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宝政局与安史之乱
一、天宝政局
二、安史之乱
三、藩镇割据
天宝政局与安史之乱
天宝 (742—756)政局
1、晚年唐玄宗
2、外重内轻之格局
天宝政局与安史之乱 天宝政局
唐
明
皇
调
马
图
唐玄宗李隆基
( 685- 762)
天宝政局与安史之乱 天宝政局
太
真
上
马
图
天宝政局与安史之乱 天宝政局
华
清
宫
石
砌
汤
驰
遗
址
天宝政局与安史之乱 天宝政局
莲花汤与海棠汤遗址
天宝政局与安史之乱 天宝政局
长 恨 歌
白居易
……
春寒赐浴华清池
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
始是新承恩泽时
……
天宝政局与安史之乱 天宝政局
陈寅恪 著
,元白诗笺证稿,
天宝政局与安史之乱 天宝政局
外重内轻的军事格局
新
疆
新
疆
甘
肃
宁
夏
山
西
北
京
辽
宁
青
海
四
川
广
东
安
西
节
度
使
北
庭
节
度
使
河
西
节
度
使
朔
方
节
度
使
河
东
节
度
使
范
阳
节
度
使
平
卢
节
度
使
陇
右
节
度
使
剑
南
节
度
使
岭
南
五
府
经
略
天宝十节度使分布图
边镇兵,49万
中央军,9万
天宝政局与安史之乱 天宝政局
外重内轻的军事格局
,唐会要, 卷七二, 军杂录,
“天宝末,天子以中原太平,修文教,废武备,销
锋 鏑,以弱天下豪杰。 …… 不肖子弟为武官者,父
兄摈之不齿。唯边州置重兵,中原乃包其戈甲,示
不复用,人至老不闻战声。六军诸卫之士皆市人白
徒,富者贩缯彩,食粱肉,壮者角抵拔河,翘木扛
铁,日以寝斗,有事乃股栗不能授甲, 。
,唐语林, 卷三
,丁壮之夫,不识兵器, 。
天宝政局与安史之乱 天宝政局
重用蕃将、委以重权
高丽高仙芝安西节度使
突骑施哥舒翰陇右节度使
突厥安思顺朔方节度使
河东节度使
粟特安禄山平卢节度使
范阳节度使
天宝政局与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
1、安禄山其人
2、八年内乱
天宝政局与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
唐 姚汝能, 安禄山事迹,
“安禄山,营州杂种胡也。小名轧荦山。母阿
史德氏,为突厥巫,无子,祷轧荦山神,应
而生焉, 。
,长而奸贼残忍,多智计,善揣人情,解九
蕃语,为诸蕃互市牙朗, 。
,玄宗每令作胡旋舞,其疾如风, 。
天宝政局与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
荣新江 教授
,中古中国与外来文明,
,安禄山的种族与宗教信仰,
安禄山出身粟特,自称为“光
明之神”的化身,利用宗教力
量团聚粟特胡众、号召民众。
天宝政局与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
天宝十载( 751),范阳、平卢节度使安禄山兼任河
东节度使,一人专制三道,掌握军队 15万以上,控
制了今东北、华北、山西广大地区。
天宝十载、十三载,唐军二次大败于南诏,士卒战死
者前后多达 20万,内地骚动。
天宝十四载( 755)十一月,安禄山发兵 15万,
以讨杨国忠为名,在范阳起兵,安史之乱爆发。
长安马嵬驿
成都
灵武 天宝十五载( 756)正月,
安禄山在洛阳称帝,国号
“大燕”。
同年六月,叛军攻破潼关,
占领长安,唐玄宗西逃,发
生马嵬兵变,唐玄宗七月抵
达成都
同年七月十二日,唐肃宗即
位于灵武,尊玄宗为上皇天
帝,年号至德。
天宝政局与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
明
皇
幸
蜀
图
天宝政局与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
唐明皇幸蜀闻铃处
蜀江水碧蜀山青
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
夜雨闻铃肠断声
天宝政局与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
至德二载( 757)正月,安禄山为子安庆绪所杀。
九月,收复长安。
十月,收复东京洛阳,安庆绪退守邺城。
乾元元年( 758)九月,郭子仪等九节度 60万军围攻邺城,
半年不克。
乾元二年( 759)三月,史思明援救安庆绪,一战击溃九节
度。史思明杀安庆绪,自称“大燕皇帝”。
上元二年( 761)三月,史思明为其子史朝义所杀。
代宗广德元年( 763),史朝义兵败自杀,安史之乱结束。
天宝政局与安史之乱 藩镇割据
藩镇割据
在平定安史之乱的过程中,原来只在边疆
地区设置的节度使在内地大量设立,并且
