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第一节 唯物史观是现代的历史观第二节 社会结构第三节 社会有机体第一节 唯物史观是现代的历史观一、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历史观是指人们在认识现象、解决社会问题时所持的根本观点。
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社会存在:指不以社会意识为转移的社会的物质方面,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
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外部世界在人的头脑中的反映,是人的感觉、体验、思想等等的总和。
二、唯心主义历史观的本质及其表现形态:
主张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神学历史观:神的意志是社会的本质
唯心主义历史观:精神是社会的本质
抽象人本主义历史观:人性是社会的本质
自然主义历史观:自然条件是社会的本质三、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实践使人和人类社会从自然界中分离出来。
实践是社会生活的基础。
实践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之源。
四、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是社会历史观的伟大变革。
使唯物主义彻底化了,实现了历史观及其方法论上的根本转变。
使社会历史理论科学化了,揭示了社会历史运动的辩证法。
使社会主义理论由空想变成了科学。
第二节 社会结构社会结构是指社会作为一个巨大系统,其最基本的要素及其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结方式。
一、社会经济结构:
1.社会经济结构:指包括生产力结构和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总和所构成的生产关系结构。生产关系结构是狭义的经济结构;生产力结构和生产关系结构是广义的经济结构。
2.生产力结构的基本要素:
两要素说:由人的要素和物的要素两方面构成。
三要素说: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
多要素说:还包括科学、技术、教育、资金、信息、
管理、决策、自然环境等,或可称为五要素: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资料、科学技术、管理活动等。
江泽民的,先进生产力,概念的提出涉及社会生产力构成的内涵方面。
社会生产力中有先进生产力和落后生产力之分;
什么是现时代的先进生产力;
现时代的先进生产力的基本力量是什么。
最后,在这一态势下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科技生产力。
3.生产关系结构的要素: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包括交换),产品分配关系等三个方面。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社会生产力得以实现的前提条件;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性质决定着整个生产关系的性质;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对生产关系的另外两个方面起着主导作用。
阶级的本质以及划分阶级的标准:
阶级是与特定生产关系相联系、在经济上处于不同地位的社会集团。
从本质上讲,阶级就是基于对生产资料占有关系的不同而形成的利益根本对立的社会集团或人群共同体。阶级首先是一个经济实体,决定了阶级的划分只能以经济为标准。
二、社会政治结构:
所谓政治结构,是指建立在经济结构之上的政治法律设施、政治法律制度及其相互关联的方式,包括由政党、政权机关、军队、警察、法庭和监狱等实体因素,以及政治的组织形式、立法、
司法、宪法等规章与准则构成的系统。
同经济基础相对应,政治结构又称为政治的上层建筑。
在社会的政治结构中,国家政权是核心,它通过复杂的信息网络系统,对政治结构以至整个社会实行控制和管理。
,国家,的概念早就出现于中国古籍中。
汉字的,国,字来自古汉字的,或王,,
其中包括,一,(土地),,口,(人口),,戈,(武力),,王,(王者),
由此可见,古代的,国,字已包含今天所说的国家的若干要素。在西方,古希腊国家大多为城邦,因而国家指城邦。关于国家的定义,历史上多种多样,有社会共同体说、国家契约说、国家统治说、国家要素说。但从整体上都没有揭示出国家的本质。如梁启超的国家要素说,认为有人民、
土地、主权三个要素,即为国家,它所描述的只是国家的外观表征。
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科学地揭示了国家的本质。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工具。
自从社会分裂为彼此对立的阶级起,就出现了用原始方式无法解决的矛盾。在氏族和部落机关作用失灵的情况下,占人口少数的剥削阶级,要迫使数量上远远超过自己的广大被剥削阶级服从自己的统治,就必须凭借暴力的强制性机关,于是,国家就应运而生了。
国家是实行阶级统治的社会公共权力组织,它的本质在于阶级统治,是占有生产资料的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上进行政治统治的工具。
国家的起源及其实质:
国家的出现同阶级和阶级斗争相关。国家并不是从来就有的。当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阶级,并且因根本利益对立的阶级之间发生冲突和斗争时,国家便产生了。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国家的起源表明,国家在本质上是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暴力机关或工具 。
国家权力的主要成分是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它们都是有组织的实实在在的暴力工具,
其作用对象,就是那些被统治者。由军队、警察、
法庭、监狱等政治实体和政治、法律制度等政治交往规范构成的社会政治结构,集中地反映出国家作为阶级统治机关的本质。
三、社会的 文化 结构:
文化结构是指哲学、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观念、宗教、艺术等多种意识形式的联结方式。与政治上层建筑相对应,文化结构属于意识形态上层建筑、思想上层建筑或观念的上层建筑。
艺术、道德、法律、政治法律思想、宗教、
哲学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社会文化结构。
艺术 是通过具体生动的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通过美的感染力来影响人的感情和社会生活。人之所以要创造艺术,其作用在于表达自己的感情,使情意得以自由地展现。人们按照一定的审美根据,通过想象对外部对象进行艺术加工,创造出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艺术作品。这是艺术的创造。艺术作品已是人化的自然,又是审美欣赏的对象。艺术创造是人的本质力量、创造力的对象化和形象化,使人能从人化的自然中直观自身的力量,从中得到审美的体验、情感的享受、精神的愉悦。
包括文学、音乐、舞蹈、绘画、雕塑、戏曲、电影、电视、建筑等等。
道德 是以善恶评价为标准的,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的力量来调整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和社会规范。道德不是依靠国家法律的强制措施来维持,不具备强制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是在人类社会一定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中产生的,它受人们物质生活条件的制给,并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的变革而发生变化。在社会主义社会里,作为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道德规范是社会主义道德。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五爱为基本要求,正确处理个人和集体、社会以及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
宗教 是统治人们的那些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以虚幻的、颠倒的形式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宗教所追求的是一种自我灵魂的安慰,
在其发生初期,是人类对周围世界恐惧和无能为力的反映。承认超自然力量的存在,信仰和崇拜神灵,是一切宗教的基本特征。宗教作为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在历史上曾对文化和艺术等方面的发展做出过一定的贡献。
但是,宗教意识毕竟不能真正反映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现实生活。宗教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在现实生活中,要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社会的观念结构或意识形态源于经济结构,
但它一经产生,便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并具有特殊的功能。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独立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不是无条件的、绝对的。这个条件就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1) 社会意识发展与社会存在发展不完全同步。
2) 社会意识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
3) 社会意识发展的历史承继性。
4) 社会意识发展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
第三节 社会有机体社会有机体是指以生产实践为基础的各个社会层次、各种社会因素和关系有机联系而又相互制约构成的社会整体。社会有机体形成于人的实践和交往活动中中,
是一种具有自我意识的有机体,其再生和更新的内在机制是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人自身生产的统一。
社会有机体的特征
社会有机体形成于人的实践和交往活动中。
社会有机体是一种具有自我意识的有机体。
社会有机体再生和更新的内在机制是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人自身生产的统一。
社会有机体的功能:
整体性
自调性文化的涵义及其社会功能:
文化 是与自然状态相区别的一种社会要素,
它既包括物质因素也包括精神因素。广义的文化泛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分为 器物文化、规范文化和认知文化 三个层面;狭义的文化专指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
,文化,一词在西方来源于拉丁文 cultura
原义是指农耕及对植物的培育,是与自然存在的事物相对立的。自 15世纪以后,逐渐引申使用,把对人的品德和能力的培养也称为文化。
在中国的古籍中,,文,既指文字、文章、
文采,又指礼乐制度、法律条文等。,化,是教化、教行的意思。从社会治理的角度而言,
,文化,是指以礼乐制度教化百姓,即文治教化之意。
文化一词的中西两个来源,殊途同归;今人都用来指称人类社会的精神现象,抑或泛指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非物质产品的总和。
文化的一般特征主要有:文化是由人类进化过程中衍生出来或创造出来的;文化是后天习得的;文化是共有的;文化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动态过程;文化具有民族性和特定的阶级性。
自然界中本无文化可言,自从有了人,凡经人赋予意义的一切现象均为文化。文化一旦形成便在社会中占据重要地位并发挥重大作用:文化塑造着社会中的个人、
群体以至整个社会制度,文化是人类生活的主要内容,
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