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和货币
【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学习本章,要着重掌握商品的本质特性、货币的起源及其本质和职能、商品经济的运动规律、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等,并在认识商品和货币所体现的社会生产关系及其运动规律的基础上,掌握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认识劳动价值论是剩余价值论的基础,是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全部内容的基础。
【学习建议】 本章阐述的是体现社会经济关系及其运动规律的商品经济的最一般性的知识,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的基础。因此,学习本章,不只是一般地了解概念,更重要的是把握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
【主要知识点】 商品经济的产生 商品的二因素 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 商品的价值量 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货币的起源 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价值规律 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市场调节与市场机制
【本章小结】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起点是商品,商品是为市场交换而生产的有用的劳动产品。商品经济的产生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存在;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商品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生产商品的劳动有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二重性质。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价值。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的价值量和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在私有制商品经济条件下,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即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了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
货币是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发展的必然产物。货币的起源就是它作为商品价值表现形式的交换价值或价值形式的发展,即经历了四个阶段: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货币的本质表现为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体现货币本质的五种职能是: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其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按等价原则进行。其实现形式是: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自发地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其作用是: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的配置,自发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引起商品生产者的分化。
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本身不具有特定的社会经济制度属性,但它们却是存在并运行于特定的社会经济制度之中。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是:商品经济是在社会分工条件下,具有不同经济利益的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和经济联系的经济形式,它对应于自然经济、产品交换经济,市场经济社会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它对应于计划经济;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存在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市场机制是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等的总称,市场机制的调节就是市场调节。
商品与商品经济
【基本内容】
⒈商品经济的产生商品是为市场交换而产生的有用的劳动产品。因为:第一,一个物品要成为商品,必须是能够用来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物品。没有用的物品不是商品,有用的物品也不一定都是商品。第二,有用的物品要成为商品,必须是人们付出了劳动的产品。但是,对人们有用的劳动产品也不一定都是商品。第三,有用的劳动产品要成为商品,必须是满足他人或社会的消费需要的产品。但是,满足他人或社会消费需要的、有用的劳动产品,也不一定是商品。第四,商品必须是通过交换的方式来民族人们人们需要的物品。
商品经济是以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为内容,直接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商品经济是与自然经济相对立的经济形式。自然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经济形式,是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或经济单位自身需要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商品经济之所以比自然经济优越和进步,是因为在自然经济条件下,每个生产者或经济单位的生产规模很小,劳动生产率低下,生产闭关自守,生产力发展缓慢,相反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各个生产者或经济单位从事着专业化的生产,在分工和协作的关系下形成了相互密切联系的社会生产体系,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商品经济的产生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存在;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前者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一般基础和条件,后者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决定性条件。
⒉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商品要能够用来交换,必须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就是物品的有用性。不同的物品具有不同的使用价值,同一的物品可以具有多种的使用价值。使用价值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它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不体现特定社会的经济关系。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但是,具有使用价值的物品要成为商品,必须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即具有交换价值。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之间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一种商品可以有许多种交换价值。一种商品的交换价值会随时间和地点的变化而变化,但是在相同的时间和地点,却有为众多商品交换者共同认可的同一交换价值。
两种具有不同使用价值的商品能够按照一定的比例相互交换,说明这两种商品必定具有在质上共同的东西。这个同质的东西就在于它们都是劳动产品,都耗费了一定量的人类劳动。这种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只有在有用物品作为商品时,才具有价值,价值是商品特有的社会属性,它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比较劳动和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性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统一于商品之中,缺一就不成其为商品。没有使用价值的物品是不会有价值的,从而不是商品;仅仅有使用价值而没有价值的物品,也不是商品。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是:商品生产者生产某种商品是为了获取价值,而不是为了自己使用;他要获取价值,就必须通过交换把自己生产的使用价值转让给别人。商品购买者购买某种商品是为了消费,他所需要的是使用价值;他要获取使用价值,就必须支付商品的价值。只有当商品生产者把自己生产的商品卖出去获得了商品的价值,商品消费者获得了商品的使用价值时,商品中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内在矛盾才能得到解决。
3、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决定了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具体劳动是指在一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劳动的具体形式不同是由劳动的目的、使用的工具、劳动对象、操作方法、劳动结果等方面的不同决定的。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体现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不以任何社会形式为转移的人类生存的条件。