一些节度使乘机扩充势力,在叛乱平定后
仍长期保持半独立的状态。他们割据一方,
被称为“藩镇割据”。
“藩镇割据”局面在唐肃宗后长期延续,
开五代十国之局面。
天宝政局与安史之乱 藩镇割据
,新唐书, 卷五○, 兵志,
“大盗既灭,而武夫战卒以功起行阵,列为侯
王者,皆除节度使。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大
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故兵骄则逐帅,
帅强则叛上。或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或取
舍由于士卒,往往自择将吏,号为, 留后,,
以邀命于朝。天子顾力不能制,则忍耻含垢,
因而抚之,谓之姑息之政, 。
天宝政局与安史之乱 藩镇割据
藩镇的三种类型
中间状态。与中央存在摩
擦,但未达到割据的程度
中原、西南、
西北地区
中央直接控制,为唐后期
立国之根本东南地区
与中央对立,长期割据
,虽名藩臣,羁縻而已,
河北地区
天宝政局与安史之乱 藩镇割据
天宝政局与安史之乱 藩镇割据
割据的主要特征主要是节度使父死子继,自己任
命官吏,不向中央上报土地户籍,不输贡赋。
,新唐书, 卷二一 ○, 藩镇魏博列传序,
“安、史乱天下,至肃宗大难略平,君臣皆幸安,故
瓜分河北地,付授叛将,护养孽萌,以成祸根。乱
人乘之,遂擅署吏,以赋税自私,不朝献于廷。效
战国,肱 (gong)髀 (bi)相依,以土地传子孙,胁百姓,
加锯其颈,利怵逆污,遂使其人自视犹羌狄然。一
寇死,一贼生,讫唐亡百余年,卒不为王土”。
,新唐书, 卷二一二, 李怀仙传,
“招还散亡,治城邑甲兵,自署文武将吏,私贡赋,
天子不能制”。
天宝政局与安史之乱 藩镇割据
五胡乱华之际,胡酋尚受中国教育,尚知爱中
国文化,尚想造出一像样的政府,自己做一个
像样的帝王。彼等尚能用一辈中国留在北方的
故家大族,相与合作。唐代的藩镇,其出身全
多是行伍小卒,本无教育,亦无野心,并不懂
如何创建像样的政治规模,只是割据自
雄。 …… 因其辖地之小,故不感觉要政治人材,
更不感觉要文化势力。如是,则大河北岸从急
性的反抗中央病,变而为慢性的抵抑文化病。
从此以下的北方中国,遂急激倒退,直退到在
中国史上变成一个不关重要的地位。这全是一
百五十年武人与胡人兵权统治之所赐。
—— 钱穆, 国史大纲, 第 28章
一、天宝政局
二、安史之乱
三、藩镇割据
天宝政局与安史之乱
天宝 (742—756)政局
1、晚年唐玄宗
2、外重内轻之格局
天宝政局与安史之乱 天宝政局
唐
明
皇
调
马
图
唐玄宗李隆基
( 685- 762)
天宝政局与安史之乱 天宝政局
太
真
上
马
图
天宝政局与安史之乱 天宝政局
华
清
宫
石
砌
汤
驰
遗
址
天宝政局与安史之乱 天宝政局
莲花汤与海棠汤遗址
天宝政局与安史之乱 天宝政局
长 恨 歌
白居易
……
春寒赐浴华清池
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
始是新承恩泽时
……
天宝政局与安史之乱 天宝政局
陈寅恪 著
,元白诗笺证稿,
天宝政局与安史之乱 天宝政局
外重内轻的军事格局
新
疆
新
疆
甘
肃
宁
夏
山
西
北
京
辽
宁
青
海
四
川
广
东
安
西
节
度
使
北
庭
节
度
使
河
西
节
度
使
朔
方
节
度
使
河
东
节
度
使
范
阳
节
度
使
平
卢
节
度
使
陇
右
节
度
使
剑
南
节
度
使
岭
南
五
府
经
略
天宝十节度使分布图
边镇兵,49万
中央军,9万
天宝政局与安史之乱 天宝政局
外重内轻的军事格局
,唐会要, 卷七二, 军杂录,
“天宝末,天子以中原太平,修文教,废武备,销
锋 鏑,以弱天下豪杰。 …… 不肖子弟为武官者,父
兄摈之不齿。唯边州置重兵,中原乃包其戈甲,示
不复用,人至老不闻战声。六军诸卫之士皆市人白
徒,富者贩缯彩,食粱肉,壮者角抵拔河,翘木扛
铁,日以寝斗,有事乃股栗不能授甲, 。
,唐语林, 卷三
,丁壮之夫,不识兵器, 。
天宝政局与安史之乱 天宝政局
重用蕃将、委以重权
高丽高仙芝安西节度使
突骑施哥舒翰陇右节度使
突厥安思顺朔方节度使
河东节度使
粟特安禄山平卢节度使
范阳节度使
天宝政局与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
1、安禄山其人
2、八年内乱
天宝政局与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
唐 姚汝能, 安禄山事迹,
“安禄山,营州杂种胡也。小名轧荦山。母阿
史德氏,为突厥巫,无子,祷轧荦山神,应
而生焉, 。
,长而奸贼残忍,多智计,善揣人情,解九
蕃语,为诸蕃互市牙朗, 。
,玄宗每令作胡旋舞,其疾如风, 。
