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的流通过程
[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学习本章,要掌握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和三种职能形式的理论,理解产业资本循环是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认清影响资本周转的因素以及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要掌握社会总资本的运动即社会资本的再生产理论,重点分析社会总资本再生产所要求的基本比例关系即实现条件,并通过对社会再生产矛盾的分析,认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固有的内在矛盾与经济危机。
[学习建议] 本章考察的是资本的流通过程,它主要分析了资本的运动过程和资本得以连续不断运行所应具备的条件,是我们全面认识资本主义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在学习本章时,首先要认真领会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掌握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运行的理论。然后要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联系中国的现实,认识这些理论对我国经济发展所具有的借鉴意义。
[主要知识点] 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和三种职能形式 产业资本循环的三种形式和实现资本正常循环的条件 资本的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预付资本的总周转 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社会资本运动的核心问题 社会总产品的构成和社会生产的两大部类 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和实现条件 生产资料生产的优先增长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 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性和二战后经济危机和再生产周期的特点
[本章小结] 资本的流通过程就是资本的运动过程,它是资本的生产过程与流通过程的统一。资本只有在不断的运动过程中,才能实现价值的增殖。资本的运动过程包括单个资本的运动过程和社会的资本运动过程。
单个资本的运动过程表现为资本的循环和周转。产业资本在其循环过程中顺次经历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分别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产业资本循环是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产业资本正常循环的条件是空间上的并存性和时间上的继起性。
资本周转就是不断重复、周而复始的资本循环过程,资本的周转速度与资本的周转时间成反比,而与资本的周转次数成正比。年剩余价值的多少与可变资本的周转速度成正比,年剩余价值率与资本周转速度成正比。
生产资本按其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可以区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从物质形态看,固定资本是一次全部投入生产过程,并在多次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流动资本则是在一次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并全部被消耗掉。从价值形态看,固定资本按照它在生产过程中的磨损程度,逐次把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流动资本是把价值在一次生产过程中全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
社会资本的再生产可以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实现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基本条件是第一部类的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之和,必须等于第二部类的不变资本价值。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是:第一部类一年中所生产的全部生产资料,除了维持两大部类简单再生产所需要的生产资料以外,还必须有一个余额,用以满足两大部类扩大再生产对追加生产资料的需要;第二部类一年中所生产的全部消费资料,除了满足两大部类进行简单再生产过程中的工人和资本家所需要的消费资料以外,也必须有一个余额,用以满足两大部类扩大再生产对追加消费资料的需要。实现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基本条件是第一部类原有的可变资本价值,加上追加的可变资本价值,再加上本部类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三者之和应等于第二部类原有的不变资本价值和追加的不变资本价值之和。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其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产业资本的循环
[基本内容]
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产业资本包括工业、农业、建筑业等各个物质生产部门的资本,是能够实现价值增殖的资本。产业资本的循环运动要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相应地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
产业资本循环运动的第一个阶段是购买阶段。在这个阶段上,产业资本在生产要素市场上用货币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为剩余价值生产作准备。在这一阶段上,货币资本转化为生产资本。如果用G表示货币,W表示商品,A表示劳动力,Pm表示生产资料,那么,购买阶段可用如下公式表示:
A
G W
Pm
产业资本循环的第二个阶段是生产阶段。在这个阶段上,资本家使用购买到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进行生产,生产出包含剩余价值的商品。在这一阶段上,生产资本转化为商品资本。如果用 P 表示生产过程,虚线表示流通过程中断,W’ 表示包含着剩余价值的商品,那么,生产过程可用如下公式表示:
A
W --------P-------W’
Pm
产业资本循环的第三个阶段是销售阶段。在这个阶段上产业资本要从生产领域回到流通领域,把生产出来的包含剩余价值的商品卖出去,实现价值和剩余价值。在这一阶段上,商品资本转化为货币资本。如果以W’和G’分别表示包含着剩余价值的商品和货币,则销售阶段可用如下公式表示:
W’ G’
产业资本依次地经过三个阶段,采取三种职能形式,实现了价值的增殖,并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全部运动过程,叫做资本循环。其中,购买和销售过程属于流通领域,生产过程属于生产领域。用公式表示:
A
G W ---- P ----W ’ G’
Pm
产业资本循环是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产业资本的现实运动是进行连续不断的循环,因而也就同时存在着货币资本的循环、生产资本的循环和商品资本的循环等三种不同形式的循环。可用如下图式表示:
生产资本的循环
G W --- P--- W ’ G’ · G W ---- P ----W ’ G’
货币资本的循环 商品资本的循环
货币资本循环(G — G’)的特点是:循环的起点和终点都是货币资本,终点是已发生了增殖的货币资本。因此,货币资本的循环鲜明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取得剩余价值,因而它是产业资本循环的一般形式。货币资本循环的片面性在于生产阶段容易被忽视,仿佛价值是在流通中增殖的。
生产资本循环(P — P)的特点是:它的起点和终点都是生产过程,这表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不停顿的再生产过程,这就纠正了货币资本循环所造成的假象。生产资本循环的片面性在于似乎是为生产而生产,它使资本主义生产追逐剩余价值的目的被模糊了。
