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讲座:
中国城镇居民消费行为演变的制度
解释与统计检验
中国城镇居民消费行为演变的制度解释与统计检验
引言
一,中国城镇居民消费行为演变的阶段划分
二、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城镇居民的消费行为特征的
制度解释与统计检验
三,1978— 1988年分权体制下居民消费行为的
制度解释与统计检验
四、市场经济下居民消费行为的制度解释与统计检验
引言
中国自建国以来,发生了几次大的制度变动,
制度因素是否影响中国居民消费与收入的关系,
是否改变居民的消费行为,对其实证研究无疑会
为验证各种假说提供丰富多彩的史料与实验室,
同时也为我们分析中国居民消费行为的本质特
征提供了科学的研究方法 。
一,中国城镇居民消费行为演变的阶段划分
? 划分方法
? 数据说明
? 划分结果
划分方法
由于我们需要按时间顺序分析制度变化对消费行
为的影响 。 因此, 本文运用有序样品聚类分析方法,
将消费与影响消费行为的主要变量作为判别消费者行
为阶段的主要因素 。
数据说明
本文使用臧旭恒计算到 1992年城镇居民的名义数据,通
过对名义数据的平减处理,采用了实际数据 。 在处理中使
用了以 1952年为基期的全国零售物价指数 。 根据, 中国统
计年鉴, 提供的资料,我们计算了 1992— 1996年城镇居民
可支配收入, 消费, 金融资产和实物资产 。
划分结果
利用 1952— 1996年的实际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 Y,实
际城镇居民消费支出 C,金融资产 S和实物资产 Y进行有序
样品的聚类,聚类结果如下,
? 当我们粗略地将 45年划分为 两类 时,结果为 1952— 1983为
一类,1984— 1996为另一类 。 这说明,1984年是一个重要
的转折点 。 事实上从平均消费倾向 APC上看,1952— 1983
年一直在 0.9以上,而 1984年以后开始低于 0.9,两个阶段
有明显的变化 。
? 当我们将时间序列分成 三类 时,1952— 1978为一
类,1979— 1991为第二类,1992— 1996年为第三类 。
1978年以前的 APC一直在 0.96以上,1979— 1991年 APC在
0.88上下波动,而 1992年 APC降到 0.8以下 。
? 当我们将时间序列再进行细分类时,如分为 8类,1952—
1978年 为一类,1979— 1983为一类,1984— 1987年为一
类,1988 和 1989 为一类,1990,1991,1992 各自为一
类,1993— 1996为一类 。
从以上聚类结果可以看出,1978年以前,消费具有
超稳定结构 ;但改革开放之后,特别是 1984年以后,消费
行为变化频繁,这其中,有消费观念,收入阶层及其差距
的影响,但最主要的是制度变化 。 如何认识制度变化对
消费者行为的影响,这是我们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
为了研究的方便,根据有序聚类的结果,我们将这
段历史时期分成三个部分,即 1952— 1978年的传统体
制,1979— 1991的双轨制 和 1992年以后的市场经济体制 。
在分析中,我们通过观察不同阶段城镇居民消费行为特
征,选择不同的消费函数,并对不同时期的消费行为进
行比较分析,结果证实制度变化是影响居民消费行为的
主要因素 。
二、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城镇居民的消费行为特
征的制度解释与统计检验
(一 )制度解释
我国 1949年建国后,经过短暂的恢复时期,于
1953年开始在极低的收入水平上推行重工业化道
路,但由于资金存量的严重不足,国家通过建立一
套, 管, 和, 包, 的制度限制居民的消费行为 。
