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神经系统
Nervous system
概 述
神经系统是起主导作用的调节系统,由
脑, 脊髓 和分布全身的 神经 组成。
能接受来自 体内外 的各种刺激,并将其
转化为 神经冲动,调节各器官之间和机体
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相对平衡,保证生命活
动的正常进行。
1 基本结构和活动方式
神经系统由 神经组织 构成,包括,
神经细胞,神经系统构造和功能的基
本单位,(也称 神经元 Neuron)。
神经胶质细胞
神经元的构造
胞体, 是神经元的营养和代谢中心。
突起, 由胞体发出,可分为:
树突 (Dendrites):有一至多个,自胞
体发出后反复分支,逐渐变细。
轴突 (Axon):除个别神经元外,都只
有一条细而均匀的轴突。
神经元的分类
按突起的多少可将神经
元分为 3类:
多极神经元,有一个轴
突和多个树突。
双极神经元,有一个轴
突和一个树突。
假单极神经元,突起呈
T形分支。
按功能和神经传导的方向
也可分为 3类:
感觉神经元
运动神经元
中间神经元
反射和反射弧
反射,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
有机体接受内外环境的刺激后,在神
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刺激作出
的 应答性反应 。
反射弧,完成一个
反射活动时,要通
过的 神经通路 。
由 感受器, 传入
神经, 中枢, 传出
神经, 效应器 5部
分组成。
2 神经系统的组成
(植物性神经)
脊髓
中脑
脑桥
延髓
躯体 神经
内脏 神经
脑神经
脊神经
内脏感觉神经
内脏运动神经




中枢 神经
外周 神经

大脑
小脑
脑干
间脑
3 神经系统的常用术语
灰质,由位于脑、脊髓内的神经元胞体
和树突组成,因富含血管,新鲜标本
呈暗灰质,故称灰质。
脑表面的灰质成层分布,称为 皮质 。
如 脊髓灰质, 大脑皮质, 小脑皮质 。
白质,由位于脑、脊髓内的神经纤
维集聚而成,分别位于脊髓和
脑干的 周围 以及大脑和小脑的
内部 。小脑皮质深面的白质称
为 髓质 。
神经核 (Nucleus ),位于脑、脊髓内,形
态和功能相似的 神经元胞体和树突集
聚成的 灰质团块 。
神经节 (Ganglion):周围神经中神经元胞
体聚集而成的 灰质团块,有 脊神经节,
脑神经节 和 植物性神经节 。
神经纤维,由神经元的轴突和包在外
面的髓鞘及神经膜组成。根据髓鞘的
厚薄,分 有髓纤维 和 无髓纤维 。
髓鞘的厚薄与神经冲动传导的速度有
关,即髓鞘厚的纤维传导速度快。
神经纤维束,位于脑、脊髓内,由
行程和功能基本相同的神经
纤维组成。
神经 (Nervus):周围神经内的神经
纤维聚集而成。
中枢神经
中枢神经包括 脑 和 脊髓。
脑 神 经
脊 髓

脊神经
5.2.1 脊髓
位于 椎管 内,呈背、
腹向稍扁的 圆柱状,
前端在枕骨大孔处 与
延髓相连,
后端伸延至 荐中部 。
脊髓粗细不均,
在外形上形成两个
膨大部。
颈膨大,位于颈后
部、胸前部,发出
神经至 前肢 ;
