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战后国际直接投资与跨国公司
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
国际直接投资 小岛清的比较优势理论 跨国公司 国际间接投资 市场内部化理论 转移定 价
海默—金德尔伯格的垄断优势论
二、简答题
1.简述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形式。
2.试述影响国际间接投资的主要因素。
3.简述跨国公司国外投资的参与形式。
4.简述跨国公司的几种经营策略。
5.简述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三、论述题
1.试述国际间接投资对经济的影响。
2.简述国际直接投资的作用和经济影响。
四、思考题
参照国际直接投资理论,我国应如何进行对外投资?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国际直接投资:国际直接投资是指投资者在国外创办企业或与当地资本合营企业,涉及生产要素诸如资本货品、管理技术的直接卷入,投资者对所投入的生产要素的使用和生产过程的管理拥有直接控制的权力。它和国际间接投资相区别的特征在于投资者与企业的控制权或经营管理权相联系。国际直接投资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在国外创办新企业,包括建立合资企业、独资企业和跨国公司;二是购买外国企业股权达到控制的比例;三是以利润进行再投资。
小岛清的比较优势理论:20世纪70年代中期日本学者小岛清从国际分工原理出发,系统阐述了他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即比较优势理论。其主要内容是:从国际分工原则出发,以比较成本、比较利润率为基础的比较优势指导一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为核心。他认为具有比较优势的企业可以通过出口贸易的发展保持其市场份额,而失去比较优势的企业则应当利用其标准化技术和雄厚的资金来开拓对外直接投资。
海默—金德尔伯格的垄断优势论:1960年,海默在其论文中第一次论证了国际直接投资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国际金融资产投资,从理论上开创了以国际直接投资为研究对象的新领域。海默认为国际直接投资不仅是简单的资产交易过程,还包括非金融和无形资产的转移。他的基本论点是:市场不完全竞争和以垄断资本集团独占为中心内容的“垄断优势”是战后国际直接投资急剧上升的关键所在。金德尔伯格强调市场结构的不完全性和垄断优势。他认为,企业不以出口或技术转让的形式获取利润,而在外国投资经营,承受其生产组织成本,其原因在于市场结构,尤其是技术和知识市场结构的不完全性。垄断优势理论认为:跨国公司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们拥有其垄断优势,如对某种专门技术的控制、对原材料不源的垄断、规模经济的优势等。具有某种垄断优势是开展国际直接投资必要的主观条件,而当国际投资环境又具备赚取超额利润的因素时,就能使国际直接投资变为现实。
市场内部化理论:市场内部化理论是英国学者巴克莱和卡森发展并应用于分析国际直接投资的。市场内部化理论认为外部市场机制的不完善造成中间产品(如原材料、半成品、技术、经验等)交易的低效率。跨国公司通过其有效组织手段,变市场上的买卖关系为企业内部的供需关系——市场内部化,使中间产品在公司内部自由流动,提高了交易效率。
国际间接投资:主要指用于购买外国公司的股票和其他证券的投资,也包括国际长短期贷款。国际间接投资是传统的国际投资形式。它早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就已出现,并随着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迅速发展起来。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输出的主要形式就是国际间接投资。二战后,随着生产国际化和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其对世界经济的作用和影响也相对减弱,但是,国际间接投资在国际资本流动中仍然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跨国公司:根据联合国跨国公司委员会的定义,跨国公司可以表述为:跨国公司是指一个工商企业,组成该企业的实体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经营业务,而不论采取的法律形式如何,也不论其在哪一个部门经营;这种企业有一个中央决策体系,因而具有共同的反映企业全球战略目标的政策;这种企业的各个实体分享资源、信息并分担责任。跨国公司作为国际化生产的企业组织,与一般国内企业及其他国际经济组织相比有以下几个特点:生产经营活动的跨国化、实施“全球战略”、公司内部一体化原则。