具体体现在,
1、禁止生产者自由流动
2、限制消费者选择自由
3、福利性补偿
1.禁止生产者自由流动
包括禁止人们自由择业,自由迁徒和自由改变身份 。
所有这些做法的经济意义在于,只有当人们无法通过职业
选择来增加自己的收入时,宏观上收入的控制,特别是长达
20年时间里不提高职工工资的做法才能得以实现,从而为
重工业化道路积累资金 。
2.限制消费者选择自由
这主要是通过各类基本消费品实行定量或凭票供应的
办法来体现 。 如果说抑制消费者货币收入的增长还只是通
过间接的对消费施加影响,那么定量供给的做法则是直接
取消了消费者自由选择的资格 。 其经济意义在于由于重工
业战略是生产带动生产的,从根本上排斥消费,消费只作为
重工业过程中一种投入品被严格地节约,使消费完全被隔
离在工业化进程之外 。
3、福利性补偿
对人的任何一种约束都不能不付出必要的成本 ;而
且在通常情况下,约束的硬度越高,约束的成本越大 。
正因为如此,传统体制在限制劳动力流动和消费者自由
选择的同时,几乎用大包干的办法向城市居民提供了全
面的福利性补偿 —— 从低价补贴到免费供应,从就业保
障到病老残疾的保险和补助等等 。
因此,传统体制下,制度对居民行为的约束强度是
相当强的 。 在这种体制下,居民作为劳动者与作为消费
者,被完全分割 。 居民消费行为特征,
一是居民作为劳动者,获得的收入不是其人力资本
的函数,而是外生制度赋予的收入,收入分配平均化弱
化了消费者之间的, 示范效应, ;
二是消费品实行配给制,消费支出是外生配给的,
居民没有消费选择权 ;
三是居民的收入仅仅够消费,储蓄很低,其他投资
权是严格禁止的 ;
四是国家给居民提供了无风险预期,居民的 前瞻性
压缩到一个月,因为这一个月的消费模式可复制到一生
的各个阶段, 跨时的资源配置是不必要的,也是不可能
的 。
因此,从直观上看,在该制度下,我国城镇居民的消
费行为符合凯恩斯绝对收入假说 。
(二 )绝对收入模型解释
凯恩斯绝对收入假说的要点,(1)实际消费与实际收入之
间存在稳定的函数关系,即 C=f(Y),式中 C表示消费,Y表示收
入 ;(2)边际消费倾向满足 0<MPC<1;(3)平均消费倾向 APC=C/Y
随着收入的上升而下降。通常人们假设凯恩斯绝对收入假说
的消费函数为以下简单形式,
C=α +β Y α >0,0<β <1
在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中,消费者被称之为, 原始
的, (Primitive)消费者 。 消费主要取决于现期的收入水平 。
就外部环境而言,预算约束是一期的或即时的,跨时的预算
约束不予考虑,不确定性以及与此相关的风险极小,也不要
求消费者有预期心理 。 同时,是否存在流动约束也不在考
虑范围内 。 就内在要求而言,消费者追求一期约束下效用
最大化,体现时间偏好的时间贴现率以利率替代,规避风险
能力较弱 。 从以上分析可以认为该时期我国城镇居民外部
环境与内在需求完全符合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 。
(三 )实证检验
在该假说的实证过程中,怎样确定收入, 消费变量,是
比较困难的 。 因为凯恩斯所讨论的收入是实际可支配收入,
由于资料有限,我们以居民货币收入代之 。 其所认为的消费,
实际定义是消费者用于非耐用品和劳务支出,并加上消费者
通过耐用品所获得的劳动流量价值,以现在的观点看,即消
费应等于非耐用品和劳务支出加上耐用品折旧 。 由于当时
城镇居民的耐用品很少,折旧所占的比重更小 。 因此,这个
历史阶段的城镇居民消费是以居民购买商品支出加居民文
化生活服务支出加居民其他支出 。 以公式表示,
? 居民货币收入 =城镇职工工资 +其他职业者
收入 +城镇居民从财政得到的收入 +其他收
入
? 居民消费 =居民购买消费品支出 +居民文化
生活服务支出 +居民其他支出
通过计量软件处理,我们得到下列估计式,
986.0
966.0377.2
2
)6 0 7.42(
?
??
