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病毒性虾病
一、概述
病毒性疾病是当前养殖对虾危害最严重的疾病之一,对全球养虾业造成了
毁灭性打击。
二、常见的病毒性虾病及其病原
1,对虾杆状病毒病( BP病)
1) 病原,对虾杆状病毒( Baculovirus penaei,BP)
属于 ds DNA病毒,病毒粒子大小 55-75× 300nm,具被膜,具三角锥形包涵体,
病毒及其包涵体位于肝胰脏及中肠上皮细胞内,在生殖细胞中无 (说明什么? )。
2)症状和病理变化,病虾无特殊症状,其活性降低,摄食和生长下降,自净行
为减少,体表和鳃部常有生物附着,肝胰腺肿大,EM下可找到病毒粒子 。
3)诊断方法,LM下可在肝胰腺等部位发现三角形包涵体,EM诊断。
4)感染对象,凡纳对虾、墨吉对虾、桃红对虾、褐对虾等
Chapter 8,养殖 虾类 疾病
2,斑节对虾杆状病毒病( MBV病)
1) 病原,斑节对虾杆状病毒 (Penaeus mondon-type baculovirus,MBV )
属于 ds DNA病毒,大小 75× 325nm,具被膜,具嗜酸性圆形包涵体
病毒及其包涵体位于肝胰脏的腺管及中肠上皮细胞内。
2)症状和病理变化,外部症状与 BP病类似,LM下有嗜酸性圆形包涵体。
3)诊断方法,LM下检测嗜酸性圆形包涵体或 EM下检测病毒粒子
4)感染对象,斑节对虾、墨吉对虾和短沟对虾等
3,中肠腺坏死病毒病( BMNV病,BMN病)
1) 病原,中肠腺坏死病毒 (baculoviral midgut gland necrosis virus,BMNV)
属于 ds DNA病毒,大小 70× 300nm,具双层被膜,不形成包涵体。
病毒粒子位于肝胰脏及中肠上皮细胞内。
2) 症状和病理变化,感染严重的个体肝胰脏出现白浊症状。对虾苗和幼虾
危害严重,感染病毒的细胞的细胞核肥大。
3) 诊断方法,LM细胞核肥大,EM下检测病毒粒子。
4) 感染对象,斑节对虾、日本对虾和中国对虾等
养殖虾类疾病,病毒性虾病
4,白斑杆状病毒病( WSSV病)
1) 病原,白斑综合症杆状病毒 (White spot syndrome baculovirus,WSSV )
属于 ds DNA病毒,大小 150× 450nm,有被膜,无包涵体
病毒粒子位于鳃、肝胰腺膜和肠道等组织的细胞内。
2)症状和病理变化,发病初期虾体变软,离群、靠边或缓游于水面,此
后出现空肠胃、身体发红、肝胰脏甚至肠道变红、肝胰腺肿大等症状;
头胸甲及腹节甲壳易剥离(不连真皮),甲壳内侧有无法刮除的白斑。
3)诊断方法,依头胸甲上无法刮除的白斑可确诊。
4)感染对象,虾类、蟹类和桡足类等几乎所有甲壳类,甚至包括滕壶。
5)传播方式,纵向传播:
横向传播:
6)危害情况,对全球虾类养殖造成了毁灭性危害。
养殖虾类疾病,病毒性虾病
5,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病( IHHNV病)
1) 病原,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 (Infectious hypodermal and
hematopoietic necrosis virus,IHHNV )
属于 ss DNA病毒,病毒粒子为正二十面体,直径 20nm,无被膜,有包涵体。
病毒位于鳃、前中肠、神经、造血组织、生殖腺、结缔组织和肌肉组织中。
2)症状和病理变化,病虾池边散游,甲壳发白或有浅黄色斑点,肌肉白浊等。
3)诊断方法,LM下检查包涵体,或电镜下检测病毒粒子
4)感染对象,斑节对虾、凡纳对虾、墨吉对虾和短沟对虾等
6,肝胰腺细小病毒病( HPV病)