商品资本循环(W’ — W’)的特点是:它的起点和终点都是包含着剩余价值的商品资本,而商品资本又是生产过程的结果,所以它也能反映资本生产是不断的再生产过程。同时,它也表明商品资本的全部出售,全部被社会所消费,是产业资本正常运转的条件。它的片面性在于仿佛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就是为了满足社会需要,资本家追逐剩余价值的动机被模糊起来。
产业资本循环的三种形式各有自己的特点,它们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产业资本运动的特性,但同时又各有自己的片面性。因此,必须把三种循环形式统一起来进行考察。
产业资本正常循环的条件产业资本连续不断正常循环的条件有两个:首先,产业资本必须保持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的并存性,也就是说,全部产业资本不能同时处在一种职能资本形式上,必须按一定比例分割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个部分。
其次,产业资本必须保持每一种职能形式的依次转化,即在时间上的继起性,也就是说,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都必须顺利地进行各自的循环,不断完成职能形式的转换。
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的并存性和时间上的继起性是相互联系和互为条件的。没有并存性,各种职能形式就不能相继转化,所以并存性是继起性的前提。同样,如果各种职能形式不能相继进行转化,三种职能形式的并存性也将被破坏,所以并存性又是继起性的结果。
[重点难点分析]
产业资本循环既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又是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对产业资本循环所经历的三个阶段和采取的三种职能形式要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从产业资本的一个循环过程看,它要顺序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并相应地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
在这里我们应注意两点:第一,是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及商品资本并不是三种不同类型的独立的资本,而是产业资本在其运动过程中采取的不同形式;第二,它是单个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过程。
⑴ 产业资本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资本只有在生产过程中才能实现价值增殖,流通过程只是使资本的形式发生变化,并不能创造剩余价值,而只是使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剩余价值得到实现。但是,由于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剩余价值又离不开流通过程,离不开购买和销售阶段,因此,产业资本循环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
⑵ 产业资本循环又是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资本的三种循环形式都有自己的特点,又都从某一个方面来体现产业资本运动的特征,并且都以获取剩余价值为目的。但是,资本的每一种循环形式都有片面性,孤立地从某一种循环形式去研究产业资本的运动会得出 不正确的结论,因此,必须把三者结合起来考察产业资本的循环过程。
⑶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的并存性和时间上的继起性是资本循环连续进行的条件,我们可以将它理解为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
[概念辨析] 产业资本、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产业资本:工业、农业,货币资本:产业资本循环过程中购买阶段的职建筑业等各个物质生产部门 能形式,与生产资本、商品资本相对而言。
的资本,是能够实现价值增 生产资本:产业资本循环过程中生产阶段的职殖的资本。产业资本在循环 产业资本 能形式,与货币资本、商品资本相对而言。
过程中采取货币资本、生产 商品资本:产业资本循环过程中销售阶段的职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 能形式,与货币资本、生产资本相对而言。
形式。
[辅助阅读] 购买阶段 生产阶段 销售阶段
三个阶段,G W----P ---- W’ G’
三种职能形式:货币资本 生产资本 商品资本资本循环
三种职能内容:购买A和Pm 生产m 实现m
② 生产资本循环
三种循环形式:G — W --- P ---W ’ — G’· G — W ---P ---W ’— G’
① 货币资本循环
③ 商品资本循环资本的周转
[基本内容]
1资本的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资本的周转时间,就是产业资本家从预付一定形式的资本开始,经过资本的循环运动,实现了价值的增殖,然后重新回到原来的资本形式时为止所经历的时间,也就是产业资本的一个循环周期的时间,它是资本的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总和。
资本周转次数,是指在一定时间内资本所经历的周转的次数。这一定时间,通常以“年”作为自然计量单位。如果以U表示“年”这个时间单位,用u表示周转一次所需要的时间,以 n表示资本周转次数,那么,一年内资本周转次数的计算公式是:
n = U / u
可见,资本的周转速度和周转时间成反比。资本周转时间越短,资本的周转速度就越快;资本的周转时间越长,资本的周转速度也就越慢。
资本周转一次的时间,包括生产时间与流通时间。生产时间是指资本停留在生产领域内的时间,它又可分为劳动时间和非劳动时间。流通时间是指资本停留在流通领域内的时间,它又可分为购买时间和商品销售时间。
劳动时间是劳动者运用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生产出某种产品所需要的时间。马克思还把生产一件产品所需要的相互联系的劳动日数,叫做劳动期间。劳动时间或劳动期间的差别,会直接引起资本周转速度上的差别。
非劳动时间是生产资料已进入直接生产领域,但没有与劳动力结合的时间。它包括生产资料的储备时间、自然力对劳动对象独立发生作用的时间和停工时间。为了加快资本的周转,资本家总是力图减少非劳动时间,以缩小生产时间与劳动时间的差距。
流通时间,包括资本家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购买时间与出售商品实现其价值的时间。影响流通时间的主要因素,包括商品的需求状况、生产企业距市场的远近,以及交通和信息条件。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还取决于生产资本的构成,即取决于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关系。划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根据是,生产资本不同部分在资本运动中的价值周转方式。
固定资本是指以机器、设备、厂房、工具等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它的物质要素要全部地参加多次生产过程,并始终保持原来的形态,仿佛被“固定”在生产过程中。它的价值是按照在使用过程中的磨损程度一部分一部分地转移到新产品中去,随着产品出售而一部分一部分地收回。
