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蕉病害及防腐
Overview
香蕉原产于东南亚,十五世纪传到南美洲,现已成为国际性果品。全球种植面积约7000万亩,亩产900公斤,年产4000万吨。就水果而言,种植面积经次于葡萄、柑橙,居第三位。国际贸易金额居全球第三,贸易量居第一。
我国有2000多年种植历史,广东、广西、台湾、福建、云南、贵州、西藏等都有种植。但广东省占60%以上,是全国香蕉、大蕉主产区。1998年广东香蕉栽培面积119万亩,产量164万吨,每年产量居全国之冠,主产于珠江三角洲和潮州、汕头、高州、廉江等地,珠江三角洲中以东莞、顺德、佛山、中山、新会、番禺、广州最多,汕头、潮州也有不少,香蕉栽培面积最大,大蕉次之,粉蕉第三。
品种多年生草本果树,属芭蕉科(Musaceae)。现在倾向于使用属名:Musa spp.,也有写成:香蕉Musa acuminatum (AAA)、大蕉Musa sp.(ABB)、粉蕉Musa sp.(AAB)。广东现香蕉多用Musa nana,大蕉多用Musa sapientum,粉蕉Musa sp.。
全世界约有150多个品种,我国使用的约有40多个。主要问题由于引种盲目,育种技术落后,因而品种陈旧,竞争力差。因而出口锐减,并大量进口。
广东香蕉品种较复杂,20世纪80年代初引进威廉斯(耐瘠耐寒),低温期花蕾易抽出,果穗大而整齐,但不抗病;90年代又引入中度矮秆品种,各类性状的表现也正在不断考验中。
目前香蕉苗已普遍用试管组培苗。绝大多数地区采取春植,只有很少地区采取秋植。
香蕉病害病害与国外有很大不同。
巴拿马枯萎病在国外只危害香蕉且十分严重,但在我国则主要危害粉蕉,近些年局部地区的大蕉和香蕉已开始发病,应引起充分重视。镰刀菌枯萎病为害性很大,1996年番禺的香蕉发生此病,至1998年,扩展明显,先在巴西品种上发生。广东2号品种现也发生不少。
南美洲细菌性表青枯病发生十分严重,但在中国尚未见报道,尤其是广东省植物的细菌青枯病Burkholderia solanacearum逞凶之地,寄主很多,但从未在广东香蕉产区发现。
叶斑病类在国外有(yellow sigatoka、black sigatoka),在国内black sigatoka虽已有发生,但不如国外严重。
冠腐病在国外相当严重,病原也相当复杂,有十多种;在国内却并不太严重,一般只发生在北运香蕉上,且主要的病原菌为镰刀菌。
叶斑病问题香蕉叶斑病的种类很多,以 Cordana musae、Pseudocercospora musicola与Curvularia lunata 常见,病斑虽各有特症,但在田间不易区别。此外还有Pseudocercospora fijiensis引起的黑斑病,其为害不如国外的重,但比黄斑病(P.musicola)为害大。
叶斑病发生多时造成叶片枯死,即使不完全枯死,也使植物生长衰弱,影响第二年的开花结果及采后病害的严重程度,并导致采后果实耐贮性降低。
目前国内发生严重,但对防治却并不重视。较好的药剂是敌力脱、富力库、应得等。
非侵染性病害近十年来,广东香蕉生产上为害最大的灾害来说,首先是寒害。
1992-1994年连续三年冬季遭遇5℃以下的低温;
1993-1994两年还加春寒,夜间温度低于11~13℃,香蕉、粉蕉差不多全部冻死,大蕉稍好一些,但也受害严重;
1995年再遭遇春寒,又使大量香蕉死亡。
1986年夏东莞蕉农采用加冰车北运香蕉,由于温度低于10℃,香蕉全部冻坏,变黑腐烂。
