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
张庆熊,基督教神学范畴--历史的和文化比较的考察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参考教材:
赵敦华:基督教哲学 1500年(人民出版社)
许志伟:基督教神学思想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复旦大学哲学系张庆熊基督教哲学
教学方式按教学计划讲课为主,
留给学生提问题的时间,
适当组织讨论。
考试形式论文第 15周教师提供 10个论文题目,要求学生任选一题,
并围绕着所选题目写论文,第 18周交论文。
评分标准不偏题及格,有创意加分,3次以上缺课者不给学分。
课程和考试第一章 基督教概述第二章 圣经第三章 上帝第四章 启示第五章 创造和护佑第六章 人第七章 罪与恶第八章 基督和拯救第九章 终末和希望第十章 宗教的定义及其理解之途径总目录第一章 基督教概述第一节 基督教的历史第二节 基督教的教义第二章 圣经第一节 基督教《圣经》的特点第二节 犹太教圣经和基督教旧约圣经间的一些差别第三节 旧约圣经的形成第四节 新约圣经的形成第五节 圣经的权威性问题第六节 现代的批判精神和圣经应用的新原则目录 1- 2
第三章 上帝第一节 基督教的上帝观念的基本特征第二节 旧约圣经中的和早期基督教的上帝的观念第三节 三位一体的上帝观念第四节 理性的时代和上帝的 "隐遁 "
第五节 当代神学家的上帝观念第四章 启示第一节 基督教启示观念的基本特征第二节 早期基督教的启示学说第三节 宗教改革运动时期的新教的启示观及其引发的问题第四节 近代的理性精神及其对基督教启示观的挑战第五节 当代基督教启示观的新模式目录 3- 4
第五章 创造和护佑第一节 基督教的创世和护佑观念的基本 特征第二节 圣经的创世的叙事故事和希腊的 宇宙论 哲学第三节 早期基督教关于创世和护佑问题的争论第四节 近代思想意识对基督教传统的创世观和 护佑观的挑战和重构第五节 当代神学界对创世和护佑的讨论第六章 人第一节 基督教人学的基本特征第二节 古代和中世纪基督教关于人的学说第三节 近代思想意识中的人的观念第四节 当代基督教神学家尝试重构神学人类学目录 5- 6
第七章 罪与恶第一节 基督教有关罪和恶的观念的基本特征第二节 早期基督教在有关罪和恶的问题上的争论第三节 宗教改革运动时期新教和天主教在有关罪 和恶的问题上的争论第四节 基督教的罪和恶的观念在现代的反思和 重构第八章 基督和拯救第一节 基督教的基督论和拯救论的基本特征第二节 新约中的基督论第三节 早期基督教在有关基督论问题上的争论第四节 中世纪和宗教改革运动时期的拯救学说第五节 在现代意识挑战下基督教的基督论和拯 救观的重构目录 7- 8
第九章 终末和希望第一节 基督教的终末论的基本特征第二节 圣经中的终末论线索第三节 在古代、中世纪和宗教改革运动时期的终末论之争第四节 面对现代社会历史观挑战的基督教终末论第十章 宗教的定义及其理解之途径第一节 宗教的定义问题第二节、语用学的途径第三节、现象学的途径第四节、诠释学的途径第五节、宗教从低层次向高层次的演进目录 9- 10
提要:
基督教是目前世界上信奉人数最多和分布最广的宗教 。 根据新版,大英百科全书,的统计,它总共约有 20亿信徒,它的教会几乎遍布世界各国 。
基督教包括 天主教,基督教新教,东正教和其他的一些小教派 。
(在中国,基督教有时也被用来专指基督教新教 。 但这一用法是不妥当的 。 确切地说,基督教包括天主教,新教,东正教和其他的一些小教派 。 在本书中,我们在广义上使用基督教这个词,它被用作一切信奉耶稣基督为救世主的各教派的通称 。 )
基督教与伊斯兰教,佛教一起并称世界三大宗教 。
第一章 基督教概述基督教的信仰体系的核心在基督教的信仰体系中,耶稣基督及其事迹和教导占居中心地位 。 尽管基督教分为许多派别,但是所有的 基督徒都信奉耶稣基督 。 他们 以耶稣基督为救世主,遵循耶稣基督的教导,从中获得力量和信心,用以指导自己的行为,处理人生的重大问题 。
基督教的最基本的教义按照基督教的传统信条,世界是上帝创造的,人类从始祖起就犯了罪 ( 原罪 ),并在罪中受苦 。 耶稣是上帝的儿子
( 独生子 ),是上帝所许诺的救世主,也即弥赛亚,基督 。
耶稣基督通过他的生,死和复活解救那些信奉他的人,使他们接受上帝的救恩,摆脱罪和受苦的处境 。 许多基督徒还等待着基督的第二次降临,相信上帝的公义的最终审判 。
概述信仰体系和基本教义
《圣经》是基督教的最权威的经典,基督教信仰的主要依据。
《圣经》包括《旧约》和《新约》两个部分。
《旧约》也称“希伯来圣经”,与犹太教的圣经几乎完全相同。
《新约》汇集了早期基督教的经典著作,记述了耶稣基督的救恩事迹和使徒的传教活动。
基督徒相信,圣经是受上帝的启示而完成的作品,圣经是基督教的真理的依据。
基督徒祈祷上帝,阅读圣经,荣神益人 。
基督教的经典基督教发端于公元一世纪巴勒斯坦地区犹太人的生活和信仰活动的环境中 。 根据当代基督教史学界较为通行的看法,历史上的耶稣出生于以色列拿撒勒村镇,为马利亚所生,曾以木匠为职业 ( 马可 6,3),受洗于施洗的约翰,在前后不过 1至 2年时间内在犹太人中间传播基督教的信仰,在
30岁或 31岁的时候受到迫害,被钉死在十字架上 。
耶稣为什么遭到迫害呢? 据某些历史学家的看法,是因为耶稣传布的信仰与犹太教的正统派的教义不合,犹太教的上层人物和经师视耶稣为异端,故意陷害耶稣,以,制造动乱,,,妄称自己是上帝的儿子,等罪名把耶稣送交当时罗马驻以色列的总督,由他下令在十字架上处死耶稣 。 但据基督教的正统信仰,乃耶稣有意去死,以此为人类赎罪 。
耶稣升天后,他的门徒继续在以色列全境和周边国家传布耶稣的教诲和事迹 。 他们在以色列境内传布耶稣的教导并没有获得大的进展,但在罗马帝国的非犹太人的区域内的传教获得巨大成功 。 基督教就这样从原先类似犹太教的小教派逐渐演变而成一种世界性的宗教,并且其信徒和影响远远超过可视为其起源的犹太教 。
第一节 基督教的历史基督教的起源保罗对于把基督教传向希腊罗马的文化区域做出巨大贡献 。
保罗在传教的过程中意识到,必须区分什么是基督教的精神实质,什么是对于基督教来说非本质的形式化的东西 。
他在他写给当时的基督教团体的 书信中,以及在 公元 49年的一次使徒的传教会议上,说服其他的基督徒,对基督教的教规作一定的改革,指出要成为一个基督徒并不一定要遵循犹太人的某些传统和戒律,如行割礼等,这为把基督教推向世界扫除了由于风俗习惯而造成的严重障碍 。
没有保罗的改革,基督教传播不可能在犹太人以外的区域获得如此巨大的成功 。
保罗的改革大体上说,
《新约》的原文是希腊文,《旧约》的原文是希伯来文。
早期基督教在希腊罗马文化区域的传播是用希腊语进行的,福音书和其他的布道讲稿和书信都是用希腊文写的。这些文献后来被汇编成《新约》。因此,原初的《新约》文本是希腊文本。
这与《旧约》不同,原初的《旧约》文本主要是希伯来文本。
基督教在希腊罗马文化区域传播的过程中也注意吸收希腊罗马的文化,这为基督教后来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创造了条件。
《新约》和《旧约》的原文文本起初,基督教在罗马帝国是不被允许的 。 在尼禄
( Nero Claudius Caesar,37-68),戴克里先 ( Gaius
Aurelius Valerius Diocletianus,约 245- 313) 等罗马皇帝当政期间,基督徒数度遭受迫害,许多信徒殉教献身 。
直至公元 313年,君士坦丁大帝 ( Caius Flavius
Valerius Aurelius Constantinus,约 28- 337) 颁布米兰诏书,
基督教才成为罗马帝国所允许的宗教 。 后它受到扶植,
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一世 ( Theodosius I,约 347- 395) 于公元 391年宣布它为国教 。 从此,基督教在罗马帝国全境广为传播,整个地中海沿岸地区都很快基督教化了 。
基督教在罗马帝国从受迫害的宗教转变为国教罗马帝国分为说希腊语的东部地区和说拉丁语的西部地区。在说希腊语的东部地区的基督教教会的有威望的神学家被称为,希腊教父,,在说拉丁语的西部地区的基督教教会的有威望的神学家被称为,拉丁教父,。
,希腊教父,包括早期的希腊护教士查士丁( Justin,
约 100~ 165年)、伊里奈乌( Irenaeus,约 120~ 202)等,以及亚历山大城的克莱门特( T,F,Clement,约 153~ 217)和奥利金( Origen,185~ 254)
在西部地区出了重要的拉丁教父德尔图良( Tertullian,
145~ 220) 和奥古斯丁 (Aurelius Augustinus,354~ 430); 特别是奥古斯丁,他的神学思想几乎支配了西部教会一千年,并对后来的基督教新教产生重大影响。
,希腊教父,和,拉丁教父,
公元 330年君士坦丁大帝决定把罗马帝国的首都从意大利的罗马迁往地中海东岸的,新罗马,,即君士坦丁堡 ( 现今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 ) 。 君士坦丁堡成为罗马帝国的新的政治和文化的中心 。
那时,基督教的神学思想的中心是在东部 。 君士坦丁堡,亚历山大里亚,耶路撒冷是神学思想活跃的重要城市 。
公元 4世纪和 5世纪基督教内部有关教义的争论和信经的拟定都是在东部进行的 。
不过,西部的教会也有其独特的地位 。 相传罗马的教会是由使徒彼得和保罗建立的,罗马教会的主教是彼得和保罗的传承人,各地教会尊重彼得和保罗,因此承认罗马教会的首席权 。 罗马教会从这种首席权中发展出 教宗 ( 教皇 ) 集中领导的制度,西部地区各地教会的主教由教宗任免 。 这种教宗制度没有得到东部教会的承认 。
君士坦丁堡和罗马简而言之,从公元 1世纪至 5世纪是基督教创立并从以色列传向希腊罗马文化区域的时期,是基督教从受迫害的宗教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的时期,是使徒和早期教父建立基督教的基本的教义和神学学说的时期 。 这一时期常被称为基督教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阶段 。
基督教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阶段(提要)
到了公元 476年,罗马帝国在内部的矛盾和外族的入侵下分裂为以意大利的罗马城为中心的西罗马和以君士坦丁堡为首都的东罗马 。 随着东西罗马的分裂,基督教也开始分裂为罗马天主教和东正教 。