腰膨大,位于腰荐
部,在脊髓圆锥的
前方,发出神经至
后肢 。
脊髓向后逐渐缩细
成圆锥状称 脊髓圆锥 。
最后形成一根细丝
称为 终丝,附于尾椎体
背侧,可固定脊髓。
荐神经和尾神经在
椎管内向后伸一段才到
相应的椎间孔,它们包
围脊髓圆锥和终丝,构
成 马尾 。
脊髓背侧正中的
浅沟称 背正中沟,两
侧有 背外侧沟,脊神
经背侧根经此沟入脊
髓。
腹正中的深裂称
为 腹正中裂,其两侧
有 腹外侧沟,是脊神
经腹侧根的根丝发出
的部位。
脊髓的内部结构
脊髓内部是灰质,
外面是白质。灰质中央
有脊髓中央管,前通第
4脑室,内含脑脊髓液。
在中央管周围的灰
质称为灰质连合。
灰质, 横断面上,灰质
呈 H形,每侧灰质向
背、腹侧伸出柱。
背侧柱,有中间神经元。
腹侧柱,有运动神经元。
外侧柱,胸段和腰段脊
髓的外侧还有植物性
神经节前神经元。
背侧索,背正中沟
与背侧柱间的白质,
由脊神经节内的感觉
神经元中枢突形成,
分为内侧的 薄束 和外
侧的 楔束,传导本体
感觉。
白质, 在灰质的周围,由纵行的神经纤维构
成,可划分为 3对索:
腹侧索,腹正中裂与
腹侧柱间的白质。
外侧索,背侧柱与腹侧
柱间的白质。
腹侧索和外侧索为
上、下行传导径 。
密接灰质的白质称 脊
髓固有束,为短程纤维,
联络各段脊髓。
脊神经根
每一节段脊髓均接受
脊神经的感觉纤维并发出
运动纤维,形成:
背侧根,由脊神经节内感
觉神经元的 中枢突 组成。
背侧根外侧有 脊神经节,
感觉神经元集结的部位。
腹侧根,由脊髓腹侧
柱内 运动神经元的
轴突 构成。
背根和腹根在椎
间孔附近合并成 脊
神经,经椎间孔出
椎管。
脊髓的功能:
传导,大部分 感觉冲动 要经过脊髓
白质传导到脑才能产生感觉;
脑对各部的 运动冲动 也要经过
脊髓白质传导到相应的骨骼肌、
平滑肌和心肌。
反射,脊髓内存在许多 低级反射中
枢,如:排尿反射、排便反射、
立毛反射、膝跳反射等。
脑 Brain
在 颅腔 内,后端在枕骨
大孔处接脊髓,是神经
系统的高级中枢。
脑可分 大脑, 小脑 和 脑
干 三部分。大脑和小脑
之间由一 大脑横裂 分开。
脑干
由后向前依次分为
延髓, 脑桥, 中脑 和
间脑,是脊髓向前的
直接延续。
结构与脊髓基本
相似,也由灰质和白
质构成。
灰质,由功能相同的神经
细胞集合成神经核,
分散在白质中。
白质,为上、下行传导径。
从前向后依次发出第 3
~ 12对 脑神经 。
延髓
前宽后窄、背腹稍扁
的四边形。
腹侧面,正中有腹正中
裂,裂两侧各有一条纵
行的 锥体,由大脑皮质
发出的运动纤维束构成。
在延髓后端,锥体束的
大部分纤维越过中线交
叉至对侧,称 锥体交叉 。
延髓背侧面
开放部 (前部):中央
管向背侧敞开,形成 第
4脑室底壁后部; 两侧
伸出粗大的纤维束(小
脑后脚)
闭合部 (后部):中正
沟两侧的纤维束被一浅
沟分成了内侧的 薄束 和
外侧的 楔束 。
延髓在机能上是 生命中枢 所
在地,呼吸、心跳等均直接由延
髓控制。
还有唾液分泌、吞咽、呕吐等
中枢。
脑桥
在延髓前端,中脑后
方、小脑腹侧。
背侧面 凹,为第 4脑室
底壁的前部;
腹侧面 有 横行隆起,纤
维向背侧伸入小脑,形
成 小脑中脚 。两侧有粗
大的 三叉神经根 。
第 4脑室
位于延髓、脑桥和
