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养殖动物病害学》教案
一、课程及其教学概况
课程名称:海水养殖动物病害学
学时学分:周4学时,4学分
先修课程:微生物学、水环境化学、生物学、鱼类增养殖学、虾蟹养殖学,等。
指定教材:战文斌 主编. 《水产养殖动物病害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4年5月.
教学参考书:
《科技兴海丛书》编辑委员会. 海水养殖技术. 北京:海洋出版社,2001。
丛玉隆, 等. 免疫学检验技术与临床. 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
江育林, 陈爱平. 水产动物疾病诊断图鉴.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3.
世界卫生组织编. 水产动物疾病诊断手册.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0。
陈镜富, 胡玖. 淡水养殖病害诊断与防治.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
杨先乐, 等. 特种水产动物疾病的诊断与防治.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0。
张本, 周永灿, 黄勃. 虾类养殖研究. 北京:海洋出版社,2002。
俞开康, 等. 海水养殖病害诊断与防治手册.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相建海。海水养殖生物病害发生与控制。北京:海洋出版社,2001。
教学方法
教师课堂讲授,通过启发式、提问式、讨论式和总结式等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全面采用多媒体教学,充分利用授课教师在平时学习、科研与生产中收集和总结的与授课内容相关的照片、标本和图表,在课堂教学中以幻灯片形式向学生展示,努力变抽象教学为形象教学,提高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每堂课利用约10分钟的时间由学生提问或老师提问,并针对学生或教师提出的问题组织全班同学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得出合理的结论,以锻炼和提高学生正确的分析与思维能力;
加强基础知识的讲授,每年查阅与补充最新的相关知识来充实授课内容,使学生能牢固掌握本课程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同时,尽可能将生产与科研中的实例引入课堂,以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强化实验教学与实习教学,要求所有学生实验和实习后都要按要求完成实验报告和实习报告;
教师自己努力加强自身修养,不仅要努力备课和授课,还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对学生提出的所有要求教师首先自己做到),以教师自己的言传身教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与感染学生,努力在各方面成为学生的表率;
教学手段
理论授课50学时,全部采用多媒体教学;课堂实验18学时,包括7个验证性实验和1个综合性实验;课程实习3周,在海南各主要水产养殖基地进行。
考核方式
本课程的考核方式包括期末考试、期中考试、实验报告、平时作业、课堂综合表现(包括课堂参与、考勤等), 其中,期末和其中考试都采用闭卷考试。期末考试占总评成绩的70%,期中考试、实验报告和平时作业占总评成绩的20%,课堂综合表现占总评成绩的10%。
学习方法
课前预习:教师在授课前将授课的多媒体材料拷贝或打印给学生,要求学生在课前进行必要的预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对相关内容提问来检查学生的课前预习情况;
学生在课堂上以听讲为主, 并根据学生自身的学习方法,在教师拷贝和打印的授课课件的基础上补充记录必要的教学内容(专心听讲、少量记笔记);
课后作业:在每个章节结束后,就该章节内容布置一定数量的课后作业,巩固相关的学习内容;此外,在每堂课结束后,学生也要根据教材、教师指定的教学参考资料、教学课件以及教师的授课内容整理完善学习笔记;
课堂提问与讨论:每堂课有约10分钟的学生提问与讨论时间,学生应积极参与提问与讨论,以锻炼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教学:本课程共有18学时的课程实验和3周的课程实习,课程实验设置了7个验证性实验(共14学时)和1个综合性实验(4学时),学生通过实验课程的学习来增强对理论课程的感性认识和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辅导答疑
每堂课有约10分钟的学生提问与讨论时间,学生可以提出各种与课程学习相关的问题由学生讨论和教师解答;每堂课的课间及课后学生可以随时向教师提问;在平时学习过程中若有任何学习方面的疑问,学生可以到教师办公室或随时拨打教师的电话与手机询问。此外,若学生有需要教师可以随时召集学生集中辅导,不过,期末考试前一般不集中辅导,即使集中辅导教师也严格把握不泄露考试内容。
二、教学基本内容与要求
(一)第一章 概 论
本章教学时间:2学时
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要求学生了解国内外海水养殖动物病害研究发展的历史与现状,掌握《海水养殖动物病害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内容及该课程学习的基本要求。
本章教学重点:海水养殖动物病害学的定义及其研究内容、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章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海水养殖动物病害学的真正内涵、如何让学生将其他课程所学知识应用到本课程。
本章教学方法:教师讲授,在教师讲授过程中以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对与本课程相关的其他课程知识了掌握情况。
本章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本章课程引入方法:向学生询问制约当前水产养殖可持续发展有哪三大因素(病害、苗种和饵料),让学生明白本课程学习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再继续询问学生以他们自身的经历与印象,“病害”以及“海水养殖动物病害”应该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本章参考文献
Kinne . Diseases of Marine Animals. Oxford Univ. Press, 1990.
Sakai, M. Current research status of fish immunostimulants. Aquaculture, 1999, 172:63-92.
史家梁. 光合细菌(PSB)与日本的水产养殖. 水产科技情报, 1995, 22(5):212-216.
胡超群、陶宝华. 对虾弧菌病及其免疫预防的研究进展. 热带海洋, 2000, 19(3):84~94
周永灿. 海南海水养殖病害及其防治对策. 科学养鱼, 2000, (4):30-31.
俞开康, 战文斌, 周丽等. 我国沿海养殖对虾的疾病及研究现状. 中山大学学报, 39:1-5.
习题与作业
海水养殖动物病害学的定义是什么?
水产动物病害研究的发展具有哪些主要特点?
简述我国海水养殖动物病害学的发展过程。
海水养殖动物病害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如何?
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
第一节 什么是海水养殖动物病害学
1. 疾病的定义
1)定义一:
2)定义二:
2. 海水养殖动物病害学的定义
第二节 水产动物病害研究的发展简史
我国淡水鱼病研究的发展概况
1. 我国古代水产病害研究发展概况:
2. 我国近代与现代水产病害研究发展概况:寄生虫病研究 → 细菌性疾病研究→ 病毒性疾病和细菌性疾病的综合研究 → 疾病与水域环境的综合作用,强调养 殖水域的生态平衡提出水产养殖病害的综合防治。
二、海水养殖动物病害的研究发展概况
海水养殖动物病害的研究总体落后于淡水养殖病害的研究
我国海水养殖动物病害的研究
(二)国外海水养殖动物病害的研究
三、海水养殖动物病害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海水养殖动植物病害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与其他许多相关学科关系十分密切。
1. 与海水动物本身的生物学知识有关:如各种海水养殖动物形态学、分类学、生态学等;
2. 与病原体的生物学知识有关:如寄生虫学和微生物学等;
3. 与养殖水体环境化学知识有关:如水化学和环境与水质监测技术等;
4. 与病害监测技术有关:如生物制片技术、PCR 技术和电镜技术等;
5. 与病害防治研究与应用知识有关:如病理学、药物学、药理学和免疫学等。
(二)第二章 疾病的发生与控制
本章教学时间:6学时
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要求学生了解海水养殖动物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病因)、病因的主要类型,掌握海水养殖动物疾病诊断、预防和治疗的主要方法;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的知识在水产养殖现场对疾病发生的原因进行综合分析,对海水养殖动物疾病的诊断方法以及预防和治疗措施有全面的了解。
本章教学重点:海水养殖动物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海水养殖动物疾病诊断、预防和治疗的主要方法。
本章教学难点:病原、宿主和环境的相互关系;海水养殖动物疾病诊断的基本原则与方法;海水养殖动物病害预防与治疗的综合措施。
本章教学方法:教师讲授,通过启发式教学、提问式教学和课堂提问与讨论等方式实现教学的师生互动,培养学生表达、分析与归纳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本章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本章课程引入方法:针对病害对海水养殖造成的巨大不利影响,向学生询问我们该怎么办?(查找原因、预防与治疗)
本章参考文献
Cake, E W. Larval cestode parasites of edible molluscs of the northeastern gulf of Mexico. Gulf Res. Rep., 1997, 6:1-8.
Sakai, M. Current research status of fish immunostimulants. Aquaculture, 1999, 172:63-92.
Savir, M. 1995. A mechanistic study of ultrasonically-enhanced 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J. Pharm. Sci., 84: 697-706.
史家梁. 光合细菌(PSB)与日本的水产养殖. 水产科技情报, 1995, 22(5):212-216.
郑爱榕. 光合细菌及其在对虾养殖中的应用. 中山大学学报, 2000. 39:64 – 68.
胡超群、陶宝华. 对虾弧菌病及其免疫预防的研究进展. 热带海洋, 2000, 19(3):84~94
赖卫昌, 陈亚敏. 出口养殖水产品的管理亟待加强. 中国检验检疫, 2001, 19(2):23
周永灿. 海南海水养殖病害及其防治对策. 科学养鱼, 2000, (4):30-31.
陈木, 周宸,等. 斑节对虾防病养殖模式的研究. 中山大学学报, 39:16-19.
俞开康, 战文斌, 周丽等. 我国沿海养殖对虾的疾病及研究现状. 中山大学学报, 39:1-5
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
第一节 水产动物疾病发生的原因
一、病因的定义
病因的类别
(一)病原的侵害
1. 病原:又称病原体,是能引起疾病 发生的致病微生物和寄生虫的统称。
2. 病原的种类:
1)致病微生物: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和单细胞藻类等
2)寄生虫:包括原生动物、吸虫(单殖吸虫和复殖吸虫)、绦虫、线虫、棘头虫、寄生蛭类、寄生甲壳类等。
非正常的环境因素
水温(T水)
1)不同的水生生物对水温的要求不同:
2)水温与病害发生直接相关:
2盐度(S):养殖水体的盐度是制约水产动物生存与生长的主要因素之一。
溶解氧(DO)
1) 水体中溶解氧的来源
2) 水体中溶解氧的消耗
3) 水体中溶解氧与生物的关系:
4) 水体缺氧的防治方法:
5.透明度
1) 反映指标:浮游生物、泥沙、其他悬浮物质
2) 测量方法:
3) 不同水生生物对透明度要求不一:
4) 同一生物在不同时期对透明度要求不一:
6. H2S
1) H2S存在的形式:
3) H2S的转化:H2S ( HS- + H +、 HS- ( S2- + H +
4) H2S的来源:
5) 水体H2S的消除方法
7. NH3-N
1) NH3-N存在的形式:
2) NH3的来源:
8.余氯
1) 氯气是很好的水体消毒剂,但过量会引起生物死亡
2) 补救办法:
(三)营养不良
1. 具体表现形式:
1) 饵料的数量不足:
2) 饵料的营养成分不全:
3. 防治:
(四)动物本身先天或遗传的缺陷
(五)机械损伤
病原、宿主和环境的关系
(一) 病原
1. 决定病原体致病的因素:
1) 病原体的毒力大小
2) 存在状态:
3) 数量多少:(许多病原菌都是条件致病菌)
2. 病原体的来源:
1) 原发性来源:
2) 次发性来源:疾病来自于带有病原的水体、饵料和工具等
预防:四消 — 鱼种消毒、饵料消毒、食场消毒和工具消毒
3. 病原体的传播方式:
1) 经口感染:
2) 经皮感染:主动经皮感染、被动经皮感染
4. 病原对宿主的危害:
1) 机械损伤:
2) 夺取营养:
3) 分泌有害物质:
4) 压迫和阻塞:如:绦虫、孢子虫的胞囊等(影响性腺发育)
5) 其他疾病的媒介:如:鱼蛭、桡足类等
(二)宿主
1. 宿主因素:
1) 与宿主的大小与性别有关:
2) 与宿主的遗传因素有关:
3) 与宿主的营养状况有关:如缺Vc、缺钙等
4) 与宿主的免疫能力有关:
2. 宿主对病原体的作用:
1) 组织反应:病原 (侵入)→ 宿主组织反应 (形成)→ 寄生部位胞囊(引起)→ 组织增生、发炎
2) 体液反应
(三)环境因素
1. 水温(T水):
1) T水不适:生物体抵抗力下降、发生缺样甚至死亡;
2)与某些疾病发生有关:如水霉病(20℃)、白斑病?
2. 水质变化:
3. 季节变化:
4. 人为因素:
1) 种苗放养密度不当:
2) 种苗搭配比例不适:
3) 饵料管理不当:
4) 药物使用不当:
病原、宿主和环境的相互关系
疾病的发生往往不是某个单一因素影响的结果,而是病原、宿主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第二节 疾病的控制
疾病的控制包括三部分:诊断、预防和治疗
一、疾病的诊断
(一)疾病诊断的基本原则:
1. 诊断方法:先外后内、先腔后实、先肉眼后镜检
2. 诊断材料:具典型症状的活的或刚死不久的材料
(二)疾病的宏观观察诊断
1. 观察症状和寻找病原:
2. 调查饲养管理情况:养殖品种和放养密度;投饵种类、数量和质量; 摄食情况和活动情况
3. 调查水体环境因子:
包括:水源、水温、盐度、DO、pH值、 H2S、NH3-N、池塘环境条件等
4. 调查发病史及以往采取的措施:避免抗药性
(三) 疾病的微观观察诊断
通过镜检(放大镜、显微镜和电镜)查找病原及宿主的病理变化
1. 细菌性疾病的诊断:病原分离 → 纯化培养 → 人工感染 → 病原种类鉴定
2. 病毒性疾病的诊断:
1) 病毒的特点:
2) 病毒的检测方法:组织学检测(只适于具有包涵体的病毒种类)、电镜检查、试剂盒等快速诊断(PCR),等。
二、疾病的综合预防
水产疾病的防治原则:无病早防、有病早治、防重于治
(一)为什么水产病害要实施综合预防? 发现难、诊断难、 治疗难
(二) 疾病的综合预防措施
1. 彻底清池:清淤、漂白粉或漂白精清池、茶饼(粕)清池、氨水清池
2. 保持适宜的水深和水色:“养鱼先养水”
1) 水深的调节
2) 水色:黄褐色水系、绿色水系、红色水体(原因?)、黑褐色(酱色)水体(原因?)、白浊色水体(原因?)、澄清色水体(原因?) 3) 水色的调节方法:
3. 放养健壮的种苗和适宜的密度
4. 饵料应质优量适
5. 改善养殖水体生态环境条件: 混合养殖、使用水体改良剂和生物制剂。
6. 操作要细心: 以免受伤
7. 经常进行检查:早晚巡塘、检查饵料台
8. 在日常管理中要防止病原传播
1) 四消:种苗消毒、饵料消毒、食场消毒、工具消毒
2) 隔离:病池、病体要隔离;死亡个体及时捞出深埋
3) 加强检疫: 患病或带病个体不能外移,以免病原传播
9. 制订并严格执行检验检疫制度 (举例:福建东山鲍病)
10. 定期药物预防 : 进苗消毒、养殖时消毒
11. 人工免疫
12. 选育抗病力强的新品种
1) SPR的选育
2) 杂交育种: 如:
三、疾病的治疗
1. 目的:通过药物控制或消灭病原、或改善环境及营养条件
2. 治疗的时机:早发现、早治疗 why?
第三节 水产养殖动物的健康管理
一、改善和优化养殖环境
1. 合理放养:搭配要合理、混养的种类搭配要合适
2. 保证充足的溶解氧
3. 不滥用药物
4. 适时适量使用环境保护剂:
(1)种类:石灰类、EM制剂
(2)作用:净化水质、分解有害物质、抑杀病原、补充氧气、补充营养。
二、增强养殖群体抗病力
1. 培育和放养健壮种苗:(1)SPF亲本;(2)50ppm PVP-I 洗卵;(3)使用清洁水;(4)忌高温育苗,忌滥用抗生素;(5)饵料优
2. 免疫接种:
3. 选用抗病力强的养殖种类:SPR;
4. 降低应激反应:
三、控制和消灭病原体
1. 使用无病原污染的水源;
2. 池塘彻底清淤消毒:
3. 强化疾病检疫;
4. 建立隔离制度;
5. 实施消毒措施
四、加强饲养管理,保证优质饲料
(三)第三章 免疫学原理在疾病诊断和防治中的应用
本章教学时间:6学时
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要求学生了解海水养殖动物免疫的基本概念、主要类型和特点,掌握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及其影响因素,并利用所学的知识进行海水养殖动物疾病的免疫诊断、免疫预防和免疫治疗。
本章教学重点:海水养殖动物免疫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类型、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对疾病发生的影响、免疫学方法在海水养殖动物疾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中有哪些应用。
本章教学难点:不同海水养殖动物的免疫特点及其与疾病发生的关系、海水养殖动物疾病的免疫检测技术、各种鱼用疫苗的制备方法与应用方法。
本章教学方法:由于该章的许多内容比较抽象,主要通过将人体免疫与海水养殖动物的免疫进行对比讲解来提高学生对相关内容的理解,通过举例、提问和讨论等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本章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本章课程引入方法:为什么正常人可以抵抗大多数疾病而白血病患者因很小的感染却发生死亡?(因为白血病患者免疫系统被破坏);水产养殖动物在什么情况下健康而什么情况下患病?(海水养殖动物在其免疫系统不足以抵抗病原感染或环境危害时患病)
本章参考文献
Sakai M., 1999. Current research status of fish immunostimulants. Aquaculture, 172:63-92.
Stolen, J.S., et al. Techniques in Fish Immunology. SOS Publications, NJ, 1990, 81-86.
Takahashi Y, Kondo M, Itami T, et al. Enhancement of disease resistance against penaeid acute viraemia and induction of virus-inactivating activity in oral administration of Pantoea agglomerans lipopolysaccharide. Fish & Shellfish Immun, 2000, 10, 555-558.
Simko E, et al. Influences of Aeromonas salmonicida lipopoly-saccharide, prednisolone and water temperature on plasma protein composition in salmonids. J Fish Dis, 1999, 22, 91-100.