东西罗马的分裂在罗马帝国的东北边境外分布着日尔曼部落和从蒙古和西伯利亚来的匈奴部落 。 这些部落的人原以游牧为生,没有文字,不知读书写字,常骚扰罗马帝国的疆界,掠夺财物,破坏文化作品,被罗马人视为野蛮人 。 但是文明的罗马人终于不敌这些野蛮人,至公元 5世纪中期,他们已经入侵意大利,并在现在的德国,法国,西班牙和北非等地建立他们自己的国家 。 他们不仅攻打罗马人,而且也互相厮杀,造成极大破坏 。 这时唯一起着稳定社会秩序的机制是基督教的教会 。 西部天主教的教会在这时救济难民,进行道德规劝,对入侵者传教,说服他们信仰基督教,并要求他们放弃本族的语言而使用拉丁语 。 移居法国和西班牙的外族人不仅基督教化了,而且也拉丁化了 。 这时罗马教皇是西罗马权力的中心,各地君王贵族由他加冕封爵 。 当然,在教皇与国王之间也常发生冲突,但总的来说,教会的势力大,教皇能左右王权和军事的领袖 。
日尔曼等部落入侵西欧和蛮族的基督教化东罗马帝国挡住日尔曼等部族的入侵,并把它的政权一直保持到公元 1453年土耳其人攻克君士坦丁堡为此 。
在这段期间,西部教会和东部教会之间的差别越来越大 。 东部教会不执行教宗制,各地方教会都有相对的独立性,与帝王的关系密切,有着较浓厚的神秘主义色彩,讲究礼拜的仪式,保留希腊的语言和文化的传统 。
东部教会和西部教会在向斯拉夫人传教的过程中也发生冲突 。 总的来说,斯拉夫地区置于东部教会的影响之下,俄罗斯人和塞尔维亚人成为东部教会的信徒,但西部教会也在波兰等地站住脚 。
西部教会和东部教会之间的差别变大随着在君士坦丁堡的罗马帝国的皇帝的影响力的减弱,日尔曼部落王国的加固,教皇利奥三世于公元 800年加冕查理曼大帝,宣告了一个独立的西罗马帝国的诞生 。 公元 1054
年东部教会和西部教会互相宣布把对方驱逐出教,在基督教史上把那一年称为东部教会和西部教会彻底分裂的标志年份 。 从此西部的罗马天主教 ( 或公教 ) 和东部的正教
( 或东正教 ) 分道扬镳,并且这种分裂一直保留至今 。
独立的西罗马帝国的诞生和罗马天主教东正教的分道扬镳自从公元 7世纪起,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兴起。在西亚和北非的许多原来属于东罗马基督教教会的地区,伊斯兰教化了。
耶路撒冷落入穆斯林的控制下,这意味着耶稣诞生和活动过的基督教的圣地落入异教徒的手中。
伊斯兰教的兴起西罗马地区的教会和国家产生一种强烈的信念,解放耶路撒冷圣地是上帝的旨意 。 于是他们组织十字军东征 。
第一次十字军东征发生于 1095年,随后又组织过三次大的十字军东征 。 十字军虽曾一度占领耶路撒冷,并在那里建立拉丁教会的管辖区,但随后不久又被穆斯林夺回去,这样来回争夺,造成人员和财富的极大的伤亡和破坏 。
总的来说,十字军东征是一场大灾难 。 在十字军东征的宗教战争背后隐藏着政治的动机,西部教会和国家的某些权势人物企图通过十字军东征把西罗马在政治和军事上统一起来,并把势力范围扩大到东罗马 。 他们以宗教战争为名,行扩大权力和掠夺财富之实 。
第四次十字军东征 ( 1202- 1204) 与其说在跟穆斯林打仗,
勿宁说在沿途掠夺财富,十字军在此过程中还把东罗马的首都君士坦丁堡洗劫一空 。
十字军东征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实际上是同源的宗教,它们都起源于犹太教,都信一神论的上帝 。
伊斯兰教在与基督教接触的过程中,除了互相争夺的一面以外还有互相交流的一面 。
伊斯兰教化的西亚和北非在那个时候不仅在军事上而且在文化上也领先于基督教化的西欧 。
穆斯林在占领东罗马帝国的重要的文化古城的过程中,
重新发现和整理了古希腊的重要的哲学著作,特别是亚里士多德的著作 。 西罗马的拉丁学者是通过经阿拉伯文转译的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才深入了解这位古希腊的杰出的哲学家的 。 这造成拉丁哲理神学转变的一个契机 。
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文化交流罗马帝国分为说希腊语的东部地区和说拉丁语的西部地区 。
从公元 476年罗马帝国分裂至公元 1453年东罗马帝国在信伊斯兰教的土耳其人的进攻下灭亡,史称中世纪 。
这是基督教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阶段 。 这一阶段是欧洲基督教化的时期,是基督教分裂为罗马天主教和东正教的时期,是基督教文化与穆斯林文化既冲突又交流的时期 。
日尔曼人基督教化的过程是从公元 3世纪至公元 13世纪,斯拉夫人基督教化的过程是从公元 7世纪至 15世纪 。
中世纪是基督教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阶段在 14- 16世纪间,基督教史上出现两件新的大事,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 。
文艺复兴是指 14 -16世纪在欧洲发生的人文主义思想文化运动。它发轫于 1300年左右的意大利,后迅速波及德国、法国等欧洲其他国家。它通过复兴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冲破中世纪的思想禁锢,
为近代的到来鸣锣开道。
它首先恢复对欧洲古代人文学科(语法、修辞、伦理学、历史、诗学、辩证法和讲演术)的研究,然后把渗透在这些学科中的人文主义的精神推广到绘画、音乐、建筑风格等艺术领域中去。
文艺复兴在科学研究方面,文艺复兴表现为突破中世纪的以信仰为中心的宇宙观,恢复古希腊的科学精神,把经验观测、数学的计算、逻辑的推理作为评判科学理论真伪的标准。
哥白尼创建“日心说”,布鲁诺为坚持日心说等真理而被异端裁判所判处死刑而献身,象征着文艺复兴时的人的不屈不挠的追求真理的精神。
文艺复兴恢复古希腊的科学精神,
在哲学和神学方面,它表现为以人为中心的人本主义,认为上帝把人置于宇宙的中心,人是衡量一切事物的尺度,人有自由决断的能力 。
任红衣主教的德意志哲学家和神学家库萨的尼古拉 ( Nicolaus Cusanus,1401- 1464) 反对死气沉沉的中世纪的经院哲学,主张宗教的真理不是通过烦琐的理论所能达到的,人们只能在自己的生活经验中,在与自然界和社会交往中,领悟到,神在万物中,万物的在神中,。 他的哲学和神学通过复兴希腊思想中的辩证法,
为德国后来的启蒙运动和思辨的唯心主义理论开辟了道路 。
文艺复兴的人本主义宗教改革运动发生于 16世纪欧洲的德国、
瑞士、荷兰、北欧和英国等地,它导致产生脱离天主教会的基督教新教教会。这场运动的起因和结果都不单纯是宗教方面的。在政治上,
民族国家在那时正在形成,它们力图摆脱罗马教廷的控制,争取独立自主和维护自身的民族国家的利益。
宗教改革运动在经济和社会关系方面,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商贸的扩大,出现了欣欣向荣的工商城市和主张社会改革的市民阶级(中产阶级);
农民由于遭受封建领主和教会的双重剥削,正孕育起义的浪潮。
在思想上,由于受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基督教的人本主义从意大利传布至中欧和北欧;普通教徒得益于印刷术的发展已有可能得到圣经,他们不满于教会神职人员对解释圣经的专断,希望通过自己阅读圣经来领会它的意义;教会中也出现了一些富有创新意识的神职人员,敢于打破教条,建立新的教义教规。
另一方面,从天主教内部讲,自从 14世纪末期起,由于教皇与国王的争权,发生教皇的“阿维尼翁之囚”( 1309- 1377),
随后又发生了持续 40年的天主教会的大分裂,其间出现两个教皇乃至三个教皇对峙的局面,罗马教廷的威信和对各地的控制力大为降低,并且教会也日益腐败。
宗教改革运动的背景这场宗教改革运动的直接的导火线是教皇利奥十世以修建罗马圣彼得大教堂为名,于 1517年派多明我会的修士台彻尔到德国去兜售赎罪券,此事激起极大反感,据传 马丁 ·路德
( Martin Luther,1483- 1546) 于同年 10月 31日在维滕贝格教堂门前张贴反对兜售赎罪券的《九十五条论纲》,揭开这场宗教改革运动的序幕。
马丁 ·路德 揭开宗教改革运动的序幕。
路德派 ( 信义宗 )是宗教改革中的温和派,主要依靠寻求独立的德国诸侯和上层市民阶级的支持,而 闵采尔( Thomas
Münzer,约 1490- 1525) 领导的宗教改革运动的激进派则在穷苦的农民中进行活动,引发德国的农民战争。德国的宗教改革迅速波及西欧的其他国家。在瑞士的苏黎世发生了 茨温利
( Huldreich Zwingli,1484- 1531) 领导的改革运动,在日内瓦以加尔文( Jean Calvin,1509- 1564) 为首的激进派建立市民阶级共和式的长老制教会,由此产生 新教加尔文派 (即 归正宗 或 改革宗 )。英国在亨利八世国王推动下自上而下进行改革,
建立了独立于罗马教廷的英国国教会(圣公会)。
宗教运动的主要派别中欧和北欧的宗教改革运动导致建立许多独立于罗马的本地教会。第一个本地教会的信仰纲要是于 1530年在奥格斯堡召开的神圣罗马帝国会议上宣读的信纲,即“奥格斯堡信纲”
( Confessio Augustana)。
该信纲在马丁 ·路德指导下由梅来希顿( Ph,Melanchthon) 起草,共 28条,内容包括路德派强调的,因信称义”,反对教皇的最高权威,主张废除豪华仪式,简化教士等级,准许神职人员结婚,在圣餐中信徒与教士同样领受饼和酒,取消修士、修女发愿 等。虽然在这次会议上,该信纲由于受到天主教人士和查理五世皇帝的反对而没有被通过,但马丁 ·路德坚持它,并用德文和拉丁文同时公布,成为路德宗的信仰纲要。在经历了近
30年的新教诸侯国与天主教诸侯国的冲突和战争 后,路德派的这个信纲在 1555年的“奥格斯堡和约”会议上得到德意志帝国范围内的法律上的承认,而路德宗也就成为德国的合法宗教。
奥格斯堡信纲和奥格斯堡和约基督教新教其他各派也有它们各自的信纲 。 其中 1563年发布的,海德堡教义问答,( Heidelberg Catechism) 在德国和荷兰的改革宗中影响最大,并随移民从荷兰横渡大西洋,成为美国的长老会信徒 ( Presbyterian) 所尊奉的信纲 。
这些新教派别在许多细节问题上有分歧,如在对基督教圣餐礼仪的解释上,茨温利持,象征说,,路德持,同体说,。
但他们有基本的共同点 。 他们都主张,圣经,为基督教真理的最高准则,每个基督徒都有阅读圣经的权利,都可以凭借上帝的恩施和自己的信与圣灵交感,领悟启示的真理 。 他们反对修会的教牧人员高于平信徒的陈见,主张基督徒在圣经面前一律平等 。
新教各派间的分歧和共同点基督教在近代随着欧洲政治势力的扩张而向外迅速传播 。 随着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西班牙,葡萄牙等南欧天主教国家把天主教传到南美洲,英国等位于欧洲北部的新教国家把新教传到北美洲 。 欧洲列强在瓜分非洲和亚洲殖民地的时候,
也把它们各自的宗教派别带入其殖民地 。
