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化学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学习作用 作者:廊坊师范学院化学系2005届 吕春普 指导教师:陈金凤 摘要:通过在化学教学中运用启迪思维,加强化学实验教学两种方法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指导学生自学,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运用实验审美情感艺术,创设情境,使学生自觉能动的成为化学课堂学习的主体。 关键词:启迪思维 创设情境 主体学习 前言 在化学学习中,长期困扰学生的一个问题是:化学容易懂,真正掌握难,尤其在解决具体问题时,总是找不准“点”,更难以达到知识和能力迁移的基本要求。原因何在?我认为,在于教与学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不到充分地发挥。课堂上,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讲、记录,很少主动地问几个“为什么?” “怎样应用?”也不会思考其中的本质问题,课后更不能进行能力的迁移。化学教学的总目标,培养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具体落实素质教育也就成了一句空话。那么,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才能真正做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习作用?通过研究,我认为: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积极思维,加强化学实验教学,让学生手、脑并用,知道“做中学”并发挥其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方有可能提高课堂活动效率,才能学得实、用的活。在用的过程中获得方法,积累经验,才有可能有所创新和提高能力。 如何才能做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化学课堂四十五分钟的活动效率,优化化学课堂教学过程呢?作为化学教师应当怎么做?研究结果表明:教师应该根据化学教学目标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以知识和技能为基础,以兴趣、态度、思想和科学方法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发展智力为总目标,具体的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使化学课堂教学成为培养审美能力和思想品德以及发展智力的教与学互动活动过程。因此,教师首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和理念,才能全面、具体地落实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并且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 正文 1.加强实验,激发兴趣,让学生自觉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学生掌握的化学知识很多是用实验教学手段,通过他们观察,积极思维后得出的结论。如何加强实验教学活动,而达到同时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教学成败的关键之处,也是师生互动中的重要环节。 1.1充分发挥“教为主导”和“学为主体”的互动过程。 1.1.1重视感性材料化抽象为直观形象。 化学的基本概念、原理是比较抽象的,为了使学生掌握基本概念、理论等,必须以形象思维为主,需感性材料和直观形象辅助,为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注意化枯燥为生动有趣,化集中记忆为分散记忆,化抽象为形象。例如,在学习电解水时,为了达到学生记住正、负极的产物及产物的体积比、质量比,可采用谐音记忆法:“准(正)养(氧)父(负)亲(氢),父亲(负氢)体大质小”。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不仅知道了正极产生的一定是O2,负极产生的一定是H2,而且负氢体大质小,即H2体积大、质量小,O2体积比是2:1而不是1:2, H2和O2质量比1:8而不是8:1等。采用这种方法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到化学知识不是繁琐难学,也不需靠死记硬背。 1.1.2、重视实验教学和生活实例的联系。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以实验为基础”这一基本特征,精心建构具有“实验发现”的化学课堂教学达标模式以提高学生主体性学习效果,帮助学生完成(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两个“飞跃”(感性到理性再到能力的飞跃)和学习上的两个“转化”,(把科学真理通过活动转化为学生的真知,再转化成能力)形成从现象到本质再到实践活动的深刻思维。故应增设实验,激发兴趣,加深记忆,可使学生的思维水平和操作技能及能力共同提高。例如:在学习磷的化学性质时,一位老师设计了白磷的自燃实验。取一张滤纸,滴上几滴白磷的二硫化碳溶液,然后合上眼睛,手一挥,纸立即燃烧。同学们个个瞪大眼睛,露出惊疑神色。通过启发性地讲解,同学们恍然大悟。如此实验观察和启发性的思维引导讲解相结合,同学们不仅理解了科学知识,而且亲身体验到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与此同时教师再引导学生对认识过程进行总结,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和世界观的教育,学生对科学探究的欲望会得到进一步升华,还会使得学生运用所学化学知识,解释自然现象,反对迷信、辨认伪科学等。从而科学地认识自然界物质的运动形式,顺利地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通过这样多次的教学,同学们对学习化学的兴趣会骤然浓厚起来。如此说来此方法在化学教学中起到催化剂作用。 由于化学与生活密不可分,生活中的化学现象、问题是多方面的。在化学课堂教学中,还应十分注重化学知识与生活实例的联系。例在绪言中,提出了许多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碰到的现象和问题:(1)、煤油、水同是液体,为什么煤油能燃烧,而水不能?为什么水可灭火,而煤油不可以?(2)、铁是什么物质?铁是怎样炼出来的?铁为什么在潮湿的空气中易生锈,而涂上油漆就能防锈? (3)、过去常听老人讲夏天夜间,野地往往看见一闪闪的“鬼火”,为什么?“鬼火”难道是真的鬼在活动?等等。