Ototake, M, et al. Prolonged immersion improves the effectiveness of dilute Vibrio vaccine for rainbow trout. Fish Pathol., 1999, 34(3):151-154.
杨先乐, 陈远新. 鱼用疫苗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水产学报, 1996, 20(2):159-167.
杨先乐. 鱼类免疫学研究进展. 水产学报, 1989, 13(3):271-284.
陈昌福, 纪国良. 草鱼对鱼害粘球菌类脂多糖的免疫反应. 淡水渔业, 1989, (4):3-5.
陈昌福,等. 不同方法提取的嗜水气单胞菌脂多糖对鳜免疫活性的比较.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1999, 18(5).469-471.
周永灿, 潘金培. 贝类细胞和体液防疫机制研究进展. 水产学报, 1997, 21(4):449-454.
周永灿, 等. 卵形鲳鲹致病嗜麦芽假单胞菌脂多糖疫苗的制备及其免疫效应研究.水产学报, 2002, 26(2):143-148
习题和作业
影响海产动植物疾病发生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宿主、病原体和环境间的相互关系如何?
病原体的来源与传播方式有哪些?
病原对宿主有哪些危害作用?影响病原体致病的因素有哪些?
试述水产动物疾病的综合预防措施?
讨论题:有一养殖户的鱼虾发生了疾病,欲请你去诊断,你将如何开展工作?
思考题:为什么说水产动物疾病的预防比治疗更重要?
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
第一节 海水鱼类及其他动物的免疫概念
一、水产动物免疫及其主要功能
1 . 水产动物免疫
1)免疫(Immunis(Immune, Immunity):指生物机体识别自身和异己物质,对自身物质形成天然免疫耐受,对异己物质产生清除作用的一种生理反应.
简单说,免疫是机体对病原产生抵抗力,使其免受感染的过程。
2)水产动物免疫学(Immunology):指研究水产养殖动物免疫系统的组织结构与生理功能的一门新兴学科。
2. 抗原与抗体的概念
1) 抗原: 凡是能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并能与之结合引起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称为抗原。
2) 抗体:机体免疫活性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在体液中出现的由浆细胞产生的一类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球蛋白。
3. 免 疫反应的功能
1) 免疫防御:为机体清除异己物质的一种免疫保护功能。
2) 免疫稳定:机体免疫系统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一种生理功能。
3) 免疫监督:机体免疫系统识别、清除体内突变、畸形的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的一种生理保护作用。
(一) 免疫器官
1、中枢免疫器官
1) 骨髓(Bone marrow)样组织:
2) 胸腺(Thymus):
2、外周免疫器官
外周淋巴器官为捕捉抗原、加工处理抗原和呈递抗原的结构基础。
1)脾(Spleen):
A. 人类
1) 脾的结构和细胞组成:白髓、红髓、边缘区
2) 脾的功能:
B. 鱼类脾的结构与功能
1) 鱼类脾的结构:
2)粘膜淋巴组织(Mucosa Associated Lymphatic Tissue, MALT):
(二) 免疫细胞
免疫细胞:泛指所有参与免疫应答或与免疫应答有关的细胞及其前体细胞。
1. T 淋巴细胞:
2. B 淋巴细胞:
3. NK细胞
4. 单核吞噬细胞
5. 其他免疫细胞
(三)免疫因子
免疫因子: 由机体细胞产生,与免疫应答有关的、分泌到体液中或存在于细胞膜表面的分子统称为免疫因子。包括抗体、补体系统各成分、细胞因子及免疫细胞膜分子等。
细胞因子(Cytokines) :由免疫细胞和某些非免疫细胞(如纤维母细胞、内皮细胞等)合成和分泌的,具有调节多种细胞生理功能的可溶性小分子蛋白质。
三、免疫的主要类型
1. 天然免疫: 指机体先天具有的正常生理防御功能,对各种不同的病原微生物与异物都有排斥和屏障作用,也称非特异性免疫。
2. 获得性免疫:指机体对某一种或一类微生物或其产物所产生的特异性 抵抗力,它是后天的,是生物体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由于自然感染或预防接种后产生的。也称特异性免疫
1) 自动免疫:
2) 被动免疫:
3) 自动免疫和被动免疫的区别:
四、水产动物免疫的特点
1. 水产动物病原与人类疾病关系不大,不易引起重视;
2. 水产动物免疫机制依赖于外界环境变化较为明显;
3. 水产动物抗体与人等高等生物的已知抗体不同,其疾病的免疫学防治方法尚在探索中;
4. 水产动物是变温动物,其免疫学研究必须在同一条件下进行
五、水产动物免疫在病害防治中的意义
1. 通过人工免疫或对病后有免疫力个体筛选,培育免疫新品种(SPR);
2. 通过人工免疫,可有效预防流行病的发生;
3. 免疫防治可有效避免药物残留及化学药物对水体的污染;
4. 免疫防治可避免长期使用抗生素等而产生的耐药性;
5. 疫苗防治可维持较长的药效时间。
第二节 水产养殖动物的非特异性免疫
一、鱼虾贝类的非特异性免疫
1.外部屏障
2. 体内屏障
3.非特异性免疫细胞:吞噬细胞、非特异性细胞毒细胞
4. 非特异性体液因子:补体、干扰素、溶菌酶、C反应性蛋白、备解素
二、影响非特异性免疫的因素
1.环境因素
2. 营养因素
3. 个体差异和年龄影响
第三节 特异性免疫
一、抗原(Antigen, Ag)
1. 抗原的概念
1)抗原是一种能够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使之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免疫应答产物或效应体细胞在体外或体内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2) 抗原的两种性能:免疫原性、免疫反应性
3) 抗原的主要种类:完全抗原、不完全抗原
4) 特殊抗原:变应原(allergen)、耐受原(tolerangen)
2. 抗原的特性
1) 特异性:
2) 异物性:
3) 大分子胶体性:
4) 结构复杂性:
5) 完整性:
3. 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
1) 分子大小:
2) 化学结构与组成:
3) 异物性:
4) 免疫途径:
5) 机体应答性:
4. 抗原的特异性与交叉反应
1) 抗原决定簇(antigenic determinant):
2) 抗原决定簇的种类与组成
3) 抗原决定簇对抗原特异性的影响
4) 共同抗原与交叉反应
5. 抗原的分类
1)根据抗原的来源及与机体的亲缘关系分类:异种抗原、同种异体抗原、自身抗原
B. 根据抗原激活B细胞是否依赖T细胞辅助来分类:胸腺依赖性抗原、胸腺非依赖性抗原
C. 抗原的其它分类方法:
6. 细菌抗原:表面抗原、菌体抗原、鞭毛抗原、菌毛抗原、外毒素和类毒素
a.:包括荚膜抗原和微荚膜抗原;
7. 佐剂(adjuvant)
1) 定义:指与抗原同时或预先注入机体后,能够非特异性地增强机体对抗原的免疫应答能力的物质。
2) 种类: 无机佐剂、有机佐剂、合成佐剂、油剂
3) 弗氏佐剂:由矿物油(石蜡油)、乳化剂(羊毛脂或吐温80)和杀死的分支杆菌(如结核杆菌)等组成的佐剂。
4) 作用:
5) 作用机制:
6) 使用方法:预先使用或与抗原同时使用
二、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 Ig)
1. 免疫球蛋白与抗体的基本概念
(1)免疫球蛋白:
(2) 膜表面免疫球蛋白(Surface membrane immunoglobulin, SmIg):
(3)抗体(Antibody, Ab):机体免疫细胞被抗原激活后,由分化成熟的终末B细(浆细胞)所合成与分泌的一类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2. 作为抗体必须具备的条件:
1) 只有脊椎动物的浆细胞才能产生;
2) 必须有抗原刺激;
3) 能与相应抗原产生特异性结合;
4) 其化学本质是一种具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3. Ig的化学结构
4. 不同动物中Ig的类型
1) 哺乳类:a. 人、鼠:IgG, IgA, IgM, IgD, IgE;
b. 兔: IgG, IgA, IgM;
c. 其他:IgG, IgA, IgM, IgE;
2) 鸟类: IgG, IgA, IgM;
3) 两栖类: IgG, IgM;
4) 鱼类: IgM;
5) 无脊椎动物:无Ig
5. 各种Ig的特性与功能
第四节 免疫学方法及其应用
一、基本概念
1. 血清学反应:抗原与相应抗体在体外发生的特异性结合反应;
2. 免疫学反应:抗原与相应抗体在体内发生的特异性结合反应;
3. 抗原抗体反应:抗原与相应抗体在体外或体内发生的特异性结合反应;
4. 免疫诊断学: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方法来诊断有关疾病的科学。
二、血清学反应的特点
1. 特异性与交叉性:
2.表面性与可逆性:
3. 定比性:
4. 阶段性:
5. 高度敏感性
6. 条件依赖性
三、主要的抗原抗体反应
1. 凝集反应( Agglutination)
(1)直接凝集反应(direct agglutination) :
(2) 间接凝集反应(indirect or passive agglutination) :
2. 沉淀反应(precipitation)
3. 补体结合试验
4. 中和反应
四、现代免疫标记技术(immunolabelling technique)
1. 免疫荧光技术(immunofluorecence technique)
2. 免疫酶技术(immunoenzymatic technique) or 酶免疫测定
3. 放射免疫测定技术 (Radioimmunoassay, RIA)
4. 荧光和化学发光免疫技术
5. 免疫电镜技术
第五节 免疫学原理在鱼虾病害防治中的应用
一、用于疾病的诊断 (免疫诊断方法有二类)
1. 用已知抗原诊断病原:
2.用已知抗体诊断病原:
二、用于疾病的治疗
利用被动免疫,即给患病动物接种抗体进行应急治疗。
三、用于疾病的预防
水产动物免疫最重要的应用方向为研制疫苗进行疾病的预防
在水产养殖动物中,由于只有鱼类、两栖类和爬行类等脊椎动物才能在接种抗原后产生抗体,目前因此也认为只有这些动物才能用免疫学方法进行疾病的预防。
(一)鱼用疫苗的种类
A. 根据疫苗的获得方法来分:
1. 死疫苗(灭活疫苗):
2. 活疫苗:包括弱毒疫苗和异种疫苗
3. 化学疫苗:以化学方法提取病菌有效成分(如LPS)制成
4. 亚单位疫苗:
5. 基因工程疫苗:
6. 合成疫苗:
B. 根据疫苗的性质和组成成分来分:单价疫苗、多价疫苗、联苗(混合疫苗)
C. 根据抗原类别来分:病毒疫苗、细菌疫苗、寄生虫疫苗
(二)鱼用疫苗的接种方法
1. 注射法:将疫苗直接注射到肌肉、腹腔或心脏的免疫接种方法。
2. 口服法:将疫苗通过投喂的方法接种到鱼类机体
3. 浸泡法:将鱼类浸泡于疫苗溶液中以达到免疫接种目的
4. 喷雾法:将疫苗以高压喷射到接种生物体表以进行免疫的方法。
5. 其他方法:如超声免疫法等。
(三)几种常见鱼类疫苗的制备方法
1. 病毒性疫苗(组织苗)的制备方法
2. 细菌灭活疫苗的制备方法
3. 脂多糖(LPS)疫苗的制备(主要针对G-)
(四)鱼类免疫应答的过程
1. 硬骨鱼类参与免疫应答的细胞和器官
1) 参与免疫反应的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
2) 参与免疫反应的器官:胸腺、肾(主要为头肾)、脾等。
2. 鱼类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
3. 影响鱼类免疫应答的因素
1) 抗原方面的因素:
2) 接种生物的因素:
3) 环境因素:
4) 佐剂的影响:
(五)鱼类免疫效果的检测方法
1. 免疫保护效果检测:接种疫苗((2-4周)致病菌攻毒((10-20d)成活率
2. 免疫抗体效价检测:接种疫苗((2-4周)取血((1000rpm, 5min)上清液 (微量血凝板倍稀,加入抗原(疫苗) ( (37℃反应2h后4℃孵育过夜 ) 结果
(四)第四章 病理学基础简介
本章教学时间:3学时
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要求学生了解海水养殖动物疾病发生的经过与结局,掌握病变的主要种类以及不同病变的病理机制。
本章教学重点:疾病发生的经过与结局、各种病变的主要类型及其特点。
本章教学难点:不同病变的产生机制与特点
本章教学方法:教师授课,通过图片并结合人类病变举例说明不同病变的类型与特点。
本章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本章课程引入方法:疾病发生前后生物机体是否会发生变化?该变化处于什么样的水平?这就是通过病理学研究与学习可以了解的内容。
本章参考文献
Ellis A E. The Leucocytes of fish: a review. J Fish Biol, 1977, 11:453-491.
Scapigliati G, Romano N, Abelli L, et al. Immunopurification of T-cell from sea bass Dicenrarehus labrax. Fish Shellfish Immunol. 2000, 10:329-341.
Partula S. Surface markers of fish T-cells. Fish Shellfish Immunol, 1999, 9:241-257.
吴信忠. 海水珍珠贝立克次氏体病的研究. 中山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5.
于建平. 日本对虾血细胞分类、密度及组成.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 1993, 23(1):107-113.
黄捷, 蔡生力, 宋晓玲等. 对虾暴发性流行病病原的人工感染研究. 海洋水产研究, 1995,16(1): 51-58.
王旭东, 饶家荣. 红血细胞广泛吞噬作用的发现和研究. 水产学报, 1996, 20(1):72-75
9. 习题和作业
名词解释:疾病、单纯感染、混合感染、原发性感染、继发性感染、再感染、重复感染、萎缩、变性、坏死、充血、贫血、血栓形成、肥大、增生、炎症
疾病具有哪些主要类型?其经过与结局如何?
物质代谢障碍和血液循环障碍各有哪些类型?
变性可分为哪几种?
鱼类常见的贫血有哪些主要类型?
讨论题:有一虾池发生了疾病,如何从病理学角度进行疾病的诊断?
思考题:鱼类和虾类的炎症具有哪些特点?在生产中如何利用这些特点进行鱼类和虾类疾病的诊断与防治?
10. 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
第一节 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一、疾病的定义
二、疾病发生的种类
(一)根据病原种类来分
1. 由生物引起的疾病:即病原性疾病
2. 由非生物引起的疾病:如机械损伤、理化刺激、营养缺乏、先天缺陷等
(二)根据病原种数来分
1. 单纯感染:疾病是由一种病原侵袭引起
2. 混合感染:疾病是由二种或二种以上病原侵袭引起
(三)根据症状来分
1. 局部性疾病:病变主要为某一局部区域,如皮肤病、鳃病和肠道病等
2. 全身性疾病:病变影响到整个机体,如中毒、营养不良、泛池等
(四)根据感染情况来分
1. 原发性感染:健康个体首次遭到病原侵袭而发生疾病
2. 继发性感染:已遭受病原感染的个体再次遭到不同病原的侵袭
3. 再感染:同一种病原第二次侵袭后又使机体患病
4. 重复感染:第一次感染后留在体内的病原使机体再次发病。
(五)根据病情性质来分
1. 急性病:从发病至死亡时间很短(数天至1-2周)
2. 亚急性染:从发病至死亡时间较长(2-6周)
3. 慢性病:从发病至死亡时间很长(6周以上甚至终生)
三、疾病的经过与结局
(一)疾病的经过
1. 潜伏期:从病原作用于机体至出现症状前的一段时间;
2. 前驱期:期限很短,尚无典型症状;
3. 充分发展期:为疾病的高潮期,已出现疾病的典型症状。
(二)疾病的结局
1. 完全恢复:病原清除,症状消失,机体的机能等完全恢复
2. 不完全恢复:主要症状消失,但机体仍有些后遗症
3. 死亡
第二节 衰退性病变(物质代谢障碍)
一、萎缩 (Atrophy)
1. 定义:
2. 萎缩的种类:生理性萎缩、病理性萎缩
二、变性
1. 定义:
2. 变性的种类:颗粒变性、空泡变性、透明变性、粘液变性、 脂肪变性
三、坏死
1. 定义:
坏死的种类: 生理性坏死、 病理性坏死
病理性坏死的原因:
1) 神经系统功能失调:如脊髓受损后,相应的肢体部分发生坏死;
2) 局部血液供应不足:血液供应不足或中断,细胞则缺氧坏死;
3) 微生物、寄生虫或其毒素的毒害作用
4) 理化因素:如高温、严寒或放射性物质等。
第三节 血液循环障碍
1. 血液循环的作用:
2. 水产动物常见的血液循环障碍:充血、出血、贫血、血栓形成和水肿
一、充血
1. 定义:指机体局部组织或器官含血量超过正常值的现象。
2. 充血的种类:
A. 按血液来源来分:动脉性充血、静脉性充血
B. 按性质来分:生理性充血、病理性充血
二、出血
1. 定义:指血液流出心脏或血管外的现象。
2. 出血的种类:
A. 按出血部位来分:外出血、 内出血
B. 按出血方式来分:破裂性出血、渗出性出血
3. 鱼类出血的原因:
1) 机械性损伤:
2) 侵蚀性损伤:
三、贫血
1. 定义:指机体血细胞含量减少或红细胞。色红细胞的数量低于正常值。
2. 贫血的种类:溶血性贫血、出血性贫血、吸血性寄生虫引起贫血、营养性贫血、造血组织疾病
四、血栓形成
1. 定义:在活体的心脏和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析出、聚集形成血凝块的过程。其中的血凝块称血栓。
2. 血栓形成的原因:心血管内膜受损、血流减慢、血液性质改变
3. 栓塞:指血栓碎片离开血管壁或异物(如寄生虫、气泡等)进入血管内,从而阻塞血流流通的现象。
五、水肿
1. 定义:
2. 引起水肿的原因:毛细血管内压升高、淋巴回流受阻、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高、组织渗透压升高、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六、梗死
1. 定义:
2. 引起梗死的原因和条件: 动脉阻塞、动脉痉挛、动脉受压
七、栓塞
第四节 炎症
1. 定义:
2. 作用:
一、变质性炎症
二、渗出性炎症
第五节 进行性病变
一、肥大与增生
二、再生
三、修复
四、肉芽组织
(五)第五章 常用药物及其作用机理简介
本章教学时间:3学时
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常见水产药物的作用机理,掌握水产病害防治中常用药物的种类、使用方法以及水产养殖中选择合适水产药物的基本原则,学会在确定病因后采取使用合适的病害防治药物。
本章教学重点:水产病害防治中常用药物的种类和使用方法、水产无公害养殖的药物使用原则与要求、水产养殖常用的给药方法。
本章教学难点:不同水产病害防治药物的使用范围极其作用机理,不同给药方法的优点与缺点。
本章教学方法:教师讲授,通过图表比较分析不同药物的特点及其使用范围,通过讨论加深学生对水产无公害养殖的认识。
本章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本章课程引入方法:海水养殖动物发生了疾病该怎么办?(用药物进行治疗);在病害防治中是否存在万能药物?