台风危害,造成大量蕉株倒折,损失惨重,在1979~1988年10年中,热带风暴在广东沿岸登陆肆虐的年均5.5次,1985年多达9次。1999年9月强热带风暴9910号(台风“约克”),自珠海市唐家镇登陆,使珠江三角洲的香蕉大片折断,损失了 1/3~1/2。因此,防寒和防风措施很值得多加研究。
此外还有烟害和氟害。
病毒病花叶心腐病(黄瓜花叶病毒CMV)和束顶病(香蕉束顶病毒BBTV),前者由桃蚜和棉蚜传播,后者由蕉黑蚜传播,特别是前者传染非常快,组培苗种植后3~4个月,发病率可高达50%以上,后者传染速度稍慢。
植株感染任何一种病毒后,都不抽蕾或抽蕾而不结实。所以发病率就相当于损失率。它们虽然不是普遍发生,但为害性比真菌病害更大。
线虫病香蕉根部线虫颇多,先后报道了香蕉肾状线虫(Rotylenchus reniformis)、根结线虫(Meloidogyne spp.)、根腐线虫(Pratylenchus spp.)与螺旋线虫(Helicotylenchus spp.),前者在广东东莞、高州发生普遍,有些地方密度很大。
香蕉和大蕉上还发现根结线虫中的南方根结线虫(M.incognita)和爪哇根结线虫(M.javanica)、双角螺旋线虫(H.digonicus)。
采后防治主要针对炭疽病和冠腐病。但两者互为矛盾,是生产中的难点。由于国内品种不抗炭疽病,目前一般都以炭疽病为主要防治对象。较好的药剂有多菌灵,特克多,施保克等。
注重田间防治。
采收时期重要。
贮藏特性及防腐要求香蕉是典型的呼吸高峰型果实。呼吸高峰出现之前,果实本身乙烯释放量急剧增加,随之出现呼吸高峰。随着呼吸高峰的出现,果皮变黄,果实变软、变甜、涩味消失,并散发出诱人的香味。然后果皮出现一些褐色小斑点,俗称“梅花点香蕉”或“芝麻点香蕉”,这时果实风味最浓,属最佳食用期。梅花点的出现是果实进一步衰老的标志,再发展下去,果柄极易断裂,蕉梳稍振即落,俗称“放鞭炮”,在夏季成熟者尤为严重,果肉则迅速退糖软腐以至不能食用。香蕉的呼吸高峰一旦到来,其贮藏寿命便宣告结束。
香蕉对乙烯非常敏感。只要贮藏环境存在极微量的乙烯(浓度为10-7~10-6),就足以启动香蕉的后熟作用,引发呼吸高峰。因此,抑制或排除乙烯,延缓呼吸高峰的到来就成为香蕉保鲜的关键。
在密封包装中,容易积累二氧化碳,造成香蕉中毒,果皮变褐,甚至不能后熟,因此,在贮运中有时还要采用二氧化碳脱除剂。
采收期或果实饱满度是影响香蕉耐藏性的重要因素。饱满度标志着香蕉的生长发育程度,香蕉本身的乙烯释放量是随着果实的生长而增加的,逐渐达到自我催熟的浓度。也就是说,香蕉的饱满度越高,释放的乙烯量也越多,也就越快出现呼吸高峰以致后熟变黄。
影响香蕉耐藏性的其它因素。
香蕉的品种不同,其耐藏性也不同。如广东的高把蕉比矮把蕉耐藏。
不同季节生产的香蕉其耐藏性也不同,冬蕉比夏蕉耐藏。
从种植条件来看,高坡地香蕉比平原水田区的香蕉耐藏,蕉基生长的蕉比蕉园的蕉耐藏,多施钾肥的香蕉比单施氮肥的香蕉耐藏。
受到机械损伤的香蕉,会产生伤乙烯和伤呼吸,从而促进呼吸高峰的提早到来,果实则过早后熟变黄。另外,病菌也易从伤口入侵。
Banana Anthracnose
炭疽病是香蕉产区的常发病,所谓梅花点的香蕉,其实并非品种特性,乃炭疽病的一种症状。此病始于蕉园,但以贮运期为害最烈,一旦出现炭疽病斑,腐烂迅速,往往造成很大损失,是香蕉贮运过程中的首要病害。主要危害黄熟期果实。
症状可引起叶斑、枯梢、茎腐、冠腐、柄腐、果腐。不同品种、不同侵染期果腐的症状有很大差异。最主要的是成熟和近成熟果被害。
在成熟果上,初为近圆形的暗褐色斑点,迅速发展为全部暗色、褐黑色下陷的斑块。天气潮湿时,生出许多橙红色的粘质粒,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盘和分生孢子。有些品种只发生油浸状斑点;有的品种,病斑细小,但数量较多,呈梅花点状;有的品种则病斑呈梭形,中央开裂。
