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地面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2.1 地表水中的输移、转化、扩散的主要过程
2.1.1 概述
水中污染物迁移与转化主要包括物理过程、化学过程、
生物过程。
2.1.1.1 物理过程(作用)
只对水中污染物的存在位置变化产生作用,而不对其
性质变化产生作用。其主要过程(作用)包括:移流(推
流、对流)、扩散(包括紊动扩散和离散等)、沉降或再
悬浮,以上过程(及作用)常称稀释混合。
2.1.1.2 化学过程(作用)
主要是水中污染物在不同化学反应过程(作用)下,
其污染物的性质发生变化(如:有机变无机、高分子变低
分子、溶解物生成难溶物等)。其主要过程(作用)包括:
氧化或还原、分解或化合、溶解或再析出、酸碱中和、混
凝及吸附等。
2.1.1.3 生物过程(作用)
水中污染物在水中生物(主要是水中微生物)的
作用下,其性质或存在位置(状态)发生变化。其主
要过程就是水生物对水中污染物的利用过程。主要原
因是水中生物将某种(些)污染物作为自己的食物及
营养(能量)的来源,它们消耗利用了水中的这种
(些)污染物,起到了净化水质的作用。
2.1.2 河流中污染物的对流和扩散
2.1.2.1 对流(也称移流、推流等)
主要是说水中污染物受到水流运动作用,随水体
流动一同迁移的情况。
2.1.2.2 扩散(包括离散、弥散等)
主要是说水中污染物由高浓度区向低浓度区的迁
移。它包括分子态扩散、水流紊动扩散和水流不均匀
的离散等。
2.1.2.3 混合(也称稀释混合)
主要是说水中污染物分布由不均匀到均匀的过程(作
用)。从排污口至水质均匀混合前的水域,称为混合区。
排污口排放的污染物其影响水域的边界(即受排放污水影
响水域与没有受到排放污水影响水域相接的边界线)称为
污染带(河流、湖库)或污染锋面(海洋)。
由于一般河流的河宽远大于水深,因此污染物进入水
体后垂向(沿水深方向)容易混合均匀,且水体流动(流
速)对污染物的迁移作用要大于扩散。因此,如要进行污
染带(或超标水域)预测时,常采用二维模式,在实用水
质模型公式中,纵向(沿水流方向)主要考虑对流作用,
横向(沿河宽方向)仅考虑扩散作用,垂向一般认为水质
分布均匀。
2.2 预测水质因子的筛选方法
根据工程分析、评价等级、当地的环保要求筛选和确
定建设期、运行期和服务期满后拟预测的水质因子,拟预
测水质因子的数目应既说明问题又不过多。对河流,可以
按下式将水质因子排序后从中选取预测水质因子。
式中,ISE-水质因子的排序指标;
cp -污染物排放浓度,mg/L;
ch-河流上游污染物浓度,mg/L;
Qp-废水排放量,m3/s;
Qh-河流流量,m3/s。
hhs
pp
Qcc
QcI S E
)( ??
2.3 水环境预测条件的确定
2.3.1 筛选确定水质预测因子
2.3.2 识别不同排污状况,确定相应源强值,根据项
目特性,从正常排放、非正常排放、事故排污三种状
况选取。
2.3.3 识别各种水文条件,确定预测所需水文特征值
(也称环境水力学参数):
2.3.3.1 丰、平、枯三个水期,一般为枯水期,面源
影响严重的有时需考虑丰水期;
2.3.3.2 有水利水电设施时要考虑其调度运行对流量
等水文特征值的影响;
2.3.3.3 北方河流要考虑封冻期。
2.3.3.4 河流主要的水文特征值:河宽、水深、流速、
流量、坡度和弯曲系数等。
2.3.4 水质模型参数和边界条件的确定
2.3.4.1 水质模型参数的率定;
2.3.4.2 环境水力学条件的确定 (如稳态、非稳态等 );
2.3.4.3 排污状态的确定 (如稳定与非稳定、连续与瞬
时、点源与面源 )。
2.3.5 预测时期的确定
2.3.5.1 建设期 (也称施工期 );
2.3.5.2 营运期;
2.3.5.3 服务期满后。
2.3.6 预测的时段(水期)
根据评价工作等级和受纳水体的水环境特征筛选确
定,一般情况下:
2.3.6.1 一级评价:丰、平、枯(或平、枯水期);
2.3.6.2 二级评价:平、枯(或枯水期);
2.3.6.3 三级评价:枯水期。
2.3.7 预测的点位(及重点位置)
2.3.7.1 排污口下游的取用水敏感点(保护目标);
2.3.7.2 水文及水质突变处(如支流入汇、其它排污
口等水域处等);
2.3.7.3 水文监测断面及例行监测断面处;
2.3.7.4 较大水工建设物所在水域等。
2.4 河流水环境影响预测的方法
2.4.1 常用水环境影响预测的方法归纳为:数学模式法、物理
模型法、类比分析法(也称类比调查法);
2.4.2 重点是数学模式法
河流及污染物特征 适用的水质模式
持久性污染物 (连续排放 )
完全混合过程段 河流完全混合模式
横向混合过程段
( 1) 河流二维稳态混合模式(直角坐标系)
( 2) 河流二维稳态累积流量模式(累积流量坐标)
沉降作用明显的河段 河流一维稳态模式,沉降作用近似为
非持久性污染物(连续排放)
完全混合过程段 河流一维稳态模式,一级动力学方程
横向混合过程段
( 1) 河流二维稳态混合衰减模式(直角坐标系)
( 2) 河流二维稳态累积流量衰减模式(累积流量坐标)
沉降作用明显的河段 河流一维稳态模式,考虑沉降作用的反应方程式近似为
溶解氧 河流一维 DO- BOD耦合模式(如 S- P模式)
瞬时源(或有限时段源)
中、小河流 河流一维准稳态模式(流量定常-污染负荷变化)
大型河流 河流二维准稳态模式
为沉降速率)c (kkdtdc 33??
ckdtdc 1??