本章参考文献
Ashida M. Pur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prophenoloxi-dase from hemolymph of the silk worn Bombyx Mori. Archs Biochem Biophys, 1971, 144:749 ~ 762.
姜卫国,谢玉坎,司徒竞. 合浦珠母贝的多毛虫寄生病继发性脓疡(俗称“黑心肝病”)的研究:II. 饱和盐水的杀虫防治. 见: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编,珍珠贝论文集. 北京:科学出版社,1984,69-74
王雷、李光友、毛远兴. 口服免疫型药物对养殖中国对虾病害防治作用的研究. 海洋与湖沼, 1994, (5):486~492
夏冬. 特种水产养殖常用消毒剂。科学养鱼,2001(11):3~4。
周永灿,等.几种常见水体消毒剂的消毒效果. 王清印主编:海水健康养殖的理论与实践,海洋出版社,2003, p442-226.
谢玉坎,林碧萍,许志坚。大珠母贝的贝壳穿孔病及其防治的一种方法. 见: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编, 珍珠贝论文集. 北京:科学出版社,1984,87-90.
姜卫国,谢玉坎,司徒竞. 合浦珠母贝的多毛虫寄生病继发性脓疡(俗称“黑心肝病”)的研究:II. 饱和盐水的杀虫防治. 见: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编,珍珠贝论文集. 北京:科学出版社,1984,69-74.
罗日祥. 中药制剂对中国对虾免疫活性的诱导作用. 海洋与湖沼, 1997, 28(6):573 ~ 577.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关于发布《食品动物禁用的兽药及其它化合物清单》的通知. 当代畜牧, 2002, (6):41.
习题与作业
水产药物的选择原则有哪些?
常见的水产药物有哪些主要种类?分别举1-3例药物说明。
抗菌药物有哪些主要种类?常用的消毒剂有哪些主要种类?
水产养殖中的环境改良剂有哪些主要作用?
什么是无公害水产品?请简述无公害水产养殖的药物使用原则。
防治水产动物疾病有哪些主要的给药方法?分别简述其优缺点。
讨论题:我国加入WTO后,我们该如何选择与使用安全有效的水产病害防治药物?
思考题1:针对当前市售水产药物种类繁多及质量参差不齐的现状,在今后的工作中您准备采取哪些措施来降低药物的使用成本和提高药物的使用效果?
思考题2:微生物制剂在水产养殖中具有那些主要作用?你对水产中使用微生物制剂有何看法?微生物制剂在选择和使用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
第一节 药物概述
一、药物的定义和类型
1. 定义:指对机体产生某种生理生化影响,并在疾病诊断、预防和治疗方面有一定效果的物质。
2. 类型:天然药物、合成药物、生物技术药物
二、药物的剂型
1. 定义:
2. 剂型的分类:液体剂型、气体剂型、半固体剂型、固体剂型
三、药效学
1. 药物效应动力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机制、作用规律和作用方式,阐明药物对机体产生的生物效应的学科。简称药效学。
2. 药物的作用方式:药物可通过不同的方式对机体产生作用:
3. 药物的治疗作用和不良反应:
(1)治疗作用:
A. 对因治疗:药物的作用在于消除疾病的原发性致病因子—— 治本
B. 对症治疗:药物的作用在于改善疾病的症状—— 治标
(2)不良反应:副作用、毒性反应、变态反应、继发反应、后遗反应、停药反应
4. 药物作用的量效关系:
(1)量效关系:指定量分析与阐明药剂量和药物效应之间的变化规律。
(2)类型:
(3)治疗指数: LD50和ED50的比值,其数值越大安全性越高。
四、药动学
1. 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药物在体内的浓度随时间发生变化规律的学科。简称药代动力学或药动学。
2. 药物在体内的基本过程:吸收 → 分布 → 生物转化 → 排泄
五、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1. 药物方面的因素:
2. 给药方法方面的因素:
3. 动物方面的因素:
4. 环境方面的因素:
第二节 水产药物的种类和选择
一、药物的种类
1. 抗病毒药:如聚乙烯吡咯烷酮碘 (PVP-I)、免疫制剂、病毒灵、中草药等;
2. 抗菌药:包括抗生素、磺胺类、呋喃类、抗菌中草药、疫苗等;
3. 杀真菌药:如孔雀绿、亚甲基蓝和制霉菌素等;
4. 杀藻类药和除草剂:如硫酸铜、敌草快等。
5. 消毒剂和防腐剂:醛类、氧化剂、卤素类、表面活性剂、染料类、寄生虫药和驱虫药、环境改良剂、营养制剂、麻醉剂、抗霉抗氧化剂,等
二、药物的选择
药物选择的基本原则: 有效性、安全性、方便性、廉价性
第三节 常用药物及其作用机理
一、抗病毒药
要求:既能进入宿主细胞杀死病毒,又不对宿主细胞造成伤害。
作用机理:阻断或抑制病毒复制的某个环节。
1. PVP-I:
2. 病毒灵:
3. 利巴韦林:为鸟苷类化合物,对DNA病毒和RNA病毒均有广谱作用。
4. 免疫制剂:病毒疫苗等。
二、抗菌药
(一)抗生素 又称抗菌素
主要由微生物产生的能选择性抑制或杀灭病原体的次级代谢产物。
A. 主要作用G+的抗生素
1. 青霉素类:天然青霉素、半合成青霉素
2. 头孢菌素(先锋霉素)类:
3. 大环内酯类:
4. 多肽类: 一类具有多肽类结构的化学物质,常用做饲用添加剂。
5. 新生霉素:抗菌谱与青霉素G类似,易产生耐药性,一般不作首选。
B. 主要作用G-的抗生素
1. 氨基糖苷类:由氨基糖和氨基环醇以肽键结合而成的碱性抗生素
2. 多粘菌素类:属多肽类抗生素,从多粘杆菌培养液中分离出来。
C. 广谱抗生素
抗菌谱广,除对G+和G-有效外,还对立克次氏体、衣原体等有效
1. 四环素类:
2) 主要种类:
2. 氯霉素类:其作用机理与四环素类似,为抑制蛋白质合成
1) 氯霉素(左霉素):
2) 甲砜霉素(硫霉素):
3) 氟甲砜霉素(氟苯尼考):
(二)磺胺类
1. 磺胺类药物的主要类型
A. 适用于全身感染的磺胺药:磺胺嘧啶(SD)、磺胺二甲氧嘧啶(SDM)、磺胺异噁唑(SIZ)、磺胺甲基异噁唑(新诺明,SMZ)、磺胺噻唑(ST)
B. 适用于肠道感染的磺胺药:磺胺脒(SM)、琥珀酰磺胺噻唑(SST)
C. 外用的磺胺药:磺胺嘧啶银(烧伤宁,SD-Ag)、甲磺灭脓(SML)
D. 磺胺增效剂类磺胺药:三甲氧苄氨嘧啶(TMP)、二甲氧苄氨嘧啶(敌菌净,DVD)
2. 磺胺药的作用机理: 磺胺与对氨苯甲酸竞争二氢叶酸合成酶,从而影响细菌的生长繁殖
3. 磺胺药物的用药常规:
1)大剂量原则:
2)避免毒性反应:大剂量容易引起磺胺结晶中毒
3)磺胺药物难溶或不溶于水,因而一般采用口服或浸泡等给药方式,一般不全池泼洒。
(三)呋喃类
A. 特点
B. 种类:呋喃唑酮 (痢特灵)、呋喃西林、呋喃妥因
(四)喹诺酮类
具喹诺酮结构的人工合成抗菌药,作用机制为抑制细菌DNA回旋酶活性,干扰DNA合成。与其他抗菌药无交叉耐药性。迄今共有三代产品:
1. 第一代:萘啶酸
2. 第二代:吡哌酸、噁喹酸
3. 第三代:即氟喹诺酮类,主要种类包括诺氟沙星(氟哌酸)、氧氟沙星(氟嗪酸)、环丙沙星(环丙氟哌酸)、恩诺沙星(乙基环丙氟哌酸):动物专用的喹诺酮类广谱抗菌药。
(五)抗菌中草药
1. 中草药制剂的主要种类
1) 抗病毒中草药:如:大青叶、板蓝根和金银花等;
2) 抗菌药:如:连翘、大蒜、蒲公英、金银花等
3) 免疫增强药: 如:黄芪的黄芪多糖;人参的人参皂甙 ;大蒜素等
4) 其他药物:如:当归有雌激素样作用、人参有雄激素样作用等;
2. 中草药制剂的特点
1) 天然性 2) 多功能性 3) 无耐药性 4) 低毒副作用性
(六)细菌疫苗
三、抗真菌药
(一)抗真菌抗生素
1. 制霉菌素:从链霉菌培养液中分离的多烯类广谱抗真菌药,;
2. 克霉唑:人工合成的咪唑类药物,对深、浅部真菌均有良好作用
(二)药用染料
1. 孔雀绿:广谱抗真菌药,对车轮虫等原生动物也有效;
不宜在白天强阳光时用药;施药勿用锌具。因与锌结合可使毒性毒
增强。浸泡 (50-70ppm, 5-10min);
2. 亚甲蓝:又称镁蓝、次甲基蓝;抗真菌和原生动物药,1~4ppm全池泼洒,隔2天重复1次。
四、消毒剂
1. 酚类:苯酚(石炭酸、煤酚皂溶液(来苏尔)
2. 酸类: 醋酸(冰醋酸)
3. 醛类: 福尔马林(>36%甲醛)、多聚甲醛、戊二醛
4. 醇类:乙醇(酒精)
5. 卤素类:漂白粉、漂白精、二氯异氰尿酸钠(优氯净)、三氯异氰尿酸、二氧化氯、强氯精、氯胺-T、PVP-I、络合碘
6. 氧化剂:双氧水、高锰酸钾
7. 石灰类:生石灰、熟石灰、沸石粉、白云石粉
8. 表面活性剂:新洁尔灭(苯扎溴铵)、其他季铵盐类消毒剂(如氯苄烷铵)
五、杀虫剂
1. 硫酸铜:
2. 硫酸亚铁:常与硫酸铜或敌百虫等合用,为辅助用药;
3. 小苏打:0.25%的溶液浸泡3min可治疗本尼登虫病和异斧虫病;
4. 别丁(硫双二氯酚):可用于驱除和杀灭鱼类鳃或体表寄生的单殖吸虫;
5. 敌百虫:属有机磷驱虫药,有两种:90%晶体、25%粉剂
六、环境改良剂
1. 定义:指为改善水产养殖动物生活环境而使用的药物,包括水质、底质改良剂和环境生物改良剂等;
2. 种类:
1) 石灰类:包括生石灰、熟石灰、沸石粉、白云石粉等;
2) 生物制剂:光合细菌、芽孢肝菌、乳酸菌、放线菌、枯草杆菌等。
3. 环境改良剂的作用:
1) 净化水质,防止底质酸化和水体富营养化;
2) 降低硫化氢和氨氮的毒性;
3) 补充氧气,增加鱼虾摄食力;
4) 补充钙元素,促进鱼虾生长和增加对疾病抵抗力;
5) 抑制有害菌数量,减少疾病发生。
七、营养剂和代谢改良剂
八、抗霉剂和抗氧化剂:主要用于人工配合饵料中,防止饲料霉变及氧化变质。
九、麻醉剂和镇静剂
第四节 药物残留与水产无公害养殖
一、渔药残留
1. 定义:水产养殖生物接触渔药后,药物的原形、代谢产物以及与该药物相关的杂质蓄积在其细胞、组织或器官内,称为渔药残留
2. 渔药残留对人体的危害
1)毒性作用:
2)产生过敏反应或变态反应:
3)导致耐药菌株产生:
4)导致人类菌群失调:
5)产生“三致”作用(致畸、致癌、致突变):
6)激素作用:激素类药物残留会导致人类正常生理功能紊乱等。
3. 渔药残留产生的原因:
1)不遵守休药的有关规定:
2)不正确使用药物:
3)使用未经批准上市或使用的药物:
4)水产饲料中含有药物:
5)养殖环境含有药物:
6)运输或加工时受到药物污染。
4. 水产养殖品渔药最高残留限量:
1)定义:允许在水产品表面或内部残留药物或化学物的最高量(或浓度)。又称允许残留量。
2)不同渔药在水产品中的最高残留量:
二、无公害水产品
1. 定义:指在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下,生产过程符合规定的无公害水产品生产技术操作规程,产品不受农药、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物质污染,或有毒有害物质控制在安全允许范围内的水产品及其加工产品。
2. 种类
1)第一类:完全不使用渔药、农药、化肥、添加剂等人工合成化学物质生产出来的水产品。如:有机食品、生态食品、AA级绿色食品
2)第二类:允许限品种、限量、限时使用渔药、农药、化肥、添加剂等人工合成化学物质生产出来的水产品。如:A级绿色食品第二类无公害水产品的质量也优于国家食品卫生标准,可长期食用。
三、无公害水产品的生产技术与要求
1. 无公害水产品产地生态环境质量要求
1)渔业用水质量:包括感官标准和卫生指标应符合水产行业标准;
2)大气环境质量:SO2等大气污染物应符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3)渔业水域土壤环境质量:符合《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2. 无公害水产品生产技术规范
1)渔药使用准则:提倡生态养殖,严禁使用禁药,确保休药期
2)饲料使用准则:各种添加剂的使用应符合国家规定;
3)农药与肥料使用准则:严格执行有关标准
4)加工过程质量控制标准:场地、机械、水质、人员、操作均符合标准
5)包装要求:包装材料及其存放方式应符合有关要求
3. 无公害水产品质量要求
包括感官指标、鲜度指标和安全卫生指标等均应符合要求
四、无公害水产品养殖的药物使用标准(详见NY5071-2002标准)
1. 相关概念
1)渔用药物:
2)生物源渔药:
3)渔用生物制品:
2. 无公害水产养殖的药物使用原则
1) 渔药使用的基本原则为不危害人类健康和不破坏水域生态环境。
2) 水产养殖的病害防治,应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方针。
3) 渔药使用应严格遵循国家和有关部门的有关规定,严禁生产、销售和使用未经取得生产许可证、批准文号与没有生产执行标准的渔药。
4) 鼓励研制、生产和使用“三效”(高效、速效、长效)、“三小”(毒性小、副作用小、用量小) 渔药,提倡使用水产专用渔药、生物源渔药和渔用生物制品。限制或禁止使用“三致”(致畸、致癌、致突变)渔药。
5) 对症用药,防止滥用渔药、盲目增加用量或用药次数、延长用药时间。
6) 执行休药期,确保上市水产品的药残限量符合NY5070要求。
7) 严禁使用禁用渔药,水产饲料添加剂应符合NY5072要求,不得选用国家禁止使用的药物,也不得在饲料中长期添加抗菌药物。
第五节 给药方法
1. 药物悬挂法:
2. 浸洗法:
3. 全池泼洒法:
4. 口服法:
5. 涂抹法:
6. 注射法:
(六)第六章 赤潮和水质污染
本章教学时间:2学时
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赤潮和水质污染形成的基本原因及其对海水养殖动物的主要危害,掌握赤潮防治的常用方法以及水质污染的预防与消除措施。
本章教学重点:赤潮和水质污染对海水养殖动物的主要危害、赤潮和水质污染的预防与消除措施。
本章教学难点:赤潮和水质污染的预防与消除措施
本章教学方法:教师讲解、提问以及讨论等方式相结合。
本章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本章参考文献
Burkill PH, Head E, Fransz G, et al.. Grazing by microplankton (Chapter 18). JGOFS report no. 6: core measurement protocols reports of the core measurement working groups, 1990, 31-37
Garrison DL. An overview of the abundance and role of protozooplankton in Antarctic waters. Journal of Marine Systems. 1991, 2:317-331.
Takamashi M and Bienfang PK. Size structure of phytoplankton biomass and photosynthesis in subtropical Hawaiian Waters. Mar. Biol., 1983, 76 (2): 203-211.
张武昌,王荣. 渤海微型浮游动物及其对浮游植物的摄食压力. 海洋与湖沼. 2000,31(3):252-258.
宁修仁. 微型生物食物环. 东海海洋, 1997, 15(1): 66-68.
刘晖,吴以平,高尚德, 等. 虾病暴发前虾池中一些环境因子的变化.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 1998,28(3): 377-382
林元烧, 罗文新, 曹文清, 等. 台湾海峡异养性鞭毛虫生态研究I: 1997年夏季南部海域鞭毛虫风度及生物量分布. 厦门大学学报. 2001, 40(3) : 798-803
8. 习题和作业
什么是赤潮?引起赤潮发生的原因和防治方法各有哪些?
赤潮对海水养殖动物有哪些主要危害?
什么是水质污染?水质污染对海水养殖动物有哪些主要影响?
