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质量管理》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课程编号:0100073)
课程性质:专业限选课学分/总学时:学分:3学分、总学时数:48学时理论学时:48学时实验(上机)学时:0学时开课专业:统计专业(限修)
开课学期:第6学期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统计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一、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本课程是统计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课程内容侧重于讲解质量管理中的统计方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掌握运用统计理论,提高他们运用定量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理论教学内容
第一章 数据整理及其图示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
1、理解质量特性,掌握数据整理方法。
2、掌握常用统计量与参数估计理论。
3、掌握过程能力指数。
4、掌握寻找质量原因的简单图表法。
5、了解二维数据的整理与图示。
重点:常用统计量与参数估计。
难点:过程能力指数。
本章教学基本内容安排
1、掌握质量特性概念(计量数据,计数数据),质量特性的分布,以及直方图和频数频率分布表,掌握质量管理中的常见分布,计量数据服从正态分布,计数数据服从两点分布,二项分布以及泊松分布。
2、掌握常用统计量包括样本均值,样本中位数和极差,样本方差和样本标准差;
参数估计包含总体均值与方差的无偏估计。
3、熟悉过程能力的原理,以及求过程能力指数的计算公式。
4、掌握寻找质量原因的方法包括检查表法,排列图法,因果图法,直方图法以及分层法。
第二章 抽样检验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
1、理解抽样检验的基本概念。
2、理解计数抽样检验的一般原理。
3、掌握计数标准型的一次抽样检验方案。
4、掌握计数调整型抽样方案。
5、掌握计量一次抽样检验方案。
重点:掌握计数抽样检验的一般原理。
难点:掌握计数标准型的一次抽样检验方案。
本章教学基本内容安排
1、抽样检验的基本概念。
2、计数抽样检验的一般原理
3、计数标准型的一次抽样检验方案。
4、计数调整型抽样方案。
5、计量一次抽样检验方案。
第三章 统计过程控制图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
1、理解波动的概念和控制图类型。
2、掌握均值-标准差控制图。
3、掌握均值-极差控制图。
4、掌握中位数-极差控制图与单值-移动极差控制图。
5、掌握计件特性的常规控制图。
6、掌握计点特性的常规控制图。
7、注意使用常规控制图的几个问题。
8、了解计数型累积控制图。
重点:均值-标准差控制图、均值-极差控制图、均值-标准差控制图、中位数-极差控制图与单值-移动极差控制图。
难点:均值-标准差控制图、均值-极差控制图。
本章教学基本内容安排
1、波动的概念和控制图类型。
2、均值-标准差控制图。
3、均值-极差控制图。
4、中位数-极差控制图与单值-移动极差控制图。
5、记件特性的常规控制图。
6、计点特性的常规控制图。
第四章 正交试验设计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
1、理解试验设计的基本概念与正交表。
2、掌握无交互作用的正交设计与数据分析。
3、掌握有交互作用的正交设计与数据分析。
4、掌握有重复试验的情况下正交试验设计与数据分析。
5、掌握水平数不等的试验设计与数据分析。
重点:无交互作用的正交设计与数据分析。
难点:有交互作用的正交设计与数据分析。
本章教学基本内容安排
1、试验设计的基本概念与正交表。
2、无交互作用的正交设计与数据分析。
3、有交互作用的正交设计与数据分析。
4、有重复试验的情况下正交试验设计与数据分析。
5、水平数不等的试验设计与数据分析。
第五章 回归设计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回归设计的基本概念。
2、掌握一次回归的正交设计。
3、了解二次回归的正交设计。
重点:掌握一次回归的正交设计。
难点:一次回归的正交设计.
本章教学基本内容安排
1、回归设计的基本概念。
2、一次回归的正交设计。
三、课程教学内容时间、练习分配及进度表序号
教学内容
课堂教学时间
课堂讨论时间
练习(次)
备注
1
数据整理及其图示方法
4
2
抽样检验
5
1
1
3
统计过程控制图
8
1
1
4
正交试验设计
6
2
1
5
回归设计
4
1
1
合计
27
5
4
四、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方法:
平时作业(30%)、期终考试(开卷、70%)。
五、教材与学习参考书使用教材:
《质量管理统计方法》周纪芗、峁诗松编,中国统计出版社参考书:
1、《供应商质量控制实用统计技术》,王毓芳 肖诗唐等编 中国计量出版社
2、《统计质量控制理论与应用》,张维铭编 浙江大学出版社
3、《统计质量控制》Eugene L,Grant、Richard S,Leavenworth等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
六、其它说明
制定部门:数统系统计教研室制 定 人:陈新华、涂火年审 定 人:陈新华
《统计质量管理》课程介绍统计质量管理(statistical quality control)
应用数理统计学的工具处理工业产品质量问题的理论和方法。通常认为统计质量管理包括控制图、抽样检验和可靠性理论与方法等内容。统计质量管理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开创性工作是由在美国的研究和发展公司——贝尔实验室工作的W.A.休哈特和H.F.道奇于1925年分别提出的休哈特控制图和计数抽样检验方案,这种方案当时只有少数工厂应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由于对武器质量和数量的需求,使控制图和抽样检验的理论与方法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此外,随着复杂武器系统的研制以及电子设备的广泛应用,产品可靠性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从而开创了可靠性理论与可靠性工程,使统计质量管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二战后美国及其他国家相继成立了有关质量管理的专门学术机构,出版了许多刊物,还陆续制定了军用的、国家的和国际的抽样检验表和有关统计质量的标准。20世纪50年代,美国A.V.费根又提出了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美国统计学家和质量管理专家的帮助下,日本的质量管理得到迅速发展,在不到30年的时间里,创建了日本式的全面质量管理,使日本的工业产品质量跃居世界前茅。中国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吸取了日本的经验,结合本国具体情况,有计划地普及和应用全面质量管理,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制定部门:数统系统计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