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大地原点
———骄傲崛起,寂寞存在
陕西,这块积淀了太多丰厚人文历史,太多叹为观止的自然奇观的土地,就像谜一样,总是让人蠢蠢欲动。
秦始皇兵马俑的发现,被法国总统称为“世界第八奇迹”;外国人对“不到西安,就等于没有到中国”的感叹,让东方文明古都熠熠生辉;八百里秦川的富庶,黄土高坡的贫瘠,时时刻刻上演着生命链条的强韧和脆弱。
总之,这是一个极易让人产生溯源冲动的土地。口述历史,测绘溯源,我们不假思索地选择了“大地原点”,这个汇集国家基准重力点、水准基准点、天文基准点、GPS跟踪站的测绘中心,是我们测绘人当之无愧的骄傲。
在此次溯源行动中,《南方测绘》在西安拜访了三位参与当时大地原点和天文基准点建设的老测绘人,聆听他们口述历史。这三位建设者是:金华(下简称金),现年82岁,原陕西测绘局副局长,大地原点整体建设策划者;梁宏柏(下简称梁),现年72岁,原陕西测绘局局长,教授级高工,负责大地原点建设;王承斌(下简称王),现年67岁,高工,天文基准点联测施测人。同时还拜访了现国测一大队纪委书记陈明海(下简称陈),探索大地原点的发展。
中国的大地原点———几代人的夙愿
解放前和解放初期,国家大地测量做得比较少,大规模的测量和平差都请前苏联人。而国家坐标系计算,也是从前苏联延伸到北京,即以前苏联玻尔可夫天文台为中国国家坐标系的起算点,这就是54坐标系。
梁:苏联的原点离我们太远了,只有我们建立自己的,才最适合中国国情。
王:西安这个点是上世纪50年代从苏联那边转过来的,联测后就变成我们中国的基准点。这就有一个问题,我们这边的人仪差都向一边倒,如果这个基准是标准的话,那么应该是上下摆动的,后来发现我们国家的这个系统大概漂移了有20mm,所以从国家自身利益还有我们的航天研究等各方面来讲,就想到了要建自己的系统。
测绘在国家建设中起着基础和先行作用,这种引援前苏联建立的54坐标系与我国的实际情况不相吻合,损害了国家利益。所以,建立中国人自己的坐标起算点,成为老一辈测绘专家的心愿和奋斗目标。
经过30年的不懈努力和观测实践,在上世纪70年代后期,我国完成了全国天文大地网的整体平差,建立了1980年国家大地坐标系。
其实在那年以前国家就做了很多准备工作。1972年,全国天文大地网平差工作座谈会召开;国家测绘局恢复,大地测量会议召开……
梁:对建大地原点,中央领导们都很支持,这是国家的重点建设项目,全国只有一个。
原点选址———煞费苦心
首先提上日程的是大地原点的选址,除考虑脱离地震带、地质构造外,还要求场地开阔,便于观测,既要远离大城市,远离工矿区,又要求交通方便,便于保管,并且最好能够在国家中央。
王:选点前进行了调研,一共选了武汉、西安和成都三个地方,最后从我们国家的重力场还有点位的情况来看确定在西安。确定这个地方有一个好处,从国家整个领土包括海域范围的重力场来看,它是中心地带。
金:当时是由我们的大地二队和大地八队两个大队一起做这个事情的。虽然西安是大家公认的选址地方,但我们还是对地下的情况不太了解,所以我们在勘察地理位置时找了很多地方,最终选在泾阳县永乐镇。西安这个位置比较中心,地质情况也比较好,加之黄土地比较坚硬,好打桩。
梁:地基挖得很深,最少7、8米。挖好以后再用石头夯实,一块石头几吨重,汽车拉着都很费劲。大理石是玛瑙石的基础,务必保证最后镶上去的代表大地原点的玛瑙石没有相对位移。另外,中间还设了个空心洞,使人走的梯子不能和它相连,这样,人站立和走动的范围便不会对原点产生影响。
1976年,大地原点工程开始破土动工,1978年建成后进行试用,1980年正式启用。原点建成后,天文、三角重力、水准……同时开始测,其中除了重力测量是和意大利一起做的外,其它的都由国测一大队做。自那时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地原点为国家地理、军事等方面的测绘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
金:当时建成以后大家很兴奋,我们国家终于有了大地原点了,有了起算数据啦!而且,这个原点的坐标、天文等,当时都是我们培养测绘人员,自己测出来的。所以原点建成以后,对测绘系统来说是一件大事,大家都很兴奋。原点也很壮观。
天文联测