讨论题:如果在您养殖的海域发生了赤朝,您将采取哪些措施来减少赤朝对养殖的危害?
思考题:赤朝与水产病害的的发生具有哪些相互关系?
9. 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
第一节 赤潮
一、赤潮的定义
赤潮是由于海域环境条件改变,尤其是有机质污染导致海域富营养化,促使浮游生物,特别是微小的藻类细胞大量繁殖和高密度聚集,引起海水变色的一种异常现象。
二、赤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1.赤潮生物的种类:原生动物、浮游植物
2. 影响赤潮发生的因素:
1) 赤潮生物的数量:只有赤潮生物密度(生物量)超过一定限度时才发生
2) 赤潮生物的大小:赤潮生物个体越大,发生赤潮的临界数量就越少
三、赤潮形成的原因
1. 海水中营养盐类的增加:
2. 海水中有机物、维生素以及Mn、Fe等微量元素的增加:
3. 海水温度升高:(在赤潮生物合适生长温度范围内)
4. 适宜的盐度和pH值
问题:为什么在河口、内湾地区容易发生赤潮?
四、赤潮对海水养殖动物的危害
1. 窒息死亡:
2. 中毒死亡:
3. 引起水质环境恶化:
五、赤潮的防治
1. 加强赤潮检测预报:
2. 重视海域环境保护:
3. 改善养殖和病害防治技术: a. 投放人工配合料;b.少用化学药物
4. 赤潮发生的应急防治: a. 1-2ppm硫酸铜杀藻; b.用粘土或磁性土
第二节 水质污染
一、定义: 向水体排放的有害物质超出了水体的自净能力,破坏了水环境的机能,使水质恶化的现象称为水质污染。
二、海水中有害物质的种类与来源
1. 种类:油类、有机污染物、重金属、毒物(如氰化物)
2. 来源:工业污染、生活污染、船舶污染、养殖污染
三、水质污染对海水养殖动物的影响
1. 有机污染和营养盐污染:
2. 重金属污染:
3. 石油污染:
四、预防和消除水域污染以及养殖场的保护措施
1. 合理选择场地:选择无污染区
2. 保持水源清洁;
3. 加强水质监测。
(七)第七章 养殖鱼类疾病
本章教学时间:14学时
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要求学生了解水产养殖鱼类疾病的主要类型,掌握鱼类疾病的诊断方式和不同类型鱼病的防治措施;学生通过本章学习后,可以在现场诊断水产养殖鱼类出现的各种常见疾病。
本章教学重点:水产养殖鱼类主要的病原类型及其特点;常见爆发性鱼病的病原、流行病特点、诊断方式、危害情况以及预防与治疗措施。
本章教学难点:水产养殖鱼类各种主要病原的特点、各种常见爆发性鱼病的诊断与防治方法。
本章教学方法:在授课中教师先介绍引起养殖鱼类疾病发生的主要病原类型及其特点,在就每种类型分别举例介绍数种代表性重大疾病。为了增强学生对相关疾病及其特点的理解,教学中尽可能多地插入图片或图表,讲解时尽量采用启发式、提问式、总结式和讨论式等不同教学手段,并将鱼类养殖生产与科研中有关病害方面的例子引入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章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本章课程引入方法:鱼类养殖过程中会得病吗?在你的印象中最常见或危害最大的鱼类疾病是什么?
本章参考文献
Alisina M, et al. A medium for presumptive identification of Vibrio anguillarum. Appl. Environ. Microbiol, 1994, 60(5):1681-1683.
Crosa J H. A plasmid associated with virulence in the marine fish pathogen Vibrio anguillarum specifies an iron-sequestering system. Nature, 1980, 284:566-568.
Lee S Y, et al. Isol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fish Aeromonas hydrophila adhesions important for in vitroe pithelial cell invasion. J. Fish Dis. 1997, 20:169-175.
Liu P C, et al. Pur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cysteine protease produced by pathogenic luminous Vibrio harveyi. Curr. Microbiol., 1997, 35:32-39.
Zhang X H, Austin B. Pathogenicity of Vibrio harveyi to salmonids. J. Fish Dis. 2000, 23: 93-102.
华鼎可,蔡妙兰,余绍隆. 石斑鱼综合症的研究. 海洋科学,1992, 5:7-8.
刘秀珍,等. 海水网箱养殖石斑鱼病原菌研究. 热带海洋,1994, 13(1):81-86.
周永灿, 等. 卵形鲳鲹大规模死亡的病原及其防治. 海洋科学, 2001, 25(4): 40-43.
张永嘉. 湛江茂名海区饲养石斑鱼的鱼病调查. 海洋科学,1990(4):53-57.
常建波,等. 牙鲆疾病的诊断及防治(一). 齐鲁渔业,1995, 12(5):21-24.
9. 习题和作业
名词解释:中间寄主、终末寄主、浮头、泛池。
鱼类常见的传染性疾病有哪些主要类型、特点与防治方法?举例说明
鱼类养殖常见的侵袭性疾病有哪些主要类、特点与防治方法?举例说明
鱼类的原虫性病原有哪些主要类型?分别举1~2 例说明。
鱼类的蠕虫性病原有哪些主要类型?分别举1~2 例说明。
鱼醉菌的病原是什么?请说明其生活史。
画图表示粘 孢子虫的基本结构(壳面观),并标出各主要结构的名称。
复殖吸虫典型种类的生活史包括哪七个阶段,按发育顺序列出来。
引起鱼类营养性疾病的可能因素有哪些,分别阐述其对养殖鱼类造成的危害。
简述一种复殖吸虫的生活史,并根据生活史找出合适的防治方法。
分别说明鱼类发生浮头、泛池和气泡病的原理与防治方法。
讨论题:有一池鱼类发生了白内障的症状,请分析引起该症状的可能原因及防治方法?
思考题:海南养殖鱼类的病害具有什么特点?作为一名水产养殖技术人员,您将采取哪些措施来有效控制鱼病的发生?若疾病发生后,您又将如何进行治疗?
10. 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
第一节 病毒性鱼病
一、病毒及病毒病的主要特点
1. 病毒的主要特点?
2. 病毒病的主要特点:潜伏期长、传播快、控制难。
二、淋巴囊肿病
1.病原:淋巴囊肿病毒,DNA病毒,呈正二十面体,直径130~260nm。
2.症状和病理变化:属慢性皮肤瘤,在皮肤、鳍及鳃部有水泡状肿胀物。
3.诊断方法:依外观初诊,以电镜观察确诊。
4.流行情况:已发生于包括鲆和鲽等100余种海淡水鱼类,多发生于高温季节。
5.防治:无有效方法
三、真鲷虹彩病毒病
1.病原:真鲷虹彩病毒(Iridouirus): 病毒粒子正六角形,大小为 200 ~ 240 nm;感染部位为鲷科鱼类的脾脏,其次为肾脏。
2.症状和病理变化:身体发黑、体表和鳍条出血、脾脏肥大,肾脏肥大。
[光镜] 病鱼脾脏有许多异常肥大的细胞;
[电镜] 脾脏细胞内有许多的六角形的病毒粒子。
3.诊断方法:[初诊] 脾脏异常肥大
[确诊] LM下有异常肥大细胞、EM下脾脏细胞内有病毒粒子
4.流行情况:鲷科鱼类的幼鱼发病死亡高,发病高峰水温22~26 ℃
5.防治:无有效方法
四 、草鱼出血病
1.病原:呼肠孤病毒(Reouirus),属dsRNA病毒,球形六边体,直径70nm。
该病毒在草鱼的吻端、性腺、鳍条、肾脏等单层细胞中复制
2.症状和病理变化:体表发黑,口腔、头部、眼眶和鳍条基部等处出血、眼球突出,肌肉呈斑点状或块状出血;严重者内脏出血,但肠壁仍较结实。
3.诊断方法:[初诊] 根据症状
[确诊] EM检查肾脏等部有无病毒粒子
4.流行情况:1 龄以下鱼种危害严重,发病高峰为25~30 ℃左右
5.防治:腹腔注射组织疫苗
五、痘疮病
1.病原:一种疱疹病毒,具体不详。
2.症状和病理变化:发病初期病鱼皮肤表面出现许多小斑点,体表覆盖一层白色粘液;此后白色斑点逐渐扩大,且病变部位表皮逐渐增厚,形成石蜡状增生物,增生物不断脱落与重生。
3.诊断方法:根据初期的小白点及后期的石蜡状增生物可确诊
4.流行情况:流行不广,我国只在1957~58年在上海有报道,危害对象为 2 龄鲤鱼,死亡率为10%左右
5.防治:未研究。
四、其他海水病毒病:锦鲤的疱疹病毒、石斑于鱼的虹彩病毒,等
第二节 细菌性鱼病
一、细菌性鱼病的特点与种类
1. 细菌及细菌性鱼病的特点:
1) 细菌性鱼病是水产养殖中最常见也是危害最大的一类疾病;
2) 细菌与病毒不同,容易进行人工培养;
3) 细菌个体较病毒大,可在LM下看到;
4) 细菌性鱼病可用疫苗预防,也可用药物防治。
2. 细菌的类型:
1) 按形态分:
2) 按革兰氏染色结果分:
3. 细菌的形态结构:
二、弧菌病 1. 什么是弧菌? 2. 水产致病弧菌有那些主要类型?
(一)鳗弧菌病
1. 病原: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
属于G-,短弯杆状,0.5~0.7×1~2(m,极生单鞭毛,适温10~35 ℃
2. 症状和病理变化:因病鱼种类不同表现的症状也有差异,常见症状有:
1) 外观:体表先褪色,继而出血变红,鳞片脱落,溃疡,眼球突出等;
2) 内部:脏器及肌肉有点状出血,严重者甚至出血坏死
3.诊断方法:[初诊] 病灶部位刮取组织镜检; [确诊] 细菌培养与鉴定
4.流行情况:最常见的条件致病菌之一,感染对象极为广泛
5.预防:操作小心、合理放养、水质清新、饵料优良、免疫接种
6治疗:a. 抗菌素(土、金、四环素等)50~70mg/Kg鱼天,连续5~7d;
b. 磺胺类药物:200mg/Kg鱼天,连续5~7d.
(二)创伤弧菌病
1. 病原:创伤弧菌(V. vulnificus)
属于G-,直或弯曲杆状,0.5~0.8×0.8~3.2(m,极生单鞭毛,最适生长盐度:3%;43℃生长,45℃不生长。
2. 症状和病理变化:行动迟缓,体表不定部位溃烂,严重时烂成深洞。
3.诊断方法:[初诊] 依症状;
[确诊] 细菌分离与鉴定
4.流行情况:对于网箱养殖石斑鱼,全年均可危害,死亡率70~100%。该均属条件致病菌,传播方式主要为经皮传播。
5.预防:操作小心、合理放养、水质清新、饵料优良、免疫接种
6治疗:土霉素和金霉素等抗菌素:50~70mg/Kg鱼天,连续5~7d。
(三)溶藻弧菌(暴发性溃疡病)
1. 病原:溶藻弧菌(V. alginolyticus)
G-,菌体弯曲,无荚膜,有芽孢,0.5~0.7×2.0(m,极生单鞭毛,
2. 症状和病理变化:病鱼体表首先出现小白斑,继而发展为全身性多处大面积溃烂,溃烂处有时深可见骨。
3.诊断方法:[初诊] 根据疾病发生的症状可初步诊断;
[确诊] 细菌分离与鉴定
4.流行情况:高温季节为该病暴发的高峰(三亚为4~11月),死亡率可高达90%,危害对象包括鲑点石斑和青石斑等。
5.预防:同创伤弧菌病
6治疗:同创伤弧菌病。
三、链球菌病
1. 病原:海豚链球菌(Strptococcus iniae): G+,每个单体呈卵圆形,有荚膜,0.7×1.4(m,无运动能力,无鞭毛。发育温度为10~45 ℃ (最适20~37 ℃);盐度为0%~7%(0%);pH值3.5~10(7.6)
2. 症状和病理变化:[主]眼球突出,眼周充血,鳃盖内侧出血或溃烂;
[次]脏器点状出血,食欲减退,打转沉底死亡。
3.诊断方法:[初诊] 根据眼球突出,鳃盖内侧出血及脏器出血等症状;
[确诊] 细菌学检查
4.流行情况:主要侵害鰤鱼,其他还有牙鲆、虹鳟鳗鲡、罗非鱼等,属
条件致病菌全年均可发生,流行季节为7~9月。
5.预防:a. 投鲜饵并适量添加复合维生素;b. 适度放养:10Kg/m3(网箱)
6治疗: a. 盐酸强力霉素50~70mg/Kg鱼天,连续7d ;
b. 红霉素或螺旋霉素:25~50mg/ Kg鱼天,连续4~10d 。
四、假单胞菌病
1. 病原:有2种,包括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和恶臭假单胞菌(P. putida): G-,短杆状,0.3~1.0×1.0~4.4(m,一端有1~6根鞭毛,具运动能力,
2. 症状和病理变化:鳃盖出血,鳍条腐烂;有的形成疖疮或溃疡,肠道充满糜烂状粘液,低温期病鱼有腹腔积水。
3.诊断方法:从外观较难诊断,确诊需从脾脏或肾脏等部位进行细菌分离与鉴定。
4.流行情况:世界各地温水性和冷水性海、淡水鱼类均可发生,全年都可发病,以夏初到秋季较多。
5.预防:保持水质清洁,避免放养密度太大和投喂饵料过多
6治疗: a. 四环素类抗生素:20~50mg/Kg鱼天,连续5d ;
b. 氯霉素:20~50mg/ Kg鱼天,连续5d 。
五、肠炎病
1. 病原:肠型点状产气单胞菌(Aeromonas punotata f. intestinalis)
G-,短杆状,0.4~0.5×1~1.3(m,极端单鞭毛,无芽孢,多数两个相连,
2. 症状和病理变化:病鱼发病不久即失去食欲,腹部膨大并伴有红斑,肛门外突红肿;腹腔积水,肠壁发红,肠粘膜溃烂,肠内充满黄色粘液。
3.诊断方法:主要根据以下两点:(1) 肠道(特别是后肠)充血发红;
(2) 从肝、肾或血中可检出病原菌
4.流行情况:主要危害草、青鱼,特别对一龄以上的草鱼危害严重,常与烂鳃和赤皮病并发,死亡率高达90%。流行季节主要为4~9月。
5.预防:彻底清塘消毒,保持水质清洁,投喂新鲜饵料,口服大蒜等药物。
6治疗: a. 磺胺胍:day 1: 100mg/Kg鱼天;day 2~6 : 50mg/Kg鱼天;
b. 呋喃唑酮:100~200mg/ Kg鱼天,连续6d 。
六、疖疮病
1. 病原:疖疮型点状产气单胞菌(Aeromonas punotata f. furunculus)
G-,短杆状,0.5~0.6×1~1.4(m,极端单鞭毛,无荚膜,有运动力,
2. 症状和病理变化:发病初期体表局部充血发炎,鳞片脱落,红肿高出体表,随着病情发展,病灶部位出血,充满脓汁并有体液渗出。
3.诊断方法:根据症状诊断。
[与赤皮病区别] 赤皮病常成片充血和脱鳞,无肿,且常与烂鳃和肠炎并发;
[与打印病区别]打印病灶常在肛门附近两侧;疖疮病病灶常在背鳍基部两侧。
4.流行情况:主要危害草、青、鲤鱼,鲢鳙鱼少见,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发病鱼类均为7cm以上的个体。
5.预防:避免鱼体受伤。
6治疗: 外用1ppm漂白粉全池泼洒消毒或用漂白粉食盐挂篓,同时口服磺胺噻唑: day 1: 100mg/Kg鱼天;day 2~6 : 50mg/Kg鱼天 。
七、白头白嘴病
1. 病原:一种粘球菌(Mycococcus sp.)
G-,短杆状,无鞭毛,滑行运动,其菌落边缘假根状,解剖镜下似菊花。
2. 症状和病理变化:病鱼自吻端至眼球的皮肤呈乳白色,唇张闭失灵,口周皮肤溃烂且有絮状物粘附其上。
3.诊断方法:(1) 病鱼在水中具明显白头白嘴症状; (2) 发病快,来势猛,死亡高;(3) 主要危害鱼苗和鱼种,发病主要在高温季节
4.流行情况:主要危害草、青、鲢、鳙等鱼类的鱼苗和鱼种,发病季节从5月开始,6月达高峰,8月后病情消失。
5.预防:保持水质清洁,鱼种过塘用2~2.5%食盐或1%大黄煎液浸洗消毒。
6治疗: a. 0.1~0.2ppm呋喃唑酮均匀泼洒或以 100~200mg/Kg鱼天投喂;
b. 2.5~3.7ppm大黄,以0.3%氨水浸泡12~24h后稀释并全池泼洒。
第三节 真菌性鱼病
一、真菌及真菌性鱼病的特点及种类
1. 真菌及真菌性鱼病的特点:
1) 真菌属真核微生物;
2) 真菌具有线粒体等细胞器,细胞分裂为有丝分裂;
3) 真菌性鱼病的病原主要为丝状真菌;
2. 真菌的类型:
1) 单细胞真菌:如酵母菌
2) 丝状真菌:如水霉、绵霉等
3) 大型真菌:如香菇等
二、鱼醉菌病
该病最初被认为是孢子虫病,后发现其生活史具菌丝阶段,因而归为真菌
1. 病原:霍氏鱼醉菌
2. 生活史:发育期 ( 发芽前期 ( 发芽及丝状体期 ( 繁殖期 ( 发育期
3. 症状与病理变化: 轻者无症状,重者在肝脾等部位有许多小白点,腹部积水。
4. 诊断方法:取病灶组织压片检查,有多核球状体者即可确诊。
5.流行情况:已发生于80余种海、淡水鱼上,为危害严重的真菌病之一。
6.防治:清除病鱼、死鱼以防传染;治疗尚无方法。
三、肤霉病
又称“水霉病”或“白毛病”,为淡水鱼类常见的真菌病之一
1. 病原:水霉属和绵霉属的部分种类
2. 症状与病理变化:感染初期无明显症状,后来感染部位呈白毛状,因其能分泌酵素分解鱼的组织,使鱼受刺激后产生大量粘液,最后瘦弱而死。
3. 诊断方法:根据患病鱼类或鱼卵表面的“白毛“症状可诊断。
4.流行情况:对几乎所有淡水鱼类和鱼卵均可感染,主要发生在水温为20 ℃左右时的春季,常为受伤后的继发性感染。
5.预防:用生石灰彻底清塘,勿使鱼体受伤,放养密度合理。
6.治疗:1) 用0.15~0.2ppm孔雀绿或2~3ppm亚甲兰全池遍洒;
2) 用65~70ppm孔雀绿浸泡3~5min (鱼);或用6~7ppm浸泡鱼卵10~15min.