此时学生急切盼望得到答案,于是求知的心里会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进行科学探究的欲望,从而为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奠定了基础。 1.2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 特别是在中学阶段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采用各种方法,各种渠道去激发学生观察、质疑、探索、实验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主动地去动手、去思考、去探索,做到手、眼、耳、脑并用,这是强化素质教育和培养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由此可见,学生对化学这门学科兴趣的激发,对于促进教学相长,切实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的能力,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1.2.1、激发实验兴趣,培养分析问题和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化学实验对学生具有较强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力来自学生的好奇心和对实验的成功体验。完成教师课堂演示实验和教学计划中的学生分组实验是教学的基本要求。怎样将学生的这种好奇心转化为学生学习化学的内在兴趣,仅靠这些教材上的实验显然是不够的。在上化学第一课时,除了书上的几个实验外,还可以准备“紫色石蕊滴入盐酸溶液中”、“紫色石蕊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让学生真正通过颜色的变化体验成功的实验。平时,开展“化学与生活”、“化学与健康”的知识讲座,让学生亲身体验;并开设多彩的能激发学生实验兴趣的课外实验,引导学生认真分析和研究实验原理,设计实验方案,并独立完成所设计的实验,使学生在情绪高昂、兴奋的状态下自觉主动地掌握知识,切实提高学生的素质和发展学生分析问题,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1.2.2、激发观察兴趣,培养思考问题的能力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主动的、有思维参与的知觉过程,是一种智力活动。观察能力是在后天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观察是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的基础,对材料进行思维加工,从而使学习主体的认识上升到理性;观察是思考的源泉,是学生掌握各种技能的必要条件,也是学生综合素质组成的重要活动因素。在化学教学实践活动中,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培养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对所获得的感性材料进行综合分析,深入思考,对于强化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尤为重要。 如:在学习燃烧的条件时,可增设如下的实验,通过观察到的不同现象,思考总结出可燃物燃烧的条件。[实验1]往盛有冷水和白磷的试管中通氧气,白磷没有自燃。此实验说明:温度达不到白磷的着火点,白磷不能燃烧。[实验2]放入热水和白磷的试管中不通氧气,白磷不能燃烧。此实验说明:温度达到着火点,但白磷不和氧气接触,白磷同样不能燃烧。[实验3]热水中的白磷通氧气,白磷燃烧。从而得出可燃物燃烧的条件:(1)、可燃物要和氧气接触;(2)、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 1.2.3、激发质疑兴趣,增强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道出了兴趣的重要性。古人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思维以疑问为起点,有疑问才有思维,经过思维才能解疑,方能有所进取。教学中的质疑问难,是一种开放性、多向性的信息交流活动。培养学生的质疑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同时为运用经验、方法和进行新旧知识联系与进智能操作,解决问题和和反馈调控提供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和不断进取的条件,是教为主导和学为主体形成良性循环,有助于锻炼学生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的精神和创造能力。 模仿质疑:对于质疑能力较差的学生,先指导他们模仿教师提出问题方法,学会以后,再指导他们自主地提问题和探究问题。 实验质疑:学生观察了实验之后,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如观察了酸和几种金属的反应后提问:“为什么Zn和稀H2SO4发生反应生成氢气,而Cu和稀H2SO4不能反应?” 对比质疑:对相似、相近的物质或概念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同中之异与异中之同。比如:“CO2和P2O5都是共价化合物,为什么CO2的熔点与P2O5差别很大?”“溶解度和溶质的质量分数有何区别和联系?” 反向质疑:对于教材和教师所提供的学习内容,从相反的方向提出问题,以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发散质疑:指导学会从不同角度、不同思路,运用不同方法来分析、解决同一问题;指导学生通过改变题目的条件去思考问题、发现问题。例如:“两种不同的碱混合以后的溶液一定呈碱性吗?” 联系社会、生产、生活与科技实际质疑:对于与社会、生产、生活与科技密切联系的内容,指导学生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和科技领域中存在的问题,以培养他们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2.4、激发探索兴趣,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素质教育的核心之一是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然而要想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首先要使学生具有探索的浓厚兴趣。为此,在教学实践中插入趣味的知识,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探索兴趣。例如,在碳族元素的教与学活动中,复习石墨的导电性时插入了一个小故事。1999年春,北约对南联盟的野蛮轰炸中,多次使用“软炸弹”破坏供电设备。