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水生昆虫
Freshwater
Insecta
形态和功能
水生昆虫可分为两类, 一类成虫和和幼虫都在水中生
活, 另一类仅幼虫为水生的 。 在水中生活的成虫种类不多
,也少有饵料意义 。 水生昆虫幼虫, 特别是摇蚊科幼虫,
是淡水水域主要的饵料底栖动物 。 一些昆虫的成虫和幼虫
是鱼类的敌害如龙虱和牙虫等, 这里一并加以介绍 。
昆虫全身明显地分为头、胸、腹三部分。体外披复几
丁质的外骨骼。在生长过程中,一生要蜕换几次皮。
一、头部
昆虫的头部由六节组成, 两侧有一对大而突出的复眼, 为
主要视觉器官, 其次还有单眼 。 在两复眼之间或前端, 有嗅觉
,味觉, 触觉, 和听觉机能的触角, 其形式多样, 主要有丝状
,刚毛状, 锤状, 羽状, 念珠状等 。
由头部前端突出的部分及头部各节的附肢组成摄食器官 —
口器 。 其基本类型为咀嚼式口器 。 各类昆虫的口器随它们的食
性和摄食方式的不同而有差异, 如鞘翅目成虫和大多数昆虫幼
虫的口器, 即为咀嚼式口器 。 其基本构造由一个上唇, 一对大
颚 ( 上颚 ), 一对下颚和一个舌组成 。 上, 下颚和下唇是头部
的附肢 。 上唇和舌是头部的凸出部分 。 口器亦因昆虫生活方式
不同而有多种类型,如刺吸式口器是半翅目等所特有的口器 。
较为简单, 上唇呈半椭圆形, 上颚和下颚变形针管状, 包藏在
由下唇变成的长吻内, 形成一个分节的喙, 折在身体腹面 。
二、胸部
昆虫胸部由三节组成, 即前胸, 中胸, 后胸三节 。 各节
均由背板, 腹板和侧板组成 。 每一胸节在腹侧具足一对 。 称
为前足, 中足和后足, 在中胸和后胸背板外侧缘各着生翅一
对 。
足的构造也是与昆虫所处的环境不同而发生变化, 其基
本构造仍为:基节, 转节, 腿节, 胫节及跗节组成 。 跗节常
为五节, 末端具 1— 2个爪 。 根据足的作用不同, 可特化一些
类型, 水生昆虫常见的有游泳型和捕捉型, 前者为善于游泳
的种类所特有:足的各节均宽而粗, 呈浆状, 胫节和跗节上
着生刷状长毛, 便于拨水前进;后者如红娘华等, 其前足特
化成适于捕捉食物, 腿节长大, 内缘有一条纵槽, 胫节能向
褶刀似地嵌合在槽内 。
水生昆虫的翅有鞘翅、膜翅和半翅三种。鞘翅是革质的
,硬而厚。膜翅是膜质的,薄而透明。半翅前部是革质的,
后部是膜质的。通常在前翅基部之间,有一小片中胸背板,
呈三角形,称小盾板。
三、腹部
昆虫的腹部亦具背板, 腹板和侧板 。 各类昆虫腹部节数
不同, 如鞘翅目种类腹部通常为 5— 8节 。 半翅目常为 10— 11
节 。
腹部 1— 8节侧板通常有一气孔, 用以呼吸 。 有些种类气
孔只保留在体后部, 外围以几个小片形成气门板 。 水生昆虫
潜水时气门板闭合防止水进入气孔, 上升时气门板张开使空
气得以交换 。 另一些种类后端的气孔发展成为长的管状突起
,称呼吸管 。 管口亦有可开闭的气孔 。
水生昆虫呼吸器官的进一步发展, 为呼吸溶解水中的氧
,这时腹部有特殊的薄壁突起, 形状不一, 称气管鳃 。 这种
情况为幼虫特有 。
多数昆虫腹部的第八和第九节为雌性生殖节,上有产卵
器和生殖孔。第九和第十节为雄性生殖节,上有交接器和雄
性生殖孔。
四、变态
昆虫的生殖一般都要经过交配, 受精卵孵化为幼虫 。 在成
长过程中, 要经过脱皮, 刚刚孵出的幼虫为第一龄, 第一次脱
皮后为第二龄 …… 。 同一种类脱皮的次数是有一定的, 变为成
虫后不再脱皮 。 也就是说, 不再长大了 。
受精卵孵化成幼虫, 经历一系列复杂的生长和形态变化的
胚后发育期 ( 变态 ), 发育成成虫 。 这一过程称为变态, 昆虫
类的变态基本可分为三种 。 而常见水生种类则隶属不全变态和
全变态 。
半翅目, 蜻蜓目, 蜉蝣目, ! 翅目, 这类昆虫幼虫具有未
发育完全的翅芽与生殖器官, 但其整个形状及摄食和成虫相似
,这类幼虫称为若虫或稚虫, 它们发育成虫时不经过蛹期, 这
称为不全变态 。
脉翅目、双翅目、鞘翅目、毛翅目:它们由卵孵出的幼虫
在形态上和母体完全不同,脱皮数次后变成不食不动的蛹,而
后羽化为成虫,这类称为全变态。
分类
昆虫的种类繁多,现已知超过 80万种,可分为无翅
亚纲与有翅亚纲两大类。它们有大量的幼虫或成虫返回
水域中,常见水生种类则属有翅亚纲。
无翅亚纲
Apterygota 为原始性
种类,体形微小,无
翅,咀嚼式口器,无
变态。常见水栖种类
有弹尾目 Collembola
中最普通的紫跳虫
Hypogastrura
communis,多的时候
水面一片乌黑。
二, 有翅亚纲 Pterygota 具 1对或 2对翅, 或翅再度消失, 常
见水生者均属此亚纲 。
( 一 ) 蜉蝣目 Ephemeroptera
成虫为咀嚼式口器, 但退化不用 。 翅大, 呈三角形, 膜质
,静止时直立于背上 。 腹部末端有一对长而分节的尾须和一
条长的中尾丝 ( median caudal filament), 外观为三条中尾
毛 。 生活于水边附近的陆上 。 稚虫水生, 胸肢强壮, 末端具
1爪 。 在 1-7腹节两侧常具成对叶状或丝状的气管鳃, 其形状
数目是分类的依据 。 腹部末端初附化为两条尾毛, 经第一次
蜕皮后才出现中尾丝 。 随种类不同, 稚虫的生活方式也不一
样 。 有的种类在水底爬行, 用强劲的前足在底部土中挖洞而
居;也有些种类在清澈的溪流中钻藏于石下;或在水草间游
泳, 或在水草上攀爬 。 通常为杂食性, 以藻类, 小型动物或
有击碎屑为食 。 也有些种类为肉食性, 捕捉小型昆虫为食 。
本目已知有 150属。于此仅介绍蜉蝣科的一些属种。
蜉蝣科 EPhemeridae 稚虫体长
达 20— 30mm,体长筒形,两端较
尖。大颚长尖形,向外弯曲。触角
长形,有缘毛。尾毛 3条等长。足
强壮,适于掘泥生活。常栖息污泥
污水中,如蜉蝣 Ephemera
蜻蜓目 Odonata
蜻蜓类已知种类约 5 000余种,分隶 500个属。广布全球,多
栖温暖地区。成虫头部由发达的复眼,占头的大部分。触角短小
。口器为咀嚼式。头胸间有细小颈部相连,使头可以自由转动。
胸部短,中、后胸愈合。具翅两对,翅脉发达,翅脉系统时称虫
的分类主要依据。腹部延长,成细圆筒形,末端具一对短小的尾
须。全部陆生,多在水域附近生活。常见的蜻蜒隶属差翅亚目(
蜻蜓亚目,AnisoPtera),豆娘隶属束翅亚目(豆娘亚目,
Zygptera)。 稚虫身体分头、胸、腹三部分:头部在前端具有一
对 4— 7节的大触角和一对很大的复眼外,还具有一个由下唇延长