流动资本是指以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以及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流动资本中的物质要素在每次生产过程中被全部消费掉,因而每次生产过程都需要不断更新。它的价值也一次全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并随着产品的出售一次收回。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与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是根本不同的。第一,两者划分的根据不同。前者是根据资本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而划分的,后者是根据资本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同而划分的。第二,两者划分的内容不同。不变资本包括用于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资本,而固定资本只包括用于劳动资料的资本。可变资本只是用于劳动力的资本,而流动资本却包括用于劳动对象和劳动力的资本。第三,两者划分的目的不同。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划分,是为了揭示生产资本的不同部分对资本周转速度从而对剩余价值生产的不同影响;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划分,是为了揭示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从而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
固定资本的磨损,根据其原因的不同,可分为有形磨损和无形磨损。有形磨损又称为物质磨损,是指固定资本的物质要素由于使用以及自然力的作用而造成的损耗。无形磨损又称精神磨损,是指固定资本在其有效使用期内,由于生产技术进步而引起的价值上的损失。无形磨损又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由于生产方法的改进和劳动资料生产部门劳动生产率提高而引起的固定资产价值的贬值;另一种是由于出现新技术和新发明引起原有固定资本价值的贬值。
固定资本按照它的磨损程度逐渐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价值,必须在产品销售以后作为折旧基金提取并积累起来,进行价值补偿,以便在固定资本价值全部转移完毕时,用于固定资本的实物更新。这种做法叫做固定资本的折旧,而提取的补偿金额叫做折旧费或折旧基金。折旧费通常以年为单位提取,折旧费每年平均提取的金额可按下面公式计算,每年平均提取的折旧费 = 固定资本原值 / 固定资本使用年限提取的折旧费与固定资本原始价值的比率,叫做折旧率。折旧率的计算公式是:
折旧率 = 每年提取的折旧费 / 固定资本原始价值 ( 100(
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即预付资本各个组成部分的平均周转速度。其计算公式是:预付资本一年中的总周转速度 = (一年中固定资本周转价值总额 + 一年中流动资本周转价值总额)/ 预付资本总额生产资本的构成对预付资本总周转的影响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受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之间的比例的影响;二是受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各自周转速度的影响。在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各自周转速度不变的情况下,固定资本比重越大,,预付资本总周转越慢;反之,则相反。如果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不变,那么,它们各自的周转速度越快,则预付资本总周转速度也越快;反之,则相反。
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加速资本周转,对剩余价值生产有着重大影响,它可以提高年剩余价值量和年剩余价值率。
首先,加速资本周转可以增加年剩余价值量。如果用M代表年剩余价值量,m’ 为剩余价值率,v为预付的可变资本,n为流动资本(包含可变资本)的周转次数,年剩余价值量则由下面公式表示,
M = m’ · v · n
其次,加速资本周转,可以提高年剩余价值率。年剩余价值率,是一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量同一年内预付的可变资本的比率。如果用 M ’表示年剩余价值率,其计算公式为:
M ’ = M / v = m’· v · n / v = m’· n
年剩余价值率与剩余价值率不同。第一,二者所表示的涵义不同。剩余价值率是在一次生产过程中,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表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而年剩余价值率则为年剩余价值总量同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表示预付可变资本在一年中的增殖程度。其次,二者的数量一般也不相等,年剩余价值率通常要高于剩余价值率。
[重点难点分析]
预付资本的总周转以及预付资本总周转速度的计算问题预付资本的总周转是预付资本的不同部分的价值在一年内的平均周转。由于预付资本的不同部分不仅周转方式和周转时间不同,而且量上也不相等。因此,要计算预付资本的总周转,必须采用货币形式,其计算公式是:
预付资本总周转次数 = (固定资本年周转价值总额 + 流动资本年周转价值总额)÷ 预付资本总额
从上述公式来看,分子部分所代表的是固定资本年周转价值总额和流动资本年周转价值总额,前者是指固定资本的不同组成部分在一年内分别转移了多少价值,后者是指流动资本的不同组成部分在一年内分别转移了多少价值。公式中的分母即预付资本总额,是指资本家为榨取剩余价值而预先垫付的全部货币资本,包括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全部资本。这说明预付资本总周转速度不仅取决于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各自的周转速度的快慢,生产资本的构成,即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也会影响资本周转速度。清楚了这一点,也就不难理解预付资本的总周转及其周转速度的计算。现举例如下:
某资本主义企业,厂房的价值为800万元,可用50年;机器的价值为300万元,可用20年;小工具价值60万元,可用3年。资本家投入的流动资本为150万元,1年周转3次,试问预付资本1年周转几次?
在解题时,首先要分清哪些属于公式中分子所代表的内容,哪些是分母所代表的内容。通过分析,我们知道厂房、机器、小工具属于分子的内容,其大小为:
800 ( 50 ( 300 ( 20 ( 60 ( 3 ( 150 ( 3 = 501
分母的大小为,800 + 300 +60 +150 = 1310
那么,预付资本的总周转次数为:501 ( 1310 = 0,38 (次)
[概念辨析]
1 资本循环与资本周转
①含义不同:资本循环是指产业资本顺序经过三个阶段,依次采取三种职能形式实现了价值的增殖,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全部运动过程。资本周转是指不断重复,周而复始的资本循环过程。
②重点考察的对象不同:资本循环重点考察资本运动的连续性;资本周转重点考察资本运动的速度。
③揭示的内容不同:资本循环揭示的是资本正常(连续)循环的条件;资本周转揭示的是资本周转快慢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④二者的联系是:它们都是资本流通的形式,都包含着资本运动的三个阶段和三种职能形式。
2 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
固定资本
流动资本
含义
是指以机器、设备、厂房、工具等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
是指以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以及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
物质要素的周转方式
全部地参加多次生产过程,并始终保持着原来的形态
在每次生产过程中被全部消费掉,每次生产过程都需要不断更新
价值周转方式
在使用过程中一部分一部分地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并随着产品出售一部分一部分地收回
一次全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并随着产品的出售一次收回
3 固定资本、流动资本与不变资本、可变资本
固定资本、流动资本
不变资本、可变资本
划分的依据不同
资本不同部分的价值周转方式
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划分的内容不同
固定资本只包括用于劳动资料的资本流动资本包括用于劳动力和劳动对象的资本
不变资本包括用于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资本;可变资本只是用于劳动力的资本
划分的目的不同
为了揭示生产资本的不同部分对资本周转速度的影响不同,从而对生产的剩余价值数量有不同影响
