总产品的有关规定、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并通过对社会资本再生产过程中存在的矛盾的考察,认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固有的对抗性矛盾,必然引起经济危机。本章计划为5学时。 本章的重点包括: (1)社会总资本和社会总产品的关系 (2)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3)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 ? 第一节? 社会总产品的实现 一、社会总资本及其运动 社会资本的运动。社会资本的运动不仅包含资本本身的运动,也包含资本家和工人购买消费品的流通运动。 二、社会总资本运动的核心问题 考察社会资本的运动,必须以社会总产品为出发点。社会总产品概念。考察社会资本运动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各组成部分如何实现的问题,它包括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物质补偿。 三、基本理论前提与三次产业的划分 社会总产品在价值形态上分为c、v、m三个部分;在实物形态上按其最终用途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类。社会生产分为两大部类:第1部类和第Ⅱ部类。 ? 第二节? 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条件 一、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是通过三方面的交换过程实现的:第Ⅱ部类内部各部门、各企业之间的交换;第工部类内部各部门、各企业之间的交换;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 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二、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是I(v+m)>Ⅱc。 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是;I(v+△v+m/x) Ⅱ(c/△c)。从基本实现条件可引伸出另外两个条件。 三、生产资料生产较快增长的原理 列宁把技术进步和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因素引入扩大再生产提出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原理。这一原理的基本内容。 ? 第三节?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一、经济危机的实质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实质上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二、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及其物质基础 经济危机的周期性。 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的物质基础是固定资本更新。 三、经济危机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产物。 ? 第六章? 职能资本与平均利润 目的和要求:从本章开始考察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中资本和剩余价值所采取的各种具体形式,揭露剩余价值如何在资本主义社会各个剥削集团之间进行瓜分和分配。在剩余价值的各种具体形式中,利润是其他各种形式的基础,所以本章首先考察利润和平均利润。学习本章主要掌握剩余价值怎样转化为利润,剩余价值率怎样转化为利润率,利润怎样转化为平均利润,随之价值怎样转化为生产价格。通过分析这些“转化”,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经济的各种表面现象,以及它们怎样进一步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此外,本章还考察了作为资本的一种具体形式的商业资本和相应地作为剩余价值的一种具体形式的商业利润。本章计划为6学时。 本章重点包括: (1)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转化为成本价格 (2)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 (3)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4)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5)商业资本的形成和作用 (6)商业利润的本质及获得方式 (7)平均利润率下降和利润量同时增加的二重性规律 ? 第一节? 成本价格和利润 一、成本价格是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转化形式 成本价格k:c+v。w=c+v+m变成w=k+m。 成本价格是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范畴:它是资本家经营企业时赚钱或亏本的标志;它反映了资本主义竞争规律的作用。 二、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当资本家在观念上把剩余价值看作是预付总资本的增加额,剩余价值就获得利润形式。这时w=k+m变成w=k+p。 三、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 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不过是同一剩余价值量与不同资本量对比所得出的不同比率。利润率进一步掩盖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影响利润率的因素主要有:剩余价值率;资本有机构成;资本周转速度;不变资本的节省和原料价格等因素。 ? 第二节? 产业资本和平均利润 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平均利润率的形成过程。平均利润率是剩余价值总量和预付总资本的比率。一定量资本根据平均利润率分得的一份剩余价值就是平均利润。 二、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平均利润形成后,商品的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生产价格=k+p。 生产价格和价值的一定的背离,并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 马克思的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三、生产价格与市场价值和市场价格 部门内部的竞争是同一生产部门内部生产同类商品的不同企业之间的竞争。个别价值在部门内部竞争中转化为市场价值。 ? 第三节? 商业资本与平均利润 一、商业资本的形成和作用 商业资本的形成过程。商业资本的职能。商品资本职能独立化为商业资本职能的可能性、必要性和条件。 二、商业利润也是平均利润 商业利润是产业资本家转让给商业资本家的,是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这种转让是通过商品的购销价格差额来实现的。 三、商业流通费用及其补偿 商业流通费用分为生产性流通费用和纯粹流通费用。 四、商业资本家对商业雇员的剥削 商业雇员的劳动不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但能实现价值和剩余价值。 ? 第四节? 平均利润率下降趋势规律 一、平均利润率下降和利润量同时增加的二重性规律 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社会资本平均有机构成的提高,平均利润率呈现下降趋势。但是平均利润率的下降绝不意味着资本所获得的利润量的减少。 二、阻碍平均利润率下降的因素 阻碍平均利润率下降的因素有:剥削程度的提高;不变资本各要素变得便宜;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和增加;对外贸易的发展;股份资本的增加等。 三、平均利润率下降趋势规律加深了资本主义的矛盾 平均利润率下降趋势的规律,明显地暴露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   第七章? 生息资本和利息 ? 目的和要求:在资本主义社会,还存在大量以取得利息而存在的生息资本。广义的生息资本就是为了取得利息而贷出的货币资本。本章通过对资本主义借贷资本和利息、银行资本和银行利润、股份资本和股息,以及资本主义信用的分析,使学生了解资本主义社会剥削阶级的另一些集团是怎样瓜分剩余价值的,进一步认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 ? 本章的重点包括: (1)借贷资本的本质和特征 (2)利息的本质和利息率 (3)资本主义的信用 ? 第一节? 借贷资本和利息 一、借贷资本的形成和特点 离出来的闲置货币资本转化而来。借贷资本的特点。 二、利息和企业利润 资本主义利息概念。