基督教的这些在殖民地的传教工作,从今天的眼光来看,该受责难的远远多于该受称颂的,他们往往用强制的方式迫使殖民地的人民信教,摧毁本地的传统文化,某些传教士甚至为屠杀部落居民制造借口,如说印第安人没有灵魂,杀没有灵魂的人不算杀人 。
但也有不少传教士受到穷苦人民的爱戴,他们在文化交流,
医疗卫生,救济难民方面做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工作 。
基督教在近代的扩张和传教近几十年来,基督教意识到 教会本地化 的重要性,与当地的文化相结合,使用本民族的语言,由本地人担任本地重要的教牧工作 。
这与殖民地的独立相呼应,第三世界国家的教会越来越多地依靠自己的力量生存发展 。 在美国,黑人牧师注意到要把宣教与维护黑人的权利结合起来,遭到谋杀的牧师马丁 ·路德 ·金 ( Martin Luther King,1929-1968) 是著名的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 。
与此同时,欧美国家的教会意识到,对话,和,普世教会运动,( Ecumenical Movement) 的重要性,他们寻求通过对话,消解基督教各教派间的分歧,争取教会的再合一 。
他们也希望通过对话,寻求与其他宗教 ( 犹太教,伊斯兰教,佛教等 ) 的沟通,为维护世界和平做出贡献 。
教会本地化和,普世教会运动,
罗马天主教在 1962至 1965年间召开 第二次梵蒂冈公会议,确立了,开放,,,现代化,,,对话,,,普世主义,的路线 。
总部设在日内瓦的 世界基督教协进会 ( World Council of
Churches) 是最大的倡导普世教会运动的基督教国际组织,
原以北美和欧洲的新教教会为主体,后第三世界国家的新教教会和东欧的正教教会也纷纷加入 。 据 1992年统计,成员包括
102个国家和地区的 322个教会组织,罗马天主教廷虽没有正式加入该组织,但在某些方面与该组织合作,如双方在日内瓦共同设立,社会发展与和平委员会,。
总而言之,虽然基督教各派间及其内部的分歧和分派仍在继续进行,但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场基督教的普世运动,许多基督教的团体在寻求促进世界各派基督教的联合方面取得共识 。
梵二会议和 世界基督教协进会基督教虽然不属于中国的主流文化传统,但在中国已经流传了很长时间,
有上千万的信徒。
据 1997年中国国务院发布的白皮书,
中国大陆有一千万基督教新教信徒,
四百万天主教信徒 。
近年来,信奉基督教的人数还在增长。
中国的基督教究竟基督教是在何年最初传入中国的,至今仍是一个没有定论的问题 。
但有确切的资料表明,基督教的聂斯脱利派曾于唐贞观九年 ( 635) 传入中国,称,景教,。 会昌五年 ( 公元 845年 ) 因朝廷下诏禁绝佛教,遭波及而在中原地区中断 。
天主教和聂斯脱利派又于元代传入,通称,也里可温教,或,十字教,,但流传不广,至元亡又中断 。
景教明万历十年 ( 公元 1582年 ) 天主教首先经由耶稣会传 教 士 再度 传 入 。 耶 稣会 士 利玛窦 ( Matteo
Ricci,1522-1610) 在中西文化的交流方面做出卓越贡献 。 清朝的康熙皇帝开始时对基督教抱有好感,
为它在中国的传播提供方便,但后来发生了,礼仪之争,,大部分天主教的传教士被赶了出去 。
礼仪之争
17世纪末叶,俄罗斯正教传教士开始在黑龙江流域建堂立院,随之也在北京设立教堂 。 1715年沙俄派出第一届驻北京传教士团 。 清雍正五年 ( 公元 1727年 ) 中俄签订,恰克图条约,后,其传教士团成为驻华常设机构 。 从 1715至 1956年,共有
20届这样的传教士团在中国活动 。
俄罗斯东正教在中国的传布
19世纪初基督教新教开始传入中国。 1807年新教传教士马利逊到广州传教,此乃新教传入中国之始。鸦片战争后,
基督教各派在不平等条约的保护下大规模传入中国。
西方传教士在传播基督教信仰的同时也开设学校、医院和慈善机构等,在文化交流和人道关怀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事情。
但因其传教与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压迫相伴随,
以及与本地风俗习惯相冲突等问题而触发多起教案。 1898年爆发义和团运动,以“扶清灭洋”为口号杀教民,毁教堂,
后遭八国联军镇压。 1922年北京等地的青年学生掀起非基督教运动,认为基督教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压迫中国人民的工具。
鸦片战争后,基督教各派大规模传入中国这些教案和反对基督教的运动也促使基督教内的人士注意到基督教在中国的处境化和本土化的重要性 。
中国教徒自 20世纪初开始要求实现中国教会自立 。
1919年五四运动后,天主教在中国推行,中国化,措施,大量启用中国籍神职人员 。
新教各派也于 1922年在上海召开基督教大会,提出,本色教会,的主张和,自养,,,自治,,自传,的三自原则,并成立中华基督教协进会 。
1949年后中国教会逐渐割断与外国传教修会及差会的联系,
进入其自立发展的时期 。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会在坚持
,爱国,和,三自,的基本原则的同时,加强与国外教会和基督教研究机构的交流合作 。
“本土化”和“三自原则”
第二节 基督教的教义在谈基督教的教义之前,我们先谈一下信仰,教义,信条,
信经,神学间的关系 。
,信仰,从字面上讲,指对某件事情的真实性,可靠性所持的坚定信心 。 就基督教而言,,基督教的信仰,指对耶稣基督及其救恩事件的真实性,可靠性随持的坚定信心 。
,教义,(Doctrine)是指有关信仰的学说和教导 。
,信条,或,教条,(Dogma)则是指以文件条文的形式发布的关于信仰的基本原则 。 通常,,基督教的信条,是由教会的最高权威机构通过召开普世性的代表会议的方式确定和发布的 。
基督教的,信经,( Credo) 是基督教的最具权威性的信仰纲要,
是信徒受洗入教时必宣认的经文 。
,神学,的字面意义是有关神的学说 。 既然说是学说,那就要求具有一定的理论的形式,这包含着对信仰进行有条理,有系统的论说 。
信仰、教义、信条、信经、神学间的关系神学不限于基督教,在其他的宗教和文化传统中也有神学 。
我们这里所谈的神学是指基督教神学 。 神学可以分为,启示的神学,和,自然的神学,。,启示的神学,主张以启示为神学的解释和论说的依据 。,自然的神学,主张以人自然地禀赋的理智为神学的解释和论说的依据 。
在基督教的思想发展史上,启示神学与自然神学间存在争论,前者主张人的理智是不能理解和认识神的启示真理的 。
后者主张如果离开了人的理智那么神学的解释和论说就不可能 。 当然,也有许多神学家主张这两者能够协调起来:
既然人是上帝创造的,启示的真理与人的理智的真理都来自上帝,那么这两者本来就不应该相互矛盾 。
,启示的神学,和,自然的神学,
从基督教神学发展的实际的历史来看,基督教神学产生于希伯来的信仰与希腊的哲学思想的结合 。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对古代和中世纪的基督教神学产生重大影响 。 到了近代,康德,黑格尔等人的哲学对于近代基督教神学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 在现代,基督教神学除了继续求援于哲学外,还从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自然科学等学说中吸纳许多东西 。
我们可以这样说:在漫长的两千年的历史中,基督教的信仰基本上是不变的,它处于核心的地位;基督教的神学处于信仰的外围,为适应人类的社会和知识的发展,不断地从哲学等思想学说中吸纳论述的理论框架和解释的方法 。
于是,我们可以看到,基督教的神学是多种多样和不断发展的,而基督教的信仰则在这些变化中基本保持不变 。
神学与哲学在基督教的历史上曾产生过许多种信经,各教派有其自己的信经。
其中最初的和最重要的信经是,使徒信经,和
,尼西亚信经,。
相传,耶稣的十二使徒在决定到各处去传布福音之前,
为求得大家传教的一致,每人各拟一条,合计十二条,规定了基督教信仰的核心纲要。这就是“使徒信经”的起源。虽然这一说法是否真实,现在已无据可考,但有迹象表明,自公元二世纪初起,“使徒信经”已被广泛用于教会的信仰活动中。在公元二世纪末的教父伊里奈乌和德尔图良的著作中,可以发现它的大致形式。
,使徒信经,
公元 325年,在罗马皇帝君士坦丁的亲自主持下,召开了基督教历史上的第一次普世 ( 大公 ) 会议,出席代表共有 318位各地的主教,通过了,尼西亚信经,。,尼西亚信经,的一个焦点是解决当时教会内在关于圣父与圣子是否同体问题上的争论 。
,尼西亚信经,
,使徒信经,和,尼西亚信经,是基督教的三大派天主教,新教和东正教基本上都承认的,其中尤以,使徒信经,最受普遍称道 。
尼西亚会议前期的教父称,使徒信经,为,真理标准,,,信仰标准,,,使徒遗传,。
马丁 ·路德认为,基督教真理不能有比它更简短和更明晰的陈述了 。 加尔文认为它是基督教信仰对圣经最可钦佩和最为真实的摘要 。
在二十世纪,,使徒信经,获得了新的重要性,它被越来越多的基督徒确认为是基督教合一运动的信仰支柱 。 在 1927年于瑞士洛桑举行的,世界信仰与教制大会,上,,使徒信经,被宣告为所有各派基督徒可以全心全意地使用的信经:不论什么把一组基督徒与另一组基督徒分开,,使徒信经,提供了用以联合他们的信仰的要义 。
“使徒信经”最受普遍称道我信上帝,全能的父,[创造天地的主。 ]
我信耶稣基督,上帝的独子,我们的主;
藉着圣灵 [成孕 ],生于童贞女马利亚;
在本丢彼拉多手下 [受难 ],被钉十字架,[死去 ]和被埋葬;
下到死人之所,在第三天复活;
他升天,坐在 [全能的 ]父 [上帝 ]的右边;
将来必从那里降临,审判活人死人 。
[我信 ]圣灵;
神圣 [大公 ]的教会; [圣徒相通; ]
罪得赦免;
身体复活;
[并且永生 。 ]
“使徒信经”全文
,信经,表达了基督教的基本的信仰,基督教的神学则围绕着基督教的基本信仰进行论说和解释。
基督教的神学包括“上帝”、“三位一体”、“道成肉身”、“启示”、“创世”、“人的存在”、
“原罪”、“拯救”、“上帝之国”和“末日审判”
等概念。
它们分别涉及基督教信仰的某一个方面。如果以其中的某一概念为专题展开论说,就构成某种 专门的神学,如,上帝论神学,,,救世论神学,。如果把这些概念连贯起来,系统地加以考察和论说,就形成 系统神学 。
系统神学和专门的神学基督教神学家在论说这些概念的时候,总是依托于一定的哲学理论和其他的有关社会和自然的学说,──如果依托于柏拉图的哲学,就被称为柏拉图主义或新柏拉图主义的神学;如依托于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就形成亚里士多德主义的 ( 托马斯主义的 ) 神学;如果依托于存在主义的哲学,就被称为存在主义的神学 。