成脸壳的咀嚼式口器。因下唇构造特殊,故特称为罩形下形(面
具下唇) (图 3-3)。静止时,下唇覆盖在头部腹面口器其他部分之
上。为捕食工具。下后形态及有无刚毛数等在鉴定稚虫上极为重
要。胸部 由三节组成。第二和第三节愈合,胸节背面有发育不全
的翅芽,掩盖腹部的前端。腹部由 11节组成。最后一节不发达,
不易看清。腹部光滑或中间具背棘和侧棘。差翅亚目腹部宽而略
扁,末端由一肛门附器和两个尾须组成的肛门锥体。束翅亚目腹
部细圆柱形。尾部附器为长而扁的薄片(尾片)三个组成的尾鳃
。每一尾片有许多气管分枝。有执行呼吸作用之说。
蜻蜒稚虫水栖,俗
称水,不能游泳。爬
行也很慢,主要是等待
食物走近,则伸出罩形
下唇突然捕捉之。所食
各种水生动物。尤其喜
食蜉蝣和摇蚊幼虫,有
时也同类相食。大形个
体也捕食蝌蚪和小鱼。
蜻蜓类中肉食性稚虫对
养鱼业危会极大。对鱼
苗的伤害更为突出。有
,鱼老虎, 之称。豆娘
类稚虫除对鱼苗危害外,
也可作为鱼类的天然饵
料。
蜻蜒目的稚虫
都呼吸溶于永中氧。
差翅亚目的稚虫气
管鳃位于直肠内,
叫直肠鳃 — 鳃篮。
肛门前加宽成容积
极大的鳃囊。呼吸
时,水由肛门缓缓
吸人。如果水被猛
烈排出体外,稚虫
则机械地向前急进。
因而呼吸运动还有
助于个体的前讲。
随着稚虫的充分成
长,呼吸器官逐渐
由气门来代替气管
鳃,因而身体常局
部露出水面,以吸
取大气中的氧气
束翅亚目(豆娘亚目,Zygoptera) 束翅亚目成虫
通称豆娘。体形较瘦细休息时四翅向上并合,极小平置
两侧,不善飞翔。雌体有发达的产卵管,卵产在植物的
组织间。稚虫体细长,腹末有 3条细长的尾片,曾认为
具有呼吸作用,因此被称为气管鳃或尾鳃,事实上,尾
鳃不是它的唯一呼吸器官,其体表、腹侧气管鳃或气门
等,都有呼吸作用。而尾鳃,也同时起着尾鳍的作用。
色 科( Agriidae=
Calopterygidae) 本科有称为豆娘,
为蜻蜒目中最常见类群。稚虫长
(不计尾片)达 22mm,喜栖流水
水域植物间。头部近四角形,复
眼小。大触角长,第 — 节超过其
余六节总长的两倍多。罩形下唇
扁平,中片具深沟和两个朝内侧
的突起,在中片的末端形成菱形
的口,侧片有一动钧和 3个不动钧,
尾片长,匕首状,中片短于侧片,
相当扁化,如黑河 Agrion
atratum
丝 科 Lestidae 本
科种类常栖息小型水体,
成体着色美丽,稚虫体
长(不计尾片)达 14—
18mm,头宽于长,复
眼大。罩形下唇匙状,
多数种类的下唇折叠时
可到最后一对足的基部,
中片的末端有浅的沟,
侧片有一大动钩,并且
有 2— 3个刚毛。尾片长
达腹长的 2/3,黑色或
具黑色斑点,具羽状分
枝的气管,普通有丝
Lestes
科 Caenagrionidael 体型细
长,腹未有 3条叶状尾片,具树
状分枝的气管,体长(不计尾片)
约 14— 25mm,头宽于长。复眼
突出,罩形下唇短而扁平,中片
中央末端不具浅沟,中片每侧有
3一 5根刚毛,侧叶具 3-6根纲毛。
本科分布广泛。常见栖于静水水
域的植物间,如常见的亚洲瘦
Ischnura asiatica
差翅亚目(蜻蜒亚目,AnisoPtera) 差翅亚目的成
虫通称蜻蜒,体形匀称。善于飞翔,很多种类在飞翔
过程中进行摄食、交配与产卵。休息时两翅平置。雌
虫卵产到水中、淤泥里、植物体外或植物的组织内。
,鱼老
虎, 之称。为养鱼池内的大害。稚虫体末端具肛门锥
体,其呼吸作用是由直肠鳃来完成的。
箭蜒科
Gomphidae 体一般
为大型,稚虫粗壮。
触角 4节,复眼完
全分开,下唇中片
无凹裂,腹未具短
刺。为穴居或爬行
种类。喜栖溪流地
区,我国已知有
101种,重要属亦
达 26种之多,如常
见的箭蜒 Gomphs
蜒科 Aeschnidae
稚虫体粗壮,长
达 35— 45mm,触
角 7节。复眼在背
方有少量的接触,
扁平的罩形下唇
中片稍有凹裂。
腹部大,在后半
部加宽,在 6— 9
节侧缘有侧棘。
肛门锥体长。稚
虫喜栖静水水域
植物间和水底处。
常见有蜓 Aeschna
马大头 Anax
大蜒科 Cordulegasteridae
稚虫体长达 43mm。 下唇匙
状,侧叶内缘具长短不同的
尖齿,左右齿可互相嵌合,
中片顶端具凹入状的突起。
常栖息在河、溪,隐蔽在碎
石或淤泥上,不为真正穴居
种类,如大蜻蜓 Anotogaster
sieboldii
伪蜒科 Corduliidae
稚虫身体扁化。体长
达 30mm。 复眼小,
足长,罩形下唇匙状,
侧叶远缘具 9— 10个
发达的锯齿,其缺刻
深度等于锯齿本身宽
的一半,每个锯齿具
3— 5根刚毛,下唇中
片两侧各具 11一 13根
刚毛,侧叶具 7一 8根
刚毛。稚虫体灰色,
腹部宽,在 3— 9节上
具小的背棘,在 8和 9
节上具侧棘。稚虫栖
息在各种不同的静水
水域中。常见如江鸡
Macromia clio
蜻科 Libellulidae 本科已知有近 600
种, 为最普通的蜻蜓类 。 稚虫体长
达 23mm,头部宽阔, 复眼小且突出,
大触角短, 足较短, 身作短而扁,
腹部极宽, 在第三至九节上有小的
背棘, 罩形下唇匙状, 较长, 侧叶
的远缘有不发达的锯齿, 下唇中片
每侧具 11— 15根刚毛, 侧叶具 10—
12根刚毛 。 稚虫常栖息小型淡水水
域水草中, 性活跃, 常见种类除赤
卒 Sympetrum外, 差翅亚目的大多数
种类, 卵产在水中或水草的表面,
有的卵由胶条连成卵索挂在水草枝
条上 。 束翅亚目与蜒亚科的一些种
类则把卵产在植物的组织内 。 发育
尾半变态, 幼虫期载豆娘亚目中一
般约 1年;在蜻蜓亚目中约 2年, 有
的为 3-5年 。 常以稚虫越冬, 约经
11-15次蜕皮后才羽化为成虫 。 刚从
卵孵出的稚虫, 完全藏于几丁质膜
中不动 。 但几分钟后即脱皮而自由
生活于水中 。 稚虫多栖息于池底砂
粒间水草中或泥土的表面 。 体褐色,
暗褐色或绿色 。 其体色可因环境而
变化 。 蜻蜒稚虫多栖息在淡水中,
生活在盐水水域中的为数极少 。
( 三 ) 半翅目 Hemiptera
本目昆虫通常有翅两对, 前翅基部革质 。 其余部分为膜质, 故
名半翅目或异翅目 Heteroptera。
成虫的头部一般在背测显著地分为头盖板与唇基两部分,其余
部分完全愈合。有两个较突出的复眼,两个单眼或缺单眼。口器或
长或短,均作吻状,为刺吸口器。有称为吻者,故有名为有吻目
Rbynchota。 这类口器是由大、小颚变成针管状,藏于由下唇变成的
沟管内,而上唇却变成沟管盖面成。适于刺吸,刺入捕获物的组织
或体内以吸取汁液。前胸相当大,一般不分化。中胸、后胸构造复