借贷资本的运动公式直接表现为G—G'。 存在借贷资本的情况下,职能资本家借用货币资本经营企业取得平均利润。 三、利息率 利息率=利息量/借贷资本量X100%。利息只能在其最高界限平均利润率和最低界限零之间摆动。决定利息率变动的因素。平均利息率有逐渐下降的趋势,其原因有:平均利润率的下降趋势;借贷资本供过于求的趋势。 ? 第二节? 银行资本和银行利润 一、银行的性质、职能与作用 资本主义银行是以获得银行利润为目的,充当货币借贷关系中介和货币支付中介的企业。银行的职能。银行的性质。 二、银行资本的利润实现形式及其源泉 银行资本概念。银行利润是银行资本家经营银行所得的利润。银行利润来源于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是通过剥削银行雇员的剩余劳动而实现的。 三、资本主义银行体系 资本主义银行按其经济功能可划分为:商业银行、中央银行和其它专业银行三大类。这些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构成银行体系。 银行的主要业务是指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的主要业务。 银行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 第三节? 股份资本和股息 一、股份资本的形成及其性质 股份资本的形成。股份公司概念。股份公司的组织结构体现了股份资本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条件下,所有权对经营权的制约关系和股东之间的制约关系。股份公司的组织形式。 二、股票与股息 股票概念。股票的作用。股票的特点。 股息概念。它是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它一般低于平均利润。 三、股票买卖和证券交易所 股票价格=股息/利息率。影响股票价格变动的因素。 股票交易概念。股票市场的作用。 创业利润是股份公司创办人获得的股票出售价格总额大于实际投入企业的资本价值总额的余额。证券交易所证券交易的过程包括:开户、委托、竟价成交、交割、过户。 ?四、创业利润和虚拟资本 虚拟资本概念。这种资本是“现实资本的纸制复本”。虚拟资本同它代表的现实资本价值无关。 ? 第四节? 资本主义信用 一、信用的产生和发展 信用是以偿还为条件的商品或货币等价值物的贷与借的运动。 信用是商品经济体系中的一种关系,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是信用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二、信用形式及其本质 商业信用概念。商业信用的必要性。商业信用有其局限性。 银行信用概念。银行信用的特点。信用的本质。 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的关系。 三、信用在资本主义经济中的作用 信用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信用加深了资本主义矛盾;为从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准备了条件。 ? 第八章? 资本主义土地所有权与地租 ??? 目的和要求:本章通过对资本主义在农业中的发展和资本主义地租的考察,揭示资本主义农业中的剥削关系。学习本章应了解资本主义土地私有制和资本主义地租的本质,把握资本主义地租的两种形式——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并了解土地价格的决定。 ? 本章的重点包括: (1)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的形成和特点 (2)资本主义地租的本质及其与封建地租、租金的区别 (3)级差地租的形成 (4)绝对地租的形成 (5)垄断地租和土地价格 ? 第一节? 资本主义地租的本质 一、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的形成和特点 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是作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农村中发展的结果而形成的。概括起来有两条道路。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的特点。 二、资本主义地租的本质 资本主义地租概念。它实际上是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在经济上实现自己、增殖价值的一种形式。 三、资本主义地租与封建地租的区别 资本主义地租以资本主义土地所有权为基础,体现着纯粹的经济关系,没有超经济的强制;它只是超过平均利润的那部分剩余价值,不是全部剩余价值;它体现了土地所有者、农业资本家共同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而不是封建地主对农民的剥削关系。 四、资本主义地租和租金的区别 租金是农业资本家由于租种土地而向土地所有者缴纳的全部货币额。这个货币额除了包括严格意义上的地租外(我们考察的正是严格意义上的地租),还包括固定资本的折旧费和利息、一部分平均利润、一部分农业工人的工资。 ? 第二节? 级差地租 一、级差地租的形成 ?级差地租概念。 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是土地的经营垄断。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是土地的好坏不同。级差地租的来源。 二、级差地租第Ⅰ形态 由于土地肥沃程度的差别和不同地块位置的差别等条件而形成的级差地租,叫做级差地租第1形态。 三、级差地租第Ⅱ形态 级差地租第Ⅱ形态是由于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投资而具有不同劳动生产率所产生的超额利润而转化的级差地租。 四、级差地租I和级差地租Ⅱ之间的关系 二者之间既存在密切联系,又存在明显的区别。 ? 第三节? 绝对地租 一、绝对地租的形成 绝对地租概念。它是农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转化形态。 农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是形成维对地租的条件。绝对地租产生的原因。 二、绝对地租的趋势 ? 第四节? 垄断地租、矿山地租、建筑地段地租和土地价格 一、垄断地租和垄断价格 垄断地租概念。垄断地租产生的条件和原因。 二、矿山地租和建筑地段地租 矿山地租和建筑地段地租的形成。 矿山地租和建筑地段地租的形式,同样为级差地租、绝对地租和垄断地租。 三、土地价格 土地价格是资本化的地租。它与地租量成正比,与银行利息率成反比,用公式表示为:土地价格=地租/利息率。土地价格的决定。 ? 第二篇? 垄断资本主义 ? 第九章?? 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发展为垄断资本主义 目的和要求: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发展到垄断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本章叙述了在工业垄断资本形成、银行垄断资本形成基础上的金融资本和金额寡头的形成。垄断条件下竞争具有新特点,产生了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由于生产社会化发展的基础,使国内垄断有新的发展。本章计划为5学时。 ? ?本章重点包括: (1)生产集中和垄断的形成 (2)垄断组织的形式和实质 (3)金融资本的形成 (4)垄断条件下的竞争 (5)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 ? 第一节? 工业垄断资本的形成 ?一、自由竞争条件下的生产集中和资本社会化 ?生产集中概念。自由竞争为什么会引起生产集中?首先,在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中,大资本吞并中小资本,从而使生产和资本日益集中到少数大企业手里。其次,资本主义的信用制度和股份公司得到广泛发展,有力地促进了生产和资本的集中。 二、生产高度集中形成垄断 垄断概念。垄断是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主要标志和基本经济现象。垄断的形成既具有可能性,又有必要性。 三、垄断组织的形式和实质 垄断组织概念。垄断组织有多种形式。垄断组织的实质。 ? 第二节? 垄断资本主义的标志是金融资本的统治 一、银行资本的集中和垄断 生产集中是银行业集中的基础,后者又对前者起促进作用。银行业的集中是竞争的必然结果。银行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 二、银行的新作用 银行的作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由普通的中介人变成万能的垄断者。银行的新作用为金融资本的形成准备了条件。 三、金融资本的形成 金融资本概念。金融资本形成的主要途径。 四、金融寡头的统治 金融寡头概念。金融寡头的统治,在经济领域主要是通过“参与制”来实现的。金融寡头控制国家机器的办法,主要是通过“个人联合”。 ? 第三节? 垄断条件下的竞争 一、垄断与竞争? 垄断并不能消除竞争,而是与竞争并存。原因在于,竞争是商品经济的特征,同时,除占统治地位的垄断组织,还存在没有加入垄断组织的局外企业,在局外企业之间存在自由竞争。??? 