学生会产生新异的心里状态。心理学研究表明,新奇、异常的事件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有易于引起学生的兴趣,进而探索求知。当然,兴趣知识的插入,要紧扣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基本能力,要有易于激发创新兴趣,适用所学知识,去认识和解决学习、生活的实际问题,培养他们的综合探究能力。 1.2.5、激发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 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当今先进教育理论与教育改革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新的教育理念的体现。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首先表现在学习兴趣。兴趣有直接和间接之分。直接兴趣指向学习过程本身,间接兴趣指向学习活动结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成功的前提。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特别是直接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越学越想学,越爱学,有兴趣的学习事半功倍。教师幽默诙谐的语言,生动真实的举例,恰当巧妙的比喻,充满激情的讲解,都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才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培养创新思维。 2.创设情境,发展兴趣,让学生自动成为学习的主体。 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内部学习动机的核心成分。教师应抓住这一心理特点,组织教学时, 创设各种生动活泼的问题情境,保持学生持续的探究欲和好奇心。化学课堂教学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呢?选用适当的趣例或日常生活中的实例来设置疑问,满足学生急于解疑的心态,激起强烈的学习兴趣自动成为学习主体。 例如,在学习“CO2性质”时,教师可先讲述下边的故事:在意大利那布勒斯深山峡谷中,有一个著名的“屠狗洞”,洞里有一个“屠狗妖”,当人牵着狗进入山洞时,人安然无恙,狗却昏倒,甚至死亡。科学家波曼尔决定探索此洞的秘密。他一手牵着狗,一手拿着火把走进洞里。没走多远,狗昏倒在地,他马上蹲下查看究竟,这时他感到呼吸困难,并看到手中火把的火焰漂浮不定。波曼尔抱着狗跑出山洞,放声大笑:“原来这屠狗妖就是……” 然后提出问题:(1)、“屠狗妖”是什么?(2)、该物质具有哪些物理性质?(3)其化学性质有哪些? 紧接着教师做CO2熄灭蜡烛演示实验。让学生认真观察实验后回答上述问题。这样可以使学生产生强烈地好奇心,激发学生强烈地求知欲。利用趣例或生活中的实例激疑,可以令学生心生疑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1挖掘实验素材,创设问题情境。 在教学中,以疑创境,于无疑处生疑,疑可以促进学生更多地思考,可以促使学生更多的参与。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针对实验的每个环节精心的设计问题,活跃学生思维,树立创新意识。例如:在讲氢气具有还原性时,在做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前,教师强调学生认真观察实验操作过程及实验现象。适时地提出:为什么要先通一段时间的H2,然后再点燃酒精灯加热?此实验完毕后教师可作对照实验,当黑色的粉末完全变成红色后,教师可撤掉酒精灯,同时停止通入H2,让学生观察现象。然后再提问:直到试管冷却后?通过上述对照实验,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并且在教学中学生带着问题观察教师的实验操作和实验产生的现象,以达到掌握新知识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2.2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激发和引导学生思维。 课堂教学中,教师不断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可激发学生思维欲望,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例如:在初三第一堂课上,教师可以给学生做一些趣味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可以讲述这样一个故事:很久以前,一位探险家带一个锡制器皿到南极去,结果这些器皿在寒冷的南极全部化为灰烬。使其“弹”尽粮绝、深陷囹圄。这些器皿在南极为何化为灰烬了呢?铁易生锈,但古时的金银保存至今,为什么仍完好无损呢?问题的提出,使学生对化学产生新奇感和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欲望、求知欲望。 3引导自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善于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以渔。”“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会学。” 众所周知,当前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一个人在学校 所学的知识,不可能够用一辈子,如果没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就不能在工作中接受新知识、新技能。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认知活动的主体是学生。给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想较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自学方法的指导和自学能力的培养,使学生通过学会达到会学。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可以具体化为两个方面。一是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二是着重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训练。阅读能力是自学能力的基础,教学实验证明,学生没有阅读能力,不能正确理解书中的字、词、句的含义和化学概念,抓不住段落的中心思想,不会使用教科书,也缺乏阅读教科书的兴趣。这种学生,即使在课堂上听懂了,但不能从阅读教科书中去深入理解和巩固,很快又会忘记。