1) 病原,肝胰腺细小病毒( Hepatopancreas parvovirus,HPV)
属于 ss DNA病毒,病毒粒子呈正二十面体,直径 22-24nm,无被膜,有包涵体。
病毒粒子位于肝胰腺管上皮细胞内。
2) 症状和病理变化,壳变软,肝胰腺萎缩坏死,上皮细胞核肥大,内有嗜碱性
包涵体。
3) 诊断方法,LM下检查包涵体,EM下检查病毒粒子。
4) 感染对象,斑节对虾、中国对虾、墨吉对虾和短沟对虾等
养殖虾类疾病,病毒性虾病
7,呼肠孤病毒病( REO病)
1) 病原,呼肠孤病毒 (Reovirus,REO )
属于 ds RNA病毒,病毒粒子为正二十面体,直径 50-70nm,无被膜,有包涵体。
2)症状和病理变化,病虾的肝胰腺萎缩和坏死,包涵体嗜酸性。
3)诊断方法,LM下检查包涵体,EM下检查病毒粒子
4)感染对象,日本对虾等
8,黄头杆状病毒病( YHV病)
1) 病原,黄头病毒( Yellow head virus,YHV)
属于 ds RNA病毒,病毒杆状,50-60× 150-200nm,无被膜,无包涵体。
病毒粒子位于肝胰腺、鳃、结缔组织和肌肉等的细胞内。
2) 症状和病理变化,头胸部变为黄色。传染快,死亡快。
3) 诊断方法,头胸部变黄。
4) 感染对象,斑节对虾等
养殖虾类疾病,病毒性虾病
9,桃拉病毒病( TSV病)
1) 病原,桃拉综合症病毒 (Taura syndrome virus,TSV )
属于细小 ss RNA病毒,直径 30-32nm,有包涵体。
病毒及其包涵体位于鳃、肠等组织的细胞内。
2)症状和病理变化,身体从尾扇开始发红,发红部位逐渐前推,病虾不
变软,属亚急性可复原型虾病,病情后期身体出现黑斑。
3)诊断方法,根据症状诊断,确诊用电镜检查病毒粒子。
4)感染对象,凡纳对虾、蓝对虾(有一定抗性)等。
5)传播方式,纵向传播:
横向传播:
6)危害情况,对凡纳对虾的养殖危害严重。
养殖虾类疾病,病毒性虾病
三、对虾病毒性疾病的诊断
1。根据症状诊断,如:患白斑病的对虾头胸甲有无法刮除的白斑;患桃拉病毒
病的对虾身体有黑斑;患中肠腺坏死病毒病的肝胰腺出现“白浊”等。
2。组织学检查:
1) 常规 H.E染色法,过程:取材 → 固定 → 脱水 → 透明 → 包埋 → 切片 → 裱片 →
烘干 → 脱蜡 → 染色( Eosin & Hematoxylin ) → 脱水 → 透明 → 封片。
2)吉姆沙染色 (Giemsa染色 )法,可染原生动物、病毒包涵体、细菌等。
3)富尔根 (Feulgen)染色法,专一染 DNA,依此区分 DNA病毒和 RNA病毒。
4) T-E染色,取材 → 染色 (Trypan blue & Eosin) → 加盖玻片 → 观察包涵体
5) Wright-Giemsa染色法,检查血液细胞内的病毒包涵体 (YHV):
6)孔雀绿染色法,用于检查粪便中的 MBV包涵体。
3。电子显微镜检查,通过电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了解病毒粒子的形态、大小等
情况,并确定病毒的种类。
4。免疫学与基因诊断技术,如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ELISA),PCR检测等。
养殖虾类疾病,病毒性虾病
四、对虾病毒性疾病的治疗
迄今尚无特效办法,现常用方法为通过控制细菌病来缓解病毒病的爆发
五、对虾病毒性疾病的综合预防措施
1,切断纵向传播:
1) 选择健康无病亲虾繁殖虾苗;
2)培育 SPR和 SPF种苗;
3)健康虾苗检查方法:生产上 —— 观察形态、检测活力和抗逆水力;
实验室 —— 利用核酸探针等试剂盒或 PCR检测等。