天主教,新教,东正教的神学各有特色 。 在同一教派内部也有许多不同的神学观点,古代,近代和当代的神学观点间存在很大的差别 。
考虑到人类社会和人的思想的发展,存在这些差别是不足为怪的 。 正是这些分歧和差别,以及由此而来的争辩和交流,推动了基督教神学的发展 。 下面我们简要介绍一下几个主要的基督教教义中的概念 。
哲学的神学和教派的神学在基督教的传统中,,上帝,通常是指一个最高的、神圣的存在者,是一个具有人格的神,是绝对完美的终极实在。
上帝是世界的创造者和拯救者。
上帝一方面是超越的、绝对的和永恒的,
另一方面又参与历史、干预历史、在历史中显现和展开自己。
这两个方面如何能够统一起来,构成基督教,上帝论,的一个中心问题。
上帝论基督教是一神论的宗教,基督徒相信唯一的神“天主”或“上帝”。然而,基督教的一神论是有其特色的,即基督教的神是
,三位一体,的神,这也就是说,同一个上帝具有三个位格:圣父、圣子和圣灵。
三位一体的一神论为什么同一个上帝能有三个位格呢?这三个位格间关系如何呢?这是基督教神学自古至今一直在争议的问题。
早期基督教神学家倾向于援引希腊哲学中的,实体”
和“逻各斯” 的概念来回答这两个问题。
他们主张,圣父”就是那个自身是永恒的,并作为一切相对的东西的起源的绝对的实体。
而,圣子”就是逻各斯,因为他象征着“生”和
“自我展现”。绝对同一的实体通过逻各斯而创造世界,
通过逻各斯在世界中展现自己和解救世界。神与人之间的关系是通过圣灵建立起来的,通过圣灵圣子降临世界,通过圣灵基督徒感到自己与耶稣基督同在,与上帝同在。
对三位一体的哲学论证上帝同时具有三个位格:
作为,父,是世界的起源和绝对的超越者,
作为,子,是世界的积极的和慈爱的拯救者,
作为,灵,把上帝的力量和恩惠 贯穿于 人间。
三位一体的含义上帝是热爱世界和人类的,为了拯救人类,作为上帝的一个位格的圣子化成了人,这就是耶稣基督。
耶稣基督一方面继续保持着真正的和完全的神性,另一方面又具有真正的和完全的人性。圣子成为人的过程,是道转化为人的过程。 这一点在,约翰福音,
中讲得很清楚:,道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充充满满地有恩典,有真理。我们也见过他的荣光,正是父独生子的荣光。” (,约翰福音,,1,14) 这里
,圣子就被理解为道(话语或逻各斯);由于“太初有道,道与上帝同在,道就是上帝”,“道成肉身
”就意味着上帝(上帝的一个位格)成了人身。 这就是“使徒信经”中所说的耶稣基督藉着圣灵成孕,生于童贞女马利亚的历史事件。
道成肉身按照基督教的传统说法,世界是上帝创造的。上帝在七天之内完全凭着他自己的无限的能力和善的意志从无中创造世界。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基督教的创世说的目的不在于说明世界的产生和发展的规律,而在于说明世界和人生的目的和意义。 所以我们没有必要把《圣经》与自然科学对立起来。 上帝热爱他的创造物,上帝所创造的世界是一个平衡的、和谐的、美好的世界。因此,人类有责任保护自然环境,维持生态平衡,使人类大家庭和自然界和谐相处。
创世论在基督教关于人的学说中,《圣经》的以下几个隐喻意义重大。 上帝照着自己的形象造人 (,创世记,,1,27)。这说明,在人性中存在着追求完善的能力和可能性。上帝的形象是无限完美的形象。
作为有限物的人,是绝对地依存于上帝的,在崇仰上帝的过程中能不断完善自己。 上帝用地上的尘土造人,将生气吹在他的鼻孔里,他就成了有灵的活人 (,创世记,,2,7)。这说明人可分为肉体和心灵两个部分。人的肉体来源于土地,而人的生命力直接来自上帝。 上帝说:人独居不好,我要为他造一个配偶帮助他 (,创世记,,2,18)。 这意味着人是社会性的生物,人类间要互相帮助才能过好的生活。
人论人有选择的自由 。 人可以选择听上帝的话,服从上帝的旨意;人也可以选择听蛇的话,违背上帝的禁令 。 选择听上帝的话,意味着选择善;
选择听蛇的话,意味着选择恶 。 既然人具有选择的自由,人就要承担选择的责任 。 人类的祖先亚当和夏娃最初是选择听上帝的话的,所以他们在伊甸园里过着幸福的生活 。 但是后来,
他们经不起蛇的引诱,听了蛇的话,犯了原罪,
并因而承受苦难 。
自由、责任和原罪上帝因人犯罪而处罚人类,但是上帝仍然爱人类,仍然关心着人的状况 。 由于罪是要赎偿的,
人本身没有能力来赎偿这个罪,所以上帝的独生子化身成人,以其在十字架上的死替人赎罪,
克服人离弃上帝的罪况,使人与上帝重新修和 。
这就是耶稣基督的拯救活动的意义 。 这种拯救是上帝白白施于人的恩典,所以它也被称为,救恩,。 耶稣基督的救恩还意味着使人从罪恶的状态中警醒过来,决心做一个与上帝重新修和的新人 。
赎罪和救恩耶稣基督告诉人类,上帝之国正在邻近了 。 在上帝之国到来的时候,要进行末日的审判 。 被判进天堂者享永福,入地狱者受永罚 。 在关于有否,炼狱,
和谁进天堂谁进地狱是否预定的问题上,天主教和新教之间曾有过激烈的争论 。 现代基督教神学家试着对末世论的问题作新的解释 。 在他们看来,上帝之国和末日审判意味着正义的事业必将取得最终的胜利,也意味着人类最终能汇融到上帝的永恒的生命中去 。 这是人类对一个没有死亡和充满幸福的世界的向往,表达了人类的终极的关怀和希望 。
上帝之国人是怎样认识上帝及其救恩的活动的呢?按照基督教传统的说法,这是上帝对人启示的结果。
,启示,( revelatio) 这个词的拉丁文原义是
“掀开帐幕”,表示把藏在帐幕后面的事物显露出来,把隐藏的东西显示出来。 基督教用“启示”表示上帝本身、上帝的意志和上帝的话语的自我显示和在人间的通传。
上帝首先在以色列民族中通过先知显示和通传自己,最后这种显示和通传在道成肉身的耶稣身上达到高峰。启示是上帝的恩赐。基督徒根据启示认识上帝和信仰上帝。
启示基督教是信仰基督的宗教团体。
教会是基督教信仰活动的机体。
教会的含义体现于,上帝的子民”、
“基督的身体”和“圣灵的临在” 三个方面。
教会教会是上帝的子民的团契,上帝的子民会聚在一起,过着共同的信仰的生活。在
《圣经》最古的希腊语译本( 七十子本 )中用希腊词,ekklesia”( 教会)翻译希伯来词
,qahalYahweh”( 教会)。,ekklesia”的字面意思是“会聚”,,qahalYahweh”的字面意思是上帝的子民。这两个词合起来正好意味着“上帝的子民会聚在一起”或“信仰上帝的人召集在一起,组成团契”。
教会是上帝的子民的团契教会是基督的身体。在《新约》中,特别是在保罗的神学中,特别强调教会与耶稣的身体的联系。,身体,在这里是一个隐喻,
它象征着耶稣基督为了拯救人类献出了他自己的生命,象征着一种自我牺牲的精神。上帝的子民接受了耶稣基督的救恩,并在这种自我牺牲精神的感染下,决心做一个从罪的状态中解放出来的人。圣灵降临在教会中,
基督徒在教会中感到与圣灵同在。
教会 是基督的身体圣灵降临在教会中基督徒在教会中举行崇拜基督的礼仪活动,这样的礼仪活动称为,圣事,( Sacrement) 。 圣事体现了三位一体的上帝的救赎性的恩宠的临在 。
天主教和东正教认为圣事有七件,即 圣洗 圣事 ( 洗礼 ),
坚振 圣事 ( 按手并敷油在领坚振者额上,以坚定其信仰 ),告解圣事 ( 也称和好圣事,悔改圣事,即信徒向合法的神职人员忏悔,
以便从天主获得领洗后所犯罪的赦免,同时也与因犯罪而伤害了的教会和好 ),圣体圣事 ( 即 圣餐,分吃饼酒,分享基督体血 ),
终傅 圣事 ( 也称病人傅油圣事,大都为濒死者行之 ),神品 圣事
( 也称圣职圣事,圣秩圣事,即祝圣神父,主教 ),婚配 圣事
( 祝福教徒的婚姻 ) 。
新教一般仅承认洗礼和圣餐为圣事,认为其余的圣事缺乏圣经依据,因而不能称为圣事 。 天主教虽然承认七件圣事并非同样重要,其中圣体和圣洗是最重要的,但认为这七件都是圣事,
在耶稣建立教会时已经一并建立好了 。
圣事基督教的神学理论是围绕着基督教教义的基本概念展开的,它有其独特的概念体系,它把“上帝”、
“创造”、“启示”、“道成肉身”、“三位一体”、
“人的存在”、“罪”、“拯救”、“天国”、“永生”、“圣经”、“教会”、“圣事”等概念连接在一起,形成基督教的完整的以神为中心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救赎的理论。 正如佛教是通过,四谛,(苦谛、
集谛、灭谛、道谛),,五蕴,(色蕴、受蕴、想蕴、
行蕴、识蕴),,十二因缘,(无明、行、识等)等概念来表述其宗教理论一样,基督教也是通过它自己的一套概念体系来表述其宗教理论的。
基督教神学的概念体系和佛学的概念体系基督教的这套概念体系从表面上看不象佛教的概念体系那样富有思辨性,但是在它背后包含了希伯来的宗教信仰和希腊的哲学思想的碰撞、
结合以及近现代的发展的丰富内容,是有很高的理论深度的。在基督教化后的古代和中世纪的欧洲,神学家和哲学家把信仰放在第一位,
用哲学为神学服务,例如他们用逻各斯的概念来帮助理解,三位一体,中的,圣子,的概念。
基督教的概念体系是象征符号和哲学思辩的结合在文艺复兴以来的近代,哲学家努力以理性冲破信仰的束缚,在神学研究中也出现了,历史批判主义,和,现代主义,
的潮流。在二十世纪以来的当代,西方的一些著名的神学家,
如卡尔 · 巴特 (karl Barth,1886-1968),保罗 · 蒂利希 (Paul
Johannes Tillich,1886-1965),莱因霍尔德 · 尼布尔 (Reinhold
Niebuhr,1892-1971),鲁道夫 · 卡尔 · 布尔特曼 (Rudolf Karl
Bultmann,1884- 1976),汉斯 · 昆 (Hans Küng,1928- )等重新反思基督教对人类追求道德完善和最高幸福方面的积极作用,他们注意从当代西方哲学中吸收思想方法,受到存在主义、
结构主义、哲学解释学的重大影响,他们对自然科学不采取排斥的态度,承认科学技术对人类的巨大贡献,又分析它们带来的问题 。
基督教神学在现当代的革新罗马天主教自梵蒂冈第二次公会议
( 1962- 1965)以来为适应新的形势,也主张推行,开放,,,现代化,,,对话,,
,普世主义,的路线,已不再把托马斯主义当作唯一的正统,容许有不同流派的神学的存在。
梵二会议的改革路线尽管基督教的神学和哲学理论发生了种种变化,
但它仍然保留基督教的基本的信仰和从《圣经》而来的概念框架,它是用旧瓶来装新酒,通过对旧的概念的重新解释来表述某些新思想。如果离开了基督教的基本的信仰和来自于《圣经》的概念体系,基督教就不成其为基督教;如果不对它注入新鲜的血液,基督教就不能继续生存下去。
当我们真正了解基督教的实质以后,我们就能发现它对人生与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 基督教不仅是一种传统文化,而且还是活生生地扎根于现代社会的条件和人心的基础上的正在发展的东西 。 它对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进步,对人的精神风貌的完善继续起积极的作用 。
基督教的基本信仰和吐故纳新