转移定价:转移定价策略是跨国公司独有的一种经营策略。它是指跨国公司内部,母公司和子公司,子公司之间出售或采购商品、劳务和技术时相互约定的价格。这种定价在一定程度上不受市场供求法则制约,而是根据公司的全球战略制定的。
二、简答题
1.简述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形式。
答:国际直接投资是指投资者在国外创办企业或与当地资本合营企业,涉及生产要素诸如资本货品、管理技术的直接卷入,投资者对所投入的生产要素的使用和生产过程的管理拥有直接控制的权力。国际直接投资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在国外创办新企业包括新建合资企业、独资企业和跨国公司;二是购买外国企业股权达到控制的比例;三是以利润进行再投资,即投资者把通过直接投资所获得利润的一部分或全部用于对原企业的追加投资
2.试述影响国际间接投资的主要因素。
答:影响国际间接投资的因素主要包括:
(1) 利率。利率是影响国际间接投资规模和流向的主要因素。国际间接投资的流向往往是从利率低的国家流向利率高的国家。
(2) 汇率。汇率的变动将直接引起资本的流动。一国的国际收支大量顺差,对外债权相对增加,外汇供过于求,汇率将上升,而国外对该国货币的需求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将促使该国资本外流。反之则反之。汇率的稳定性也会引起国际间接投资流向的变化。一国汇率长期稳定较易吸引资金流入该国。
(3) 风险。风险是影响国际间接投资的一个重要因素。在相同收益率的情况下,投资者当然愿意持有风险较小的证券或贷款项目。
(4) 国家偿债能力。偿债能力是吸引国际间接投资的基本条件。由于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各异,因而形成偿债能力的差异,造成吸引国外间接投资能力的不同。
3.简述跨国公司国外投资的参与形式。
答:跨国公司国外投资的参与形式主要包括:
(1) 股权参与的形式。跨国公司的股权参与,是指母公司在国外子公司中占有一定的股权份额。取得股权的方式主要有两种,即收购企业和股权式投资。
(2) 非股权安排形式。非股权安排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逐渐被广泛采用的投资形式。它是通过对技术、管理、销售渠道等各种资源技术的控制,并通过签订一系列合同,为东道国提供各种服务,与东道国的公司建立起密切联系并从中获利。
4.简述跨国公司的几种经营策略。
答:跨国公司的经营策略包括:
(1) 产品多样化策略。多种经营有利于针对不同市场的需要推出产品,可以分散跨国公司的风险,还可以同时发展长线和短线产品,使公司在资金上取得较大的回旋余地。
(2) 产品生命周期策略。产品生命周期策略是指在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跨国公司采取不同的策略。在产品的成长和成熟初期,主要依靠出口,只做小规模的投资,在进入产品的成熟期后,跨国公司在国外集中投资进行大规模发展,同时增加营销宣传。
(3) 出口带动投资策略。该策略和产品周期策略紧密联系。跨国公司最初的出口是委托国外经销商的,由于业务的扩大,公司必须在国外设立一系列销售服务机构。随着市场扩大和竞争加剧,并且产品走向成熟,公司开始到国外装配或直接制造产品,就近在当在市场销售以取得更大利润。
(4) 转移定价策略。该策略是跨国公司独有的一种经营策略。它是指跨国公司内部,母公司与子公司,子公司之间出售或采购商品、劳务和技术时相互约定的价格。这种定价在一定程度上不受市场供求法则制约,而是根据公司的全球战略制定的。
5.简述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答: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认为:决定跨国公司直接投资行为有三个最基本要素:所有权优势、位置优势及市场内部公优势。邓宁归纳出外国直接投资两个基本必要条件:国外生产成本比国内生产成本要低;跨国公司的生产成本比当地企业低。当跨国公司具备三大优势,又符合这两个基本条件时就倾向于国际直接投资生产。
三、论述题
1.试述国际间接投资对经济的影响。
答:首先,国际间接投资对世界经济具有促进作用:
(1) 国际间接投资为各国经济发展提供了资金来源。尤其是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金来源。
(2) 国际间接投资促进了国际金融市场的一体化。国际信贷资金和有价证券规模日益无的扩大,资金在各国间频繁移动,使各国的资金市场在利率、交易方式、交易条件等方面越来越趋向一致。
(3) 国际间接投资在一定条件下能促进资金在国际间的合理配置。信贷资金、证券在国际间的频繁流动,在很大程度上是同国际资金的供求状况相联系的。资本不断以间接投资形式从相对过剩的地区流向相对不同的地区,最终将使资金的国际配置趋向合理。
其次,国际间接投资对经济发展还起着消极作用。
(1) 国际间接投资加剧了外汇投机。在一定条件下,生息资本和证券的流动,会迫使一些国家货币汇率发生变动。
(2) 国际间接投资加剧了国际信贷市场的波动。国际间接投资中的大部分信贷资金投放是通过国际货币市场进行的。由于信贷资金经常地通过货币市场从一种货币变动为另一种货币,从一个国家流向另一个国家,所以使国际信贷资金的流量常处于不规则变动之中,不利于世界经济的稳定。