小脑之间的室腔。
前方 通中脑导水管,
后方 通脊髓中央管,
第 4脑室内有 脉络丛,产
生脑脊液。底呈菱形,故
称 菱形窝 。
中脑
位于脑桥、间脑之间,其脑室为
中脑导水管,前通第 3脑室,后连
第 4脑室。
中脑导水管将中脑分为背侧的 四
叠体 和腹侧的 大脑脚 。
四叠体:又称顶盖,由前后 2对圆
丘组成。
前丘,是 光反射 的联络站,主
要接受视束纤维,为皮
质下视觉反射中枢。
后丘,是 声反射 的联络站,主
要接受耳蜗神经核的纤
维,为皮质下听觉反射
中枢。
间脑
位于中脑的前方,前外侧被大
脑半球所遮盖,内有 第 3脑室 。
间脑主要分为 丘脑 和 下丘脑 。
丘脑 卵圆形的灰质团块,
由白质分隔为许多不同机
能的核团,主要有:
外侧膝状体,接受视束的纤
维,是 视觉 冲动传向大脑
皮质的最后联络站。
内侧膝状体, 接受耳蜗神经
核的纤维,是 听觉 冲动传
向大脑的最后联络站。
丘脑还有一些
与运动、记忆等功
能有关的核群。
在左、右丘脑
的背侧、中脑四叠
体的前方,有 松果
体 。
下丘脑
(Hypothalamus):
又称丘脑下部,在第
3脑室的底部,是植物性
神经的重要中枢。
从底面可见 视交叉, 视
束, 灰结节 和 乳头体 等
结构。灰结节正中腹侧
有 垂体柄 垂体连接。
下丘脑的核团中,重要的有 2对:
视上核,在视束的背侧,可分泌
抗利尿激素 ;
室旁核,在第三脑室的两侧,可分
泌 催产素 ;
视上核与室旁核均有神经纤维伸向 垂
体神经部,是下丘脑向垂体内进行 神
经内分泌 的重要途径。
第 3脑室
呈环形,后 通中脑水管,
前 以一对 室间孔 通大脑
半球的侧脑室;
腹侧 形成漏斗形凹陷;
顶壁 为第 3脑室 脉络丛 。
小脑
略呈球形,在大脑后方,
延髓和脑桥的背侧。表面
有许多平行的横沟,将小
脑分成许多 小叶 。表面为
灰质,称 小脑皮质 ;深部
为白质,称 小脑髓质 /髓
树。
表面两条近平行的纵
沟,将小脑分 3部分:
小脑半球,两个,
与大脑半球密切联系,
参与调节随意运动。
蚓部,在中央,主管
平衡和调节肌紧张。
大 脑
亦称 端脑,位于脑干前方,后端以
大脑横裂 与小脑分开,背侧以 大脑纵
裂 分为左、右大脑半球。每个大脑半
球包括大脑 皮质, 白质, 嗅脑 和 基底
核 。每个半球内均有一个 侧脑室 。
大脑表的灰质,称 大
脑皮质,凹凸不平,凹处
为 沟,凸处为 回,以增加
大脑皮质表面积。
背外侧面分为四叶:
前部,额叶 (运动区)
后部,枕叶 (视觉区)
外侧,颞叶 (听觉区)
背侧,顶叶 (一般感觉区)
白 质
大脑内的白质有 3种 纤维。
连合纤维,连接左、右大脑半球的纤维,
主要为 胼胝体 。
联络纤维,连接同侧半球各脑回间的纤维。
投射纤维,连接大脑与其它脑区和脊髓间
的纤维。
腹侧为构成嗅脑的各
部分,嗅球, 嗅束,
嗅三角, 梨状叶, 海
马 和 齿状回 。
嗅球:卵圆形,在
左右大脑半球前。
大脑基底部的
灰质团块,称 基底
核 。是皮质下运动
中枢,主要有 尾状
核 和 豆状核 。
尾状核、豆状核
和其间的 内囊,呈
灰、白质相间的条
纹状,故称 纹状体 。
纹状体可接受丘脑和大脑皮质的
纤维,发出纤维至红核和黑质,是锥
体外系的主要联络站,可 维持肌紧张
和 协调肌肉运动 。
肌紧张不全:舞蹈病
肌紧张过强:帕金森氏病