抽象劳动是指抛开了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们的脑力和体力的支出或消耗。无论是在哪一种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都要支出或消耗脑力和体力,这种脑力和体力的支出或消耗,对于生产任何商品的劳动来说都是相同的。可见,抽象劳动只存在量的差别。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体现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正是这种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着商品的二因素: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价值。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矛盾统一的关系:⑴、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统一的。商品生产者在进行具体劳动的同时,也就支出了抽象劳动,它们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不同的方面。⑵、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又存在矛盾。这一矛盾是与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相联系的。只有在交换过程中,商品的使用价值转让出去,商品的价值得到实现以后,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才能为社会所承认,生产商品的抽象劳动才能被还原,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矛盾才能得到解决。
劳动二重性理论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⑴、劳动二重性理论是建立科学的劳动价值论的坚实基础。⑵、劳动二重性理论是剩余价值理论建立的科学基础。⑶、劳动二重性理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体系及其他一系列理论建立的理论基础。
4、商品的价值量
商品的价值是质和量的统一。既然商品价值的质表现为人类一般劳动的凝结,那么,商品价值量的大小就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来决定的。由于劳动量是按时间来计算的,因而商品的价值量则是由生产它所需要的劳动时间来决定的。但是,由于各个商品生产者的生产条件不同,他们生产同一种商品实际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也就不同。商品的价值量不能由个别劳动时间来决定,只能由生产某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两个条件是:⑴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即生产的客观标准条件。它是指现时某一生产部门绝大多数生产者已经达到的技术装备水平。⑵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即生产的主观标准条件。它是指生产经验的多少,技术的纯熟状况和单位时间内劳动力支出的多少。
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对商品生产者至关重要。如果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正好相等,商品生产者的劳动耗费就可以通过交换全部得到补偿;如果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生产者的劳动耗费就无法在交换中得到全部补偿,就会发生亏损,这实际意味着该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甚至可能因此而破产;如果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生产者的劳动耗费在交换中不但能全部得到补偿,而且还能得到额外收入,从而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生产商品的劳动有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的差别。简单劳动是指不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一般劳动者都能胜任的劳动。复杂劳动是指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具有一定知识和技能的劳动者从事的劳动。由于复杂劳动力的生产需要通过训练和培养,花费了更多的劳动时间,因而复杂劳动就成为较高级的劳动,能够在同一时间内比简单劳动形成更多的价值,一定量的复杂劳动等于多量的或倍加的简单劳动。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的区别是相对的,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标准。
决定商品价值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以简单劳动为计量单位的。各种复杂程度不同的劳动所生产出来的不同种类的商品,其价值量的确定可以按照一定的比例相互换算。但是,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之间的这种换算比例,是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实践中,经过反复多次的调整,逐渐确定下来,最终得到社会的公认。
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能力或效率。它有两种表示方法:一是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一是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决定劳动生产率高低的因素主要有: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组织,科学及其技术应用的发展程度,生产资料特别是生产工具的规模和效能,自然条件等。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是: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5、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简单商品经济中,存在着一系列的内在矛盾,如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矛盾等。其中,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私有制,是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具有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二重属性的决定性条件。私人劳动是指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私人性质,即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完全是他自己的私事,劳动产品也归他个人所有。社会劳动是指生产商品的劳动又具有社会性质,即每个商品生产者的劳动作为为他人或为社会的劳动,是社会总劳动的组成部分。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存在着矛盾。因为生产商品的劳动所具有的私人性,往往使他所生产的商品不能与社会需求相符合。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表现是:⑴、如果商品生产者生产的商品不符合社会需要,不能全部销售出去,那么,包含在他的商品中的私人劳动就不被社会所承认,私人劳动就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⑵、如果商品生产者生产的商品部分符合社会需要,部分卖出,那么,包含在他的商品中的私人劳动就只能部分地转化为社会劳动,其余部分得不到社会的承认,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
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因为: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直接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商品生产者的私人劳动能否或在多大程度上转化为社会劳动,决定着商品生产者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以及盈利或亏损的程度,决定着他们在两极分化中的命运。
【重点难点分析】
1、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统一体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必须从商品是既相统一又相矛盾的方面入手,既要讲清楚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表现,又要讲清楚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表现。在说明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表现时,要强调:使用价值与价值统一于商品之中,缺一都不成其为商品。商品必须是用来进行市场交换的劳动产品。在说明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表现时,要强调:商品对任何人来说,使用价值与价值是分离的,不过,这种分离是有条件的,即生产者要获取价值,就必须通过交换把自己生产的使用价值转让给消费者,消费者要获取使用价值,就必须通过交换支付商品的价值。
2、商品二因素、劳动二重性与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实际上就是对三对矛盾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这三对矛盾是商品的内在矛盾。理解步骤如下:
首先,商品二因素即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一方面,使用价值与价值是商品必须具有的不可缺一的两个因素。另一方面,使用价值与价值之间又存在矛盾。解决使用价值与价值矛盾的条件是商品交换。
其次,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矛盾及其与商品二因素的关系。一方面,讲清楚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对立统一关系;在此基础上,说明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和商品二因素之间的关系,说明只有在通过交换,在商品的使用价值转让出去、商品的价值得到实现以后,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才能被还原为抽象劳动,从而解决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矛盾。