为了揭示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从而揭露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
[辅助阅读]
马克思的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理论对社会主义企业的生产经营的指导意义首先,这一理论指导我们认识社会主义企业资金运动的规律。资本循环理论告诉我们,资本能够连续不断运行的条件是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即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保持空间上的并存性和时间上的继起性,这意味着必须把产业资本按照再生产的客观要求分配在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和销售阶段。抛开这一理论的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它对社会主义企业的资金循环也是适用的。社会主义企业只有把资金按照适当的比例分配在各个领域,才能在宏观上实现产、供、销三者的相互衔接和保持经济总量的平衡,在微观上搞好企业的生产经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其次,这一理论指导我们认识加速社会主义企业资金周转的意义。资本周转理论的中心问题是加快资本周转的速度,周转速度的加快能够节约预付资本,增加年剩余价值量和提高年剩余价值率,从而使企业获得更多的盈利。周转理论同时还告诉我们,加速资本周转的途径,就在于努力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合理进行生产布局,发展交通运输,减少流通的环节。这些虽然是对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周转的分析,但对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同样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社会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
[基本内容]
单个资本和社会资本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主义私有制决定了各个企业的资本都是属于不同资本家或资本家集团所有,每个企业的资本在再生产过程中都独立地进行着循环和周转,实现价值的增殖。这种各自独立发挥资本职能的资本,就是单个资本。
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是社会化大生产,各个企业之间存在着分工协作关系。所以,各单个资本又是互相依存的。这种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所有单个资本的总和,就是总社会资本,或称社会总资本;而互相交错、互为条件的单个资本运动的总合,就形成社会总资本的运动。
社会总资本与单个资本的运动有许多共同之处:从运动的内容看,都要达到价值增殖的目的;从运动的形式看,都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并完成各自的循环;从运动的过程看,都要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都是生产过程与流通过程的统一。
社会总资本的运动与单个资本运动的区别主要表现在社会总资本运动的流通内容上。单个资本的运动只包括生产消费以及与此相适应的资本流通,而社会资本运动,既包括生产消费,又包括个人消费;既包括与生产消费相适应的资本流通,又包括与个人生活消费相适应的一般商品流通。
考察社会资本运动必须以社会总的商品资本即社会总产品为出发点。这是因为,只有社会总产品才既包括用于生产消费的生产资料,又包括用于个人消费的生活资料。社会总产品,是指社会各个物质生产部门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以年为单位)所生产出来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社会总产品的价值总和就是社会总产值。
从社会总产品出发考察社会资本运动,核心问题就是要考察社会总产品各个组成部分是如何实现的,也就是社会总产品的补偿问题,它分为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两个方面。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是指社会总产品各个组成部分的价值,如何通过全部商品的出售,以货币形式收回,用以补偿生产中预付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价值,并获得剩余价值。社会总产品的实物补偿,是指社会总产品的各个组成部分的价值转化为货币形式后,如何再转化为所需要的产品。
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是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首先,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是社会资本正常运动的基础。社会资本再生产要正常进行,最基本的条件是社会总产品必须全部销售出去,以便补偿预付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价值,并取得剩余价值。其次,社会总产品的物质补偿是维持社会资本再生产正常进行的条件。社会资本再生产要正常进行,其基本条件是上一个生产过程所消耗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能够得到替换。
为了考察社会总产品的实现过程和实现条件,马克思从实物形式和价值形式两个方面,分析了社会总产品的构成。从实物形态来看,社会总产品按其最终用途,可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类。其中,生产资料用于补偿生产中消耗掉的生产资料和用于扩大再生产的需要;消费资料则用于资本家和工人的个人消费需要。从价值形态来看,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可分为不变资本(c)、可变资本(v)和剩余价值(m)三个组成部分。其中,c是旧价值的转移,代表在商品生产过程中消耗掉的预付不变资本;v和m是雇佣工人在商品生产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新价值,v用来补偿生产中消耗掉的可变资本,m用于资本家的个人消费和资本积累。
与社会总产品的实物形态由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类构成相适应,社会生产也分为两大部类:一类是制造生产资料的部类,又称第一部类,用符号“Ⅰ”表示;另一类是制造消费资料的部类,又称为第二部类,用符号“Ⅱ”表示。
社会总产品的实物构成及社会生产分成两大部类,社会总产品的价值由c、v和m 三部分构成,是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的两个基本原理,是考察社会再生产的理论前提。
社会资本的简单再生产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过程根据社会资本再生产的两个基本原理,假设社会总产品的实物构成和价值构成如下:
Ⅰ 4000c + 1000v + 1000m = 6000
Ⅱ 2000c + 500v + 500m = 3000
为了使第二年的社会资本再生产能够继续进行,这两大部类的产品包括它的各个组成部分都必须实现价值补偿和实物替换。这个实现过程主要有三个方面的交换:
首先,第一部类内部各企业之间的交换。第一部类的4000c,在实物上是由各种生产资料构成的,在价值上它本部类已消耗的不变资本价值。为了维持简单再生产,生产中消耗了的4000c必须用新的生产资料来补偿,而这4000c 在实物形态上就是由生产资料构成的。因此,这部分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替换,可通过第一部类内部各部门各企业之间的交换而得到实现。
其次,第二部类内部各部门各企业之间的交换。第二部类中的产品500v +500m,在实物上是由各种消费资料构成的,在价值上代表本部类工人和资本家个人消费的可变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为了维持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的工人和资本家的个人消费需要,它必须用消费资料来补偿,而这500v + 500m 的实物形态正好是消费资料,因此,这部分产品同样可以通过第二部类的工人和资本家购买本部类的各种消费品得到实现。
