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调查方法主讲,张连绪教学幻灯片
(二)
第二章 社会调查的模式、
程序和准备本章主要内容:
社会调查的三种基本模式
社会调查一般程序
社会调查各阶段及其具体任务
社会调查课题的类型
假设的特点及类型
调查方案的设计第二章 社会调查的模式、程序和准备第一节 社会调查的基本模式一、什么是模式
1,模式是人们对调查过程进行的逻辑的、
抽象的或形象的概括与描述,是由一些概念和行为规则所组成的内容系统或理论框架。
2、作用:使复杂的调查活动简单化、本质化,使动态的调查行为变成相对静止的多层次的行为规范。
第二章 社会调查的模式、程序和准备第一节 社会调查的基本模式二、模式的类别
1、“事实 — 解释”模式
( 1)出发点:任务是了解客观事实。解释在事实的基础上。
( 2)形式,归纳收集资料 ---------一般性解释 调查 — 分析 — 结论分析 如: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
( 3)步骤,根据调查目的,采用有效方法收集有关资料;
根据收集的资料进行归纳分析,从中概括出一般性认识;
根据一般性认识去解释调查对象,形成调查结论。
( 4)注意其局限性,调查无法穷尽其可能性。
第二章 社会调查的模式、程序和准备第一节 社会调查的基本模式二、模式的类别
2、“假说 — 理论”模式
( 1)出发点:借助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研究社会现象;以假说作为实证和检验的中间桥梁。
( 2)形式,调查课题 — 理论假设 — 资料收集(检验假说) -
-解释性理论。 试点调查,实践 -认识 -再实践 -再认识”
( 3)步骤,收集有关调查课题的信息;在综合资料的基础上,借助以往的研究结果并依次加以修改、推演,建立一种能够解释调查对象的理论假设;按调查方案规定的要求实施调查,用所得资料检验上一步设立的假说;形成解释性结论。
( 4)注意其局限性 。难以建立抽象合理的假说,研究者不熟,调查难度大。
第二章 社会调查的模式、程序和准备第一节 社会调查的基本模式二、模式的类别
2、“系统 — 综合”模式
( 1)基本思想,将调查对象看作一个系统,调查时从系统的整体出发,对系统内外的各种联系和相互作用进行考察和分析,达到最佳的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效果。
( 2)步骤,提出问题 --明确调查的整体目标 --获取信息 — 建立假说和模型,预测效果 — 设计方案,分析评估 — 选择最佳方案 — 验证方案 — 调查实施。
( 3)优点,把经验知识和科学理论结合起来,把定性研究和定量分析结合起来,使社会调查更加精确化、科学化。
第二章 社会调查的模式、程序和准备第二节 社会调查的基本程序社会调查程序既是社会调查模式的具体展开和体现,又是具体调研过程、程序的抽象及规范化,是调查过程中前后时间顺序与具体步骤的规律性反映。
一、调查过程的基本工作内容定题 — 背景研究 — 提出假设 — 流程设计 — 调研组织 — 调研范围 — 工具准备 — 人员培训 — 实验性调查 — 具体调查 — 资料整理 — 资料分类 — 检验 ---资料编码 — 汇编及编程 — 研究 — 调查成果书面化 — 评估 — 应用。
二、社会调查的阶段
1、准备阶段 — 确定调查课题、制定调查方案、组建调查队伍。
2、调查阶段 — 进入调查现场、收集调查资料、组织管理工作。
3、研究阶段 — 鉴别整理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开展理论研究。
4、总结阶段 — 撰写调查报告、总结调查工作、评估调查成果。
第二章 社会调查的模式、程序和准备第三节 调查课题的选择、类型和来源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 爱因斯坦调查课题是社会调查研究所要反映或解释的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也就是调查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调查之前首先明确的问题。
一、选择调查课题的意义
1、可以明确研究方向 --课题选择的好,事半功倍;选择的不好,则影响工作,甚至半途而废。
2、决定调查研究的价值 --许多优秀的社会学家成功的一个主要原因,
就是抓住了调查研究的课题。如中国社会学的主要代表费孝通选择
,农村经济,和,小城镇建设,为研究对象;现代比较知名的 社会学家李银河 (已故作家王小波的妻子)成功的原因之一就是把社会存在敏感话题(如婚外恋、同性恋等)作为研究对象。
3,决定社会调查的方案设计,制约社会调查的全部过程 -选择的课题不同,调查的内容、方法、对象和范围就不同,调查人员的选择、
调查队伍的组织、调查工作的安排也就不同。
第二章 社会调查的模式、程序和准备第三节 调查课题的选择、类型和来源二、选择调查课题的原则
1、需要性原则。
根据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选择。