杂。其中以中胸小盾板最为显著,普通成三角形,位于翅基间。半
鞘翅的构造因种类而不同,为分类根据之一。一般除前翅的基部为
革质外,其余部分和后翅全部为膜质。静止时,后翅常置于前翅下
。足的构造多变,但其跗节稀为三节以上。腹部为 9— 11节,多为
10节。各类变化也很大,如仰泳蝽 Notonecta,第一腹节退化,第二
至十一节均显著。蝎蝽 Nepa与螳蝽 Ranatra第一背板与第一、二腹板
均退化。蝎蝽有间细而具齿的产卵管,能切破植物组织在裂缝中进
行产卵。桂花蝉 Lethocers indicus与多数椿象一样有开口在腹背的臭
腺,能分泌挥发性的臭液。
本目昆虫有气门 10对 。 但水生种类有所变化 。 如蝎
蝽在若虫期有 10对气门, 成虫时则相互愈合或完全消失 。
多生活在林间, 草地, 也有栖息在水面或水中, 或
寄生 。 有些种类为重要的益虫 。 水生种类却有害于养殖
鱼类 。
发育为不全变态 。 成虫产卵于沉水植物的组织中,
或以胶质附于其它物体上 。 孵化的幼体酷似成虫, 唯迟
不全, 称若虫 。 若虫的习性与成虫相似 。 若虫大都具 5
个龄期, 在第二至三个龄期出现翅芽 。 若虫发育期约需
1.5— 2个月, 发育过程中体色变化显著, 尤其最后一次
脱皮体色变化最为显著 。 成虫冬季在冰下越冬 。
水栖性种类多为肉食性, 是养殖渔业上的敌害之一

本目昆虫约有 40多个科,计 48,000 — 54,000种,
多为陆栖种类,现就常见水栖种类隶属几个科介绍如下

黾蝽(水黾)科 Gerridae 本科种类为池塘水面
最常见的昆虫之一。体长 8-15mm; 头稍长,触角 4节。
单眼退化。喙 4节。前胸长。体细长。中、后足亦细
长。跗节 2节适于在水面奔跑,甚至可逆流而上,有
些还可在海水上游跑。食浮游甲壳类与其他水生昆
虫以及落到水面上的昆虫,当缺乏食物时可自相残
杀。成虫在藓类植物、石头下或植物根系丛中越冬,
第二年再度飞回水域中。
水黾属,只取食
紧贴水面食物,一般
不会伤害健康鱼苗,
但能抢食饵料。腹节
上有特殊腺体,能分
泌一种油类物质。本
科种俗称甚多,卖油
卖糖(北京)、水豆
油(闽南、台湾)、
水和尚(广东)、水
马、香油瓶等,如习
见的水黾 Gerris
潜水蝽科(小判虫科)
Naucoridae 体扁广卵形,
头嵌生在前胸间。触角
短,4节,隐生头下。
眼大,缺单眼。喙稍弯
曲,一般 3节。胸宽,
有大翅与短翅两型。前
足短,适于掘握,跗节
1节颇尖,中、后足有
游泳毛,跗节 2节有两
个爪。腹端无呼吸管。
常见种类有:小判虫
Naucoris exclamationis:
体长 13— 14mm。 常在
水草丛中快速游泳。捕
食昆虫幼虫、小螺、鱼
苗等。产卵于水草茎上。
一年有 1— 2个世代。若
虫有 5个龄期。冬季以
成虫越冬 。
滑子虫 Aphelochirus:
俗称锅盖虫,体圆扁象
锅盖而得名,可在水中
呼吸而永远不到水面上

蝎蝽科(红娘华科) NePidae 本科体形多变,有细长如螳螂者,称水螳螂或螳蝽
( Ranatra)。 有体阔呈长卵形,称水蝎(红娘华)或蝎蝽( NePa),体暗灰褐色。头小,陷
入前胸中。触角短而隐。 3节。眼大,缺单眼。喙 3节,短。前胸长,呈颈状。足伸向前胸前方,
前足适于捕捉,胫节有沟,能容纳镰状跗节。某些种类在基节处有发音器。中足与后足细长,
跗节 1节,有爪,后足基节球状,能旋转。腹部 11节,腹部末端有两根呼吸管,俗称尾。本科
常见种有:长蝎蝽(红娘华、水蝎) LaccotrePhes japonensis:体长约 30— 40mm,身体扁而狭
长。前胸的背板大,略作四角形,中央有隆起,近后缘有一横沟。前足发达加镰刀状。中足与
后足细长行动缓慢,常隐存在水草丛中,以突然捕捉食物。其食物主要为昆虫幼虫、蠕虫、甲
壳类和鱼苗。但只能捕食比本身小的动物。腹部末端有两个沟管,或相合成为一根呼吸管,用
这细管露出水面进行呼吸。管的长度与体长约等长。卵产于水草茎上或用水草做成的巢内。红
娘华必要时也能飞。常常从别处飞入鱼苗池中或孵化池内伤害鱼苗和鱼卵。据观察一个红娘华
一昼夜可伤害 1— 3条鱼苗和 2— 6个鱼卵,冬季以成虫越冬。相似种还有蝎蝽( NePa) 。螳蝽
(水斧虫) Ranatra chinensis:为本科常见种类的另一体型。体细长如螳螂,称为水螳螂,体
长约 40— 50mm,暗黄褐色,尾端呼吸管一对与体长相等,习性与红娘华相似。与水斧虫相似
种类还有小螳蝽(水蠊虫) Ranatra braehyura
田鳖科 Belostomatidae 本科突出特点是体形大而阔扁。喙 5节短而强,触角 4节。缺单眼。腿节大。
尤其前足强大,为捕食器,中足及后足财节各为 2节,有两个爪。膜翅部有显著的翅脉。有些种类雄
体有负卵的习性。有害鱼苗。分布温带与热带。常见有:田鳖 Kirkaldyia deyrollei:我国各地常见的大
型种类,体长 65~ 70mm。 体暗褐色。体扁平,背百观为卵圆形。头小,为三角形,前足胫节粗大而
向外扩张。跗节 1节,末端有锋利的长爪,借以攻击捕获物。后足粗扁平。腹部 6节,末端具一对短而
能伸缩的呼吸管,常爬到近水面处伸出尾端的呼吸管进行呼吸。白天潜藏在水草间或树枝等处,夜间
飞出水面而飞翔。有趋光性,捕食各种水生动物,包括蝌蚪、小蛙和小鱼等,也食鱼卵。捕食时先麻
醉食物,刺吸血液,后食其肉体。产卵于水生植物或木片、树枝等上面。负子虫 Sphaerodema rusticca:
体长约 18— 24mm,扁椭圆形,暗色,春季雄虫有负卵于背上的习性而得名。习性与田鳌同。
仰泳蝽科(松藻虫科) Notonectidae 本科昆虫的游泳姿态
与其他昆虫完全不同,即游泳时以背向下,腹面向上,用长形
后足作浆仰泳,故得名仰泳蝽。体形中等,头陷前胸中。触角
小,4节。眼大,无单眼。前足较短,捕捉性。中足亦不长,用
以握物,唯后足长而呈浆状。善于游泳,常仰浮水面,把腹部
末端伸出空气中进行呼吸。捕食性,食物为甲壳类、各种昆虫
和鱼苗。取食时以长喙刺入捕获物以分泌毒液使之麻醉,然后
吸食。其喙很锐,当人受到它叮刺时亦很痛。贪食,饱食后沉
到水生植物茎叶上休息,翅发达,趋光,善飞。产卵于植物组
织中。本科常见种类有松藻虫 Notonecta( 图 3-23):体长约
3mm。 背腹颜色较深,小盾片黑色有光泽,早春产卵于水草组
织中,成虫在产卵后到夏季即死亡。若虫期约经 5— 6周,夏末
秋初羽化成成虫,成虫在冬季潜居泥中越冬。松藻虫也是养鱼
业上的大害,据观察一个松藻虫一昼夜平均能食 4尾鱼苗,常常
还伤害稍大的幼鱼。一位目前有关松藻虫为害的报道常常与划