为沉降速率)kc ( kkkdtdc 3131 )( 为降解速率、???
2.4.3 常用水质模式:
2.4.3.1 完全混合模式与适用条件
式中,C—— 均匀混合断面处水质平均浓度( mg/L);
Ch—— 河流上游污染物浓度( mg/L);
Qh—— 河流流量( m3/s);
CP—— 污染物排放浓度( mg/L);
QP—— 废水排放量( m3/s)。
适用条件,河流充分混合段;
持久性污染物;
河流为恒定流;
废水连续稳定排放。
)/()( phhhpp QQQCQCC ?????
2.4.3.2 河流一维稳态模式与适用条件
式中,c-计算断面的污染物浓度,mg/L;
c0-计算初始点污染物浓度,mg/L;
K-衰减系数,1/d;
u-河流流速,m/s;
x-从计算初始点到下游计算断面的距离,m。
适用条件:河流充分混合段;
非持久性污染物;
河流为恒定流;
废水连续稳定排放。
)8 6 4 0 0e x p (0 uxkCC x ?????
2.4.3.3 河流二维稳态混合模式与适用条件
①岸边排放
②非岸边排放
式中,C( x,y) -( x,y)点污染物垂向平均浓度,mg/l;
H-平均水深,m;
B-河流宽度,m;
a-排放口与近岸水边的距离,m;
My-横向混合系数,m2/s;
Ch-河流水质背景浓度( mg/L)。
? ?
??
???
??
???
???
?
???
? ??????
xM yBuxMuyxuMH
Qccyxc
yyy
EEh 4 22ex p)4 2ex p(),( ?
? ? ? ?
??
???
??
???
???
?
???
?
???
?
???
? ??????????
xM yaBuxM yauxMuyxuMH Qccyxc yyyyEEh 4
222ex p
4
22ex p)
4
2ex p (
2),( ?
适用条件:
平直、断面形状规则河流混合过程段;
持久性污染物;
河流为恒定流动;
连续稳定排放;
对于非持久性污染物,需采用相应的衰减模式。
2.4.3.4 河流二维稳态混合累积流量模式与适用条件
①岸边排放
式中,q=Huy
Mq=H2uMy
c(x,q)- (x,q)处污染物垂向平均浓度,mg/L;
Mq-累积流量坐标系下的横向混合系数;
适用条件:
弯曲河流、断面形状不规则河流混合过程段;
持久性污染物;
河流为非恒定流动;
连续稳定排放;
对于非持久性污染物,需要采用相应的衰减模式。
??
???
??
???
???
?
???
? ?
????
?
?
???
?
???
xM
qQ
xM
q
xM
Qccqqxc
q
h
qq
pp
h 4
)2(e x p
4
e x p),(
22 2
?
2.4.3.5 S- P模式
式中,D-亏氧量,即饱和溶解氧浓度与溶解氧浓度的
差值,mg/l;
D0-计算初始断面亏氧量,mg/l;
K2-大气复氧系数,1/d;
x-经测点到计算初始点的距离,m。
适用条件:河流充分混合段;
污染物有耗氧性有机污染物;
需要预测河流溶解氧状态;
河流为恒定流动;
污染物连续稳定排放。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u
x
KD
u
x
K
u
x
K
KK
CK
D
u
x
KCC
8 6 4 0 0
e x p
8 6 4 0 0
e x p
8 6 4 0 0
e x p
8 6 4 0 0
e x p
2021
12
01
10
2.4.3.6 河流混合过程段与水质模式选择
预测范围内的河段可以分为充分混合段,混合过程段和上游河
段。
充分混合段:是指污染物浓度在断面上均匀分布的河段,当断
面上任意一点的浓度与断面平均浓度之差小于平均浓度的 5%时,
可以认为达到均匀分布。
混合过程段极限的长度用下式估算:
式中,Lmax—— 混合过程段极限长度( m);
B—— 河段平均河流(断面)宽度( m);
a—— 排污口与近岸水边的距离( m)
u—— 河段(断面)平均流速( m/s);
H—— 河段平均(断面)水深( m);
g—— 重力加速度( m/s2);
J—— 河段河流坡度。
充分混和段选择零维模式(持久性污染物)、一维模式(非持
久性污染物);混和过程段应采用二维模式。
g H JBH
BuaBL
)0 0 6 5.00 5 8.0(
)6.04.0(m a x
?
??