再次,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通过上述两个方面的交换,第一部类还剩下1000v +1000m 的产品,它在价值上代表本部类的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但在实物形态上却是生产资料,不能用于生活消费,必须与第二部类的消费资料相交换。同时,第二部类剩下2000c 的产品,它们在价值上代表第二部类的不变资本,但在实物形态上却是消费资料,必须和第一部类的生产资料相交换。这样通过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使第一部类的工人和资本家得到2000的消费资料,使第二部类的资本家得到再生产所需要的价值2000的生产资料。
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过程可用下图表示:
4000c + 1000v + 1000m = 6000
① ③
2000c + 500v + 500m = 3000

(2) 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实现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基本条件是,第一部类的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之和,必须等于第二部类的不变资本价值。用公式表示是:
Ⅰ(v + m ) = Ⅱ c
从这个公式可以引申出以下两个公式:
第一,Ⅰ(c + v + m) = Ⅰ c + Ⅱ c,即第一部类全部产品的价值,应该等于两大部类的不变资本的总和。这表明第一部类生产的生产资料,应同两大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求保持相等关系。
第二,Ⅱ (c + v + m) = Ⅰ (v + m) + Ⅱ (v + m),即第二部类的总产品的价值,应该等于两大部类的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的总和。这表明第二部类生产的生活资料,应与两大部类工人和资本家的消费基金保持相等关系。
社会资本的扩大再生产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首先,第一部类一年中所生产的全部生产资料,除了维持两大部类简单再生产所需要的生产资料以外,还必须有一个余额,用以满足两大部类扩大再生产对追加生产资料的需要。用公式表示就是:
Ⅰ (c + v + m ) > Ⅰ c + Ⅱ c,即 Ⅰ (v + m ) > Ⅱ c
其次,第二部类一年中所生产的全部消费资料,除了满足两大部类进行简单再生产过程中的工人和资本家所需要的消费资料以外,也必须有一个余额,用以满足两大部类扩大再生产对追加消费资料的需要。如果用m / x 表示剩余价值中供资本家个人消费的部分,m – m / x 就表示剩余价值中供积累的部分。用公式表示:
Ⅱ(c + v + m ) > Ⅰ(v + m / x ) + Ⅱ(v + m / x )
即,
Ⅱ( c + m – m / x ) > Ⅰ(v + m / x )
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过程根据扩大再生产前提条件的要求,我们假设社会总产品的构成如下:
Ⅰ 4000c + 1000v + 1000m = 6000
Ⅱ 1500c + 750v + 750m = 3000
在这个图式中已经具备了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因此,上述社会总产品9000,必须按照扩大再生产的用途重新加以组合。
假定第一部类的资本家把剩余价值1000中的一半即500用作追加的资本,另一半500用作资本家个人消费。又假定第一部类的资本有机构成为4,1,那么,转化成的追加不变资本为400Δc,追加的可变资本为100Δv 。这样,第一部类全部产品的价值按照扩大再生产的用途就重新组合为:
Ⅰ 4000c + 400Δc + 1000v + 100Δv + 500m = 6000
即 Ⅰ 4400c + 1100v + 500m = 6000
重新组合的第一部类的社会总产品中,通过本部类内部的交换,可使4400c 得到实现。剩下的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1600,只有与第二部类的消费资料交换才能实现。但是,第二部类需要在实物上替换的不变资本只有1500,比第一部类的1600少100。因此,第二部类的资本家必须从剩余价值的750中提取100,用作追加的不变资本。假定第二部类的资本有机构成为2,1,则必须再从剩余价值中提取50用作追加的可变资本,从而使第二部类的生产规模也相应地扩大。这样,第二部类的全部产品按照扩大再生产的用途就重新组合如下:
Ⅱ 1500c + 100Δc + 750v + 50Δv + 600 m = 3000
即 Ⅱ 1600c + 800v + 600 m = 3000
新组合的第二部类的社会总产品中,800v + 600m的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通过第二部类内部的交换得到实现,剩下的1600c只有通过与第一部类的产品即生产资料进行交换才能得到实现。
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过程,也同简单再生产的情况一样,是通过三方面的交换而实现的。当社会总产品得到全部实现后,下一年的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就能继续进行。如果剩余价值率为100%,那么,第二年生产出来的社会总产品的价值构成是:
Ⅰ 4400c + 1100v + 1100m = 6600
Ⅱ 1600c + 800v + 800m = 3200
这样,社会资本再生产的规模,就从9000扩大到9800,从而实现了社会资本的扩大再生产。
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是,第一部类原有的可变资本价值,加上追加的可变资本价值,再加上本部类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三者之和应当等于第二部类原有的不变资本价值和追加的不变资本价值之和。用公式表示是:
Ⅰ ( v + Δv + m / x ) = Ⅱ ( c + Δc )
从这个基本条件可以引申出另外两个实现条件:
一是第一部类全部产品的价值,必须等于两大部类原有的不变资本价值和追加的不变资本价值之和。用公式表示是:
Ⅰ(c + v + m ) = Ⅰ(c + Δc ) + Ⅱ(c + Δc )
二是第二部类全部产品的价值,必须等于两大部类原有的可变资本价值、追加的可变资本价值,以及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之和。用公式表示是:
Ⅱ (c + v + m) = Ⅰ(v + Δv + m / x ) + Ⅱ(v + Δv + m / x )
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反映了在扩大再生产过程中,社会生产和社会消费之间的密切联系。第一部类积累和扩大再生产的规模,决定第二部类的积累和扩大再生产的规模;第二部类积累和扩大再生产,又对第一部类的扩大再生产起制约作用,也就是说,只有社会生产的两大部类之间和各部类内部,以及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之间,都保持适当的比例关系,社会资本的扩大再生产才能顺利进行。
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的规律列宁在马克思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生产资料优先增长的规律。这是因为在现实的资本主义生产中,存在着技术进步和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的状况。在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以后,由剩余价值转化而来的追加资本中,转化为不变资本的比重必然越来越大于转化为可变资本的比重。同时,在原有预付固定资本更新时,也要求采取更先进的生产设备,提高资本有机构成。这必然使社会对生产资料需求的增长快于对劳动力和消费资料需求的增长,其结果会促进第一部类更快的增长。而且,由于,第一部类的技术进步和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速度通常要高于第二部类,这就要求第一部类中为本部类制造生产资料的生产,要快于为第二部类制造生产资料的生产。正如列宁指出的:增长最快的是制造生产资料的生产资料的生产,其次是制造消费资料的生产资料的生产,最慢的是消费资料生产。
生产资料生产的优先增长,不等于重工业优先增长,因为生产资料中的许多原材料是由农业和轻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生产的优先增长,也不意味着第一部类生产时时刻刻要高于第二部类生产的增长,因为资本有机构成在短期内也会出现不变的情况。