新建的大地原点需要与原来天文大地网的点进行坐标、方位、天文等全方位联测。我们找到了当年负责天文联测的王承斌高工,听他讲述关于观测者的故事。
,当时天文观测最困难的是什么?”记者问。
,难就难在过去的人仪差不稳定。比如我第一年来观测,测一份结果跟基准比,比如差0.5秒,到年底我再来比较一次,差0.8秒,超了,那么我一年的成果整个作废,第二年重测,所以这个对观测员的要求就很严格。而对于天文方位角来讲,难的又是白天,新的观测员找不到星。白天对北极星一般从太阳升起后的半个小时开始观测,可以测到晚上11点。北极星就像个芝麻点,当接近晚上10点、11点的时候,由于受气流的影响,那个芝麻点一动就看得差一些。”老人详细解释道。
从上世纪80年代以后,国家三角网便不大用天文方位角,但总参测绘局从80年代到上世纪末在江西、福建、浙江、台湾海峡等区域测了大量的天文方位角,主要是因为天文方位角在导弹方面有重要作用。因为GPS是在数学模型下建立的,解算起来可能表面精度很高,但到了点上,可能就偏了。但总的来说,GPS测的方位角和原来天文测的方位角,整个偏移都不超过一秒。
三征土地———孤独依旧
金:大地原点建好那会儿,我们种了很多名贵的树,还种花,很漂亮。我当时都感觉买这么贵的树会不会浪费,等以后去看就觉得可以,因为全国就这么一个大地原点,花点儿钱就花点儿钱。
王:在1995年以前,那里确实像一个小公园,种了花,花开的时候,谁来了都说真香。考虑到大地原点的重要性,我曾经给国家局反映过这样一个设想,把大地原点搞成科普园地。我给国家局写了报告,当时国家局很支持,说要搞就搞一流的,按现有的基地搞科普,再加上国家的测绘技术展览中心,差不多就是个测绘科技博物馆。我当时就有点担心了,这样可能就会需要一些钱,可能就会一时上不去。
王:后来我提了个方案,就是利用大地原点现有的设施,大概也有两百多平方米,一个房间展示各个时代的测绘仪器,另一个房间展出用图片反映现代的测绘技术。我们可以跟西安的测绘单位联系,给他们版面,让他们介绍自己的测绘技术,这也是给测绘单位做宣传。这样大地原点就充实起来,最后慢慢地测绘博物馆就形成了,这是我第二次的建议。
陈:在上世纪90年代,陕西测绘局曾提出想在大地原点建博物馆,那时候呼声也挺大的,我们还到处去搞设计,去联系,规划图也做了,后来交上去就没动静了。后来又说要做,我们又做了,最后又没动静了。就现在的情况,不懂测绘的人去参观大地原点是很单调的,就是一颗玛瑙。我们就想,要是能把它建成园林式的就好了。现在平时有人去参观,有时收两三块钱,有时候也不收钱,收的这些钱主要用于原点的日常维护。
其实,从大地原点建成时起,国家为了保障其地基稳固和正常的观测信号接收做了大量的工作,为了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大地原点而“三征土地”,扩建至现在的60多亩占地,并组织人力物力进行统筹规划。然而,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规划多次的“科技馆”“博物馆”等等,依然如空中阁楼,不知何时着地。
王:我今年67,真的要搞大地原点的展览或者科普,我还真有这个信心,当个顾问吧,我也是找一个精神寄托。如果现在要搞,找我,我还是会去,哪怕就是让我住那里我也不会害怕。我觉得大地原点还是要慢慢进行发展,不至于让它荒在那里,这对陕西局来说,是很不光彩的。
陈:那地方(大地原点),我觉得搞科普教育是可以的,最好的就是由企业投资,集科普、会议和休闲于一体,把方方面面都带动起来。咸阳基本上没什么度假山庄,组织开会也一般在县上的招待所,要是把大地原点建设起来,开会也方便。另外,大地原点在泾阳县,当地人也挺自豪的,每次跟人说起的时候,都说泾阳县是大地原点。
期待原点姹紫嫣红
2004年9月30日,陕西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全面修订的《陕西省测绘条例》,该条例规定了对“大地原点”进行保护的措施:位于陕西省泾阳县境内的中国“大地原点”是国家重要的测绘基础设施,在“大地原点”半径1000米范围内,禁止修建加油加气站、易爆物品仓储场所、养鱼场,禁止实施采掘、爆破以及其他可能危害“大地原点”地基稳固和影响正常观测信号接收的行为。在“大地原点”半径3000米和两个规定的扇形区域范围内,禁止建设海拔440米以上的高层建筑物以及从事其他影响正常观测的行为。
原点保护已有法可依,原点未来,尚待何时?