(3) 国际间接投资削弱各国货币政策的效力。当一国试图提高利率以实行国内通货紧缩政策时,利率的上升会引起大量外资内流,结果使国内货币供应量无法下降,不能达到预期的紧缩目标。而当一国试图降低利率而实行货币扩张政策时,利率又下跌又会诱发本国货币外流,使货币扩张政策无效。
2,简述国际直接投资的作用和经济影响。
答:国际直接投资由于涉及资本、专利技术和管理技能的国际转移,因此对经济发展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和作用。
(1) 国际直接投资加速了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的过程。国际直接投资是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的产物,而国际直接投资规模的扩大又进一步推动了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的进程。
(2) 国际直接投资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直接投资的实质是生产要素的国际移动,因此国际直接投资必然会带动设备、零部件、原材料和半成品的出口,促进国际贸易。另一方面,投资接受国由于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而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增强了出口产品的竞争能力,还能利用跨国公司的销售网络使产品迅速进入国际市场。
(3) 从外资引进军角度考虑,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作用在于使东道国获得一种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弥补国内资金的不足。同时通过引进外资可以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从而促进生产、增加外汇收入和资金积累,加速经济发展。
(4) 从资本输出国的角度看,国际直接投资的利益是不言而喻的,它为国内过剩资本找到了出路,带来了丰厚的利润。然而,国际直接投资对母国的影响也有不利的一面。直接投资可能会由于优势输出,而阻碍母国的出口贸易发展,从而使母国的国际收支受到不利影响。又如国际直接投资的过度发展会造成母国产业的空心化,对母国经济带来不利影响。
四、思考题
参照国际直接投资理论,我国应如何进行对外投资?
答:我国的经济发展阶段、国际直接投资发展进程、全球一体化趋势,以及一些后起国家的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目前正是我国大力推进对外投资的大好时机。我国应积极借鉴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加大对外投资力度。
(1) 对外投资的时机选择。
按照阶段理论,在未来几年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我国的对外投资必将有大幅度的增长;从“边际产业转移”理论的视角来看,我国经过20余年的经济发展,某些发展成熟的产业或 其内部的某些生产环节都到了向外转移的阶段。因此,当前正是我国许多产业对外转移和扩张的好时机。同时,由于近年我国的消费不足很大程度是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升级跟不上消费的升级所造成的,所以,我们需要以“边际产业”的升级来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并以此促进我国的消费,保证我国的经济高速增长。实际上,我国政府和理论界对这一问题都有普遍的共识。
(2) 对外投资的产业选择。
从理论的角度看,对外投资的产业选择就是“边际产业”。对我国现阶段来说,我们的对外投资的产业选择应当有如下一些考虑:对外投资最重要的产业应该是曾经在国内有长期高速的增长,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而在现阶段已经或者是即将陷入增长停滞期的产业。因此,我国的“边际产业”应是以下几个产业:
第一、加工组装型制造业。我国的家用电器、摩托车、金属制品、家用机械类产品都有较大的规模。这些产业都经过长时间高速增长,已达到生产能力严重过剩的阶段,国内市场的激烈竞争,影响到整个产业的平均利润。但是,这些产业的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稳定,在国外市场很有竞争力,发展中国家对这些产业的需求也较大。所以,加工组装型制造业,尤其是家电产业应该是我国对外投资的产业首选。
第二、纺织与服装业。纺织服装业是我国传统的优势产业,技术设备水平高,产品质量好,一直在国际市场上有很强的竞争力。目前,纺织服装业也面临生产能力过剩、竞争激烈、经济效益下降的局面。纺织服装业对外投资可以充分利用东道国的自然资源,推进我国产业的继续发展,是我国对外投资又一产业重点。