侧脑室
每侧大脑半球中的 不规则腔体, 经
室间孔与第 3脑室相通。
侧脑室内有 脉络丛,在室间孔处与
第 3 脑室脉络丛相连,可产生脑脊液。
脑和脊髓外面包
有三层结缔组织膜,
称为 脑脊髓膜 。
脊髓 3层膜由外向内
依次为 脊硬膜, 脊蛛
网膜, 脊软膜 。
脊硬膜, 白色的 致密结缔组织 膜,
与椎管之间有一较宽的腔隙,
称为 硬膜外腔,内有静脉和脊神经
通过。
在临床上可将麻醉药注入硬膜外
腔,阻滞脊神经的传导作用。
脊蛛网膜, 薄而透明,与脊硬膜之间
形成狭窄的 硬膜下腔,内含 淋巴液 。
与软膜之间形成的腔隙,称为 蛛网膜
下腔,内含 脑脊髓液 以营养脊髓。
脊软膜, 薄,内含血管、紧贴在脊髓
的表面。
脑 膜
脑硬膜,厚,紧贴颅腔壁,无硬膜外腔 。含 静
脉窦,接受来自脑的静脉血。
脑蛛网膜,薄,与硬膜间的腔称 硬膜下腔,内
含淋巴。以纤维与软膜相连,两者间的腔称
蛛网膜下腔,内含脑脊液。蛛网膜有绒毛状
突起伸入静脉窦中,称为 蛛网膜粒。
脑软膜,薄,富血管,紧贴于脑的表面并深入
脑沟。膜上的 毛细血管丛 与脑室膜上皮折入
各脑室形成脉络丛,产生脑脊液。
脑脊液循环
脑脊液由各脑室的脉络丛产生,为无色
透明的液体,充满于各 脑室和脊髓中央
管,通过第 4脑室 脉络丛上的孔 进入 蛛网
膜下腔,再经 蛛网膜粒 进入硬膜 静脉窦
而汇入 静脉 。保护和营养脑、脊髓,缓
冲和维持颅内压。
脑脊髓传导路
上行传导路,通过 2-3级神经元,将来自 外周
的感觉神经信号传导到 大脑小脑 皮质感
觉区的神经通路。
下行传导路,通过几级神经元,将 大脑 皮质
运动区的运动神经信号传导到 脑干、脊
髓 等处的神经通路。
周围神经
由联系中枢神经与外周器官
之间的 神经纤维 和 神经节 组成。
神经呈白色的带状或索状结构。
根据神经的功能性质,可分为 3类
感觉 神经 (传入 神经 ):将感觉冲动由
感受器 传向 中枢 的神经。
运动 神经 (传出 神经 ):将神经冲动由
中枢 传向 效应器 而引起肌肉收
缩或腺体分泌的神经。
混合 神经:有感觉和运动两种神经纤
维构成的神经。
根据分布的不同,分为:
躯体 神经:分布于体表、骨、骨骼肌和关节。
内脏 神经:分布于内脏、腺体和心血管。
根据发出部位的不同,分为:
脊 神经:自脊髓发出,
脑 神经:自脑发出。
脊 神 经
为混合神经,包括 4种 纤维成份:
躯体感觉 纤维:将感受器的神经冲动传向
中枢。
躯体运动 纤维:神经冲动传向骨骼肌。
内脏感觉 纤维:将内脏、心血管和腺体的
感觉冲动传向中枢。
内脏运动 纤维:将神经冲动传向平滑肌、
心肌。
脊神经按发出部位分为:
颈 神经,8对
胸 神经
腰 神经
荐 神经
尾 神经,5对
同 椎骨 数目
每个节段的脊髓发出 1 对脊
神经,由背根和腹根聚集而成,
由椎间孔伸出后分为:
脊膜支,返回分布到脊膜
背侧支,分布于脊柱背侧
的肌肉、皮肤和关节。
腹侧支,分布脊柱腹侧和
四肢肌肉、皮肤和关节。
分布于躯干的神经,
脊神经的 背侧支
较 细,分 内 侧支,外 侧支。分布于颈背侧,鬐 甲、
背、腰、荐和尾部 背侧的肌肉和皮肤。
脊神经的 腹侧支
较 粗, 分为 内 侧支,外 侧支。分布于脊柱
腹侧和四肢的肌肉和皮肤。
主要的分支有,
膈神经,
为膈的运动神经,
来自第 5,6,7颈神经
