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垂体和松果体胡海涛
Department of Anatomy
Medical School of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一、脑垂体
(一) 位置和形态:
椭圆的豌豆形,13x10x6mm,0.4~0.9g
女 >男,妊娠和哺乳期增大。
前叶中叶后叶腺垂体神经垂体
(二)脑垂体的发生:
神经垂体,人胚第 3周(小鼠约 9.5天),神经管间脑泡腹侧的神经生发上皮 — 漏斗突;
腺垂体,在漏斗突引导下,原始口腔吻侧壁上皮向背侧突出 —— 盲囊状突起,Rathke囊两者各自延伸并靠拢,接触
Rathke囊与原始口腔上皮连续的部分变细、闭合、消失,
Rathke囊与原始口腔脱离
Rathke囊后壁与漏斗突相贴的部分演化为脑垂体的中间叶;
其余部分发育为脑垂体前叶;
漏斗突演化为神经垂体,其中其末端部分演化为垂体后叶脑垂体发生的分子机制:
二者相互诱导的相关因子有: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8 ( FGF8) 表达于间脑腹侧神经上皮骨形成蛋白 4( BMP4) 可促使 Rathke 囊的发育骨形成蛋白 2( BMP2) — 表达于 Rathke 囊的上皮细胞分布不均。
与垂体发育相关的转录调控因子:
Lhx-3,Lhx-4,P-Lim; Pitx-1,Pitx-2
(三)脑垂体的血供:
来源,颈内动脉的分支 ——
垂体上动脉垂体中动脉垂体下动脉下丘脑 --垂体门脉系统:
垂体上动脉 —— 下丘脑和正中隆起
(毛细血管网)
70~90% 长门静脉,进入垂体前叶再分成毛细血管垂体下动脉 —— 垂体后叶(毛细血管网)
10~30% 短门静脉,进入垂体前叶再分成毛细血管
(四)脑垂体的构造与功能:
垂体前叶 —— 6种细胞,丰富的血窦及极少量的间充质。
组织学方法:嗜酸细胞,嗜碱细胞,嫌色细胞。
免疫组化方法生长激素( GH) —— 促进骨骼生长,促进器官及组织的增大。
通过肝脏分泌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IGF发挥作用。
还与机体的免疫功能关系密切。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ACTH) —— 刺激肾上腺皮质细胞分泌皮质类固醇,促进肾上腺皮质细胞增殖。
泌乳素( PRL) —— 启动和维持泌乳反应;作用于下丘脑,调节多巴胺的代谢;
对实验动物的免疫机能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促甲状腺素( TSH) —— 促进甲状腺素的合成及分泌。
黄体生成素( LH) —— 促进睾丸间质细胞合成雄激素及卵泡细胞形成雌激素。
卵泡刺激素( FSH) —— 促进男性的生精过程及女性的卵泡形成。
白介素-6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FGF)
(四)脑垂体的构造与功能:
中间叶 —— 促皮质激素细胞样细胞 (合成前阿黑皮素 POMC— 裂解成数种黑色 素细胞刺激素及内啡肽)
滤泡星形细胞 (合成 S— 100蛋白)
垂体后叶 —— 神经纤维、和垂体细胞(胶质细胞)。
轴突终末(含有神经分泌物质):
抗利尿激素 ADH
加压素 AVP
催产素 OXT
研究进展 —— 垂体前叶的神经-体液双重调节假说,
垂体前叶的6种腺细胞均受下丘脑促垂体前叶激素释放激素或释放抑制 激素的调控:
下丘脑细胞释放的这些激素通过垂体门脉系统进入垂体前叶发挥作用。
1.垂体前叶中含有大量的神经纤维终末,对垂体前叶的内分泌细胞功能起直接调节作用。
2.垂体前叶神经纤维的起源:颈上神经节,副交感神经节;
主要来自下丘 脑的室周区
3.对机体内分泌水平的变化可作活跃的反应。
二、松果体
(一)位置和形态:
红褐色,长5~10mm,
重约100~150mg
间脑背上方,以柄连于第三脑室顶,柄部中心为第三脑室的松果体隐窝。
(二)发育:
为第三脑室壁的室管膜细胞向背侧增殖突出演化形成。
(三)组织结构,典型的内分泌腺样结构,主要为松果体细胞。
细胞球形,核大而圆,细胞有数个末端膨大的足突紧邻有窗毛细血管。
青春期开始钙化。
细胞呈索团状,杂有星形胶质细胞。
间充质纤维深入腺体形成小叶间隔。
(四)血供,极为丰富,为来自周围脉络丛的血管。无血脑屏障,
为重要的室周器官之一。
(五)神经支配:
光照 —— 视网膜 —— 视交叉上核( SCN) —— 室旁核( PVN)
发纤维在下丘脑外侧区松果体经下行通路颈段脊髓中间带外侧核颈上神经节交感神经节后纤维
(去甲肾上腺素)
(六)功能,产生多种生物活性物 质,最重要者是
“松果体激素” —— 褪黑素。
色氨酸色氨酸羟化酶,5-HT酸脱羧酶
5-TH
N-乙酰转移酶羟基吲哚 -α-甲基转移酶
N-乙酸 -5-甲氧基色氨(褪黑素)
立即释放入血光照、年龄、性别;
伤害性刺激
1,抑制性腺轴系的功能
2,调节生物钟及生物节律
3,一定剂量的褪黑素有抑制细胞增殖和组织生长的效应
4,抗衰老作用
5,有强大的抗自由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