蝽 Sigra混淆。小榜鬼 AnisoPos niveus( 图 3-24):亦为常见种,
体比松藻虫小,前翅稍带白色透明,小盾片黑褐色,两眼在后
部几乎相接,生活史与松藻虫相似,也伤害鱼苗。
划蝽科 Corixidae 本科种类分布很广,同一种类在数量上
往往也很多,在有些鱼苗池拉网时,它们常与鱼苗数相等。
虫体大小在 4一 12mm。 一般体形瘦长,头短。喙 1一 2节,很
短。前胸短,小盾片小。前足短。中足细长,后足扁浆状,
在水中行动迅速。时而升到水面呼吸,时而沉到水底。升降
敏捷。当环境不利时,可从水域飞走。冬季以成虫越冬。早
春化冰后首先出现进行交配产卵,卵通常附着在水草茎上。
有的文献记载,划蝽摄食泥中腐屑、藻类、原生动物和其他
微小生物,还食丝状藻类。在养鱼池中亦发现叮食鱼苗。并
多发现在鱼池和孵化池中,因而鱼苗和鱼卵的死亡率都很大,
因此是养鱼业上的严重敌害。常见种有:小划蝽(小风船虫)
Corixa substriata = Siga substraiata( 图 3-25):体长约 6mm,
为水稻田中最普通种类。黄色。复眼黑色。前胸背面具黑色
横纹 7条以上。划蝽 Sigra distanti,体长约 11mm,常误为松藻
虫。松藻虫背腹颜色很深。惯于仰泳,而划蝽背面深褐色,
腹面黄色。游泳时背朝上面。
鞘翅目 Coleoptera
鞘翅目昆虫普通叫做甲虫。主要
特征为:咀嚼式口器,多数无单
眼,触角多数为 11节,前胸很发
达,前翅为角质而无翅脉,坚厚
如鞘,静止时两翅覆盖在后翅上。
叫鞘翅。后翅为膜质,有翅脉,
纵横折叠于鞘翅下。小盾片三角
形。足一般三对,但多变化。腹
部 10节,一般腹板只能看到 5— 8
节,无尾须。幼虫体延长,呈蠕
冲状。大颚发达。具胸足。腹部 9
或 10节。气门一般在 18节,每节
个一对。行动活泼的种类常具尾
须。
鞘翅目昆虫为昆虫纲最大的一类 。 约 25万种, 177个科, 水栖种
类也有 13个科, 现重点简介如下,
1,龙虱科 DytiSCidae 本科种类已知约 35个属,260多种。个体从 1
一 40mm。 椭圆而扁,光滑流线型。肉食性。喜栖水清砂底多水草
处。大型种类多栖于宽阔的水域,而小型种类多栖沿岸植物丛中。
成虫常飞至陆地。现以龙虱 Cybister来了解本科种类的一些特性。龙
虱虽是水栖,但仍保留祖先呼吸大气的本能。它在胸部有两对,腹
部背面两旁有 8对通往气管的呼吸孔。气孔通向翅鞘下面的气腔。
当龙虱升到水面时,腹末端向上伸出,腹部后两节的呼吸孔和大气
接触进行气体交换。新鲜空气不仅达到体内的气管,还能在鞘翅下
方储存。供给呼吸之用。在冰封水面时,还可从翅鞘下挤出空气构
成欲放的气泡,以利用水中溶解的氧。龙虱为肉食性。其食物为各
种昆虫的幼虫,甲壳类、小螺、蝌蚪和鱼苗等。饥饿时也不放过较
大的动物,如青蛙尸体和水生植物。龙虱非常贪食,其视觉和嗅觉
都十分敏锐。每个龙虱平均一天可吃 4— 5尾鱼苗,甚至能攻击体长
超过 10cm的小鱼。一个龙虱是不易捕食这样大的鱼,但可把它抓咬
出血,而其他龙虱闻到血腥味时便蜂拥而上攻击,直至分食。在自
然环境中,龙虱不会长久饥饿,当感到食物缺乏,它们就会飞走。
龙虱在早春进行交配。有些种类的雄体前足跗节前 3节常膨大成吸盘。在
中足爪下有很多小吸盘。交配时,吸盘基部分泌腺分泌粘液,粘吸雌体。雌
体卵产在水草或沿岸水底上。有的种类却爬到水草上,由腹末端伸出小片,
在茎上切开小口进行产卵。产卵动作缓慢,通常一天最多只产三十几粒。产
卵期可延续 1一 2个月,产卵数达 1000一 1500粒。龙虱寿命可达 3— 5年,每个
雌虫每年只产一次卵。刚孵化的幼虫形小,体软,是灰白色。这时幼鱼、蛙
和肉食性昆虫都可摄取它们为食,但几天以后,外皮逐渐硬化,大颚强固,
活动能力增强后就不易被捕食。幼虫生活期约 2— 3个月,在此期间便脱皮两
次,到第三龄时不再增长,这时幼虫体色较深,一对镰刀似的大颚极为发达。
性凶猛,俗称水蜈蚣。水蜈蚣和成虫一样,需要大气进行呼吸。它在水面浮
游的时候比成虫要多,因为它没有储存空气的气腔。呼吸时它将腹部尾端露
出水面,头下垂,这时它不仅呼吸空气,也在窥伺猎物。水蜈蚣且比成虫更
为贪食。有饥不择食之感。一遇到东西即扑向前去,用大颚夹住猎物,然后
扎入猎物体内,通过颚孔分泌毒液醉猎物,再分泌消化液在体外消化,沿大
颚渠道吸进体内,以此方式进食。水蜈蚣在一昼夜内可食 50个蝌蚪,可食取
16尾鱼苗,是养鱼业大害。但一般不吃不动的东西,因而很少见到伤害鱼卵。
水蜈蚣一般在夏末秋初时游到岸边。在石片、草根下、垃圾中、或钻到土中
几十 cm深处,或用土粒在地面筑成小圆丘,在内成蛹。蛹期从几天到两个月
不等,有些种类则以踊过冬。通常在 2— 3周后出现成虫,刚羽化的成虫体软,
色淡,只有眼和足是黑色。以后外皮逐渐硬化,变为黑褐色。一星期后,色
深而且强健的成虫冲破蛹室而自由生活 。
鼓虫科 Gyrinidae 本科为一
类体色光亮的小甲虫。体背隆而
腹平,很象豆鼓而得名。通常在
水面回旋,运动最快,遇到危险
时则沉伏水中,体长约 3—
16mm。! 虫肉食性,捕食小型
昆虫、小甲壳类和小型蠕虫。在
水下和水面均可寻食,还能捕食
飞落水面的蚊虫。!虫终生都在
水中渡过而不飞出水域,冬天在
水底淤泥中越冬。幼虫肉食性。
在水底淤泥中生活。腹节各有一
对细长的鳃,通常不升到水面来,
仅在夏末秋初成蛹时才升到水面,
在水草中结茧成蛹。如鼓虫(鼓
甲) Gyrinus
牙虫科 Hydrophilidae 本科亦称水龟虫科,为常见水栖甲虫之一。
个体在 1一 50mm之间,初学者常与龙虱混淆。龙虱触角细长、丝状。
下颚须很短。牙虫的触角末端数节膨大,下颚须很长成丝状。另外在
胸部腹中央有一刺状突,并有细绒毛在水中呈银白色。而龙虱胸部腹
面光滑,亦无绒毛也不呈银白色,不但大型个体如此,一般小个体也
可依此来区别。牙虫个体背面拱起,黑色。游泳较慢,常在水草上爬
行。牙虫在水中时,通常头朝水面,把触角微伸出水面进行呼吸,因
为牙虫触角的最后四节膨大成锤状而密生小茸毛,空气顺着下垂的触
角往下流,构成一根与覆盖胸、腹两部分空气层相通的气柱。鞘翅下
面也有气腔,都能储存空气,供呼吸之用。牙虫为杂食性,主要食物
为水草、丝状藻类和腐叶、腐屑等。也吃死的或游动不快的动物。还
伤害鱼苗和鱼卵。产卵期在春末夏初,这时雌虫分泌丝状物,在水里
缠粘落叶、草片等,作成壶状卵袋,每袋通常具卵 50— 60粒。但有的
种类卵袋中仅有两个卵。有的可达 130多个粒,也有不形成卵袋。一般
在 5— 16天,卵即可孵化成幼虫,幼虫为肉食性,取食方式与水蜈蚣不