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也不意味生产资料生产可以脱离消费资料生产而孤立的增长,更不意味着生产资料生产比消费生产增长的越快越好。因为,生产资料生产的增长,最终将依赖于或受制于消费资料生产的增长。
[重点难点分析]
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问题我们从社会总产品出发考察社会资本运动的目的,是要既说明这一时期内已经消耗掉的资本价值是如何补偿的,又说明这一时期已经在生产和生活中消耗掉的物质资料是如何替换的。因为只有在社会总产品既得到价值补偿,又得到物质替换,整个社会再生产才能顺利进行。社会资本再生产条件下的价值补偿和物质替换问题,也就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而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是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是要说明两方面的问题:其一,社会总产品如何从商品形式转化为货币形式,以实现价值补偿;其二,社会总产品价值补偿实现后,如何由货币形式转化为商品形式,也就是资本家如何重新获得生产资料,工人和资本家如何获得消费资料,以实现物质替换。
⑴ 马克思关于社会总产品的物质构成及社会生产分成两大部类,社会总产品在价值上由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剩余价值三部分构成的原理,是我们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的理论前提。
⑵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社会资本的扩大再生产必须具备两个前提条件。(1) Ⅰ( v + m ) > Ⅱc 第一部类的可变资本与剩余价值之和,必须大于第二部类的不变资本价值。(2) Ⅱ( c + m – m / x ) > Ⅰ( v + m / x ) 第二部类的不变资本与用于积累的剩余价值之和,必须大于第一部类的可变资本与资本家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之和。
⑶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过程。同简单再生产一样,在扩大再生产条件下,社会总产品也是通过三个方面的交换关系来实现的。通过这三种交换关系,社会总产品全部在价值和物质上得到了补偿。
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有三个:
(1) Ⅰ( v + Δv + m / x ) = Ⅱ(c + Δc)
(2) Ⅰ( c + v + m ) = Ⅰ(c + Δc ) + Ⅱ(c + Δc)
(3) Ⅱ( c + v + m ) = Ⅰ( v + Δv + m / x) + Ⅱ(v + Δv + m / x )
在这三个实现条件中,第一个条件是基本条件,他集中反映了两大部类之间互为市场、互相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第二和第三个条件则是由第一个条件派生而来的,其中第二个实现条件反映了第一部类生产资料的生产与社会对生产资料的需求之间的比例关系,第三个条件则反映的是第二部类消费资料的生产和社会对消费资料的需求之间的比例关系。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三个实现条件共同表明了保持两大部类适当比例关系的重要性。
[概念辨析]
1.单个资本与社会资本单个资本:资本主义社会中,每个企业的资本在再生产过程中都独立地进行着循环和周转,实现价值的增殖。这种各自独立发挥资本职能的资本,就是单个资本。
社会资本:资本主义社会中,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所有单个资本的总合,就是总社会资本,或称社会总资本。
2.单个资本的运动与社会资本的运动
①从运动形式看,都采取三种职能形式,并完成各自的循环。
共同点 ②从运动内容看,都是为了价值增殖,实现剩余价值。
③从运动过程看,都经历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都是生产过程和流
通过程的统一。
①消费内容不同。单个资本的运动只包括生产消费;社会总资本的运动,
不同点 既包括生产消费,又包括生活消费。
②流通的内容不同。单个资本的运动,只显示资本流通;社会总资本的运
动,既能显示资本流通,又能显示一般商品流通。
[辅助阅读]
马克思主义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对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指导意义第一,正确处理简单再生产与扩大再生产的关系。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再生产理论,简单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的基础,因此,我们的处理原则必须是,在保证简单再生产的基础上实现扩大再生产。具体地讲就是要先安排好当前的生产,后安排基本建设;在基本建设中,要先安排好更新改造,再安排新建扩建;在新建扩建中,要先安排好与广大人民的生活更直接的建设项目。
第二,正确处理外延扩大再生产与内涵扩大再生产的关系。经过几十年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我国虽然已经基本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但与其它发达国家相比,生产技术落后,经济效益低下,生产浪费等问题依然严重。在此基础上,再走外延扩大再生产的路子无疑会造成资源的更大浪费。因此,我们应走以内涵扩大再生产为主的发展道路,着力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特别是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第三,根据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处理两大部类之间发展关系。在安排第一部类生产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第二部类生产发展对生产资料的需求,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在发展第二部类生产的时候,也要考虑到为第一部类提供尽量多的消费资料。
第四,要正确运用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的原理。生产资料的优先增长是社会生产发展的一个客观规律,但这并不能成为只注重第一部类扩大再生产的理由。因为两大部类发展之间存在着一个适当的比例关系问题,二者是相互制约的。而且,生产资料的增长,最终将依赖于或受制于消费资料的需要。因此,第一部类生产的优先增长应与消费资料生产的发展相适应。
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
[基本内容]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经济危机,是指在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中周期性爆发的生产过剩的危机。但这种生产过剩,不是生产的商品绝对超过了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而是相对过剩,即生产的商品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是过剩了。所以,生产相对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就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表现为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二是表现为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趋势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的尖锐激化,造成大量商品无法销售,生产相对过剩,从而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