第三、资源开发业。我国人均自然资源的占有量较低,有些自然资源的国内绝对储量和产量都比较低,所以,随着“走出去”战略的进一步深入,鼓励我国一批有实力的大型石油、矿产开发企业到境外进行资源开发类投资,也应是我国对外投资的又一产业重点。在这一点上,日本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自然资源导向型企业的对外投资对我国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第四、高科技产业。我国不少产业的技术水平相对于发达国家也拥有比较优势,比如我国的航天技术、卫星通讯技术、大规模集成电路都是国际领先的。另外,为了加快我国高科技产业的发展,直接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我们也有必要在前沿性科技领域开展“学习型”对外直接投资。所以,除了前面所述的对外投资产业重点外,高科技企业的对外投资也不能忽视。事实上,从2000年开始到2002年期间,我国共批准境外设立研发中心22家,投资总额达5003万美元,主要有软件开发、光电技术开发、通信技术开发、家电产品研究开发。这些海外投资企业可以直接、快捷地掌握国际上最新的技术、质量、价格信息,对我国的产业结构升级和企业竞争能力的增强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3) 对外投资的区位选择。
影响区位选择的因素分为两大类:非制度因素,包括当地的政局稳定性、资源禀赋状况、基础设施状况、技术发展水平和管理水平、劳动力素质高低、产品销售的现有市场以及潜在市场、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投资国与东道国之间的亲近性等;制度因素,大体上可分为4类:即国际经济制度安排、经济制度、法律制度和企业运行的便利性。其中,国际经济制度安排主要包括东道国参与的经济一体化组织、签署的双边投资保护条约、贸易壁垒以及对外资的态度;经济制度主要包括东道国的金融外汇制度、经济自由度等;法律制度包括东道国私有财产的保护程度、法律完善程度等;企业运行的便利性主要包括企业运行障碍、政府清廉程度、税收制度等。自由开放的经济体制和对外资持欢迎态度,在所有制度因素中最为重要。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的确具有很强的非制度因素。但是,我国的产业结构与这些国家相比存在明显的差距,不具有比较优势;另外,美国和欧盟的对华政策仍具有较大的歧视性,藉产品标准、质量、知识产权等为由加大了对我国企业和产品的监督和检测力度。所以,尽管我们还将继续对美国、欧盟这样的发达国家和地区进行投资,但是将投资方向重点或者趋势定为发达国家是有欠考虑的。正确的思路应该是,在继续开拓美日欧市场的同时,将我国的“边际产业”转向发展中国家。
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
国际直接投资 小岛清的比较优势理论 跨国公司 国际间接投资 市场内部化理论 转移定 价
海默—金德尔伯格的垄断优势论
二、简答题
1.简述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形式。
2.试述影响国际间接投资的主要因素。
3.简述跨国公司国外投资的参与形式。
4.简述跨国公司的几种经营策略。
5.简述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三、论述题
1.试述国际间接投资对经济的影响。
2.简述国际直接投资的作用和经济影响。
四、思考题
参照国际直接投资理论,我国应如何进行对外投资?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国际直接投资:国际直接投资是指投资者在国外创办企业或与当地资本合营企业,涉及生产要素诸如资本货品、管理技术的直接卷入,投资者对所投入的生产要素的使用和生产过程的管理拥有直接控制的权力。它和国际间接投资相区别的特征在于投资者与企业的控制权或经营管理权相联系。国际直接投资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在国外创办新企业,包括建立合资企业、独资企业和跨国公司;二是购买外国企业股权达到控制的比例;三是以利润进行再投资。
小岛清的比较优势理论:20世纪70年代中期日本学者小岛清从国际分工原理出发,系统阐述了他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即比较优势理论。其主要内容是:从国际分工原则出发,以比较成本、比较利润率为基础的比较优势指导一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为核心。他认为具有比较优势的企业可以通过出口贸易的发展保持其市场份额,而失去比较优势的企业则应当利用其标准化技术和雄厚的资金来开拓对外直接投资。