2.5 湖泊、河口水环境影响预测的方法
2.5.1 注意湖(库)的分层型、混合型和临时混合型
等不同水文(环境水力学)状态的水质分布特点,合
理选用水质预测模型;
2.5.2 河口及感潮河段根据不同水文(环境水力学)
条件,可分别选用河流或狭长水库(河道型水库)水
质模型;
2.5.3 主要的湖泊、河口水环境影响预测的方法为数
学模型法,常用水质模型如下:
2.5.3.1 湖泊完全混合衰减模式与适用条件
动态模式:
平衡模式:
适用条件:
小湖(库);
持久性污染物;
污染物连续稳定排放;
预测需反映随时间的变化时采用动态模式,只需
反映长期平均浓度时采用平衡模式。
)e x p (00 tKVK QcwcVK Qcwc h
h
pp
h
h
pp ?
???
?
???
? ?????
h
pp
VK
Qcwc ?? 0
86 4 00
1K
V
QK h
h ??
2.5.3.2 湖泊推流衰减模式与适用条件
式中,Ф为混合角度,可根据湖(库)岸边形状和
水流状况确定,中心排放取 2 弧度。
适用条件:
大湖、无风条件;
非持久性污染物;
污染物连续稳定排放。
h
p
pr c
Q
HrK
cc ???
?
?
?
?
?
? ?
??
1 7 2 8 0 0
e x p
2
1
?
2.5.3.3 常用河口水质模式与适用条件
1、一维动态混合模式与适用条件
式中,c-污染物浓度;
u-河流流速;
F-过水断面面积;
Ml-断面纵向混合系数;
K1-衰减系数;
Sp-污染源强;
t-时间。
适用条件:潮汐河口充分混合段;
非持久性污染物;
污染物排放为连续稳定排放或非稳定排放;
需要预测任何时刻的水质。
pl ScKx
cFM
xFx
cu
t
c ???
?
??
?
?
?
?
?
??
?
??
?
?
1
1
2,O’conner河口模式(均匀河口)与适用条件
上溯 (x< 0,自 x=0处排入 )
下溯 (x>0)
适用条件:
均匀的潮汐河口充分混合段;
非持久性污染物;
污染物连续稳定排放;
只要求预测潮周平均、高潮平均和低潮平均水质。
h
lph
pp cM
M
ux
MQQ
Qcc ?
??
?
??
? ?
?? )1(2e x p)(
2121 )/41( uMKM l??
h
lph
pp cM
M
ux
MQQ
Qcc ?
??
?
??
? ?
?
? )1(
2
e x p
)(
2.6 水质数学模型参数的确定方法
水质模型参数确定的方法类别有:实验室测定法、
公式计算法(包括经验公式、模型求解等)、物理模
型率定法、现状实测及示踪剂法。
2.6.1 实验室测定法
2.6.2 现场实测法
HuIKK /)5411.0('11 ???
B
ACCx uK ln8 6 4 0 01 ? ??
)(ln
)(
1 7 2 8 0 0
221 对湖(库)
B
A
AB
p
c
c
rrH
Q
K
??
?
2.6.3 经验公式法:
2.6.3.1 复氧系数 K2的单独估值法
1、欧康那 — 道宾斯( O’Conner-Dobbins,简称
欧 -道)公式
式中
? ? 17,294
2/3
2/1
)20(2 ??? zcH
uDK m
C
17,824 2/3
4/12/1
)20(2 ??? zcH
JDK m
C
)n(6/1
1
为河道糙率谢才系数,HnC z ?
)20(4 037.110774.1 ?? ??? TmD
2、欧文斯等人( Owens,et al)经验式
0.1≤H≤0.6m u≤1.5m/s
3、丘吉尔( Churchill)经验式
0.6≤H≤8m 0.6≤u≤1.8m/s
上列各式中,Dm为氧分子扩散系数;
85.1
67.0
)20(2 34.5 H
uK
C ??
6 7 3.1
6 9 6.0
)20(2 03.5 H
uK
C ??
20-T
m ( 2 0 )m 1, 0 3 7D D ??
2.6.3.2 混合(扩散)系数的估值法
1、泰勒法求横向混合系数 My(适用于河流)
2、费希尔法求纵向离散系数(适用于河流)
)100/()0065.0058.0( ??? HBg H JBHMy
*22 /0 1 1.0 huBuD l ?
2.6.4 示踪剂法
示踪试验法是向水体中投放示踪物质,追踪测定
其浓度变化,据以计算所需要的各环境水力参数的方
法。示踪物质有无机盐类、萤光染料和放射性同位素
等,示踪物质应满足具有在水体中不沉降、不降解、
不产生化学反应;测定简单准确;经济;对环境无害
等特点。示踪物质的投放有瞬时投放、有限时段投放
和连续恒定投放。
2.7 河流完全混合模式一维水质模式的运用:
2.7.1 河流完全混合模式
式中,C—— 均匀混合断面处水质平均浓度( mg/L);
CE—— 项目排放污水的水质浓度( mg/L);
QE—— 项目污水排放量( m3/s);
CP—— 排污口上游河流水质浓度( mg/L);
QP—— 排污口上游河流来水量( m3/s)。
例 1:上游来水 CODCr(p)=14.5mg/L,QP=8.7m3/s;污
水排放源强 CODCr(E)=58mg/L,QE=1.0m3/s。如忽略排污口
至起始断面间的水质变化,且起始断面的水质分布均匀,则:
)/()( pEEEpp QQQCQCC ?????