所以教师应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阅读训练,教材与课堂教学相配合,既起到课前预习的作用,又能使自学成果在课堂上及时得到验证,从而增强自学信心和激发自学的乐趣。如物理性质让学生阅读自学,物质的用途可引导学生结合化学性质,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总结得出。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再讨论,共同设计,得出方法、步骤、装置等。在进行有机化学中的CH4、C2H4、C2H2实验室制法的教学时,可采取上述方法。因学生已学过HCl、Cl2、O2、H2等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已掌握实验室制气体的方法,在此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学生自然能够得出制取以上三种气体的方法、步骤、装置、收集等知识,达到使学生自学的目的。 知识固然重要,但科学的方法比知识更重要,掌握了科学的方法无异于拿到了开启知识的金钥匙。因此,教学中不仅要指导学生自学,还须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训练。教师应指导学生阅读的规律,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让学生从教师的引导、启迪中悟出道理,揭示其内在实质。如设置悬念、反复比较、养成在阅读中思考的学习习惯。教师要给学生拟定阅读提纲,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阅读过程要求学生勾画重点、难点,归纳整理,比较分析,抓住概念的关键词,记下原理、规律和疑难点,借助图表整理同类知识,由孤立到联系,把分散在教材中的知识点,串成线,连成面,编成知识纵横网络。如在讲授元素化合物的知识时,告诉学生,每一族学习一种代表元素的知识,再推及到同族其它元素,并找出同族元素结构、性质的异同点,以及联系与区别。同时还应增加课堂讨论与练习时间,将有助于学生动脑动手,可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和创造参与的机会,强化学生的参与行为。 总之,化学教学中重视和加强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它不仅有利于化学教学质量的提高,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我们只有在教学中不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才能使我们的学生在将来的工作中接受新知识、新技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4运用实验审美情感艺术,创设情感佳境。 化学教学内容往往缺乏情感因素,但并非完全没有情感因素。化学教学内容本身也有其引发美感的因素。如化学实验的美景存在于化学教学内容之中,化学教师要善于挖掘和组织这一审美因素,使化学教学内容赋予一定的情感色彩,以其产生情景交融的效果。例如,对于NH3+HCl=NH4Cl这一反应,教材的编写是:教师用两根玻璃棒分别在浓氨水和浓盐酸中蘸一下,然后使这两根玻璃棒接近,产生大量的白烟。此种方法虽直观鲜明,但美感欠缺。有的化学教师对比化学实验进行如下改进:在小木块插上一朵深色的鲜花,然后把小木块放在装有5ml浓盐酸的培养皿中,向另一只大烧杯中加如适量的浓氨水,尽量使烧杯壁润湿,然后把烧杯倒扣在培养皿中。一个“雾里看花”的景象就出现了,待到“雾”散去,可以看到挺立于“白霜”之中的鲜花。相比之下,后者比前者更易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更易达到情景交融的情感佳境。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是每位教师的热切愿望,需要我们在实践中探索,在学习中提高。 参考文献: [1] 刘知新. 化学教学论.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3 [2]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化学(必修).第二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6 [3]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教育部制订.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4] 勒玉乐. 探究教学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7 [5] 刘怀乐. 中学化学教学实证与求索.[M]. 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6 [6] 李远蓉. 化学教学艺术论.[M]. 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8 [7] 张学敏. 课堂教学技能.[M]. 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6 致谢:本文是在陈金凤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完成的,感谢陈老师对我的大力支持与帮助。 Develop the student's corpus study function in chemistry teaching Author: Chunpu Lv Academic advisor: Jinfeng Chen Abstract: The application that this text primarily passes method inspires the thought, at enhance the chemistry experiment, and establish the scenario both side to stir up the student's interest;Pass the leading self-educated; educate the self-educated ability of student: Application the experiment appreciates beauty the emotion art, and establish the emotion desirable state. Make the student self-consciousCan move of become the corpus of the classroom teaching. Key words: Illuminating thinking Innovate circumstance Corpus function scenar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