张庆熊,基督教神学范畴--历史的和文化比较的考察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参考教材:
赵敦华:基督教哲学 1500年(人民出版社)
许志伟:基督教神学思想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复旦大学哲学系张庆熊基督教哲学
教学方式按教学计划讲课为主,
留给学生提问题的时间,
适当组织讨论。
考试形式论文第 15周教师提供 10个论文题目,要求学生任选一题,
并围绕着所选题目写论文,第 18周交论文。
评分标准不偏题及格,有创意加分,3次以上缺课者不给学分。
课程和考试第一章 基督教概述第二章 圣经第三章 上帝第四章 启示第五章 创造和护佑第六章 人第七章 罪与恶第八章 基督和拯救第九章 终末和希望第十章 宗教的定义及其理解之途径总目录第一章 基督教概述第一节 基督教的历史第二节 基督教的教义第二章 圣经第一节 基督教《圣经》的特点第二节 犹太教圣经和基督教旧约圣经间的一些差别第三节 旧约圣经的形成第四节 新约圣经的形成第五节 圣经的权威性问题第六节 现代的批判精神和圣经应用的新原则目录 1- 2
第三章 上帝第一节 基督教的上帝观念的基本特征第二节 旧约圣经中的和早期基督教的上帝的观念第三节 三位一体的上帝观念第四节 理性的时代和上帝的 "隐遁 "
第五节 当代神学家的上帝观念第四章 启示第一节 基督教启示观念的基本特征第二节 早期基督教的启示学说第三节 宗教改革运动时期的新教的启示观及其引发的问题第四节 近代的理性精神及其对基督教启示观的挑战第五节 当代基督教启示观的新模式目录 3- 4
第五章 创造和护佑第一节 基督教的创世和护佑观念的基本 特征第二节 圣经的创世的叙事故事和希腊的 宇宙论 哲学第三节 早期基督教关于创世和护佑问题的争论第四节 近代思想意识对基督教传统的创世观和 护佑观的挑战和重构第五节 当代神学界对创世和护佑的讨论第六章 人第一节 基督教人学的基本特征第二节 古代和中世纪基督教关于人的学说第三节 近代思想意识中的人的观念第四节 当代基督教神学家尝试重构神学人类学目录 5- 6
第七章 罪与恶第一节 基督教有关罪和恶的观念的基本特征第二节 早期基督教在有关罪和恶的问题上的争论第三节 宗教改革运动时期新教和天主教在有关罪 和恶的问题上的争论第四节 基督教的罪和恶的观念在现代的反思和 重构第八章 基督和拯救第一节 基督教的基督论和拯救论的基本特征第二节 新约中的基督论第三节 早期基督教在有关基督论问题上的争论第四节 中世纪和宗教改革运动时期的拯救学说第五节 在现代意识挑战下基督教的基督论和拯 救观的重构目录 7- 8
第九章 终末和希望第一节 基督教的终末论的基本特征第二节 圣经中的终末论线索第三节 在古代、中世纪和宗教改革运动时期的终末论之争第四节 面对现代社会历史观挑战的基督教终末论第十章 宗教的定义及其理解之途径第一节 宗教的定义问题第二节、语用学的途径第三节、现象学的途径第四节、诠释学的途径第五节、宗教从低层次向高层次的演进目录 9- 10
提要:
基督教是目前世界上信奉人数最多和分布最广的宗教 。 根据新版,大英百科全书,的统计,它总共约有 20亿信徒,它的教会几乎遍布世界各国 。
基督教包括 天主教,基督教新教,东正教和其他的一些小教派 。
(在中国,基督教有时也被用来专指基督教新教 。 但这一用法是不妥当的 。 确切地说,基督教包括天主教,新教,东正教和其他的一些小教派 。 在本书中,我们在广义上使用基督教这个词,它被用作一切信奉耶稣基督为救世主的各教派的通称 。 )
基督教与伊斯兰教,佛教一起并称世界三大宗教 。
第一章 基督教概述基督教的信仰体系的核心在基督教的信仰体系中,耶稣基督及其事迹和教导占居中心地位 。 尽管基督教分为许多派别,但是所有的 基督徒都信奉耶稣基督 。 他们 以耶稣基督为救世主,遵循耶稣基督的教导,从中获得力量和信心,用以指导自己的行为,处理人生的重大问题 。
基督教的最基本的教义按照基督教的传统信条,世界是上帝创造的,人类从始祖起就犯了罪 ( 原罪 ),并在罪中受苦 。 耶稣是上帝的儿子
( 独生子 ),是上帝所许诺的救世主,也即弥赛亚,基督 。
耶稣基督通过他的生,死和复活解救那些信奉他的人,使他们接受上帝的救恩,摆脱罪和受苦的处境 。 许多基督徒还等待着基督的第二次降临,相信上帝的公义的最终审判 。
概述信仰体系和基本教义
《圣经》是基督教的最权威的经典,基督教信仰的主要依据。
《圣经》包括《旧约》和《新约》两个部分。
《旧约》也称“希伯来圣经”,与犹太教的圣经几乎完全相同。
《新约》汇集了早期基督教的经典著作,记述了耶稣基督的救恩事迹和使徒的传教活动。
基督徒相信,圣经是受上帝的启示而完成的作品,圣经是基督教的真理的依据。
基督徒祈祷上帝,阅读圣经,荣神益人 。
基督教的经典基督教发端于公元一世纪巴勒斯坦地区犹太人的生活和信仰活动的环境中 。 根据当代基督教史学界较为通行的看法,历史上的耶稣出生于以色列拿撒勒村镇,为马利亚所生,曾以木匠为职业 ( 马可 6,3),受洗于施洗的约翰,在前后不过 1至 2年时间内在犹太人中间传播基督教的信仰,在
30岁或 31岁的时候受到迫害,被钉死在十字架上 。
耶稣为什么遭到迫害呢? 据某些历史学家的看法,是因为耶稣传布的信仰与犹太教的正统派的教义不合,犹太教的上层人物和经师视耶稣为异端,故意陷害耶稣,以,制造动乱,,,妄称自己是上帝的儿子,等罪名把耶稣送交当时罗马驻以色列的总督,由他下令在十字架上处死耶稣 。 但据基督教的正统信仰,乃耶稣有意去死,以此为人类赎罪 。
耶稣升天后,他的门徒继续在以色列全境和周边国家传布耶稣的教诲和事迹 。 他们在以色列境内传布耶稣的教导并没有获得大的进展,但在罗马帝国的非犹太人的区域内的传教获得巨大成功 。 基督教就这样从原先类似犹太教的小教派逐渐演变而成一种世界性的宗教,并且其信徒和影响远远超过可视为其起源的犹太教 。
第一节 基督教的历史基督教的起源保罗对于把基督教传向希腊罗马的文化区域做出巨大贡献 。
保罗在传教的过程中意识到,必须区分什么是基督教的精神实质,什么是对于基督教来说非本质的形式化的东西 。
他在他写给当时的基督教团体的 书信中,以及在 公元 49年的一次使徒的传教会议上,说服其他的基督徒,对基督教的教规作一定的改革,指出要成为一个基督徒并不一定要遵循犹太人的某些传统和戒律,如行割礼等,这为把基督教推向世界扫除了由于风俗习惯而造成的严重障碍 。
没有保罗的改革,基督教传播不可能在犹太人以外的区域获得如此巨大的成功 。
保罗的改革大体上说,
《新约》的原文是希腊文,《旧约》的原文是希伯来文。
早期基督教在希腊罗马文化区域的传播是用希腊语进行的,福音书和其他的布道讲稿和书信都是用希腊文写的。这些文献后来被汇编成《新约》。因此,原初的《新约》文本是希腊文本。
这与《旧约》不同,原初的《旧约》文本主要是希伯来文本。
基督教在希腊罗马文化区域传播的过程中也注意吸收希腊罗马的文化,这为基督教后来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创造了条件。
《新约》和《旧约》的原文文本起初,基督教在罗马帝国是不被允许的 。 在尼禄
( Nero Claudius Caesar,37-68),戴克里先 ( Gaius
Aurelius Valerius Diocletianus,约 245- 313) 等罗马皇帝当政期间,基督徒数度遭受迫害,许多信徒殉教献身 。
直至公元 313年,君士坦丁大帝 ( Caius Flavius
Valerius Aurelius Constantinus,约 28- 337) 颁布米兰诏书,
基督教才成为罗马帝国所允许的宗教 。 后它受到扶植,
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一世 ( Theodosius I,约 347- 395) 于公元 391年宣布它为国教 。 从此,基督教在罗马帝国全境广为传播,整个地中海沿岸地区都很快基督教化了 。
基督教在罗马帝国从受迫害的宗教转变为国教罗马帝国分为说希腊语的东部地区和说拉丁语的西部地区。在说希腊语的东部地区的基督教教会的有威望的神学家被称为,希腊教父,,在说拉丁语的西部地区的基督教教会的有威望的神学家被称为,拉丁教父,。
,希腊教父,包括早期的希腊护教士查士丁( Justin,
约 100~ 165年)、伊里奈乌( Irenaeus,约 120~ 202)等,以及亚历山大城的克莱门特( T,F,Clement,约 153~ 217)和奥利金( Origen,185~ 254)
在西部地区出了重要的拉丁教父德尔图良( Tertullian,
145~ 220) 和奥古斯丁 (Aurelius Augustinus,354~ 430); 特别是奥古斯丁,他的神学思想几乎支配了西部教会一千年,并对后来的基督教新教产生重大影响。
,希腊教父,和,拉丁教父,
公元 330年君士坦丁大帝决定把罗马帝国的首都从意大利的罗马迁往地中海东岸的,新罗马,,即君士坦丁堡 ( 现今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 ) 。 君士坦丁堡成为罗马帝国的新的政治和文化的中心 。
那时,基督教的神学思想的中心是在东部 。 君士坦丁堡,亚历山大里亚,耶路撒冷是神学思想活跃的重要城市 。
公元 4世纪和 5世纪基督教内部有关教义的争论和信经的拟定都是在东部进行的 。
不过,西部的教会也有其独特的地位 。 相传罗马的教会是由使徒彼得和保罗建立的,罗马教会的主教是彼得和保罗的传承人,各地教会尊重彼得和保罗,因此承认罗马教会的首席权 。 罗马教会从这种首席权中发展出 教宗 ( 教皇 ) 集中领导的制度,西部地区各地教会的主教由教宗任免 。 这种教宗制度没有得到东部教会的承认 。
君士坦丁堡和罗马简而言之,从公元 1世纪至 5世纪是基督教创立并从以色列传向希腊罗马文化区域的时期,是基督教从受迫害的宗教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的时期,是使徒和早期教父建立基督教的基本的教义和神学学说的时期 。 这一时期常被称为基督教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阶段 。
基督教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阶段(提要)
到了公元 476年,罗马帝国在内部的矛盾和外族的入侵下分裂为以意大利的罗马城为中心的西罗马和以君士坦丁堡为首都的东罗马 。 随着东西罗马的分裂,基督教也开始分裂为罗马天主教和东正教 。