同之处是在食物上洒上消化液,然后将半消化物吸吮并囫囵吞下。它
最喜食者为螺类,对鱼苗和鱼卵危害性较大。牙虫幼虫不象水蜈蚣那
样灵活,水蜈蚣一旦遇上敌害,可张开尖锐的大颚自卫。而牙虫幼虫
显得软弱无力,顶多从口内吐出黑色体液,以示恐吓。
( 五 ) 毛翅目 Trichoptera
毛翅目昆虫通称石蛾 。 成虫头小, 多毛, 触角细长, 多节 。 复
眼一般不大, 咀嚼式口器, 但退化无咀嚼功能 。 前胸小, 背板上多
有两个大的瘤状突并具毛 。 中胸大而多毛 。 后胸则一般无毛 。 翅两
对均膜质 。 翅面上具毛 ( 个别具鳞片 ), 足细长, 3对足相似 。 腹
部 10节, 雄体腹末端外生殖器发达, 有象尾须的分节突起 。
毛翅目为完全变态昆虫, 幼虫统称石蚕 。 除极个别种类生活在
森林中苔藓内以外, 其余全部水生 。 幼虫头上有成对的复眼, 在复
眼前面着生大触角, 大的纺绩腺在下唇上开口, 故又称下唇腺 。 胸
节分界明显, 第一胸节背板甲壳质化, 第二节为革质或具甲壳质的
背棘 。 第三节为革质, 较少具小骨片 。 胸足发达 。 某些幼虫在第一
胸节下面有长的突起 — 角 。 有些第二和第三节具很发达的气管鳃 。
腹部由 9节组成 。 各节多丛生气管鳃 。 腹末端有一对带钩的伪足 —
臂足 。 成体小型或大型, 长约 4— 27mm,白天多停留在水边附近的
植物上 。 晚上活泼, 趁光性强, 不善飞, 有的完全不能飞形 。 只在
水边草丛中爬行 。 成虫寿命一般不超过一个月, 交配产卵后即死去
。 有的种类不食东西 。 寿命更短 。 卵一般绿色和黄色, 为胶质包裹
形成卵状, 球状或环状卵块 。 卵块产于水中, 或附在物体上 。
多数幼虫藏在自己作的巢筒内, 爬行时头胸和足露出, 携
带巢筒移动, 受惊时立即缩进去 。 腹部第一节背面与侧面各有
突起以保持身体不贴靠巢筒, 腹部波动使水不断由前面进去,
从后端流出 。 幼虫捕食摇蚊和蚋的幼虫以及小形甲壳动物, 也
有以硅藻和其他藻类或以水草为食 。
幼虫生活期为一年或半年左右, 在这期间经过六次以上的
蜕皮形成蛹, 各次龄期所历时因环境条件 ( 水温, 食物, 水流
,氧气等 ) 而变化, 通常从两周至几个月不等 。
蛹期也在水中渡过, 有的就在原来的巢筒中化蛹 。 蛹期 1
一 2个星期, 有发达的上颚, 羽化时咬破保护物而爬到水面 。
有的也可以用足游泳到水面羽化 。
毛翅目幼虫用气管鳃或通过体壁渗透呼吸水中溶解的氧 。
对氧的要求很高, 水的含氧量常是决定它们分布的主要因子 。
一般多生活于水草丛和沿岸浪击区 。 因为这些地方氧气较为丰
富 。 毛翅目幼虫是鱼类的天然饵料, 鱼类通常连巢筒一块吞食

毛翅目种类很多,我国记载约两亚目 15个科,现就习见者
简介如下。
石蛾科
Phryganei
dae 幼虫
大型,体
长达
40mm,
巢筒由规
则的碎块
排成直管,
长达
50mm。
常见有石

Phrygane
a
(六)双翅目 Diptera
双翅目昆虫包括日常熟悉的蚊蝇等 。 它们头都有小颈, 能自如
活动 。 复眼发达, 单眼 3只或无 。 口器有刺吸式 ( 蚊 ), 吮吸式 (
蝇 ) 等多种形式 。 胸部 3节紧接 。 中胸最大 。 前翅发达, 膜质 。 后
翅特化成棒状的平衡棍 。 足一般 3对, 相似, 跗节 5节 。 足亦多特化
。 腹部 4— 11节不等, 无尾须 。 幼虫体柔软, 蛆虫状 。 头部可分为
全头型, 半头型和无头型 。 口器一般退化, 无眼和分节的胸足 。 一
般有 12个体节, 即胸节 3个, 腹部 9个, 有些种类则分节不清 。
双翅目昆虫体小型或大型, 为完全变态 。 幼虫一般为无足的蛆
型, 头部明显外露的蚊类为全头型, 如孑孓, 头壳坚硬 。 ! 类头部
为半缩半露称半头型 。 蝇类头部很不明显叫无头型 。 蝇类的蛹外面
包着一层没有脱去的幼虫皮 。 称为围蛹 。 蚁类的蛹能在水中游泳,
所以也有叫动蛹或裸蛹 。
卵多为卵形或圆形, 一般白色, 单粒或成堆, 幼虫水生或陆生
,多以腐殖质或植物组织为食 。 双翅目多数种类是人类与家畜的害
虫, 但水生幼虫则为鱼类的天然饵料 。 在养鱼业中作为主要饵料的
摇蚊科幼虫, 它们还可作为各种不同类型水域的标志 。 双翅目昆虫
我国已记载有 84科, 现仅介绍幼虫水生种类常见的 12个科 。
大蚊科 Tipulidae 幼虫
体长 10— 25mm。 体壁透
明.呈褐色到白色。除少
数肉食性种类外,大多生
活在堆积腐烂的杂草处,
以腐烂和新鲜的水草为食。
幼虫发育期从一个月到一
年不等。一般以幼虫状态
越冬。多数种类一年一个
世代,有些则一年有 2— 3
个世代。如大蚊幼虫亦称
稻切蛆 Tiplua,食稻粒胚及
嫩芽,为水稻作物大害。
细腰蚊科 Ptychopteridae 幼虫和蛹多数居于池
塘岸边有腐烂的水草堆集处或石堆中,以后端很
长的呼吸管伸出水面呼吸,故称鼠尾大蚊科
LirioPidae。 多生于污水处,以腐烂的植物为主要
食物,如细腰蚊 PtychoPtera
蚊科 Culicidae 蚊科幼虫总称孑孓。全部发育都在水中进
行,几乎任何一点水都可生存,所以灭蚊时要翻缸倒罐,填
沟堵洞以破坏其孳生地。它们因常在水中扭动,故有, 跟斗
虫, 一俗名。蚊科种类很多,常见有按蚊(疟蚊) Anopheles、
伊蚊(黑斑蚊) Aedes,库蚊 (家蚊 ) Culex,幽蚊 Chaoborus等
按蚊、库蚊幼虫是滤食性的,有一对扇形的口
刷为其滤食器官。食物为水中浮游的细菌、腐屑和
藻类等。伊蚊幼虫则是刮食性的,它们的口刷是由
两种毛组成,外毛细,内毛较粗并且末端锯齿状,
可用以刮取附生在水草上的藻类等。幽蚊幼虫则是
肉食性的,其触角向下折,末端具 4一 5条捕捉刚毛。
上唇亦成为长刚毛状,两者都是捕食器官,食物为
小型甲壳类和昆虫幼虫等。按蚊的卵是单个地存在。
库蚊的卵则粘成卵块,均浮于水面。伊纹的卵常沉
落水底,幼虫从卵孵出后要蜕皮 3次,到 4龄后蜕皮
化蛹。各龄所历时间因温度、食物等条件而变化,
通常第四龄历时最长,夏季在北方常有 1— 2世代,
在南方可达 6代以上。按蚊幼虫通常水平地浮在水面。
库蚊和伊蚊常与水面形成一定的倾斜角,以尾端呼
吸管开口露出水面呼吸。幽蚊幼虫在胸部和第七腹
节有新月形的水中平衡器 —— 气囊,浮游升降于水
中,并能生活在无游离氧的深水中,白天多躲在水
底,夜间活动。蚊科幼虫对环境有很大适应性,可
生活在 PH5— 9范围内,能忍受水的盐度和污化度的
较大变化。
细蚊科 Dixidae
体长约 4— 8mm。
体常是 U字形,
常栖息于岸边水
面。用口刷取食,