二、垄断条件下竞争的特点 从竞争目的、竞争手段、竞争结果、竞争范围看垄断条件下竞争的特点。 三、垄断竞争的基本形式 垄断组织内部的竞争;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垄断组织与非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局外企业”之间的竞争。 ? 第四节? 垄断利润与垄断价格 ?一、垄断利润 ?垄断利润概念。 ?垄断利润通过规定垄断价格而获得。垄断利润的来源。 ?二、垄断价格 ?垄断价格概念。商品的垄断价格=生产成本+垄断利润。垄断价格具体可分为两种:一是垄断高价;二是垄断低价。 ?垄断价格具有高价、相对稳定和刚性特征。 ? 第五节? 国内垄断的发展 ?一、生产集中和垄断的程度不断提高 ?二战以后,生产和资本进一步集中,巨型企业进一步控制本部门产品的生产和流通。 ?二、垄断经营多样化,混合联合公司广泛发展   ?二战以后,垄断资本经营向多样化方向发展,混合联合公司广泛发展。 ?三、金融资本统治进一步加强 ? 第十章?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 目的和要求:第二次大战以后的五六十年代,垄断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本章着重论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和国家对社会经济的调节,通过学习认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这对了解当代资本主义的新现象和新特点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本章计划为4学时。 本章重点包括: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及其原因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和实质 (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宏观经济管理与调节的方式 (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作用和局限性 ? 第一节?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概念。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 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在二次大战后,特别是50年代开始,由于第二次科技革命导致资本主义矛盾尖锐化,加速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三、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原因 ①市场问题日趋严重,要求利用国家力量来扩大国外市场; ②社会化生产所需巨额投资(特别是风险性投资)需要国家资助; ③社会化大生产要求国民经济协调发展,需要国家直接干预经济; ④科学技术研究的社会化,私人资本无力承担。 ? 第二节?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和实质 ?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 第一,国有垄断资本。第二,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内部结合,即国家与私人共有的垄断资本。第三,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 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私人垄断资本利用国家机器为其利益服务的手段,是私人垄断资本为了维护垄断统治和获得高额垄断利润而和国家相结合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形式,是资产阶级国家对社会经济进行调节的一种有效形式。 ? 第三节? 国有垄断资本和国私共有垄断资本 一、国有垄断资本和资本主义国有企业 资本主义国有企业的性质、特点和作用。 二、国私共有垄断资本和国私合营企业 国私合营企业形成的途径。 三、资产阶级国有化与非国有化 ? ? 第四节?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宏观经济管理与调节 一、国家垄断资本的再生产与积累 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宏观经济管理和调节的基本理论 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宏观经济管理和调节的基本方式 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的不同层次,宏观经济管理和调节的方式存在差别。主要有四种管理和调节方式。 ? 第五节?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作用与局限性 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社会经济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社会经济发展有阻碍作用。 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局限性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范围内对生产关系的部分调整,它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性质,只能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缓和资本主义的矛盾。 ? 第十一章? 资本国际化与国际经济关系 目的和要求:垄断资本对高额垄断利润的追求,必然导致其向国际范围扩张。二次大战后,在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生产社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国际分工有新的发展,为产业资本的国际化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导致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化。学习本章要求认真分析产业资本国际化的状况,把握垄断资本主义国际化及其主要形式跨国公司的产生与发展;了解当代国际垄断同盟即国际垄断资本主义,国际垄断同盟的形成及其对国际经济的调节;揭示垄断资本主义国际化的实质和矛盾。本章计划为4学时。 ??? 本章的重点包括: (1)资本输出 (2)资本国际化的形成和发展 (3)资本国际化的经济影响 (4)垄断资本国际化的实质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关系 (5)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关系 ? 第一节? 资本国际化的形成 一、资本国际运动的必要性 二、资本输出 资本输出是资本国际化的前提。垄断阶段资本输出的可能性和必要性。资本输出的形式和后果。 三、资本国际化的形成和发展 ? 第二节? 资本国际化的形式 一、产业资本国际化 跨国公司和对外直接投资。当代私人对外直接投资的特点。 国家对私人对外直接投资的调节。 二、借贷资本国际化 三、商业资本国际化 ? 第三节? 资本国际化的经济影响 一、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国际贸易可以产生“乘数效应”。借贷资本国际化可加速资本积累。产业资本国际化可以实现生产要素的跨国配置。 二、加强了世界范围的资本主义统治 资本国际化也就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国际化。 三、对发展中国家的双重作用 一方面,客观上为发展中国家带来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其经济增长;另一方面,如果外资利用不当,消极面便占主导地位。 四、加剧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三方面表现。资本国际化加剧发展不平衡的根源,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 第四节? 国际经济关系 一、资本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 国际分工和生产国际化,资本国际化。经济全球化及其本质。 二、经济一体化和地区集团化 国际经济一体化。国际经济调节及其方式。地区经济集团化。 三、垄断资本国际化的实质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关系 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关系 ? 第十二章? 垄断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目的和要求:帝国主义即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过程的一个阶段,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段落。