东西罗马的分裂在罗马帝国的东北边境外分布着日尔曼部落和从蒙古和西伯利亚来的匈奴部落 。 这些部落的人原以游牧为生,没有文字,不知读书写字,常骚扰罗马帝国的疆界,掠夺财物,破坏文化作品,被罗马人视为野蛮人 。 但是文明的罗马人终于不敌这些野蛮人,至公元 5世纪中期,他们已经入侵意大利,并在现在的德国,法国,西班牙和北非等地建立他们自己的国家 。 他们不仅攻打罗马人,而且也互相厮杀,造成极大破坏 。 这时唯一起着稳定社会秩序的机制是基督教的教会 。 西部天主教的教会在这时救济难民,进行道德规劝,对入侵者传教,说服他们信仰基督教,并要求他们放弃本族的语言而使用拉丁语 。 移居法国和西班牙的外族人不仅基督教化了,而且也拉丁化了 。 这时罗马教皇是西罗马权力的中心,各地君王贵族由他加冕封爵 。 当然,在教皇与国王之间也常发生冲突,但总的来说,教会的势力大,教皇能左右王权和军事的领袖 。
日尔曼等部落入侵西欧和蛮族的基督教化东罗马帝国挡住日尔曼等部族的入侵,并把它的政权一直保持到公元 1453年土耳其人攻克君士坦丁堡为此 。
在这段期间,西部教会和东部教会之间的差别越来越大 。 东部教会不执行教宗制,各地方教会都有相对的独立性,与帝王的关系密切,有着较浓厚的神秘主义色彩,讲究礼拜的仪式,保留希腊的语言和文化的传统 。
东部教会和西部教会在向斯拉夫人传教的过程中也发生冲突 。 总的来说,斯拉夫地区置于东部教会的影响之下,俄罗斯人和塞尔维亚人成为东部教会的信徒,但西部教会也在波兰等地站住脚 。
西部教会和东部教会之间的差别变大随着在君士坦丁堡的罗马帝国的皇帝的影响力的减弱,日尔曼部落王国的加固,教皇利奥三世于公元 800年加冕查理曼大帝,宣告了一个独立的西罗马帝国的诞生 。 公元 1054
年东部教会和西部教会互相宣布把对方驱逐出教,在基督教史上把那一年称为东部教会和西部教会彻底分裂的标志年份 。 从此西部的罗马天主教 ( 或公教 ) 和东部的正教
( 或东正教 ) 分道扬镳,并且这种分裂一直保留至今 。
独立的西罗马帝国的诞生和罗马天主教东正教的分道扬镳自从公元 7世纪起,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兴起。在西亚和北非的许多原来属于东罗马基督教教会的地区,伊斯兰教化了。
耶路撒冷落入穆斯林的控制下,这意味着耶稣诞生和活动过的基督教的圣地落入异教徒的手中。
伊斯兰教的兴起西罗马地区的教会和国家产生一种强烈的信念,解放耶路撒冷圣地是上帝的旨意 。 于是他们组织十字军东征 。
第一次十字军东征发生于 1095年,随后又组织过三次大的十字军东征 。 十字军虽曾一度占领耶路撒冷,并在那里建立拉丁教会的管辖区,但随后不久又被穆斯林夺回去,这样来回争夺,造成人员和财富的极大的伤亡和破坏 。
总的来说,十字军东征是一场大灾难 。 在十字军东征的宗教战争背后隐藏着政治的动机,西部教会和国家的某些权势人物企图通过十字军东征把西罗马在政治和军事上统一起来,并把势力范围扩大到东罗马 。 他们以宗教战争为名,行扩大权力和掠夺财富之实 。
第四次十字军东征 ( 1202- 1204) 与其说在跟穆斯林打仗,
勿宁说在沿途掠夺财富,十字军在此过程中还把东罗马的首都君士坦丁堡洗劫一空 。
十字军东征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实际上是同源的宗教,它们都起源于犹太教,都信一神论的上帝 。
伊斯兰教在与基督教接触的过程中,除了互相争夺的一面以外还有互相交流的一面 。
伊斯兰教化的西亚和北非在那个时候不仅在军事上而且在文化上也领先于基督教化的西欧 。
穆斯林在占领东罗马帝国的重要的文化古城的过程中,
重新发现和整理了古希腊的重要的哲学著作,特别是亚里士多德的著作 。 西罗马的拉丁学者是通过经阿拉伯文转译的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才深入了解这位古希腊的杰出的哲学家的 。 这造成拉丁哲理神学转变的一个契机 。
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文化交流罗马帝国分为说希腊语的东部地区和说拉丁语的西部地区 。
从公元 476年罗马帝国分裂至公元 1453年东罗马帝国在信伊斯兰教的土耳其人的进攻下灭亡,史称中世纪 。
这是基督教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阶段 。 这一阶段是欧洲基督教化的时期,是基督教分裂为罗马天主教和东正教的时期,是基督教文化与穆斯林文化既冲突又交流的时期 。
日尔曼人基督教化的过程是从公元 3世纪至公元 13世纪,斯拉夫人基督教化的过程是从公元 7世纪至 15世纪 。
中世纪是基督教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阶段在 14- 16世纪间,基督教史上出现两件新的大事,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 。
文艺复兴是指 14 -16世纪在欧洲发生的人文主义思想文化运动。它发轫于 1300年左右的意大利,后迅速波及德国、法国等欧洲其他国家。它通过复兴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冲破中世纪的思想禁锢,
为近代的到来鸣锣开道。
它首先恢复对欧洲古代人文学科(语法、修辞、伦理学、历史、诗学、辩证法和讲演术)的研究,然后把渗透在这些学科中的人文主义的精神推广到绘画、音乐、建筑风格等艺术领域中去。
文艺复兴在科学研究方面,文艺复兴表现为突破中世纪的以信仰为中心的宇宙观,恢复古希腊的科学精神,把经验观测、数学的计算、逻辑的推理作为评判科学理论真伪的标准。
哥白尼创建“日心说”,布鲁诺为坚持日心说等真理而被异端裁判所判处死刑而献身,象征着文艺复兴时的人的不屈不挠的追求真理的精神。
文艺复兴恢复古希腊的科学精神,
在哲学和神学方面,它表现为以人为中心的人本主义,认为上帝把人置于宇宙的中心,人是衡量一切事物的尺度,人有自由决断的能力 。
任红衣主教的德意志哲学家和神学家库萨的尼古拉 ( Nicolaus Cusanus,1401- 1464) 反对死气沉沉的中世纪的经院哲学,主张宗教的真理不是通过烦琐的理论所能达到的,人们只能在自己的生活经验中,在与自然界和社会交往中,领悟到,神在万物中,万物的在神中,。 他的哲学和神学通过复兴希腊思想中的辩证法,
为德国后来的启蒙运动和思辨的唯心主义理论开辟了道路 。
文艺复兴的人本主义宗教改革运动发生于 16世纪欧洲的德国、
瑞士、荷兰、北欧和英国等地,它导致产生脱离天主教会的基督教新教教会。这场运动的起因和结果都不单纯是宗教方面的。在政治上,
民族国家在那时正在形成,它们力图摆脱罗马教廷的控制,争取独立自主和维护自身的民族国家的利益。
宗教改革运动在经济和社会关系方面,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商贸的扩大,出现了欣欣向荣的工商城市和主张社会改革的市民阶级(中产阶级);
农民由于遭受封建领主和教会的双重剥削,正孕育起义的浪潮。
在思想上,由于受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基督教的人本主义从意大利传布至中欧和北欧;普通教徒得益于印刷术的发展已有可能得到圣经,他们不满于教会神职人员对解释圣经的专断,希望通过自己阅读圣经来领会它的意义;教会中也出现了一些富有创新意识的神职人员,敢于打破教条,建立新的教义教规。
另一方面,从天主教内部讲,自从 14世纪末期起,由于教皇与国王的争权,发生教皇的“阿维尼翁之囚”( 1309- 1377),
随后又发生了持续 40年的天主教会的大分裂,其间出现两个教皇乃至三个教皇对峙的局面,罗马教廷的威信和对各地的控制力大为降低,并且教会也日益腐败。
宗教改革运动的背景这场宗教改革运动的直接的导火线是教皇利奥十世以修建罗马圣彼得大教堂为名,于 1517年派多明我会的修士台彻尔到德国去兜售赎罪券,此事激起极大反感,据传 马丁 ·路德
( Martin Luther,1483- 1546) 于同年 10月 31日在维滕贝格教堂门前张贴反对兜售赎罪券的《九十五条论纲》,揭开这场宗教改革运动的序幕。
马丁 ·路德 揭开宗教改革运动的序幕。
路德派 ( 信义宗 )是宗教改革中的温和派,主要依靠寻求独立的德国诸侯和上层市民阶级的支持,而 闵采尔( Thomas
Münzer,约 1490- 1525) 领导的宗教改革运动的激进派则在穷苦的农民中进行活动,引发德国的农民战争。德国的宗教改革迅速波及西欧的其他国家。在瑞士的苏黎世发生了 茨温利
( Huldreich Zwingli,1484- 1531) 领导的改革运动,在日内瓦以加尔文( Jean Calvin,1509- 1564) 为首的激进派建立市民阶级共和式的长老制教会,由此产生 新教加尔文派 (即 归正宗 或 改革宗 )。英国在亨利八世国王推动下自上而下进行改革,
建立了独立于罗马教廷的英国国教会(圣公会)。
宗教运动的主要派别中欧和北欧的宗教改革运动导致建立许多独立于罗马的本地教会。第一个本地教会的信仰纲要是于 1530年在奥格斯堡召开的神圣罗马帝国会议上宣读的信纲,即“奥格斯堡信纲”
( Confessio Augustana)。
该信纲在马丁 ·路德指导下由梅来希顿( Ph,Melanchthon) 起草,共 28条,内容包括路德派强调的,因信称义”,反对教皇的最高权威,主张废除豪华仪式,简化教士等级,准许神职人员结婚,在圣餐中信徒与教士同样领受饼和酒,取消修士、修女发愿 等。虽然在这次会议上,该信纲由于受到天主教人士和查理五世皇帝的反对而没有被通过,但马丁 ·路德坚持它,并用德文和拉丁文同时公布,成为路德宗的信仰纲要。在经历了近
30年的新教诸侯国与天主教诸侯国的冲突和战争 后,路德派的这个信纲在 1555年的“奥格斯堡和约”会议上得到德意志帝国范围内的法律上的承认,而路德宗也就成为德国的合法宗教。
奥格斯堡信纲和奥格斯堡和约基督教新教其他各派也有它们各自的信纲 。 其中 1563年发布的,海德堡教义问答,( Heidelberg Catechism) 在德国和荷兰的改革宗中影响最大,并随移民从荷兰横渡大西洋,成为美国的长老会信徒 ( Presbyterian) 所尊奉的信纲 。
这些新教派别在许多细节问题上有分歧,如在对基督教圣餐礼仪的解释上,茨温利持,象征说,,路德持,同体说,。
但他们有基本的共同点 。 他们都主张,圣经,为基督教真理的最高准则,每个基督徒都有阅读圣经的权利,都可以凭借上帝的恩施和自己的信与圣灵交感,领悟启示的真理 。 他们反对修会的教牧人员高于平信徒的陈见,主张基督徒在圣经面前一律平等 。
新教各派间的分歧和共同点基督教在近代随着欧洲政治势力的扩张而向外迅速传播 。 随着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西班牙,葡萄牙等南欧天主教国家把天主教传到南美洲,英国等位于欧洲北部的新教国家把新教传到北美洲 。 欧洲列强在瓜分非洲和亚洲殖民地的时候,
也把它们各自的宗教派别带入其殖民地 。
基督教的这些在殖民地的传教工作,从今天的眼光来看,该受责难的远远多于该受称颂的,他们往往用强制的方式迫使殖民地的人民信教,摧毁本地的传统文化,某些传教士甚至为屠杀部落居民制造借口,如说印第安人没有灵魂,杀没有灵魂的人不算杀人 。