LmgQQ QC O DQC O DC O D
Ep
EECrppCr
Cr /0.19
)()(
)0( ??
????
例 2:某河段的上断面处有一岸边排放口稳定地向河
流排放污水,其污水排放特征为,QE=4.5m3/s,
BOD5(E)=60mg/L;河流水环境特征参数为 Qp=25.0m3/s,
BOD5(p)=2.6mg/L。假设污水一进入河流就与河水均匀混
合,试计算在排污口断面处 BOD5的浓度?
解:① BOD5(0)=
pE
ppEE
QQ
B O DQB O DQ
?
??? )(5)(5
=
0.255.4
6.20.25605.4
?
???
=
5.29
335
= 11.4( mg/L)
2.7.2 河流一维水质模式
2.7.2.1 一维水质模式的一般方程式
或
2.7.2.2 S— P模型
反映河流水体中的 DO— BOD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间相互关系的数学表达式。
? ?tKCC t ???? e x p0
)8 6 4 0 0e x p (0 uxkCC x ?????
S- P模型的一般方程式:
式中 K1—— 耗氧系数( d-1);
K2—— 复氧系数( d-1);
x—— 排污口(或起始断面)至预测断面处的河段
长度( m);
适用条件:
评价河段受纳水体的水质、水量较稳定;
工程外排废水的水质与水量较稳定;
易降解污染物在小河流评价河段或大、中河流均匀混
合断面以下河段的水质预测。
S-P模式仅限于 BOD5和 DO的水质影响预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u
x
KD
u
x
K
u
x
K
KK
CK
D
u
x
KCC
8 6 4 0 0
e x p
8 6 4 0 0
e x p
8 6 4 0 0
e x p
8 6 4 0 0
e x p
2021
12
01
10
? 例 1:一河段的上断面处有一岸边污水排放口稳定
地向河流排放污水,其污水特征为:
QE=19440m3/d,BOD5(E)=81.4mg/L。河流水环境
参数值为,Qp= 6.0 m3/s,BOD5(p)= 6.16mg/L,
B= 50.0m,H= 1.2m,u= 0.1m/s,J= 0.9‰,
K1=0.3/d。试计算混合过程段(污染带)长度。如
果忽略污染物质在该段内的降解和沿程河流水量的
变化,在距完全混合断面 10km的下游某断面处,河
水中的 BOD5浓度是多少?
QE=0.225m3/s,BOD5( 0) =8.88mg/L,t=1.1574d
BOD5( 10km) = BOD5( 0) exp( -K1·t )= 6.28mg/L
)(24 63)00 65.005 8.0( )6.04.0( mgH JBH BuaBL ?? ??
例 2:一河段的上断面处有一岸边污水排放口稳定地
向河流排放污水,其污水特征为,QE=19440m3/d,
CODCr(E)=100mg/L。 河流水环境参数值为,Qp= 6.0
m3/s,CODCr(p)= 12mg/L,Kc=0.5/d。假设污水进入
河流后立即与河水均匀混合,在距排污口下游 10km的
某断面处,河水中的 CODcr浓度是多少?
CODCr( 0) = 15.2mg/L t=1.1574d
CODCr( t) = CODCr( 0) exp( -Kc·t) =8.52mg/L。
2.8 二维稳态模式的运用
2.8.1 混合区的定义:混合区是指工程排污口至下游均匀
混合断面之间的水域。
2.8.2 超标水域的定义:工程排污口附近,废水主要受河
水稀释混合等物理净化作用,且水质允许超标的水域。
2.8.3 超标水域的三要素(统计特征)
2.8.3.1 位置 —— 敏感水域(重要功能区)不允许超标水
域存在;
2.8.3.2 大小 —— 超标水域涉及的范围,不影响鱼类通道
和邻近水域的功能(即水质要求);
2.8.3.3 形状 —— 简单且易界定边界。
大、中河流由于水量较大,稀释混合能力较强(工程
排放的废水量相对较小),因此,对这类问题的水质影响
预测的重点是:污染带分布及超标水域界定问题,常采用
二维模式预测。
2.8.4 二维水质模型
2.8.4.1 二维稳态水质混合模式(平直河段)
1、岸边排放
2、非岸边排放
2.8.4.2 二维稳态水质混合衰减模式(平直河段)
1、岸边排放
2、非岸边排放
? ?
??
???
??
???
???
?
???
? ???
???
?
???
? ???
xM
yBu
xuM
uy
xuMH
Qccyxc
yyy
EE
h 4
2e x p
4e x p),(
2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xM
yaBu
xM
yau
xM
uy
xuMH
Qccyxc
yyyy
EEh
4
22e x p
4
2e x p
4e x p),(
22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xM yBuxMuyxuMH QccuxKyxc
yyy
EEh 4
22
ex p)4 2ex p(864 00ex p),(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xM
yaBu
xM
yau
xM
uy
xuMH
Qcc
u
xKyxc
yyyy
EE
h 4
222
ex p4
22
ex p)4 2ex p(
286400
ex p),(
?
