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高等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材新系组织行为学张德 吴志明 编著东 北 财 经 大 学 出 版 社
Dongbei University of Finance&Economics Press
※ 第 1章 绪论
※ 第 2章 个体的基本心理过程与心理特征
※ 第 5章 工作压力
※ 第 6章 群体心理与群体行为
※ 第 3章 态度与价值观
※ 第 4章 激励理论及其应用
※ 第 7章 人际沟通与人际关系
※ 第 8章 领导
※ 第 9章 决策
※ 第 10章 冲突与冲突管理
※ 第 11章 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
※ 第 12章 组织承诺与组织凝聚力
※ 第 13章 组织文化
※ 第 14章 组织变革与发展第 1章 绪论
学习目标
首先要知道组织与组织行为的概念以及两者之间的关联,对于这两者有个基本的了解,然后要明白组织行为学的发展阶段,要知道组织行为学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对于各个学派的了解,最后对于组织行为学研究分类和研究方法必须要清楚,从而对于组织行为学有个轮廓。
1.1 组织与组织行为
1.1.1 组织
1.1 组织与组织行为
1.1.1 组织
1)组织的定义
2)组织和环境
3)组织的演变
4)组织和管理
1.1.2
组织行为
1.1 组织与组织行为学
1.1.2 组织行为
1) 个体
2)群体
3)组织
1.2 组织行为学的发展阶段
这个定义有三层含义:
(1)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 。 组织行为学既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的规律性,又研究人的行为活动的规律性,是把这两者作为一个统一体来研究的 。 人的行为与心理密不可分,心理活动是行为的内在依据,行为是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因此,必须把两者作为统一体进行研究 。
(2)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是一定组织中的人的心理与行为规律 。 这就说明组织行为学并不是研究一切人类的心理和行为规律,而是只研究一定组织范围内的人的心理与行为的规律 。 这种组织范围包括:工厂,商店,学校,机关,军队,
医院,农村等所有的组织 。 研究这种种组织中的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不仅是研究单个人的心理和行为,而且还要研究聚集在一起的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 。
因此又可分为:个体心理与行为,群体心理与行为以及整个组织的心理与行为 。
(3)组织行为学研究的目的是在掌握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性的基础上,
提高预测,引导,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达到组织既定的目标 。 组织行为学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不是为研究而研究,而是为了通过掌握规律性来提高预测,引导,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特别是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变消极行为为积极行为,以实现组织预期的目标,取得最佳的工作绩效 。
组织行为学是研究组织环境中的人的行为规律科学 。 它实质上是一门现代管理学科,是管理领域中行为学派的理论和方法的支柱 。
1.2 组织行为学的发展阶段
1.2.1 组织行为学的产生
1.2.2 组织行为学的发展
1)人力资源学派( Human Resources
School)的出现
2)权变观点进入管理领域 —— 组织行为学的形成
3)组织文化研究的兴起 —— 组织行为学的深入
4)组织行为与组织过程研究
1.3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
1.3.1 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分类
1) 以应用广度为原则的分类
2) 以研究目标为原则的分类
3) 以研究可控性分类的研究方法
1.3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图 1-1 三种可控性研究方法现场研究案例分析 实验室实验
1.3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
1.3.2 调查研究方法
1.3.3 实验方法
1.3.4 数量统计方法
1.3.5 组织行为学研究的道德问题本章小结任何一个组织的存在都必须具备三个条件,(1)组织是人组成的集合;
(2)组织适应目标的需要; (3)组织通过专业分工和协调来实现目标。由于组织活动的复杂性,因而对组织行为分析和研究也有不同的角度,呈现出多层面的特点,(1)个体; (2)群体; (3)组织。组织行为学的发展经过了几个阶段,组织行为学的产生和发展是组织管理理论和人力资源学派、权变理论学派和组织文化理论不断融合的结果。有这么几个阶段:人力资源学派的出现,权变观点进入管理领域(组织行为学的形成),组织文化研究的兴起(组织行为学的深入),组织行为与组织过程研究。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可以从应用于广度、研究目标和研究可控制性这三个方面进行分类。具体的研究方法有调查研究方法、实验方法、数量统计方法等。
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对象本质上是人的活动。这与以物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有一个基本的不同,那就是存在道德问题。