一般香蕉炭疽病极少危害未成熟的青蕉,即使发生也很轻。但广东省一个较受欢迎的品种“中巴”明显地在青蕉上发生炭疽斑,且迅速扩大,扩展到果肉,值得注意。
叶片被害,病斑初不明显,后期呈不规则长条形,中央灰色,上生许多小黑点。在广东,一般后期(10月)才大量发生。
茎被害,顶端发黑,严重者茎腐,进而危害蕉冠组织并延及梳冠,严重时造成冠腐。
若开花不久被病菌侵入,指果端部变黑腐烂,俗称“烟头病”。
病原菌香蕉刺盘孢Colletotrichum musae为半知菌亚门腔孢纲真菌,Gloeosporium musarum为异名。有性态未发现。
在PDA上,气生菌丝茂盛,白色,老熟后呈灰色至暗灰色,无刚毛,不形成菌核。顶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单胞,近圆筒形,直,末端稍窄,无色,潮湿条件下聚生在一起时呈粉红色,附着胞不规则形,暗褐色。
病菌在体外,生长最适温25~35℃,在体内可忍受45℃高温,50℃下还可存活20天。
只侵害芭蕉属,以香蕉受害最重,大蕉次之,龙牙蕉很少被害。
侵入后,可产生乙烯加速香蕉果实成熟。有的菌系不呈被抑侵染,侵入后很快产生病斑。
关于香蕉炭疽病的病原菌,有报道可自病蕉上分离得通常危害柑桔、荔枝、芒果、苹果、桃等许多水果的围小丛壳(Glomerella cingulata)。实际上,后者确切的作用迄今仍不清楚。一般说来,后者不侵染香蕉。
发病规律初侵染源:带病的蕉树。
病斑上的分生孢子由风雨或昆虫等传播,侵入后,最易在幼嫩组织上先发病。果实上,通常呈被抑侵染,病菌在表皮下休眠,直到果实开始成熟才表现。
再侵染多。
影响因素在果上发展的最适温度为32℃。广东夏、秋蕉贮运期处于高温多湿的气候条件下,发病较多,冬季低温干燥,病害较少。
果实成熟程度不同感病不同。通常青蕉常不发病。
含糖及含氮量均低而维生素C含量高的品种,较抗病。
损伤极易诱发香蕉的后熟过程,使病害加重。
防治措施:田间防治是关键。
清洁蕉园,集中病枯叶烧毁,增施肥料,加强树势。
适时采收。采收应择晴天,成熟度达70~80%为宜,过青果实尚未饱满,过熟容易损伤并感病。
采收时小心避免擦伤,装入薄膜袋内贮藏并装箱运输能减少损伤。
药剂防治。田间从抽蕾开花期起,喷施4次50%多菌灵1000ppm+农用高脂膜20%的混合剂,每次间隔10天,只喷果穗不喷叶片。
采后以特克多或抑霉唑1000ppm浸果,效果较好。
处理后,在密封薄膜袋内加高锰酸钾固体保鲜剂,可有效地吸附乙烯和CO2,使乙烯氧化分解,从而推迟香蕉黄熟,抑制炭疽病发生。
运输过程中避免与芒果、甜瓜等果蔬混存,因为后者易产生乙烯。
Banana Crown Rot
镰刀菌引起的香蕉冠腐病主要是采后病害,其重要性仅次于炭疽病。以采后薄膜袋包装的发病最为严重。香蕉北运也常发生,蕉农称“白霉病”。广东香蕉贮运期间发生的冠腐大多由镰刀菌所致。主要出现在青果期,与炭疽病正好相反。
症状采后的香蕉密封包装,在25~30℃下贮藏7~10天,蕉梳切口处出现白色棉絮状菌丝,含大量大、小分生孢子,造成轴腐,进而向果柄扩展,暗褐色,前缘水渍状,指果脱落;20~25天后果身发病,果皮爆裂,覆盖许多白色菌丝体及分生孢子,蕉肉僵死,不易催熟转黄。青果外软而中央胎座硬,食之有淀粉味感,一旦发病,扩展极为迅速。
病原菌香蕉冠腐病病原菌极为复杂,国外已记载的至少有10多种,其主次在各国不尽相同。我国在冠腐病蕉上也常发现炭疽病菌、焦腐病菌、球黑孢霉及轮枝菌,但广东香蕉贮运期间发生的冠腐大多由镰刀菌所致。