2,防止横向传播,避免病原的交叉感染
1)养殖水体彻底消毒,消灭水体残留病毒性病原;
2)有效杀灭和隔离蟹类等对虾病毒性病原的横向传播媒介;
3)有效控制养殖过程中换水的水质:
a,实行原水养殖;
b,增设沉淀池和贮水池(约占养殖水面的 1/3-1/5)
养殖虾类疾病,病毒性虾病
3,加强养殖管理,控制养殖水体水质(水环境和病原):
1) 清池,冲洗 → 暴晒 → 翻晒 3次以上 → 池底消毒 (生石灰 )→ 进水、消毒 → 培藻
2)加强水质管理,控制各种水质指标位于安全范围;
水质 合适值 其他说明
pH值 7.5-8.5 日波动范围小于 0.5
盐度 5-30(草虾 ),0-30(白虾 ) 日波动范围小于 5
DO 5ppm以上 不能小于 4
透明度 30-50cm 早期低晚期高
硫化氢 0.03ppm 以下 pH低时毒性高
氨氮 0.1ppm以下 pH高时毒性高
3)加强池塘管理:
a,增设贮水池和沉淀池; b,充气系统(数量、方式、位臵) ; c,进排水系统
4)饵料管理:
a,保证饵料质量(质优,添加多维和中草药等); b,准确计算用量,勿过量。
5)定期水体消毒和添加有益微生物等水体生态改良剂。
养殖虾类疾病,病毒性虾病
第二节 细菌性虾病
一、概述
1,1990年以前:认为养殖对虾的主要病害为 细菌性 疾病;
2,1991-1998年:认为养殖对虾的主要病害为 病毒性 疾病;
3,1999年以后:认为养殖对虾大量死亡的原因是 细菌病和病毒病综合作用 的结果。
二、对虾幼体血淋巴细菌病(菌血病)
1) 病原,鳗弧菌、副溶血弧菌、溶藻弧菌以及假单胞菌和气单胞菌等
2)症状和病理变化,病菌位于血淋巴内(菌血病);病体因趋光性和游泳力
差而沉于池底;急性感染者体表干净,慢性感染者体表常附着藻类等污物 。
3)诊断,取患病幼体于高倍镜镜检,有发现其血淋巴内有活跃游动的病菌
4)流行情况,全球性病蚤状幼体 II期后发病最高,发病后常 1-2d死亡
5)防治,加强水质管理以预防;用 3ppm土霉素 全池泼洒以治疗。
Chapter 7,养殖 虾类 疾病
三、红腿病
1) 病原,鳗弧菌、副溶血弧菌、溶藻弧菌、河流弧菌等
2)症状和病理变化,附肢特别是游泳肢变红,头胸甲鳃区呈淡黄色;有时也
可表现为附肢变红,从头胸甲至尾扇变白。组织病理检查发现血淋巴和血细胞
变少,血液凝固变缓甚至不凝固等现象。
3)诊断,依外观症状可初诊,镜检血淋巴内的细菌可确诊。
4)流行情况,全国各养虾区均属常见病,发病和死亡率有时高达 90%,对成虾
养殖危害较大,流行季节主要为 4-6月和 9-10月。
5)防治,预防,a,以生石灰或含氯制剂彻底清池消毒;
b,在发病季节适当使用氯霉素、土霉素或大蒜等预防,
治疗,a,1ppt氯霉素或 1-2ppt土霉素或 1-1.5ppt呋喃唑酮拌饵连投 5-7d;
b,1%大蒜或 1ppt卡拉霉素或 氟哌酸拌料投喂 3-5d;
c,口服药饵同时以 0.5-0.8ppm漂白精或 0.2ppm二氯乙氰尿酸等
进行水体消毒。
养殖虾类疾病,细菌性虾病
四、烂眼病
1) 病原,非 01群霍乱弧菌
2)症状和病理变化,病虾伏于水草或池边,有时浮于水面旋转翻滚,
眼球病变过程如下:眼球肿胀(由黑变褐) 眼球溃烂(严重者脱落)
细菌侵入血淋巴,变为菌血病而死亡。
3)诊断,肉眼观察眼球颜色和溃烂情形可初诊,镜检血淋巴可确诊。
4)流行情况,全国各地成虾养殖区均有发生,流行季节为 7-9月,并以 8
月最为严重。
5)防治,预防,放虾前彻底清淤消毒,养成期保持良好水质。
治疗,早期:用 1-2ppm呋喃唑酮或氯霉素杀灭水体细菌;
中晚期:同红腿病
养殖虾类疾病,细菌性虾病
五、烂鳃病、黄鳃病
1) 病原,细菌
2)症状和病理变化:
烂鳃病,病虾浮于水面,鳃丝发白,尖端基部溃烂,坏死鳃丝皱缩或脱落
