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学基础,
地质教研室张良俊第二节 岩浆岩 变质岩一、岩浆岩:
岩浆冷凝固结成的岩石。
(一)岩浆岩的矿物成分:
1、据颜色分为:
暗色矿物,橄榄石、辉石、角闪石、黑云母。
浅色矿物,石英、长石、白云母等。
2、据含量分为:
主要矿物,含量大于 15%
次要矿物,含量小于 15%
副矿物,含量小于 1%
(造岩矿物:组成岩石的主要矿物)
(鲍文反应系列)
(二)岩浆岩的结构岩石的结构:
岩石中 各组分 的结晶程度、颗粒大小、形状及矿物颗粒之间的相互关系。(微观)
1、按矿物结晶程度分为:
全晶质结构,岩石全部由结晶的矿物组成。
多为深成侵入岩,如花岗岩半晶质结构,由结晶质和玻璃质两部分组成。
多为浅成侵入岩,如安山岩玻璃质结构,全为玻璃质组成。
多为酸性喷出岩,如玄武岩。
(二)岩浆岩的结构
2、按矿物颗粒的绝对大小分为:
粗粒结构,矿物粒径大于 5毫米中粒结构,矿物粒径 5~2毫米细粒结构,矿物粒径 2~0.2毫米微粒结构,矿物粒径小于 0.2毫米巨(伟)晶结构,矿物粒径大于 10毫米。
(二)岩浆岩的结构
3、按矿物颗粒相对大小分为:
( 1)等粒结构,矿物颗粒大小近似相等。
( 2)不等粒结构,颗粒大小不等,但粒径变化是连续的。
( 3)似斑状结构:
颗粒大小相差悬殊,可截然分成两部分。
其中大的颗粒称为斑晶,细小的称为基质。
似板状结构的基质为显晶质。
( 4)斑状结构:
颗粒大小相差悬殊,可截然分成两部分,大的为斑晶,基质为隐晶质。
花岗岩 — 斑状结构
(三)岩浆岩的构造岩石的构造,岩石各组分的排列方式和充填方式所表现出的特征。 (宏观上的)
常见的岩浆岩构造:
( 1) 块状构造,组成岩石的各矿物组分均匀分布,
无定向排列。
( 2)斑杂构造,岩石的不同部位矿物成分、结构、构造都差别较大,呈斑斑块块、极不均匀。
( 3)带状构造,岩石中不同矿物、结构或颜色呈条带排列。
( 4)气孔和杏仁构造
( 5)流纹构造
(四)常见岩浆岩,花岗岩、花岗斑岩、流纹岩、闪长岩、
安山岩、辉长岩、玄武岩、橄榄岩。
流纹状构造的形成 — 岩溶流冷凝固结而成流纹岩 — 流纹状构造气孔和杏仁构造岩石的命名(了解)
岩石的名称:
颜色 +成分 +结构 +构造 +岩石类型如:
浅红色黑云母长石石英粗粒斑状(块状)花岗岩次要的在前,主要的在后,如上花岗岩中矿物成分 黑云母长石石英,石英含量高于长石。
二、变质岩变质岩:
原来已经形成的岩石由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
正变质岩,由岩浆岩经变质作用而成的。
副变质岩,由沉积岩经变质作用而成的。
(一)变质岩的矿物成分:
1、原岩中的矿物成分:
石英、长石、云母等。
2、变质矿物:
变质作用形成的矿物。
石墨、滑石、蛇纹石、石榴子石、红柱石等
(二)变质岩的结构
1、变余结构,变质不彻底而残留有原岩的结构。
如:变余斑状结构、变余泥质结构等。
2、变晶结构,在变质作用过程中,经重结晶作用形成的结构。
( 1)按颗粒大小分为:
粗粒变晶结构 ---粒径大于 3毫米
中粒变晶结构 ---粒径 3~1毫米;
细粒变晶结构 ---粒径小于 1毫米。
( 2)按变晶颗粒形状分为:
粒状变晶结构,鳞片变晶结构,纤维变晶结构等
3、碎裂结构:
动力变质作用形成的。如碎裂结构、糜棱结构。
(三)变质岩的构造
1、变余构造:
保留了原岩的部分构造特征。
如:变余气孔构造、变余层理构造等。
2、变成构造:
( 1)板状构造:
岩石破裂成一系列相互平行的破裂面,
破裂面平整。
岩石基本没有重结晶,肉眼分辨不出矿物颗粒。
( 2)片状构造:
岩石中大量片状、柱状、粒状矿物呈定向排列,矿物颗粒肉眼可分辨。
(三)变质岩的构造
( 3)千枚状构造:
岩石中的片状矿物呈定向排列,但矿物颗粒细小难辨,片理面上可见丝绢光泽。
( 4)片麻状构造:
变质岩以粒状颗粒为主,片状矿物呈不连续的定向排列。
( 5)块状构造:
矿物成分和颗粒大小分布均匀,不具定向性。
片麻岩 — 片麻状构造作业:
肉眼如何区分鉴别石英、正长石、斜长石。
作业
1、岩浆岩中的斑状结构和似斑状结构的区别。
2、描述变质岩中的千枚状构造、片状构造和片麻状构造的特征,及三者之间的区别。
,地质学基础,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