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学的基本概念
? 第一节 透视图形成的基本原理
? 第二节 透视的基本术语与名词概念
? 第三节 空间直线消失现象及其透视规律
达,芬奇 曾叙述过如何描绘对象:, 取一张对
开纸大小的玻璃板,将它稳固的树立于眼前,即在
你眼睛和你所要描绘的物体之间,然后站在使你的
眼睛离玻璃 三分二臂尺 (约 76 厘米)的地方,用
器具夹住头部使之动弹不得,闭上或遮住一只眼,
用画笔或红粉笔在玻璃板上描下你透过玻璃板所见
之物,在将它转描到好纸上,如果你高兴还可以设
色,画时好好利用大气透视。,
和
达
芬
奇
同
时
代
的
德
国
画
家
丢
勒
为
说
明
这
种
写
生
装
置
而
作
的
木
版
画
画
家
画
肖
像
木
版
画
1525
丢勒, 画家画曼陀林, 木版画 1525
丢勒, 画家画瓶饰, 木版画 1538
丢勒, 画家画卧妇, 木版画 1538
,透视, 一词来自拉丁文
,Perspicere”,“透而视之, 。其含义就是透过
透明的平面来观察、研究透视图形的发生原
理、变化规律和图形画法,而所描的图形却如
实表现了空间距离和准确的立体感,这就是物
体的 透视形,
作为, 透明平面, 的玻璃板,在透视学中
称为, 画面,,是透视图形产生的平面。显然,
这个, 画面, 不是 我们 实际 作画的画纸或画布,
而是我们借以研究透视图形的 假想平面 。写生,
就是将这个假想中的透明画面上显示的图形,
等样缩小 画在画纸上。
静物 布雷沃 1990
克劳得,洛兰, 有舞蹈人物的风景, 1648年
因此在研究透视规律时,必须在画者
和被画景物之间竖立一块 假想 的 透视平
面,要研究的千变万化的景物透视图形,都
在这块透视的平面,离开了这块平面,透视
图形就失去了落脚场所,
视点(目点),即画者眼睛的位置,以一点表
示。
视线,视点 和物体之间的连接线
视线
画面 平行于画者颜面,垂直于中视线; 平
视 的画面 垂直 于 地平面, 俯仰 时的画面 倾斜
或平行 于地平面。
平
视
的
画
面
垂
直
于
地
平
面
斜
仰
视
时
与
地
平
面
倾
斜
安
尼
巴
莱
卡
拉
齐
《
圣
母
升
天
,
,耶稣信徒的习作, 图一 达,弗奥尔里 图二 拉裴尔
斜
俯
视
时
与
地
平
面
倾
斜
正
俯
视
的
画
面
垂
直
于
地
平
面
正
仰
视
的
画
面
垂
直
于
地
平
面
柯勒乔, 圣母升
天, 壁画 帕尔马
大教堂
在柯勒乔的天使
旋涡中,圣母玛
利亚从旋涡中慢
慢来到表面,无
数的天使从一圈
一圈的云中敬慕
着她。
弗朗西斯科,博罗米尼
正仰视 下的圣卡罗屋
顶
弗
朗
西
斯.
博
罗
米
尼
罗
马
圣.
艾
沃.
德
拉.
萨
皮
兹
教
堂
屋
顶
透
视
术
语
和
做
画
框
架
基面,放物体的平面称为基面,平视时放物体
的 地面 或其他平面 (桌面 或 平台 )统称为基面,
果蓝静物 塞尚
画面
地平面
基线
基线,画面 和 基面 相接的 线 叫基线,即取景框
的底边。
视距,画者 与 画面 之间,目点至画面(心
点)的垂直距离,称为 视距,
视距的远近要按照写生和创作的主题思想
和构图需要来确定,画面总是 紧靠 在最近的 被
画物体 或最近的 地面 的前面,
景
物
和
画
面
位
置
固
定
不
变
,
由
画
者
前
进
后
退
形
成
两
图
视
距
远
近
不
同
。
A图视距近,
B图视距远,
两图取景范围
相同,但两图
的景物透视图
象则有所不同
画者与景物位置不变,将画面推远拉近,
形成两图视距远近不同,A图视距 近, B图视
距 远,两图取景范围明显不同,但景物图形
完全相同。若将 A图的远景放大,则与 B图的
图像完全一样。
近 视距的视角 大,如同用广角镜头拍摄场
景,深度感强,远近物体大小悬殊,有动感;
远 视距的视角 小,如用长焦距镜头拍摄场景,
进深浅,远近物体大小相仿,感觉平稳。画
者应根据构图需要自行设定。
视域,头部不转动,目光向前看,所能见到的
范围称为 可见视域,
在可见视域范围内,并非所有的物体都是清
晰可辩的,只有在 视角大约六十度 的范围内,所
见到的物体才是清晰正常的,而四周的景物形
象相对模糊,这大约六十度视角的视阈范围,称
为 正常视域,
视角,人眼看物体,通过光线(即 视线 )向眼
睛集中所形成的角度为视角,
光线照射物体,物体反射光线经眼球瞳孔