第三,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及其与其他两对矛盾的关系。在说明了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以后,再讲清楚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同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矛盾之间的关系。讲清楚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要从其产生的条件即私有制和社会分工入手,讲清楚三对矛盾之间的关系,则必须说明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矛盾,归根到底都来源于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只要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通过商品交换得到解决,其他矛盾也就随之得到了解决。
【概念辨析】
1、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个别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①内容不同
各个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实际耗费的劳动时间
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生产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②作用不同
各企业通过本企业在生产某种商品上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形成的差额,反映企业的效益状况
决定商品的价值量
2、商品经济与自然经济
 
商品经济
 自然经济
 ①内容不同
以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为内容,直接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形式
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或经济单位自身需要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②产生的基础和条件不同
一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存在;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社会生产力发展缓慢,社会分工不发展,各个生产者闭关自守,相互联系很少
 ③占据统治地位的时期不同
在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占据统治地位
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占据统治地位
【辅助阅读】
在简单商品生产中,起初,小商品生产者每人每天劳动12小时,平均生产24尺棉布,价值12元(假定不包含生产资料的耗费),后来由于采用新机器,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一倍,而货币价值保持稳定(12元=12小时)。问:①采用机器后小商品生产者每人每天劳动12小时生产多少尺棉布?②采用机器后,每人每天创造的价值量是多少?③采用机器后,每尺棉布的价值是多少?(不计算生产资料的耗费)
解答:①劳动生产率取决于具体劳动的效率,具体劳动的效率越高,劳动生产率越高,所创造的使用价值量就越多。因此,每人每天生产的棉布是:24尺×2=48尺
②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抽象劳动的数量,不管劳动生产率发生怎样的变化,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总量是相同的。因此,在本题中,由于生产48尺棉布的劳动时间仍然是12小时,并且货币价值不变,所以每人每天创造的价值仍然是12元。
③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意味着产品数量的增多,分摊在单位商品上的价值量减少,单位商品的价值量降低。因此,劳动生产率提高后每尺布的价值量是:12元÷48尺=0.25元。
第二节 货币
【基本内容】
⒈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起源
货币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发展的必然产物。货币产生以后,商品的价值是用货币来表现的。但是,货币是随着价值形式的发展而产生的。只有分析价值形式的发展,才能正确地揭示货币的起源和本质。
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是指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地个别地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如:
1只羊=2把斧子在这个等式中,等式两端的商品处于不同的地位,起着不同的作用。由于等式左端的 1只羊的价值是借助斧子相对地表现出来的,因而羊处于相对价值形式的地位;由于等式右端的2把斧子,只是充当1只羊的价值的表现材料,以自身的使用价值反映羊的价值,证明羊同它一样花费了数量相等的人类劳动,因而斧子处于等价形式的地位。
等价形式的特点是:第一,使用价值成为价值的表现形式,即处于等价形式的斧子,以自身的使用价值来表现羊的价值和价值量;第二,具体劳动成为抽象劳动的表现形式,即斧子的使用价值是生产斧子的具体劳动的产物,但是,当它处于等价形式时,它就被用来表现羊身上凝结的抽象劳动,从而生产斧子的具体劳动也就成为抽象劳动的表现形式;第三,私人劳动成为社会劳动的表现形式,即在私有制条件下,斧子是私人劳动的产物,但是,当它处于等价形式时,它就被用来表现生产羊的劳动所具有的社会性质,从而生产斧子的私人劳动也就成为社会劳动的表现形式。
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的关系是:它们相互依存,处于相对价值形式的商品要表现自己的价值,不能离开处于等价形式上的商品;处于等价形式上的商品,只有依赖处于相对价值形式的商品,才能成为价值的表现材料。没有等价形式就没有相对价值形式,同样,没有相对价值形式也就没有等价形式。它们相互对立,同一商品不能同时既处于相对价值形式又处于等价形式。
在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中,商品内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开始表现为两个商品之间的外部对立,即处于相对价值形式的商品只是直接当作使用价值而存在,它的价值要通过另一种商品来表现,处于等价形式的商品只是直接当作价值而存在,它的使用价值成了表现另一种商品价值的材料。
⑵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是指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与它相交换的一系列商品上。如:
=20尺布
 =80斤谷
  1只羊 =2把斧子
=6分黄金
 =……其他商品
在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中,处于相对价值形式一端上的商品的价值,已经表现在一系列商品上;处于等价形式一端上的商品则是经常变化的。商品的价值比较充分地表现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凝结,商品的价值量也是由社会必要劳动量决定的。
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的缺陷是:商品价值没有一个被社会公认的统一的表现形式,各种商品都有无数的特殊的等价形式。这必然给交换带来困难。
⑶、一般价值形式
在商品交换的进一步发展中,逐渐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一种在交换中经常出现并为大家乐意接受的商品,作为一切商品的共同的等价形式,这就是一般价值形式,即:
 20尺布= 
80斤谷子= 
2把斧子= 1只羊
6分黄金= 
其他商品……= 
 人们在进行商品交换时,任何商品只要先换成作为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例如羊,就能用这种商品作为媒介去换回自己所需要的任何商品。这样,一切商品的价值,都统一地表现在从商品世界分离出来充当一般等价物的一种商品上。
一般价值形式的不足是:用作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还没有完全固定在某一种商品上,不利于不同地区、不同时期、不同民族的交换。
⑷货币形式
一般价值形式发展为货币形式的表现形式是:
20尺布=
80斤谷子=
  2把斧子= 6分黄金
1只羊=
其他商品……=
货币形式与一般价值形式没有本质区别,唯一区别在于:在一般价值形式中,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是不固定的,而在货币形式中,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已经固定地由某种商品如金银来承担。金银之所以能够充当货币,一方面是因为它本身就是包含一定价值的商品,另一方面是因为它具有体积小、价值大、质地均匀、易于分割、不易腐烂、便于保存、收藏和携带等特点,便于执行货币的职能。
价值形式的发展过程也就是货币的产生过程。这一过程说明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2、货币的本质
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它体现着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货币的本质表明,货币原本就是一种商品,也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但它和一般商品的不同之处是:⑴一般商品的价值是通过货币体现出来的,而货币则是商品价值的体现物,是价值的一般代表;⑵一般商品只具有由它的自然属性所决定的使用价值,而货币则除了具有由它的自然属性所决定的使用价值,如金银可以作装饰品等之外,还具有由它特有的社会职能所决定的特殊的使用价值,即在商品世界起一般等价物的作用。
货币产生后,商品的价值就由货币来表现了,整个商品世界也就分成了商品和货币两极。商品都是特殊的、各不相同的使用价值;货币是一切商品价值的代表。这样,商品内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就发展为商品与货币的外部对立。一切商品,只有换成货币,商品生产者的私人劳动才会转化为社会劳动,具体劳动才会还原为抽象劳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才能得到解决。但是,货币产生后,商品能否转化为货币,对商品生产者来说极为重要,因此,它又使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进一步加深和发展了。
3、货币的职能