补充阅读材料
[美]凯茨 ·大卫斯:,组织行为学,,欧阳大丰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1989。
[美]唐纳德 ·怀特,大卫 ·B.登纳:,组织行为学,,景光译,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9。
于显洋等:,组织行为学,,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1994。
尹毅夫等:,组织行为理论多维探源与应用,,企业管理出版社,1995。
杨文士,张雁:,管理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学习目标
第 2章 个体的基本心理过程与心理特征本章重点讨论个体的基本心理过程与心理特征。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个体的行为模式与影响因素。关于个体的基本心理过程,重点掌握知觉与社会知觉的特点,归因的基本规律,学习与行为塑造的主要方法,关于个体的心理特征,重点掌握能力与组织行为、人格与组织行为的关系。
2.1 个体的行为
1)个体的行为概念与特征
2)个体的行为模式
( 1)行为主义学派关于行为模式的解释
( 2)格式塔学派关于行为模式的解释
( 3)新行为主义学派关于行为模式的解释
( 4)精神分析学派的行为模式
2.1 个体的行为图 2-1 个体的一般行为模式表 2-1 影响个体行为模式的因素
2.1 个体的行为个体因素 环境因素 情势因素生理:即遗传的生理差异心理: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过去经验教育与学习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工作环境人际环境他人制造一种情景使人改变行为权威法胁迫法操纵法
1)知觉
2)社会知觉
( 1)社会知觉过程的特点
( 2)社会知觉中的偏差
3)归因
4)学习
2.2 个体的基本心理活动
2.2 个体的基本心理活动图 2-2 知觉差异与行为
2.3 个体的心理特征图 2-8 环境与个体心理特征对个体行为的作用
2.3 个体的心理特征图 2-10 自我功效与组织行为行为,就是指个体所表现出来的一切有目的的活动。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对个体的行为模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解释。个体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是影响个体行为的重要因素。
人们的行为是以对现实的知觉为基础的,知觉影响了人们的行为。因为个体的理解与解释的存在,使得不同个体对同一事 物产生不同的知觉。社会知觉是指对人、人际关系、社会事件等的知觉。社会知觉是一个寻找意义的过程,遵循图形 — 背景原则,倾向于对信息进行归类,善于运用图式。社会知觉过程中会产生一些偏差,如晕轮效应、选择性知觉、刻板印象等。
归因是指观察者为了预测和评价人们的行为并对环境和行为加以控制而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过程所进行的因果解释和推论。最有影响力的两种归因理论是凯利的三维归因理论和维纳的成败归因理论。人在归因过程中也常常出现一些偏差。
学习是指由于经验造成的个体相对持久的行为改变。最有应用价值的两种学习理论是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操作性条件反射的理论对行为的塑造主要是利用强化的方法。观察学习,也叫榜样学习,是社会学习理论的核心。
个体的心理特征就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稳定的经常出现的心理特性。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方面:能力与人格。
能力是一种内在的心理品质,是完成某种活动,解决某个问题所必须具备的条件。
可以从两个层次理解能力,实际的能力和潜在的能力。对个体的工作绩效有着预测作用,
影响个体成功地完成组织中的工作的能力主要有各种职业能力倾向、实践智力、情绪智力、管理能力和创造力。
人格是指人们所具有的个体独特的、稳定的对待现实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它是一个人区分于其他人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是由先后天的交互作用而形成的。工作相关的人格理论与研究包括人格的特质理论、心理类型、自我功效、职业人格理论等。
本章小结
补充阅读材料章志光:,社会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Goleman,D.,Working with emotional ntelligence,NewYork,Bantam,1998.
Jerald Greenberg,Robert A.Baron:
Behavior in organizations:understanding and man aging the human
side of work(7th ed),Upper Saddle River,Nj,Prentice Hall,2000,
Jerry M.Burger:,人格心理学,,陈会昌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0,
Michael Eysenck,Psychology,A Intergrated approach,Addison Wesley
Longman Limited,1998.
Sternberg,R.J.,Wagner,R.K.,Willianms,W.M.& Horvath,J.A.(1995).
Testing common sense.American Psychologist,50,pp.912~ 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