2、创造性原则按照新颖、独特和先进的要求选择调查课题。要
,敢为天下先,。
3,可行性原则考虑主客观条件许可 。 如人,财,物,时间,本人的知识结构,能力等 。
另外,还有资料收集难易、是否符合国家政策等。
第二章 社会调查的模式、程序和准备第三节 调查课题的选择、类型和来源三、调查课题的类型
1,按研究的目的划分
( 1)理论研究课题指为检验和发展某些理论或假设而设立的社会调查研究课题 。 它以揭示某种社会现象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为主要目的 。 如:独生子女长大成人后,适应社会能力问题
( 2)应用研究课题是为了解决当前的社会问题而提出的研究课题。它以满足社会实际应用的需要为目的。 如,人口问题、环境问题;居民住房问题、子女上学问题等。
注意,二者互相渗透,互相关联。
第二章 社会调查的模式、程序和准备第三节 调查课题的选择、类型和来源三、调查课题的类型
2,按研究的程度划分
( 1) 描述性研究课题描述性研究课题是指为弄清发生了什么事情而提出的研究课题 。
它主要回答,是什么,的问题 。 如人口普查,市场调查等 。
( 2) 解释性研究课题是试图进一步对现象产生的原因和过程作出解释和说明 。 它主要回答,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 。
( 3) 预测性研究课题预测社会现象发展趋势的课题 。 是解释性研究课题的延伸 。 主要探索,将怎样,和,应怎样,的问题 。
注意,角度不同,划分的类型就不同 。 如按内容,课题来源等划分 。 划分只是相对的意义,实际研究中往往兼而有之,
只是重点不同 。
第二章 社会调查的模式、程序和准备第三节 调查课题的选择、类型和来源四、调查课题的来源
1,自己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是实际工作者和理论工作者在社会实践和理论研究中所遇到的问题,提出来让社会有关部门共同调查研究并加以解决;或为达到某个工作目标而急需了解的问题。
2、上级下达的课题是领导者从领导决策和制定方针、政策的需要提出来的交由其下属来完成的课题。
3、接受委托的课题想调研某一课题又缺乏调查能力的单位委托专业调查机构调查的课题。
第二章 社会调查的模式、程序和准备第四节 调查课题的操作化一、课题的操作化及其作用
1、什么是操作化将概念转化为具体指标的过程就是操作化的过程。
如:人口 — 人口数量、人口质量中小学负担过重 — 一周课时数、考试次数、完成作业的时间等。
2、操作化的作用
( 1)使不同的调研者对同一个概念或命题有统一而明确的理解;( 2)使概念或命题具体化,明确调查对象和调查范围;( 3)使概念或命题量化,令调查者对调查对象的具体观察和测量成为可能。
第二章 社会调查的模式、程序和准备第四节 调查课题的操作化二、抽象定义和操作定义
1、抽象定义 — 对概念的内涵和本质的概括和表述,是对某类事物或现象的共同本质的概括。
如:三好学生 — 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
抽象定义难以操作,不适宜用作调查。
2、操作定义 — 对概念的外延或操作过程的表述,
是用感知、可度量的事物对抽象定义作出界定或说明的方法。
如:三好学生 — 没有任何违纪违法事件,各科学习成绩均在 80分以上,体育成绩达标。
第二章 社会调查的模式、程序和准备第四节 调查课题的操作化二、抽象定义和操作定义定义比较二者联系,抽象定义决定操作定义的本质内容,操作定义则是抽象定义在调查过程中的进一步具体化。
定义方法 抽象定义 操作定义定义途径 概念 具体的事物、现象和方法定义特点 逻辑方法(概括) 经验方法(直接感知或度量)
定义重点 揭示内涵和本质 界定外延或操作过程第二章 社会调查的模式、程序和准备第四节 调查课题的操作化三、概念的操作化概念是人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对客观事物本质的概括和表述。
1、明确概念的具体含义 — 明确定义、内容、性质。
2、明确概念操作化的框架 — 明确操作化的具体结构
3、对概念或命题进行分解 — 将复杂的事物转化为简单的要素。
4、确定概念或命题的评价体系 — 在设计操作化框架中,确定各部分和因素在整体框架中所占的比重。
第二章 社会调查的模式、程序和准备第五节 实验性调查一、实验性调查的作用
1、增进对课题的了解,吸取前人经验;
2、为课题的理论假设提供依据和经验事实;
3、为调查方案和调查目标的设计提供依据。
第二章 社会调查的模式、程序和准备第五节 实验性调查二、实验性调查与正式调查的比较实验性调查 正式调查目的 提出假设,了解事物的内部 描述整体的特征或功能特征 灵活机动,无结构性;小样本,无代表性,是整体方案的前端部分过程完整,有结构;样本量大、有代表性方法 专家调查、试点调查、个案调查、二手资料定性调查多种方法结合使用,定性分析和定量研究结合结论 实验性的 结论性的成果 进一步的研究基础 决策的参考第二章 社会调查的模式、程序和准备第五节 实验性调查三、实验性调查方法
1、查阅文献,
为什么查阅文献?