货币的职能是指货币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货币的本质决定了货币的职能,货币的职能是货币的本质的具体体现。在发达的商品经济中,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五种职能。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最基本的职能,其他三种职能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在前两种职能的基础上产生的。
⑴价值尺度价值尺度是指货币充当表现和衡量一切商品价值量大小的尺度。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不需要有现实的货币,只是通过观念中的货币就可以了。
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就是价格。商品价值和商品价格之间的关系表现为: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商品价格与商品价值成正比变化,与货币价值成反比变化。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实际上就是把商品的价值表现为一定的价格。
货币在表现商品的价值时,为了使各种商品的价格能够计算,就必须有一个固定的货币单位,并把它分为若干等份,这如同衡量物品的长度时,需要把一定长度的“米”、“尺”、“寸”作为计量单位一样。包含一定重量贵金属的货币单位及其等份就是价格标准。价格标准是为货币能够准确地执行价值尺度服务的一种技术规定,是由价值尺度职能派生的。
⑵流通手段
流通手段是指货币作为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必须是实在的货币,而不能是观念上的货币。
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是商品流通。在商品流通过程中,货币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不断运动,就是货币流通。商品流通是货币流通的基础,货币流通由商品流通引起并为商品流通服务。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在一定时期内,流通中究竟需要多少货币才能满足商品交换的需要,是由货币流通规律决定的。货币流通规律就是指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过程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规律,用公式表示如下:
一定时期内流通 商品价格总额(待售商品总量×商品价格)
= ─────────────────────
 中所需的货币量    同一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次数)
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是由金属条块的形式,发展为铸币,然后发展为纸币的。纸币是由国家发行并强制流通的价值符号或货币符号。它作为金属货币的代表,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纸币流通是以金属货币的流通规律为基础的,同时又有其特殊的规律。纸币流通规律的内容是:纸币的发行以流通中需要的金属货币量为限。如果纸币发行量限于流通中所需的金属货币量,每张一定面额的纸币就能代表相应数量的金属货币;如果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的金属货币量,每张纸币所代表的金属货币就会相应减少,造成纸币贬值和物价上涨。由纸币的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而引起的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就叫通货膨胀。
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使商品交换分解为买和卖两个阶段,打破了商品直接交换所受到的限制,在促进商品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导致了买和卖的脱节,加剧了商品经济的矛盾,产生了经济危机的可能性。但经济危机的可能性只有在资本主义经济条件下才变为现实性。
⑶贮藏手段
贮藏手段是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被当作独立的价值形式和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而保存起来的职能。真正能够充当贮藏手段职能的货币,必须是实在的足值的金属货币,如金银铸币、金银条块等。
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条件下,货币作为贮藏手段会像蓄水池一样,自发地调节货币流通量。当流通中的货币需要量减少时,一部分货币就退出流通而贮藏起来;当流通中的货币需要量增加时,贮藏中的一部分货币,又会重新进入流通。因此,在金属货币流通中,不会产生流通中的货币量过多或过少的现象。
⑷支付手段
支付手段是指货币被用来支付商品赊买赊卖过程中的延期支付,以及用来支付债务、租金、利息、工资等职能。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是由商品的赊买赊卖引起的。
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一方面暂时解决了由于缺乏现金而不能及时购买商品的矛盾,减少了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促进了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另一方面,它也进一步扩大了商品经济的矛盾。在赊买赊卖的情况下,许多商品生产者和商品经营者之间结成了债务关系的链条,如果其中一个商品生产者或经营者到期不能偿还债务,支付链条就会断裂,引起连锁反应,整个信用制度就会遭到破坏,商品生产和经营就会发生困难,从而经济危机的可能性就会增大。
由于赊买赊卖方式的存在和货币执行支付手段的职能,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就会相应减少,因而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公式也就进一步表现为:
 待售商品 赊销商品 到期支付  相互抵销的
 -  +  -
一定时期内流通中  价格总额 价格总额 总 额 支付总额
 = ────────────────────────
 所需要的货币量 同一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次数)
 ⑸世界货币
世界货币是指黄金或白银越出一国的范围,在国与国之间充当货币,发挥一般等价物的职能。执行世界货币职能的货币,必须是贵金属。但是,在当代国际经济关系中,黄金作为世界货币已经减少,某些经济发达和经济实力雄厚的国家的货币如美元,在一定程度上执行了世界货币的职能。
世界货币执行三方面的职能:一是充当一般购买手段,用来购买其他国家的商品;二是充当一般支付手段,用来清偿国际贸易的差额,支付外债;三是作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从一国转移到另一国,例如用黄金或白银支付战争赔款、向国外贷款、输出资本等。
【重点难点分析】
 1、货币的起源
考察货币的起源问题,必须考察价值形式的发展过程。可从三个方面理解。
⑴货币产生的原因。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⑵货币产生的过程。价值形式的发展所经历的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四个阶段,就是货币产生的过程。在阐述这一过程时,首先要讲清楚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表现为两个商品之间的外部对立,即处于相对价值形式的商品与处于等价形式的商品之间的对立,其次要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讲清楚价值形式发展的必要,即每一种价值形式的进步之处和不足之处,最后还要讲清楚一般等价物与货币的区别,即在一般价值形式中,用作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既不相同也不固定,而货币则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⑶货币产生的意义。货币的产生揭示了货币的本质,即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它体现着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货币的产生说明了“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因为金银具有价值,其价值量是由生产金银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金银体积小而价值大,便于收藏和携带,不易磨损,便于长期保存,硬度小,质地均匀,便于分割。货币的产生反映了整个商品世界分成了商品与货币对立的两极;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矛盾、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发展为商品与货币的外部对立。
2、货币流通规律、纸币流通规律与通货膨胀
在搞清楚三者各自不同的含义之后,还应从三者的联系上去思考。货币流通规律是纸币流通规律的基础,通货膨胀是违背纸币流通规律所产生的一种经济现象。
⑴货币流通规律。要了解货币流通规律的内容以及决定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数量的三个因素。要知道待售商品的总量与商品价格水平的乘积就是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就是同一单位货币在一定时期内的流转次数,它们的商就是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数量。
⑵纸币流通规律。要明白纸币流通是以货币流通规律为基础的,但同时又有其特殊的规律。了解纸币的发行是以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为限的。
⑶通货膨胀。在掌握纸币流通规律内容的基础上,说明纸币发行量一旦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就会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这种现象就叫通货膨胀。
【概念辨析】 货币与纸币
货币
纸币
相同之处
财富的象征和代表
不同之处
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
②是价值形式发展的必然产物
③执行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世界货币五种职能
货币的价值符号有国家发行并强制使用的
③代表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职能
【辅助阅读】
某年内待售的商品价格总额是350亿元,赊销的商品价格总额是30亿元,到期支付 的商品价格总额是50亿元,相互抵消的支付总额是40亿元。根据经验测定,每元货币年平均流通次数是6次,当年该国发行纸币是1000亿元。问:①一年内该国商品流通中需要多少货币量?②这一年该国每元纸币贬值多少?