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实质是垄断,要从垄断出发理解帝国主义时期发生的经济现象。资本主义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具有两面性,一方面:资本主义具有历史进步性,其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作用,是资本主义以前社会不可比拟的;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由于自身的狭隘性,形成了这一特定生产方式的历史局限性和历史暂时性。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历史的必然,但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具有长期性。   本章的重点包括: (1)帝国主义的经济实质是垄断 (2)垄断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性和历史局限性 (3)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长期性 ? 第一节? 帝国主义的经济实质 一、帝国主义经济实质是垄断 垄断是帝国主义的经济实质和最深厚的经济基础。 二、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 五个特征。它们共同反映了帝国主义的垄断实质。 三、垄断资本主义基本特征的发展 ? 第二节? 垄断资本主义的历史作用 一、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两种趋势 两种趋势是:时而表现出迅速发展的趋势;时而表现出停滞的趋势。 二、垄断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性 资本主义生产实质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形成了有利于社会资源配置的市场机制。 ? 第三节?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局限性 一、资本主义生产目的与资本主义生产手段的矛盾 二、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与资本主义实现条件的矛盾 三、资本主义生产力与资本主义占有形式的矛盾 ? 第四节?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过渡性 一、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和必然趋势 二、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生产力的社会化发展要求突破和否定资本主义私有制的这种不可抗拒性,即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趋势,已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的“扬弃”中顽强地表现出来。股份公司和股份资本“是在资本主义体系本身的基础上对资本主义的私人产业的扬弃”。 三、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长期性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长期和曲折的历史过程。导致长期性的原因分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政治经济学 (社会主义部分) 导 论 目的和要求:本部分主要阐述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这些理论思想是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通过学习着重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主要内容,充分认识这些理论思想在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和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本部分的重点: (1)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社会主义经济思想; (2)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意义;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主要内容和重大理论与实践意义。   第一篇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经济思想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经济思想 生产资料公有制;消灭商品生产,实现有计划调节;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实现共同富裕;个人自由全面发展。 二、列宁斯大林的社会主义经济思想 新经济思想,过渡时期的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机制;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商品生产;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 第二节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一、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 社会主义是历史的选择;社会主义公有制建立的政治前提和途径;新民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二、社会主义的本质 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科学内涵;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 ?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的特点;社会生产力水平低;社会生产力的“二元结构”;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不平衡。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和历史任务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 第一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资料所有制 ? 目的和要求:本章主要阐述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通过学习要深刻认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客观必然性。着重掌握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正确理解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项基本经济制度。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坚持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 本章的重点: (1)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必然性; (2)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3)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 (4)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第一节 我国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的形成与发展 一、我国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的形成 我国的所有制结构是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多元所有制结构;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形成是我国社会主义所有制形成的关键;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多层次性和不平衡性是我国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形成的客观根据。 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基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任务是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 ? 