投射到视网膜上,并由此进入大脑产生视觉,
整个视网膜的内壁成凹球状,它的中央部分正
对瞳孔,处在光轴上,较为平坦,并且布满了对
色彩光线细节等信号很敏感的细胞,所以显现
于视域中央的图像清晰可辨 ;视网膜边缘偏离
光轴,壁面凹曲焦距不准,分布的多为对夜间
运动对象较敏感的感官细胞,所以视域四周显
示的图象拗忸变形,模糊不清,
可见视域水平视角达 188度(左右眼各为
156度角,两眼共同覆盖 124度角),垂直视
角约为 140度(中视线上 65度角,下 75度
角);整个视域屏幕近似椭圆形。
在可见视域中央,图形显示正常的为正
常视域正常视域为一圆锥空间,目点在锥顶,
顶角为视角,约为 60度角中视线为圆锥轴线。
正常视域形如喇叭画面插入其间交得的圆周
为 60度角视圈,是正常视域在画面上的范围。
图中诸画者离开取景框和视圈的视距不等,视
角大小也都不同。
以视圈半径心 F(心点至 F点)为基准,
画者 A视距为 1心 F,视角为 90度;
画者 B视距为 1.5心 F,视角为 67度;
画者 C视距为 2心 F,视角为 28度。
将中央大图空间关系分别转为平面,就是上下
排列的五个小图,表示了目点、视距、视角、取景
框和视圈的平面作图关系。
1、在写生和创作过程中,应将取景框置于 正
常视域内,取景框是否置于正常视域内,决定
于 视距 的的 远近,视距 不应太近,否则取景就
会超出正常视域之外,
写生时,视距应不近于取景框 高度 (宽长于高
则取宽多 )的 一倍,尤以 一倍半至两倍远 最适
宜,这样视距的取景,都在 正常视阈 内,
然而人们在观看大型物体时(如高楼大
厦)时,为看清对象的细部,常采用 大视角
近视距 ;在观看小型物体(如火柴盒和手表)
时,需将物体置于眼球焦距之外,则采用 小
视角远视距 。
这里所说的视距远近,是视距与视圈直径
比较的相对远近,不是用尺量的绝对距离。
远
视
距
小
视
角
远
视
距
小
视
角
近视距大视角
近视距大视角
根据画框最远角定目点
在透视作图中,视距的远近 决定于 距点 离
主点 的远近上,距点离主点 近,视距则 近,反之
视距则 远,距点离开主点最近的位置,应不近于
主点至景框最远角之间长度的 一倍半,这样视
距的基本上是在正常视域内,取景作画时,也应
该将画幅经常保持在正常的视域内,不时地退
远看看,才能不至于画出别扭的图形,
近大远小与消失
景物的 深度 变化是近大远小的关键,
景物只要与 视点 有深度距离的变化,在视
觉中其形象就要从 高度,宽度,深度 上产生近
大远小的变化和消失,
例如,火车站的景物由近推远,等高的电杆
越远越矮小 ;等宽的站台地面以及枕木越远越
窄 ;等深的电杆间距,地面间距越远越短,特别
是电杆上的标志牌明显地从高,宽,深上近大
远缩,这些有形景物无限远十,在天地相接处
汇集在一个点上消失了,
视点 通过画面观察一组 等高直立 线段时,线
段越 近,它的两端与视点形成的 视线夹角 就越
大,画面投影越 大 ;越远视角,投影越 短,线段
如果由近向远排列,直至无限远,视角就会由大
缩小,最后两条视线就会合拢在一起,视角成为
0,线段长度在透明画面上微缩至一个点,消失
掉了,
地平线 在透视中的意义
地平线,站在宽广的平地上向前看,远方的天地
的交界线,称为 地平线,
视平线,在画者的 中视线 与画面相交的一点 (即
主点 )所做的平线,称为 视平线,
平视时,地平线和视平线重合,地平线就
是视平线,
俯视时,地平线在视平线的上方,
仰时时,地平线就是视平线的下方,
地平线与画者的眼睛等高,你蹲在地上往
前看,地平线在你眼睛的正前方 ;你等上高山
向前看,地平线仍然在你眼睛的正前方,与前
者不同的是,地面看的更为宽广深远,
写生时,明显的地平线若被景物遮阻,你可以
目光向前,平托画板再眼前上下移动,当你看
到画板变成一条线时,地平线就在这条线的位
置上,
你可以观察现场中向远伸去的砖缝,窗格
等与地面平行的线,这些线在地平线上方看去
是近端 高,远端 低 ;在地平线下方看去是近端
低,远端 高,两者之间只有一条成水平状的线,
这就是地平线的位置所生,
在写生现场中,组成方形景物的千百条直
线,可分为 原线 和 变线 两大类,
原线的透视方向保持原状,不发生变化,变
线的透视方向则发生变化,相互平行的变线,
看去都向同一个灭点集中,
分清各种原线和变线的透视方向以及各
种灭点的位置,在处理方形景物透视中极为
重要,
电线杆,铁路的枕木,屋顶的斜边,他们与
地面之间原是成为 水平,垂直 和 倾斜 的关系放