第四节 原虫性鱼病
原虫性疾病是指由寄生性原生动物引起的疾病
原虫性疾病的病原种类很多,包括:鞭毛虫、纤毛虫和孢子虫的许多种类
A. 鞭毛虫
具有鞭毛作为运动器的一类原生动物,生殖通常为无性的纵二裂。
一、锥体虫病
1. 病原:锥体虫(属动鞭纲、动核目、锥体虫科);
2. 传播方式:属血液寄生虫,主要由鱼蛭吸食鱼血而传播。
3. 症状及病理变化:无明显症状,患病鱼类主要表现为消瘦贫血。
4. 诊断方法:做血涂片镜检,或进一步做Giemsa染色检查。
5. 防治:以1ppm敌百虫全池泼洒杀灭鱼蛭。
二、隐鞭虫病
淡水和海水鱼类的鳃和皮肤上常见的鞭毛虫,有时在血液和消化道中也有。
1. 病原:隐鞭虫
2. 症状与病理变化: 病鱼发黑、消瘦,于池边离群独游,大量寄生是鳃等组织破坏,引起呼吸困难,几天之内可产生大量死亡。
3. 诊断方法:取鳃等病灶组织镜检,可见用后鞭毛插入表皮并不断摆动的虫体。
4.流行情况:海淡水鱼类均可危害,主要寄生于鳃和皮肤等部位,流行季节主要为6~9月,造成死亡的对象主要为鱼苗和鱼种。
5.预防:鱼苗和鱼种用8ppm硫酸铜浸泡20~30min可预防此病。
6.治疗:用0.7ppm硫酸铜和硫酸亚贴合剂全池泼洒。
B. 纤毛虫
在成体或幼体阶段具有纤毛作为运动器,细胞核可分为大核和小核。
纤毛与鞭毛的区别?(形态、数量、结构等)
一、车轮虫病
1. 病原:车轮虫属的许多种类
虫体外形侧面观呈帽形或碟形,反口面观为圆盘形,内部有许多齿逐个镶嵌呈齿轮状的齿环,似车轮,因而称为车轮虫。
2. 症状与病理变化: 主要寄生于皮肤和鳃,少量寄生无症状,大量寄生引起鳃损伤或体表出现白翳,对鱼苗和鱼种可造成死亡。
3. 诊断方法:取鳃丝或刮取体表白翳镜检,若有大量车轮虫可确诊。
4. 预防:8ppm硫酸铜浸泡20~30min;或用淡水或海水浸泡10~15min。
5.治疗:用0.7ppm(淡)或1~2ppm(海)铜铁合剂全池泼洒。
二、小瓜虫病(白点病)
1. 病原:多子小瓜虫(淡水)或刺激隐核虫(海水小瓜虫,海水)
有幼虫期和成虫期,幼虫椭球形,成虫球形,全身布满纤毛,有大核和小核。
2.生活史:
3. 症状与病理变化: 在体表与鳃上形成许多小白点,病鱼周身布满粘液。
4. 诊断方法:取白点做水浸片镜检,可发现全身具纤毛的虫体。
5. 预防:适度放养;病鱼及时隔离(传播死亡快);保持水质清洁。
6. 治疗:1) 0.1ppm硝酸亚汞或醋酸亚汞;2) 25ppm福尔马林;
3) 2~5ppm亚甲蓝;4) 0.05ppm孔雀绿;5) 1ppm硫酸铜.
三、聚缩虫病
1. 病原:聚缩虫
成群体生活,整个群体具树枝状分枝的柄,由柄的基部附着于鱼体上;每个树枝状分枝的末端有一个虫体。整个虫体充分伸展时呈倒钟罩状,前端有盘状的口围盘,其边缘长有2行纤毛。
2. 症状与病理变化: 主要附着于寄主的体表,少数在鳃上,以水中碎屑为食,一般不对寄主造成直接危害,但大量寄生使身体呈灰白色绒毛状,影响运动和摄食,增加继发感染。
3. 诊断方法:体表有灰白色绒毛状物,镜检发现虫体可确诊。
4. 流行情况:对虾及海马养殖中常可发现,分布广。
5.预防:保持水质清洁(因其主要以水体中的有机碎屑为食)。
6. 治疗:25ppm福尔马林全池泼洒,24h后换水。
四、杯体虫病
1. 病原:筒形杯体虫
整个外形类似聚缩虫的单体(但无柄),虫体呈高杯形,前端有口围盘,边缘有三层纤毛组成的缘膜,体内有一三角形的大核和一棒状小核。
2. 症状与病理变化: 主要附着于体表和鳃,感染后使体表似有一层毛状物,一般不对寄主造成直接危害,但大量寄生影响运动和摄食。
3. 诊断方法:刮取体表毛状物镜检。
4. 危害情况:大量寄生对鱼苗的运动和摄食影响严重,可造成大量死亡。
5. 预防:石灰清塘,保持水质清洁,适度放养。
6. 治疗:0.7ppm 铜铁合剂全池泼洒。
五、其他固着纤毛类
固着纤毛类种类很多,除聚缩虫和杯体虫外,还有累枝虫和钟虫等。
C. 孢子虫
一、孢子虫的特点
1. 除某些种类在某阶段有伪足或鞭毛而运动外,一般不能运动,全为寄生;
2. 整个生活史中毫无例外地均会产生孢子;
3. 寄生范围十分广泛,包括各种鱼类的各种部位;
4. 生活史十分复杂,具有世代交替;
二、孢子虫的生活史
(一)无性繁殖阶段
1. 裂体生殖
2. 孢子生殖
(二)有性繁殖阶段
1) 大配子母细胞和小配子母细胞;孢子虫经过一段裂体生殖后,部分裂殖子分别发育为大配子母细胞和小配子母细胞;
2) 大配子和小配子:每个大(小)配子母细胞发育成一个大(小)配子;
3) 合子:卵囊内部的细胞核和细胞质先后分裂产生数个孢子母细胞。
三、 鱼类孢子虫的主要类型
鱼类常见的孢子虫包括球虫、微孢子虫、单孢子虫和粘孢子虫等
(一)球虫 (代表:艾美球虫)
1. 艾美球虫的结构特点:
1) 每个卵囊内有4个孢子,每个孢子内有2个子孢子和1个孢子残余体;
2) 子孢子的形态是其分类的重要依据:
2. 艾美球虫的生活史:
3. 主要疾病:艾美球虫病
1) 病原:为真球虫目、艾美亚目的艾美虫科和隐孢虫科
其中,前者为常见的海淡水鱼类寄生虫,目前已发现近百种,
2) 症状和病理变化: 消化道、肝脏、胆囊、肾脏和精巢等器官寄生,量大时形成白色卵囊团。淡水鱼类患病后可引起大量死亡;海水病鱼消瘦,但极少死亡。
3) 诊断方法:取病变组织做涂片或压片,镜检可见卵囊或孢子囊
4) 流行情况:为全国各地海淡水鱼类的常见寄生虫,但迄今未见暴发流行病的报道;高发季节为4~7月。
艾美虫不同种类对寄主有严格选择性,但同一鱼中有时又可见数种艾美虫
5) 防治:a. 淡水:以生石灰清塘和轮养预防;投喂碘治疗:24 mg/Kg鱼天
b. 海水:尚未研究
(二)微孢子虫
1. 微孢子虫及微孢子虫病的特点:
1) 孢子极小(1~10(m),需在EM下才能观察到其内部结构;
2) 细胞内寄生,包括皮肤、肌肉、消化道、生殖腺和神经细胞内寄生:
3) 对野生鱼类危害严重,在养殖鱼类中尚未发现重大危害。
2. 主要疾病种类:大眼鲷匹里虫病
1) 病原:大眼鲷匹里虫
2) 症状和病理变化:轻度感染者没有明显症状;严重者腹部膨大,在肠壁、腹壁、生殖腺及肝脏等部位散布许多大小不一的白色包囊。
3) 诊断方法:根据腹腔内的白色胞囊镜检可确诊。
4) 流行情况:我国南方沿海的长尾大眼鲷和短尾大眼鲷感染率极高。
5) 防治:主要危害野生鱼类,治疗尚无良方。
(三)单孢子虫
1. 单孢子虫及单孢子虫病的特点:
1) 以孢子形式寄生,寄生部位有细胞寄生、组织寄生和腔寄生;
2) 寄主主要为水生无脊椎动物,仅少数寄生于海水鱼类的体表:
3) 个体微小(4~14 (m),孢子结构就简单(无极囊和极丝);生活史只需一个寄主
2. 主要疾病种类:肤孢子虫病
1) 病原:单孢子目肤孢子属的许多种类
2) 症状和病理变化:在患病鱼类的体表出现白色香肠形 (鲈肤孢虫)、带形 (广东肤孢虫) 或线形 (野鲤肤孢虫) 的胞囊。
3) 诊断方法:依症状并镜检胞囊后可确诊
4) 流行情况:大量侵害鲤、草和青鱼等鱼种时,可引起严重死亡
(四)粘孢子虫
1. 粘孢子虫及粘孢子虫病的特点:
1) 分布广:全球性鱼病,寄生部位包括体表和体内的各种器官组织;
2) 种类多:迄今已报到的海淡水病原已有1000余种;
3) 危害大: 为全球危害最严重的海淡水鱼病之一;
4) 治疗难:抗不良环境能力强,它对酸碱、高温及冷冻等的耐受力均超过鱼类。
2. 粘孢子虫的一般形态结构
1) 胞壳:由1~7片几丁质壳片组成;壳片连接处称缝线、缝线两侧的隆起为缝脊,在极囊顶部的缝脊上还有极丝的出孔
2) 极囊:有1~7个,其数量、形态和位置为分类依据;极囊内有极丝。
3) 极囊核和胚核:极囊核位于极囊极囊基部;胚核有2个,游离于胚质中。
4) 胚质:位于孢子的基部,相当于细胞的细胞质,因而也称为胞质。
5) 嗜碘泡:位于胚质内,其有无是分类的依据之一。
3. 粘孢子虫的常见种类及其特点
4. 主要疾病种类:
A. 鲢碘泡虫病(疯狂病)
1) 病原:鲢碘泡虫:2个不等大的梨形极囊,位前端,有嗜碘泡
2) 症状和病理变化:病鱼极度消瘦,体色暗淡,尾巴上翘。在水中狂游乱窜(疯狂),因失去捕食能力而死。病鱼肉腥味严重,丧失商品价值。
3) 诊断方法:根据疯狂症状,并取病鱼嗅球或脑淋巴液镜检,若发现大量成熟孢子或带单核的营养体,可确诊。
4) 流行情况:全国各地均有发生,主要危害1龄以上鲢鱼
5) 预防: a. 用生石灰(125kg/亩)彻底清塘,杀死淤泥中的孢子;
b. 鱼种放养前以500ppm高锰酸钾浸泡30min,可杀灭60%孢子;
c. 6~9月,用5~10ppm敌百虫杀灭营养体,每15~30d一次。
6) 治疗:无有效方法
B. 其他碘泡虫病
C. 中华粘体虫病(肠道白点病)
1) 病原:中华粘体虫:2个等大梨形极囊,无嗜碘泡。
2) 症状和病理变化:外部症状不明显,但剖开病鱼后在肠外壁上可见芝麻状的乳白色胞囊 (肠道白点),
3) 诊断方法:取病鱼肠外壁上的芝麻状白色小点压片镜检,看到中华粘体虫成熟孢子后可确诊。
4) 流行情况:全国各地均有发生,但以南方各地感染率较高,对2龄以上鲤鱼的生长发育危害较大,
5) 预防: a. 用生石灰(125kg/亩)彻底清塘,杀死淤泥中的孢子;
b. 养殖过程中以石灰等改善水质,减少孢子感染。
6) 治疗:无有效方法
D. 鲮单极虫病
1) 病原:鲮单极虫:孢子呈长瓜子形,极囊1个,有嗜碘泡。
2) 症状和病理变化:因病原为通过血液循环到鳞片下的鳞囊中生长繁殖,使的鳞片竖起(与由水型点状极毛杆菌引起的竖鳞病的区别?),使人望而生畏,失去商品价值。
3) 诊断方法:根据竖鳞症状,并取少许胞囊压片镜检发现大量鲮单极虫后可确诊。
4) 流行情况:以长江流域一带颇为流行,主要危害2龄以上的鲤鱼和鲫鱼,严重感染的鱼类失去商品价值。
5) 预防: 以生石灰等彻底清塘可预防
6) 治疗:无有效方法
E.库道虫病
1) 病原:库道虫(多壳目、四极科):有4片壳片,4个极囊(前端)
2) 症状和病理变化:该病原为组织寄生,在患病鱼类的肌肉中有许多肉眼可见的胞囊
3) 诊断方法:根据肌肉中出现的胞囊,并取少许胞囊压片镜检发现大量库道虫孢子后可确诊。
4) 流行情况:分布广,种类多,可危害多种海淡水鱼类,患病鱼类虽一般不会致死,但大量胞囊使商品价值降低,甚至不能食用。
5) 防治: 尚无有效方法。
原虫性鱼病小结
水产养殖鱼类寄生性原虫病的特点与种类:
1. 鞭毛虫病:
鞭毛虫的特点:
鞭毛虫鱼病病原的主要种类:
2. 纤毛虫病
纤毛虫的特点:
纤毛虫鱼病的主要种类:
3. 孢子虫病
孢子虫的主要特点:
孢子虫病病原的主要种类:
第五节 单殖吸虫病
一、概述
1. 单殖吸虫的种类多:迄今已发现1100余种,且大多为鱼类寄生虫;
2. 寄生部位广:除常见于体表外,还有少数寄生于体腔甚至循环系统;
3. 危害:1) 吃食宿主粘液和上皮细胞(多钩亚纲的种类)。
2) 吸食宿主血液(寡钩亚纲的种类)
4. 单殖吸虫的附着器官为固着器,其数量与结构是分类的重要依据:1) 前固着器:a. 头器:由2~8束头腺组成; b. 吸盘:口吸盘、口腔吸盘
2) 后固着器:a. 中央大钩 (锚钩) 和边缘小钩; b. 吸盘:
5. 生殖方式:均为雌雄同体,绝大多数为卵生,少数为胎生。
6. 生活史:简单,无中间寄主
二、几种常见单殖吸虫及其结构比较
三、常见单殖吸虫病
(一) 鳃片指环虫病
1. 病原:鳃片指环虫:虫体扁平,前端有4个眼点,前固着器为2对头腺,后固着器有1对中央大钩和7对边缘小钩。
2. 症状和病理变化:大量寄生时,病鱼鳃丝的粘液增多,呈苍白色;病鱼呼吸困难,鳃盖张开,严重时缺氧而死。
3.诊断方法: 指环虫为鳃部常见寄生虫,少量寄生无明显危害,只有大量寄生(每片鳃上多于50个)才可确定为指环虫病。
4.流行情况:为常见多发病,主要靠虫卵和幼虫传播;流行于春末夏初,适宜感染温度为20~25度,大量寄生可使鲢、鳙和草鱼的鱼种大量死亡。
5.防治:1) 以20ppm高锰酸钾浸泡15~30min,可杀死体表指环虫;
2) 用0.2~0.3ppm晶体敌百虫或1~2ppm粉剂敌百虫全池泼洒;
3) 用0.1~0.25ppm敌百虫面碱合剂(1:0.6)全池泼洒,有良效。
(二)三代虫病
1. 病原:三代虫属:虫体长而扁,无眼点,前固着器为1对头腺,后固着器有1对中央大钩和8对边缘小钩,胎生(三代同体)。
2. 症状和病理变化:寄生于鳃部和体表,大量寄生时,病鱼体表有一层灰白色粘液,鱼体消瘦,呼吸困难。
3.诊断方法: 将病鱼置于清水中,可见蛭状的小虫(三代虫);确诊时刮取体表粘液或剪取鳃丝压片,根据低倍镜下的胚胎及高倍镜下后固着器的结构以确诊。
4.流行情况:分布广,从南至北的海淡水鱼类(鲢、鳙、草、鲽及梭鱼等)均有,主要对苗种危害严重。
5.防治:(同指环虫)
(三)本尼登虫病
1. 病原:本尼登虫:虫体椭圆形,大小为5~7×3~4mm,前固着器为前端两侧的2个吸盘,后固着器为身体后端的1个大的后吸盘,在后吸盘边缘有7对边缘小钩,中央有2对锚钩和1对附属片
2. 症状和病理变化:病鱼体表粘液增多,呈不安状,因狂游和摩擦出现伤口,引发继发性感染;严重者停食、贫血,最后衰竭而死。
3.诊断方法: 肉眼可见体表的虫体,取虫体镜检可确诊。
4.流行情况:该病对我国福建、浙江一带的养殖大黄鱼和鰤鱼危害严重,经常引起大量死亡。
5.防治: 1) 对于鱼类体表寄生的本尼登虫,以淡水浸泡15min有良效;
2) 用500ppm的福尔马林浸泡4min,可有效清除体表病原;
3) 对于水体病原,迄今尚无良好清除方法。
第六节 复殖吸虫病
一、概述
1. 单殖吸虫与复殖吸虫的区别(两者均属扁形动物门吸虫纲):
2. 种类多:全球报道1500余种(海水鱼约1000种);海南海水鱼类中有185种(申纪伟,《海南岛海产寄生复殖吸虫》,1990)
3. 全为寄生
4. 有一至多个中间寄主:
5. 生活史复杂,有多个幼虫阶段
二、生活史
复殖吸虫生活史复杂,典型种类的生活史包括七个阶段:
1. 卵:
2. 毛蚴:顶部有顶突,全身布满纤毛,钻入宿主后纤毛和肠等消失,变为胞蚴。
3. 胞蚴: 球形或囊形,结构简单,无口和肠,借渗透作用吸收营养,以无性繁殖产生雷蚴或子胞蚴。
4.雷蚴:结构较复杂,有咽、原肠和排泄管,经无性繁殖产生许多尾蚴。
5.尾蚴:身体可分为体部和尾部,体部有吸盘、消化道(口、咽、食道和肠)和排泄系统等;尾部尾运动器官。尾部脱落后变态为囊蚴。
6.囊蚴:虫体外包由多糖和蛋白质组成的囊壁,壁内结构与成虫相似:由吸盘和肠道等消化器官,囊蚴被终末寄主吞食并消化囊壁后,发育成成虫。
7.成虫:生殖腺发育成熟,可行有性生殖,并产生大量的卵。
三、常见复殖吸虫病
(一) 双穴吸虫病(复口吸虫病,白内障病)
1. 病原:1) 湖北尾蚴(Cercaria hupehensis Pan et Wang)及其囊蚴:
2) 倪氏尾蚴(Cercaria niedashui Pan et Wang)及其囊蚴,
2. 生活史:成虫(寄生鸥鸟肠内) → 卵(水中孵化) → 毛蚴(钻入椎实螺) → 胞蚴 → 尾蚴(出螺入水) → (鸟食鱼)囊蚴 (入鱼,随血液或神经入眼) → 成虫
3. 症状和病理变化:病鱼心脏、脑部充血(湖北尾蚴)或跳跃式游泳,身体弯曲(倪氏尾蚴),急性发作可在数分钟内死亡,慢性发作引起白内障症状。
4.流行情况:对鲢、鳙鱼鱼种危害较大,死亡率高达60%以上;流行季节为5~8月,8月后出现白内障症状。
5.防治:1) 驱除鸥鸟等水鸟
2) 以0.7ppm硫酸铜杀灭椎实螺;
3) 以水草扎成把子诱捕椎实螺并将其杀灭。
(二) 血居吸虫病
1. 病原:血居吸虫:身体薄而小,无口和腹吸盘,肠道为分叶形盲囊
2. 生活史:
3. 症状和病理变化:病鱼腹部膨大,充满积水,肛门红肿;鳃盖张开,鳃丝红肿。鱼苗急性感染时可很快死亡。
4.流行情况:属一种循环系统疾病,可危害草、鲢、鳙、鲤、鲫及团头鲂等鱼类的鱼苗和鱼种,江浙一带常出现该病引起的鱼类死亡,流行季节为春末夏初。
5.防治:(同复口吸虫病)
(三) 异形吸虫病
1. 病原:异形吸虫的囊蚴
2. 生活史:成虫(鸟或哺乳类消化道) → 卵(小塔螺吞食) → 毛蚴→ 胞蚴→两代雷蚴 → 尾蚴( 出螺入水,侵入鲻科鱼类肌肉) →囊蚴 (鸟或哺乳类食病鱼)
3. 症状和病理变化:病鱼消瘦,在其肌肉或皮肤上有囊蚴形成的小结节,严重时可引起感染鱼类的死亡。
4.流行情况:主要感染鲻科鱼类,在欧美、东南亚及我国均有发现。
5.防治:1) 驱鸟,以鱼投喂哺乳类时要煮熟;
2) 以0.7ppm硫酸铜杀灭椎实螺;
3) 以水草扎成把子诱捕椎实螺并将其杀灭。
第七节 绦虫病
一、概述
1. 所有种类均营寄生生活,靠体表渗透来吸收寄主营养;
2. 与寄生生活相适应,身体的结构也发生变化:纤毛消失,特殊感觉器官退化,消化系统退化甚至完全消失;
3. 种类与结构:
1) 单节绦虫亚纲:整个身体只有1个体节;
2) 多节绦虫亚纲:由多个节片组成,分为:头节、颈部和体节.