第二节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一、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主要内容 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二、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公有制主体的涵义;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三、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公有制实现形式的涵义;股份制经济;股份合作制经济;承包制;租赁制。? ?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非公有制经济 一、个体经济 个体经济的性质;个体经济的作用;个体经济的特点;发展个体经济的政策。 二、私营经济 私营经济的性质;私营经济的作用;私营经济的特点;发展私营经济的政策。 三、外资经济 外资经济的涵义;外资经济的作用;外资经济的特点;利用外资经济的形式;利用外资经济的政策。 ? 第四节 社会主义生产的实质 一、劳动者在公有制经济中的地位和物质利益关系 劳动者在公有制经济中的地位;劳动者在公有制经济中的物质利益关系。? 二、社会主义生产实质 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内涵;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客观性;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根本途径;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和实现生产目的的手段之间的关系。? ? 第二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 目的和要求:本章从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本要求出发,全面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通过学习要深刻认识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着重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主要特征,重要作用和基本形式。影响按劳分配的因素。正确理解与按劳分配同时并存的其它分配方式包括按生产要素分配方式的特点,作用及同按劳分配的关系,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深刻理解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与共同富裕的关系。 ? 本章的重点: (1)按劳分配的必然性;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特征; (3)影响按劳分配的因素; (4)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5)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必然性和重要性; (6)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7)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与共同富裕的关系。 ? 第一节 按劳分配 一、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按劳分配产生的前提条件;生产力发展水平是按劳分配产生的决定条件;劳动还是人们谋生的手段是按劳分配的重要条件。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特点 按劳分配的实现采取商品货币形式;等量劳动领取等量产品只能在局部范围实现;按劳分配与其它分配方式并存;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三、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 工资;奖金;津贴;联产计酬。 四、制约按劳分配的因素 社会产品的数量;个人消费品在社会总产品中所占的比重;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地区差别的存在;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利用。 五、公有制经济中的非按劳分配形式 福利性分配;扶持性分配;最低工资标准收入分配;供给制;救济性收入分配。 ? 第二节 按生产要素分配 一、按要素分配的必要性 按生产要素分配是由生产要素在社会主义生产中的作用决定;是由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决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是由多种经营方式的必然要求。 二、公有制经济中的按要素分配方式 企业资产性分配;职工资金性分配;经营者的经营收入。 三、非公有制经济中的按要素分配方式。 个体经济中的劳动和经营收入;私营经济中的收入分配;“三资”企业中的收入分配。 四、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按劳分配主体地位的涵义;坚持按劳分配主体地位的重要意义;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必须坚持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壮大公有制经济。 ? 第三节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一、个人收入分配中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 公平和效率的涵义;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正确处理公平和效率的关系。? 二、个人收入分配的调节 对个人收入进行调节的必要性;个人收入分配调节的原则。 三、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与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客观必然性;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 第二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第三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 目的和要求:本章主要阐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通过学习深刻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怎样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与公有制的关系,计划与市场的关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重要意义。 ? 本章的重点: (1)社会主义经济是市场经济;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 (3)社会主义市场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4)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5)市场经济和公有制的关系; (6)计划和市场的关系。 ? 第一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 商品经济产生的原因;商品经济的特征;价值规律的作用;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 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化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要求;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求;是我国改革开放必然选择。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特征 市场经济运行特点:经济关系市场化;经济决策分散化;宏观调控间接化;间接管理法制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特征。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的内涵;构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五、市场经济与公有制 市场经济与公有制的兼容性;市场经济与公有制的矛盾;正确处理市场经济和公有制的关系。 ? 第二节 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一、资源配置及其最优原则 资源配置;合理配置资源是社会化生产的客观要求;资源配置的优化原则;资源优化配置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二、计划经济体制的优点和局限性 计划经济体制的优点;计划经济体制的局限性。 三、市场经济体制的优点和局限性 市场经济体制的优点;市场经济体制的局限性。 四、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计划与市场都是资源配置的手段;计划与市场之间是优势互补的关系;计划与市场是内在统一的关系。 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市场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发展;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指明方向,奠定理论基础;促进对外开放,加快经济技术交流。 第四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和市场机制 ? 目的和要求:本章主要阐述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和市场机制。通过学习要深刻认识建立和完善市场体系与市场机制的重要性。着重掌握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主要内容,建立和完善市场体系的必要性,怎样完善市场体系。市场机制的主要内容,不断完善市场机制。市场秩序和市场组织的主要内容,维护市场秩序,健全市场组织。 ? 本章的重点: (1)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主要内容; (2)建立社会主义市场体系; (3)市场机制的主要内容; (4)完善市场机制; (5)市场秩序和市场组织的主要内容。 ? 第一节 社会主义市场体系 一、市场体系的含义 市场体系的涵义;市场体系的特点;市场体系的分类;建立市场体系的必要性。 二、商品市场 商品市场的涵义;消费品市场的特征;消费品市场的作用;生产资料生产的特征;生产资料生产的作用。 三、金融市场 金融市场的涵义;金融市场的构成;金融市场的形成;金融市场的特征;金融市场的作用。 四、劳动力市场 劳动力市场的涵义;劳动力市场的特点;劳动力市场的作用。? 五、房地产市场 房地产市场的涵义;房地产市场的构成;房地产市场的特点;房地产市场的作用。 六、技术市场 技术市场的涵义;技术市场的特点;技术市场的作用。 七、信息市场 信息市场的涵义;信息市场的特点;信息市场的作用。 八、市场体系的完善与发展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重要意义;我国市场体系培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深化改革,培育健全完善现代市场体系。 ? 第二节 社会主义市场机制 一、市场机制含义 市场机制的涵义;一般市场机制;具体市场机制。 二、供求机制 供求机制的涵义;供求机制的运行;供求机制的功能;完善市场供求机制。 三、价格机制 价格机制的涵义;价格机制的形成;价格机制的特点;价格机制的功能。 四、竞争机制 竞争机制的涵义;竞争机制的构成;竞争机制的功能;完善竞争机制。 五、风险机制 风险机制的涵义;风险机制的构成;风险机制的特点;风险机制的功能。 ? 第三节 市场秩序和市场组织 一、建立全国统一市场 全国统一市场的涵义;建立全国统一市场的必要性;建立全国统一市场的途径。 二、市场秩序和市场规则 市场秩序的涵义;市场规则的涵义;市场进出规则;市场竞争规则;市场交易规则;市场仲裁规则;遵循市场规则的条件。 三、市场组织和市场管理 市场组织的涵义;市场流通组织;市场管理组织;市场调节组织;健全市场组织;规范市场管理。 ? 第三篇 社会主义微观经济运行 ? 第五章 社会主义微观经济运行主体 ? 目的和要求:本章主要阐述社会主义的微观经济运行问题。通过学习要正确理解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的关系,着重掌握微观经济主体的内涵,微观经济主体企业的类型,企业的素质,现代企业制度的特征,企业的地位和作用。 ? 本章的重点: (1)微观经济主体涵义; (2)企业素质; (3)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 (4)企业的地位和作用。 ? 第一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主体 一、经济运行的两个层次 微观经济运行的涵义;宏观经济运行的涵义;微观经济运行和宏观经济运行的关系。 二、微观经济活动内涵 市场经营者的经济活动;居民的经济活动;市场运行过程。? 三、微观经济活动主体 微观经济活动的主体:企业;居民;农户。微观经济主体的特性;构造微观经济主体。 第二节 企业 一、企业的含义及类型 企业的涵义;企业的类型;企业的二重性质 二、企业的素质 企业素质的涵义;企业素质的特点。 三、现代企业制度 现代企业的制度的涵义;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四、企业的地位和作用 企业的地位;企业的作用 ? 第六章 企业的经营机制和经济行为 ? 目的和要求:本章主要阐述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企业经营机制和企业的经济行为。通过学习要正确理解企业经营机制的和经营行为的关系,着重掌握企业内部治理结构,企业经营机制转换,企业经营行为和企业的创新。 ? 本章的重点: (1)企业内部治理结构的涵义; (2)企业内部治理结构的作用; (3)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治理结构; (4)企业经营机制的涵义; (5)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 (6)企业的经营方式; (7)企业的创新。 ? 第一节 企业内部治理结构 一、企业内部治理结构的内容 企业内部治理结构的涵义;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层;监事会。 二、企业内部治理结构的作用 股东大会是企业的最高权力机构;董事会是企业的法人代表机构;经理层是企业的经营机构;监事会是企业的监督机构。 三、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治理结构 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治理结构的必要性;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治理结构的途径;企业内部治理结构的特点。 ? 第二节 企业的经营机制 一、企业经营机制及其转换 企业经营机制的涵义;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的必要性;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的途径;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的条件。 二、企业经营的动力机制 企业经营的内部动力机制;企业经营的外部动力机制。 三、企业经营的决策机制 企业经营决策机制的涵义;建立企业经营决策机制的必要性;完善企业的经营决策机制。四、企业经营的发展机制 企业发展机制的主要内容;企业发展机制的重要作用;企业发展机制运营的条件。 五、企业经营的约束机制 企业经营的内部约束机制;企业经营的外部约束机制;完善企业的约束机制。 ? 第三节 企业的经营行为 一、企业的经营方式 经营方式的涵义;承包经营责任制;租赁经营责任制;资产经营责任制。? 二、企业的资金运动 资金周转速与利润最大化;固定资金的周转速度与最佳折旧率;流动资金的周转与企业的存货调整。 三、企业的成本和盈利 成本;企业成本;盈利 四、企业的经济核算 企业经济核算的涵义;企业经济核算的必要性;企业经济核算的方法;企业经济核算的组织形式。 五、企业的创新 企业创新的涵义;企业创新的重要性;企业创新的阶段性;推进企业创新。 ? 第七章 国有经济战略性改组和国有企业改革 ? 目的和要求:本章主要阐述国有经济战略性改组和国有企业改革问题。通过学习要着重掌握国有经济战略性改组的重大意义,国有经济战略性改组的主要内容,积极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改组。国有企业改革的必要性,国有企业改革历程,国有企业改革的成效,积极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 本章的重点: (1)国有经济战略性改组的必要性; (2)国有经济战略性改组的基本思路; (3)国有企业改革的必要性; (4)国有企业改革的成效; (5)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途径。 ? 第一节 国有经济战略性改组 一、国有经济战略性改组的意义 国有经济战略性改组的涵义;国有经济战略性改组的重要意义。 二、国有经济战略性改组的内容 我国国有企业组织结构的现状;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与国有企业改革;优化资本结构。三、国有经济战略性改组与发展多种经济的关系国有经济主导地位的巩固;多种经济成分的共同发展。 ? 