解答:①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产生后,一定时期内的货币流通量就要发生相应的
变化。因此,用公式可以计算出一年内商品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
待售商品 赊销商品 到期支 相互抵消的一定时期内流通中 价格总额 - 价格总额 + 付总额 - 支付总额所需要的货币量 = ---------------------------------------------------
同一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次数)
350-30+50-40
= ---------------------- =55(亿元)
6
②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为限,因而先求出货币贬值后每元纸币所代表的金属货币量,然后再求出每元纸币的贬值。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55亿元
------------------------- = ------------- = 0.55元
当年该国发行的纸币量 100亿元每元纸币的票面值 – 每元纸币代表的价值 = 每元纸币的贬值因此,1元 – 0.55元 = 0.45元,045元就是每元纸币的贬值数量。
价值规律
【基本内容】
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经济规律。只要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价值规律就必然存在并发挥作用。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1、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要求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客观要求有两个方面:⑴、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⑵、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即实行等价交换。价值规律就是商品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进行交换的规律。
2、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
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就是:随着商品供求关系的变化,价格有时高于价值,有时低于价值,但价格总是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商品价格与价值的不相一致,并不违背价值规律。因为,商品价格的确定是以商品价值为基础的,价格始终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不会偏离价值太远。从长期的趋势和社会总体来看,一种商品价格的上涨部分和下跌部分是会相互抵销的,商品价格的平均数仍然是和价值相一致的。
3、价值规律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的作用
⑴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分配的比例,即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⑵价值规律自发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⑶价值规律会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并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导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发展。
【重点难点分析】
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理解这个问题的核心在于说明:⑴按照价值规律,商品价格的确定是以商品价值为基础的,但由于受到其他一些因素特别是商品供求因素的影响,商品价格与商品价值会经常不一致,有时价格会高于价值,有时价格会低于价值。尽管如此,商品价格始终是围绕商品价值上下波动的。⑵商品价格与价值的不一致,不仅不违背价值规律,而且从叫长期和全社会总体来看,则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
【辅助阅读】
某国的食品部门和服装部门某年分别生产500箱和500套,两个部门耗费在在产品上的劳动量相同,都是1万元。假定每个部门投入的劳动量和消耗打捞大量相等,请计算:①每箱食品和每套服装的价值各是多少?②如果社会对食品的需求是600箱,对服装的需求是400套,那么,每箱食品和每套服装的价格各是多少?③如果下一年社会对这两种产品的需求量不变,服装部门为使其产品价格与价值一致,必须向食品部门转入多少劳动量?