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性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呈现出周期性的特点,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阶段性。当这一矛盾达到尖锐化程度时,经济危机不可避免的爆发。而危机的爆发,使供求矛盾得到缓解,社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但由于经济危机只能暂时缓解而不能根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因而,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恢复和高涨,基本矛盾又会重新激化,导致经济危机的再一次爆发。
经济危机周期性的爆发,使资本主义生产也呈现出明显的周期性。从一次危机爆发到下一次危机的爆发,构成资本主义再生产的一个周期。它一般包括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四个阶段。
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的物质基础是固定资本的周期更新。这是因为:第一,固定资本大规模更新,为摆脱危机,促进复苏和高涨准备了物质条件。因为它会推动生产资料部门的恢复和发展,带动消费资料生产的回升,从而增加社会需求,刺激生产发展。第二,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又为下一次危机的到来准备了物质基础。因为这会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急剧增长,技术水平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其结果又加剧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导致新的经济危机。
二战后经济危机和再生产周期的特点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新的科技革命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使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再生产周期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
再生产周期四个阶段的交替进程和每个阶段特征不如战前明显。
危机的程度及引起的社会震荡不如战前严重。
经济危机的同期性和非同期性交错出现。
经济危机与通货膨胀相结合,出现了所谓的“滞涨”。
[重点难点分析]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
⑴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这种过剩不是说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商品绝对超过了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多的用不了,而是生产出来的商品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显得过剩。危机爆发时,一方面是大量的商品积压在资本家的仓库里,甚至是大量的销毁,而另一方面,广大劳动人民由于支付能力的微弱,缺衣少穿,挣扎在死亡线上。因此,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
⑵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有两种具体表现:
一是表现为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和社会生产无政府之间的矛盾。资本家为了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总是力图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以便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而这一行为的结果是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进一步加剧。
二是表现为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生产的社会化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资本家追求剩余价值的强烈欲望,使生产迅速扩大。而在同时,资本主义利润最大化原则又制约着劳动人民收入的相应增长。这样,同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相比,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呈相对缩小趋势。当这一矛盾发展到尖锐的地步时,经济危机就会猛烈地爆发。
答 疑 库 表 (—)
关键词
资本周转、剩余价值
章节
4·2
知识点
资本的周转
问题描述
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有什么影响
问题答案
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加速资本周转,一方面可以减少或避免固定资本的无形磨损,提高固定资本利用率,另一方面又可以使维持同样规模生产所需的流动资本减少,从而节约预付资本,特别是流动资本,使资本家可以用节约下来的资本投入生产或购置生产效率更高的机器,或者进行扩大再生产,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加速资本周转速度,可以增加年剩余价值量,提高年剩余价值率。资本周转速度的加快,会使流动资本中可变资本的周转速度也相应加快,这样,一年中同量的预付可变资本可以雇佣更多的工人,从而生产更多的剩余价值,使年剩余价值量和年剩余价值率都得到提高。
答 疑 库 表 (二)
关键词
生产资料、消费资料、优先增长
章节
4·3
知识点
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
问题描述
怎样理解生产资料优先增长的规律
问题答案
由于资本积累的增加通常会伴随着技术进步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造成总资本中不变资本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因此,第一部类生
产增长的速度快于第二部类生产增长的速度。而且,由于第一部类的技术进步和资本有机构成他的速度通常要快于第二部类,这就要求第一部类中为本部类制造生产资料的生产,要快于为第二部类制造生产资料的生产。
由于生产资料的优先增长是以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为前提的,因此,当某些时候资本有机构成不变时,就不要求生产资料的优先增长。
生产资料生产不能脱离消费资料生产而孤立地优先增长,它归根到底要依赖于或受制于消费资料生产的增长,这表现为:
第一部类扩大再生产所追加的劳动力对消费资料的需要,要依赖 第二部类的生产增长来提供。
第一部类为第二部类所生产的生产资料,其品种、数量、规格都直接由第二部类生产发展所决定。
第一部类为本部类制造生产资料的生产,最终也受第二部类的生产发展的制约。最终是为了给第二部类提供更多的生产资料,以生产更多的消费品。
[课堂练习]
1 单项选择:
① 产业资本循环中具有决定意义的阶段是( )
A 购买阶段 B 生产阶段
C 销售阶段 D 总结阶段
②假定第一部类的可变资本是1000,剩余价值也是1000,第二部类的不变资本是 1500,这时社会资本( )
A 只能进行简单再生产
B 有可能进行扩大再生产
C 既不能进行简单再生产,也不能进行扩大再生产
D 只能进行萎缩的再生产
2.多项选择
①纺织厂的资本家购买的用于生产的棉花属于( )
A 不变资本 B 固定资本
C 可变资本 D 流动资本
E 商品资本
②当预付资本量一定以及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周转速度一定时,( )
A 固定资本所占的比重越大,预付总资本的周转的速度越快
B 固定资本所占的比重越大,预付总资本的周转的速度越慢
C 流动资本所占的比重越大,预付总资本的周转速度越快
D 流动资本所占的比重越大,预付总资本的周转速度越慢
E 生产时间越长,预付总资本的周转速度就越快
3.简答题什么是产业资本?它具有哪些功能?
年剩余价值率同剩余价值率的区别何在?
什么是固定资本磨损?资本家怎样避免减少固定资本无形磨损造成的固定资本价值损失?
马克思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的两个基本前提是什么?
为什么说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4.论述题为什么说产业资本循环是三种职能形式的统一?