a. 头节:位于身体最前端,为绦虫生活和生长的重要部分,该部位有吸盘和固着器。但也有些种类头节退化或发育不全;
b. 颈部:较细长,内有发生细胞,可不断分生出新体节;
c. 体节:节片数目因种而异,每一节片均有一套完善的生殖器官。
二、生活史
生活史复杂,不同种类差异较大,有1~27个中间寄主
1. 单节绦虫亚纲(以银鲛肠内的旋缘绦虫为例)
2. 多节绦虫亚纲(以寄生在鱼类的假叶目和锥吻目为例):
三、囊虫病
1. 病原:日本美四吻绦虫的实尾蚴(成虫的头节前端有4根吻)
2. 生活史
3. 症状与病理变化:轻者无症状,重者生长慢,体瘦,体腔内有白色囊泡
4. 症状与病理变化:体腔内有蛆状白色囊泡
5. 流行情况:日本较常见,我国未见报道
6. 防治:投喂7cm以下的日本鳀,投喂7cm以上的个体时需冷冻后再喂
第八节 线虫病
一、概述
该病原属线形动物门线虫纲,雌雄异体,约有12000种,有一半属寄生
(一)外部形态
身体呈线形或长圆柱形,两端略尖细,尾部特别尖细弯曲,虫体无色透明
(二)内部结构
1. 体壁:由角质层、下皮层和肌层构成;
2. 消化系统:由口腔、食道、中肠、直肠和肛门构成;
3. 排泄系统:与扁形动物完全不同,可分为腺型和管型,寄生种类多为管型。
4. 生殖系统:绝大多数为雌雄异体,大多数种类为卵生,少数为胎生。
(三)生活史: 多样化:有的全为自由生活,有的全寄生;有的幼虫寄生成虫自由生活,有的成虫寄生幼虫自由生活。常见寄主由桡足类和寡毛类。
二、毛细线虫病
1. 病原:毛细线虫:身体线状、细小(如线),无色透明。
2. 生活史:卵(随鱼粪入水,孵化) → 幼虫(具壳,被鱼吞食并消化外壳) →无壳幼虫( 肠道内发育) →成虫(交配产卵)
3. 症状:虫体以头部钻入宿主肠壁的肠粘膜,破坏肠壁并引起继发性感染。
4. 诊断: 刮取肠粘液镜检。
5. 流行情况:主要寄生于草、青、鲢、鳙、鲮等鱼类的肠道,在长江中下游和珠江流域一带该病较为流行。
6.防治:以每公斤鱼体每天0.1~0.15克90%晶体敌百虫的量拌料投喂,连续6d,可杀死肠道内的毛细线虫。
三、拟嗜子宫线虫
1. 病原:鰤拟嗜子宫线虫:身体细长(1.7~40.2cm),活体橙红色,体表有许多乳突;幼虫长0.6mm,具细长尾部。
2. 症状与病理变化:寄生于鰤鱼的皮下组织,引起充血和发炎等症状,剥去表皮可见橙红色的虫体。
3. 诊断方法: 用镊子挑起皮肤,可见有盘曲彻底线状橙红色虫体。
4. 流行情况:目前仅见于日本,我国尚未见报道,一般不引起死亡,但影响其商品价值。
5.防治:尚无良方。
四、其他常见寄生线虫
第九节 棘头虫病
一、概述
数量较少,约有500种,全为寄生生活,幼虫、成虫均无消化道
(一)外部形态
(二)内部结构
(三)生活史
二、长颈棘头虫病
1. 病原:鲷长颈棘头虫:吻上有11~15行钩,每行有钩9~12个,躯干部呈桔黄色
2. 症状与病理变化:寄生于真鲷直肠,吻棘刺入肠壁,引起出血或炎症,病鱼消瘦,生长缓慢。
3. 诊断方法: 剖开直肠检查,内有虫体。
4. 流行情况:见于真鲷,感染率70~80%,幼虫感染期为6~7月。
5.防治:治疗:尚无有效驱虫药;
预防:投喂经冷处理的鱼或配合饲料有一定效果
第十节 鱼类寄生蠕虫类与人类疾病的关系
一、蠕虫类病原的种类
蠕虫类病原包括吸虫(单殖吸虫和复殖吸虫)、绦虫、线虫和棘头虫
二、蠕虫与人类疾病的关系
鱼类是人类蛋白质的重要来源,有些鱼类是寄生蠕虫类的中间寄主,若该类寄生蠕虫同时也以人类为终末寄主,则人类可因其感染而引起严重疾病
(一)吸虫与人类疾病的关系(以华枝睾吸虫为例)
(二)绦虫和线虫与人类疾病的关系
阔节裂头绦虫、树突裂头绦虫、异尖线虫和海豹线虫等都是以海水鱼类作为中间寄主,以人等食鱼性哺乳类为终末寄主,人吃了感染这些幼虫的生鱼后,常发生此类疾病。 日本人容易发生该类疾病(why?)
第十一节 甲壳类引起的疾病
一、概述
甲壳动物体外被一层几丁质外壳,身体分节,共分为头、胸和腹三部分;大部分营自由生活,与鱼类寄生相关的主要为桡足亚纲、鳃尾亚纲和软甲亚纲等足目的少数种类。
二、寄生桡足类疾病
(一)鱼虱病
1. 病原:南海鱼虱、东方鱼虱、刺鱼虱和宽尾鱼虱等:幼体营自由生活,成体寄生于海水鱼类;
2. 症状与病理变化:寄生于体表、鳍和鳃等部位。病鱼体表粘液增多,身体瘦弱,严重者体表充血,最终死亡。
3. 流行情况:属常见的海水寄生虫,在我国沿海养殖的多种海水鱼类中均有发现,流行季节为5~10月(25~30度)。
4. 防治方法:1)1~2ppm敌百虫粉或0.2~0.5ppm晶体敌百虫全池泼洒;
2)淡水浸泡15~30min
(二)锚头蚤病(又称“针虫病”或“蓑衣虫病”)
1. 病原:(鲢、鳙)多态锚头蚤、(草)草鱼锚头蚤、(鲤、鲫等) 鲤锚头蚤.
2. 症状与病理变化:虫体以头部插入寄主肌肉或鳞片下,其余部分露出体外,“老虫”阶段,因虫体表面有原生动物或藻类附着,呈一束束灰色的棉絮状(蓑衣状)。发病初期,病鱼急躁不安,食欲减退,消瘦,终至死亡。
3. 诊断方法: 用肉眼或放大镜仔细检查鱼体,可见病原。
4. 流行情况:为全国各地均有发生的常见病,其中以南方最为严重。在鱼种和成鱼阶段均可感染,可在短时间内引起鱼种的暴发性死亡。
5.防治:1)用10~30ppm的高锰酸钾浸泡30~60min;
2)用0.3~0.5ppm的晶体敌百虫全池泼洒,7天后重复一次;
3)用生石灰清塘,杀死水中的幼虫或带有成虫的鱼种和蝌蚪等。
三、寄生鳃尾类疾病
1. 病原:鱼鲺,全球已记载100余中,多数寄生于淡水鱼,少数寄生于海水鱼。
2. 症状与病理变化:寄生于体表,以吸盘附着,通过可伸缩的口刺刺入宿主皮肤,并将毒液注入宿主,使其产生炎症和出血,严重者可引起大量死亡。
3. 诊断方法:肉眼观察,镜检。
4. 流行情况:属全球性疾病,在海水、半咸水和淡水鱼类中均有发生;流行季节一般为5~10月。
5. 防治方法:1)1~2ppm敌百虫粉或0.2~0.5ppm晶体敌百虫全池泼洒;
2)淡水或盐水浸泡15~30min
四、寄生等足类疾病
1. 病原:鱼怪。其雌虫约比雄虫大2倍,常成对寄生于鱼类胸鳍基部孔洞内。
2. 症状与病理变化:病鱼胸鳍的基部有一个洞,寄生种类若是幼鱼,则可很快导致死亡;寄生种类若是成鱼,则可影响性腺发育。
3. 诊断方法:根据胸鳍基部的洞便可确诊。
4. 流行情况:在全国各地均有发现,主要危害大水面(水库和湖泊等)中养殖的鲫鱼和罗非鱼,池塘养殖中未见报道。
5. 防治方法:1)利用鱼怪幼虫的趋光性(大部分分布于离岸30cm以内的一条
狭长水带中),以0.5ppm晶体敌百虫泼洒;
2)病鱼游泳力差,可在下游捕捞病鱼。
第十二节 其他寄生性疾病
一、环节动物病
1. 病原:尺蠖鱼蛭、中华颈蛭:具有前吸盘和后吸盘,口位于前吸盘。
2. 症状与病理变化:前者寄生于体表和鳃,后者寄生于鳃,严重者可引起死亡。
3. 流行情况:全国各地均有,常流行于春季。但一般感染率不大。
4. 防治方法:1)用石灰清池预防;
2)鱼苗放养前以2.5%的盐水或CuCl2浸洗15~30分钟
二、软体动物病
1. 病原:软体动物双壳类的钩介幼虫;
2. 症状与病理变化:幼虫以足丝粘附在鱼体,用钩钩在鱼类的体表和鳃部,少量寄生影响不大,但鱼苗和鱼种在大量寄生时可出现大量死亡;
3.诊断方法:在鱼类体表和鳃上肉眼可见小白点,解剖镜下镜检可确诊。
4.流行情况:幼虫对寄主没有选择性,流行于春末夏初。
5. 防治方法:1)清池时用生石灰或茶饼(40~50kg/亩)杀死蚌类;
2)避免鱼蚌混养
鱼类生物性疾病种类小结
1. 传染性疾病:1) 病毒病:
2) 细菌病:
3) 真菌病:
4) 单细胞藻类病:
2. 侵袭性疾病:1) 原生动物病:
2) 吸虫病:
3) 绦虫病:
4) 线虫病:
5) 棘头虫病:
6) 甲壳类病:
7) 环节动物病:
8) 软体动物病:
第十三节 非病原性鱼病
一、浮头与泛池
浮头:水生养殖动物因缺氧而在水面或池边呼吸的现象。
泛池:水产养殖动物因缺氧而出现的大批窒息死亡。
1. 病因:缺氧(溶氧的来源?溶氧的消耗?缺氧轻重的判断标准?)
2. 症状与病理变化:鱼类在水面或池边呼吸,长期缺氧的个体下唇突出;在高温季节、清晨或下雨前突然发生整池鱼类的毁灭性死亡。
3. 诊断方法:高温季节、清晨或雨前的突然毁灭性死亡,死亡鱼类鳃盖张开。
4.流行情况:无地域性,常发生于高温季节以及闷热无风、气压低时。
5. 防治方法:1)预防:清除底泥;放养密度适当;投饵适量;加水或充氧;
2)治疗:加注新水、机械增氧
二、气泡病
1. 病因:水中气体(包括空气所有成分)过饱和
2. 症状与病理变化:病鱼体表或体内出现大小不等和数目不定的气泡,浮于水面或身体失衡;循环系统内的气泡可引起栓塞,病鱼很快死亡。
3.流行情况:天然水域少见,在藻类较多的养殖水域易发生,主要危害幼体。
4. 防治方法:避免水中气体过饱和(水生植物勿过多,加水落差勿太大)
三、畸形
1. 病因:原因复杂(如化学刺激、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缺乏、遗传因素等)
2. 症状与病理变化:有的因骨骼变形而身体弯曲,有的为内部器官畸形等。
3.流行情况:主要发生于胚胎期和仔鱼期。
4. 防治方法:1)选择健康亲鱼,鱼卵孵化时注意水温、水质、溶解氧等;
2)营养要均衡。
四、营养性疾病
(一)因饵料数量不足引起的疾病:跑马病和萎瘪病
1. 病因:水体中饵料数量不足
2. 症状与病理变化:跑马病:鱼类成群结队围绕池边狂游,鱼体消瘦。
萎瘪病:体色发黑,身体干瘪、消瘦,头大身小。
3.诊断:跑马病需根据症状并分析饵料原因后可诊断;萎瘪病需先查找病原,分析养殖品种搭配比例以及水体饵料数量后诊断。
4. 防治方法:1)鱼苗放养密度合适、搭配比例合理;
2)足量投喂合适饵料;
(二)饵料中主要营养成分缺乏和营养不平衡引起的疾病
1. 蛋白质:为合成鱼肉蛋白的基本原料,是维持鱼类生活和生长的重要物质。
缺乏:生长缓慢或停止,Trp缺乏时还可引起鱼类脊柱发生弯曲
2. 糖类:鱼类对糖类的代谢能力较鸟类和哺乳类低。
过量:引起肝细胞变性和糖原沉积。
3.脂肪:有效成分为脂肪酸,
缺乏:褪色、烂鳍、心肌病和肝脏脂肪浸润等
过量:产生脂肪肝。
4. 维生素:
维生素是维持机体正常代谢机能所必需的微量有机化合物,它在动物体内不能合成,必须从食物中获得。
1)脂溶性维生素:
a. 维生素A(视黄醛):
缺乏:引起生长不良,视觉不良; 过量:肝脾肿大,生长和骨骼异常。
b. 维生素D(钙化醇):
缺乏:影响骨骼生长; 过量:生长缓慢,嗜睡
c. 维生素E(视黄醛):
缺乏:肌肉营养不良,发育慢,贫血;过量:中毒反应,脂肪肝,死亡
2)水溶性维生素:
a. 维生素B族:包括B1(硫胺素)、B2(核黄素)、B3(泛酸)、B5(烟酸) 、B11(叶酸)等
缺乏:缺乏不同种类引起症状不一:却泛酸出现鳃病;缺叶酸出现贫血等
b. 维生素C(抗坏血酸):
缺乏:脊椎及鳃软骨畸形,肌间出血,水肿,贫血等。
c. 其他: 包括胆碱、维生素H(促生素、辅酶R)等.