在广东,至少包括下述4种镰刀菌:半裸镰孢(Fusarium semitectum)、串珠镰孢(F.moniliforme)、亚粘团串珠镰孢(F.moniliforme var.subglutinans)和双胞镰孢霉(F.dimerum),其中以半裸镰孢的致病性最强,但频率以串珠镰孢与亚粘团串珠镰孢最高。
发病规律初侵染源:一般来自田间的植株残体或土壤。
伤口侵入。
病菌可潜伏在果实内,在田间不造成果实腐烂,收获后若遇上高温高湿的条件,则造成严重腐烂。
采后靠接触传播扩大危害。
影响发病因素伤口是关键。
高温高湿度利于发病。
二氧化碳利于病原菌滋生。后两者在薄膜袋包装情况下极易满足,所以发病较多。
防治措施:
除与炭疽病相同外,最主要的就是去轴落梳。在采后落梳时一并把蕉轴切除,使蕉梳切口面积减少,只保留组织较致密的唇部,切口处要立即涂药保护,用扑海因+特克多各1‰浸果。
包装袋内添加高锰酸钾,以吸收CO2和乙烯。
Banana Freckle
香蕉黑星病,又称“雀斑病”、“黑点病”或“黑痣病”。我国华南地区发生较普遍,局部地方个别年份危害较重。1987年春季,珠江三角洲及一些蕉区此病流行,果面满生黑点,影响外观,商品价值下降(收购价格低1/3以上),且不耐贮藏。田间重病株叶片枯干,产量可以减半。
症状主要发生在田间。在田间危害叶片时,先在下部的叶片发病,在叶片及中脉上产生许多小黑斑,圆形至不规则形,直径1mm左右,上散生或聚生小黑粒,后期小黑粒周缘呈淡黄色。老而大的病斑多木栓化,暴裂,影响大片组织坏死,严重时,使叶片变黄凋萎,甚至倒折。
危害果实时,主要危害青果,多发生于果端的弯背部,果皮上散生的小黑粒明显地突出,严重时,果轴,果指布满污斑。若病菌顺水流下,可出现“泪痕带”。果实黄熟时,小黑点周缘呈暗褐色小斑。采收不及时的香蕉,果指可完全变黑,果皮开裂,果肉干腐,不堪食用。
病原菌香蕉叶点霉Phyllosticta musarum,异名Macrophoma musae,为半知菌亚门腔孢纲真菌。
分生孢子器聚生,褐色,圆锥形,孔口较小,产孢细胞宽瓶梗形,分生孢子长椭圆形或卵形,无色单胞,偶见双胞;外围有一层透明的胶质物,顶端有一根透明的附属丝。
有性态未见。
发病规律初侵染菌源:病菌在病叶或病残体上越冬。贮运期间的病果来自田间。
翌年分生孢子由风雨传到叶片及果实上,侵入危害,产生分生孢子后,继续由风雨传播,行再侵染。
由于在贮运过程中,发展很慢,没有接触传病的迹象。
影响因素香蕉高度感病,粉蕉次之(但“过山香”品种是高感的),大蕉抗病。
春、夏湿度大,温度适中,病害有可能流行,秋、冬湿度小,温度较低,病势减缓。
高肥,密植,畦沟积水,荫蔽度高的蕉园病重。
防治措施:
香蕉抽蕾后挂果期,采取隔离保护套袋防病,用塑料薄膜将整串香蕉套住,上口紧扎在果轴基部,下口打开透气。防效达95%以上。为防止套内果实受日照灼伤,宜用稻草、蕉叶等材料,包挂在套袋外面,改善遮荫,防止机械伤害。
注意蕉园清洁,经常清除烧毁病叶及病残体。
药剂防治时,以75%百菌清600~800倍液,在断蕾后喷药,约15天1次。若喷3次,防效约75%,对炭疽病也有一定防治效果。
Banana Physiological Disorder
香蕉生理病害冻害香蕉对低温极为敏感,临界温度为11~13℃。夜间最低气温11±2℃持续2~3天,蕉果即可受害。冻害严重时,果皮暗绿色,升温后,受冻部位呈暗褐色,水浸状。有时田间虽未见症状,但催熟后,果实呈暗黄色,无光泽。
不同品种对低温的敏感性无明显差异。1986年夏季高温期间,广东蕉农采用加冰车北运香蕉,由于加冰量太多(<10℃),香蕉严重受冻,造成很大损失。
受冻香蕉常伴随发生酸腐病,以致病蕉发酸,病部长出一层白霉状物。
裂果病病蕉凸面的果皮沿心室与心室的交界线纵裂,露出果肉,通常发生于久旱逢雨的蕉园,果皮开裂后易遭根霉侵染而腐烂。
