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社会发展的规律和动力第一节 社会发展规律及其实现方式第二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第三节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第四节 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第一节 社会发展规律及其实现方式一、社会发展规律问题:
1.两种对立的观点:
2.社会发展是合乎规律的历史过程:
社会事件的不可逆性和社会规律的重复性
社会规律的普适性和特殊性
关于人的活动的自觉性和社会规律的客观性 。
二、社会发展规律是人的实践活动人类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同时实践也是人类社会的存在方式。社会发展过程既是自然历史过程,也是人的自主创造活动过程和自我意识过程。
社会发展的历史不过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在时间中的展开。
社会历史发展既是合规律的自然历史过程,
又是人有目的的自觉的创造过程。两者统一在于实践。
三、社会发展规律的特点:
社会规律在时空分布上具有,统计,性质
社会规律在作用形式上具有,合力,性质
社会规律在实现过程中有,趋向,性质与自然规律的实现方式不一样;具有历史性;
反映和体现人们的利益关系;复杂性。
第二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基本上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就会阻碍甚至破坏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关系的巨大反作用还表现在一定条件下不变革旧的生产关系,生产力就不能继续发展。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形成了它们的矛盾运动:由基本适合到不适合,再到新的基础上的基本适合 。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最基本的普遍的规律: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决定一定的生产关系能否产生及其变化发展的方向。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能促进或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关系的反作用归根到底取决于和服从于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1) 经济基础决是上层建筑赖以存在的根据,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种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变化发展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
2)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又有重大的反作用:一方面,
上层建筑要用政权力量和思想意识形态的影响,
维持自己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另一方面,上层建筑又采取一切办法,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发展开辟道路。
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另一条重要规律,它揭示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概括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间相互作用和矛盾运动的全部内容。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相互联系、
相互作用构成上层建筑重要的经济基础特性的规律。在一定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这一规律经常表现为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础上基本适合的矛盾运动过程。
三,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及其辩证关系:
要全面理解社会基本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都是社会基本矛盾,但二者的地位是不同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更为基本的矛盾,它决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的产生和发展。反过来,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也制约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最终解决,还有赖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的解决。
在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中,以至在整个社会发展中,生产方式或经济因素起决定作用,但不能忽视上层建筑即政治和社会意识因素的巨大的能动作用。
第三节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一,『国际歌』与『东方红』
—— 两种不同的历史观(群众史观与英雄史观)
,国际歌,和,东方红,是共产主义者和中国人民耳熟能详而寓意迥然不同的两首歌曲。
1871年 5月,著名的法国巴黎公社起义失败后,公社诗人鲍狄埃创作了,国际歌,。诗中写到:,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世界,全靠我们自己!,
,东方红,改编于陕北民歌(信天游),
抒发了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及其领袖人物的朴实情感。歌中唱到:,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为人民谋幸福,(呼而嗨哟)他是人民的大救星。,
二、历史唯物主义从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这一科学原理出发,充分肯定 人民主体的矛盾运动是推动人类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因,认为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第一次正确地解决了人民主体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
人民群众 是一个政治概念,属于历史的范畴。从量上讲,人民群众是人类的大多数;从质上说,人民群众是指推动历史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一切阶级和人群。
但是,在任何时候和任何条件下,人民群众的主体始终是那些直接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广大劳动群众。
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作为物质资料生产者的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当然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活动要受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这些历史条件具有两面性,
既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提供了舞台,又使他们的活动受到一定的限制,而人民群众正是不断突破历史条件的限制过程中推动历史不断向前发展。