但也有不少传教士受到穷苦人民的爱戴,他们在文化交流,
医疗卫生,救济难民方面做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工作 。
基督教在近代的扩张和传教近几十年来,基督教意识到 教会本地化 的重要性,与当地的文化相结合,使用本民族的语言,由本地人担任本地重要的教牧工作 。
这与殖民地的独立相呼应,第三世界国家的教会越来越多地依靠自己的力量生存发展 。 在美国,黑人牧师注意到要把宣教与维护黑人的权利结合起来,遭到谋杀的牧师马丁 ·路德 ·金 ( Martin Luther King,1929-1968) 是著名的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 。
与此同时,欧美国家的教会意识到,对话,和,普世教会运动,( Ecumenical Movement) 的重要性,他们寻求通过对话,消解基督教各教派间的分歧,争取教会的再合一 。
他们也希望通过对话,寻求与其他宗教 ( 犹太教,伊斯兰教,佛教等 ) 的沟通,为维护世界和平做出贡献 。
教会本地化和,普世教会运动,
罗马天主教在 1962至 1965年间召开 第二次梵蒂冈公会议,确立了,开放,,,现代化,,,对话,,,普世主义,的路线 。
总部设在日内瓦的 世界基督教协进会 ( World Council of
Churches) 是最大的倡导普世教会运动的基督教国际组织,
原以北美和欧洲的新教教会为主体,后第三世界国家的新教教会和东欧的正教教会也纷纷加入 。 据 1992年统计,成员包括
102个国家和地区的 322个教会组织,罗马天主教廷虽没有正式加入该组织,但在某些方面与该组织合作,如双方在日内瓦共同设立,社会发展与和平委员会,。
总而言之,虽然基督教各派间及其内部的分歧和分派仍在继续进行,但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场基督教的普世运动,许多基督教的团体在寻求促进世界各派基督教的联合方面取得共识 。
梵二会议和 世界基督教协进会基督教虽然不属于中国的主流文化传统,但在中国已经流传了很长时间,
有上千万的信徒。
据 1997年中国国务院发布的白皮书,
中国大陆有一千万基督教新教信徒,
四百万天主教信徒 。
近年来,信奉基督教的人数还在增长。
中国的基督教究竟基督教是在何年最初传入中国的,至今仍是一个没有定论的问题 。
但有确切的资料表明,基督教的聂斯脱利派曾于唐贞观九年 ( 635) 传入中国,称,景教,。 会昌五年 ( 公元 845年 ) 因朝廷下诏禁绝佛教,遭波及而在中原地区中断 。
天主教和聂斯脱利派又于元代传入,通称,也里可温教,或,十字教,,但流传不广,至元亡又中断 。
景教明万历十年 ( 公元 1582年 ) 天主教首先经由耶稣会传 教 士 再度 传 入 。 耶 稣会 士 利玛窦 ( Matteo
Ricci,1522-1610) 在中西文化的交流方面做出卓越贡献 。 清朝的康熙皇帝开始时对基督教抱有好感,
为它在中国的传播提供方便,但后来发生了,礼仪之争,,大部分天主教的传教士被赶了出去 。
礼仪之争
17世纪末叶,俄罗斯正教传教士开始在黑龙江流域建堂立院,随之也在北京设立教堂 。 1715年沙俄派出第一届驻北京传教士团 。 清雍正五年 ( 公元 1727年 ) 中俄签订,恰克图条约,后,其传教士团成为驻华常设机构 。 从 1715至 1956年,共有
20届这样的传教士团在中国活动 。
俄罗斯东正教在中国的传布
19世纪初基督教新教开始传入中国。 1807年新教传教士马利逊到广州传教,此乃新教传入中国之始。鸦片战争后,
基督教各派在不平等条约的保护下大规模传入中国。
西方传教士在传播基督教信仰的同时也开设学校、医院和慈善机构等,在文化交流和人道关怀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事情。
但因其传教与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压迫相伴随,
以及与本地风俗习惯相冲突等问题而触发多起教案。 1898年爆发义和团运动,以“扶清灭洋”为口号杀教民,毁教堂,
后遭八国联军镇压。 1922年北京等地的青年学生掀起非基督教运动,认为基督教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压迫中国人民的工具。
鸦片战争后,基督教各派大规模传入中国这些教案和反对基督教的运动也促使基督教内的人士注意到基督教在中国的处境化和本土化的重要性 。
中国教徒自 20世纪初开始要求实现中国教会自立 。
1919年五四运动后,天主教在中国推行,中国化,措施,大量启用中国籍神职人员 。
新教各派也于 1922年在上海召开基督教大会,提出,本色教会,的主张和,自养,,,自治,,自传,的三自原则,并成立中华基督教协进会 。
1949年后中国教会逐渐割断与外国传教修会及差会的联系,
进入其自立发展的时期 。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会在坚持
,爱国,和,三自,的基本原则的同时,加强与国外教会和基督教研究机构的交流合作 。
“本土化”和“三自原则”
第二节 基督教的教义在谈基督教的教义之前,我们先谈一下信仰,教义,信条,
信经,神学间的关系 。
,信仰,从字面上讲,指对某件事情的真实性,可靠性所持的坚定信心 。 就基督教而言,,基督教的信仰,指对耶稣基督及其救恩事件的真实性,可靠性随持的坚定信心 。
,教义,(Doctrine)是指有关信仰的学说和教导 。
,信条,或,教条,(Dogma)则是指以文件条文的形式发布的关于信仰的基本原则 。 通常,,基督教的信条,是由教会的最高权威机构通过召开普世性的代表会议的方式确定和发布的 。
基督教的,信经,( Credo) 是基督教的最具权威性的信仰纲要,
是信徒受洗入教时必宣认的经文 。
,神学,的字面意义是有关神的学说 。 既然说是学说,那就要求具有一定的理论的形式,这包含着对信仰进行有条理,有系统的论说 。
信仰、教义、信条、信经、神学间的关系神学不限于基督教,在其他的宗教和文化传统中也有神学 。
我们这里所谈的神学是指基督教神学 。 神学可以分为,启示的神学,和,自然的神学,。,启示的神学,主张以启示为神学的解释和论说的依据 。,自然的神学,主张以人自然地禀赋的理智为神学的解释和论说的依据 。
在基督教的思想发展史上,启示神学与自然神学间存在争论,前者主张人的理智是不能理解和认识神的启示真理的 。
后者主张如果离开了人的理智那么神学的解释和论说就不可能 。 当然,也有许多神学家主张这两者能够协调起来:
既然人是上帝创造的,启示的真理与人的理智的真理都来自上帝,那么这两者本来就不应该相互矛盾 。
,启示的神学,和,自然的神学,
从基督教神学发展的实际的历史来看,基督教神学产生于希伯来的信仰与希腊的哲学思想的结合 。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对古代和中世纪的基督教神学产生重大影响 。 到了近代,康德,黑格尔等人的哲学对于近代基督教神学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 在现代,基督教神学除了继续求援于哲学外,还从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自然科学等学说中吸纳许多东西 。
我们可以这样说:在漫长的两千年的历史中,基督教的信仰基本上是不变的,它处于核心的地位;基督教的神学处于信仰的外围,为适应人类的社会和知识的发展,不断地从哲学等思想学说中吸纳论述的理论框架和解释的方法 。
于是,我们可以看到,基督教的神学是多种多样和不断发展的,而基督教的信仰则在这些变化中基本保持不变 。
神学与哲学在基督教的历史上曾产生过许多种信经,各教派有其自己的信经。
其中最初的和最重要的信经是,使徒信经,和
,尼西亚信经,。
相传,耶稣的十二使徒在决定到各处去传布福音之前,
为求得大家传教的一致,每人各拟一条,合计十二条,规定了基督教信仰的核心纲要。这就是“使徒信经”的起源。虽然这一说法是否真实,现在已无据可考,但有迹象表明,自公元二世纪初起,“使徒信经”已被广泛用于教会的信仰活动中。在公元二世纪末的教父伊里奈乌和德尔图良的著作中,可以发现它的大致形式。
,使徒信经,
公元 325年,在罗马皇帝君士坦丁的亲自主持下,召开了基督教历史上的第一次普世 ( 大公 ) 会议,出席代表共有 318位各地的主教,通过了,尼西亚信经,。,尼西亚信经,的一个焦点是解决当时教会内在关于圣父与圣子是否同体问题上的争论 。
,尼西亚信经,
,使徒信经,和,尼西亚信经,是基督教的三大派天主教,新教和东正教基本上都承认的,其中尤以,使徒信经,最受普遍称道 。
尼西亚会议前期的教父称,使徒信经,为,真理标准,,,信仰标准,,,使徒遗传,。
马丁 ·路德认为,基督教真理不能有比它更简短和更明晰的陈述了 。 加尔文认为它是基督教信仰对圣经最可钦佩和最为真实的摘要 。
在二十世纪,,使徒信经,获得了新的重要性,它被越来越多的基督徒确认为是基督教合一运动的信仰支柱 。 在 1927年于瑞士洛桑举行的,世界信仰与教制大会,上,,使徒信经,被宣告为所有各派基督徒可以全心全意地使用的信经:不论什么把一组基督徒与另一组基督徒分开,,使徒信经,提供了用以联合他们的信仰的要义 。
“使徒信经”最受普遍称道我信上帝,全能的父,[创造天地的主。 ]
我信耶稣基督,上帝的独子,我们的主;
藉着圣灵 [成孕 ],生于童贞女马利亚;
在本丢彼拉多手下 [受难 ],被钉十字架,[死去 ]和被埋葬;
下到死人之所,在第三天复活;
他升天,坐在 [全能的 ]父 [上帝 ]的右边;
将来必从那里降临,审判活人死人 。
[我信 ]圣灵;
神圣 [大公 ]的教会; [圣徒相通; ]
罪得赦免;
身体复活;
[并且永生 。 ]
“使徒信经”全文
,信经,表达了基督教的基本的信仰,基督教的神学则围绕着基督教的基本信仰进行论说和解释。
基督教的神学包括“上帝”、“三位一体”、“道成肉身”、“启示”、“创世”、“人的存在”、
“原罪”、“拯救”、“上帝之国”和“末日审判”
等概念。
它们分别涉及基督教信仰的某一个方面。如果以其中的某一概念为专题展开论说,就构成某种 专门的神学,如,上帝论神学,,,救世论神学,。如果把这些概念连贯起来,系统地加以考察和论说,就形成 系统神学 。
系统神学和专门的神学基督教神学家在论说这些概念的时候,总是依托于一定的哲学理论和其他的有关社会和自然的学说,──如果依托于柏拉图的哲学,就被称为柏拉图主义或新柏拉图主义的神学;如依托于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就形成亚里士多德主义的 ( 托马斯主义的 ) 神学;如果依托于存在主义的哲学,就被称为存在主义的神学 。
天主教,新教,东正教的神学各有特色 。 在同一教派内部也有许多不同的神学观点,古代,近代和当代的神学观点间存在很大的差别 。