2.8.5 二维模型适用的对象和预测的问题
①适用对象为大、中型河流
②预测的问题是污染带分布及超标水域界定。
2.1 地表水中的输移、转化、扩散的主要过程
2.1.1 概述
水中污染物迁移与转化主要包括物理过程、化学过程、
生物过程。
2.1.1.1 物理过程(作用)
只对水中污染物的存在位置变化产生作用,而不对其
性质变化产生作用。其主要过程(作用)包括:移流(推
流、对流)、扩散(包括紊动扩散和离散等)、沉降或再
悬浮,以上过程(及作用)常称稀释混合。
2.1.1.2 化学过程(作用)
主要是水中污染物在不同化学反应过程(作用)下,
其污染物的性质发生变化(如:有机变无机、高分子变低
分子、溶解物生成难溶物等)。其主要过程(作用)包括:
氧化或还原、分解或化合、溶解或再析出、酸碱中和、混
凝及吸附等。
2.1.1.3 生物过程(作用)
水中污染物在水中生物(主要是水中微生物)的
作用下,其性质或存在位置(状态)发生变化。其主
要过程就是水生物对水中污染物的利用过程。主要原
因是水中生物将某种(些)污染物作为自己的食物及
营养(能量)的来源,它们消耗利用了水中的这种
(些)污染物,起到了净化水质的作用。
2.1.2 河流中污染物的对流和扩散
2.1.2.1 对流(也称移流、推流等)
主要是说水中污染物受到水流运动作用,随水体
流动一同迁移的情况。
2.1.2.2 扩散(包括离散、弥散等)
主要是说水中污染物由高浓度区向低浓度区的迁
移。它包括分子态扩散、水流紊动扩散和水流不均匀
的离散等。
2.1.2.3 混合(也称稀释混合)
主要是说水中污染物分布由不均匀到均匀的过程(作
用)。从排污口至水质均匀混合前的水域,称为混合区。
排污口排放的污染物其影响水域的边界(即受排放污水影
响水域与没有受到排放污水影响水域相接的边界线)称为
污染带(河流、湖库)或污染锋面(海洋)。
由于一般河流的河宽远大于水深,因此污染物进入水
体后垂向(沿水深方向)容易混合均匀,且水体流动(流
速)对污染物的迁移作用要大于扩散。因此,如要进行污
染带(或超标水域)预测时,常采用二维模式,在实用水
质模型公式中,纵向(沿水流方向)主要考虑对流作用,
横向(沿河宽方向)仅考虑扩散作用,垂向一般认为水质
分布均匀。
2.2 预测水质因子的筛选方法
根据工程分析、评价等级、当地的环保要求筛选和确
定建设期、运行期和服务期满后拟预测的水质因子,拟预
测水质因子的数目应既说明问题又不过多。对河流,可以
按下式将水质因子排序后从中选取预测水质因子。
式中,ISE-水质因子的排序指标;
cp -污染物排放浓度,mg/L;
ch-河流上游污染物浓度,mg/L;
Qp-废水排放量,m3/s;
Qh-河流流量,m3/s。
hhs
pp
Qcc
QcI S E
)( ??
2.3 水环境预测条件的确定
2.3.1 筛选确定水质预测因子
2.3.2 识别不同排污状况,确定相应源强值,根据项
目特性,从正常排放、非正常排放、事故排污三种状
况选取。
2.3.3 识别各种水文条件,确定预测所需水文特征值
(也称环境水力学参数):
2.3.3.1 丰、平、枯三个水期,一般为枯水期,面源
影响严重的有时需考虑丰水期;
2.3.3.2 有水利水电设施时要考虑其调度运行对流量
等水文特征值的影响;
2.3.3.3 北方河流要考虑封冻期。
2.3.3.4 河流主要的水文特征值:河宽、水深、流速、
流量、坡度和弯曲系数等。
2.3.4 水质模型参数和边界条件的确定
2.3.4.1 水质模型参数的率定;
2.3.4.2 环境水力学条件的确定 (如稳态、非稳态等 );
2.3.4.3 排污状态的确定 (如稳定与非稳定、连续与瞬
时、点源与面源 )。
2.3.5 预测时期的确定
2.3.5.1 建设期 (也称施工期 );
2.3.5.2 营运期;
2.3.5.3 服务期满后。
2.3.6 预测的时段(水期)
根据评价工作等级和受纳水体的水环境特征筛选确
定,一般情况下:
2.3.6.1 一级评价:丰、平、枯(或平、枯水期);
2.3.6.2 二级评价:平、枯(或枯水期);
2.3.6.3 三级评价:枯水期。
2.3.7 预测的点位(及重点位置)
2.3.7.1 排污口下游的取用水敏感点(保护目标);
2.3.7.2 水文及水质突变处(如支流入汇、其它排污
口等水域处等);
2.3.7.3 水文监测断面及例行监测断面处;
2.3.7.4 较大水工建设物所在水域等。
2.4 河流水环境影响预测的方法
2.4.1 常用水环境影响预测的方法归纳为:数学模式法、物理
模型法、类比分析法(也称类比调查法);
2.4.2 重点是数学模式法
河流及污染物特征 适用的水质模式
持久性污染物 (连续排放 )
完全混合过程段 河流完全混合模式
横向混合过程段
( 1) 河流二维稳态混合模式(直角坐标系)
( 2) 河流二维稳态累积流量模式(累积流量坐标)
沉降作用明显的河段 河流一维稳态模式,沉降作用近似为
非持久性污染物(连续排放)
完全混合过程段 河流一维稳态模式,一级动力学方程
横向混合过程段
( 1) 河流二维稳态混合衰减模式(直角坐标系)
( 2) 河流二维稳态累积流量衰减模式(累积流量坐标)
沉降作用明显的河段 河流一维稳态模式,考虑沉降作用的反应方程式近似为
溶解氧 河流一维 DO- BOD耦合模式(如 S- P模式)
瞬时源(或有限时段源)
中、小河流 河流一维准稳态模式(流量定常-污染负荷变化)
大型河流 河流二维准稳态模式
为沉降速率)c (kkdtdc 33??
ckdtdc 1??