R
YC tt
Ct为现期消费,Yt为现期收入。 Yt的系数,即边际消
费倾向为 0.966,证明在收入水平较低,消费品行政配给
和短缺等因素制约下,城镇居民的消费主要取决于现期
收入。
从预测结果可以看出,1952— 1978年,中国居民消
费水平的预测值与实际值非常相近,可以认为以现期收
入为解释变量建立的回归模型,基本上可以拟合中国城
镇居民的消费行为。因此,从制度解释到模型检验,都
可以证实,1977年以前我国城镇居民的消费行为符合绝
对收入假说。
中国城镇居民消费行为演变的制度
解释与统计检验
中国城镇居民消费行为演变的制度解释与统计检验
引言
一,中国城镇居民消费行为演变的阶段划分
二、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城镇居民的消费行为特征的
制度解释与统计检验
三,1978— 1988年分权体制下居民消费行为的
制度解释与统计检验
四、市场经济下居民消费行为的制度解释与统计检验
引言
中国自建国以来,发生了几次大的制度变动,
制度因素是否影响中国居民消费与收入的关系,
是否改变居民的消费行为,对其实证研究无疑会
为验证各种假说提供丰富多彩的史料与实验室,
同时也为我们分析中国居民消费行为的本质特
征提供了科学的研究方法 。
一,中国城镇居民消费行为演变的阶段划分
? 划分方法
? 数据说明
? 划分结果
划分方法
由于我们需要按时间顺序分析制度变化对消费行
为的影响 。 因此, 本文运用有序样品聚类分析方法,
将消费与影响消费行为的主要变量作为判别消费者行
为阶段的主要因素 。
数据说明
本文使用臧旭恒计算到 1992年城镇居民的名义数据,通
过对名义数据的平减处理,采用了实际数据 。 在处理中使
用了以 1952年为基期的全国零售物价指数 。 根据, 中国统
计年鉴, 提供的资料,我们计算了 1992— 1996年城镇居民
可支配收入, 消费, 金融资产和实物资产 。
划分结果
利用 1952— 1996年的实际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 Y,实
际城镇居民消费支出 C,金融资产 S和实物资产 Y进行有序
样品的聚类,聚类结果如下,
? 当我们粗略地将 45年划分为 两类 时,结果为 1952— 1983为
一类,1984— 1996为另一类 。 这说明,1984年是一个重要
的转折点 。 事实上从平均消费倾向 APC上看,1952— 1983
年一直在 0.9以上,而 1984年以后开始低于 0.9,两个阶段
有明显的变化 。
? 当我们将时间序列分成 三类 时,1952— 1978为一
类,1979— 1991为第二类,1992— 1996年为第三类 。
1978年以前的 APC一直在 0.96以上,1979— 1991年 APC在
0.88上下波动,而 1992年 APC降到 0.8以下 。
? 当我们将时间序列再进行细分类时,如分为 8类,1952—
1978年 为一类,1979— 1983为一类,1984— 1987年为一
类,1988 和 1989 为一类,1990,1991,1992 各自为一
类,1993— 1996为一类 。
从以上聚类结果可以看出,1978年以前,消费具有
超稳定结构 ;但改革开放之后,特别是 1984年以后,消费
行为变化频繁,这其中,有消费观念,收入阶层及其差距
的影响,但最主要的是制度变化 。 如何认识制度变化对
消费者行为的影响,这是我们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
为了研究的方便,根据有序聚类的结果,我们将这
段历史时期分成三个部分,即 1952— 1978年的传统体
制,1979— 1991的双轨制 和 1992年以后的市场经济体制 。
在分析中,我们通过观察不同阶段城镇居民消费行为特
征,选择不同的消费函数,并对不同时期的消费行为进
行比较分析,结果证实制度变化是影响居民消费行为的
主要因素 。
二、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城镇居民的消费行为特
征的制度解释与统计检验
(一 )制度解释
我国 1949年建国后,经过短暂的恢复时期,于
1953年开始在极低的收入水平上推行重工业化道
路,但由于资金存量的严重不足,国家通过建立一
套, 管, 和, 包, 的制度限制居民的消费行为 。
具体体现在,
1、禁止生产者自由流动
2、限制消费者选择自由
3、福利性补偿
1.禁止生产者自由流动