①按价值规律的要求,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因此,每箱食品的价值是:10000元÷500箱=20(元);每套服装的价值是:10000元÷500套=20(元)。
②商品价值量的实现受到供求因素的影响。社会对食品的需求总量超过供给量,商品价格可以按高于价值的价格出售,而社会对服装的需求量低于供给量,商品的价格只得低于价值出售。因此,每箱食品的价格是:600箱×20÷500箱=24元;每套服装的价格是:400套×20元÷500套=16元。
③价值规律的一个作用是调节社会劳动在各个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这种调节作用是根据商品的供求进行的。当服装部门的商品供过于求、价格跌落时,该部门就会将总劳动量的多余部分转移到食品部门中去。因此,在下一年社会对这两种产品的需求量不变的情况下,服装部门为使其产品价格与价值一致,所转移的劳动量是:上一年服装部门的总劳动量减去下一年社会实际需要生产服装的总劳动量,即10000元-20元×400箱=2000元。
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
【基本内容】
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相互关系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区别在于:商品经济是在社会分工条件下,具有不同经济利益的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和进行经济联系的一种经济形式,与自然经济、产品交换经济相对应。市场经济是社会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它是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将社会资源配置到社会需要的部门。市场经济是与自然经济、计划经济相对应的资源配置方式。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是现代社会的两种资源配置方式:市场经济从微观方面,引导企业生产要素的投向,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计划经济从宏观方面,通过有计划地、自觉地保持总供求平衡,优化产业结构,完善生产力布局,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计划手段配置资源,必须依据市场机制的作用和在市场调节的基础上进行。联系主要表现在: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市场经济运行中价值规律对社会生产的调节作用,决定了没有商品经济就没有市场经济,但是,只有在商品经济高度发展以后,在价值规律调节社会生产的作用大为扩展的情况下,才会形成市场经济。因此,市场经济是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商品经济。
市场经济作为一种资源配置方式,它本身并不具有特定的社会经济制度属性。不过,它总是在特定的社会经济制度中存在和运行的,为该社会经济制度服务。
市场调节与市场机制市场经济在配置资源中发挥着市场调节在作用。市场调节就是市场机制的调节。
市场机制是指市场各要素,包括价格、供求、竞争等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各自发挥功能,又共同发挥功能的有机联系。市场机制包括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等。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的核心。⑴价格机制是通过市场价格变动与供求关系变动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制约而发挥作用的机制。价格机制对社会经济的运行和发展有多方面的调节作用,可以调节资源配置,调节商品供求关系,调节消费需求方向和结构,调节收入分配,调节技术进步和经营管理,推动和引导社会经济的发展。价格机制发挥作用的条件是价格与价值相背离及趋于一致。⑵供求机制是商品的供求关系与价格、竞争等因素之间相互联系和制约而发挥作用的机制。供求机制对社会经济运行和发展的调节作用是:可以调节商品的价格,调节商品的生产与消费的方向和规模。供求结构的变化,能调节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供求机制发挥作用的条件是供求关系能够灵活地变动。⑶竞争机制是市场竞争与价格、供求等因素之间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而发挥作用的机制。竞争机制对社会经济运行的调节作用是:促进企业改进生产技术,加强经营管理,提高产品质量,改善服务态度;有利于打破地区和部门分割,促进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交流;有利于实现优胜劣汰,增强经济活力,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竞争机制发挥作用的条件主要是企业必须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市场竞争主体,使企业在竞争中获得相应的经济利益和承担各种风险;同时还要有较为完善的市场体系、市场规则和价格体系,消除各种垄断行为。
【重点难点分析】
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在对这个问题的理解上,首先要搞清楚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各自的含义,然后再讲清楚它们之间的关系。对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必须从它们的区别和联系两个方面来看。区别方面要说明: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内容,以及它反映的是一种经济形式,而市场经济的内涵、作用的条件,以及它反映的是社会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联系方面要说明: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这一前提和基础是建立在价值规律对社会生产的调节作用之上的,市场经济是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商品经济。
【概念辨析】 市场机制与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
市场机制
价格机制
供求机制
竞争机制
市场机制是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的总称。它是指市场各要素如价格、供求、竞争等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以及各自发挥功能和共同发挥功能的有机联系
①
地位
市场机制的核心内容
市场机制的一般内容
市场机制的一般内容
②
含义
通过市场价格变动与供求关系变动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发挥作用
通过商品的供求关系与价格、竞争等因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发挥作用
通过市场竞争与价格、供求等因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发挥作用
③作用的条件
价格与价值相背离及趋于一致
供求关系在不断变动中取得相对的平衡
企业必须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要有完善的市场体系、市场规则和价格体系
④作用
调节资源的配置、商品供求关系、消费需求方向和结构、收入分配、技术进步和经营管理,推动和引导社会经济的发展
调节商品的价格、商品的生产与消费的方向和规模;其中供求结构的变化,能调节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
促进企业改进生产技术,加强经营管理,提高产品质量,改善服务态度;有利于打破地区和部门分割,促进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交流;有利于实行优胜劣汰,增强经济活力,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辅助阅读】
市场经济的发展及其内涵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首先决定着市场的形成和发育,只要有商品交换,就会有商品交换的场所。这种用于商品交换的场所,就是市场的最简单的涵义。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场在其范围和容量上也愈益发育壮大。市场进一步表现为商品生产者和商品消费者之间各种经济关系的总和。市场的发育壮大,通过信息反馈,促进商品经济正常运行,直接影响着人们生产什么产品、生产多少产品,以及产品的上市时间、产品的销售状况等。
但是,市场并不等于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在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一种经济体制。市场经济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在西方,市场经济的发展经历了自由市场经济和现代市场经济两个阶段。自由市场经济是指完全由市场自发调节的经济。它的形成与发展与第一次科技革命带来的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密切相关,其鼎盛时期是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当第二次科技革命带来了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极大提高,改变了现代商品经济的物质技术基础时,自由市场经济日益显露弊端,寻求市场经济体制的变革成为必然。经过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演化,在本世纪30年代以后,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现代市场经济取代自由市场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从一般意义来看,市场经济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⑴、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主要靠市场调节,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以竞争作为优胜劣汰的有效方式,价格成为反映市场发展状况的经济信号。⑵、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企业面向市场,市场通过价格杠杆、竞争机制的作用,引导企业把各种资源配置到较好的环节中去,并使企业在动力和压力之下,实现优胜劣汰,成为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经济实体;运用市场对各种经济信号反应灵敏的优点,促进生产和需求的及时协调。⑶、国家能够依据经济规律的要求,根据市场发展的状况,在不同程度上运用各种手段对经济实行宏观调控,克服市场的弱点及消极方面,引导市场健康发展。
答疑库表一关键词
商品 使用价值 价值 具体劳动 抽象劳动 私人劳动 社会劳动
章节
2.1
知识点
商品二因素 劳动二重性 商品价值量 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问题描述
如何理解商品的三对内在矛盾及其相互关系
问题附图
问题附图类型
问题答案