黄鳃病,病虾鳃丝呈黄色,鳃部甲壳微张,严重时发展为烂鳃。
3)诊断,根据症状可初诊,细菌检查以确诊。
4)流行情况,全国各地成虾养的常见病。
5)防治,预防,放虾前彻底清淤消毒,养成期保持良好水质。
治疗,a,1-2ppt土霉素拌饵连投 5-7d;
b,1%大蒜或 1ppt氟哌酸拌料投喂 3-5d;
c,以海因消毒剂水体消毒,同时口服维生素 C等。
养殖虾类疾病,细菌性虾病
六、黑鳃病
1) 病因,病因复杂,常有以下几种:
a,水质底质恶化,pH值长期偏低,水体氨氮和亚硝酸盐含量过高;
b,细菌、真菌感染;
c,长期缺乏维生素 C。
2)症状和病理变化,鳃组织变黑,严重时鳃丝萎缩、糜烂和坏死等
3)诊断,根据症状诊断。
4)防治:
a,对于因水质恶化引起的黑鳃,可采用换水、添加光合细菌等生物制
剂、以及泼洒沸石粉或白云石粉等措施防治;
b,细菌性黑鳃可口服 2ppt氟哌酸等抗生素进行防治;
c,因维生素 C缺乏引起的黑鳃可在饵料中添加维生素 C。
养殖虾类疾病,细菌性虾病
七、红体病
1) 病因,病因复杂,常有以下几种:
a,WSSV或 TSV等病毒性病原感染 ;
b,溶藻弧菌、副溶血弧菌等弧菌感染;
c,水质环境恶化,水体氨氮和亚硝酸盐含量偏高;
d,饵料营养物质缺乏或不平衡。
2)症状和病理变化,病虾缓游于池边或池面,身体局部或全身性发红。
3)诊断,根据症状,并接合水质以及养殖管理情况分析予以诊断。
4)防治,a,对于病毒性引起的红体,依具体情况采取合适措施;
b,对于细菌性红体,可口服氯霉素等结合水体消毒;
c,对于水质不良引起的红体,可换水或投放生物制剂;
d,对于饵料不良引起的红体,可投喂多维和大蒜等 。
养殖虾类疾病,细菌性虾病
第三节 真菌性虾病
真菌性虾病对虾卵和幼体危害最大,其次对越冬期的亲虾危害较大,
在虾类养成期间,真菌性虾病较少。
一、对虾卵和幼体的真菌病
1) 病原,链壶菌属、离壶菌属和海壶菌属:具不规则分枝的无分隔弯曲菌丝体。
2)症状和病理变化,寄生于虾卵和各级幼体,病虾因游泳力下降而沉底,24h
内出现大量死亡,在病死的虾卵或幼虾内充满了菌丝 。
3)诊断,将虾卵或幼虾压片镜检,根据镜检的菌丝可确诊。
4)流行情况,该三属的真菌分布广泛,在全球的虾卵和幼虾身体上均可发现,
且可营腐生生活,成体可带菌,但不发病(传播媒介)
5)防治,预防,水体、工具及虾苗应严格消毒 ;以 0.1ppm孔雀绿洗卵;
治疗,a,以 0.01ppm孔雀绿全池泼洒,必要时隔天再用 1次;
b,以 0.01-0.1ppm氟乐灵全池泼洒。
Chapter 7,养殖 虾类 疾病
二、镰刀菌病
1) 病因,镰刀菌:菌丝呈多分枝状,有分隔,生殖方式为大分生孢子、
小分生孢子和厚膜孢子。该真菌最主要的特征为大分生孢子呈镰刀形,
有 1-7个分隔。
2)症状和病理变化,寄生于鳃、头胸甲、附肢、体壁和眼球等部位,主要
症状是被寄生处因黑色素沉积而呈黑色。
3)诊断,外观与黑鳃病难分,取病灶组织镜检,依菌丝和分生孢子确诊。
4)防治,预防,池水经砂滤并以 6ppm二氯乙氰尿酸钠彻底消毒;
治疗,体内真菌无良方,0.05-0.1ppm孔雀绿可杀灭菌丝和孢子
养殖虾类疾病,真菌性虾病
第四节 原虫性虾病
一、微孢子虫病
1) 病原,对虾匹里虫、奈氏微孢子虫、对虾八孢虫等微孢子虫。
2)症状和病理变化,除对虾八孢虫感染卵巢外,其他微孢子虫均主要感染横
纹肌,被感染部位出现白浊、不透明且失去弹性,成为“乳白虾”或“棉花虾”
3)诊断,根据症状,并取病变部位镜检,若发现孢子或孢子母细胞可确
诊。
4)流行情况,全国各地均有发生,有时有较严重的慢性死亡
5)传播途径,不清,有的认为是吃了病虾;有的认为是吃了病虾的粪便;
还有的认为是纵向传播(亲虾感染传播)