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地原点是国家坐标系(1980西安坐标系)的基准点,该原点建立于1978年12月,占地3.92公顷,由主体建筑、中心标志、测量仪器台和投影亭等组成。
原点中心位于塔楼地下室花岗岩标石顶面,以镶嵌的球形玛瑙作标志,坐标为东经108°55′,北纬34°32′,海拔高度417.20米。
原陕西测绘局科教处长、大地数据处理中心总工、教授级高工董鸿闻先生,曾在国家天文大地网中负责整体平差工作,他向我们介绍和提供了国家天文大地网的相关信息:国家天文大地网(简称国家大地网)是在全国领土范围内,由互相联系的大地测量点(简称大地点)构成,大地点上设有固定标志,以便长期保存。
国家大地网采用逐级控制、分级布设的原则,分一、二、三、四等,主要由三角测量法布设,在西部困难地区采用导线测量法。一等三角锁沿经线和纬线布设成纵横交叉的三角锁系,锁长200~250公里,构成许多锁环。一等三角锁内由近于等边的三角形组成,边长为20~30公里。二等三角测量有两种布网形式,一种是由纵横交叉的两条二等基本锁将一等锁环划分成4个大致相等的部分,这4个空白部分用二等补充网填充,称纵横锁系布网方案。另一种是在一等锁环内布设全面二等三角网,称全面布网方案。二等基本锁的边长为20~25公里,二等网的平均边长为13公里。一等锁的两端和二等网的中间,都要测定起算边长、天文经纬度和方位角。所以国家一、二等网合称为天文大地网。我国天文大地网于1951年开始布设,1961年基本完成,1975年修补测工作全部结束,全网约有5万个大地点。
中国国家天文大地网规模之大、网形之佳和质量之优,在全世界居于前列;布设速度之快也是空前的。这是我国测绘界几代人艰苦奋斗的结果。
———骄傲崛起,寂寞存在
陕西,这块积淀了太多丰厚人文历史,太多叹为观止的自然奇观的土地,就像谜一样,总是让人蠢蠢欲动。
秦始皇兵马俑的发现,被法国总统称为“世界第八奇迹”;外国人对“不到西安,就等于没有到中国”的感叹,让东方文明古都熠熠生辉;八百里秦川的富庶,黄土高坡的贫瘠,时时刻刻上演着生命链条的强韧和脆弱。
总之,这是一个极易让人产生溯源冲动的土地。口述历史,测绘溯源,我们不假思索地选择了“大地原点”,这个汇集国家基准重力点、水准基准点、天文基准点、GPS跟踪站的测绘中心,是我们测绘人当之无愧的骄傲。
在此次溯源行动中,《南方测绘》在西安拜访了三位参与当时大地原点和天文基准点建设的老测绘人,聆听他们口述历史。这三位建设者是:金华(下简称金),现年82岁,原陕西测绘局副局长,大地原点整体建设策划者;梁宏柏(下简称梁),现年72岁,原陕西测绘局局长,教授级高工,负责大地原点建设;王承斌(下简称王),现年67岁,高工,天文基准点联测施测人。同时还拜访了现国测一大队纪委书记陈明海(下简称陈),探索大地原点的发展。
中国的大地原点———几代人的夙愿
解放前和解放初期,国家大地测量做得比较少,大规模的测量和平差都请前苏联人。而国家坐标系计算,也是从前苏联延伸到北京,即以前苏联玻尔可夫天文台为中国国家坐标系的起算点,这就是54坐标系。
梁:苏联的原点离我们太远了,只有我们建立自己的,才最适合中国国情。
王:西安这个点是上世纪50年代从苏联那边转过来的,联测后就变成我们中国的基准点。这就有一个问题,我们这边的人仪差都向一边倒,如果这个基准是标准的话,那么应该是上下摆动的,后来发现我们国家的这个系统大概漂移了有20mm,所以从国家自身利益还有我们的航天研究等各方面来讲,就想到了要建自己的系统。
测绘在国家建设中起着基础和先行作用,这种引援前苏联建立的54坐标系与我国的实际情况不相吻合,损害了国家利益。所以,建立中国人自己的坐标起算点,成为老一辈测绘专家的心愿和奋斗目标。
经过30年的不懈努力和观测实践,在上世纪70年代后期,我国完成了全国天文大地网的整体平差,建立了1980年国家大地坐标系。
其实在那年以前国家就做了很多准备工作。1972年,全国天文大地网平差工作座谈会召开;国家测绘局恢复,大地测量会议召开……
梁:对建大地原点,中央领导们都很支持,这是国家的重点建设项目,全国只有一个。