(三)饵料质量不佳引起的鱼病
1. 抗菌素或其他化学治疗剂中毒:
如:磺胺类药物可使肾管坏死;有些抗生素长期使用后使血液生成减少等
2. 营养性白内障:
长期以动物内脏投喂鲑科鱼类,可引起白内障(可能是VB2缺乏或缺锌);
3. 绿肝病:
1) 病因:a. 孢子虫寄生堵塞了胆管;b. 饲料中毒
2) 症状和病理变化:病鱼肝脏有绿色斑纹或呈暗绿色甚至黑色;胆汁变稠。
3) 诊断方法:解剖病鱼,观察肝和胆汁的变化。
4) 流行情况:主要发生与真鲷和鱼师鱼的幼鱼。
5) 防治方法:预防:投喂新鲜饵料预防;
治疗:投喂鲜饵,并添加多维、葡萄糖酸内脂(解毒剂)等药物。
4. 中毒性鳃病:
1) 病因:饲料鱼腐败分解后产生的毒素使养殖鱼类中毒
2) 症状和病理变化:体表发红,鱼鳃变深红色,鳃瓣变软坏死甚至脱落。
3) 诊断方法:咨询投饵情况,结合病症诊断。
4) 流行情况:主要发生于二龄的鰤鱼,在高温季节多发生,危害大。
5) 防治方法:预防:不用变质的饲料鱼;
治疗:先停食1~5d,再投少量鲜鱼,并加葡萄糖醛酸内脂和多维
5. 黄脂病:
1) 病因:吃了脂肪变质的饲料
2) 症状和病理变化:脂肪组织变黄(黄褐或黄红色),内脏和腹膜粘连。
3) 诊断方法:食欲不振,脂肪变色,内脏粘连。
4) 流行情况:大龄真鲷易发此病,无明显季节性,生病后不易恢复。
5) 防治方法:投喂含脂肪较少的新鲜鱼,无治疗方法。
(八)第八章 养殖虾类疾病
本章教学时间:10学时
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要求学生了解水产养殖虾类疾病的主要类型,掌握虾类疾病的诊断方式和不同类型鱼病的防治措施;学生通过本章学习后,可以在现场诊断水产养殖虾类出现的各种常见疾病。
本章教学重点:水产养殖虾类主要的病原类型及其特点;常见流行性虾病的病原、流行病特点、诊断方式、危害情况以及预防与治疗措施。
本章教学难点:各种虾类病原的主要特点、各种常见流行性虾病的诊断与防治方法。
本章教学方法:在第七章鱼病原主要类型的基础上,告诉虾病病原的主要类型与鱼类相同,只是在具体种类上存在差异,并将虾病病原类型与种类分别与鱼类相关疾病相比较。在教学中尽可能多地插入图片或图表,以增强学生对相关虾病及其特点的认识与理解,讲解时根据具体情况分别采用启发式、提问式、总结式和讨论式等不同教学手段,尽可能将养殖生产与科研中实例在课堂讲解。
本章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本章参考文献
Chang P S, et al. Identification of white spot syndrome associated baculovirus (WSBV) target organs in the shrimp Penaeus monodon by in situ hybridization. Dis. Aquat. Org., 1996, 27:131-139.
Inman,O.L. A pathogenic luminescent bacterium. Biol,Bull,1927, 53:197-200.
Laemmli U K. Cleavage of structural proteins during the assembly of the head of bacteriophage T4. Nature. 1970, 227: 680-685.
Lavilla-Pitogo,C.R. Occurrence of luminous bacterial disease of Penaeus monodon larvae in the Philippines. Aquaculture, 1990, (1/2):1-13.
Vazquez L, et al. Pur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lectin from 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 Comp. Biochem. Physiol. 1993,105B:617-623.
Wang Q,et al. Identification of genomic variations among geographic isolates of WSSV using restriction analysis and Southern blot hybridization. Dis. Aquat. Org, 2000, 43:175-181.
胡超群、陶宝华. 对虾弧菌病及其免疫预防的研究进展. 热带海洋, 2000, 19(3):84~94
战文斌、周丽、俞开康. 一种新的中国对虾弧菌病病原菌——产气弧菌. 海洋与湖沼, 1997, (1):21~26
张晓华 Robertson P., 冯娟. 中国对虾育苗池水中哈维氏弧菌的检测.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 1998, (1):70-74
黄捷, 蔡生力, 宋晓玲等. 对虾暴发性流行病病原的人工感染研究. 海洋水产研究, 1995,16(1): 51-58.
何建国, 等. 白斑综合症杆状病毒致病性特征. 热带海洋, 1999, 18(2):59-64.
周永灿,等. 养殖对虾细菌性红体病的初步研究. 海洋科学, 2003, 27(5):61-65.
苏国成, 等. 福建省连江县对虾病毒性疾病的调查研究. 热带海洋, 1996, 15(1):30-33.
黄捷,等. 首例斑节对虾越冬亲虾发生杆状病毒的皮下及及造血组织坏死症研究. 海洋水产研究, 1995, 16(1):76-79.
8. 习题和作业
常见的对虾病毒性病原有哪些?简述其主要特征和对养殖对虾的危害。
对虾病毒性疾病的常见诊断方法有哪些?
针对目前病毒性虾病大量暴发并造成严重损失的现状,利用你所学过的水产学知识,详述病毒性虾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常见的细菌性虾病和真菌性虾病有哪些?简述其主要特征和防治措施。
讨论题:有一虾池发生了严重的黑鳃症状,请分析引起该症状的可能原因及防治方法?
思考题:2002年以来,海南各地的对虾养殖均出现了十分严重的沉底死亡,迄今尚不知引起该病的确切原因,请利用您所学过的有关知识,分析引起该病的可能原因?并根据您分析的原因提出适当的防治措施。
9. 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
第一节 病毒性虾病
一、概述
二、常见的病毒性虾病及其病原
1. 对虾杆状病毒病(BP病)
1) 病原:对虾杆状病毒(Baculovirus penaei, BP)
2)症状和病理变化:病虾无特殊症状,其活性降低,摄食和生长下降,自净行为减少,体表和鳃部常有生物附着,肝胰腺肿大,EM下可找到病毒粒子。
3)诊断方法:LM下可在肝胰腺等部位发现三角形包涵体,EM诊断。
4)感染对象:凡纳对虾、墨吉对虾、桃红对虾、褐对虾等
2. 斑节对虾杆状病毒病(MBV病)
1) 病原:斑节对虾杆状病毒 (Penaeus mondon-type baculovirus, MBV )
2)症状和病理变化:外部症状与BP病类似,LM下有嗜酸性圆形包涵体。
3)诊断方法:LM下检测嗜酸性圆形包涵体或EM下检测病毒粒子
4)感染对象:斑节对虾、墨吉对虾和短沟对虾等
3. 中肠腺坏死病毒病(BMNV病,BMN病)
1) 病原:中肠腺坏死病毒 (baculoviral midgut gland necrosis virus, BMNV)
2) 症状和病理变化:感染严重的个体肝胰脏出现白浊症状。对虾苗和幼虾危害严重,感染病毒的细胞的细胞核肥大。
3) 诊断方法:LM细胞核肥大,EM下检测病毒粒子。
4) 感染对象:斑节对虾、日本对虾和中国对虾等
4. 白斑杆状病毒病(WSSV病)
1) 病原:白斑综合症杆状病毒 (White spot syndrome baculovirus, WSSV )
2)症状和病理变化:发病初期虾体变软,离群、靠边或缓游于水面,此后出现空肠胃、身体发红、肝胰脏甚至肠道变红、肝胰腺肿大等症状;头胸甲及腹节甲壳易剥离(不连真皮),甲壳内侧有无法刮除的白斑。
3)诊断方法:依头胸甲上无法刮除的白斑可确诊。
4)感染对象:虾类、蟹类和桡足类等几乎所有甲壳类,甚至包括滕壶。
5)传播方式:纵向传播、横向传播:
6)危害情况:对全球虾类养殖造成了毁灭性危害。
5. 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病(IHHNV病)
1) 病原: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 (IHHNV )
2)症状和病理变化:病虾池边散游,甲壳发白或有浅黄色斑点,肌肉白浊等。
3)诊断方法:LM下检查包涵体,或电镜下检测病毒粒子
4)感染对象:斑节对虾、凡纳对虾、墨吉对虾和短沟对虾等
6. 肝胰腺细小病毒病(HPV病)
1) 病原:肝胰腺细小病毒(Hepatopancreas parvovirus, HPV)
2) 症状和病理变化:壳变软,肝胰腺萎缩,上皮细胞核肥大,有嗜碱性包涵体。
3) 诊断方法:LM下检查包涵体,EM下检查病毒粒子。
4) 感染对象:斑节对虾、中国对虾、墨吉对虾和短沟对虾等
7. 呼肠孤病毒病(REO病)
1) 病原:呼肠孤病毒 (Reovirus, REO )
2)症状和病理变化:病虾的肝胰腺萎缩和坏死,包涵体嗜酸性。
3)诊断方法: LM下检查包涵体,EM下检查病毒粒子
4)感染对象:日本对虾等
8. 黄头杆状病毒病(YHV病)
1) 病原:黄头病毒(Yellow head virus, YHV)
2) 症状和病理变化:头胸部变为黄色。传染快,死亡快。
3) 诊断方法:头胸部变黄。
4) 感染对象:斑节对虾等
9. 桃拉病毒病(TSV病)
1) 病原:桃拉综合症病毒 (Taura syndrome virus, TSV )
2)症状和病理变化:身体从尾扇开始发红,发红部位逐渐前推,病虾不变软,属亚急性可复原型虾病,病情后期身体出现黑斑。
3)诊断方法:根据症状诊断,确诊用电镜检查病毒粒子。
4)感染对象:凡纳对虾、蓝对虾(有一定抗性)等。
5)传播方式:纵向传播、横向传播:
6)危害情况:对凡纳对虾的养殖危害严重。
三、对虾病毒性疾病的诊断
1. 根据症状诊断:如:患白斑病的对虾头胸甲有无法刮除的白斑;患桃拉病毒病的对虾身体有黑斑;患中肠腺坏死病毒病的肝胰腺出现“白浊”等。
2. 组织学检查:
1) 常规H.E染色法:
2)吉姆沙染色(Giemsa染色)法:可染原生动物、病毒包涵体、细菌等。
3)富尔根(Feulgen)染色法:专一染DNA,依此区分DNA病毒和RNA病毒。
4)T-E染色:取材→染色(Trypan blue & Eosin) →加盖玻片→观察包涵体
5)Wright-Giemsa染色法:检查血液细胞内的病毒包涵体(YHV):
6)孔雀绿染色法:用于检查粪便中的MBV包涵体。
3. 电子显微镜检查:通过电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了解病毒粒子的形态、大小等情况,并确定病毒的种类。
4. 免疫学与基因诊断技术:如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PCR检测等。
四、对虾病毒性疾病的治疗
迄今尚无特效办法,现常用方法为通过控制细菌病来缓解病毒病的爆发
五、对虾病毒性疾病的综合预防措施
1. 切断纵向传播:
1) 选择健康无病亲虾繁殖虾苗;
2)培育SPR和SPF种苗;
3)健康虾苗检查方法:生产上—— 观察形态、检测活力和抗逆水力;
实验室—— 利用核酸探针等试剂盒或PCR检测等。
2. 防止横向传播,避免病原的交叉感染
1)养殖水体彻底消毒,消灭水体残留病毒性病原;
2)有效杀灭和隔离蟹类等对虾病毒性病原的横向传播媒介;
3)有效控制养殖过程中换水的水质:
a. 实行原水养殖;
b. 增设沉淀池和贮水池(约占养殖水面的1/3-1/5)
3. 加强养殖管理,控制养殖水体水质(水环境和病原):
1) 清池:冲洗→ 暴晒→ 翻晒3次以上→ 池底消毒(生石灰)→进水、消毒→ 培藻
2)加强水质管理,控制各种水质指标位于安全范围:
水质 合适值 其他说明
pH值 7.5-8.5 日波动范围小于0.5
盐度 5-30(草虾)、0-30(白虾) 日波动范围小于5
DO 5ppm以上 不能小于4
透明度 30-50cm 早期低晚期高
硫化氢 0.03ppm 以下 pH低时毒性高
氨氮 0.1ppm以下 pH高时毒性高
3)加强池塘管理:
a. 增设贮水池和沉淀池;b. 充气系统(数量、方式、位置); c. 进排水系统
4)饵料管理:
a. 保证饵料质量(质优,添加多维和中草药等);b. 准确计算用量,勿过量。
5)定期水体消毒和添加有益微生物等水体生态改良剂。
第二节 细菌性虾病
一、概述
1. 1990年以前:认为养殖对虾的主要病害为细菌性疾病;
2. 1991-1998年:认为养殖对虾的主要病害为病毒性疾病;
3. 1999年以后:认为养殖对虾大量死亡的原因是细菌病和病毒病综合作用。
二、对虾幼体血淋巴细菌病(菌血病)
1) 病原:鳗弧菌、副溶血弧菌、溶藻弧菌以及假单胞菌和气单胞菌等
2)症状和病理变化:病菌位于血淋巴内(菌血病);病体因趋光性和游泳力差而沉于池底;急性感染者体表干净,慢性感染者体表常附着藻类等污物。
3)诊断:取患病幼体于高倍镜镜检,有发现其血淋巴内有活跃游动的病菌
4)流行情况:全球性病蚤状幼体II期后发病最高,发病后常1-2d死亡
5)防治:加强水质管理以预防;用3ppm土霉素全池泼洒以治疗。
三、红腿病
1) 病原:鳗弧菌、副溶血弧菌、溶藻弧菌、河流弧菌等
2)症状和病理变化:附肢特别是游泳肢变红,头胸甲鳃区呈淡黄色;有时也可表现为附肢变红,从头胸甲至尾扇变白。组织病理检查发现血淋巴和血细胞变少,血液凝固变缓甚至不凝固等现象。
3)诊断:依外观症状可初诊,镜检血淋巴内的细菌可确诊。
4)流行情况:全国各养虾区均属常见病,发病和死亡率有时高达90%,对成虾养殖危害较大,流行季节主要为4-6月和9-10月。
5)防治:预防:a. 以生石灰或含氯制剂彻底清池消毒;
b. 在发病季节适当使用氯霉素、土霉素或大蒜等预防.