海默—金德尔伯格的垄断优势论:1960年,海默在其论文中第一次论证了国际直接投资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国际金融资产投资,从理论上开创了以国际直接投资为研究对象的新领域。海默认为国际直接投资不仅是简单的资产交易过程,还包括非金融和无形资产的转移。他的基本论点是:市场不完全竞争和以垄断资本集团独占为中心内容的“垄断优势”是战后国际直接投资急剧上升的关键所在。金德尔伯格强调市场结构的不完全性和垄断优势。他认为,企业不以出口或技术转让的形式获取利润,而在外国投资经营,承受其生产组织成本,其原因在于市场结构,尤其是技术和知识市场结构的不完全性。垄断优势理论认为:跨国公司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们拥有其垄断优势,如对某种专门技术的控制、对原材料不源的垄断、规模经济的优势等。具有某种垄断优势是开展国际直接投资必要的主观条件,而当国际投资环境又具备赚取超额利润的因素时,就能使国际直接投资变为现实。
市场内部化理论:市场内部化理论是英国学者巴克莱和卡森发展并应用于分析国际直接投资的。市场内部化理论认为外部市场机制的不完善造成中间产品(如原材料、半成品、技术、经验等)交易的低效率。跨国公司通过其有效组织手段,变市场上的买卖关系为企业内部的供需关系——市场内部化,使中间产品在公司内部自由流动,提高了交易效率。
国际间接投资:主要指用于购买外国公司的股票和其他证券的投资,也包括国际长短期贷款。国际间接投资是传统的国际投资形式。它早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就已出现,并随着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迅速发展起来。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输出的主要形式就是国际间接投资。二战后,随着生产国际化和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其对世界经济的作用和影响也相对减弱,但是,国际间接投资在国际资本流动中仍然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跨国公司:根据联合国跨国公司委员会的定义,跨国公司可以表述为:跨国公司是指一个工商企业,组成该企业的实体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经营业务,而不论采取的法律形式如何,也不论其在哪一个部门经营;这种企业有一个中央决策体系,因而具有共同的反映企业全球战略目标的政策;这种企业的各个实体分享资源、信息并分担责任。跨国公司作为国际化生产的企业组织,与一般国内企业及其他国际经济组织相比有以下几个特点:生产经营活动的跨国化、实施“全球战略”、公司内部一体化原则。
转移定价:转移定价策略是跨国公司独有的一种经营策略。它是指跨国公司内部,母公司和子公司,子公司之间出售或采购商品、劳务和技术时相互约定的价格。这种定价在一定程度上不受市场供求法则制约,而是根据公司的全球战略制定的。
二、简答题
1.简述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形式。
答:国际直接投资是指投资者在国外创办企业或与当地资本合营企业,涉及生产要素诸如资本货品、管理技术的直接卷入,投资者对所投入的生产要素的使用和生产过程的管理拥有直接控制的权力。国际直接投资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在国外创办新企业包括新建合资企业、独资企业和跨国公司;二是购买外国企业股权达到控制的比例;三是以利润进行再投资,即投资者把通过直接投资所获得利润的一部分或全部用于对原企业的追加投资
2.试述影响国际间接投资的主要因素。
答:影响国际间接投资的因素主要包括:
(1) 利率。利率是影响国际间接投资规模和流向的主要因素。国际间接投资的流向往往是从利率低的国家流向利率高的国家。
(2) 汇率。汇率的变动将直接引起资本的流动。一国的国际收支大量顺差,对外债权相对增加,外汇供过于求,汇率将上升,而国外对该国货币的需求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将促使该国资本外流。反之则反之。汇率的稳定性也会引起国际间接投资流向的变化。一国汇率长期稳定较易吸引资金流入该国。
(3) 风险。风险是影响国际间接投资的一个重要因素。在相同收益率的情况下,投资者当然愿意持有风险较小的证券或贷款项目。
(4) 国家偿债能力。偿债能力是吸引国际间接投资的基本条件。由于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各异,因而形成偿债能力的差异,造成吸引国外间接投资能力的不同。
3.简述跨国公司国外投资的参与形式。
答:跨国公司国外投资的参与形式主要包括:
(1) 股权参与的形式。跨国公司的股权参与,是指母公司在国外子公司中占有一定的股权份额。取得股权的方式主要有两种,即收购企业和股权式投资。
(2) 非股权安排形式。非股权安排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逐渐被广泛采用的投资形式。它是通过对技术、管理、销售渠道等各种资源技术的控制,并通过签订一系列合同,为东道国提供各种服务,与东道国的公司建立起密切联系并从中获利。
4.简述跨国公司的几种经营策略。
答:跨国公司的经营策略包括:
(1) 产品多样化策略。多种经营有利于针对不同市场的需要推出产品,可以分散跨国公司的风险,还可以同时发展长线和短线产品,使公司在资金上取得较大的回旋余地。