原点选址———煞费苦心
首先提上日程的是大地原点的选址,除考虑脱离地震带、地质构造外,还要求场地开阔,便于观测,既要远离大城市,远离工矿区,又要求交通方便,便于保管,并且最好能够在国家中央。
王:选点前进行了调研,一共选了武汉、西安和成都三个地方,最后从我们国家的重力场还有点位的情况来看确定在西安。确定这个地方有一个好处,从国家整个领土包括海域范围的重力场来看,它是中心地带。
金:当时是由我们的大地二队和大地八队两个大队一起做这个事情的。虽然西安是大家公认的选址地方,但我们还是对地下的情况不太了解,所以我们在勘察地理位置时找了很多地方,最终选在泾阳县永乐镇。西安这个位置比较中心,地质情况也比较好,加之黄土地比较坚硬,好打桩。
梁:地基挖得很深,最少7、8米。挖好以后再用石头夯实,一块石头几吨重,汽车拉着都很费劲。大理石是玛瑙石的基础,务必保证最后镶上去的代表大地原点的玛瑙石没有相对位移。另外,中间还设了个空心洞,使人走的梯子不能和它相连,这样,人站立和走动的范围便不会对原点产生影响。
1976年,大地原点工程开始破土动工,1978年建成后进行试用,1980年正式启用。原点建成后,天文、三角重力、水准……同时开始测,其中除了重力测量是和意大利一起做的外,其它的都由国测一大队做。自那时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地原点为国家地理、军事等方面的测绘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
金:当时建成以后大家很兴奋,我们国家终于有了大地原点了,有了起算数据啦!而且,这个原点的坐标、天文等,当时都是我们培养测绘人员,自己测出来的。所以原点建成以后,对测绘系统来说是一件大事,大家都很兴奋。原点也很壮观。
天文联测
新建的大地原点需要与原来天文大地网的点进行坐标、方位、天文等全方位联测。我们找到了当年负责天文联测的王承斌高工,听他讲述关于观测者的故事。
,当时天文观测最困难的是什么?”记者问。
,难就难在过去的人仪差不稳定。比如我第一年来观测,测一份结果跟基准比,比如差0.5秒,到年底我再来比较一次,差0.8秒,超了,那么我一年的成果整个作废,第二年重测,所以这个对观测员的要求就很严格。而对于天文方位角来讲,难的又是白天,新的观测员找不到星。白天对北极星一般从太阳升起后的半个小时开始观测,可以测到晚上11点。北极星就像个芝麻点,当接近晚上10点、11点的时候,由于受气流的影响,那个芝麻点一动就看得差一些。”老人详细解释道。
从上世纪80年代以后,国家三角网便不大用天文方位角,但总参测绘局从80年代到上世纪末在江西、福建、浙江、台湾海峡等区域测了大量的天文方位角,主要是因为天文方位角在导弹方面有重要作用。因为GPS是在数学模型下建立的,解算起来可能表面精度很高,但到了点上,可能就偏了。但总的来说,GPS测的方位角和原来天文测的方位角,整个偏移都不超过一秒。
三征土地———孤独依旧
金:大地原点建好那会儿,我们种了很多名贵的树,还种花,很漂亮。我当时都感觉买这么贵的树会不会浪费,等以后去看就觉得可以,因为全国就这么一个大地原点,花点儿钱就花点儿钱。
王:在1995年以前,那里确实像一个小公园,种了花,花开的时候,谁来了都说真香。考虑到大地原点的重要性,我曾经给国家局反映过这样一个设想,把大地原点搞成科普园地。我给国家局写了报告,当时国家局很支持,说要搞就搞一流的,按现有的基地搞科普,再加上国家的测绘技术展览中心,差不多就是个测绘科技博物馆。我当时就有点担心了,这样可能就会需要一些钱,可能就会一时上不去。
王:后来我提了个方案,就是利用大地原点现有的设施,大概也有两百多平方米,一个房间展示各个时代的测绘仪器,另一个房间展出用图片反映现代的测绘技术。我们可以跟西安的测绘单位联系,给他们版面,让他们介绍自己的测绘技术,这也是给测绘单位做宣传。这样大地原点就充实起来,最后慢慢地测绘博物馆就形成了,这是我第二次的建议。