的腹侧支。
经 胸前口 入胸腔,
沿 纵隔 向后伸延,分布
于膈。
肋间神经,胸神经的腹侧支,位于肋间隙,沿肋骨
后缘向下伸延,与同名血管并行,分布于肋间肌、
腹肌和皮肤。
肋腹神经,为 最后 胸神经的腹侧支,经过 第
1腰椎横突末端,沿最后肋骨后缘向下
伸延,在腹横肌表面分成:
浅支,分布于腹外斜肌、胸腹皮肌、胸腹
部的皮肤。
深支,分布于腹内斜肌、腹横肌、腹直肌、
腹底壁皮肤。
髂下腹神经, 第 l 腰神经 的腹侧支,经 第 2 腰椎
横突腹侧、末端的外侧缘,分为深浅两支,
分布于腹壁肌、皮肤及膝关节外侧皮肤。
髂腹股沟神经, 第 2腰神经 的腹侧支,经 第 4腰
椎 横突末端的外侧缘,分为浅深两支,主要分
布于腹壁肌、皮肤,膝关节外侧及以下皮肤。
阴部神经,来自第 2~ 4荐 神经的腹侧支,绕过
坐骨弓成为:
阴茎背神经,公畜分布于阴茎和包皮。
阴蒂背神经,母畜分布于阴唇和阴蒂。
直肠后神经,来自第 4,5(牛 )或第 3,4(马 )荐
神经的腹侧支,分布于直肠和肛门。
母畜还分布于阴唇。
生殖股神经, 第 2,3,4腰神经 的腹侧支,
沿腰肌间下行,向下伸穿过腹股沟管,
公畜分布于睾外提肌、阴囊和包皮;
母畜分布于乳房。
分布于前肢的神经
臂神经丛,由第 6,7,8
颈神经和第 1,2胸神
经的腹侧支组成,在
肩关节内侧,主要分
布于前肢,分出下列
分支:
胸肌神经,
数支,分布于背阔
肌、下锯肌、胸肌、躯
干皮肌、胸侧壁皮肤。
肩胛上神经,
自 臂神经丛前端 发
出,进入肩胛上肌与冈
上肌之间,绕过肩胛骨
前缘,分支分布于冈上
肌、冈下肌、肩臂部皮
肌和皮肤。
肩胛下神经,
2~4支,分布于肩
胛下肌和肩关节囊。
腋神经,
较粗,由 臂神经丛
中部 发出,
分支分布于肩关节
屈肌(大、小圆肌,三
角肌),臂头肌
臂部和前臂部背外
侧的皮肤
桡神经,粗,由臂神经丛中部发出,主干
在臂三头肌长头处分为
深支:分支分布于腕、指关节的
伸肌群
浅支:分支分布于前臂部背外侧
的 皮肤
尺神经
沿 臂动脉 后缘
下行,在臂部远端
分出肌支,分布于
腕、指关节的 屈肌
群 。
正中神经,
臂神经丛 最长 的
分支,伴随着前肢动
脉主干伸达 指端 。
分支分布于腕桡
侧屈肌,指浅、深屈
肌,以及前臂骨膜处。
分布于后肢的神经
腰荐神经丛:
由第 4,5,6腰 神
经和第 1,2荐 神经的
腹侧支构成,
位于腰荐部腹侧,
发出分支到后肢。
股神经
由腰荐神经丛 前部 发
出,经腰大肌与腰小肌之
间向后向下伸延,分布于
髂腰肌、股四头肌 。
分支出较长的 隐神经,
分布于膝关节、小腿、跖
内侧皮肤。
坐骨神经
全身 最粗大 的神经,自
坐骨大孔 出盆腔,在 臀
中肌 深面,荐结节阔韧
带外侧向下伸,绕过 髋
关节 后方,沿途分支到
臀股二头肌、半腱肌和
半膜肌 。在股骨中部
分为 腓总神经 和 胫神经,
分布于整个后肢 。
闭孔神经,纤维来自第 4-6 腰神经的腹侧支,
支配闭孔外肌、耻骨肌、内收肌和股薄肌。
臀前神经,纤维来自第 6 腰神经和第 l 荐神经
的腹侧支,分布于臀肌和股阔筋膜张肌。
臀后神经, 纤维来自第 l,2荐神经的腹侧支,
支配股二头肌、臀浅肌、臀中肌和半腱肌。
脑 神 经
脑神经是与脑相连的 周围神经 。
共有 12对,多数从脑干发出,经颅骨
孔出颅腔。