食物为腐屑、细
菌和藻类等,如
细蚊 Dixa
蠓科 Ceratopogonidae 本科与蚋科、
摇蚊科隶属摇蚊总科。幼虫体长常小
于 4mm。 多生活在死的植物残枝和腐
屑堆积处,在丝状藻类形成的浮块中
数量最多。一般为草食住,但也有一
些肉食性种类,有时甚至同类相食。
幼虫在生活状态下越冬。
蚋科 Simuliidae 幼
虫呈蛆型。后端膨大,
头胸分界明显。头部
有一对多毛的取食刷,
前胸腹面有一突起。
可借以匍匐,栖于流
水中,体末端膨大,
以吸盘固定在水中岩
石或植物体上,随水
流而斜伸。分布广泛,
特别多栖密林区,成
体雄虫吸血。善吸牛、
马、骡等大家畜的血。
人被叮后感到奇痒并
起大肿疱。飞翔力强,
傍晚前后产卵于水中,
卵和幼虫均能越冬,
如蚋 Simulium
毛蠓科 Psychodidae
本科幼虫体长约 3—
10mm。 栖水底富有机
质处或丝状藻类堆集处
的表面,或极污化的水
膜上,数量较多。以藻
类和腐烂的植物为食,
每年一个世代,以成虫
越冬,如毛蠓 PSychoda
水虻科 Stratiomyiidae 幼虫体
长为 10一 50mm。 体扁梭形,色暗,
体节分明,末端有丛生环毛的呼
吸管。在水草和丝状藻类堆积处
较多,以藻类和腐烂的植物为食,
一年一个世代,以幼虫越冬.成
蛹时必须爬到陆地上来,如水虻
Stratiomyia
虻科 Tabanidae 幼虫作白色或
淡黄色,长筒形而两端尖,各体
节有环状突。在沼泽或森林地带
的水域常见。以腐烂的有机质为
食,有些种类为肉食性,捕食水
蚯蚓、螺类和昆虫幼虫。幼虫在
蛹化前爬行到岸边泥土处,挖掘
2— 8cm深的管道,在里面形成蛹,
一般一年不超过一个世代,卵产
在水草的挺水部分上,如牛虻
Tabanus
食蚜蝇科
Syrphidae幼虫多生活
在富有有机质的污化
水中(包括粪水)。
在水底或水下物体上
爬行,以尾端长的呼
吸管露出水面呼吸。
以分解的有机质为食,
大多数要到陆地上成
蛹。
水蝇科 Ephydridae 常见种类为水蝇 Ephydra幼虫,多
分布在水草和丝状藻类丛生处。盐水、淡水或碱水中都可
生活,甚至个别种可在石油坑内发现。
摇蚊科 Tendipedidae= Chironomidae 本科幼虫是最常
见的底栖动物,它们的数量常占底栖动物总数 50%以上,
生物量也大,是鲤鱼等底食性鱼类的主要饵料,此外还
有许多种类可以作为水域类型的标志。
基本形态 摇蚊成虫的形
态与普通蚊子类似, 但翅无
鳞片, 足也较大, 静止时,
成虫的前足一般向前伸长,
并不停地摇动, 故名摇纹 。
幼虫为蠕虫状, 为底栖动
物主要组成之一, 它们不但
是多种经济鱼类的天然饵料,
也可作为各种类型水域的标
志 。
摇蚊幼虫的身体一般为
圆柱形,长 2— 30mm。 体分
头、胸、腹三部分。幼虫的
胸、腹节外表无区别,只在
成蛹时,腹节增宽
① 头部 头部 甲壳质化, 与身体各节显然不同 。 头上具眼点,
触角 。 有由上唇, 内唇 ( 上咽舌 ), 成对的大颚与小颚, 舌 ( 下
咽舌 ) 和下唇组成的口器, 它们的形态构造均为分类的特征 。
眼点 一般为两对, 位于头部两侧触角生点附近 。 同侧两眼
点常横向排列, 但直突摇蚊亚科 Hydrobaeninae的种类则为纵向排
列 。 粗腹摇蚊亚科 Pelopiinae的种类却只有一对 。 同侧眼点间距随
种类不同而有差异 。
触角 一对, 一般为 5节 。 亦有 4节或 6节 。 一般着生在侧颅板
上, 不能随意伸缩 。 粗腹摇蚊亚科的种类则藏于触角鞘内, 可随
意伸缩 。 还有些种类则着生触角托上 。
在触角第一节 ( 基节 ) 的表面, 有一个或数个环状感觉器 —
环器, 其数目和位置常为分类特征 。
劳氏器一对, 常对生于第二触角节远端或互生于第二和第三
触角节远端, 每一劳氏器由中央小棒围花冠状的刚毛而形成 。
触角刚毛(触角叶)通常一根,位于触角基节端。有些种类
却着生于第二或第三节上,也有些种类触角刚毛却有 3根。触角
的基节和鞭节长度之比,常做定种的特征,但近来仅用以鉴别龄
期。
上唇 呈薄片状 。 为口的上面界限, 背面可见, 上面着生许多刚毛和棘, 其
形态随不同种类变化较大, 亦为鉴定属种的特征 。
内唇 ( 上咽舌 ) 位于上唇的腹面 。 粗腹摇蚊亚科等肉食性种类内唇简单,
其他种类的内唇具有:内唇栉, 内唇中片, 中央梯形片等构造 。
前上颚 一对, 位于上唇两侧, 以一关结膜连结于上唇根带上 。 粗腹摇蚊亚
科等肉食住种类无前上颚, 仅留上颚芽 ( 前上颚泡 ) 。 前上颚的形状, 大小在不
同属种间变化很大, 具前上颚的种类一般均有建巢习性 。
大颚 一对, 在头部腹面 。 肉食性种类前端尖两极度弯曲, 只能按水平面左
右运动 。 杂食性种类前端尖却略弯曲, 可与下唇板告相对运动 。 大颚齿有颚齿,
端齿, 缘齿, 副齿之别 。 大颚刚毛有端前栉, 侧毛, 大颚毛束 ( 内腹毛束 ) 等 。
小颚 一对, 位大颚下面, 呈叶状, 小颚板上常有一根小颚须, 长宽比例常
作分类依据 。 有些种类的小颚须上也有环器 。
下唇(下唇板,口后片)极甲壳质化,前端为齿化的曲板,亦称下唇齿板。
其齿数、大小、颜色都是分类特征。粗腹摇蚊亚科的下唇板为柔软三角形,并常
着生具刺的光亮指形带。摇蚊亚科 Tendipedinae在下唇的两侧常各有一对下唇域
片(亚颏片),呈折扇形或横向长方形,并具放射影线。直突摇蚊亚科无副下唇
域片。但也有些种类具无影线的类似副下唇域片的板。粗腹摇蚊亚科在下唇两侧
具有齿的骨片,叫副下唇域栉(下唇栉)。
舌 位下唇板的背面,摇蚊亚科的舌包括舌悬架(棚架)。粗腹摇蚊亚科的
下唇舌很发达,有具齿的中唇舌(前额盾,下咽舌等)。其齿数、大小、颜色在
不同种类中也不同,在中唇舌两边有侧唇舌。(舌上叶),上具细齿或毛栉。
② 胸部 摇蚊幼虫胸部由 3节组成 。 与腹部各节在外形
上无区别, 在第一胸节腹面有一对原 ( 伪足 ) 足, 叫前原
足, 其基部常愈合, 原足上的爪勾与毛的有无, 数目, 长
短及形状均为重要特征 。
③ 腹部 腹部通常由 9节组成, 在最后一节上有一对后
原足 。 粗腹摇蚊亚科的后原足较长, 呈高跷状 。 有些种类
在第八腹节上常有 1或 2对指状腹鳃 。 有些种类在第七腹节
侧后角有一对指状侧鳃 。 在最后一节肛门附近有 2— 3对肛
鳃 。 在背方生许多刚毛的生毛乳突 ( 肛上乳突 ) 。
多数种类体节上无毛,但少数种却有稀疏少毛或有很
多长毛。
分类
至今为止,本科已如种类有 3,000余种,隶属于:寡角
摇蚊亚科( Diamesinae),寡脉摇蚊亚科 Podonminae,粗腹