为沉降速率)kc ( kkkdtdc 3131 )( 为降解速率、???
2.4.3 常用水质模式:
2.4.3.1 完全混合模式与适用条件
式中,C—— 均匀混合断面处水质平均浓度( mg/L);
Ch—— 河流上游污染物浓度( mg/L);
Qh—— 河流流量( m3/s);
CP—— 污染物排放浓度( mg/L);
QP—— 废水排放量( m3/s)。
适用条件,河流充分混合段;
持久性污染物;
河流为恒定流;
废水连续稳定排放。
)/()( phhhpp QQQCQCC ?????
2.4.3.2 河流一维稳态模式与适用条件
式中,c-计算断面的污染物浓度,mg/L;
c0-计算初始点污染物浓度,mg/L;
K-衰减系数,1/d;
u-河流流速,m/s;
x-从计算初始点到下游计算断面的距离,m。
适用条件:河流充分混合段;
非持久性污染物;
河流为恒定流;
废水连续稳定排放。
)8 6 4 0 0e x p (0 uxkCC x ?????
2.4.3.3 河流二维稳态混合模式与适用条件
①岸边排放
②非岸边排放
式中,C( x,y) -( x,y)点污染物垂向平均浓度,mg/l;
H-平均水深,m;
B-河流宽度,m;
a-排放口与近岸水边的距离,m;
My-横向混合系数,m2/s;
Ch-河流水质背景浓度( mg/L)。
? ?
??
???
??
???
???
?
???
? ??????
xM yBuxMuyxuMH
Qccyxc
yyy
EEh 4 22ex p)4 2ex p(),( ?
? ? ? ?
??
???
??
???
???
?
???
?
???
?
???
? ??????????
xM yaBuxM yauxMuyxuMH Qccyxc yyyyEEh 4
222ex p
4
22ex p)
4
2ex p (
2),( ?
适用条件:
平直、断面形状规则河流混合过程段;
持久性污染物;
河流为恒定流动;
连续稳定排放;
对于非持久性污染物,需采用相应的衰减模式。
2.4.3.4 河流二维稳态混合累积流量模式与适用条件
①岸边排放
式中,q=Huy
Mq=H2uMy
c(x,q)- (x,q)处污染物垂向平均浓度,mg/L;
Mq-累积流量坐标系下的横向混合系数;
适用条件:
弯曲河流、断面形状不规则河流混合过程段;
持久性污染物;
河流为非恒定流动;
连续稳定排放;
对于非持久性污染物,需要采用相应的衰减模式。
??
???
??
???
???
?
???
? ?
????
?
?
???
?
???
xM
xM
q
xM
Qccqqxc
q
h
pp
h 4
)2(e x p
4
e x p),(
22 2
?
2.4.3.5 S- P模式
式中,D-亏氧量,即饱和溶解氧浓度与溶解氧浓度的
差值,mg/l;
D0-计算初始断面亏氧量,mg/l;
K2-大气复氧系数,1/d;
x-经测点到计算初始点的距离,m。
适用条件:河流充分混合段;
污染物有耗氧性有机污染物;
需要预测河流溶解氧状态;
河流为恒定流动;
污染物连续稳定排放。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u
x
KD
u
x
K
u
x
K
KK
CK
D
u
x
KCC
8 6 4 0 0
e x p
8 6 4 0 0
e x p
8 6 4 0 0
e x p
8 6 4 0 0
e x p
2021
12
01
10
2.4.3.6 河流混合过程段与水质模式选择
预测范围内的河段可以分为充分混合段,混合过程段和上游河
段。
充分混合段:是指污染物浓度在断面上均匀分布的河段,当断
面上任意一点的浓度与断面平均浓度之差小于平均浓度的 5%时,
可以认为达到均匀分布。
混合过程段极限的长度用下式估算:
式中,Lmax—— 混合过程段极限长度( m);
B—— 河段平均河流(断面)宽度( m);
a—— 排污口与近岸水边的距离( m)
u—— 河段(断面)平均流速( m/s);
H—— 河段平均(断面)水深( m);
g—— 重力加速度( m/s2);
J—— 河段河流坡度。
充分混和段选择零维模式(持久性污染物)、一维模式(非持
久性污染物);混和过程段应采用二维模式。
g H JBH
BuaBL
)0 0 6 5.00 5 8.0(
)6.04.0(m a x
?
??