首先,商品有三对内在矛盾: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表现在:使用价值和价值统一于商品之中,缺一就不成其为商品。没有使用价值的物品不会有价值,不是商品;仅仅有使用价值而没有价值的物品,不是商品。商品生产者生产某种商品是为了获取价值,这就必须通过交换把自己生产的使用价值转让给别人;商品购买者购买某种商品是为了消费,他要获取使用价值,就必须支付商品的价值。只有当商品生产者把自己生产的商品卖出去获得了商品的价值,商品消费者获得了商品的使用价值时,商品中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内在矛盾才能得到解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表现在:它们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不同的方面。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价值。只有在交换过程中,商品的使用价值转让出去,商品的价值得到实现以后,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才能为社会所承认,生产商品的抽象劳动才能被还原,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矛盾才能得到解决。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表现在:在私有制条件下,如果商品生产者生产的商品不符合社会需要,不能全部销售出去,那么,包含在他的商品中的私人劳动就不被社会所承认,私人劳动就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如果商品生产者生产的商品部分符合社会需要,部分卖出,那么,包含在他的商品中的私人劳动就只能部分地转化为社会劳动,其余部分得不到社会的承认,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
其次,在商品的三对内在矛盾中,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直接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商品生产者的私人劳动能否或在多大程度上转化为社会劳动,决定着商品生产者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以及盈利或亏损的程度,决定着他们在两极分化中的命运。
答案附图
答案附图类型
答疑库表二
关键词
货币 价值形式
章 节
2.2
知识点
货币
问题描述
如何理解货币的起源及其本质
问题附图
问题附图类型
问题答案
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第一,货币的起源就是价值形式的发展过程。价值形式的发展过程经历了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四个阶段。在这四个阶段的发展过程中,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首先表现为两个商品之间的外部对立,即处于相对价值形式的商品与处于等价形式的商品之间的对立,随着价值形式由低级到高级的进一步发展,最后表现为商品和货币的对立。在前三种价值形式中,作为等价物的商品存在着一些不利于商品交换的弊端,在一般价值形式中,用作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既不相同也不固定,而当价值形式发展为货币形式时,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则是固定的了。
第二,货币的本质。货币的产生揭示了货币的本质,即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它体现着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答案附图
答案附图类型
课堂练习:
(一)单项选择
1.交换价值的内容和基础是( )。
 A.交换价值 B.使用价值
 C.价格 D.价值
2.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是指( )。
 A.同一劳动过程中先后出现的两次劳动
 B.不同劳动过程中的两个不同的方面
 C.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不同的方面
 D.不同劳动过程中相同的劳动形式
3.货币具有价值尺度职能是因为货币本身( )。
 A.是商品,具有使用价值 B.是金银
 C.是商品,具有价值 D.能分为若干等份
4.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 )。
 A.必须是金本身  B.必须是银本身
 C.必须是现实的货币  D.必须是观念上的货币
5.形成通货膨胀的原因是( )。
 A.纸币发行量等于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
 B.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
 C.纸币发行量少于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
 D.纸币发行量限于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
 
(二)多项选择
 1.决定劳动生产率高低的主要因素有( )。
 A.劳动者劳动技能的熟练程度
 B.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
 C.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
 D.自然条件
 E.生产组织和劳动组织形式
2.在一定劳动时间内劳动生产率越高( )。
 A.生产的使用价值就越多
 B.形成的价值总量就越多
 C.形成的价值总量不变
 D.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大
 E.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小
  (三)简答题
  ⒈什么是商品二因素?它与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有什么关系?
⒉为什么说商品价值体现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
⒊什么是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它们在形成商品价值中有什么不同?
⒋货币的本质和职能是什么?
⒌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实现形式是怎样的?
(四)论述题
1.商品价值量是怎样决定的?它与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2.为什么说劳动二重性理论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3.为什么说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4.私有制商品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 
单项选择 1.D 2.C 3.C 4.C 5.B
(二)多项选择 1.A B C D E 2.A C E
(三)简答题
⒈答:⑴商品的二因素是使用价值与价值。使用价值是物品的有用性,即物品能够用来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是商品的社会属性。⑵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的。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是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是在一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它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体现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人类社会生存的条件。抽象劳动是抛开了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它创造商品的价值,体现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⒉答:⑴商品价值的实体是一般人类劳动。正因为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的人类劳动,不同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商品,实际上交换的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因而商品生产者之间必然会发生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⑵商品价值只有在商品交换中才能表现出来。商品的价值无法自我表现,必须在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商品时才能得到表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商品,有一个价值的比较和衡量问题。不同商品生产者生产不同商品,其具体劳动和劳动的复杂程度是不同的,在进行商品交换时,必须把不同的具体劳动转化为同一的抽象劳动,把复杂劳动转化为倍加的简单劳动。这种比较和衡量商品价值的过程,体现了不同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⒊答:⑴生产商品的劳动有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的区别。简单劳动是指不需要经过专门学习和训练,每一个普通的、具有劳动能力的人都能够胜任的劳动。复杂劳动是指经过专门学习和训练,有一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能够胜任的劳动。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的区别是相对的,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标准。⑵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在同一时间内所创造的价值量是不相同的。在同一时间内,复杂劳动创造的价值要比简单劳动多,一定量的复杂劳动等于多量的或倍加的简单劳动。⑶在比较不同商品的价值时,必须把复杂程度不同的劳动化为复杂程度相同的劳动。这一转化过程是通过把复杂劳动换算为简单劳动来进行的。但是,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之间的换算比例,是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实践中,经过反复多次的调整,逐渐确定下来,最终得到社会公认的。
⒋答:⑴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货币体现了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货币是一个历史范畴。⑵货币的本质决定了货币的职能,货币的职能是货币的本质的具体体现。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具有五个职能:第一,价值尺度。价值尺度是指货币充当表现和衡量一切商品价值量大小的尺度。货币之所以能够成为表现和衡量一切商品价值量大小的尺度,是因为货币本身也是一种商品,具有价值。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只需观念上的货币。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就是价格。第二,流通手段。流通手段是指货币作为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必须是现实的货币。在商品流通过程中,货币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不断运动,就是货币流通。在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多少,是由流通中的商品价格总额和货币流通的平均速度决定的,这就是货币流通规律。第三,贮藏手段。贮藏手段是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被当作独立的价值形式和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而保存起来的职能。货币执行贮藏手段职能,必须是实在的足值的金属货币。第四,支付手段。支付手段是指货币被用来支付商品赊买赊卖过程中的延期支付,以及用来支付债务、租金、利息、工资等职能。货币执行支付手段职能,产生了商品生产者之间债权与债务的一系列关系,进一步扩大了商品经济的矛盾。第五,世界货币。世界货币是指黄金或白银越出一国的范围,在国与国之间充当货币,发挥一般等价物的职能。货币执行世界货币职能,必须是贵金属的自然形式,即以金银条块形式出现。在货币的五种职能中,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职能是基本职能。