第二节 国有企业改革 一、国有企业改革的必要性 传统国有企业管理体制的建立和运行;传统企业制度的弊端。 二、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 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的改革阶段;利改税和深化内部改革阶段;转变经营方式的改革阶段;企业制度创新的改革阶段。 三、国有企业改革的成效 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取得积极进展;现代企业制度试点稳步推进;国有企业规模逐步扩大;企业内部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四、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改组;完善企业内部治理结构;减轻企业负担;加快企业技术进步;深化企业劳动人事制度改革;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 ? 第四篇 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运行 ? 第八章 国民收入的核算与分配 目的和要求:本章主要阐述国民收入的核算,国民收入的生产,分配和使用问题。通过学习要着重掌握影响国民收入增长的因素,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社会主义财政的本质和职能。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 ? 本章的重点: (1)增加国民收入的途径; (2)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必要性和途径; (3)正确理解和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 (4)社会主义财政的职能; (5)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 第一节 国民收入的核算 一、国民收入核算体系 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国民经济账户体系;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与国民经济账户体系的关系。 二、国民收入核算方法 生产法;分配法;支出法。 三、国民收入的核算指标 国民收入;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 四、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改革 ? 第二节 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分配 一、国民收入的增长 国民收入的涵义;影响国民收入和增长的因素;增加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生产资料。 二、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 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涵义;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途径。 三、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国民收入再分配的涵义;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必要性;国民收入再分配的途径。 ? 第三节 社会主义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 一、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 积累基金的涵义;消费基金的涵义 二、积累和消费的关系 积累与消费的统一性;积累与消费的矛盾性;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 三、积累率和积累效益 积累率的涵义;影响积累率的因素;积累效益的涵义;提高积累效益的途径。 ? 第四节 社会主义财政 一、社会主义财政的本质和职能 社会主义财政的本质;社会主义财政的职能。 二、社会主义社会的财政收支 国家预算收入;税收;国家预算支出。 三、我国财政体制 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方向是分税制;分税制的涵义;分税制改革面临的问题。 ? 第五节 社会保障制度 一、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 社会保障制度的涵义;社会保障;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优扶。 二、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社会保障体制的建立;社会保障体制的发展;我国社会保障体制存在的问题。 三、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管理机构;用好社会保障基金;完善社会保障管理手段;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 ? 第九章 社会主义的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 ? 目的要求:本章主要阐述社会主义的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问题。通过学习要着重掌握社会主义商品流通的特点和作用,商品交换关系,商品流通形式,我国商品流通体制改革。社会主义货币流通的本质、形式和货币流通规律。社会主义价格形成机制和价格体系。 ? 本章的重点: (1)社会主义商品流通的特点和作用; (2)我国商品流通体制的改革; (3)社会主义货币流通的形式; (4)社会主义价格形成机制和价格体系。 ? 第一节 社会主义的商品流通 一、商品流通的特点和作用 商品流通的涵义;商品流通的特点;商品流通的作用。 二、社会主义社会的商品交换关系 国有企业之间的商品交换关系;集体企业之间的商品交换关系;国有企业与集体企业之间的商品交换关系;公有制企业与非公有制企业之间的商品交换关系。 三、社会主义商品流通形式和渠道 国有商业;集体商业;非公有制商业;计划购销和自由购销;现货交易和期货交易;国内流通和对外贸易。 四、我国商品流通体制及改革 ? 第二节 社会主义的货币流通 一、社会主义货币流通及本质 货币流通的涵义;货币流通的本质。 二、社会主义货币流通的形式和渠道 现金流通和非现金流通;现金投放渠道和现金回笼渠道;非现金流通渠道。 三、社会主义制度下的货币流通规律 货币流通规律的涵义;影响货币流通量的因素。 四、社会主义货币流通的调节 ? 第三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商品价格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商品价格的形成 价格形成机制的涵义;影响价格的因素。 二、我国的价格形式 政府定价;政府指导价;市场调节价。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价格体系 价格体系的涵义;价格体系的作用;建立合理的价格体系。 ? 第十章 社会主义消费 目的和要求:本章主要阐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消费理论。通过学习要着重掌握消费在社会再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消费的特征,社会主义的消费水平,消费质量,消费方式和消费结构。 ? 本章的重点: (1)消费的地位和作用; (2)社会主义消费的特征; (3)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 (4)提高消费质量的途径; (5)完善消费方式的办法; (6)影响消费结构的因素。 ? 第一节 消费的地位和作用 一、消费在社会再生产中的地位 广义的消费;狭义的消费,消费的地位。 二、消费在社会再生产中的作用 生产对消费的决定作用;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消费的特征 消费的二重性质;消费的特征 ? 第二节 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 一、消费水平 消费水平的涵义;消费水平的影响因素;提高消费水平的途径。 二、消费质量 消费质量的涵义;提高消费质量的重要性;影响消费质量的因素;提高消费质量的途径。 ? 第三节 消费方式和消费结构 一、消费方式 消费方式的涵义;影响消费方式的因素;建立完善的消费方式。 二、消费结构 消费结构的涵义;消费结构的分类;影响消费结构的主要因素;消费结构的发展变化趋势;建立合理的消费结构。 ? 第十一章 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 ? 目的和要求:本章主要阐述社会主义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问题。通过学习着重掌握经济增长方式及其转变,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效益的关系,经济增长的制约因素,经济发展目标,可持续发展,产业结构及其合理化,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二元经济。