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 寒
typhoid fever
概述
又名肠伤寒
伤寒杆菌 累及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
持续高热、脾肿大、玫瑰疹、白细胞减少简史
中国古代将多种急性发热性疾病统称为“伤寒”
,内经素问,热论篇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1837 William Budd 特殊活毒物 消毒隔离
1897 Wright发明伤寒死菌苗
1942 氯霉素问世
传染源:病人,带菌者
传染途径:经口感染
易感者:人群普遍易感
夏秋季
病原 伤寒杆菌 G—( 沙门菌属 )
O抗原 ( 菌体 )
H抗原 ( 鞭毛 )
Vi抗原 ( 表面 )
肥达( Widal)反应病人排泄物 食物水源 口胃肠粘膜巨噬细胞 淋巴回流 菌血症胆囊中长期繁殖 不断排入肠内 带菌 /慢转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 (回肠、肝脾)
繁殖、裂解 大量 毒素 (败血症和毒血症)
伤寒杆菌苍蝇病理变化
部位:
伤寒细胞
伤寒小结 伤寒肉芽肿肠道病变,回肠末端髓样肿胀期坏死期溃疡期愈合期其他单核巨噬细胞系统
肠系膜淋巴结 多累及回肠末段
脾 中度肿大,脾髓易刮下,滤泡结构不清
肝 肿大、切面结构混浊不清,黄色粟粒的局灶性坏死
骨髓 造血功能? 细菌培养阳性率高其他器官胆囊 细菌在胆汁中繁殖 ----传染源中枢神经系统 小血管内膜炎,胶质 c增生
----神经精神症状心肌 细胞肿胀,间质充血水肿,M?浸润
----重脉,相对缓脉皮肤和横纹肌 毛细血管细菌栓塞,腊样坏死
----玫瑰疹伤寒菌血症转归、合并症自然病程,4-5周主要死因:严重败血症、肠出血、肠穿孔并发症:肠出血(溃疡期)
肠穿孔支气管肺炎临床病理联系初期 菌血症、毒血症、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生坏死期 败血症 稽留热、神志不清、嗜睡,谵妄溃疡期 机体抵抗力占优势 菌血症消失 症状缓和愈合期 机体占绝对优势 体温阶梯下降 恢复细菌性痢疾
bacillary dysentery
概述
痢疾杆菌 夏秋季
直肠、乙状结肠
纤维蛋白渗出性炎
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粘液脓血便简史
公元前 676 即在中国流行
,内经,,肠癖”、“下脓血”
国外希波克拉底最早记载
1889 志贺发现痢疾杆菌,18年后相继发现宋氏、
福氏、鲍氏菌型痢疾杆菌
消化道传染
分型,志贺氏 福氏 鲍氏 宋内氏致病机制,
侵袭力,主要致病因素内毒素外毒素( 志贺氏菌)
发病机制病菌进入消化道侵入肠粘膜上皮细胞内繁殖侵入粘膜固有层,繁殖肠道炎症反应全身毒血症病理变化与临床表现
部位:结肠(尤其乙、直)
分类:急性菌痢,1—2周慢性菌痢,>2月中毒性菌痢急性菌痢
急性卡他性炎 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粘液稀便假膜性炎 粘液脓血便
(纤维蛋白性炎)
浅表不规则溃疡 穿孔狭窄少见全身毒血症表现慢性菌痢
病因:急性菌痢慢转,与菌型有关
病理:较深溃疡、增生及息肉形成
急性菌痢病变 (急性发作 )
临床:肠道症状大便培养中毒性菌痢
特点:
2— 5岁小儿多见福氏宋内氏多见(机体反应性有关)
肠道病变不明显(滤泡性肠炎)
迅速出现全身中毒表现和呼吸循环衰竭思考题
试从病因、传播途径、发病机理、基本病变、
并发症等方面来比较肠道传染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