⒌答: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经济规律。只要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价值规律就必然存在并发挥作用。
⑴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商品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由于各个生产者的生产条件不同,生产同一种商品所实际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有所不同,因而决定商品价值量的只能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第二,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进行,即实行等价交换。不同商品在交换中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进行,就是等价交换。⑵价值规律的实现形式是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商品价格的确定是以商品价值为基础的,但由于受到其他一些因素特别是商品供求因素的影响,商品价格与商品价值会经常不一致,有时价格会高于价值,有时价格会低于价值。尽管存在着这种不一致,商品价格始终围绕商品价值上下波动。
(四)论述题
⒈答:⑴商品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商品价值量就是商品中所包含的劳动量。衡量劳动量大小的自然尺度是劳动时间。劳动时间分为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个别劳动时间是个别生产者生产某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由于形成商品价值实体的劳动是相同的人类劳动,是同一的人类劳动力的耗费,因而商品价值量不能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而只能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⑵决定商品价值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以简单劳动为计量单位的。由于生产商品的劳动有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的区分,复杂劳动是多量的或倍加的简单劳动,在交换中比较不同商品价值量时,必须把复杂劳动换算为简单劳动来计量,因而商品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的简单劳动量决定的。⑶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效率。它通常可以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来表示,或用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表示。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时间内所生产的商品数量就越多,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越少,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小;相反,劳动生产率越低,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就越少,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越多,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大。因此,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而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
⒉答: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价值。这一由马克思创立的劳动二重性理论,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⑴、劳动二重性理论是建立科学的劳动价值论的坚实基础。马克思以前的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虽然已经提出了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但由于他们不了解劳动的二重性,因而无法真正解决究竟是什么样的劳动创造价值以及劳动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形成价值的问题。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理论论证了这些问题,从而使劳动价值论建立在真正科学的基础之上。⑵、劳动二重性理论是剩余价值理论建立的重要基础。马克思运用劳动二重性理论,科学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在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雇佣工人运用具体劳动在生产新的使用价值的同时转移生产资料的价值,运用抽象劳动创造新价值作了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区分了资本的不同部分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不同作用,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⑶、劳动二重性理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体系及其他一系列理论建立的理论基础。马克思正是从依据劳动二重性理论建立的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出发,在创立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创立了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资本再生产理论、平均利润与生产价格理论、资本主义地租理论等。因此,劳动二重性理论是我们理解这些理论的钥匙。
⒊答:⑴私人劳动是指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私人性质,即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完全是他自己的私事,劳动产品也归他个人所有;社会劳动是指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社会性质,即每个商品生产者的劳动作为为他人或为社会的劳动,是社会总劳动的组成部分。生产商品的劳动的社会性质,要求劳动产品在数量和品种上能够符合社会的需要;但是,劳动的私人性质,又使得生产出来的商品往往不能与社会需要直接相一致。这样就产生了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⑵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原因是:第一,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私有制商品经济中存在的各种内在矛盾的根源。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归根到底都来源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一旦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通过商品交换得到解决,其他矛盾也随之得到解决。第二,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私有制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由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这一矛盾的存在,决定了生产成为为市场交换而进行的生产,从而产生了简单商品经济。随着社会分工和私有制的发展,这一矛盾进一步发展为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简单商品经济也就逐步发展为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第三,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直接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由于在价值量的规定上,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了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之间的矛盾,因而决定了商品生产者的命运。私人劳动能否转化为社会劳动,能够转化多少,决定着商品生产者在贫富两极分化中的命运。
⒋答: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它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⑴价值规律作为市场上的盲目力量,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配置。价值规律的这一自发的调节作用是通过市场供求关系和竞争的强制力量来进行的。但是,价值规律的这一作用只能是一种自发的事后的调节。这种自发的事后的调节必然伴随生产比例和供求比例关系的不断被破坏,造成社会劳动的浪费,从而难以保证社会再生产的正常有序运行。⑵价值规律以其所具有的“商品按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进行交换”的客观要求,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是,价值规律这一作用的发挥是以一部分社会生产能力的损失为代价的。⑶价值规律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并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引起资本主义剥削关系的产生和发展。价值规律这一作用的发挥,是以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之间存在的差额为依据的。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封建社会末期,价值规律所引起的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必然会导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