感觉神经, Ⅰ 嗅神经, Ⅱ 视神经、
Ⅷ 前庭耳蜗神经
运动神经, Ⅲ 动眼神经,Ⅳ 滑车神经、
Ⅵ 外展神经,Ⅺ 副神经、
Ⅻ 舌下神经
混合神经, Ⅴ 三叉神经,Ⅶ 面神经,
Ⅸ 舌咽神经, Ⅹ 迷走神经
Ⅷ 前庭耳蜗神经
前庭神经 (根):传导
平衡觉 神经冲动;
耳蜗神经 (根):传导
听觉 神经冲动;
Ⅲ 动眼神经
Ⅳ 滑车神经 均分支分布于 眼球肌
Ⅵ 外展神经
Ⅴ 三叉神经
混合神经,最大 的脑神
经,分支为:
眼神经, 感觉性,支配泪腺、
上睑提肌。
上颌神经, 感觉性,支配眼
部、鼻唇部皮肤,口鼻
腔黏膜。
下颌神经, 混合性,支配咀
嚼肌、面部、口鼻腔处的
黏膜、皮肤
Ⅹ 迷走神经,
行程 最长,分布 最广 的脑神经。
为混合神经,含 4 种 纤维成份,其
中 内脏运动神经 占多数。
出颅腔,与 副神经 伴行,
在颈总动脉分支处,与颈交感干并列
( 迷走交感干 ),沿气管两侧、颈总动脉背
侧向后伸延。
在胸前口处,迷走、交感干分离,在纵
隔内继续向后伸延,发出分支:
心支,分布于心脏
喉返神经,分布于食管、气管、喉肌
支气管支,沿支气管入肺脏
主干在 支气管背侧 分支:
左右背侧支,在 食管 背侧合并为 迷走神经背侧干
胃脏面支,分布于瘤胃
腹腔从支,分布于胃、胰、脾、大小肠、肾
左右腹侧支,在 食管 腹侧合并为 迷走神经腹侧干
胃壁面支,分布于瘤、网胃壁
肝支,分布于肝、胆道、十二指肠等处。
植物性神经
植物性神经即 内脏运动神经,是
分布到内脏器官、血管和皮肤的平滑
肌、心肌和腺体上的 传出 神经。
植物性神经 与 躯体运动神经 在功能与
形态结构上有如下区别( 4点):
1.支配的对象 不同:
躯体运动神经,支配 骨骼肌 ;
植物性神经,支配 平滑肌、心肌 和 腺体 。
2.神经传导中,神经元个数 不同:
躯体运动神经,神经冲动从中枢到效
应器只经过 1个 神经元传导。
植物性神经,要经过 2个 神经元。
节前神经元,胞体位于
脑干和脊髓 灰质,发
出节前纤维,到植物
性神经节,与第 2个
神经元发生 突触 联系
节后神经元,胞体在 植
物性神经节,发出节
后神经纤维,到平滑
肌、心肌和腺体。
植物性神经节有 3类:
椎旁节,在椎骨 两侧,沿
脊柱排列。
椎下节,在脊柱 下方,主
动脉腹侧,如肠系膜前、
后神经节;
终末节,位于内脏 器官附
近 或器官 壁内,如盆神
经节和壁内神经节。
3.神经 纤维类型 不同:
躯体运动神经,是 有髓纤维, 粗,以神经干
的形式分布到效应器。
植物性神经,
节前 纤维,有髓纤维,较 细
节后 纤维,无髓纤维,较 细,常袢附在
脏器表面形成 神经丛,由神
经丛分支到效应器。
4.受 意识支配 程度不同:
躯体运动神经,一般都受意识支配,
植物性神经,一定程度上不受意识
的直接控制,有相对的自主性。
植物性神经根据形态和机能
的不同,分为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
神经。
两者的差别( 4点):
1.节前 神经元位置 不同:
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胞体在脊髓 胸腰部,
即胸腰段脊髓灰质外侧柱内。