四、唯物史观主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不并否认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相反,它科学地说明了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杰出人物 是对社会发展起过重大推动作用的人,他们对历史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他们承担组织领导的重任,促进社会历史的发展。并且对人民群众的思想起着一定的预见和教育作用。
但杰出人物来自人民群众,力量源于人民群众,没有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实践,任何杰出人物的思想和理论都无法产生。人民群众需要杰出人物,但杰出人物不能对历史发展起决定作用,
他们的作用汇合在人民群众之中,因为他们毕竟不能决定历史发展的趋势和规律。
第四节 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一、科学技术的本质特征:
1.现代意义上的,科学,有多种含义与用法。
从最一般的意义上说,科学是对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的发展规律的理论总结,
包括由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升华而成的理论体系。它是以正确反映现实及其规律为内容,
并通过概念、判断、推理和假说等逻辑形式表现出来的知识体系。
科学 (science)一词来源于拉丁语
scientia,原意指,知识,,是 17世纪在欧洲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而形成的,19世纪取代了运用已久的,自然哲学,概念而得以普遍应用。科学的含义在现代已经非常广泛,广义的科学 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狭义的科学 指自然科学,即人类认识自然的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包括物理学、化学、
天文学、生物学等基础自然科学和工学、
农学、医学等应用自然科学。
技术 (Technology)一词源于古希腊语,原意指技艺或技能。在现代,技术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包括生产技术和非生产技术,狭义的也就是人们常用的,指生产技术。生产技术指人类改造自然、创造人工自然或人造自然的方法与手段。技术种类繁多,几乎遍及人类生产的各个领域。
科学 与 技术 是两个不同范畴的概念,它们反映了人类活动的不同领域。
科学活动是一种精神性活动,与人类的思想状态、哲学思维有关,目的是认识自然,探索自然的奥秘,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科学活动的重要成果是,发现,,指自然界本来就存在的事物被人们首次认识的过程。
技术活动是人类的一种生产性、实践性活动,
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最广泛的活动,目的是改造自然、创造人工自然。技术活动的重要成果是
,发明,,指的是自然界不存在的事物或物品被人们首次创造出来的过程。
科学与技术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技术总要以一定的技术原理为基础,而技术原理又离不开自然科学规律。技术的进步又会给自然科学的研究提供新的方向并提供新的研究手段。
二、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科学技术从一开始就是,并且永远是社会进步的、革命的因素。早在 19世纪 50年代,马克思就指出科学技术是历史前进的有力杠杆,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主要体现在对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等的变革上。
科学技术及其革命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科技及其革命对社会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
科技及其革命推动了思维方式的变革。
三、科学技术发展与,全球性,问题:
20世纪中叶以来的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掀起了信息化浪潮,这是科技发展史中革命性的浪潮,
它将广泛地深刻地影响人类的现代生活及其社会格局,并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人类未来发展的前景。
从本质上看,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是一场在科学转化为技术进步和社会生产发展的主导因素的基础上,对社会生产力进行质的改造的革命。
现代科技革命的发展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新技术以群体形式出现。在现代科技革命中,几乎同时兴起了一大批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高新技术群,如计算机科学及技术、生命科学及生物工程、海洋科学及技术、空间科学及技术、新材料科学及技术等。其中又以电子计算机科学及技术为主导的信息科技带头。
信息科技改变了整个科学技术的结构、方向和基本观念,它表明以解放人类体力为目标的传统科学技术正让位于以解放人类脑力为目标的现代科学技术。
从这个意义上说,现代科技革命又称信息革命,其实质是智能革命。
科学技术的发展像一把双刃剑,既为造福于人类开辟了前景,也带来危及地球生命和人类社会的
,全球问题,。
所谓,全球问题,是指由于生产、科技和社会的发展所带来的具有全球性质与世界性影响、触及世界各个国家和所以民族利益的问题,诸如人口爆炸、粮食短缺、能源和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
如何解决科技发展中的,全球问题,。不同思想家和学者有不同的态度和解决方案。以罗马俱乐部为代表的悲观主义技术决定论,把科技看成异已的力量,把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全球问题,
归罪于科技进步。他们把资本主义制度所带来的各种弊端统统归罪于科学技术发展本身,看不到这些弊端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曲折反映,是错误的。技术乐观论则把科学技术理想化,把科技视为社会进步的唯一决定力量,并用科技革命来代替社会革命。这两种观点都从不同的角度夸大了科学技术的作用,忽视了社会制度、社会关系对科学技术的制约作用。
全球问题的解决不仅仅是一个自然和科学技术的问题,而是一个涉及到社会制度、社会管理组织、各种社会认识和全球整体实践的复杂问题。
为此,应该创造合理利用科学技术的社会环境,
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对话。
四,,全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源于环境保护。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一文中提出了
,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认为社会发展的基本目标是为了满足人类的需求 ;发展不仅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而且还要满足后代人的需要;今天的人类不应以牺牲后代人的幸福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意保护资源和改善环境,使经济发展能持续进行下去。
可持续发展思想具有重要的哲学方法论意义。可持续思想表明并进一步证实,社会发展是一个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过程,一旦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受到破坏,社会的发展就会出现严重的后果。同时,可持续发展思想又进一步证实,社会发展是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人类在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无疑应该把人利益作为发展的最终目标,但应同时尊重自然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1.两种对立的观点:
2.社会发展是合乎规律的历史过程:
社会事件的不可逆性和社会规律的重复性
社会规律的普适性和特殊性
关于人的活动的自觉性和社会规律的客观性 。
二、社会发展规律是人的实践活动人类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同时实践也是人类社会的存在方式。社会发展过程既是自然历史过程,也是人的自主创造活动过程和自我意识过程。
社会发展的历史不过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在时间中的展开。
社会历史发展既是合规律的自然历史过程,
又是人有目的的自觉的创造过程。两者统一在于实践。
三、社会发展规律的特点:
社会规律在时空分布上具有,统计,性质
社会规律在作用形式上具有,合力,性质
社会规律在实现过程中有,趋向,性质与自然规律的实现方式不一样;具有历史性;
反映和体现人们的利益关系;复杂性。
第二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基本上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就会阻碍甚至破坏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关系的巨大反作用还表现在一定条件下不变革旧的生产关系,生产力就不能继续发展。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形成了它们的矛盾运动:由基本适合到不适合,再到新的基础上的基本适合 。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最基本的普遍的规律: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决定一定的生产关系能否产生及其变化发展的方向。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能促进或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关系的反作用归根到底取决于和服从于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1) 经济基础决是上层建筑赖以存在的根据,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种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变化发展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
2)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又有重大的反作用:一方面,
上层建筑要用政权力量和思想意识形态的影响,
维持自己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另一方面,上层建筑又采取一切办法,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发展开辟道路。
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另一条重要规律,它揭示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概括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间相互作用和矛盾运动的全部内容。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相互联系、
相互作用构成上层建筑重要的经济基础特性的规律。在一定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这一规律经常表现为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础上基本适合的矛盾运动过程。
三,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及其辩证关系:
要全面理解社会基本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都是社会基本矛盾,但二者的地位是不同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更为基本的矛盾,它决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的产生和发展。反过来,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也制约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最终解决,还有赖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的解决。
在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中,以至在整个社会发展中,生产方式或经济因素起决定作用,但不能忽视上层建筑即政治和社会意识因素的巨大的能动作用。
第三节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一,『国际歌』与『东方红』
—— 两种不同的历史观(群众史观与英雄史观)
,国际歌,和,东方红,是共产主义者和中国人民耳熟能详而寓意迥然不同的两首歌曲。
1871年 5月,著名的法国巴黎公社起义失败后,公社诗人鲍狄埃创作了,国际歌,。诗中写到:,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世界,全靠我们自己!,
,东方红,改编于陕北民歌(信天游),
抒发了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及其领袖人物的朴实情感。歌中唱到:,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为人民谋幸福,(呼而嗨哟)他是人民的大救星。,
二、历史唯物主义从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这一科学原理出发,充分肯定 人民主体的矛盾运动是推动人类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因,认为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第一次正确地解决了人民主体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
人民群众 是一个政治概念,属于历史的范畴。从量上讲,人民群众是人类的大多数;从质上说,人民群众是指推动历史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一切阶级和人群。
但是,在任何时候和任何条件下,人民群众的主体始终是那些直接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广大劳动群众。
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作为物质资料生产者的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当然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活动要受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这些历史条件具有两面性,
既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提供了舞台,又使他们的活动受到一定的限制,而人民群众正是不断突破历史条件的限制过程中推动历史不断向前发展。