考虑到人类社会和人的思想的发展,存在这些差别是不足为怪的 。 正是这些分歧和差别,以及由此而来的争辩和交流,推动了基督教神学的发展 。 下面我们简要介绍一下几个主要的基督教教义中的概念 。
哲学的神学和教派的神学在基督教的传统中,,上帝,通常是指一个最高的、神圣的存在者,是一个具有人格的神,是绝对完美的终极实在。
上帝是世界的创造者和拯救者。
上帝一方面是超越的、绝对的和永恒的,
另一方面又参与历史、干预历史、在历史中显现和展开自己。
这两个方面如何能够统一起来,构成基督教,上帝论,的一个中心问题。
上帝论基督教是一神论的宗教,基督徒相信唯一的神“天主”或“上帝”。然而,基督教的一神论是有其特色的,即基督教的神是
,三位一体,的神,这也就是说,同一个上帝具有三个位格:圣父、圣子和圣灵。
三位一体的一神论为什么同一个上帝能有三个位格呢?这三个位格间关系如何呢?这是基督教神学自古至今一直在争议的问题。
早期基督教神学家倾向于援引希腊哲学中的,实体”
和“逻各斯” 的概念来回答这两个问题。
他们主张,圣父”就是那个自身是永恒的,并作为一切相对的东西的起源的绝对的实体。
而,圣子”就是逻各斯,因为他象征着“生”和
“自我展现”。绝对同一的实体通过逻各斯而创造世界,
通过逻各斯在世界中展现自己和解救世界。神与人之间的关系是通过圣灵建立起来的,通过圣灵圣子降临世界,通过圣灵基督徒感到自己与耶稣基督同在,与上帝同在。
对三位一体的哲学论证上帝同时具有三个位格:
作为,父,是世界的起源和绝对的超越者,
作为,子,是世界的积极的和慈爱的拯救者,
作为,灵,把上帝的力量和恩惠 贯穿于 人间。
三位一体的含义上帝是热爱世界和人类的,为了拯救人类,作为上帝的一个位格的圣子化成了人,这就是耶稣基督。
耶稣基督一方面继续保持着真正的和完全的神性,另一方面又具有真正的和完全的人性。圣子成为人的过程,是道转化为人的过程。 这一点在,约翰福音,
中讲得很清楚:,道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充充满满地有恩典,有真理。我们也见过他的荣光,正是父独生子的荣光。” (,约翰福音,,1,14) 这里
,圣子就被理解为道(话语或逻各斯);由于“太初有道,道与上帝同在,道就是上帝”,“道成肉身
”就意味着上帝(上帝的一个位格)成了人身。 这就是“使徒信经”中所说的耶稣基督藉着圣灵成孕,生于童贞女马利亚的历史事件。
道成肉身按照基督教的传统说法,世界是上帝创造的。上帝在七天之内完全凭着他自己的无限的能力和善的意志从无中创造世界。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基督教的创世说的目的不在于说明世界的产生和发展的规律,而在于说明世界和人生的目的和意义。 所以我们没有必要把《圣经》与自然科学对立起来。 上帝热爱他的创造物,上帝所创造的世界是一个平衡的、和谐的、美好的世界。因此,人类有责任保护自然环境,维持生态平衡,使人类大家庭和自然界和谐相处。
创世论在基督教关于人的学说中,《圣经》的以下几个隐喻意义重大。 上帝照着自己的形象造人 (,创世记,,1,27)。这说明,在人性中存在着追求完善的能力和可能性。上帝的形象是无限完美的形象。
作为有限物的人,是绝对地依存于上帝的,在崇仰上帝的过程中能不断完善自己。 上帝用地上的尘土造人,将生气吹在他的鼻孔里,他就成了有灵的活人 (,创世记,,2,7)。这说明人可分为肉体和心灵两个部分。人的肉体来源于土地,而人的生命力直接来自上帝。 上帝说:人独居不好,我要为他造一个配偶帮助他 (,创世记,,2,18)。 这意味着人是社会性的生物,人类间要互相帮助才能过好的生活。
人论人有选择的自由 。 人可以选择听上帝的话,服从上帝的旨意;人也可以选择听蛇的话,违背上帝的禁令 。 选择听上帝的话,意味着选择善;
选择听蛇的话,意味着选择恶 。 既然人具有选择的自由,人就要承担选择的责任 。 人类的祖先亚当和夏娃最初是选择听上帝的话的,所以他们在伊甸园里过着幸福的生活 。 但是后来,
他们经不起蛇的引诱,听了蛇的话,犯了原罪,
并因而承受苦难 。
自由、责任和原罪上帝因人犯罪而处罚人类,但是上帝仍然爱人类,仍然关心着人的状况 。 由于罪是要赎偿的,
人本身没有能力来赎偿这个罪,所以上帝的独生子化身成人,以其在十字架上的死替人赎罪,
克服人离弃上帝的罪况,使人与上帝重新修和 。
这就是耶稣基督的拯救活动的意义 。 这种拯救是上帝白白施于人的恩典,所以它也被称为,救恩,。 耶稣基督的救恩还意味着使人从罪恶的状态中警醒过来,决心做一个与上帝重新修和的新人 。
赎罪和救恩耶稣基督告诉人类,上帝之国正在邻近了 。 在上帝之国到来的时候,要进行末日的审判 。 被判进天堂者享永福,入地狱者受永罚 。 在关于有否,炼狱,
和谁进天堂谁进地狱是否预定的问题上,天主教和新教之间曾有过激烈的争论 。 现代基督教神学家试着对末世论的问题作新的解释 。 在他们看来,上帝之国和末日审判意味着正义的事业必将取得最终的胜利,也意味着人类最终能汇融到上帝的永恒的生命中去 。 这是人类对一个没有死亡和充满幸福的世界的向往,表达了人类的终极的关怀和希望 。
上帝之国人是怎样认识上帝及其救恩的活动的呢?按照基督教传统的说法,这是上帝对人启示的结果。
,启示,( revelatio) 这个词的拉丁文原义是
“掀开帐幕”,表示把藏在帐幕后面的事物显露出来,把隐藏的东西显示出来。 基督教用“启示”表示上帝本身、上帝的意志和上帝的话语的自我显示和在人间的通传。
上帝首先在以色列民族中通过先知显示和通传自己,最后这种显示和通传在道成肉身的耶稣身上达到高峰。启示是上帝的恩赐。基督徒根据启示认识上帝和信仰上帝。
启示基督教是信仰基督的宗教团体。
教会是基督教信仰活动的机体。
教会的含义体现于,上帝的子民”、
“基督的身体”和“圣灵的临在” 三个方面。
教会教会是上帝的子民的团契,上帝的子民会聚在一起,过着共同的信仰的生活。在
《圣经》最古的希腊语译本( 七十子本 )中用希腊词,ekklesia”( 教会)翻译希伯来词
,qahalYahweh”( 教会)。,ekklesia”的字面意思是“会聚”,,qahalYahweh”的字面意思是上帝的子民。这两个词合起来正好意味着“上帝的子民会聚在一起”或“信仰上帝的人召集在一起,组成团契”。
教会是上帝的子民的团契教会是基督的身体。在《新约》中,特别是在保罗的神学中,特别强调教会与耶稣的身体的联系。,身体,在这里是一个隐喻,
它象征着耶稣基督为了拯救人类献出了他自己的生命,象征着一种自我牺牲的精神。上帝的子民接受了耶稣基督的救恩,并在这种自我牺牲精神的感染下,决心做一个从罪的状态中解放出来的人。圣灵降临在教会中,
基督徒在教会中感到与圣灵同在。
教会 是基督的身体圣灵降临在教会中基督徒在教会中举行崇拜基督的礼仪活动,这样的礼仪活动称为,圣事,( Sacrement) 。 圣事体现了三位一体的上帝的救赎性的恩宠的临在 。
天主教和东正教认为圣事有七件,即 圣洗 圣事 ( 洗礼 ),
坚振 圣事 ( 按手并敷油在领坚振者额上,以坚定其信仰 ),告解圣事 ( 也称和好圣事,悔改圣事,即信徒向合法的神职人员忏悔,
以便从天主获得领洗后所犯罪的赦免,同时也与因犯罪而伤害了的教会和好 ),圣体圣事 ( 即 圣餐,分吃饼酒,分享基督体血 ),
终傅 圣事 ( 也称病人傅油圣事,大都为濒死者行之 ),神品 圣事
( 也称圣职圣事,圣秩圣事,即祝圣神父,主教 ),婚配 圣事
( 祝福教徒的婚姻 ) 。
新教一般仅承认洗礼和圣餐为圣事,认为其余的圣事缺乏圣经依据,因而不能称为圣事 。 天主教虽然承认七件圣事并非同样重要,其中圣体和圣洗是最重要的,但认为这七件都是圣事,
在耶稣建立教会时已经一并建立好了 。
圣事基督教的神学理论是围绕着基督教教义的基本概念展开的,它有其独特的概念体系,它把“上帝”、
“创造”、“启示”、“道成肉身”、“三位一体”、
“人的存在”、“罪”、“拯救”、“天国”、“永生”、“圣经”、“教会”、“圣事”等概念连接在一起,形成基督教的完整的以神为中心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救赎的理论。 正如佛教是通过,四谛,(苦谛、
集谛、灭谛、道谛),,五蕴,(色蕴、受蕴、想蕴、
行蕴、识蕴),,十二因缘,(无明、行、识等)等概念来表述其宗教理论一样,基督教也是通过它自己的一套概念体系来表述其宗教理论的。
基督教神学的概念体系和佛学的概念体系基督教的这套概念体系从表面上看不象佛教的概念体系那样富有思辨性,但是在它背后包含了希伯来的宗教信仰和希腊的哲学思想的碰撞、
结合以及近现代的发展的丰富内容,是有很高的理论深度的。在基督教化后的古代和中世纪的欧洲,神学家和哲学家把信仰放在第一位,
用哲学为神学服务,例如他们用逻各斯的概念来帮助理解,三位一体,中的,圣子,的概念。
基督教的概念体系是象征符号和哲学思辩的结合在文艺复兴以来的近代,哲学家努力以理性冲破信仰的束缚,在神学研究中也出现了,历史批判主义,和,现代主义,
的潮流。在二十世纪以来的当代,西方的一些著名的神学家,
如卡尔 · 巴特 (karl Barth,1886-1968),保罗 · 蒂利希 (Paul
Johannes Tillich,1886-1965),莱因霍尔德 · 尼布尔 (Reinhold
Niebuhr,1892-1971),鲁道夫 · 卡尔 · 布尔特曼 (Rudolf Karl
Bultmann,1884- 1976),汉斯 · 昆 (Hans Küng,1928- )等重新反思基督教对人类追求道德完善和最高幸福方面的积极作用,他们注意从当代西方哲学中吸收思想方法,受到存在主义、
结构主义、哲学解释学的重大影响,他们对自然科学不采取排斥的态度,承认科学技术对人类的巨大贡献,又分析它们带来的问题 。
基督教神学在现当代的革新罗马天主教自梵蒂冈第二次公会议
( 1962- 1965)以来为适应新的形势,也主张推行,开放,,,现代化,,,对话,,
,普世主义,的路线,已不再把托马斯主义当作唯一的正统,容许有不同流派的神学的存在。
梵二会议的改革路线尽管基督教的神学和哲学理论发生了种种变化,
但它仍然保留基督教的基本的信仰和从《圣经》而来的概念框架,它是用旧瓶来装新酒,通过对旧的概念的重新解释来表述某些新思想。如果离开了基督教的基本的信仰和来自于《圣经》的概念体系,基督教就不成其为基督教;如果不对它注入新鲜的血液,基督教就不能继续生存下去。
当我们真正了解基督教的实质以后,我们就能发现它对人生与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 基督教不仅是一种传统文化,而且还是活生生地扎根于现代社会的条件和人心的基础上的正在发展的东西 。 它对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进步,对人的精神风貌的完善继续起积极的作用 。
基督教的基本信仰和吐故纳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