2.5 湖泊、河口水环境影响预测的方法
2.5.1 注意湖(库)的分层型、混合型和临时混合型
等不同水文(环境水力学)状态的水质分布特点,合
理选用水质预测模型;
2.5.2 河口及感潮河段根据不同水文(环境水力学)
条件,可分别选用河流或狭长水库(河道型水库)水
质模型;
2.5.3 主要的湖泊、河口水环境影响预测的方法为数
学模型法,常用水质模型如下:
2.5.3.1 湖泊完全混合衰减模式与适用条件
动态模式:
平衡模式:
适用条件:
小湖(库);
持久性污染物;
污染物连续稳定排放;
预测需反映随时间的变化时采用动态模式,只需
反映长期平均浓度时采用平衡模式。
)e x p (00 tKVK QcwcVK Qcwc h
h
pp
h
h
pp ?
???
?
???
? ?????
h
pp
VK
Qcwc ?? 0
86 4 00
1K
V
QK h
h ??
2.5.3.2 湖泊推流衰减模式与适用条件
式中,Ф为混合角度,可根据湖(库)岸边形状和
水流状况确定,中心排放取 2 弧度。
适用条件:
大湖、无风条件;
非持久性污染物;
污染物连续稳定排放。
h
p
pr c
Q
HrK
cc ???
?
?
?
?
?
? ?
??
1 7 2 8 0 0
e x p
2
1
?
2.5.3.3 常用河口水质模式与适用条件
1、一维动态混合模式与适用条件
式中,c-污染物浓度;
u-河流流速;
F-过水断面面积;
Ml-断面纵向混合系数;
K1-衰减系数;
Sp-污染源强;
t-时间。
适用条件:潮汐河口充分混合段;
非持久性污染物;
污染物排放为连续稳定排放或非稳定排放;
需要预测任何时刻的水质。
pl ScKx
cFM
xFx
cu
t
c ???
?
??
?
?
?
?
?
??
?
??
?
?
1
1
2,O’conner河口模式(均匀河口)与适用条件
上溯 (x< 0,自 x=0处排入 )
下溯 (x>0)
适用条件:
均匀的潮汐河口充分混合段;
非持久性污染物;
污染物连续稳定排放;
只要求预测潮周平均、高潮平均和低潮平均水质。
h
lph
pp cM
M
ux
MQQ
Qcc ?
??
?
??
? ?
?? )1(2e x p)(
2121 )/41( uMKM l??
h
lph
pp cM
M
ux
MQQ
Qcc ?
??
?
??
? ?
?
? )1(
2
e x p
)(
2.6 水质数学模型参数的确定方法
水质模型参数确定的方法类别有:实验室测定法、
公式计算法(包括经验公式、模型求解等)、物理模
型率定法、现状实测及示踪剂法。
2.6.1 实验室测定法
2.6.2 现场实测法
HuIKK /)5411.0('11 ???
B
ACCx uK ln8 6 4 0 01 ? ??
)(ln
)(
1 7 2 8 0 0
221 对湖(库)
B
A
AB
p
c
c
rrH
Q
K
??
?
2.6.3 经验公式法:
2.6.3.1 复氧系数 K2的单独估值法
1、欧康那 — 道宾斯( O’Conner-Dobbins,简称
欧 -道)公式
式中
? ? 17,294
2/3
2/1
)20(2 ??? zcH
uDK m
C
17,824 2/3
4/12/1
)20(2 ??? zcH
JDK m
C
)n(6/1
1
为河道糙率谢才系数,HnC z ?
)20(4 037.110774.1 ?? ??? TmD
2、欧文斯等人( Owens,et al)经验式
0.1≤H≤0.6m u≤1.5m/s
3、丘吉尔( Churchill)经验式
0.6≤H≤8m 0.6≤u≤1.8m/s
上列各式中,Dm为氧分子扩散系数;
85.1
67.0
)20(2 34.5 H
uK
C ??
6 7 3.1
6 9 6.0
)20(2 03.5 H
uK
C ??
20-T
m ( 2 0 )m 1, 0 3 7D D ??
2.6.3.2 混合(扩散)系数的估值法
1、泰勒法求横向混合系数 My(适用于河流)
2、费希尔法求纵向离散系数(适用于河流)
)100/()0065.0058.0( ??? HBg H JBHMy
*22 /0 1 1.0 huBuD l ?
2.6.4 示踪剂法
示踪试验法是向水体中投放示踪物质,追踪测定
其浓度变化,据以计算所需要的各环境水力参数的方
法。示踪物质有无机盐类、萤光染料和放射性同位素
等,示踪物质应满足具有在水体中不沉降、不降解、
不产生化学反应;测定简单准确;经济;对环境无害
等特点。示踪物质的投放有瞬时投放、有限时段投放
和连续恒定投放。
2.7 河流完全混合模式一维水质模式的运用:
2.7.1 河流完全混合模式
式中,C—— 均匀混合断面处水质平均浓度( mg/L);
CE—— 项目排放污水的水质浓度( mg/L);
QE—— 项目污水排放量( m3/s);
CP—— 排污口上游河流水质浓度( mg/L);
QP—— 排污口上游河流来水量( m3/s)。
例 1:上游来水 CODCr(p)=14.5mg/L,QP=8.7m3/s;污
水排放源强 CODCr(E)=58mg/L,QE=1.0m3/s。如忽略排污口
至起始断面间的水质变化,且起始断面的水质分布均匀,则:
)/()( pEEEpp QQQCQCC ?????