摇蚊亚科 Pelopiinae=Tanypodinae,摇蚊亚科
Tendipedinae=Chironominae,直突摇蚊亚科
Orthocladiinae=Hydrobaeninae,棒脉摇蚊亚科
Corynoneurinae,海滨摇蚊亚科 Clunioninae等 7个亚科。通
常习见种类则属粗腹摇蚊亚科、摇蚊亚科与直突摇蚊亚科
3亚科,现简介如下,
前突摇蚊属 Procladius 幼
虫浅白,黄色或前白色,具大
理石花纹。长达 11mm,身体
略扁,体节两侧具缘毛。大触
角短,藏于触角鞘内,可伸缩。
不具劳氏器。中唇舌由 5个黑
色的齿组成,中央齿最矮,侧
唇舌小鳞状。肛乳突三角形,
一对位肛门附近,另一对位后
伪足的基部。本属为粗腹摇蚊
亚科中分布最广的一属,不同
种幼虫区别甚小,生活在静水
和流水中。肉食性种,如花纹
前突摇蚊 Procladius choreus
粗腹摇蚊属
PelOpia 幼虫体
长为 5一 11mm。
体圆柱形,不具
侧缘毛。大触角
长为头部的 1/3或
一半,可伸缩。
中唇舌具 5个黑
褐色的齿。侧唇
舌末端具两个不
等长的棘。肛乳
突短,位于肛门
的周围。幼虫肉
食性,在各种极
不同的水域平均
可见到。一般对
污化很敏感,如
粗腹摇蚊 Pelopia
长跗摇蚊属
Tanytarsus 幼虫体长
为 5一 7mm,浅绿色
或浅褐色。生活时腹
节两侧有羽状刚毛。
大触角位于长的触角
托上,第一触角节除
环器外还有一根感觉
刚毛,劳氏器具柄。
幼虫栖息寡营养湖及
河流中,对水中含氧
量敏感,如长跗摇蚊
Tanytrasus
劳氏摇蚊属
Lauterbornia 幼虫血红色,
长达 10mm。 触角托很高,
常具极小不易见到的距
(棘)。劳氏器小,着生
长柄上。幼虫栖于寡营养
湖及冷水性小溪中。对水
中含氧量要求极为严格,
如劳氏摇蚊 Lauterbornia
小突摇蚊属
Micropsectra 幼虫
玫瑰色或绿色,长
达 15mm,触角托
内缘有明显突出的
距(棘),劳氏器的
柄是大触角最后 3
节总长的 3一 4倍。
幼虫一般栖息深的
寡营养湖中,如罗
甘小突摇蚊
Micropsectra logana
内摇蚊属
( Endochironomus) 幼
虫体长在 10— 16mm。
大触角 5节,第一节长。
环器位于节的基部。大
颚具 5个黑色央齿。下
唇中央齿完整或在顶端
分为两部,第二侧齿低
于第一侧齿,幼虫喜栖
杂草和池塘中,亦为富
营养湖生物,如黑内摇

Endochironomusnigrica
ns
多足摇蚊属
Polypedilum 幼虫体长为
6— 10mm。 环器位于大
触角第一节下 1/ 4处。
大颚具 3个齿,在另一面
上具附齿(或称内齿)。
下唇齿几乎直型。具两
个中央齿,中央齿及第
二侧齿比其他齿高。幼
虫栖于湖泊的淤泥及河
沙中,如梯形多足摇蚊
Polypedilum scalaenum
斑点摇蚊属
Stictochironomus 幼虫体长为
8一 14mm。 大触角 6节,劳氏
器位 2,3节上。大颚 3个齿,
其中一齿为内齿。下唇具 1—
2个中央齿,第一侧齿比中央
齿高些。幼虫栖息在湖泊、
河流沙中,如斑点摇蚊
Stictochironomus
雕翅摇蚊属
Glyptotendipes 幼
虫体粗短,长达
15mm。 大触角五
节。环器位于触
角第一节下面的 1
/ 3处。下唇具单
个的中央齿,两
侧各有六个侧齿,
两侧的第一齿长
于中央齿。幼虫
栖于富营养水域
淤泥中,如侧叶
雕翅摇蚊
Glyptotendipes
lobiferus
隐摇蚊属
CryPtochironomus
幼虫体长达 5—
15mm。 大触角长,
其刚毛着生在第二
或第三节上。大颚
呈镰形,端齿发达。
下唇的中央齿通常
比其它齿宽的多,
并且颜色较浅。幼
虫多栖息于河流中,
对水中含氧量很敏
感,很多种类为典
型沙急流生物。某
些还具有次生体节,
如指突隐摇蚊
CryPtochironomus
digitatus
摇蚊属 Tendipus=Chironomus 本属幼虫为摇蚊科分布最广的一
类,体大型体长 20— 30mm,红色,俗称血虫。幼虫在淤泥中筑巢,
似水底或悬浮腐屑为食,多为富营养湖生物。不同种幼虫甚难区别,
常分为不同的组群,如羽摇蚊群 T,gr,plumosus,盐生摇蚊群
T.gr.salinarius,塞氏摇蚊群 T.gr.thummi等
环足摇蚊属
Cricocotopus 幼虫褐色或
绿色,长达 5— 7mm。 腹节
两侧具刚毛束,每束有 6—
12根刚毛。下唇具单个大
的中央齿,大颚背面有六
个横向排列的瘤。前原足
的钩有锯齿。幼虫生活在
湖泊及河流植被间,常破
坏水生植物组织,如三带
环足摇虫 Cricotopus
trifasciatus
生物学与经济
意义
① 生活史
摇蚊的生活史经过卵, 幼虫, 蛹, 成虫四个阶段 。 在幼虫
阶段共经历三次脱皮, 蛹的阶段很短, 仅几小时, 最多 2— 3 天
即羽化为成虫 。 这样的周期变化在不同种类差异很大, 有的两
年只有一个世代, 有的一年却有 7个世代, 但大多数每年有两个
世代, 第一个在春季 (5— 6月 ), 第二个世代在夏季 ( 8— 9月 )
。 羽化时间与环境条件有关, 如果春季寒冷, 羽化期延迟, 有
时夏季由于沿岸带干涸, 第二世代就不出现 。
通常在水温 14— 15℃,气温在 17— 18℃,黄昏和晚上,踊
开始从水底升到水面,在水面进行唯一的一次蜕皮。进行羽化
,刚羽化的成虫靠着翅的拍动在水面到处奔跑,一定时间后才
飞向岸边停落在其他物体上,成虫多在黄昏或月色下成群婚飞
,数目极多,远看有如烟雾。 1974年 4— 5月在昆明出现的摇蚊
婚飞,曾被误为失火。交配后卵产于卵带里,卵袋浮在水面上
或附在水生植物上,卵的数目由几百粒刀几千粒。成虫没有刺
吸式口器,完全不吃食物,寿命不超过 5-7天。而雄者生命更短

生活习性与分布刚孵出的幼虫, 其生活方式与以后各阶段
不同 。 这时幼虫体内含有许多油滴, 比重小, 凭借身体的弯曲
动作在水中浮游 。 浮游时间通常为 3— 6天, 如果环境条件不宜,
可延长半个月之久 。 在浮游时, 幼虫具趋光性, 可随水流而离
开不适宜之处和寻找适居的场所, 这有助种类的分布 。
经过一段浮游生活后 。 不同种类开始分化 。 肉食性种类仍
然保持着自由生活, 其他种类则利用藻类, 腐屑, 细砂, 淤泥
,。 唾液腺所分泌丝状物筑巢, 有些则利用水生植物作巢 。 巢
的形状多样, 如劳氏摇蚊 (Lauterbornia),能筑成携带的小巢 。