试述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和实现条件。
[练习题答案]
1 单项选择,① B ② B
2.多项选择,① A D ② B C
3.简答题:
(1)答:① 产业资本的内涵。在资本的循环运动中,依次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形式,接着又放弃这些形式,并在每一种形式中完成着相应职能的资本,就是产业资本。
②产业资本的功能。产业资本的功能有两个,一是在生产过程中创造剩余价值,二是在流通过程中实现剩余价值。所以,产业资本决定着生产的资本主义性质。
答:年剩余价值率和剩余价值率有两方面的区别:
①二者所表示的含义不同。剩余价值率是在一次生产过程中,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它表示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而年剩余价值率是年剩余价值总量同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它表示预付可变资本在一年中的增殖程度。
②二者的数量一般不同。一般来说,年剩余价值率要高于剩余价值率,因为可变资本在一年中的周转次数通常要大于一次。只有当可变资本每年周转一次时,年剩余价值率才与剩余价值率相等。
(3)答:①固定资本磨损可分为有形磨损和无形磨损两类。有形磨损又称为物质磨损或物质损耗,是指固定资本的物质要素由于使用或自然力的作用而造成的损耗。无形磨损又称精神磨损或精神损耗,是指固定资本在其有效使用年限内,由于生产技术进步而引起的价值上的损失。无形磨损又分为两种:一种是由于生产方法改进和劳动资料生产部门劳动生产率提高而引起的固定资产价值的贬值。另一种是由于出现新技术和新发明引起的原有固定资产的贬值。
②固定资本无形磨损所造成的固定资本价值的损失,并不能完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因此,资本家总是尽可能地提高固定资本的利用率,减少固定资本的闲置,同时采取加速折旧的办法,来尽量使固定资本的无形磨损减少到最小限度。
(4)答:两个前提是:①社会总产品在价值形式上分为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三部分。
②从物质形式上将社会总产品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类,从而社会生产也分为生产生产资料的第一部类和生产消费资料的第二部类两个部门。
(5)答:原因有两点:第一,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得到补偿,是社会资本再生产正常进行的基础。只有社会总产品能够销售出去,能够补偿预付资本价值,才有可能重新购买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进行再生产。
第二,社会总产品的物质得到补偿,是保证社会资本再生产正常进行的条件。社会资本再生产要正常进行,其基本条件是上一个生产过程中消耗掉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能够得到替换,再生产才能再正常进行。
4.论述题
(1)答:①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的循环即货币资本的循环、生产资本的循环和商品资本的循环,虽然各有自己的特点,但也都有片面性,都无法全面地反映资本主义生产的现实,只有把这三种形式的循环统一起来进行分析,才能对资本的运动及实质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如货币资本的循环,由于其起点和终点都是货币,而且作为终点的货币G’是包含着剩余价值的增殖了的货币量,因此该循环将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就是获得剩余价值这一特征表现得最为明显。但是,容易造成货币自身具有增殖能力的假象;又如,在生产资本的循环中,起点和终点都是生产资本,流通过程仅表现为生产资本循环过程的媒介,能揭示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消除了货币自行增殖的错觉。但是生产资本的循环又造成一种新的假象:仿佛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不是追求剩余价值,造成资本主义生产是为了满足社会需要的假象,从而掩盖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因此,只有将资本三种职能形式的循环统一起来进行考察,才能对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作完整科学的说明。
②产业资本循环的顺利进行,必须依赖以下两个条件:第一,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的同时并存。也就是说,资本家必须根据生产的内容和规模,按一定的比例把他的资本分成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个部分,且同时并存在这三种形式上。生产和流通过程的交替进行,使资本的循环得以不间断地进行。反之,就会造成生产过程或流通过程的中断,使资本的循环发生或大或小的停滞。第二,产业资本的三种循环形式在时间上的继起性,亦即资本的三种形式在时间上相继转化。其中的任何一部分在任何阶段上的停滞,都会造成整个资本循环的中断。
③资本循环顺利进行的这两个条件——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和循环形式在空间上的并存和时间上的继起是互为前提、相互依存的关系。没有并存性,就没有继起性;同样,没有继起性也就不可能有并存性。如果资本运动的连续性遭到破坏,剩余价值就难以产生和实现。因此,产业资本循环,不仅是流通和生产过程的统一,而且是它的所有三种循环的统一。
(2)答:①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要进行扩大再生产就必须将一部分剩余价值作为追加资本投入生产。这些追加的资本又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作为不变资本用于生产资料的追加,一部分作为可变资本用于追加劳动力。由此决定了社会资本的扩大再生产必须具备两个前提条件。 第一,Ⅰ( v + m ) > Ⅱc,即第一部类的可变资本价值与剩余价值之和,必须大于第二部类的不变资本价值。由于可供追加的生产资料是由第一部类生产的,因此只有当第一部类一年中所生产的全部生产资料在满足两大部类简单再生产所需生产资料之外还有剩余时,扩大再生产才有可能进行。 第二,Ⅱ (c + m ― m / x) > Ⅰ ( v + m / x ),即第二部类的不变资本与用于积累的剩余价值之和,必须大于第一部类的可变资本与资本家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之和,公式中的m /x代表剩余价值中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部分。也就是说,生产消费资料的第二部类,只有当其生产的全部消费资料在满足两大部类简单再生产的维持所需的消费资料后还有剩余时,才能提供可追加的消费资料。
②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有三个:首先,第一部类原有可变资本的价值、追加的可变资本价值、本部类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三者之和,必须等于第二部类原有的不变资本价值与追加的不变资本价值之和,用公式表示即是,Ⅰ ( v + Δ v + m / x ) = Ⅱ (c + Δ c )。其次,第一部类全部产品的价值,必须等于两大部类用来补偿不变资本和追加不变资本的价值,可以用公式表示为,Ⅰ( c + v + m )= Ⅰ (c + Δ c) + Ⅱ ( c + Δ c)。再次,第二部类全部产品的价值必须等于两大部类用来补偿已经消费掉的可变资本和追加的可变资本及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之和,即:Ⅱ( c + v + m ) = Ⅰ(v + Δv
+ m / x ) + Ⅱ ( v + Δv + m / x )。在这三个实现条件中,第一个条件是基本条件,它集中反映了两大部类之间互为市场、互相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第二和第三个条件则是由第一个条件派生而来的,其中第二个实现条件反映了第一部类生产资料的生产与社会对生产资料的需求之间的比例关系,第三个条件则反映的是第二部类消费资料的生产和社会对消费资料的需求之间的比例关系。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三个实现条件共同表明了保持两大部类适当比例关系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