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反射
(一)反射与反射弧
1,反射概念:
分类,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
2,反射弧的组成感受器、
传入神经、
中枢、
传出神经、
效应器
(二 ) 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幅散原则:
多见于传入神经元与其他神经元间的联系聚合原则:
多见于传出神经元与其他神经元间的联系环状和链锁状:
中间神经元的联系方式第三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机能一、感觉传导通路
(一)脊髓与脑干
(1) 浅感觉传导路径 传导痛觉,温度觉和轻触觉
(2) 深感觉传导路径传导肌肉本体感觉,
深部压觉和辨别觉特点,先交叉再上行特点,先上行再交叉脊髓半断离情况下,
对 侧浅感觉,
同 侧深感觉障碍二,丘脑的核团大脑皮层发达动物的感觉换元的接替站。根据我国神经生理学家张香桐的意见,丘脑的各类细胞群分为三大类
1,第一类:感觉接替核接受机体除嗅觉外的感觉,并传向大脑皮层例如,听觉?内侧膝状体 视觉?外侧膝状体后腹核:躯体感觉?外侧腹核;头面部?内侧腹核
2,第二类:联络核接受丘脑感觉接替核和其他皮层下中枢来的纤维,换元后投射到大脑皮层某一特定区域,
听觉?内侧膝状体视觉?外侧膝状体?丘脑枕?枕叶,颞叶小脑,苍白球?腹外侧核?皮层运动区
3。第三类:髓板内的核团中央中核、束旁核、中央外侧核等通过突触的联系,
弥散投射到整个皮层,维持皮层的兴奋状态。
第一、第二细胞群,投向大脑皮层的特定区域
--- 特异投射系统第三类核团弥散地投射到大脑皮层的广泛区域
--- 非特异投射系统三。感觉投射系统
(一)特异投射系统除嗅、视、听觉以外的经典的感觉的传导通路,
由三级神经元接替完成:
脊髓神经节或脑神经感觉神经节?脊髓后角或脑干的有关神经核团?丘脑感觉接替核?皮层的特定区域特点,1,点对点的投射,引起特定感觉。
2,纤维终止皮层第四区,再通过中间神经元到大锥体细胞胞体,突触小体多。
3,局部阈下兴奋易总和而产生扩布性兴奋。
4,接受特异传导道的冲动,联系切断后动物仍保持觉醒状态。
(二)非特异投射系统经典传导道的第二级神经元通过脑干发出侧枝
与脑干网状结构内神经元发生突触联系
反复换元上行?丘脑第三类核团? 弥散地投射到大脑皮层广泛区域特点,1。弥散投射到皮层广泛区域,
无点对点的联系不引起特定的感觉。
2。终止于大脑皮层各层细胞,
与树突形成突触联系
3。局部兴奋不易总和,通过电紧张扩布影响、改变细胞兴奋性。
4。接受 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冲动,使动物保持觉醒状态。切断此通路,引起动物昏睡。
在脑干网状结构内存在具有上行唤醒作用的功能系统,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
大脑皮层的结构特点与分区:
古皮层由三层组成:
分子层、锥体细胞层、
多形细胞层新皮层由六层组成:
分子层、外颗粒层、
外锥体细胞层内颗粒细胞层、
内锥体细胞层、
多形细胞层二、大脑皮层的感觉代表区感觉拄:皮层细胞的纵向柱状排列构成大脑皮层的最基本功能单位。是一个传出 -传入信息整合处理单位。
同一柱状内的神经元都具有同一种 功能
(如对同一类型感觉刺激起反应)。
分区:根据皮层成分、结构特征共分 52个区( Brodmann分区)
1,体表感觉区第一感觉区,中央后回( 3-1-2)区全身体表感觉的投射区投射规律
1,躯体感觉为交叉投射,
头面部感觉为双侧投射。
2。投射区域的大小与体表部位感觉分辨的精细程度有关。
3。躯体感觉倒置安排,
下肢顶部、上肢中间、
头面部在底部,头面部代表区内部是正立的。
第二感觉区:
中央前回与岛叶之间感觉具双侧性,
可能接受痛觉的传入的投射
2,本体感觉区中央前回( 4区)属运动区,也接受肌肉本体(关节、肌梭)
感觉,又称为感觉运动区。
3,内脏感觉相应的脊髓水平引出。
4,视觉 ---枕叶
5,听觉 ---颞叶
6,嗅觉 ---梨状回皮层、杏仁核痛觉的病理生理
痛觉是机体受到伤害性刺激是产生的复杂感觉,
疼痛是许多疾病的共同症状,临床意义重大,
痛觉的中枢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感受器可能为神经末梢,没有适宜刺激,
(一 ) 痛觉分类内脏痛体腔壁痛牵涉痛三、躯体感觉和内脏感觉
(一 ) 内脏痛的特征
1,缓慢、持续、定位不清、对刺激分辨率差
2,对机械性牵拉、缺血、痉挛、炎症敏感,对使皮肤痛的切割、烧灼等不敏感,
3,大部分由交感传入纤维传递 (食管、气管为迷走神经 ; 直肠、子宫为盆神经传入 ).
(二 ) 体腔壁痛
体腔壁浆膜受到刺激是产生的疼痛,
特征与躯体痛相似,
由躯体神经传入,
(三 ) 牵涉痛内脏疾病引起的体表部位发生疼痛和痛觉过敏的现象,
心肌缺血,心前区、左肩、左上臂疼痛 ;
胆囊病变,右肩区 ;
阑尾炎,上腹部、脐区可能的原因,
1.易化学说,患病内脏与牵涉痛发生部位皮肤都受同一脊髓节 段的后根神经支配,两中枢很靠近,
内脏传来的兴奋会提高相应皮肤中枢的兴奋性。
2.会聚学说,内脏与牵涉痛发生部位皮肤进入中枢的末梢投射同一神经元,在同一纤维上行,日常生活中,
人习惯意识的是来自皮肤的。
第四节 觉醒与睡眠机制觉醒和睡眠都是生理活动必须的。
觉醒:人类进行活动的必要条件。
睡眠:恢复人的精力和体力,以保持良好的觉醒状态。
(一)觉醒状态的维持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的作用。
(二)睡眠的时相慢波睡眠,脑电图呈同步化慢波表现,1。感觉功能暂时减退,
2。腱反射,肌紧张减弱,
3。植物神经功能改变:血压和体温下降,
呼吸和心跳频率减慢,
尿量减少,
胃液分泌和发汗增加异相睡眠,快波睡眠表现,1。基本表现 --感觉功能进一步减弱,唤醒阈提高腱反射,肌张力进一步减弱;
2。间歇性阵发性表现 --眼球快速转动,部分身体抽动血压上升心律加快,呼吸加快而不规则,
3。做梦为其特征之一特点:两个时相互为转换,反复 4-5次,越近后期,
异相睡眠越长。
慢波睡眠和异相睡眠均可唤醒,进入觉醒;
但觉醒后只能直接进入慢波睡眠后才能异相睡眠。
慢波睡眠
( 80-120 分钟)
异相睡眠
( 20-30 分钟)
慢波睡眠
( 100 分钟)
异相睡眠
( 60 分钟)
生理意义:
慢波睡眠:觉醒时和异相睡眠生长激素下降,进入慢波睡眠时上升。
促进生长,恢复体力。
异相睡眠:正常生活所必需;
脑内蛋白质合成增加,与幼儿神经系统的发育成熟有关;
有利建立突触联系增加记忆。
异相睡眠时有间断性,阵发性表现,与某些疾病的夜间突然发作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