多足摇蚊 (Poypedilum)在水生植物表面或在组织内咬成通道筑
巢 。, 多数种类则筑成两头开口的管型巢, 或一头为火山口状
的小巢 。 小巢或埋于淤泥中, 或附于石块, 水草上 。
随着幼虫转入底栖生活,幼虫的趋光性也改为背光性。
② 食性
除了环足摇蚊属 Cricotopus中某些专吃植物的种类外, 其
余种类可分肉食性与杂食性两大类 。 肉食食性种类以甲壳类,
寡毛类和其他摇蚊幼虫为食 。 而杂食性, 则以细菌, 藻类, 水
生植物和小动物为食 。
幼虫的摄食方式有:粘食, 滤食, 沉食, 采食和捕食几种

粘食是初生浮游幼虫的特殊方式, 它们的摄食器官是前,
后原足, 肛前刚毛, 大颚及副下唇域片 。 摄食时由后原足的管
状腺分泌粘液, 促使原足末端的花冠状钩和肛前刚毛均带粘性
,浮悬水中的食物粘附在钩和肛毛上, 幼虫弯曲身体, 使尾部
接近头部, 再由前原足上的钩和大颚, 亚颏片梳扫, 构成食物
团, 然后吞食 。 前原足钩无粘性, 不能直接取食, 头部的各种
口器也不能直接取食 。
许多杂食性种类, 如内摇蚊 Endochironomus,雕 翅 摇 蚊
GlxPtotendiPes属的许多种类, 几乎专门由水中滤食 。 当滤食开始时,
幼虫借助头部器官与前原足, 在管巢的出口, 用唾液腺所分泌的丝
织成梨形小网, 这对幼虫转向过来, 由头对向管巢的进口, 身体作
被浪状运动, 构成一股流向丝网的水流, 浮悬物质被网滤下 。 滤食
的时间根据情况可延长一分钟以上 。 待滤满食物后, 幼虫又回转身
来, 在 3— 5秒内把网和滤下食物全部吃下, 整个滤食过程的时间,
取决于食物的数量, 幼虫的生理状态, 水温和其他条件 。 幼虫本身
在滤食过程中, 对食物也具有一定的选择能力 。
还有在淤泥栖息的种类, 它们将身体伸出巢穴外, 在附近挖掘
,从表面到深至 10mm处, 寻找有机腐屑为食 。
沉食也是借助网丝, 它开口于土壤表面巢口处, 消极等待食物
沉降到上面 。 幼虫则收进网丝入巢摄食 。
还有少数种类, 如共生突摇蚊 Symbiocladius,生活在蜉蝣的翅下
或 ! 翅虫 ( 石蝇 ) Perla的蛹上, 与之共生 。
肉食性种类为典型猎食性,它们静伏一处,见到食物便突然攫
取,小的则被吞食,大者则被吸食之。
③ 分布
摇蚊分布很广, 其幼虫几乎在任何水域中均可见, 它们适
应性亦强 。 如在海拔 3200余米的青海湖, 海拔 400Q余米的西藏
阿里班公湖附近均有分布 。 在苏联阿塞拜疆, 海拔 3017米, 一
年积雪达 8个月之久的哈里湖, 也有羽摇蚊的栖息 。
直突摇蚊亚科的种类, 多见于池塘, 湖泊和溪流中, 在流
速较大的河流中, 以直突摇蚊亚科的长跗摇蚊族 Tanytarsini占优
势, 在流速较小的河流中则以摇蚊族和粗腹摇蚊亚科的种类占
优势 。
在湖泊和水库的沿岸带,种类较多而数量也较大,在深水
带,无论是种类或数量则有递减的现象,主要种类亦按湖泊类
型而不同,在底层水冷而富于氧气的贫营养型湖,深水带的优
势种为长跗摇蚊、劳氏摇蚊、小突摇蚊 MicrOPsetra 等属与寡角
摇蚊亚科 (Diamesinae),直突摇蚊亚科及摇蚊簇等少数种类,在
水温较暖而溶解氧贫泛的富营养型湖泊和池塘,则以摇蚊属中
的羽摇蚊、半折摇蚊 T,gr,semireductus,塞氏摇蚊 T,Jr.
thummi,细长摇蚊 T.gr.attenuatus,特别是羽摇蚊最为常见。
在缺氧耐性不同的种类中, 在形态上有所反映 。
摇蚊幼虫的呼吸是通过体壁从水中交换气体的 。 体色血
红色的幼虫体内含有血红素, 它比非红色幼虫耐缺氧, 甚至
在无氧条件下也能生存 30— 120天 。 这是体内营养物质不经氧
化分解成乳酸或脂肪酸, 以释放能量维持生命 。 在红色幼虫
中, 有腹鳃比无腹鳃更能耐缺氧 。
大多数种类幼虫生活在淡水中 。 但也有在盐份很高的水
体中生活的, 如盐生摇蚊 T.gr.salinarius,它不但在氯离子浓
度较高的青海湖中生存, 也能在碱性苏打型的水体中 ( 辽宁
达里湖 ) 生存, 海滨摇蚊亚科 Clunioninae的种类主要分布在
海滨 。
在各类水域中,幼虫的生物量一般在每平米几克到几十克
之间,春季最高,入夏以后减少到最低点,秋季由于新一代
成长又见增多。通常沿岸带幼虫数量波动较大,深水区则较
稳定。
④ 与人类的关系
摇蚊幼虫是多种经济鱼类的优良饵料, 浮游阶段幼鱼可摄食;转入底栖后, 是底层鱼类:鲤, 鲫, 青鱼等良好饵料 。 而摇蚊
幼虫数量多, 生长快, 繁殖力强 。 幼虫含干物质为 1.4%,在这些物
质中, 蛋白质为 41— 62%, 脂肪为 2— 8%,热量为 16.72J/g,是很
好的天然饵料 。 幼虫蛹期和踊升到水面时, 是多数鱼类摄食它们
的最好时刻 。 据亚伯拉卡的研究, 摇蚊幼虫数量降低的主要原因
是被鱼类摄取, 羽化或死亡仅占很小的比重 ( 被同科的肉食性种
类捕食 。 也是数量降低的一个因素 ) 。 印度尼西亚利用开放式下
水道的污水养鱼, 主要原因是利用其中大量的摇蚊幼虫作为鱼饵
。 因摇蚊幼虫耐缺氧力强, 能在下水道中大量孳生而成为优势种
群 。
在苏联,自 1951年起。专门建立培养背摇蚊 Tendipeses
dorsalis幼虫的, 工厂, 作为人工鱼饵,及时供应鲟幼鱼,效果很
好,其产量每昼夜每平方米达 0,2公斤。我国的细长摇蚊,在水
温 25℃ 时,20多天就能出现一个世代,是一个很有前途的、作为
人工培养饲养的对象。
前面已叙, 各种摇蚊幼虫对不同水体有一定的适应性,
因此, 可利用它们指示栖息水体类型及污染程度, 如富营养
湖或 α多污带中, 常见羽摇蚊, 塞氏摇蚊, 半折摇蚊等, 导至
有人竟将富营养湖命名为羽摇蚊幼虫型湖 。 在中污带中常见
有流水长跗摇蚊 Rheota- nytarsus,在寡营养湖或寡污带常见
劳氏摇纹等 。 我国南方渔民早有依据幼虫的种类和数量来判
断稻田或鱼池肥瘦的经验, 近年来环境保护科学的发展, 也
有利用摇蚊幼虫来监测水质的报道 。
据日本泽湖的调查, 该湖摇蚊幼虫年摄食沉积物达 3—
3.5kg(干重 )/m2,占该湖年沉积物总量 30%, 可见幼虫个体虽
小, 在加速水体内物质循环, 在水体自净作用中亦起一定作
用 。
少数种类在水生植物上作巢,我国东北也发现有噬食稻根
的种类,有害农业,要引起注意。
复习思考题
1,摇蚊科幼虫的分类鉴征有哪些? 请说明之 。 并据此编制一
摇蚊亚科的分属检索表
2,绘出摇蚊幼虫外部形态模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