天宝政局与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
荣新江 教授
,中古中国与外来文明,
,安禄山的种族与宗教信仰,
安禄山出身粟特,自称为“光
明之神”的化身,利用宗教力
量团聚粟特胡众、号召民众。
天宝政局与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
天宝十载( 751),范阳、平卢节度使安禄山兼任河
东节度使,一人专制三道,掌握军队 15万以上,控
制了今东北、华北、山西广大地区。
天宝十载、十三载,唐军二次大败于南诏,士卒战死
者前后多达 20万,内地骚动。
天宝十四载( 755)十一月,安禄山发兵 15万,
以讨杨国忠为名,在范阳起兵,安史之乱爆发。
长安马嵬驿
成都
灵武 天宝十五载( 756)正月,
安禄山在洛阳称帝,国号
“大燕”。
同年六月,叛军攻破潼关,
占领长安,唐玄宗西逃,发
生马嵬兵变,唐玄宗七月抵
达成都
同年七月十二日,唐肃宗即
位于灵武,尊玄宗为上皇天
帝,年号至德。
天宝政局与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
明
皇
幸
蜀
图
天宝政局与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
唐明皇幸蜀闻铃处
蜀江水碧蜀山青
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
夜雨闻铃肠断声
天宝政局与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
至德二载( 757)正月,安禄山为子安庆绪所杀。
九月,收复长安。
十月,收复东京洛阳,安庆绪退守邺城。
乾元元年( 758)九月,郭子仪等九节度 60万军围攻邺城,
半年不克。
乾元二年( 759)三月,史思明援救安庆绪,一战击溃九节
度。史思明杀安庆绪,自称“大燕皇帝”。
上元二年( 761)三月,史思明为其子史朝义所杀。
代宗广德元年( 763),史朝义兵败自杀,安史之乱结束。
天宝政局与安史之乱 藩镇割据
藩镇割据
在平定安史之乱的过程中,原来只在边疆
地区设置的节度使在内地大量设立,并且
一些节度使乘机扩充势力,在叛乱平定后
仍长期保持半独立的状态。他们割据一方,
被称为“藩镇割据”。
“藩镇割据”局面在唐肃宗后长期延续,
开五代十国之局面。
天宝政局与安史之乱 藩镇割据
,新唐书, 卷五○, 兵志,
“大盗既灭,而武夫战卒以功起行阵,列为侯
王者,皆除节度使。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大
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故兵骄则逐帅,
帅强则叛上。或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或取
舍由于士卒,往往自择将吏,号为, 留后,,
以邀命于朝。天子顾力不能制,则忍耻含垢,
因而抚之,谓之姑息之政, 。
天宝政局与安史之乱 藩镇割据
藩镇的三种类型
中间状态。与中央存在摩
擦,但未达到割据的程度
中原、西南、
西北地区
中央直接控制,为唐后期
立国之根本东南地区
与中央对立,长期割据
,虽名藩臣,羁縻而已,
河北地区
天宝政局与安史之乱 藩镇割据
天宝政局与安史之乱 藩镇割据
割据的主要特征主要是节度使父死子继,自己任
命官吏,不向中央上报土地户籍,不输贡赋。
,新唐书, 卷二一 ○, 藩镇魏博列传序,
“安、史乱天下,至肃宗大难略平,君臣皆幸安,故
瓜分河北地,付授叛将,护养孽萌,以成祸根。乱
人乘之,遂擅署吏,以赋税自私,不朝献于廷。效
战国,肱 (gong)髀 (bi)相依,以土地传子孙,胁百姓,
加锯其颈,利怵逆污,遂使其人自视犹羌狄然。一
寇死,一贼生,讫唐亡百余年,卒不为王土”。
,新唐书, 卷二一二, 李怀仙传,
“招还散亡,治城邑甲兵,自署文武将吏,私贡赋,
天子不能制”。
天宝政局与安史之乱 藩镇割据
五胡乱华之际,胡酋尚受中国教育,尚知爱中
国文化,尚想造出一像样的政府,自己做一个
像样的帝王。彼等尚能用一辈中国留在北方的
故家大族,相与合作。唐代的藩镇,其出身全
多是行伍小卒,本无教育,亦无野心,并不懂
如何创建像样的政治规模,只是割据自
雄。 …… 因其辖地之小,故不感觉要政治人材,
更不感觉要文化势力。如是,则大河北岸从急
性的反抗中央病,变而为慢性的抵抑文化病。
从此以下的北方中国,遂急激倒退,直退到在
中国史上变成一个不关重要的地位。这全是一
百五十年武人与胡人兵权统治之所赐。
—— 钱穆, 国史大纲, 第 28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