(2) 产品生命周期策略。产品生命周期策略是指在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跨国公司采取不同的策略。在产品的成长和成熟初期,主要依靠出口,只做小规模的投资,在进入产品的成熟期后,跨国公司在国外集中投资进行大规模发展,同时增加营销宣传。
(3) 出口带动投资策略。该策略和产品周期策略紧密联系。跨国公司最初的出口是委托国外经销商的,由于业务的扩大,公司必须在国外设立一系列销售服务机构。随着市场扩大和竞争加剧,并且产品走向成熟,公司开始到国外装配或直接制造产品,就近在当在市场销售以取得更大利润。
(4) 转移定价策略。该策略是跨国公司独有的一种经营策略。它是指跨国公司内部,母公司与子公司,子公司之间出售或采购商品、劳务和技术时相互约定的价格。这种定价在一定程度上不受市场供求法则制约,而是根据公司的全球战略制定的。
5.简述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答: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认为:决定跨国公司直接投资行为有三个最基本要素:所有权优势、位置优势及市场内部公优势。邓宁归纳出外国直接投资两个基本必要条件:国外生产成本比国内生产成本要低;跨国公司的生产成本比当地企业低。当跨国公司具备三大优势,又符合这两个基本条件时就倾向于国际直接投资生产。
三、论述题
1.试述国际间接投资对经济的影响。
答:首先,国际间接投资对世界经济具有促进作用:
(1) 国际间接投资为各国经济发展提供了资金来源。尤其是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金来源。
(2) 国际间接投资促进了国际金融市场的一体化。国际信贷资金和有价证券规模日益无的扩大,资金在各国间频繁移动,使各国的资金市场在利率、交易方式、交易条件等方面越来越趋向一致。
(3) 国际间接投资在一定条件下能促进资金在国际间的合理配置。信贷资金、证券在国际间的频繁流动,在很大程度上是同国际资金的供求状况相联系的。资本不断以间接投资形式从相对过剩的地区流向相对不同的地区,最终将使资金的国际配置趋向合理。
其次,国际间接投资对经济发展还起着消极作用。
(1) 国际间接投资加剧了外汇投机。在一定条件下,生息资本和证券的流动,会迫使一些国家货币汇率发生变动。
(2) 国际间接投资加剧了国际信贷市场的波动。国际间接投资中的大部分信贷资金投放是通过国际货币市场进行的。由于信贷资金经常地通过货币市场从一种货币变动为另一种货币,从一个国家流向另一个国家,所以使国际信贷资金的流量常处于不规则变动之中,不利于世界经济的稳定。
(3) 国际间接投资削弱各国货币政策的效力。当一国试图提高利率以实行国内通货紧缩政策时,利率的上升会引起大量外资内流,结果使国内货币供应量无法下降,不能达到预期的紧缩目标。而当一国试图降低利率而实行货币扩张政策时,利率又下跌又会诱发本国货币外流,使货币扩张政策无效。
2,简述国际直接投资的作用和经济影响。
答:国际直接投资由于涉及资本、专利技术和管理技能的国际转移,因此对经济发展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和作用。
(1) 国际直接投资加速了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的过程。国际直接投资是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的产物,而国际直接投资规模的扩大又进一步推动了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的进程。
(2) 国际直接投资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直接投资的实质是生产要素的国际移动,因此国际直接投资必然会带动设备、零部件、原材料和半成品的出口,促进国际贸易。另一方面,投资接受国由于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而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增强了出口产品的竞争能力,还能利用跨国公司的销售网络使产品迅速进入国际市场。
(3) 从外资引进军角度考虑,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作用在于使东道国获得一种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弥补国内资金的不足。同时通过引进外资可以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从而促进生产、增加外汇收入和资金积累,加速经济发展。
(4) 从资本输出国的角度看,国际直接投资的利益是不言而喻的,它为国内过剩资本找到了出路,带来了丰厚的利润。然而,国际直接投资对母国的影响也有不利的一面。直接投资可能会由于优势输出,而阻碍母国的出口贸易发展,从而使母国的国际收支受到不利影响。又如国际直接投资的过度发展会造成母国产业的空心化,对母国经济带来不利影响。
四、思考题
参照国际直接投资理论,我国应如何进行对外投资?