LmgQQ QC O DQC O DC O D
Ep
EECrppCr
Cr /0.19
)()(
)0( ??
????
例 2:某河段的上断面处有一岸边排放口稳定地向河
流排放污水,其污水排放特征为,QE=4.5m3/s,
BOD5(E)=60mg/L;河流水环境特征参数为 Qp=25.0m3/s,
BOD5(p)=2.6mg/L。假设污水一进入河流就与河水均匀混
合,试计算在排污口断面处 BOD5的浓度?
解:① BOD5(0)=
pE
ppEE
B O DQB O DQ
?
??? )(5)(5
=
0.255.4
6.20.25605.4
?
???
=
5.29
335
= 11.4( mg/L)
2.7.2 河流一维水质模式
2.7.2.1 一维水质模式的一般方程式
或
2.7.2.2 S— P模型
反映河流水体中的 DO— BOD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间相互关系的数学表达式。
? ?tKCC t ???? e x p0
)8 6 4 0 0e x p (0 uxkCC x ?????
S- P模型的一般方程式:
式中 K1—— 耗氧系数( d-1);
K2—— 复氧系数( d-1);
x—— 排污口(或起始断面)至预测断面处的河段
长度( m);
适用条件:
评价河段受纳水体的水质、水量较稳定;
工程外排废水的水质与水量较稳定;
易降解污染物在小河流评价河段或大、中河流均匀混
合断面以下河段的水质预测。
S-P模式仅限于 BOD5和 DO的水质影响预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u
x
KD
u
x
K
u
x
K
KK
CK
D
u
x
KCC
8 6 4 0 0
e x p
8 6 4 0 0
e x p
8 6 4 0 0
e x p
8 6 4 0 0
e x p
2021
12
01
10
? 例 1:一河段的上断面处有一岸边污水排放口稳定
地向河流排放污水,其污水特征为:
QE=19440m3/d,BOD5(E)=81.4mg/L。河流水环境
参数值为,Qp= 6.0 m3/s,BOD5(p)= 6.16mg/L,
B= 50.0m,H= 1.2m,u= 0.1m/s,J= 0.9‰,
K1=0.3/d。试计算混合过程段(污染带)长度。如
果忽略污染物质在该段内的降解和沿程河流水量的
变化,在距完全混合断面 10km的下游某断面处,河
水中的 BOD5浓度是多少?
QE=0.225m3/s,BOD5( 0) =8.88mg/L,t=1.1574d
BOD5( 10km) = BOD5( 0) exp( -K1·t )= 6.28mg/L
)(24 63)00 65.005 8.0( )6.04.0( mgH JBH BuaBL ?? ??
例 2:一河段的上断面处有一岸边污水排放口稳定地
向河流排放污水,其污水特征为,QE=19440m3/d,
CODCr(E)=100mg/L。 河流水环境参数值为,Qp= 6.0
m3/s,CODCr(p)= 12mg/L,Kc=0.5/d。假设污水进入
河流后立即与河水均匀混合,在距排污口下游 10km的
某断面处,河水中的 CODcr浓度是多少?
CODCr( 0) = 15.2mg/L t=1.1574d
CODCr( t) = CODCr( 0) exp( -Kc·t) =8.52mg/L。
2.8 二维稳态模式的运用
2.8.1 混合区的定义:混合区是指工程排污口至下游均匀
混合断面之间的水域。
2.8.2 超标水域的定义:工程排污口附近,废水主要受河
水稀释混合等物理净化作用,且水质允许超标的水域。
2.8.3 超标水域的三要素(统计特征)
2.8.3.1 位置 —— 敏感水域(重要功能区)不允许超标水
域存在;
2.8.3.2 大小 —— 超标水域涉及的范围,不影响鱼类通道
和邻近水域的功能(即水质要求);
2.8.3.3 形状 —— 简单且易界定边界。
大、中河流由于水量较大,稀释混合能力较强(工程
排放的废水量相对较小),因此,对这类问题的水质影响
预测的重点是:污染带分布及超标水域界定问题,常采用
二维模式预测。
2.8.4 二维水质模型
2.8.4.1 二维稳态水质混合模式(平直河段)
1、岸边排放
2、非岸边排放
2.8.4.2 二维稳态水质混合衰减模式(平直河段)
1、岸边排放
2、非岸边排放
? ?
??
???
??
???
???
?
???
? ???
???
?
???
? ???
xM
yBu
xuM
uy
xuMH
Qccyxc
yyy
EE
h 4
2e x p
4e x p),(
2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xM
yaBu
xM
yau
xM
uy
xuMH
Qccyxc
yyyy
EEh
4
22e x p
4
2e x p
4e x p),(
22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xM yBuxMuyxuMH QccuxKyxc
yyy
EEh 4
22
ex p)4 2ex p(864 00ex p),(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xM
yaBu
xM
yau
xM
uy
xuMH
Qcc
u
xKyxc
yyyy
EE
h 4
222
ex p4
22
ex p)4 2ex p(
286400
ex p),(
?
2.8.5 二维模型适用的对象和预测的问题
①适用对象为大、中型河流
②预测的问题是污染带分布及超标水域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