5)防治,预防,加强水质管理,病虾死虾应及时捞出 ;
治疗,目前尚无治疗良方 ;
有资料介绍用 1-2ppt的烟曲霉素拌料投喂有一定疗效。
Chapter 7,养殖 虾类 疾病
二、固着纤毛虫病
1) 病原,聚缩虫、累枝虫、单缩虫和钟虫等固着类纤毛虫:其基本结构
呈倒钟罩形,内有大核和小核,以分枝或未分枝的柄作为固着器。
2)症状和病理变化,少量感染无显著症状,严重感染时,鳃、体表和
附枝上有一层灰黑色绒毛状物,鳃丝变黑,影响摄食、脱壳和呼吸等。
3)诊断,依外观初诊,镜检确诊。
4)流行情况,全球性疾病,育苗池从 4-5月发病,养成池在 6-9月盛行。
5)防治,预防,保持良好水质;带纤毛虫的卤虫经 50度水浸泡 5min投喂
治疗,a,25ppm福尔马林或 10-4新洁尔灭泼洒,24h后换水;
b,35ppm制霉菌素全池泼洒(费用高);
c,10-15ppm茶粕促蜕皮,再大量换水 (只适用于养成期 );
养殖虾类疾病,原虫性虾病
第五节 其他生物性和非生物性虾病
一、藻类附着病
1) 病原,a,硅藻类,包括楔形藻, 菱形藻, 双眉藻和曲壳藻等, 寄生于卵和体表
b,蓝藻类,包括颤藻、螺旋藻和钙化裂须藻等,附着于体表和附肢;
c,绿藻类,包括浒苔、刚毛藻等,附着于体表和附肢;
d,褐藻类,水云,附着于体表和附肢。
2)症状和病理变化,少量寄生无明显症状,大量寄生使体表呈绒毛状,并粘附
大量污物,严重时影响蜕皮和繁殖等 。
3)诊断,病虾活动缓慢,体表和附肢有棉絮状污物。
4)流行及危害, 全国各地均有,卵、幼虾和成虾均可感染,常发生于底质较差
的水域,影响运动、摄食、蜕皮和生长,可造成死亡并影响外观。
5)防治,预防,彻底清池并在养殖过程中加强水质管理 ;
治疗,a,以 10-15ppm茶粕促蜕皮,再大量换水,添加生物制剂 ;
b,以 0.7-1ppm硫酸铜全池泼洒(苗种池勿用),再加生物制剂 。
Chapter 7,养殖 虾类 疾病
二、肌肉坏死病(白浊病)
1) 病因,至今不明,据推测有以下几种:
a,细菌性病原引起,其中可能是葡萄球菌或假单胞菌;
b,由水质环境因素引起,如 T过高,S过高或低,DO偏低、硬度不够等;
c,与营养物质缺乏有关,如缺某些维生素、蛋白质含量不够等。
2)症状和病理变化,对虾局部区域、局部体节或整个身体变白且不透明。
3)诊断,根据外观诊断。
4)流行情况,全球普遍存在,有时可引起严重死亡。
5)防治,a,放养密度勿过大;
b,多换水,并保持较高水位,防止温度和盐度等的剧烈变化;
c,加强饵料营养,并在饵料中添加维生素 C和 B等物质。
养殖虾类疾病,其他虾病
三、黑鳃病
1) 病因,有以下几种可能均会引起黑鳃,
a,细菌性病原引起;
b,水质或底质有机质,Cr,Cu,KMnO4、亚硝酸氮等过高;
c,长期缺乏维生素 C等。
2)症状和病理变化,鳃丝呈一条条黑色花纹,局部或弥散性坏死,鳃丝皱缩。
3)诊断,依鳃丝变黑及变黑的鳃丝坏死等症状诊断。
4)流行情况,易发生于水质污染地区,发病高峰为 6-9月,影响呼吸和摄食等。
5)防治,a,用石灰等彻底清池,养殖过程中保持水质和底质清洁;
b,以 CuSO4和 KMnO4等防治虾病使要注意用量;
c,饵料中添加维生素 C等物质,发病较轻时多换水。
养殖虾类疾病,其他虾病
四、软壳病
1) 病因,有以下几种可能,
a,饵料不足或营养不全( Ca和 P含量过少或含量不均衡);
b,水体水质变差,因有毒物质积累而导致软壳;
c,水体中含有有机锡或有机磷等消毒剂,抑制甲壳中几丁质的合成。
d,水体 pH 过高,导致 P以 CaPO4沉淀,使水体可溶性 P减少,导致软壳。
2)症状和病理变化,甲壳薄而软,对虾个体偏小,活力低下。
3)诊断,用手触摸病虾,感觉虾壳薄而软。