置的,看上去仍然是 水平,垂直 和 倾斜 状,这些
线就是原线,
原线的放置状态,凡是与画面 平行 的直线
都是 原线,原线与地面的放置关系,有 垂直,
水平 和 倾斜 三种,
原线的透视状态,在透视长度上是渐远,
渐短,在透视方向和分段比例上则不发生变化,
保持原状,
A图中,AF是与画面不平行的变线,A端在画
面上,F端延伸至极远处。自目点由近及远依
次向 A,1,2,3,4,…… F点引视线,最终
引向 F端的视线必与 AF变线平行。视线与画
面交点 A,1’,2’,3’,4’…… F’的连线 AF’就
是 AF的透视;也是变线 AF的透视 AF’线的灭点。
原线的透视方向,原来水平,看来仍然水平,原
来垂直的,看去仍然垂直,原来倾斜的,看去仍然
倾斜,相互平行的原线,看去仍然平行,没有
灭点。
原线的分段比例,在一条原线上作若
干分段,原来各分段的长短如何,看去
仍然如何,
将 原线 AA做 三
等分 映在画面
上的透视 A’A’也
三等分,保持
原比例不变,
透视图如下图
透视图
变线,凡是与画面 不平行 的直线都是变线,
变线与地面之间的关系有 平行,有的 不
平行 。
变线的透视状态,看去和实际状态不同,
在 透视方向 和 等分段比例 上发生了 变化,
变线的 透视方向,许多实际上相互平
行的变线,都向同一个 灭点 集中。
图中 AF是与画面不平行的变线,A端在画
面上,F端延伸至及远处。自目点由近及远依
次向 A,1,2,3,4,5…… F点引视线,最
终引向 F端的视线必与 AF变线 平行 。视线与
画面交点 A,1’,2’,3’,4’,…… F ’的连线
AF ’就是变线 AF的透视; F ’点就是远端 F点的
透视。也是变线 AF的透视 AF’线的 灭点 。
图中 BF和 AF平行,要寻得 BF线在画面上的
灭点,由自目点引 BF线的平行线,线交画面
的 F’点即是。它和 AF向 同一灭点 汇聚。
B图是透视图,表明变线的透视方向与原
状 不同,指向 各自 的灭点方向;相互平行的
变线,向同一个灭点 的方向聚拢、消失。
B图
变线的等分段的比例,在一条线上作若干等分
段,原来是 等长 的分段,看去却 不等长,而是 渐
远渐短,
灭点,变线所集中消失的点,称为 灭点
不同放置状态的变线,分别集中消失在不
同的灭点上,变线有五种,因而灭点也有五种,
即 主点,距点,余点,天点,地点,
自画者的眼睛引一条与被画的变线完全平
行的线,此线与画面相交的一点,即被画变线的
灭点位置,
要在画面上
寻得某变线的
灭点,自 目点 引一平
行于该变线的视线,线
与画面相交的一点,即该变
线的灭点。
主点(心点),画者的 中视线 (注视方向的视线 )
与画面 垂直相交 与地平线 正中 的一点,即主
点的位置。在视平线中央,是直角平变线的
灭点。
凡是与地面平行与画面成直角变线的,都
向主点集中,消失,
距点,距点有 两个,在 主点左、右 视平线
上,它们离心点的距离与 视距 相等,将视距
的长度移在主点左、右的视平线上,即左、右
距点的位置。
凡是与地面 平行,与 画面 成 四十五度角 的
变线,都向距点集中,消失,
余点,在地平线上,除了主,距点外,都是余
点的位置。
凡是与地面平行,与画面成 (除了直角和四
十五度交外的 )其他角度的变线,都向余点集中,
消失。
各种与画面之间放置角度不同的变线,都
有各自的余点位置,
天点 (升点),在地平线上方,都是天点的
位置。
凡是与地面不平行,近低远高的 上斜变线,
都向 天点 集中消失,各种方向,斜度不同的上斜
变线都有 各自 的天点位置,
地点(降点),在地平线下方,都是地点的
位置。
凡是与地面 不平行,近高远低的 下斜变线,
都向地点集中,消失。
各种方向,斜度 不同的 下斜变线,都有各自
的地点位置,
米达特,霍贝玛, 迈德巴厘斯的林阴道,
灭线,直线延伸至远方,最后会消失在灭点
上,平面展伸至最后会消失在一条线上,这条线
称为 灭线,
水平的地面展伸至远方,最后消失在地平
线上,地平线就是地平面的灭线,
除了地面外,各种向远处展伸的 竖立面 (如
墙壁面 )和 倾斜面 (如桥,坝,屋顶,坡路等斜面 ),
都有 各自 所消失的灭线,因为这些竖面和斜面
的范围有限,不象地面那样辽阔,所以他们的灭
线都是 无形 的,不象地平线那样能被我们看见,
水平面灭线(地平线)对水平物面.线段的透视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