包括禁止人们自由择业,自由迁徒和自由改变身份 。
所有这些做法的经济意义在于,只有当人们无法通过职业
选择来增加自己的收入时,宏观上收入的控制,特别是长达
20年时间里不提高职工工资的做法才能得以实现,从而为
重工业化道路积累资金 。
2.限制消费者选择自由
这主要是通过各类基本消费品实行定量或凭票供应的
办法来体现 。 如果说抑制消费者货币收入的增长还只是通
过间接的对消费施加影响,那么定量供给的做法则是直接
取消了消费者自由选择的资格 。 其经济意义在于由于重工
业战略是生产带动生产的,从根本上排斥消费,消费只作为
重工业过程中一种投入品被严格地节约,使消费完全被隔
离在工业化进程之外 。
3、福利性补偿
对人的任何一种约束都不能不付出必要的成本 ;而
且在通常情况下,约束的硬度越高,约束的成本越大 。
正因为如此,传统体制在限制劳动力流动和消费者自由
选择的同时,几乎用大包干的办法向城市居民提供了全
面的福利性补偿 —— 从低价补贴到免费供应,从就业保
障到病老残疾的保险和补助等等 。
因此,传统体制下,制度对居民行为的约束强度是
相当强的 。 在这种体制下,居民作为劳动者与作为消费
者,被完全分割 。 居民消费行为特征,
一是居民作为劳动者,获得的收入不是其人力资本
的函数,而是外生制度赋予的收入,收入分配平均化弱
化了消费者之间的, 示范效应, ;
二是消费品实行配给制,消费支出是外生配给的,
居民没有消费选择权 ;
三是居民的收入仅仅够消费,储蓄很低,其他投资
权是严格禁止的 ;
四是国家给居民提供了无风险预期,居民的 前瞻性
压缩到一个月,因为这一个月的消费模式可复制到一生
的各个阶段, 跨时的资源配置是不必要的,也是不可能
的 。
因此,从直观上看,在该制度下,我国城镇居民的消
费行为符合凯恩斯绝对收入假说 。
(二 )绝对收入模型解释
凯恩斯绝对收入假说的要点,(1)实际消费与实际收入之
间存在稳定的函数关系,即 C=f(Y),式中 C表示消费,Y表示收
入 ;(2)边际消费倾向满足 0<MPC<1;(3)平均消费倾向 APC=C/Y
随着收入的上升而下降。通常人们假设凯恩斯绝对收入假说
的消费函数为以下简单形式,
C=α +β Y α >0,0<β <1
在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中,消费者被称之为, 原始
的, (Primitive)消费者 。 消费主要取决于现期的收入水平 。
就外部环境而言,预算约束是一期的或即时的,跨时的预算
约束不予考虑,不确定性以及与此相关的风险极小,也不要
求消费者有预期心理 。 同时,是否存在流动约束也不在考
虑范围内 。 就内在要求而言,消费者追求一期约束下效用
最大化,体现时间偏好的时间贴现率以利率替代,规避风险
能力较弱 。 从以上分析可以认为该时期我国城镇居民外部
环境与内在需求完全符合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 。
(三 )实证检验
在该假说的实证过程中,怎样确定收入, 消费变量,是
比较困难的 。 因为凯恩斯所讨论的收入是实际可支配收入,
由于资料有限,我们以居民货币收入代之 。 其所认为的消费,
实际定义是消费者用于非耐用品和劳务支出,并加上消费者
通过耐用品所获得的劳动流量价值,以现在的观点看,即消
费应等于非耐用品和劳务支出加上耐用品折旧 。 由于当时
城镇居民的耐用品很少,折旧所占的比重更小 。 因此,这个
历史阶段的城镇居民消费是以居民购买商品支出加居民文
化生活服务支出加居民其他支出 。 以公式表示,
? 居民货币收入 =城镇职工工资 +其他职业者
收入 +城镇居民从财政得到的收入 +其他收
入
? 居民消费 =居民购买消费品支出 +居民文化
生活服务支出 +居民其他支出
通过计量软件处理,我们得到下列估计式,
986.0
966.0377.2
2
)6 0 7.42(
?
??
R
YC tt
Ct为现期消费,Yt为现期收入。 Yt的系数,即边际消
费倾向为 0.966,证明在收入水平较低,消费品行政配给
和短缺等因素制约下,城镇居民的消费主要取决于现期
收入。
从预测结果可以看出,1952— 1978年,中国居民消
费水平的预测值与实际值非常相近,可以认为以现期收
入为解释变量建立的回归模型,基本上可以拟合中国城
镇居民的消费行为。因此,从制度解释到模型检验,都
可以证实,1977年以前我国城镇居民的消费行为符合绝
对收入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