治疗:a. 1ppt氯霉素或1-2ppt土霉素或1-1.5ppt呋喃唑酮拌饵连投5-7d;
b. 1%大蒜或1ppt卡拉霉素或氟哌酸拌料投喂3-5d;
c. 口服药饵同时以0.5-0.8ppm漂白精或0.2ppm二氯乙氰尿酸等
进行水体消毒。
四、烂眼病
1) 病原:非01群霍乱弧菌
2)症状和病理变化:病虾伏于水草或池边,有时浮于水面旋转翻滚,眼球病变
3)诊断:肉眼观察眼球颜色和溃烂情形可初诊,镜检血淋巴可确诊。
4)流行情况:全国各地均有发生,流行季节为7-9月,并以8月最为严重。
5)防治:预防:放虾前彻底清淤消毒,养成期保持良好水质。
治疗:早期:用1-2ppm呋喃唑酮或氯霉素杀灭水体细菌;
中晚期:同红腿病
五、烂鳃病、黄鳃病
1) 病原:细菌
2)症状和病理变化:
烂鳃病:病虾浮于水面,鳃丝发白,尖端基部溃烂,坏死鳃丝皱缩或脱落
黄鳃病:病虾鳃丝呈黄色,鳃部甲壳微张,严重时发展为烂鳃。
3)诊断:根据症状可初诊,细菌检查以确诊。
4)流行情况:全国各地成虾养的常见病。
5)防治:预防:放虾前彻底清淤消毒,养成期保持良好水质。
治疗:a. 1-2ppt土霉素拌饵连投5-7d;
b. 1%大蒜或1ppt氟哌酸拌料投喂3-5d;
c. 以海因消毒剂水体消毒,同时口服维生素C等。
六、黑鳃病
1) 病因:病因复杂,常有以下几种:
a. 水质底质恶化,pH值长期偏低,水体氨氮和亚硝酸盐含量过高;
b. 细菌、真菌感染;
c. 长期缺乏维生素C。
2)症状和病理变化:鳃组织变黑,严重时鳃丝萎缩、糜烂和坏死等
3)诊断:根据症状诊断。
4)防治:
a. 对于因水质恶化引起的黑鳃,可采用换水、添加光合细菌等生物制
剂、以及泼洒沸石粉或白云石粉等措施防治;
b. 细菌性黑鳃可口服2ppt氟哌酸等抗生素进行防治;
c. 因维生素C缺乏引起的黑鳃可在饵料中添加维生素C。
七、红体病
1) 病因:病因复杂,常有以下几种:
a. WSSV或TSV等病毒性病原感染;
b. 溶藻弧菌、副溶血弧菌等弧菌感染;
c. 水质环境恶化,水体氨氮和亚硝酸盐含量偏高;
d. 饵料营养物质缺乏或不平衡。
2)症状和病理变化:病虾缓游于池边或池面,身体局部或全身性发红。
3)诊断:根据症状,并接合水质以及养殖管理情况分析予以诊断。
4)防治: a. 对于病毒性引起的红体,依具体情况采取合适措施;
b. 对于细菌性红体,可口服氯霉素等结合水体消毒;
c. 对于水质不良引起的红体,可换水或投放生物制剂;
d. 对于饵料不良引起的红体,可投喂多维和大蒜等。
第三节 真菌性虾病
一、对虾卵和幼体的真菌病
1) 病原:链壶菌属、离壶菌属和海壶菌属:具不规则分枝的无分隔菌丝体。
2)症状和病理变化:寄生于虾卵和各级幼体,病虾因游泳力下降而沉底,24h内出现大量死亡,在病死的虾卵或幼虾内充满了菌丝。
3)诊断:将虾卵或幼虾压片镜检,根据镜检的菌丝可确诊。
4)流行情况:分布广泛,在全球的虾卵和幼虾身体上均可发现
5)防治:预防:水体、工具及虾苗应严格消毒;以0.1ppm孔雀绿洗卵;
治疗:a. 以0.01ppm孔雀绿全池泼洒,必要时隔天再用1次;
b. 以0.01-0.1ppm氟乐灵全池泼洒。
二、镰刀菌病
1) 病因:镰刀菌:菌丝呈多分枝状,有分隔,生殖方式为大分生孢子、小分生孢子和厚膜孢子。该真菌最主要特征为大分生孢子呈镰刀形,有1-7个分隔。
2)症状和病理变化:寄生于鳃、头胸甲、附肢、体壁和眼球等部位,主要症状是被寄生处因黑色素沉积而呈黑色。
3)诊断:外观与黑鳃病难分,取病灶组织镜检,依菌丝和分生孢子确诊。
4)防治:预防:池水经砂滤并以6ppm二氯乙氰尿酸钠彻底消毒;
治疗:体内真菌无良方,0.05-0.1ppm孔雀绿可杀灭菌丝和孢子
第四节 原虫性虾病
一、微孢子虫病
1) 病原:对虾匹里虫、奈氏微孢子虫、对虾八孢虫等微孢子虫。
2)症状和病理变化:被感染部位出现白浊、不透明且失去弹性,成“乳白虾”
3)诊断:根据症状,并取病变部位镜检,若发现孢子或孢子母细胞可确诊。
4)流行情况:全国各地均有发生,有时有较严重的慢性死亡
5)传播途径:不清,有的认为是吃了病虾;有的认为是吃了病虾的粪便;还有的认为是纵向传播(亲虾感染传播)
5)防治:预防:加强水质管理,病虾死虾应及时捞出;
治疗:目前尚无治疗良方;
有资料介绍用1-2ppt的烟曲霉素拌料投喂有一定疗效。
二、固着纤毛虫病
1) 病原:聚缩虫、累枝虫、单缩虫和钟虫等固着类纤毛虫:其基本结构呈倒钟罩形,内有大核和小核,以分枝或未分枝的柄作为固着器。
2)症状和病理变化:少量感染无显著症状,严重感染时,鳃、体表和附枝上有一层灰黑色绒毛状物,鳃丝变黑,影响摄食、脱壳和呼吸等。
3)诊断:依外观初诊,镜检确诊。
4)流行情况:全球性疾病,育苗池从4-5月发病,养成池在6-9月盛行。
5)防治:预防:保持良好水质;带纤毛虫的卤虫经50度水浸泡5min投喂
治疗:a. 25ppm福尔马林或10-4新洁尔灭泼洒,24h后换水;
b. 35ppm制霉菌素全池泼洒(费用高);
c. 10-15ppm茶粕促蜕皮,再大量换水(只适用于养成期);
第五节 其他生物性和非生物性虾病
一、藻类附着病
1) 病原
2)症状和病理变化:少量寄生无明显症状,大量寄生使体表呈绒毛状,并粘附大量污物,严重时影响蜕皮和繁殖等。
3)诊断:病虾活动缓慢,体表和附肢有棉絮状污物。
4)流行及危害 :全国各地均有,卵、幼虾和成虾均可感染。
5)防治:预防:彻底清池并在养殖过程中加强水质管理;
治疗:a. 以10-15ppm茶粕促蜕皮,再大量换水,添加生物制剂;
b. 以0.7-1ppm硫酸铜全池泼洒,再加生物制剂。
二、肌肉坏死病(白浊病)
1) 病因:至今不明,据推测有以下几种:
a. 细菌性病原引起,其中可能是葡萄球菌或假单胞菌;
b. 由水质环境因素引起,如T过高、S过高或低、DO偏低、硬度不够等;
c. 与营养物质缺乏有关,如缺某些维生素、蛋白质含量不够等。
2)症状和病理变化:对虾局部区域、局部体节或整个身体变白且不透明。
3)诊断:根据外观诊断。
4)流行情况:全球普遍存在,有时可引起严重死亡。
5)防治:a. 放养密度勿过大;
b. 多换水,并保持较高水位,防止温度和盐度等的剧烈变化;
c. 加强饵料营养,并在饵料中添加维生素C和B等物质。
三、黑鳃病
1) 病因:有以下几种可能均会引起黑鳃:
a. 细菌性病原引起;
b. 水质或底质有机质、Cr、Cu、KMnO4、亚硝酸氮等过高;
c. 长期缺乏维生素 C等。
2)症状和病理变化:鳃丝呈一条条黑色花纹,局部或弥散性坏死,鳃丝皱缩。
3)诊断:依鳃丝变黑及变黑的鳃丝坏死等症状诊断。
4)流行情况:易发生于水质污染地区,发病高峰为6-9月,影响呼吸和摄食等。
5)防治:a. 用石灰等彻底清池,养殖过程中保持水质和底质清洁;
b. 以CuSO4和KMnO4等防治虾病使要注意用量;
c. 饵料中添加维生素C等物质,发病较轻时多换水。
四、软壳病
1) 病因:有以下几种可能:
a. 饵料不足或营养不全(Ca和 P含量过少或含量不均衡);
b. 水体水质变差,因有毒物质积累而导致软壳;
c. 水体中含有有机锡或有机磷等消毒剂,抑制甲壳中几丁质的合成。
d. 水体pH 过高,导致P以CaPO4沉淀,使水体可溶性P减少,导致软壳。
2)症状和病理变化:甲壳薄而软,对虾个体偏小,活力低下。
3)诊断:用手触摸病虾,感觉虾壳薄而软。
4)流行情况:国内外均有发生,有时可造成严重损失。
5)防治:a. 改善水质,加大换水量;
b. 多投放鲜饵,如投放贝肉等;
c. 在饵料中适量添加钙粉等。
五、厚壳病
1) 病因: a. 水体长期盐度过高;
b. 营养物质缺乏;
2)症状和病理变化:对虾摄食不正常,生长停顿,不蜕皮或蜕皮不遂。
3)诊断:用手触摸对虾,有特别厚实的感觉,结合咨询对虾摄食、生长及蜕皮等情况而作出判断。
4)危害性:影响正常生长,有时还可导致其他疾病的发生。
5)防治:a. 换水或添加淡水,同时在饵料中添加脱壳素等物质;
b. 定期使用10-15ppm茶粕全池泼洒促脱壳,换水,并在饵料中添加维 生素B 和 C 等物质。
六、对虾烂尾、断须、红须、断足等病
1) 病因: a. 水体氨氮等物质浓度过高;
b. 池底污染严重,病原菌数量过高引起感染;
2)症状和病理变化:病虾出现红须、烂尾、断须和断足等症状。
3)诊断:根据红须、烂尾、断须和断足等症状可初诊,水质检测而和细菌接种以确诊。
4)危害性:若处理不及时,常因细菌继发性大量感染而出现大量死亡。
5)防治:a. 泼洒沸石粉或白云石粉等以稳定水质并改良底质;
b. 投喂0.1-0.2%的维生素,同时口服氯霉素或氟哌酸等抗菌药物;
c. 水体投放光合细菌和芽孢杆菌等微生物制剂,
七、敌害
1. 鱼类:
1)危害:对虾幼体可被各种鱼类所食;对虾成体可被肉食性鱼类所食。
2)防治:a. 清塘要彻底,进水要过滤(40-60目网滤); b.以15-20ppm茶粕杀鱼
2. 水鸟:捕食虾类,传播疾病;同时也是养殖虾池发病的征兆之一。
3. 桡足类、水母等:一些大型的捕食性桡足类和水母可直接捕食对虾幼体
防治:以筛网过滤水体或砂滤水体。
4. 其他虾蟹:
1)危害: a.争夺饲料,提高养殖的饵料系数。
b. 在养殖对虾蜕壳期间可直接攻击并杀死养殖对虾,降低成活率
c. 蟹的成体可直接吃食对虾,降低养殖成活率
2)防治:a. 彻底清池,进水过滤; b. 用网具或其他方式捕捉虾池中的敌害。
(九)第九章 养殖贝类疾病
本章教学时间: 4学时
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要求了解水产养殖贝类疾病的主要类型,掌握贝类疾病的诊断方式和防治措施;通过本章学习后,学生可以在现场诊断水产养殖贝类的主要疾病并提出防治措施。
本章教学重点:贝类的主要病原类型与特点;常见贝病的病原、流行病特点、诊断方式、危害情况以及预防与治疗措施。
本章教学难点:水产养殖贝类疾病发生的主要相关因素、各种常见贝病的诊断与防治方法。
本章教学方法:系统讲解贝类疾病发生的主要病原类型及其特点,在教学中尽可能多地插入图片或图表,讲解时尽量采用多种不同教学手段,通过多媒体等手段增加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本章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本章参考文献
Kinne, O. Disease of marine animals. Vol.II,. Bologische anstal helgoland. 1983, 477-962.
Farley, C A, Banfield, W G, Kasnic, G, et al. Oyster herpes-type virus. Science, N Y, 1972, 178:759-760
Mackin, J G. Oyster disease caused by Dermocystidium marinum. Publs. Inst. Mar. Sci. Univ. Tex., 1972, 132-149.
Cake, E W. Larval cestode parasites of edible molluscs of the northeastern gulf of Mexico. Gulf Res. Rep., 1997, 6:1-8.
Hopkins, S H. Our present knowledge of the oyster parasite ‘Bucephalus’. Proc. Natn. Shellfish Ass.1957,47:58-61.
Mialhe, E, Bachere, E. Strategy for research and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in marine invertebrate pathology, immunology and genetics. Aquaculture, 1995,132:33-41.
朱传华, 王雨. 大珠母贝幼贝大批量死亡病原菌的分离鉴定. 南海水产研究,1995,(10):55-60.
吴后波,胡超群. 合浦珠母贝体内细菌的初步研究. 南海研究与开发, 1996, (2):58-60.
周永灿,潘金培. 海南岛海水珍珠贝养殖区嵌线螺的种类、分布及危害. 热带海洋,1999,18(1):83-89.
吴信忠. 海水珍珠贝立克次氏体病的研究. 中山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5.
谢玉坎, 姜卫国, 司徒竞. 合浦珠母贝的多毛虫寄生病继发性脓疡(俗称“黑心肝病”)的研究:I. 病情和病因的调查. 见: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编,珍珠贝论文集. 北京:科学出版社,1984,69-74.
8. 习题和作业
珍珠贝养殖具有哪些常见疾病?各种疾病的主要防治方法有哪些?
鲍和牡蛎养殖中有哪些常见病害?它们主要防治方法有哪些?
讨论题:根据贝类的免疫学特点,说明贝类病害免疫防治可用哪些主要措施。
思考题:近年来,“脱板病”对全国的鲍苗培育造成了毁灭性的损害,请利用您所学过的知识,分析引起该病的主要原因,并提出防治方法。
9. 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
第一节 珍珠贝的疾病
一、概述
二、育苗阶段的疾病
1. 真菌和细菌性疾病:
1) 危害:产生毒素抑制幼苗生长甚至毒杀幼虫
2)防治:a. 用抗生素处理:如100mg/l链霉素;15mg/l磺胺或3mg/l金霉素等;
b. 物理方法,如:调节光照、用紫外线处理水体等。
2. 桡足类、纤毛类以及孑孓(蚊子幼虫)病
1) 危害:a. 与珍珠贝幼苗争夺饵料;
b. 直接危害珍珠贝幼苗。
2)防治:a. 彻底清池消毒,并用高锰酸钾消毒育苗池;
b. 使用三级砂滤海水; c. 用网捞取孑孓等幼虫。
三、养成阶段的疾病
1. 立克次氏体病:
1) 病原:类立克次氏体
2)症状及危害:初期无明显症状,疾病暴发时外套膜萎缩,感染率90%以上。
3)诊断:光镜检查包涵体;确诊需用电镜检查。
4)防治:无良方
2. 细菌性疾病
1) 病原:包括溶藻弧菌、副溶血弧菌等多种病原菌
2)症状及危害:病贝外套膜萎缩,有的内脏团溃烂等。
3)诊断:细菌检查。
4)防治:用呋喃唑酮或氯霉素等浸泡。
3. “黑心肝”病:
1) 病原:多毛类的凿贝才女虫
首先是在贝壳上钻孔,并直达软体部,引起继发性脓疡、炎症等
2)症状:贝壳上有孔,在贝壳内或软体部可找到凿贝才女虫。
3)流行情况:80年代曾引起广东、广西等地合浦珠母贝大量死亡,损失严重。
4)防治:用饱和盐水浸泡。
4. 贝壳穿孔病
1) 病原:a. 穿孔贝类(石蛏、楔形开腹蛤等);b. 多毛类; c. 穿孔海绵等
2)危害:a. 损伤贝壳,降低贝壳使用价值; b. 引起细菌的继发性感染。
3)流行情况:对大珠母贝等珍珠贝类危害严重。
4)防治:水泥砂浆涂抹法。
5. 其他珍珠贝疾病:
1) 壳表污损生物:
a. 种类:滕壶、牡蛎、海绵和海鞘等
b. 危害:影响贝壳开闭,争夺饵料等
c. 防治:“清贝”
2)蠕虫病:
a. 种类:复殖吸虫(囊蚴)、绦虫和线虫等
b. 危害:少量寄生危害不大,大量寄生影响生殖腺发育及珍珠质量等
c. 防治:未研究
3)敌害:
a. 种类:鱼类(如鳗鲡、鲷和鲀)、蟹类(锯缘青蟹)和贝类(嵌线螺)等。
b. 危害:直接捕食珍珠贝类
c. 防治:人工捕捉;选择合适养殖地点等。
第二节 鲍的疾病
一、弧菌病
1. 病原:溶藻弧菌等
2. 症状和病理变化:腹足的上皮组织脱落,患病个体不活泼,血液中发现有细菌,身体褪色,内脏团萎缩,足缩回。
3. 诊断:从濒死个体的腹足或内脏团等部位进行细菌接种。
4. 流行情况:我国南方养殖鲍类的常见疾病,20世纪90年代在广东等地爆发流行造成巨大损失。流行水温为20℃以上,爆发高峰为25-27℃ 。
5. 防治:预防:a. 保持适宜的水温和水质(特别是盐度);
b. 操作要小心,尽量避免外伤.
治疗:25-50ppm氯霉素浸泡0.5-1h后,空露10-15min再入池养殖。
二、海壶菌病
1. 病原:密尔福海壶菌——菌丝有较少分枝,繁殖时整体产果。
2. 症状:外套膜和足部发生许多隆起,隆起内有成团的菌丝
3. 诊断:取隆起部位做水浸片,镜检发现该类菌丝就可确诊。
4. 防治:以10ppm次氯酸钠杀死海水中游动孢子来预防;但治疗无良方。
三、单孢子虫病
1. 病原:为单孢子虫类的奥氏派金虫(也叫派金虫病)
2. 症状:软体部表面或内部有1-8mm的淡黄色脓疱,其中有脓和单孢子虫。
3. 诊断:取病变部位压片观察。
4. 流行情况:首先于澳大利亚发现,国内尚未见报道,主要影响商品价值。
5. 防治:未见报道.
四、鲍苗的“脱板病”
1. 症状:自2001年冬季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出现了鲍苗的暴发性死亡,具体表现为:鲍苗在附板后4~25天出现毁灭性“脱板”死亡,有的在剥离后仍出现暴发性死亡。
2. 病原:未完全确定,分析:病原性(病毒?细菌?)?饵料性?水质性?
3. 诊断:依据症状诊断。
4. 防治:在海南和广东有少量养殖成功的,但对于其确切防治方法尚不清楚。
第三节 牡蛎的疾病
一、牡蛎幼体的细菌性溃疡病
1. 病原:鳗弧菌和溶藻弧菌等
2. 症状和病理变化:浮游的幼体感染后很快下沉并出现大量死亡,组织溃烂甚至崩解,显微镜观察可见体内有大量细菌。
3. 诊断:LM检查。
4. 流行情况:全国各地均有发生,该病原对绝大多数双壳类均有较强感染性,感染后可引起大量死亡 。
5. 防治:预防:a. 保持清洁的水质;
b. 水源经过过滤、臭氧或紫外线消毒后使用.
治疗:50-100ppm的复合链霉素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二、离壶菌病
1. 病原:动腐离壶菌。
2. 症状:感染后很快停止生长并发生死亡,少数幸存者可获得免疫力。
3. 诊断:以显微镜检查组织内的菌丝,看到游动孢子囊和排放管可确诊。
4. 防治:将育苗用水严格过滤和消毒以预防。治疗尚无良方。
三、派金虫病
1. 病原:为单孢子虫类的海水派金虫。
2. 症状:所有软体组织均可感染并发生炎症,最后形成脓肿或水肿。。
3. 诊断:以含葡萄糖的巯基醋酸盐液体培养基接种培养。
4. 流行情况:为牡蛎最严重的疾病之一,主要于高温时危害2龄以上的牡蛎。
5. 防治:放养前彻底清除附着基物以彻底预防;无治疗良方(尽早出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