CO2中毒病蕉果皮青绿如常,但内部果肉已软腐,略带酒味,后期果皮变成暗褐色,不能正常催熟,一般发生于密封包装的香蕉。
青蕉密封在袋内20~30天,袋内CO2浓度高达10~15%(O2<1%),往往伴随镰刀菌侵染。
Banana Storage Technology
采 收确定成熟度的方法:香蕉属呼吸高峰型果实,因此,一般在未完全成熟时就要采收。目前,判断蕉果成熟度的方法还是以果实饱满度为主。
目测果实棱角的变化,是测定果实饱满度最可靠而又简单易行的方法。以果稳中部位置的蕉果状态为准,蕉身棱角明显高出,是七成以下饱满度;果身近于平满时为七成饱满度;果身圆满,但尚能见棱形则为八成饱满度;果身饱满,无棱形为九成以上饱满度。
另外,还可按断蕾后的天数来确定香蕉的成熟度。一般夏秋两季自断蕾后经70~80天即达到七到八成饱满度,而冬春两季则需140~150天。
适时采收。
根据香蕉所要贮藏时间的长短和运输远近来确定。采后在当地销售或近距离运输的,可等果实九成饱满时采收,打算作久藏或远途运输的,则在七成到七成五饱满度时采收;运输到东北地区要选择七成饱满度的果实;到北京、上海可选七成五饱满度的果实。
采收时,一般是将整条蕉穗采割下来,这样采收的条蕉,蕉穗的头、尾梳蕉往往饱满度不够。为了提高香蕉的质量,将过去按整条蕉穗采收改为按梳蕉采收,只采收饱满度符合要求的梳蕉,不符合采收标准的梳蕉留在果轴上,待符合采收标准时再采。
无伤采收。
无伤采收:采收过程应尽量避免碰撞、重压、磨擦和刺伤等,这是蕉果质量的重要保证。
采割时,特别是采割高把型香蕉时,应两人协同操作,一人托住果穗,一人砍割果轴。留果轴长约20厘米,以便搬运。
采下后不使蕉果落地,挑运到集中地卧放,若用肩扛,应用海绵或柔软物品作衬垫物,搬运时切忌拖着走或乱堆压。
到目的地后,不要乱扔、抛掷香蕉,小心地把蕉稳放置在阴凉处,地面上衬垫柔软物品。
去轴落梳蕉轴组织疏松,含水量高,还含有一定的营养物质,带轴落梳时切口大,易为致病病原菌侵染,导致腐烂,最终蔓延到果柄、果身,即使用高浓度的杀菌剂涂抹切口也无济于事。
蕉轴约占条蕉总重量的9~12%,去轴后可节省包装及运力。
去轴落梳时最好将条蕉吊起或竖起,用特制的半弧形落梳刀逐梳分割,刀口必须平整,避免刀伤蕉果。
有条件的可在水池中落梳,以减少机械损伤。
漂洗漂洗前,先用利刀对梳蕉切口进行小心修整,将梳蕉切口重新切新,以防原切口带病菌,影响贮藏效果。
经修整的切口要平整光滑,不能留有尖角和纤维须,以防尖角在贮运过程中刺伤蕉果和病菌从纤维须处侵入,发生腐烂。
梳蕉经修整后,应立即放入0.1~0.2%的明矾或漂白粉溶液中漂洗,以洗去切口处分泌的乳汁,并将梳蕉冲洗干净和清除杂物。
用清水冲洗,待稍微晾干后进行防腐处理。
防腐处理国内外普遍用来处理香蕉的杀菌剂有多菌灵、托布津、特克多、苯来特、抑霉唑和扑海因等,以特克多效果较好。
使用浓度一般为500~1000ppm,浸果30秒后捞出沥干药液,晾干后进行包装。
包装外包装通常用瓦椤纸、木箱和竹箩,如为使用过的要进行消毒。包装以15公斤为宜。
内包装用薄膜袋,应添加二氧化碳和乙烯脱除剂。
贮 运香蕉可周年采收,但有淡旺季之分。
7~11月份是旺季,产量高质量好;12月后逐渐减少,春节前后较少,直到4~5月份才有越冬蕉,个小量少,称为“雪蕉”。这一时期适合常温贮藏,目前我国各产区均以此为主。
催熟销售目前以乙烯气体催熟和乙烯利催熟为主。
催熟条件:14~25度之间均可。20~22度约4天可变黄。高于28度果皮难以转黄。相对湿并以90%左右。
乙烯浓度为1‰,乙烯利为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