副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胞体在脑干和荐
部脊髓的灰质外侧柱,即 颅荐部 。
2.神经节的 位置 和节后纤维的 长短 不同,
交感神经节,椎旁节,椎下节,
节后纤维较 长。
副交感神经节, 终末节,节后纤维较 短。
3.支配的范围 不同:
交感神经,较广。
副交感神经,头颈部大部分血管、四肢
血管、皮肤的 汗腺、竖毛肌、肾
上腺等处 无 副交感神经。
器官常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 双
重支配,既有交感神经,也有副交感神经。
4.功能 相互对抗、相互统一,
交感神经,使心跳加 强,血压升 高,呼吸加
快,支气管 舒张,消化活动 减弱 ;
副交感神经,使心跳减 慢,血压降 低,呼吸
减 慢,支气管 收缩,消化活动 加强 ;
正是由于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保持机
能上的对立统一,机体才能更好地适应环境
的变化。
节前纤维 经脊
髓腹根至脊神经,
出椎间孔后经 白交
通支 到相应部位的
椎旁节。
交感神经
节前神经元,在 胸 1-腰 4节的脊髓灰质外侧柱
节后神经元,椎旁节、椎下节,终末节。
止于 本节段 的椎旁节
向前后伸延,终止于 前后
节段 的椎旁节,因而
在脊柱两侧形成两条
交感神经干 。
分为颈部、胸部、腰
部和荐尾部。
经过椎旁节至 椎下节,与
节后神经元形成突触,
节后纤维 有 3种 去向:
通过 灰交通支 返回脊神
经,到躯干、四肢
的血管和腺体等;
形成 神经丛,附在血管
上,随血管分支分
布到内脏器官;
形成 内脏支,直接分布
到内脏器官。
颈部交感神经干
1~6胸段脊髓发出的纤维
颈前, 颈中 和 颈后 3 个神
经节。
沿气管的背外侧向前伸至
颅腔底,与迷走神经合并
成 迷走交感干,与颈总动
脉包在一个鞘内。
颈部交感干上发出节后神经纤维分
布于唾液、泪腺、虹膜开大肌和头部的
血管、汗腺、竖毛肌;主动脉、气管和
食管;
并构成心神经丛,分布于心和肺。
胸部交感干, 每一胸
椎对应一个胸神经节,
由神经节发出节后神经
纤维,形成 灰交通支 返
回胸神经,支配胸壁的
皮肤;形成心支、动脉
支、食管支、肺支,参
与同名 神经丛 。
离开交感干,组成内脏
大、小神经,止于 肠系
膜前神经节,再发出节
后纤维到腹腔脏器。
腰部交感干:
沿腰小肌内侧向后伸,有 2-5个 腰神经
节,发出节后神经纤维:
组成 灰交通支 返回腰神经。
形成腰内脏神经,止于 肠系膜后神
经节,再发出节后纤维到腹腔脏器。 还进
入骨盆腔,参与形成 盆神经丛 。
荐尾部交感干,
沿荐骨骨盆面向后伸延并逐渐变细,
前部的神经节较大,后部的变小,
节后神经纤维形成 灰交通支 返回荐神
经和尾神经。
副交感神经
颅部副交感神经:
节前神经纤维位于 Ш 动眼神经、
Ⅶ 面神经,Ⅸ 舌咽神经,Ⅹ 迷走神
经、随这 4对脑神经分布到所支配的器
官附近,形成 终末节,再发出节后纤
维,分布到相应的器官。
荐部副交感神经,
参与形成 盆神经丛,在丛内形成
神经节,发出节后纤维分布于降结肠、
直肠、膀胱、子宫、阴道、阴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