答:我国的经济发展阶段、国际直接投资发展进程、全球一体化趋势,以及一些后起国家的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目前正是我国大力推进对外投资的大好时机。我国应积极借鉴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加大对外投资力度。
(1) 对外投资的时机选择。
按照阶段理论,在未来几年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我国的对外投资必将有大幅度的增长;从“边际产业转移”理论的视角来看,我国经过20余年的经济发展,某些发展成熟的产业或 其内部的某些生产环节都到了向外转移的阶段。因此,当前正是我国许多产业对外转移和扩张的好时机。同时,由于近年我国的消费不足很大程度是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升级跟不上消费的升级所造成的,所以,我们需要以“边际产业”的升级来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并以此促进我国的消费,保证我国的经济高速增长。实际上,我国政府和理论界对这一问题都有普遍的共识。
(2) 对外投资的产业选择。
从理论的角度看,对外投资的产业选择就是“边际产业”。对我国现阶段来说,我们的对外投资的产业选择应当有如下一些考虑:对外投资最重要的产业应该是曾经在国内有长期高速的增长,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而在现阶段已经或者是即将陷入增长停滞期的产业。因此,我国的“边际产业”应是以下几个产业:
第一、加工组装型制造业。我国的家用电器、摩托车、金属制品、家用机械类产品都有较大的规模。这些产业都经过长时间高速增长,已达到生产能力严重过剩的阶段,国内市场的激烈竞争,影响到整个产业的平均利润。但是,这些产业的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稳定,在国外市场很有竞争力,发展中国家对这些产业的需求也较大。所以,加工组装型制造业,尤其是家电产业应该是我国对外投资的产业首选。
第二、纺织与服装业。纺织服装业是我国传统的优势产业,技术设备水平高,产品质量好,一直在国际市场上有很强的竞争力。目前,纺织服装业也面临生产能力过剩、竞争激烈、经济效益下降的局面。纺织服装业对外投资可以充分利用东道国的自然资源,推进我国产业的继续发展,是我国对外投资又一产业重点。
第三、资源开发业。我国人均自然资源的占有量较低,有些自然资源的国内绝对储量和产量都比较低,所以,随着“走出去”战略的进一步深入,鼓励我国一批有实力的大型石油、矿产开发企业到境外进行资源开发类投资,也应是我国对外投资的又一产业重点。在这一点上,日本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自然资源导向型企业的对外投资对我国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第四、高科技产业。我国不少产业的技术水平相对于发达国家也拥有比较优势,比如我国的航天技术、卫星通讯技术、大规模集成电路都是国际领先的。另外,为了加快我国高科技产业的发展,直接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我们也有必要在前沿性科技领域开展“学习型”对外直接投资。所以,除了前面所述的对外投资产业重点外,高科技企业的对外投资也不能忽视。事实上,从2000年开始到2002年期间,我国共批准境外设立研发中心22家,投资总额达5003万美元,主要有软件开发、光电技术开发、通信技术开发、家电产品研究开发。这些海外投资企业可以直接、快捷地掌握国际上最新的技术、质量、价格信息,对我国的产业结构升级和企业竞争能力的增强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3) 对外投资的区位选择。
影响区位选择的因素分为两大类:非制度因素,包括当地的政局稳定性、资源禀赋状况、基础设施状况、技术发展水平和管理水平、劳动力素质高低、产品销售的现有市场以及潜在市场、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投资国与东道国之间的亲近性等;制度因素,大体上可分为4类:即国际经济制度安排、经济制度、法律制度和企业运行的便利性。其中,国际经济制度安排主要包括东道国参与的经济一体化组织、签署的双边投资保护条约、贸易壁垒以及对外资的态度;经济制度主要包括东道国的金融外汇制度、经济自由度等;法律制度包括东道国私有财产的保护程度、法律完善程度等;企业运行的便利性主要包括企业运行障碍、政府清廉程度、税收制度等。自由开放的经济体制和对外资持欢迎态度,在所有制度因素中最为重要。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的确具有很强的非制度因素。但是,我国的产业结构与这些国家相比存在明显的差距,不具有比较优势;另外,美国和欧盟的对华政策仍具有较大的歧视性,藉产品标准、质量、知识产权等为由加大了对我国企业和产品的监督和检测力度。所以,尽管我们还将继续对美国、欧盟这样的发达国家和地区进行投资,但是将投资方向重点或者趋势定为发达国家是有欠考虑的。正确的思路应该是,在继续开拓美日欧市场的同时,将我国的“边际产业”转向发展中国家。