陈:在上世纪90年代,陕西测绘局曾提出想在大地原点建博物馆,那时候呼声也挺大的,我们还到处去搞设计,去联系,规划图也做了,后来交上去就没动静了。后来又说要做,我们又做了,最后又没动静了。就现在的情况,不懂测绘的人去参观大地原点是很单调的,就是一颗玛瑙。我们就想,要是能把它建成园林式的就好了。现在平时有人去参观,有时收两三块钱,有时候也不收钱,收的这些钱主要用于原点的日常维护。
其实,从大地原点建成时起,国家为了保障其地基稳固和正常的观测信号接收做了大量的工作,为了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大地原点而“三征土地”,扩建至现在的60多亩占地,并组织人力物力进行统筹规划。然而,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规划多次的“科技馆”“博物馆”等等,依然如空中阁楼,不知何时着地。
王:我今年67,真的要搞大地原点的展览或者科普,我还真有这个信心,当个顾问吧,我也是找一个精神寄托。如果现在要搞,找我,我还是会去,哪怕就是让我住那里我也不会害怕。我觉得大地原点还是要慢慢进行发展,不至于让它荒在那里,这对陕西局来说,是很不光彩的。
陈:那地方(大地原点),我觉得搞科普教育是可以的,最好的就是由企业投资,集科普、会议和休闲于一体,把方方面面都带动起来。咸阳基本上没什么度假山庄,组织开会也一般在县上的招待所,要是把大地原点建设起来,开会也方便。另外,大地原点在泾阳县,当地人也挺自豪的,每次跟人说起的时候,都说泾阳县是大地原点。
期待原点姹紫嫣红
2004年9月30日,陕西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全面修订的《陕西省测绘条例》,该条例规定了对“大地原点”进行保护的措施:位于陕西省泾阳县境内的中国“大地原点”是国家重要的测绘基础设施,在“大地原点”半径1000米范围内,禁止修建加油加气站、易爆物品仓储场所、养鱼场,禁止实施采掘、爆破以及其他可能危害“大地原点”地基稳固和影响正常观测信号接收的行为。在“大地原点”半径3000米和两个规定的扇形区域范围内,禁止建设海拔440米以上的高层建筑物以及从事其他影响正常观测的行为。
原点保护已有法可依,原点未来,尚待何时?
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地原点是国家坐标系(1980西安坐标系)的基准点,该原点建立于1978年12月,占地3.92公顷,由主体建筑、中心标志、测量仪器台和投影亭等组成。
原点中心位于塔楼地下室花岗岩标石顶面,以镶嵌的球形玛瑙作标志,坐标为东经108°55′,北纬34°32′,海拔高度417.20米。
原陕西测绘局科教处长、大地数据处理中心总工、教授级高工董鸿闻先生,曾在国家天文大地网中负责整体平差工作,他向我们介绍和提供了国家天文大地网的相关信息:国家天文大地网(简称国家大地网)是在全国领土范围内,由互相联系的大地测量点(简称大地点)构成,大地点上设有固定标志,以便长期保存。
国家大地网采用逐级控制、分级布设的原则,分一、二、三、四等,主要由三角测量法布设,在西部困难地区采用导线测量法。一等三角锁沿经线和纬线布设成纵横交叉的三角锁系,锁长200~250公里,构成许多锁环。一等三角锁内由近于等边的三角形组成,边长为20~30公里。二等三角测量有两种布网形式,一种是由纵横交叉的两条二等基本锁将一等锁环划分成4个大致相等的部分,这4个空白部分用二等补充网填充,称纵横锁系布网方案。另一种是在一等锁环内布设全面二等三角网,称全面布网方案。二等基本锁的边长为20~25公里,二等网的平均边长为13公里。一等锁的两端和二等网的中间,都要测定起算边长、天文经纬度和方位角。所以国家一、二等网合称为天文大地网。我国天文大地网于1951年开始布设,1961年基本完成,1975年修补测工作全部结束,全网约有5万个大地点。
中国国家天文大地网规模之大、网形之佳和质量之优,在全世界居于前列;布设速度之快也是空前的。这是我国测绘界几代人艰苦奋斗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