4)流行情况,国内外均有发生,有时可造成严重损失。
5)防治,a,改善水质,加大换水量;
b,多投放鲜饵,如投放贝肉等;
c,在饵料中适量添加钙粉等。
养殖虾类疾病,其他虾病
五、厚壳病
1) 病因,a,水体长期盐度过高;
b,营养物质缺乏;
2)症状和病理变化,对虾摄食不正常,生长停顿,不蜕皮或蜕皮不遂。
3)诊断,用手触摸对虾,有特别厚实的感觉,结合咨询对虾摄食、生长及蜕皮
等情况而作出判断。
4)危害性,影响正常生长,有时还可导致其他疾病的发生。
5)防治,a,换水或添加淡水,同时在饵料中添加脱壳素等物质;
b,定期使用 10-15ppm茶粕全池泼洒促脱壳,换水,并在饵料中添加维
生素 B 和 C 等物质,
养殖虾类疾病,其他虾病
六、对虾烂尾、断须、红须、断足等病
1) 病因,a,水体氨氮等物质浓度过高;
b,池底污染严重,病原菌数量过高引起感染;
2)症状和病理变化,病虾出现红须、烂尾、断须和断足等症状。
3)诊断,根据红须、烂尾、断须和断足等症状可初诊,水质检测而和细菌接种
以确诊。
4)危害性,若处理不及时,常因细菌继发性大量感染而出现大量死亡。
5)防治,a,泼洒沸石粉或白云石粉等以稳定水质并改良底质;
b,投喂 0.1-0.2%的维生素,同时口服氯霉素或氟哌酸等抗菌药物;
c,水体投放光合细菌和芽孢杆菌等微生物制剂,
养殖虾类疾病,其他虾病
七、敌害
1,鱼类:
1)危害,对虾幼体可被各种鱼类所食;对虾成体可被肉食性鱼类所食。
2)防治,a,清塘要彻底,进水要过滤 (40-60目网滤 ); b.以 15-20ppm茶粕杀鱼
2,水鸟,捕食虾类,传播疾病;同时也是养殖虾池发病的征兆之一。
3,桡足类、水母等,一些大型的捕食性桡足类和水母可直接捕食对虾幼体
防治:以筛网过滤水体或砂滤水体。
4,其他虾蟹:
1)危害,a.争夺饲料,提高养殖的饵料系数。
b,在养殖对虾蜕壳期间可直接攻击并杀死养殖对虾,降低成活率
c,蟹的成体可直接吃食对虾,降低养殖成活率
2)防治,a,彻底清池,进水过滤 ; b,用网具或其他方式捕捉虾池中的敌害。
养殖虾类疾病,其他虾病
复 习 题
1,常见的对虾病毒性病原有哪些?简述其主要特征和对养殖对虾的危害。
2,对虾病毒性疾病的常见诊断方法有哪些?
3,针对目前病毒性虾病大量暴发并造成严重损失的现状,利用你所学过的
水产学知识,详述病毒性虾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4,常见的细菌性虾病和真菌性虾病有哪些?简述其主要特征和防治措施。
5,有一虾池发生了严重的黑鳃症状,请分析引起该症状的可能原因及防治
方法?
6,2002年以来,海南各地的对虾养殖均出现了十分严重的沉底死亡,迄今
尚不知引起该病的确切原因,请利用您所学过的有关知识,分析引起该
病的可能原因?并根据您分析的原因提出适当的防治措施。
Chapter 7 养殖虾类疾病
1977-2003年我国对虾养殖面积与产量
探索阶段,1977年以前; 起步阶段,1978-1982;
快速发展阶段,1983-1992; 大幅下滑阶段,1993-1994;
徘徊阶段,1995-1997; 恢复与提高阶段,1998-今;
0
1 0 0,0 0 0
2 0 0,0 0 0
3 0 0,0 0 0
4 0 0,0 0 0
5 0 0,0 0 0
1977 1979 1981 1983 1985 1987 1989 1991 1993 1995 1997 1999 2001 2003
?ê ·Y
??
?y
(
h
m
2
)


á?
(
t
)
?? ?y ( h m 2 )
2ú á? ( t )
五须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