查阅文献注意事项(查什么、到哪里查、怎样查)
2、咨询访问:
为什么要咨询?
咨询注意事项
3、实地考察为什么要实地考察?
实地考察注意事项第二章 社会调查的模式、程序和准备第五节 实验性调查四、关于研究假设
1、假设及其特征假设是根据已有的事实材料和科学原理,对未知的事实及其规律提出的一种不完备的、尚待检验的设想与推测。如
,城市与农村的犯罪率,问题。
特征包括:科学性、可检验性、易变性。
2、假设的作用
① 设计调查方案的指南 ② 搜集材料的向导 ③ 探索客观真理得桥梁检验假设,修改假设,完善假设的过程,就是发现真理和发展真理的过程 。
需要说明的:研究假设主要适应于以探寻现象间的因果关系为目的的解释性研究课题,对于以摸清情况和描述事实为目的的调查,一般不一定预先提出假设 。
第二章 社会调查的模式、程序和准备第五节 实验性调查
3,假设的类型与表达方式
( 1) 类型
① 一元假设 ( 一个变量 X) 。 某一个社会事实的单义判断 。
② 二元假设 ( 两个变量 X→Y ) 。 某一个社会事实与另一个社会事实之间的关系判断 。
③ 多元假设 ( X→Y→Z ) 。 某一个社会事实与另外两个或多个社会事实之间的关系判断 。
( 2) 表达方式
① 函数式,Y = F( X),y是 x的函数,
② 条件式:,如果有 x,则有 y”
③ 差异式:,如果 x不同,则 y不同,
第二章 社会调查的模式、程序和准备第五节 实验性调查
4,形成假设的方法
① 归纳推理法 — 将局部的观察结果和事实材料经过归纳,形成具有普遍意义的假设 。
② 逻辑推理法 — 根据以往的理论或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对事物的发展变化趋势作出某种推测的方法 。
③类比推理法 — 对陌生的社会现象,用熟悉的事物、过程、规律与之类比,形成假设。
第二章 社会调查的模式、程序和准备第六节 调查方案的设计一,调查方案的内容
1,确定调查目标
2,选择调查单位
3,选择调查方法
4,调查工具的使用
5,调查人员的组织
6,调查经费的筹措
7,调查时间的安排
8,其它工作的安排第二章 社会调查的模式、程序和准备第六节 调查方案的设计二,制定调查方案的原则
1,可行性原则
2,完整性原则
3,时效性原则
4,经济性原则
5,留有余地的原则三,调查方案的可行性研究
1,逻辑分析法
2,经验判断法
3,实验调查法第二章 社会调查的模式、程序和准备第七节 调查活动的组织管理一,调查活动组织管理的必要性
1,是协调调查人员活动的必要条件
2,是取得被调查者支持与配合的重要保证
3,为调查活动提供必要的后勤保障二,调查活动组织管理的内容
1,成立社会调查组织
2,选择和培训调查员
3,联系调查单位
4,筹措调查经费,提供后勤保障
5,解决矛盾,协调关系第二章 社会调查的模式、程序和准备第七节 调查活动的组织管理三,调查员必备的素质
1,政治方向坚定正确
2,有甘当小学生的精神
3,有客观公正的态度
4,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调查研究技能
5,有吃苦耐劳的精神
6、具备一定的社会经验和实际工作经验第二章 思考题
1、简述社会调查的三种模式
2、社会调查的一般程序
3、社会调查的阶段及各阶段任务
4、调查课题的操作化及其作用
5、区分抽象定义和操作定义
6、实验性调查及其与正式调查的区别
7、理论假设的作用
8、调查方案的内容
9,调查活动组织管理的内容
10、调查员必备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