四、唯物史观主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不并否认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相反,它科学地说明了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杰出人物 是对社会发展起过重大推动作用的人,他们对历史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他们承担组织领导的重任,促进社会历史的发展。并且对人民群众的思想起着一定的预见和教育作用。
但杰出人物来自人民群众,力量源于人民群众,没有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实践,任何杰出人物的思想和理论都无法产生。人民群众需要杰出人物,但杰出人物不能对历史发展起决定作用,
他们的作用汇合在人民群众之中,因为他们毕竟不能决定历史发展的趋势和规律。
第四节 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一、科学技术的本质特征:
1.现代意义上的,科学,有多种含义与用法。
从最一般的意义上说,科学是对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的发展规律的理论总结,
包括由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升华而成的理论体系。它是以正确反映现实及其规律为内容,
并通过概念、判断、推理和假说等逻辑形式表现出来的知识体系。
科学 (science)一词来源于拉丁语
scientia,原意指,知识,,是 17世纪在欧洲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而形成的,19世纪取代了运用已久的,自然哲学,概念而得以普遍应用。科学的含义在现代已经非常广泛,广义的科学 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狭义的科学 指自然科学,即人类认识自然的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包括物理学、化学、
天文学、生物学等基础自然科学和工学、
农学、医学等应用自然科学。
技术 (Technology)一词源于古希腊语,原意指技艺或技能。在现代,技术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包括生产技术和非生产技术,狭义的也就是人们常用的,指生产技术。生产技术指人类改造自然、创造人工自然或人造自然的方法与手段。技术种类繁多,几乎遍及人类生产的各个领域。
科学 与 技术 是两个不同范畴的概念,它们反映了人类活动的不同领域。
科学活动是一种精神性活动,与人类的思想状态、哲学思维有关,目的是认识自然,探索自然的奥秘,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科学活动的重要成果是,发现,,指自然界本来就存在的事物被人们首次认识的过程。
技术活动是人类的一种生产性、实践性活动,
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最广泛的活动,目的是改造自然、创造人工自然。技术活动的重要成果是
,发明,,指的是自然界不存在的事物或物品被人们首次创造出来的过程。
科学与技术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技术总要以一定的技术原理为基础,而技术原理又离不开自然科学规律。技术的进步又会给自然科学的研究提供新的方向并提供新的研究手段。
二、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科学技术从一开始就是,并且永远是社会进步的、革命的因素。早在 19世纪 50年代,马克思就指出科学技术是历史前进的有力杠杆,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主要体现在对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等的变革上。
科学技术及其革命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科技及其革命对社会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
科技及其革命推动了思维方式的变革。
三、科学技术发展与,全球性,问题:
20世纪中叶以来的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掀起了信息化浪潮,这是科技发展史中革命性的浪潮,
它将广泛地深刻地影响人类的现代生活及其社会格局,并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人类未来发展的前景。
从本质上看,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是一场在科学转化为技术进步和社会生产发展的主导因素的基础上,对社会生产力进行质的改造的革命。
现代科技革命的发展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新技术以群体形式出现。在现代科技革命中,几乎同时兴起了一大批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高新技术群,如计算机科学及技术、生命科学及生物工程、海洋科学及技术、空间科学及技术、新材料科学及技术等。其中又以电子计算机科学及技术为主导的信息科技带头。
信息科技改变了整个科学技术的结构、方向和基本观念,它表明以解放人类体力为目标的传统科学技术正让位于以解放人类脑力为目标的现代科学技术。
从这个意义上说,现代科技革命又称信息革命,其实质是智能革命。
科学技术的发展像一把双刃剑,既为造福于人类开辟了前景,也带来危及地球生命和人类社会的
,全球问题,。
所谓,全球问题,是指由于生产、科技和社会的发展所带来的具有全球性质与世界性影响、触及世界各个国家和所以民族利益的问题,诸如人口爆炸、粮食短缺、能源和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
如何解决科技发展中的,全球问题,。不同思想家和学者有不同的态度和解决方案。以罗马俱乐部为代表的悲观主义技术决定论,把科技看成异已的力量,把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全球问题,
归罪于科技进步。他们把资本主义制度所带来的各种弊端统统归罪于科学技术发展本身,看不到这些弊端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曲折反映,是错误的。技术乐观论则把科学技术理想化,把科技视为社会进步的唯一决定力量,并用科技革命来代替社会革命。这两种观点都从不同的角度夸大了科学技术的作用,忽视了社会制度、社会关系对科学技术的制约作用。
全球问题的解决不仅仅是一个自然和科学技术的问题,而是一个涉及到社会制度、社会管理组织、各种社会认识和全球整体实践的复杂问题。
为此,应该创造合理利用科学技术的社会环境,
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对话。
四,,全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源于环境保护。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一文中提出了
,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认为社会发展的基本目标是为了满足人类的需求 ;发展不仅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而且还要满足后代人的需要;今天的人类不应以牺牲后代人的幸福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意保护资源和改善环境,使经济发展能持续进行下去。
可持续发展思想具有重要的哲学方法论意义。可持续思想表明并进一步证实,社会发展是一个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过程,一旦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受到破坏,社会的发展就会出现严重的后果。同时,可持续发展思想又进一步证实,社会发展是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人类在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无疑应该把人利益作为发展的最终目标,但应同时尊重自然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