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 本章的重点: (1)经济增长方式及其转变; (2)速度与效益的关系; (3)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 (4)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5)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目标; (6)建立合理产业结构的途径; (7)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8)农业现代化; (9)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 第一节 经济增长 一、经济增长和经济增长方式 经济增长的涵义;经济增长方式及其转变 二、经济增长的速度和效益 速度与效益的关系;提高经济效益的意义;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投入要素的数量和质量;产业结构的状况;技术进步;经济管理水平和制度创新。 ? 第二节 经济发展 一、经济发展的内涵 经济发展的涵义;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二、经济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涵义;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三、经济发展目标体系 经济发展目标体系的涵义;经济发展指标体系。 四、我国现阶段的发展目标 第一步发展战略目标;第二步发展战略目标;第三步发展战略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 第三节 产业结构  一、产业结构的内涵及产业划分 产业结构的涵义;产业的划分;影响产业结构的变动因素。? 二、建立合理的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涵义;建立合理产业结构的途径。 ? 第四节 地区结构 地区的涵义;经济区的涵义。 一、优化地区结构的意义 优化地区结构的涵义;地区结构优化的重要意义;优化地区经济结构。? 二、优化地区结构的原则 因地制宜;合理分工;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三、我国实现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途径 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实现地区经济合理发展的途径。 ? 第五节 二元经济 一、我国的二元经济 二元经济的涵义;我国二元经济的特征。 二、二元经济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二元经济的发展趋势;二元经济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三、农业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的涵义;农业现代化的标志;影响农业现代化的因素。 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涵义;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 ? 第十二章 社会主义国家对外经济关系 ? 目的和要求:本章主要阐述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经济关系。通过学习要着重掌握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客观必然性,社会主义国家对外经济关系的基本形式,我国对外开放的战略。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 本章的重点: (1)实现对外开放是我国长期的基本国策; (2)对外开放与自力更生的关系; (3)发展对外贸易重要性; (4)利用外资的原则; (5)我国的对外开放格局。 ? 第一节 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必然性 一、我国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必要性 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国际分工发展的必然产物;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客观要求;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需要。 二、实行对外开放是我国长期的基本国策 实现对外开放是我国长期的基本国策;对外开放与自力更生的关系。 ? 第二节 社会主义国家对外经济关系的基本形式 一、对外贸易 对外贸易的涵义;对外贸易的特点;发展对外贸易的重要作用;大力发展对外贸易。 二、对外资金交流 利用外资的涵义;利用外资的形式;利用外资的原则;发展对外投资。 三、对外技术交流 引进先进技术的涵义;引进先进技术的重要作用;引进先进技术的原则;促进技术出口。 四、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 发展对外承包的意义;对外承包的形式;发展对外劳合作。 五、发展国际旅游业 国际旅游业的涵义;发展国际旅游业的形式。 六、对外援助 ? 第三节 我国的对外开放战略 一、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发展。 二、经济特区 经济特区的涵义;建立和发展经济特区的重要意义。 三、沿海开放城市和经济开放区 沿海开放城市的确立;经济开放地区的形成和发展。 四、我国全方位的开放格局 我国开放局的形成;建立全方位的开放格局。 ? 第十三章 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职能和宏观经济调控 ? 目的和要求:本章主要阐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的经济职能和宏观经济调控问题。通过学习着重掌握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职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国家实施宏观调控的目标和手段,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政策,完善宏观调控体系。 ? 本章的重点: (1)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2)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 (3)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手段; (4)国家进宪宏观调控的政策; (5)建立和完善国家的宏观调控体系。 ? 第一节 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一、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职能 经济职能的涵义;社会主义国家经济职能的主要内容 二、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加强宏观调控是发展市场经济的要求;是实现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需要;是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 ? 第二节、宏观调控的目标和手段 一、宏观调控的目标 宏观调控目标的涵义;国家直接调控;国家间接调控。 二、计划手段 计划手段的涵义;指令性计划;指导性计划。 三、经济手段 经济手段的涵义;税收;信贷;利率;工资。 四、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 法律手段的涵义和主要内容;行政手段的涵义和主要内容。 ? 第三节 宏观调控政策 一、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的涵义;国家预算;国家税收;国家信贷;财政补贴。 二、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的涵义;利率;再贴现率;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 三、产业政策 产业政策的涵义;产业政策的内容;完善产业政策。 四、收入政策 收入政策的涵义;收入政策的内容;完善收入政策。 五、汇率政策 汇率政策的涵义;汇率政策的作用;完善汇率政策。 ? 第四节 宏观调控体系 一、宏观调控体系的总体结构 宏观调控体系的涵义;宏观调控体系的总体结构。 二、健全和完善宏观调控体系 建立健全科学的经济决策体系;逐步建立宏观调控体系;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加强法制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